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3 19:1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二战后,英属殖民地基本通过和平谈判实现了独立,且独立后与宗主国大都保持了较为密切的关系;大多数法属殖民地通过和平方式也取得了独立;荷、比、葡三国的殖民地经过漫长而激烈的斗争后也获得了独立。这主要反映了( )
A.西欧殖民势力大势已去 B.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C.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崩溃 D.暴力革命是主要斗争方式
2.芯片是制造业的核心技术。1985年,日本半导体市场占有率首次超过美国,美国因此对日本发动“芯片战”,以破坏日本的半导体产业。2020年,随着华为高端芯片占据领先位置,美国同样也对华为的高端芯片发起制裁,致使华为陷入芯片危机。美国频频发动“芯片战争”说明( )
A.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恶化 B.信息技术发展具有两面性
C.芯片成为现代科技的核心 D.世界经济新秩序亟待建立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发展到1000余个;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国际人权、国际环境、海洋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纷纷问世。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
A.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B.社会主义力量日益壮大
C.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D.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4.每个国家都有一些重要节日,新加坡的节日有:华人新年(同中国春节)、泰米尔新年(南亚民族泰米尔人的节日)、卫塞节(佛教节日)、国庆节、开斋节(伊斯兰教节日)、圣诞节等。它们反映了新加坡( )
A.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特点 B.欧洲文化是当地文化的主流
C.已成为东亚的新兴工业国 D.是最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国家
5.查尔斯·W·凯格利在《世界政治:走向新秩序?》中指出:我们这个时代常常被称为信息时代,但是,现有信息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控制在十家大型跨国媒体公司卡特尔手中。……1995年,好莱坞成功的向全世界10亿多人转播了奥斯卡颁奖典礼,……全球信息系统不仅能够将产品输送到世界各地,而且也可以支配文化的输出。这种支配就使得本土文化有可能被主要是西化的消费主义式的全球一致性所取代。该论著从侧面告诉我们( )
A.信息传播的不平衡性,破坏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B.文化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C.西方国家在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处于强势地位 D.自身的综合国力强大,才能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
6.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认为:“因为欧洲看起来被削弱了,分裂了,而且易受攻击,所以白人统治者看起来不再能统治殖民地的人民了。从欧洲和西南亚战场返回自己国家的殖民地居民根据他们的观察加深了这种印象,更加不愿意成为顺从的帝国主义国家的臣民。”他意在强调( )
A.一战导致殖民体系的瓦解
B.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C.拿破仑战争传播启蒙思想
D.二战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
7.有人认为:两次世界大战虽然对人类文化造成巨大的破坏,但战争中不同文化的交锋所带来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该学者侧重强调的是
A.现代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B.思想文化在战争期间加速发展
C.战争为文化碰撞交流提供契机 D.战争的进步性往往大于破坏性
8.下表是“2017-2018年德国难民庇护申请者来源国排名前三的国家及申请量概况”
2017年 2018年
排名前三的国家 申请者人数 占年申请总量的比重 排名前三的国家 申请者人数 占年申请总量的比重
叙利亚 48974人 25% 叙利亚 44167人 27%
伊拉克 21930人 11% 伊拉克 16333人 10%
阿富汗 16423人 8% 伊朗 10857人 7%
A.德国是难民的主要接收地 B.中东地区的难民问题突出
C.世界范围内战争威胁增大 D.全球化使劳动力流动加快
9.如图为作于1956年的漫画《苏伊士运河的巨人》。印有英、法、美国旗的轮船以“国际交流”(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名义正通过苏伊土运河,时任埃及总统的纳赛尔高举印有"阿拉伯民族主义"Arab Nationalism)的旗子,将其拦住。纳赛尔后方垂钓的是苏联外交部长谢皮洛夫。该漫画反映出当时
A.反殖民主义情绪高涨 B.埃及沦为大国间激烈斗争的棋子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苏联掌握解决运河争端的主导权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取得了民族独立,致力于复兴民族文化,下列对埃及文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A.战后的埃及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民主政治
B.埃及文化中混合着非洲文化、阿拉伯文化以及欧洲文化
C.埃及宗教信仰自由,其官方宗教为基督教
D.埃及的语言文化中,英语为官方语言,阿拉伯语、法语使用也很广泛
11.下表为20世纪60年代前后非洲国家坦桑尼亚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主题统计(部分)表,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64年前的主题 1964年后的主题
①英联邦与热带非洲 ②现代欧洲与英国和热带非洲 ③英帝国与英联邦 ①非洲历史——从公元前1800年前到现在 ②东非之外的非洲历史——从公元前1800年到现在
A.历史研究理论的丰富发展 B.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C.二战后英国对殖民的反思 D.构建国家认同的需要
12.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二战后,亚洲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过的路……物质的成功带来了对文化的伸张。一些比较成功的国家领导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宣称自己的发展得益于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即“亚洲价值观”,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A.二战后,亚洲新兴独立的国家完全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文化控制
B.二战后,亚洲一些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化过程中,民族文化得以复兴
C.二战后,亚洲民族国家抛弃了西方模式,着力创建本土文化
D.新加坡、马来西亚是亚洲四小龙中最先构建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13.建于1949年的印度国家博物馆,展示了许多代表不同宗教和讲述不同宗教故事的大小石雕和铜雕。印度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故事被雕刻在大大小小的石板、石方、石柱上,图案精美,保存完好,让人赞叹印度古代工匠的精工细作。其反映了印度现代文化中
A.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
B.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C.统治精英接受西方的自由主义
D.传统的种姓因素影响着社会生活
14.塔哈·候赛因说:“外国学校从来不会真正地符合埃及人民的心愿,从本质上看,它们绝不会教育埃及去热爱埃及,或保护埃及的民主。埃及教育的主体应该是自己办的学校,对外国学校的过分依赖对埃及的发展无济于事”。这从本质上说明塔哈·候赛因
A.主张埃及人应该办自己的学校
B.认为发达的教育是埃及独立的保障
C.意识到外国教育存在极大弊端
D.要求摆脱外国对埃及的文化殖民
15.如表为1967年前后坦桑尼亚中学历史试卷的问题设计。其变化表明坦桑尼亚政府的意图是
1967年前 1967年后
1.许多欧洲国家是非常成功的殖民势力。你对此如何解释? 2.人们普遍认为古希腊文明为现代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解释为什么这样?(1962年) 3.简短描述如下各项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性:雅典、游牧民族、新石器时代、神圣罗马帝国、伽利略。(1962年) 1.我们可以从古代非洲帝国学到什么? 2.讨论1957年加纳独立对其他非洲国家的影响。(1967年) 3.“津巴布韦”是非洲人的成就,评价该说法。(1969年)
A.增进国民的民族文化认同 B.否定西方的文化和意识形态
C.号召民众支持不结盟运动 D.增进与其他非洲国家的团结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加坡最初是马来土著部落的领地,后来葡萄牙、荷兰相继入侵过这里,19世纪初被英国占领,成为英属殖民地。中国东南沿海的许多人很早就来新加坡谋生,使新加坡成为华裔最多的国家。多种族带来了多种宗教信仰。华裔多信佛教、道教;马来人多信伊斯兰教;印度人多信印度教、锡克教;欧洲人则信基督教、天主教。因而新加坡面对复杂而又分化融合的种族群体,提倡“以东方传统文化来强化维持和谐和服从权威的意识,以西方现代文化精神来鼓励公平竞争、勇于开拓和遵纪守法的意识”。新加坡人对当今流行的各种“星”十分热衷,特别是对港星,对各种“星”极具渲染,给人以一种正义感很强的感觉。但是新加坡的华人有些还是很迷信,不少人相信“命运”“风水”,对于这种“俗”文化,新加坡更是表现出宽容。
——摘编自陈中《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材料二 在我国当前社会文化发展中,西方文化的影响更为深入。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好莱坞电影作为文化消费的首要选择,中国年轻一代对西方快餐视为家常。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的发展也相伴而来。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跨国公司最充分地体现着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但是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由于战略目标和实施行为的矛盾,多元的国际文化环境和文化摩擦,使得我国经济文化市场面临困扰。在西方文化体系中,欧洲人注重权力和地位,美国人欣赏创新精神和成就;在东方的中国,人们崇尚谦虚谨慎,追求随遇而安,同时倾向于照顾大众情绪。为了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冲击中获得成功,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摘编自罗静《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思想文化冲击与策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加坡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交流受到冲击的表现及应对举措。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美国总统杜鲁门声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反对共产主义。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全球霸权的最大障碍;(冷战后期)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政策,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最终形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
——摘自《中外历史刚要(下)》第18课
材料二:
图片说明:2021年8月30日美国正式宣布完成从阿富汗撤军的任务。图一所示,长达20年的战争,美国在阿富汗留下的仅是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图二是美军撤离阿富汗过程中震惊全世界的一幕:2021年8月16日,为了逃离千疮百孔的阿富汗,大批民众追逐、攀爬正在跑道上滑行的美国军机。
材料三:2022年2月24日俄乌战争爆发。这场战争直至今天还在继续……(关于这场战争)一些清醒的战略界人士认为,美西方延续冷战思维的北约东扩,是引爆此次乌克兰危机的罪魁祸首(引自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年02月26日08版)。……事实上早在1997年,美国前驻苏联大使乔治·凯南曾警告北约,继续东扩将是整个后冷战时代美国政策中最致命的错误(引自环球时报-环球网2022年3月8日报道)(注:材料三中的“北约”是指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军事组织;“北约东扩”是指北约将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和中东欧国家纳入该组织。这是后冷战时期美、西战略转变的重要举措。)
材料四: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
(1)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古代文明的扩展方式有哪些 15世纪以来世界文明的扩展方式又有哪些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并举例说明15世纪以来世界文明的扩展方式与古代相比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赞成或反对哪一种文明扩展方式 请说出你赞成或反对的理由。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雍正皇帝表示:“夷狄之名,本朝所不讳”,又认为所谓“夷狄”仅是地域上的一种划分,“本其所生而言,犹今人之籍贯耳”,“何得以华夷而有殊视?”否认这是“中外”划分的标准,并认为“尽人伦则谓人,灭天理则为禽兽,非可因华夷而区别人禽也。”
——摘编自李大龙《传统夷夏观与中国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二章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还提出少数民族参与国家会议的主张。1912年颁布的《参议员选举法》和《众议员选举法》中,在参众议员的分配问题上,还规定了蒙古、青海、西藏等地区的少数民族的代表名额。
——摘编自刘卫宁《民国时期宁夏回汉民族关系研究》
材料三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核心是主张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团结。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党在早期工作中就比较关注民族问题。早在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固原地区(今宁夏)时,就制定了严格纪律,要求尊重当地回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宣传民族平等,受到回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播下了革命火种。1936年5月发布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回族人民的宣言》中提出了党的民族平等主张及对回族解放的关切。1936年10月陕甘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这是我党领导的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政权。虽然存在时间很短,却写下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史上光辉的一页,是我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伟大尝试。
——摘编自郑彦卿、陈卫鹏《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就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雍正帝对于传统“华夷观’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临时约法》中涉及的民族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思想基础,并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落实民族政策的意义。
19.【近现代音乐】
材料一 民国的流行歌曲,最早可追溯到清末民初的学堂“乐歌”。辛亥革命时期,广大有识之士积极倡导对音乐进行改良,主张以西乐为本改良中乐,希望在社会、学校、家庭中全面普及音乐教育。除了学堂乐歌,当时还有大量流行歌曲以排遣个体感情为基础,如《夜上海》唱的是歌女的无奈和觉醒,《金丝鸟》唱出被束缚女性的苦恼,《卖报歌》唱的是报童生活,《得不到的爱情》唱的是爱情的追寻。左翼音乐家以民族危机为题材创作了《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成为民国流行音乐的另一道风景线。上海的各式饭店、酒吧、咖啡馆等娱乐场所为流行歌曲提供了发展空间。那时的上海是霓虹闪烁、商业发达的远东大都会,是中国的文化艺术中心,还是具有浓厚殖民文化色彩的“十里洋场”,以其独特的社会条件,促进了民国时期流行乐的繁荣。
——摘编自尤静波《中国流行音乐简史》等
材料二 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快速发展,两极对峙格局下政治气氛紧张,这一时期青少年群体物质生活条件富足,思想上感到空虚压抑。摇滚乐契合了年轻人的叛逆精神和反权威性心理,他们通过摇滚乐表达感情、交流思想。摇滚乐是黑人音乐家的“节奏和布鲁斯”与美国白人的“乡村和西部音乐”的融合,其对黑人文化的认同和接受使得在后来的黑人民权运动中,很多白人青年与美国黑人并肩作战,要求平等并追求自由。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随着越南战争不断升级, 美国国内对于反战的呼声日益高涨,鲍勃·迪伦的经典摇滚作品《敲响天堂之门》透露出一代人对于和平的向往和渴望。因此摇滚乐一度成为自由、平等与爱的文化标志向世界展示和传播美国的价值观。但与此同时摇滚乐在一些范围之内也成为一种迷乱躁动的象征,如迷幻摇滚常借助毒品增强感知力,运用灯光效果和强劲的节奏使受众进入迷幻状态,以此逃避现实、释放压力。
——摘编自杨斯坦《美国摇滚乐的兴起与社会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流行音乐出现和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美国摇滚乐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国摇滚乐流行的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英、法、荷、比、葡等欧洲国家的实力和国际地位大大下降,海外殖民地通过和平或是暴力方式,纷纷独立,主要反映了西欧殖民势力大势已去,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与高涨,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整个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崩溃的事实,排除C项;暴力革命是主要斗争方式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本题考查现代世界的科技战争。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利用自身科技优势,频繁发动“芯片战争”,打压其他国家的半导体产业或企业,这说明世界经济新秩序亟待建立,D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恶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信息技术发展的两面性,排除B项;芯片只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关键技术,但不是现代科技的核心,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即雅尔塔体系确立后的两极格局时期,出现各类国际组织,既是不同势力较量的结果,也是这一时期国际局势总体较稳定的结果,C项正确;全球化此时还没有真正到来,排除A项;认坟义力量壮大与材料中的组织出现关系不大,排除B项;殖民体系的逐步瓦解不是主要背景,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新加坡的节日有中国节日、泰国节日、佛教、伊斯兰教以及西方节日,这反映了新加坡多元文化共存,A项正确;新加坡有多种文化,并不能表明欧洲文化是主流文化,排除B项;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没有对比,无法得知新加坡是最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查尔斯·W·凯格利认为在信息时代中,信息传播的主要掌握在少数的西方国家手中,西方国家拥有信息传播的支配权,“这种支配就使得本土文化有可能被主要是西化的消费主义式的全球一致性所取代”,故从侧面告诉我们要发展信息技术,增强国家实力,才能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侧面,而是正面解读了信息时代的积极和局限方面,排除AB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因为欧洲看起来被削弱了,分裂了,而且易受攻击,所以白人统治者看起来不再能统治殖民地的人民了。从欧洲和西南亚战场返回自己国家的殖民地居民根据他们的观察加深了这种印象,更加不愿意成为顺从的帝国主义国家的臣民”,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的“白人”殖民者意识到他们有可能不再是殖民的统治者了,即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觉醒,不断反抗殖民统治,B项正确;二战导致殖民体系的瓦解,排除A项;材料与拿破仑战争无关,排除C项;一战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根据题干“战争中不同文化的交锋所带来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小觑”可知战争对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机,C项正确;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题中没有涉及战争期间思想文化加速发展,排除B项;D项与题干说法不符。故选C项。
8.B
【详解】由表格数据看出,德国难民庇护申请者来源国排名前三的国家都来自中东地区,说明中东地区的难民问题突出,B项正确;材料只是统计了德国一国的难民情况,不能说明德国是难民的主要接收地,排除A项;材料中难民都来自中东,无法体现世界范围内战争威胁增大,排除C项;难民问题,不属于劳动力流动,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因此材料中象征殖民侵略的“美国轮船”在苏伊士运河遭到埃及总统的拦截,说明的是反殖民主义情绪高涨,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埃及民族解放运动高涨,非埃及沦为大国间激烈斗争的棋子,排除B项; 1990年3月,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苏联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0.B
【详解】本题考查二战后的埃及文化道路。埃及地处亚非欧三洲交界处,曾经遭受欧洲殖民入侵,故其文化中既有非洲本土文化,也有阿拉伯文化,还受欧洲文化的浸润,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的埃及政治是民主共和制,排除A项;埃及的官方宗教为伊斯兰教而非基督教,故C项错误;埃及的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中20世纪60年代前后非洲国家坦桑尼亚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主题变化及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后的主题强调非洲历史,这是构建国家认同的需要,D项正确;教学大纲主题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构建国家认同的需要,“历史研究理论的丰富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世界多极化趋势,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非洲国家坦桑尼亚构建国家认同的需要,并不是英国对殖民的反思,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据材料中“一些比较成功的国家领导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宣称自己的发展得益于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即‘亚洲价值观’”可知,二战后有些新独立的亚洲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了民族文化的复兴,所以B项正确;亚洲新兴独立的国家完全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文化控制,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从材料“二战后,亚洲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过的路”可知,二战后仅是部分亚洲国家抛弃了西方模式,排除C项;马来西亚不是“亚洲四小龙”之一,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材料“展示了许多代表不同宗教和讲述不同宗教故事的大小石雕和铜雕”“印度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故事被雕刻在大大小小的石板、石方、石柱上”反映了二战后印度注重发扬传统文化,展现其众多的宗教文化,这说明了印度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印度宗教文化的多样性,而政教分离是二战后印度的政治体制,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印度宗教文化的多样性,自由主义、种姓制度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D。
14.D
【详解】材料“埃及教育的主体应该是自己办的学校,对外国学校的过分依赖对埃及的发展无济于事”体现的是塔哈·候赛因主张文化独立,摆脱外国对埃及的文化殖民,D正确;A属于表象,不属于本质,排除;B错在夸大教育的作用,排除;C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15.A
【详解】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坦桑尼亚中学的历史试卷试题,在1967年以前侧重考查欧洲文明,在1967年后侧重考查非洲文明,说明其意图是在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进国民的民族文化认同,故选A;增进民族自信心不代表否定西方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排除B;坦桑尼亚政府意在增进民族文化认同,不是号召民众支持不结盟运动和增进与其他非洲国家的团结,排除CD。
16.(1)特点:多样性、多元化;中西交融,和谐共生。原因:新航路开辟后,新加坡交通地位重要,各种文化和信仰传入;郑和下西洋后,大量华侨移民南洋;新加坡政府的引导和文化宽容政策;新加坡国际贸易、金融业发达,思想开放和经济现代化的推动。
(2)表现:经济和文化交流融为一体;西方文化冲击传统文化;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存在巨大差异。应对举措: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以积极心态学习;推进不同文化的交流,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突出人民主体,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多种族带来了多种宗教信仰”可知,多样性、多元化;根据“提倡‘以东方传统文化来强化维持和谐和服从权威的意识,以西方现代文化精神来鼓励公平竞争、勇于开拓和遵纪守法的意识’”可知,中西交融,和谐共生。原因:根据材料一中“葡萄牙、荷兰相继入侵过这里,19世纪初被英国占领,成为英属殖民地”“多种族带来了多种宗教信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新加坡交通地位重要,各种文化和信仰传入;根据“中国东南沿海的许多人很早就来新加坡谋生,使新加坡成为华裔最多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后,大量华侨移民南洋;根据“新加坡面对复杂而又分化融合的种族群体,提倡‘以东方传统文化来强化维持和谐和服从权威的意识,以西方现代文化精神来鼓励公平竞争、勇于开拓和遵纪守法的意识’”“新加坡更是表现出宽容”,新加坡政府的引导和文化宽容政策;根据“新加坡人对当今流行的各种‘星’十分热衷,特别是对港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加坡国际贸易、金融发达,新加坡人思想开放和经济现代化的推动。
(2)表现:根据材料二中“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好莱坞电影作为文化消费的首要选择,中国年轻一代对西方快餐视为家常”可知,经济和文化交流融为一体;根据“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由于战略目标和实施行为的矛盾,多元的国际文化环境和文化摩擦”可知,西方文化冲击传统文化;根据“在西方文化体系中,欧洲人注重权力和地位,美国人欣赏创新精神和成就;在东方的中国,人们崇尚谦虚谨慎,追求随遇而安,同时倾向于照顾大众情绪”可知,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存在巨大差异。应对举措:根据材料二中“为了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冲击中获得成功,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以积极心态学习,推进不同文化的交流,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突出人民主体,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
17.(1)①古代有:武力扩张;殖民(移民);和平交流。(答出任2点)
②15世纪以来有:殖民扩张;和平交流;冷战(既非战争又非和平或“和平演变”);战争;北约东扩等。(答出任2点)
(2)概括并说明新特点:
①海洋文明的扩展由温和转向激烈(特点)。古希腊文明以殖民(移民)方式传播;近代的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美国则通过殖民扩张、殖民掠夺和殖民战争方式扩展西方文明(说明)。
②世界文明的扩展区域由局部转向全球(特点)。古代文明扩展主要局限在欧、亚、非三大洲的局部地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文明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扩展(说明)。③文明扩展的内容由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特点)。在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等,农耕文明随着帝国版图的扩大而扩展;工业革命后,工业文明开始向全世界扩展,成为文明传播的主流(说明)。
④世界文明的扩展方式由“武力扩张”向“冷战”(“既非战争又非和平”)方式转变。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二战后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却以冷战的方式“悄然”展开。
⑤近现代以来,武力扩张越来越无法达到文明扩展的目的(或;和平交流逐渐成为世界文明扩展的主流)。古代武力扩张扩大了帝国的版图,而帝国版图的扩大又进一步扩展了古代文明;但到了近现代,战争却越来越成为文明的破坏者。如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美国不但无法给伊拉克和阿富汗带去进步和文明,却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贫穷和灾难。
(特点,说明。答出任3点。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3)示例一:
观点:我赞成武力扩张的方式
理由: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①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通过武力扩张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使两河流域、埃及等文明区域连接起来,扩展了古代文明;②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通过武力灭亡波斯后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他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推广希腊文化,开启了希腊化时代;③公元8世纪,阿拉伯帝国建立后,他们不仅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还把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传入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④近代殖民扩张客观上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科技和思想,推广了近代文明;⑤英国在北美的殖民扩张,造就了美利坚民族和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进一步推广了近代文明。
(论点,史实,史实答出任3点。其它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示例二:
观点:我反对武力扩张的方式
理由:武力扩张是对世界文明的直接破坏。①古代两河流域、古埃及都曾被波斯等异族攻灭,很多文明成果毁于战火,如书写于莎草纸上的象形文字就很难在战火中存续;②近代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③印第安人被近代殖民者大量屠杀,他们的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④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导致包括圆明园在内无数珍贵文物的毁灭,造成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无可挽回的损失;⑤事实证明,到了近现代,武力扩张或战争手段实际上是对人类文明最直接的破坏。如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美国不但无法给伊拉克和阿富汗带去进步和文明,却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贫穷和灾难。(论点,史实答出任3点。其它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示例三:
观点:我赞成和平交流的方式
理由:和平交流不仅一样可以传播世界文明且对文明本身的破坏最小。①公元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就通过丝绸之路形成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从此古代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文明和平交流的大动脉;②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民的往来,推动了人口大迁移和世界物种的大交换,从而改变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③工业革命、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等近代文明大多通过和平交流的形式向世界各地传播;④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是当代东西方文明互信共荣的桥梁和纽带,它必将成为继古代丝绸之路、近代新航路之后,又一个世界文明的交流之路。⑤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人类文明是多样性的,只有和平交流,世界文明才会变得丰富多彩:⑥相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固守冷战思维,推动北约东扩,甚至直接发动战争,不但没有给当地带来进步和文明,反而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给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带来灾难,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俄乌战争就是例证。
(论点,史实答出任3点。其它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评分说明:除示例外的其它答案,只要观点明确、论点突出、史论结合、思路清晰,均可同等给分。)
【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文明扩展的方式有武力扩张,如亚历山大东征;殖民(移民),如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海外殖民活动;和平交流,如古代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据材料一“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政策……”得出冷战(既非战争又非和平或“和平演变”);据材料二“长达20年的战争,美国在阿富汗留下的仅是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得出战争;据材料三“美西方延续冷战思维的北约东扩,是引爆此次乌克兰危机的罪魁祸首”得出北约东扩;在依据所学支持得出新航路开辟以来的殖民扩张以及和平交流等等。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并举例说明15世纪以来世界文明的扩展方式与古代相比呈现出的新特点。据海洋文明扩展的方式,可得出其扩展由温和转向激烈,如古希腊文明以殖民(移民)方式传播;近代的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美国则通过殖民扩张、殖民掠夺和殖民战争方式扩展西方文明(说明)。据世界文明的扩展区域,可得出世界文明的扩展区域由局部转向全球,如古代文明扩展主要局限在欧、亚、非三大洲的局部地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文明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扩展(说明)。据世界文明扩展的内容,可得出文明扩展的内容由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特点),如在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等,农耕文明随着帝国版图的扩大而扩展;工业革命后,工业文明开始向全世界扩展,成为文明传播的主流(说明)。据世界文明扩展的方式,可得出世界文明的扩展方式由“武力扩张”向“冷战”(“既非战争又非和平”)方式转变,如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二战后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却以冷战的方式“悄然”展开。据近现代以来世界文明扩展的趋势,可得出近现代以来,武力扩张越来越无法达到文明扩展的目的(或;和平交流逐渐成为世界文明扩展的主流),如古代武力扩张扩大了帝国的版图,而帝国版图的扩大又进一步扩展了古代文明;但到了近现代,战争却越来越成为文明的破坏者。如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美国不但无法给伊拉克和阿富汗带去进步和文明,却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贫穷和灾难。。
(3)本问是开放性问题,首先要表明自己赞成或反对哪一种文明扩展方式。如选择赞成武力扩张的方式,可列举古代和现代武力扩张的方式,指出其客观上推动了文明的交流和发展。如选择赞成和平交流的方式,可列举古代和近现代和平交流的方式,指出其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丰富多彩。也可以反向选择,如选择反对武力扩张的方式,可列举古代和现代武力扩张的方式,指出其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破坏了当地的文明等。
18.(1)看法:华夷是地域上的划分,无优劣之分;反对以人和禽兽、中与外来区分华夷。
影响:为边疆民族人主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提供理论支撑;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和促成中国疆域的形成;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任答3点即可)
(2)民族政策: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参与国家治理的权利。评价:中华民国政府不仅追求民族平等,还从法律上促使民族政策与现代国家制度相适应,体现了平等自由、主权在民和民主共和思想,符合时代潮流,具有进步性。(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3)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因俗而治”的历史传统。
意义: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尝试;有利于赢得少数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壮大革命力量,夺取革命胜利;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借鉴。(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1)看法:依据材料“夷狄之名,本朝所不讳,又认为所谓夷狄仅是地域上的一种划分”,得出华夷是地域上的划分,无优劣之分;依据材料“否认这是中外划分的标准,并认为尽人伦则谓人,灭天理则为禽兽,非可因华夷而区别人禽也。”,得出反对以人和禽兽、中与外来区分华夷。
影响:从政权合法性角度分析,得出为边疆民族人主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提供理论支撑;从统治角度分析,得出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从边疆治理角度分析,得出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和促成中国疆域的形成;从文化交流角度分析,得出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从统一多民族国家角度分析,得出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民族政策:依据材料“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得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依据材料“1912年颁布的《参议员选举法》和《众议员选举法》中,在参众议员的分配问题上,还规定了蒙古、青海、西藏等地区的少数民族的代表名额”,得出保障少数民族参与国家治理的权利。
评价:从民族平等,团结,民权等角度分析,得出中华民国政府不仅追求民族平等,还从法律上促使民族政策与现代国家制度相适应,体现了平等自由、主权在民和民主共和思想,符合时代潮流,具有进步性。
(3)思想基础:依据材料“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核心是主张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团结”,得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结合中国的历史传统,得出:“因俗而治”的历史传统。
意义:依据材料“是我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伟大尝试”,得出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尝试;依据材料“早在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固原地区(今宁夏)时,就制定了严格纪律,要求尊重当地回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宣传民族平等,受到回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播下了革命火种”,得出有利于赢得少数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壮大革命力量,夺取革命胜利;从新中国民族制度的建立角度分析,得出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借鉴。
19.(1)原因:近代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有效推动;社会改良和挽救民族危机的需求;西方文化传播及新文化运动等的推动;新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电影公司及从业人员的努力;
(2)不同:关注青年群体;内容多元,具有社会现实意义;注重创新
影响:批判现实问题,推动美国反战浪潮和民权运动发展;传播了美国价值观,服务于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强调意识形态对立,有利于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峙;传播了某种消极的生活方式,不利于部分青年人成长。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广大有识之士积极倡导对音乐进行改良,主张以西乐为本改良中乐,希望在社会、学校、家庭中全面普及音乐教育”“《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成为民国流行音乐的另一道风景线”可知,社会改良和挽救民族危机的需求;根据“大量流行歌曲以排遣个体感情为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文化传播及新文化运动等的推动;根据“上海的各式饭店、酒吧、咖啡馆等娱乐场所为流行歌曲提供了发展空间”“上海是霓虹闪烁、商业发达的远东大都会,是中国的文化艺术中心,还是具有浓厚殖民文化色彩的‘十里洋场’,以其独特的社会条件,促进了民国时期流行乐的繁荣”,结合所学知识,从物质、技术和主观努力等方面分析可知,中国近代流行音乐出现和发展的原因还包括,近代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有效推动,新式技术的发展、应用和电影公司及从业人员的努力等。
(2)不同:根据材料二中“摇滚乐契合了年轻人的叛逆精神和反权威性心理”可知,关注青年群体;根据“摇滚乐是黑人音乐家的‘节奏和布鲁斯’与美国白人的‘乡村和西部音乐’的融合”可知,内容多元;根据“(摇滚乐)对黑人文化的认同和接受使得在后来的黑人民权运动中,很多白人青年与美国黑人并肩作战,要求平等并追求自由”可知,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摇滚乐注重创新。影响:根据“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随着越南战争不断升级, 美国国内对于反战的呼声日益高涨,鲍勃·迪伦的经典摇滚作品《敲响天堂之门》透露出一代人对于和平的向往和渴望”“(摇滚乐)对黑人文化的认同和接受使得在后来的黑人民权运动中,很多白人青年与美国黑人并肩作战,要求平等并追求自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批判现实问题,推动美国反战浪潮和民权运动发展;根据“摇滚乐一度成为自由、平等与爱的文化标志向世界展示和传播美国的价值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摇滚乐传播了美国价值观,服务于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强调意识形态对立,有利于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峙;根据“迷幻摇滚常借助毒品增强感知力,运用灯光效果和强劲的节奏使受众进入迷幻状态,以此逃避现实、释放压力”可知,摇滚乐也传播了某种消极的生活方式,不利于部分青年人成长。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