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喜看稻菽千重浪》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喜爱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汉族,江西德安人。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
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将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他在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连裤腿都没挽,就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期待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种,因为系统选育(从一个群体品种中选择优良的变异单株)是一种主要的育种方法,当时许多优良的稻麦品种都是通过这种方法选育出来的。可是当秧苗发绿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一种失望的情绪掠过袁隆平心头,但是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有着深入研究的袁隆平进而想到,从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经过反复统计计算,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袁隆平的实践让他发现了真理:既然去年那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长势这么好,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也就一定能把这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后面我们将看到,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不可避免地必须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这种挑战之艰难往往使挑战者身心俱疲,落荒而去。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明确)
事件 体现的品质
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①
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②
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③
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④
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⑤
2.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选材?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汉族,江西德安人。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
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将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他在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连裤腿都没挽,就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期待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种,因为系统选育(从一个群体品种中选择优良的变异单株)是一种主要的育种方法,当时许多优良的稻麦品种都是通过这种方法选育出来的。可是当秧苗发绿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一种失望的情绪掠过袁隆平心头,但是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有着深入研究的袁隆平进而想到,从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经过反复统计计算,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袁隆平的实践让他发现了真理:既然去年那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长势这么好,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也就一定能把这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后面我们将看到,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不可避免地必须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这种挑战之艰难往往使挑战者身心俱疲,落荒而去。
3.《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使用了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本文标题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5.面对谣言,袁隆平是怎样的态度?
阅读文本选段,回答下面四个小题。
①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②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就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因此有人嘲笑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
③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国际上有的著名学者断言:不可能。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在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很长时间之后,袁隆平才从国外资料中了解到,早在1926年,美国的琼斯就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现象。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当时是20世纪50年代。此外美国、菲律宾的科学家也相继开始了这项研究。尽管实验手段先进,但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④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十分清楚中国拥有自己的有利条件: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园;更重要的是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这正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条件。直到今天,袁隆平对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所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决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令世界瞩目的成果。
⑤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6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蕊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⑥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不孕性》发表,它证明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袁隆平的发现,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6.下列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对袁隆平提出的观点予以嘲笑说明该人的愚昧和无知。
B.国外对水稻的研究最终没有成果是因为没有部门协作。
C.发表,意味着优质杂交水稻的开发成功。
D.袁隆平认为中国取得杂交水稻研究方面举世瞩目的成就,离不开跨地区跨部门的密切协作。
E.“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
7.选文的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8.第二段提出美国著名遗传学家的经典著作和有人对袁隆平的嘲笑有什么意义?
9.怎样理解袁隆平“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二、选择题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项研究成果,不仅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使中国率先实现培育“超级稻”的目标。
B.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C.“汕优63”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约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
D.袁隆平对于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在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绝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
三、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投入杂交水稻的研究,“90后”袁隆平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的手中。“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袁隆平的名言。半个世纪以来,袁隆平一身泥、一身水,奋斗在田间,被称为“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他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也曾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的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这些国家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他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卓越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等多项荣誉。
袁隆平表示,水稻是①,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因此,②对保证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每一次挑战,都是对初心的坚守;每一次攀登,都是对意志的考验;每一次前行,都是对目标的追赶。多年坚持下田的袁隆平,早早披上了“下田黑”,那是紫外线照射后的作品。有人感叹:袁隆平长得比农民还农民。如今,袁隆平虽已功成名就,但依然奔走在田间,为他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而努力。他的团队在内蒙古兴安盟1000亩盐碱地水稻基地完成试种测产。该基地pH接近9,盐度高于0.6%,属于不毛之地。现在,这里不仅长出了水稻,试种结果还远远超过了预期。
11.下列语句中的引号,标示特殊含义的一项是( )
A.“90后”袁隆平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的手中。
B.“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袁隆平的名言。
C.他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
D.他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卓越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等多项荣誉。
12.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反复 比拟 借代 B.引用 排比 比拟
C.排比 夸张 顶真 D.引用 顶真 夸张
1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也曾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的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这些国家解决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
B.他也曾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这些国家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
C.他也曾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这些国家解决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
D.他也曾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的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这些国家攻克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
14.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5.当记者询问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具体是怎样的时,他激动地说:“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请以袁隆平的话为参照,以“我做过一个梦”开头,另选对象,再仿写一组句子。
16.下面是一幅赞美袁隆平的对联的下联,请根据材料的具体内容,拟写出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造福亿万众,充盈口粮之仓
17.请结合材料内容,为袁隆平拟写一则颁奖词。要求:不少于60字。
四、语言表达
18.请根据下面文字创设的情境,结合你的感触写一副对联。要求:对仗工整,语言浑成,音韵和谐。
默哀!5月22日下午1点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他几十年如一日,不辞辛苦、殚精竭虑,终于实现了杂交水稻技术的历史性突破。杂交水稻大范围的推广,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为中国乃至全世界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袁隆平曾经说过,他有过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的梦,一个是杂交水稻引进到全球各地的梦。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的梦,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梦。
那一片片稻田,那一阵阵稻香,就是他留下的足迹!
上联:
下联:
19.下面是某校生物社团负责人小杜给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得主、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写的一封信,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尊敬的袁爷爷:
您好!
作为当今国际水稻界的王者,您能够光顾我们生物社,百忙之中挤出时间为贵社的发展提供指导帮助,我们十分感激!本社广大生物学精英们恳请您抛砖引玉、不吝赐教。
敬祝安康!
生物社团 小杜
2019年4月10日
20.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30个字。
一位刚步入教坛的年轻教师向一位年长的资深班主任请教关于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诀窍,老教师意味深长地说:“田地里不种庄稼,是要长荒草的。”
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2019年8月9日,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先生的90岁生日。老人提起水稻良种培育等科研项目时,笑着表示自己还要继续奋斗,“健康快乐超百岁”。
请你为袁隆平院士设计一个蛋糕造型说明,既能表达对袁老的生日祝福,又能彰显袁老为世人所做的贡献。不超过60字。
五、微写作
22.利用课文的相关材料,可以论证一些论题,如:实践出真知,不迷信权威,创新精神,坚韧,合作,胆识,博爱与勇敢,捍卫真理,人类情怀,理想,追求不止,奉献,价值观……
请认真参读以下论证示例段,结合课文可适用论题,任选一角度,仿照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议论语段。
示例:“三不”(不迷信、不盲从、不屈服)权威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之初,曾有人嘲笑他“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因为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遗传学原理》中的论断:“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但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
试想,假如当初袁隆平盲从于经典,屈从于权威,哪能有杂交水稻问世?哪能改变几亿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与命运?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正是这种敢于挑战权威、不盲从于权威的胆识与勇气,才使得袁隆平真正成为“杂交水稻之父”、农业科学家。不仅解决了13亿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也改变了世界其他部分国家与地区的粮食问题。
古往今来,这种不迷信权威,不屈从权威的人,恒河沙数。布鲁诺在那个神权至上的时代奔走疾呼“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甘愿被烈火吞噬身躯,也不低下高贵的头颅。以色列科学家谢赫曼因发现“准晶体”独享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30年前发现“准晶体”时,他面对的是来自主流科学界、权威人物的质疑与嘲讽,因为当时人们认为自然界的固态物质仅限于晶体与非晶体,甚至著名诺贝尔“双料”获得者林纳 鲍林也站出来斥责他“胡言乱语”,嘲笑他是“伪科学家”。但正因为谢赫曼不迷信权威,不屈从权威,经过30年的坚持与不懈努力,终于“沉冤得雪”,获得了科学界最大的拥抱和认可。他的发现也彻底颠覆了人类的物质观。
因此,不迷信权威,勇于挑战权威,不唯权威是从,敢于越雷池而行,才能超越自我,成就自我,甚至可以改变世界,造福人类。
23.《喜看稻菽千重浪》是一篇人物通讯,成功地塑造了杂交水稻之父一—袁隆平的形象。作者以记叙为主要写作手法。同时,为了更丰富地展示人物,塑造人物,作者在记叙的同时,使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尤其是记叙中的议论,起到了点睛的作用。请你恰当地运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写一段屈原投江时的文字,表达对屈原的景仰之情。300字左右。
六、小阅读-课内
24.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写了袁隆平哪四个方面的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体现了袁隆平作为一名科学家的哪些方面的品质?并请结合文本四个小标题所引领的内容,在下列横线上填出合适的内容。
袁隆平是一位______________的实践者;
袁隆平是一位______________的研究者;
袁隆平是一位______________的捍卫者;
袁隆平是一位_______________的寻梦者。
25.《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选材?
试卷第10页,共10页
试卷第9页,共10页
参考答案:
1.①热爱并献身于农业科研事业;②勇于实践,敢于探索;③解放思想,挑战权威,敢于创新;④坚持真理,实事求是;⑤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贡献。 2.①本文选材具体、典型。②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使人物生动,个性丰满,如立面前。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内容,注意把握主要人物身上体现形象特点的事迹,注意从人物事迹中概括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由原文“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可知,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体现他热爱并献身于农业科研事业。
由原文“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期待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种,因为系统选育(从一个群体品种中选择优良的变异单株)是一种主要的育种方法,当时许多优良的稻麦品种都是通过这种方法选育出来的。……从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可知,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 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体现了他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由原文“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可知,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体现他解放思想,挑战权威,敢于创新。
由原文“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可知,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体现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由原文“1986年,袁隆平在总结国内外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已掌握的新材料,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在他的著名论文《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中他提出,若将杂交稻的强优势固定下来,就可以免除年年制种,成为一系法杂交稻”可知,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体现了他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贡献。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的写法及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注意结合文本的具体写作方法,分析其实际意义或效果。
本文在选材上以时间为线索,列举了几个时间节点上袁隆平身上的典型事件,比如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事件详细而富有真实性,对突出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主题,主要内容的显现上都有较大的好处和作用,可见选材具体而典型。突出表现了人物热爱科学,全身心投入;恪尽职守甘于奉献;勇于实践,不怕苦累;敢于探索,不屈不挠;解放思想,挑战权威,变通思维,敢于创新;相信自己,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不忘初心矢志不渝,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出巨大而卓越的贡献。。
3.《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使用小标题,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能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 4.特点:正副标题结合的形式。
作用:
正标题:①引用诗句,富有文学色彩,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突出表现袁隆平的突出成就,同时用“喜”字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的真挚赞叹。副标题:点明人物及其学术地位。 5.面对贬斥杂交稻的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件,袁隆平心平气和,写了一封信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他用事实,用具体的数据进行说明,彻底否定了那些谣言,以事实捍卫了科学的原则。
【解析】3.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本的标题的作用的能力。标题的作用一般是引领全文,概括全文内容,交代文本主要事件,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例如小标题:“曾记否,到中流击水”与正文的关系是概括全文的关系,正文: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从中可以看出文本记叙了袁隆平早年研究水稻的情景。从小标题的内容文字上看,“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引用毛主席诗句,让读者对文本内容更加的感兴趣。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正副标题的特点和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抓住标题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标题特点去分析其塑造人物的作用。例如本文的正标题: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标题的特点是“诗情画意”,作用是富有一定的诗意化的语言,更能体现人物的事迹,深深地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副标题:“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副标题的特点是围绕人物的事迹和性格特点,作用是对人物事迹的概括,为塑造人物形象特点进行服务。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题干要求,要注意回归到文本的相应位置,从文本内容中进行答题。本题题干要求是:面对谣言,袁隆平是怎样的态度?根据对题干的把握,考生可以从如下原文中去筛选: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点睛】(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一方面浏览全文,找到相应语句并在原文中标注出来。另一方面,逐一把选项和原文比对,不一致的即可判定错误。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读懂文本,标记包含相关信息的重要语句。可以从概括性的句子、文中运用的材料和作者的评价三方面入手。其次,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出发,结合新闻材料提炼观点。最后,观点必须于文有据,合情合理。要做到客观公正,不能任意拔高或者贬低。
6.D 7.这一段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具有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8.从权威和人们舆论两个角度写出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要超越出物质障碍之外的社会障碍,从而衬托出袁隆平挑战权威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 9.①世界各国对于水稻的研究方面,“早在1926年,美国的琼斯就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现象”,最早在50年代日本的科学家就开展这项研究,但“尽管实验手段先进,但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②袁隆平不仅发现了研究所必需的天然“雄性不育稻”,而且用理论阐述“培育”“雄性不育稻”的可行性,进而展望培育优质杂交水稻的前景,这一研究是前无古人的。
【解析】6.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A项,“说明该人的愚昧和无知”错误。原文信息是“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就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因此有人嘲笑袁隆平‘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可见并非愚昧和无知,而是过于迷信权威。
B项,“国外对水稻的研究最终没有成果是因为没有部门协作”错误。原文说“更重要的是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这正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条件”,可见选项表述绝对。
C项,“发表,意味着优质杂交水稻的开发成功”错误。原文信息是“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不孕性》发表,它证明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袁隆平的发现,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可见说杂交水稻“开发成功”不当,夸大了作用,发表只是理论方面,开发成功需要实践。
E项,“‘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错误。“明白无误”是断章取义,只是说发表在权威著作上了,原文说“就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不代表明白无误。
故选D。
7.本题考查段落作用,解答模式为:概括内容+明确结构思路+总结表达效果。题干为:选文的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考查开头段的作用,答题术语为总领全文、点题、首尾呼应等。
首先明确答题区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然后从内容、主旨方面总结:这是文章第二部分的起始段,介绍了袁隆平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以及从事的研究工作,赞扬了袁隆平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和人格魅力。
其次结构层面:第二部分的标题是“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可见开头段照应了题目,总领了下文,暗示了成功之因。与结尾“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不孕性》发表,它证明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袁隆平的发现,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袁隆平的成就遥相呼应。
8.本题考查的是对语段的鉴赏能力。需要联系前后文和文章的主旨意图进行理解。答案涉及内容大意、结构作用、表达效果等多方面。题干为:第二段提出美国著名遗传学家的经典著作和有人对袁隆平的嘲笑有什么意义?
“美国著名遗传学家的经典著作”代表权威和已有的认知,“有人对袁隆平的嘲笑”代表生活中的人们或者舆论的看法,从两个角度写出袁隆平的认知不被认可和接受的现状,定向思维成为科学认知和发现的社会障碍,这是欲扬先抑法,与后文的成功形成鲜明对比,从反面衬托出袁隆平勇于挑战权威的魄力胆识和自信。
9.本题考查对相关句子的理解分析及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是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基本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题干为“怎样理解袁隆平“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从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取得的贡献角度回答即可。
从“早在1926年,美国的琼斯就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现象。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当时是20世纪50年代。此外美国、菲律宾的科学家也相继开始了这项研究。尽管实验手段先进,但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中得出答案①从发现久、研究有难度等侧面表现了袁隆平的贡献和伟大。
从“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蕊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不孕性》发表,它证明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中得出答案②袁隆平不仅发现了研究所必需的天然“雄性不育稻”,而且用理论阐述“培育”“雄性不育稻”的可行性,进而展望培育优质杂交水稻的前景,这一研究是前无古人的。
10.B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项,语序不当导致不合逻辑,应为“不仅使中国率先实现培育‘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C项,成分赘余,“约”和“左右”重复,去掉“约”;
D项,介词误用,应将“对于”改为“对”。故选B。
【点睛】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搭配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主谓、动宾、主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等,较为典型的是一个词语和后面或前面的两个词语配合,和其中的一个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
11.A 12.B 13.C 14.①最主要的粮食作物;②提高水稻产量。 15.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故乡的城市像花园一样美,居民像鸟儿一样自由,楼房像森林一样错落有致。 16.埋头几十年,成就杂稻之父 17.他潜心研究数十年,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名满天下万人赞,却仍只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解析】11.本题考查引号的用法。
A项,引号的作用是标示特殊含义,这里是指90岁以上。
B项,引号的作用是标示直接引用。
C项,引号的作用是标示特定称谓。
D项,引号的作用是标示强调。
故选A。
1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等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每一次挑战,都是对初心的坚守;每一次攀登,都是对意志的考验;每一次前行,都是对目标的追赶”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早早披上了‘下田黑’,那是紫外线照射后的作品”等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文中没有使用夸张、反复、借代、顶真的修辞手法。
故选B。
13.本题考查辨析和修改语病的能力。
C项,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可将“的”字删去,排除A、D两项;二是搭配不当,可将“克服”改为“解决”或“攻克”,排除B项。只有C项完全修改正确。
故选C。
1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第①空,前面是“水稻是”,后文解释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吃水稻,可以推断此处应填“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类的内容;第②空,根据前面的“因此”和后面的“对保证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可以推断此处应填“提高水稻的产量”之类的内容。
15.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
参照句中有三个比喻句,所以写出的句子也要有三个比喻句,缺一不可。参照句中的三个比喻句的本体各不相同,但统一于“杂交水稻”这一中心事物,都是“杂交水稻”的一部分,仿写时要注意这一点。选好对象以后,以“我做过一个梦”为开头进行仿写即可。
16.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
可以根据下联的内容和结构来拟写。下联,主要赞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人类的贡献,那么上联可以写袁隆平的具体工作等,从结构看,下联的两句都是动宾短语,其中前句的宾语是数量词。根据这些特点即可拟写出上联。
17.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拟写颁奖词主要需关注两点:一是对人物生平事迹的整合概括,如袁隆平潜心研究杂交水稻,成名后仍奋斗在田间;二是表达对其的赞美之情。然后再结合材料内容进行拟写即可。拟写颁奖词,首先,要对获奖对象有一定的了解,了解他(她)做的什么事情值得赞扬,他(她)的什么精神品质值得歌颂。其次,颁奖词的语言要精练,要能高度概括人物身上的闪光点,要文辞优美,饱含深情,富有感染力。
18.上联:耕耘数载心系苍生只为百姓腹饱体键
下联:朴素一生身先垂范换得万户库满粮丰
【详解】本题考查学会拟写对联能力。
拟写对联时要注意上下联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合律,音韵和谐,对联的上下句的平仄一定是交叉对仗;语意相关,深刻新颖。写好对联的关键要注意“词对”和“意对”,所谓“词对”主要指形式上的词性相对、结构相对、平仄相对等,所谓“意对”主要指感情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能够相对。本题要求根据所给的文字创设的情境拟写一副对联。文字情境一共有三段:第一段写“杂交水稻之父”在长沙去世。第二段介绍了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以及杂交水稻大范围的推广后产生的效益——为中国乃至全世界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实现了袁隆平的梦想。第三段,是一句抒情性文字,指出一片片稻田,一阵阵稻香,就是袁隆平留下的足迹。三段文字的关键点在第二段上,袁隆平不辞辛劳,亲力亲为,田间地头搞科研,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培育出杂交水稻,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为中国乃至全世界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根据以上分析按照对联要求进行拟写即可。拟写时最好突出袁隆平的贡献——解决人们吃饭问题。
19.①将“王者”改为“大家”或“专家”;②将“光顾”改为“光临”:③将“贵社”改为“本社”;④将“精英们”改为“爱好者”;⑤删掉“抛砖引玉”及后面的顿号。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第①处,“王者”是口头语,这是写给袁隆平院士的一封信,用语要正式。应改为“大家”或者“专家”。
第②处,“光顾”适合经营性场合,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这里是感谢袁隆平院士的到来,应改为“光临”。
第③处,“贵社”是敬辞,是对对方社团的称呼,这里是指自己的社团,应该用谦辞,改为“本社”。
第④处,“精英们”是敬辞,这里是指本社社员,应该使用谦辞,应改为“爱好者”。
第⑤处,“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是谦辞,不能用于对方。应将“抛砖引玉”及后面的顿号删去。
20.用正确思想充实学生的心灵,能避免错误思想的滋生。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准确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种类和特点,了解其表达的效果,这是鉴赏修辞手法的前提。题中老教师的话是个比喻句,我们结合“一位刚步入教坛的年轻教师向一位年长的资深班主任请教关于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诀窍”可想到画线句子讲的是学生思想教育的问题,其中“庄稼”应指正确思想,而“荒草”则指错误思想。
【点睛】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比喻使人容易理解,能变抽象为具体,深奥为浅显,还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
21.示例:蛋糕为九层,整体造型以田园风光为主,上面点缀以寿桃,最顶上是一把金黄的稻穗。“袁隆平院士生日快乐”的九字祝福分放在每一层。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题干要求考生“为袁隆平院士设计一个蛋糕造型,既能表达对袁老的生日祝福,又能彰显袁老为世人所做的贡献”,然后考生要结合材料了解袁隆平所做的贡献是什么,最后结合题干要求进行拟写。从题干可知,所设计的蛋糕是针对袁隆平90岁生日,故九层蛋糕要能体现他90岁的年龄;同时袁隆平是研究水稻的,蛋糕的整体造型上应该与袁隆平的研究以及贡献相关,要以田园风光为主,还要在蛋糕的最顶上设计一把金黄的稻穗;最后还要注意生日祝福这一要求,比如蛋糕上要有寿桃,能体现健康长寿之意。最后要写上“袁隆平院士生日快乐”的九字祝福。注意字数有限制。
22.示例:
愈挫愈勇,追求不止
曾让中国刮起过一场浩大的“绿色旋风”的袁隆平,几十年默默地在农业科研领域中做出了伟大贡献,无疑是在向我们诠释着一份坚韧不拔、追求不止的感动。
袁隆平能从一名农校普通老师跻身科研界,源于他那份追求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谋幸福的理想,源于他那份追求不已的坚韧。他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是一个伴随着无数次失败乃至失望和无数次的希望重生的艰巨历程。他始终不言放弃。他的那份坚韧让他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充满希望,也最终成就了他“杂交水稻之父”的荣光。袁隆平院士对科研工作的不止追求,带来的是水稻产量的飞跃提升,是全人类的共同福祉。
正是因为这种愈挫愈勇、追求不止的精神使他成为真正的“心灵富豪”。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课文可适用论题,任选一角度,仿照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议论语段”,议论语段,需要按照一般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写。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章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明确论证中使用了论证方法。明确论证的角度,即是正面论证还是反面论证等。可以选择的论题有很多,如题干提示的“实践出真知,不迷信权威,创新精神,坚韧,合作,胆识,博爱与勇敢,捍卫真理,人类情怀,理想,追求不止,奉献,价值观……”。可以利用课文的相关材料进行论证。建议选取自己有积累的论题来写。如“实践出真知,不迷信权威”,可以结合袁隆平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挑战权威,不断创新,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如“胆识”,钟杨在寻找种子过程中遇到很多的艰难险阻,但是他不退却。如“奉献”,如劳动模范张秉贵,百货大楼的糖果柜售货员,买糖果的人形形色色,有老有少,有感激他、赞扬他的也有脾气爆、对他发火的,但是张秉贵始终用他“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的态度服务每一个人。
23.(示例)逆流而上,一位老者在水一方。他那爬满皱纹的额头,那微微弓着的瘦弱身躯,那沉吟江边满脸的迷茫……我忆起了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他在江边徘徊着……突然,他仰天长叹:“天啊,奈何你这般待我!君王啊,你为何听信谗言,疏远我啊!天下之大,无人明吾心意也!”他纵身一跃,投入了滚滚奔流的江水之中……我欲哭无泪,欲助无能。只能对着江心,对着屈原呼喊道:“我懂,我真的懂!”屈原为国为民捐躯,这份真挚强烈的感情铭记在后人的心中!永远不会忘记!屈原满腔热血和报国之心,换来的却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悲哉!哀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表达的能力。“三步走”写好微作文:第一步:审题辨题,明确要求;第二步:巧妙选点,以小见大;第三步:有效表达,夺人眼目。得体:语言表达的风格要与选择的文体相适应。形象:要尽量修饰语言,使之光彩夺目。简明:要紧扣写作的中心。
根据写作要求,写作对象是屈原,“写一段屈原投江时的文字,表达对屈原的景仰之情”,写作方法,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夹叙夹议的作文,就是以叙事为主,在叙事的过程中运用恰当的议论,叙的是故事,议的是思想,“议”是叙述的点睛之笔,“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升华。本题,“叙”的是屈原投江的过程,“议”是对屈原的敬仰之情。同时需要注意语言的简明、连贯,语意表达的准确。
24.第一问:四个方面的内容:(1)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2)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3)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4)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
第二问:袁隆平的品质:(1)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从实践中发现真理的工作方法;(2)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的学术品格;(3)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不计个人风险得失的道德操守;(4)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理想志向。
第三问:袁隆平是一位扎根农田,挥洒汗水,专注敬业,严谨认真的实践者;袁隆平是一位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的研究者;袁隆平是一位勇于担当,坚持实事求是,不计个人风险的捍卫者;袁隆平是一位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寻梦者。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概括文本内容及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利用文本中的四个小标题,概括所写的内容。四个小标题为: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
第一部分,结合“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响后……匆匆赶到试验田”分析,袁隆平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1960年7月的一天,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表现了袁隆平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和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结合人物的精神品格分析,袁隆平是一位扎根农田,挥洒汗水,专注敬业,严谨认真的实践者。
第二部分,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可分两个层次。前五个自然段都是写袁隆平的研究情况,围绕挑战权威、自创新说来展开。后两个自然段写袁隆平的独特发现和介绍他的创新成果。结合材料内容分析,袁隆平是一位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的研究者。
第三部分,这部分是说明袁隆平是“真理的捍卫者,是事实的追随者”,主要围绕“三不稻”和“玉米稻”这两个情节来写的。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 持慎重态度。这部分在选材上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有个性,突出了袁隆平对于杂交水稻的认知的与众不同。二是选材精,不庞杂。写出了人物勇于实践,敢于探索,不怕吃苦,勤于实践的品质。袁隆平是一位勇于担当,坚持实事求是,不计个人风险的捍卫者。
第四部分,写了①一个梦——三个比喻构成排比,写出了袁隆平梦想和希望的美好;②战略设想——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写出了袁隆平目标远大,不断进取;③两个心愿——“超级杂交稻”合成;让杂交稻走向世界。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写出了袁隆平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不断挑战自我,不断进取的品格。袁隆平是一位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寻梦者。
25.(1)本文选材具体、典型。
(2)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使人物形象生动,个性丰满,如立面前。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本的写法及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注意结合文本的具体写作方法,分析其实际意义或效果。本文在选材上以时间为线索,列举了几个时间节点上袁隆平身上的典型事件,如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代,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本文选材具体、典型。
本文记述袁隆平的事件,详细而富有真实性,具体而富有典型性,对突出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主题主要内容的显现上都有较大的好处和作用。
答案第10页,共12页
答案第11页,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