3.2《哦,香雪》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现在,香雪一个人站在西山口,目送列车远去。列车终于在她的视野里彻底消失了,眼前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小时候她怕头发,身上沾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她会急得哭起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凤娇最爱和她来这一手)。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②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③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④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是这样的吗?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节选自铁凝《哦,香雪》)
1.对文中加点动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吸吮”写出了香雪生理和心理上寒冷的感受,与下句中的“缩”字呼应。
B.“盘问”写出香雪虽然希望同学们再三询问铅笔盒,但仍然有些紧张不安。
C.“怂恿”运用比拟修辞手法,贬词褒用,突出香雪对风的感受产生了变化。
D.“央求”写出台儿沟的姑娘在面对山外世界时既不自信又无限向往的心理。
2.分析第①段画线词语“终于”的作用。
3.从语言形式的角度,赏析第④段划线部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哦,香雪
铁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这条线正式营运后,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多了“台儿沟”这一站,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了一天蒙受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
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日久天长,她们又在这一分钟里增添了新的内容,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姑娘们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公社中学虽然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问。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
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但香雪和她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是照等不误的,她们仿照火车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像是等待迎候远方的贵宾,又像是准备着接受检阅。
火车停了,香雪顺着车身一直向前走去。她认清了,放在一个女学生面前的真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扒住了扶手。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这时车身忽然悸动,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香雪扑到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她拍打着玻璃,冲凤娇叫喊着:“凤娇!我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却只有香雪。
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已经把它悄悄塞在了女学生座位下面。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
她忽然感到心里很满,风也柔和了许多, 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而被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黑幽幽的大山,不再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台儿沟走去。她边走边想,台儿沟将来一定会是“这样的”: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台儿沟在哪儿?香雪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台儿沟的姐妹们。香雪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迎面,那静止的队伍也流动起来了。同时,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有删改)
4.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是( )
A.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
B.她们仿照火车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像是等待迎候远方的贵宾,又像是准备着接受检阅。
C.而被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
D.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铁轨铺进深山,火车为台儿沟带来了外面世界的信息,山里人接触到了更多的现代文明,产生了对山外世界的憧憬。
B.姑娘们在火车到来之前精心打扮自己,表现了姑娘们爱美的天性,侧面表现了生活环境的艰苦,反映了台儿沟的贫穷、闭塞。
C.“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香雪认定白拿铅笔盒是不光彩的事,坚持把鸡蛋留下,使双方达成“平等”。
D.作者选取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叙写每天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给封闭山村生活带来的冲击,故事情节跌宕曲折,引人入胜。
6.小说写香雪边走边想象“台儿沟将来一定会是‘这样的’”,表现了香雪怎样的内心世界?
7.小说以“哦,香雪!香雪!”反复呼告收结,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8.文中第2段加点的词语刻画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9.“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文中“这样的”是怎样的?
10.只有十七岁的香雪要独自走三十里的夜路,是什么让“她不再害怕了”?为什么不再害怕了?
11.简要分析主人公香雪的形象。
12.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
阅读课文《哦,香雪》,完成题目。
13.小说中有一部分重点描写了香雪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香雪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文具盒。香雪的内心变化是用景物烘托的,下列对香雪的心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这写出了香雪内心的“怕”。
B.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这写出了香雪内心的“不怕”。
C.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这写出了香雪内心的“慌张”。
D.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这写出了香雪内心的“坚定”。
14.你喜欢香雪吗?请概括一下香雪的特点。(不超过90字)
15.分析品味这篇小说的语言特征。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哗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16.从第一段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香雪怎样的心情?
17.能表现香雪激动和兴奋心情的还有一处细节描写,请找出来。
18.“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香雪为什么希望同学们“盘问”她呢?这能体现她怎样的心情?
二、语言表达
19.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有人说,香雪不喜欢她父亲亲手做的“小木盒”,而用她娘辛苦攒下的四十个鸡蛋换了一个铅笔盒,是虚荣心的表现,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
有人说,换铅笔盒的“历险”正是小说的重点和高潮,表现的是香雪的自尊与自强,意味着城市文化和现代文明不可抗拒的魅力,是乡村社会走向开放的起点。
你更赞同哪种观点?你觉得“香雪”的未来更可能是怎样的?你觉得未来的“台儿沟”是什么样子的?写一段文字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微写作
20.小说在写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这一情节时,详细地刻画了香雪的心理活动,如写到了她的害怕,写到了她得到朝思暮想的铅笔盒后抑制不住的内心的兴奋,写到了她对贫穷落后的台儿沟的展望……这表达了她对山里人命运的思考,表现了她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以及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请仿照这种写法,写一个250字左右的片段,运用心理描写刻画某一人物形象。
21.小说在写香雪夜里独自走回台儿沟这一情节时,详细地刻画了香雪的心理活动,如写到了她的害怕,写到了她得到朝思暮想的铅笔盒后抑制不住的内心的兴奋等,请仿照这种写法,以下面的文字开头,写一段描写人物复杂心理的文字,不少于250字。
球印?教室后面的球印?
四、小阅读-课内
22.阅读《哦,香雪》小说结尾香雪回家这部分,体会香雪的情绪变化和她眼中景物的变化,并想想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23.《哦,香雪》一文中香雪与其他姑娘们的表现有什么异同?
24.香雪为什么会有这种与其他女孩子不同的表现呢?《哦,香雪》
25.香雪原本有一只父亲制造的木制铅笔盒,但她不满足,以一篮子鸡蛋换回一只泡沫塑料铅笔盒,并且摸黑走了三十里路。对此,有人认为香雪的行为只不过是为了满足她的虚荣心。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哦,香雪》
26.小说《哦,香雪》中从“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到省略号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出人物什么特点的?
27.阅读《哦,香雪》第二层(从“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到“更不了解山里的女孩子在大山和黑夜面前到底有多大本事”),分析运用哪些方法塑造香雪人物形象的?
28.请分析品味《哦,香雪》中,“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一句的含义及作用。
29.请简要分析《哦,香雪》中以下描写分别体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把头发梳得乌亮”。
凤娇:看到一个妇女头上别着的金圈圈和腕上戴的小手表,与同伴关于列车员“小白脸”的笑骂与辩论,问列车员是否头晕。
香雪:发现了“皮书包”。
30.概括《哦,香雪》第三部分第一层的层意。
第三部分 从“也许就因为香雪是学生吧”到“更不了解山里的女孩子在大山和黑夜面前到底有多大本事”。
香雪换铅笔盒
第一层(从“也许就因为香雪是学生吧”到“为什么那诱人的嗒嗒声老是在耳边响个没完?”)
试卷第8页,共8页
试卷第7页,共8页
参考答案:
1.B 2.表现出香雪目送之久和内心的不舍。 3.连用三个情感强烈、句式整齐的感叹句,运用排比,写出香雪对台儿沟认识的变化之大,突出表现了她惊奇和喜悦的感受。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语言表达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题时应当抓住最为鲜明、最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加以品味。B项,“仍然有些紧张不安”分析有误。有了铅笔盒,香雪非常自豪,渴望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快乐,但是出于乡村女孩子的矜持,她又不好意思在人前夸耀,于是希望借助于同学“再三盘问”来表达自己拥有铅笔盒的快乐。所以这里的“盘问”行为是香雪渴望见到的,不会让她紧张。
故选B。
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此类题目在分析时要放回原文,结合上下语境来分析。作为一个副词,“终于”在这里表示“不希望出现的结果还是出现了”。这样一个时间过程:列车在她的视野里彻底消失了。为什么这个结果香雪不希望出现呢?是因为列车寄托着香雪对现代文明的向往。所以,这个“终于”写出了香雪对列车的不舍与目送之久。
3.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这里要求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来赏析,从句式角度来说,这里使用了感叹句;从修辞角度来看,用三个“原来是这样的”,这里用的是排比句式。明白这一点,再根据上下文“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是这样的吗?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分析可知,这里要表现的是香雪认识上的变化,以及伴随着这种变化而来的惊奇与喜悦。
4.B 5.D 6.①表达了香雪渴望改变山村封闭落后的面貌及摆脱贫穷的迫切心情(热爱家乡想改变家乡面貌)。②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向往现代文明)。③拥有纯洁美好的心灵。 7.①呼应题目“哦,香雪”,富有诗意。②紧承上文,写姑娘们的呼唤与山的回音交织,营造出温馨的氛围。③蕴含作者复杂的情感,有对香雪美好心灵的赞叹,有对贫穷落后的怜悯和现代文明的召唤等。④更能引发读者的沉思。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把握能力。
A项,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B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C项,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D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项,“情节跌宕曲折”是错误的。本文描写了以香雪为代表的台儿沟的姑娘们在火车停留的一分钟的活动,接触到了更多的现代文明,情节并不复杂。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的把握能力。
本文写到台儿沟的姑娘们在火车停留的一分钟,站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姑娘们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甚至香雪为了铅笔盒被火车载走,所以香雪想到将来的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从而可以看出香雪渴望改变山村封闭落后的面貌及摆脱贫穷的迫切心情。
本文中火车是现代文明的象征,火车为台儿沟带来了外面世界的信息,山里人接触到了更多的现代文明,香雪对于台儿沟将来的设想,想到火车在台儿沟停留的时间越来原长,并且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从而可以看出香雪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香雪对于台儿沟将来的设想,希望将来的台儿沟不再封闭落后,不再贫穷,台儿沟的姑娘们能够从从容容的,从而表现了香雪拥有纯洁美好的心灵。
7.本题考查学生多结尾作用的把握能力。
本文的题目是“哦,香雪”,文章以“哦,香雪!香雪!”结尾,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富有诗意。
上文写到当寻找香雪的队伍看到香雪后,爆发出了欢乐的呐喊,古老的群山也被感动得颤栗了,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所以结尾的“哦!香雪!香雪!” 紧承上文,写姑娘们的呼唤与山的回音交织,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从主旨上看,本文通过对香雪的描写,赞叹了香雪的纯洁美好的心灵,同时也写出了台儿沟贫穷落后,火车开进台儿沟,给台儿沟带来了现代文明,从而表现了对贫穷落后的怜悯和现代文明的召唤。文章以“哦!香雪!香雪!”结尾,蕴含了作者复杂的情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从表达效果上来看,文章以“哦,香雪!香雪!”结尾,这种反复呼告式的结尾,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能引发读者的沉思。
8.生动细致地刻画出了主人公香雪对于来之不易的铅笔盒的珍惜和重视。 9.大山是“庄严、神圣的”,月亮是“明净”的,核桃树是欢快的。整个氛围是宁静、和谐、美好的。 10.对于未来的美好期待和信心使她不再害怕了。因为铅笔盒象征着文化知识,香雪拥有了铅笔盒就等于拥有了知识文化,这带给了她无穷的力量和勇气。 11.主人公香雪是个纯真善良、自尊自爱、执著追求新生活的美丽少女的形象。 12.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文中第2段加点的词语刻画了人物怎样的心理。首先找到加点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分析该词描摹的对象,再结合具体的情境分析人物的心理。“小心地”,注意,谨慎,留神,文中是形容香雪打开铅笔盒的动作,香雪一直想要一个铅笔盒,她用四十个鸡蛋和三十里夜路换来了这个铅笔盒,“小心”可以表现出香雪对这个来之不易的铅笔盒的珍惜和重视。
9.本题考查学生品味文章语言,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中“这样的”是怎样的。首先到文中找到这句话,这是香雪得到铅笔盒从火车上下来之后面对大山的心理,然后要找到此时香雪眼中的山、月以及树,根据这些内容来概括。如文中说“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结合这些内容可知,这个时候,香雪眼中的月是明净的,山是庄严神圣的,核桃树是欢快的,营造的整体氛围是和谐美好的。
10.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只有十七岁的香雪要独自走三十里的夜路,是什么让“她不再害怕了”?为什么不再害怕了。回答这个问题,考生要思考香雪独自走三十里的夜路是因为什么,从文中来看,她是为了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铅笔盒;接着要思考铅笔盒象征着什么,拥有了铅笔盒会怎样,根据这些来体会香雪的心理,分析她不害怕的原因。从文中来看,铅笔盒象征现代文明,象征文化知识,那么香雪得到了铅笔盒就好似拥有了知识,拥有了美好的未来,是这些让她不再害怕。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从文中来看,香雪是一个向往外面世界的山村小姑娘,也是一个追求文化知识的中学生。结合香雪与火车上人做生意的内容来看,“旅客们爱买她的货,因为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那洁如水晶的眼睛告诉你,站在车窗下的这个女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叫受骗。……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以及她执意要把四十个鸡蛋给女学生可以看出香雪的美丽纯真善良;从她对铅笔盒的执念来看,同学们“笑话”她的木制铅笔盒,同学们询问她吃几顿饭,这些促使她要换一个文具盒,再结合她得到文具盒的心理“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可以看出她的自尊自爱;从她关注书包,执意用四十个鸡蛋和三十里的夜路换了文具盒,可以看出她对新生活的追求。
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小说主题的能力。
首先把握小说的背景,这篇小说以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作为故事展开的背景,小小的台儿沟是一个闭塞、孤独、贫穷的角落,那儿的人们过着几乎是封闭式的生活。他们隐藏在大山的皱褶里,无从知晓山外的世界。然而,火车开进了深山,为深山中的人们带来了山外的新鲜事儿。在台儿沟停留一分钟的火车打破了山村往昔的寂静,拨动了山村人平静的心,带来了山外陌生新鲜的气息,诱发了山村人的不安与渴望。正是这短暂的一分钟,为山村人、特别是青年人提供了观察、了解山外天地的可贵时机。接着把握小说的形象。小说的形象是一群山区姑娘,她们从一开始的观望谈乱到后来和火车上的人做生意,从换物质用品到换文具盒,可以看出姑娘们对外面世界的文明进步的追求。由此可知,作者其实是借助台儿沟这一角,借助香雪这群小姑娘展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的追求和变化,揭示了现代文明之风如何吹进闭塞、淳朴的山村。考生根据这些内容概括即可,概括的时候采用 “小说通过或借助……,写了……,表现了……”的模式。
13.C 14.外表柔弱娇小的香雪,对新的生活痴痴向往,执着追求。她是纯净无瑕的、明净秀丽的、不掺杂质的,看人看生活的眼光一直是透明的、纯净的。她是充满美好向往而又无限活泼生动的。 15.作者凭着她女性特有的细腻和优美的文笔写作,表现独特,语言清新淡雅如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读者心里,两岸风景美不胜收,无论是叙述语言,诸如对火车拟人化的描绘,还是对人物如香雪做生意的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对话,写得都很美。
【解析】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本题,题干要求选出景物描写对香雪的心理的烘托不正确的一项。作答本题,首先要找到具体的答题区间,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C项,“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这写出了香雪内心的‘慌张’”说法错误。“写出了香雪内心的‘慌张’”错,应该是写出了香雪内心的“犹豫”。
故选C。
1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要把握人物的形象,注重分析人物的具体做法、心理以及神态、肖像等描写手法涉及的具体内容。注意审清题干要求,“简要分析”的意思是答案要呈现“面(概括性格特征)”+“点(举出例子证明)”模式。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提取文本相关信息,力求全面;然后细心筛选,力求准确;最后加以整合,力求简洁。本题,题干要求概括香雪的特点。结合“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那是她偶然在同桌的一本书上看到的)”分析可知,外表柔弱娇小的香雪,对新的生活痴痴向往,执着追求。结合“旅客们爱买她的货,因为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那洁如水晶的眼睛告诉你,站在车窗下的这个女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叫受骗”“你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你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在她面前,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慷慨大度”分析可知,她是纯净无瑕的、明净秀丽的、不掺杂质的,看人看生活的眼光一直是透明的、纯净的。结合“她盯住同桌那只铅笔盒,猜测它来自遥远的大城市,猜测它的价钱肯定非同寻常。三十个鸡蛋换得来吗 还是四十个、五十个”“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叫人瞧不起……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分析可知,她是充满美好向往而又无限活泼生动的。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思路:找角度——扣内容,析效果——剖感情。常见角度:1.从表现手法(写景写人写物及抒情)、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等)、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2.从句式的角度: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3.从词语使用的角度:例如动词的作用,形容词的作用,副词的作用,数词的作用,叠词的作用等等。4.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整体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等。本题,要求分析品味这篇小说的语言特征。本文整体语言风格清新淡雅,如“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然而,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过来了。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幽暗的隧道,冲向又一道山梁,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她还不知道怎么讲价钱,只说:‘你看着给吧。’你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作者以女性的视角,特有的细腻的笔触,叙事描写都独具魅力。无论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还是对香雪做生意的描述以及对火车拟人化的描绘,作者的笔触犹如她在文中所描写的小溪那样,生动优美。
【点睛】品味小说语言艺术,关键在于确定语言特色。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艺术特点。这里的艺术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有时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修辞方面的特点,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另外,也包括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
16.轻松,高兴(兴奋)。 17.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 18.因为她也有了自己的自动铅笔盒,她很希望同学们知道它的来历,所以她希望同学们盘问她。体现了她自豪的心情。
【解析】16.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叙事类文章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暗示(深化)文章主旨。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心情的烘托作用.解答时注意结合景物特点分析人物的心情。
此处的景物描写是在香雪得到梦寐以求的铅笔盒,从火车上下来之后,“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分析此处的景物描写,作者反复用月光“照亮”来强化景物的美好,以此来表现香雪因满月带给她的内心的平静和舒适,更有“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带给她的憧憬,她的心情是愉悦而轻松的。
17.本题考查对人物的细节描写。首先理解什么是人物的细节描写,可以是人物描写中的任何一个细节,如语言、动作、神态等;然后结合作品具体指出即可。
本题要求找出细节描写,首先审题,从文中找到描写香雪这一人物形象的语句,然后抓住“能表现香雪激动和兴奋心情”这一要求从原文筛选,“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这是一处动作描写,“打开盒盖”“又合上了盖子”,这一细节描写表现香雪反复在确认铅笔盒的心理,“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体现她对铅笔盒的珍视。
18.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鉴赏人物形象时,主要通过人物的直接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神态),以及间接烘托(环境、情节、人物的衬托)来分析人物的情感。
“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香雪希望同学们“盘问”她,这是人物的心理描写,根据原文可知,“盘问”的对象是她的铅笔盒,“多么盼望”表达了她内心的真实感受,她终于有了自己的自动铅笔盒,这就是她希望同学们盘问的原因;那么,“盘问”什么呢,我们不难想象是“盘问”她的铅笔盒的来历,而铅笔盒的来历就是她引以为豪的原因。由此可知,“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体现了她终于拥有自己梦寐以求的铅笔盒的自豪的心情。
【点睛】解答小说环境作用题,要注意如下几点:首先要逐字阅读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比如本题中,“分别分析画线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分别”说明考生答题的时候应分开说明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然后从文中准确找出描写自然景物的句子,概括景物的特点,明确这一环境下人物的表现、情节的发展,最后要结合文本答题,不可贴标签,使答案空洞。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的氛围,为……情节做了铺垫,烘托人物心境,衬托人物品格,暗示人物命运。
19.这并不是因为她爱慕虚荣。首先那个铅笔盒主人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她,怎么也不要她的鸡蛋,但是,香雪在临下车的时候还是悄悄地把鸡蛋塞在女学生的座位下面了,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纯朴的香雪。
其次,香雪觉得学生是在哄她……“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当她知道“北京话”有爱人时“替凤娇委屈,替台儿沟委屈”“赶快走回去,明天理直气壮地去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在镇上同学面前挣回她代表台儿沟的高贵的自尊,她不要别人看不起她,她要从台儿沟带去和同学一样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挣回属于台儿沟的尊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内容和主题的能力。
首先,考生都要明确表态,即香雪用“小木盒”换铅笔盒不是她虚荣心的表现,更不是纯真而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理由要从要从情节、人物性格、主题等角度分析。比如:铅笔盒是别人一定要送给香雪的,但是纯朴的香雪还是悄悄地把鸡蛋塞在女学生的座位下面的;其次,香雪用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挣回属于台儿沟的尊严,这是她自尊的表现。
20.球印?教室后面的球印?我似乎从死一般的沉寂中醒来。那个球印不是陈明印上的吗?有许多同学看见了。陈明啊陈明,你快站出来主动承认,这样或许还会得到原谅,要是被揭发,有你好看的,快站出来。我不禁瞟了一眼陈明,恰巧碰到了班主任严厉的目光,这时的班主任是不会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我心里猛然一慌,但转而又想:“慌什么!又不是我干的,真没出息!”我虽这样安慰自己,但心里难免还是有一丝紧张。班主任的目光落到了我身上。我越发紧张了。怎么办?告发他吧!我把手往桌上放了放,刚想向上举起,猛地又缩了回来。不!我不能这样,我希望他自己站出来。我不能剥夺他这个改正错误的机会,要告发他的应该是他自己。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和微写作能力。微写作题型分为抒情类、描写类、观点类和想象类。解答此类题,考生一要全面审清题意,把握材料表层义和“题外话”,立意又准又高;二内容要观点明确、条理清晰,点面详略得当,杜绝废话;三要注意题材特征:描写要精彩传神、说明要清晰有条理;议论要有理有据;构思要结构完整。写作时,微写作一定要突出“我”的感受和思考。
要仿照写香雪的心理描写的技法,考生要分析题干的提示。香雪的心理描写是展现她心情、情感、思想的一个窗口,且情感基调是积极昂扬的。故考生刻画人物心理也要反映出所刻画人物的情绪、情感、思想,且刻画一个积极向上的灵魂。注意字数的限定,表达详略得当,可适当辅以其他描写方式。
【点睛】微写作虽然是作文,但本质上仍然是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在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的前提下考查学生的思想情怀。从其250字的篇幅限制和鲜明的语境设定上看,微写作较之大作文,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要求更高。微写作的分值虽然不高,却可从中看出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想深度。
21.(示例)我从死一般的沉寂中醒来。那个球印不是陈明印上的吗?有许多同学看见了。陈明啊陈明,你快站出来主动承认,这样或许还会得到原谅,要是被揭发,有你好看的,快站出来。我不禁瞟了一眼陈明,恰巧碰到了班主任严厉的目光,这时的班主任是不会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我心里猛然一慌,但转而又想:“慌什么!又不是我干的,真没出息!”我虽这样安慰自己,但心里难免还是有一丝紧张。班主任的目光落到了我身上。我越发紧张了。怎么办?告发他吧!我把手往桌上放了放,刚想向上举起,猛地又缩了回来。不!我不能这样,我希望他自己站出来。我不能剥夺他这个改正错误的机会,要告发他的应该是他自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准确审题,根据题目要求,恰当写作。本题要求学生以“球印?教室后面的球印?”为开头,仿照《哦,香雪》里香雪夜里独自走回台儿沟时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写一段不少于250字的心理描写,要求写出人物的复杂心理。复杂的心理描写,要写到250字以上,必须写人物的心理斗争的矛盾性。而人物性格的矛盾性,正是表现人物形象的关键。所以写这段心理描写,定位要在人物的形象表现上,要统一在小说整体上对人物的架构上。小说《哦,香雪》塑造了一群天真、活泼、朴实的山村姑娘的形象,而在这个群体中,香雪又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形象。香雪是台儿沟小山村十七岁的女孩子,台儿沟唯一的初中生。她纯真无邪,淳朴善良,坚毅执著,渴求科学文化,渴望摆脱贫困,对新生活有着炽热的向往和追求。 与其他姑娘们一样,表现了她们对山外世界装扮的关注,对美的十分热烈地向往和追求。香雪,一个天真、活泼、朴实的山村姑娘的形象 ,与多数山村姑娘不同,她有着美好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对山外世界的向往。因为她是村中唯一的一个初中生,所以她在所有人之中显得不同。所以,写香雪看见教室后面的球印时的心理斗争,要凸显她天真、善良、淳朴的特点。
22.香雪情绪的变化:怕——不怕——犹豫——坚定。
①“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寒恋窜翠的声音。”——怕
②“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不怕
③“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密塞宰宰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犹豫
④“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坚定
以上几处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出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一个很好的背景的同时,也有效地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怕——不怕——犹豫——坚定,这一变化虽然是在三十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却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这一障碍的跨越正是小说要着力表现的内容。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中精妙的环境描写的能力。
(1)分析香雪的情绪变化。
“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寒恋窜翠的声音”,语句中连用了四个“害怕”,加之“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小树林发出的寒恋窜翠的声音”表现了香雪内心很害怕。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柔和”的风,“明净”的月亮,“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的群山,“金铃铛”一样的核桃叶,此处的景色描写表现了香雪不怕了。
“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密塞宰宰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环视”“张望”这些动作描写表现了香雪内心的犹豫。
“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通过写小溪“歌唱高昂”“欢腾”,还有溅起的“浪花”等词语,可以看出香雪内心的坚定。
(2)体会香雪的情绪变化和她眼中景物的变化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出景的图画,它既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一个很好的背景,又有效烘托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由怕——不怕——犹豫——坚定的变化过程。这一路上香雪的心理变化,体现了她克服了自卑、封闭、落后的心理,塑造了她自信、开放、进步形象。
23.相同点:香雪与其他姑娘们一样,表现了她们对山外世界的关注,对美的十分热烈的向往和追求。
不同点:凤娇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她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圈,就是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表,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香皂花色繁多的纱巾、甚至能松能紧的尼龙袜。
香雪在她们的追求中,更注重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渴望交换铅笔盒。
【详解】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相同点是:“ 不久,这条线正式营运,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火车的到来打乱了香雪她们的生活,让她们生出了对山外世界的向往,她们对美的追求也是一致的。
不同点:“‘香雪,过来呀,看!’凤娇拉过香雪向一个妇女头上指,她指的是那个妇女头上别着的那一排金圈圈”“‘就是靠里边那个,那个大圆脸。看,还有手表哪,比指甲盖还小哩!’凤娇又有了新发现”“就在这个一分钟里,她们开始跨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她们垫着脚尖,双臂伸得直直的,把整筐的鸡蛋、红枣举上窗口,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属于姑娘们自己的发卡、香皂。有时,有人还会冒着回家挨骂的风险,换回花色繁多的沙巾和能松能紧的尼龙袜”,可见凤娇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她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圈,就是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表,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香皂花色繁多的纱巾、甚至能松能紧的尼龙袜。
而香雪呢“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那是她偶然在同桌的一本书上看到的)。有一回她向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妇女打听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还问到它的价钱”“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和她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不知怎么的也红了脸。她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相雪”,香雪在她们的追求中,更注重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渴望交换铅笔盒。
24.直接原因:因为香雪是台儿沟唯一的初中生,她的同学有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而她只有一只“小木盒”,她们常常取笑她。因此香雪非常地希望能拥有和她们一样的铅笔盒。所以当她看到火车上的学生有这样的铅笔盒时她就更加注意了。
根本原因:文化知识和追求使她与别人的需求不一样,也正是这样,她比别人的追求更高,比别人更勇敢,更突出。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山村,第一个在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的姑娘。“知识就是力量”,这正是小说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小说折射出来的时代信息之所在。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能力。
题干问香雪为什么会有这种与其他女孩子不同的表现,首先弄清楚有哪些不同表现。在课本第23页,“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那是她偶然在同桌的一本书上看到的)。有一回她向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妇女打听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还问到它的价钱”,这是香雪与其他女孩子的不同之处。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后文揭示了原因。“也难怪,咱们香雪是学生呀”这是有人替香雪辩解。“也许就因为香雪是学生吧,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后文“其实,她们早知道桌角那只小木盒就是香雪的铅笔盒,但她们还是做出吃惊的样子。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这是一只可以自动合上的铅笔盒,很久以后,香雪才知道它所以能自动合上,是因为铅笔盒里包藏着一块不大不小的吸铁石。香雪的小木盒呢,尽管那是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它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的呢,可在这儿,和同桌的铅笔盒一比,为什么显得那样笨拙、陈旧? 它在一阵哒哒声中有几分羞涩地畏缩在桌角上”。这些都是表面原因。“初中生”“铅笔盒”都象征着文化知识,她的所作所为正是提现了“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
25.首先小说中,不同的铅笔盒是不同文明的象征,木制铅笔盒象征了贫穷落后的文明,而泡沫塑料铅笔盒则象征了现代文明,香雪更换铅笔盒是为了摆脱贫穷落后,追求共同富裕的现代文明。这里不存在个人虚荣的问题。
其次是如何看待“穷”。有人说,坚守清贫是一种美德,香雪认为“贫穷是不光彩的”,是传统美德的流失。这是认识的误区,是不能正确把握小说主题的最大障碍。对于个人来说,坚守清贫,不慕荣华富贵,可以说是一种美德,但是不能推而广之,认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当越穷越好。道理很简单:“落后就要挨打。”小说中的香雪、台儿沟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典型:作者描写的是民族、国家的大课题,分析作品要从这个整体出发,不能只从某个个体出发。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
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是作答时,一定要依据文本内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脱离文章观点作答。作答本题,考生首先需要弄清小说中铅笔盒的象征意义。小说中,不同的铅笔盒是不同文明的象征,木制铅笔盒是香雪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虽然是独一无二的,但它笨拙、陈旧,象征了贫穷落后的文明,而泡沫塑料铅笔盒则象征了现代文明。香雪在以同桌为代表的女生们的问询下,知道了木制铅笔盒的笨拙、陈旧,知道了台儿沟的贫穷,她想更换铅笔盒的想法是为了心中的自尊,是为了摆脱贫穷落后,追求共同富裕的现代文明。可见,这个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它也是一种象征,跟火车一样,是文化与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所以,香雪想换铅笔盒不存在个人虚荣的问题。作答本题,还要正确看待“穷”。对于个人来说,坚守清贫,不慕荣华富贵,可以说是一种美德,但是不能推而广之,认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当越穷越好。小说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当初“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逐步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冰雪正在融化,禁锢正在拆除,中国人民急切地想表达对现代化社会的渴望,香雪的理想代表着穷乡僻壤的山民要摆脱贫困和封闭状态的企求,小说中的香雪、台儿沟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典型:作者描写的是民族、国家的大课题,分析作品要从这个整体出发,不能只从某个个体出发。
26.姑娘们看火车。主要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写出她们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和关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把握文章手法技巧,并分析人物形象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题目是“小说《哦,香雪》中从‘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到省略号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出人物什么特点的”,题目有三个问:一是概括“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到省略号,二是让学生指出“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到省略号主要运用了刻画人物的人法技巧,三是指出运用该手法技巧,刻画出人物什么形象特点。题目已经确定答题区域为小说《哦,香雪》中从“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到省略号,然后仔细阅读答题区域,圈画出文章中关键信息以及描写人物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回答问题。
仔细阅读“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到省略号,根据文章中“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尽管火车到站时已经天黑,她们还是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着服饰和容貌。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七点钟,火车喘息着向台儿沟滑过来,接着一阵空哐乱响,车身震颤一下,才停住不动了。姑娘们心跳着涌上前去,像看电影一样,挨着窗口观望。只有香雪躲在后边,双手紧紧捂着耳朵。看火车,她跑在最前边;火车来了,她却缩到最后去了”以及后面姑娘们关于车上乘客衣着服饰行李以及乘务员的对话,可以概括出这部分主要写“台儿沟的姑娘们看火车”。根据文章中“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姑娘们心跳着涌上前去,像看电影一样,挨着窗口观望。只有香雪躲在后边,双手紧紧捂着耳朵”“香雪微微眯着眼睛”“香雪不言不语地点着头,她终于看见了妇女头上的金圈圈和她腕上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表。但她也很快就发现了别的。‘皮书包!’她指着行李架上一只普通的棕色人造革学生书包”“凤娇骂着,眼睛却不由自主地朝第三节车厢的车门望去”“姑娘们一阵大笑,不知谁还把凤娇往前一搡,弄得她差点撞在他身上。这一来反倒更壮了凤娇的胆”等内容,可知本部分在刻画人物时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根据对这些细节描写中“香雪,过来呀! 看那个妇女头上别的金圈圈,那叫什么”“你看她那块手表比指甲盖还小哩”“房顶子上那个大刀片似的,那是干什么用的”“烧水在哪儿”“开到没路的地方怎么办”“‘你们城市里一天吃几顿饭 ’香雪也紧跟在姑娘们后边小声问了一句”等内容的分析可知,这些细节描写主要刻画出看火车的台儿沟的姑娘们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和关注。
27.动作细节,表现香雪的强烈愿望。
心理描写,表现香雪淳朴、诚实的美德。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要求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需要了解常见的方法,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判断出所用的方法,分析效果。人物描写的方法:①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②侧面描写。从“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到“更不了解山里的女孩子在大山和黑夜面前到底有多大本事”,主要写香雪用鸡蛋换来了铅笔盒。在一连串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中刻画人物。结合“轻巧地跃上了踏板”“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等分析,运用动作描写,表现香雪对换取铅笔盒的强烈愿望。
结合“打算以最快的速度用鸡蛋换铅笔盒” “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 “火车特有的气息却坚定了她的信心”等分析,运用心理描写,写出了香雪的诚实、淳朴。
28.展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人物轻松愉快的心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品味文章重点语句的含义及作用的能力。做这种题要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先通览全篇了解行文思路和作者的情感;然后具体分析相关语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其在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上的作用。题干要求品味《哦,香雪》中,“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一句的含义及作用。这是一句景物描写,从句中“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等句看出,经过雨水的滋润庄稼长势很好,洋溢着勃勃生机。而正是雨水的冲刷,空气也变得“清鲜湿润”,令人神情气爽。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派清新爽朗、生机盎然的景象,恰恰烘托了主人公轻松愉快的心情。
【点睛】分析文章重点语句的作用,首先要结合全篇了解作者的情感、旨趣;然后再具体从相关语句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角度入手,在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等层面去分析即可。
29.盼望火车到来的急切心情。
泼辣、大胆、对物质的渴求。
有精神追求。
【详解】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课文描写姑娘们等待火车到来前的情节:“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的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得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姻脂”运用细节描写体现了姑娘们盼望火车到来的急切而又渴望的心情。
“‘香雪,过来呀,看!’凤娇拉过香雪向一个妇女头上指,她指的是那个妇女头上别着的那一排金圈圈”“香雪不言不语地点着头,她终于看见了妇女头上的金圈圈和她腕上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表”“那个白白净净的年轻乘务员真下车来了。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 “喂,你们老呆在车上不头晕?” 课文运用多处描写体现凤娇泼辣、大胆以及对物质的渴求。
“香雪不言不语地点着头,她终于看见了妇女头上的金圈圈和她腕上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表。但她也很快就发现了别的。‘皮书包!’她指着行李架上一只普通的棕色人造革学生书包。就是那种连小城市都随处可见的学生书包”相对于同行的伙伴们,香雪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点睛】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要素。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表现一定的主题。小说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外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
30.香雪渴望铅笔。被同学奚落,香雪明白了台儿沟的贫穷。
【详解】本题考查梳理概括小说情节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清题干的要求,根据题干指示的关键信息,圈定答题范围;其次要将散落在文本中的较零散的内容分类,整理成答案要点。注意不要遗漏内容,也不要将同一内容的要点换个说法重复作答。
本题中,第一层从“也许就因为香雪是学生吧”到“为什么那诱人的嗒嗒声老是在耳边响个没完?”这一段插叙,暗示了香雪想要铅笔盒的原因,通过他人对香雪的歧视表现出台儿沟的闭塞落后。同时也交代了香雪自卑的原因,解释了她强大的精神追求与长远目光的来由。为之后香雪乘上火车,用四十个鸡蛋换回铅笔盒的大胆举动做铺垫。这一段作为第三部分的第一层,为全文高潮做铺垫,具体叙写了香雪渴望铅笔。被同学奚落,香雪明白了台儿沟的贫穷。
答案第12页,共16页
答案第13页,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