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3 19:1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 人类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这些文明的共同特点是
A. 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 B. 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C. 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帝国 D. 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体制
2. 下列关于文明产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 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B. 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形成
C. 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D. 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3. 分析下表中人类早期区域文明的成就,可以得出
A. 城邦国家形成,各国文字出现 B. 早期各区域文明是同时产生的
C. 各地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D. 文化多样,折射人类社会生活
4. 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认为,掌管洪水的神是带来灾难的恶毒的神;古埃及人认为洪水之神是会带给每个人快乐的善良的神;古代印度人认为,水是万物的起源,是包含大神在内的一切的母体。古人对水的信念源自于()
A. 生产方式 B. 文化传统 C. 宗教信仰 D. 文明交融
5. 陈乐民在《欧洲文明扩张史》中写道:“罗马人对希腊人的征服开启了希腊精神征服地中海的时代。罗马人在对地中海的统治中融合进了希腊文明的精神,把希腊精神转换成了罗马的政治统治形式,形成了罗马法的原则。”这表明()
A. 罗马文明渗透有希腊文明特质 B. 希腊文明有明显的侵略特征
C. 民主政治推广到罗马帝国全境 D. 罗马法逐渐演变成为万民法
6. 大河流域孕育了灿烂的古代人类文明,以下是最初文明出现于东亚黄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及北非的尼罗河流域标志性图片,它们的共同的特征是()
A. 神权与政权相结合 B. 农业与商业相结合 C. 专制与法制相结合 D. 君主与民主相结合
7. 苏格拉底在《普罗泰戈拉篇》中说:“公民大众在诸如建筑、造船等问题上要请教专家,那些没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往往要被轰下台;但到了政府事务时,他们却准备听取任何人的意见,无论他是建筑师、铁匠、商人、船人,还是穷人或者富人,出身好的人或不好的人。”这反映出苏格拉底()
A. 认为直接民主制存在弊端 B. 旨在激发公民参政热情
C. 挽救了当时雅典民主制度 D. 宣扬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8. 柏拉图在老师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法庭判处死刑后打消了从政理想,开始潜心学术研究。后来在《理想国》中提出“哲王治国”的思想。认为国家的“第一要务”是进行公民教育,“国王”应该是有政治技艺并依照法律统治的哲学家。这反映了()
A. 柏拉图普世的法治教育观念 B. 雅典缺乏参与民主制度的基础
C. 雅典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 D. 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
9. 公元前5世纪末,古希腊悲剧大师欧里庇得斯在他的剧作中,借女性之口哀叹,“在一切有理智、有天性的生物当中,我们妇女是最不幸的”;借老奴之口表明,“奴隶身上只有一样东西不体面,那就是奴隶这名称”。这
A. 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新潮流 B. 宣扬了人人平等的理想
C. 蕴含了对社会秩序的反思 D. 反映了阶级矛盾的缓和
10. 柏拉图在老师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法庭判处死刑后打消了从政理想,开始潜心学术研究。后来在《理想国》中提出“哲王治国”的思想。认为国家的“第一要务”是进行公民教育,“国王”应该是有政治技艺并依照法律统治的哲学家。这反映了
A. 柏拉图具有平等法治的观念 B. 雅典缺少真正的民主
C. 雅典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 D. 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
11. 约公元前2900年左右,定居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建立了一系列的城市国家。苏美尔人对宗教的依赖性很深,他们相信每一种自然力的背后都有其主宰,认为人与神的界限是永恒不变的。这种现象的产生源于
A. 早期文明的教化 B. 农业生产的需要 C. 自然环境的影响 D. 楔形文字的传播
12. 《人类简史》中写道:人类曾有长达250万年的时间靠采集及狩猎维生,并不会特别干预动植物的生长情形。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开始投入几乎全部的心力,操纵着几种动植物的生命,以期得到更多的水果、谷物和肉类。这一变化()
A. 反映了农业生产力极大提高 B. 说明了人类是自然界的主宰
C. 使人类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 D. 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13. 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说“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马丁 路德“信仰即可得救”;康德“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这表明,西方人文主义精神()
A. 贯穿西方历史发展始终 B. 每个时期的侧重点不同 C. 一直坚持反对神的束缚 D. 适应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14. 有学者认为:“古代印度的思维和我们极为不同,他们不记历史,不重书写,他是口传神话和故事的海洋,却是文字记载历史的荒漠。整个印度中世纪史主要是靠中国的求法僧法显等人的记载照亮的。他的塔、石柱、石窟等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渗透着因果思想的影响。”该学者旨在说明()
A. 他的记载仅照亮了印度的文学艺术 B. 整个印度中世纪史是由中国求法僧记载
C. 古代印度文化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D. 古代印度文明呈现多样性和包容性特征
15. 公元前4世纪的雅典财政紧张,每当战争发生时,经常征收财产税。于是按照财产多少、能力大小分享政治权力的理论再度抬头。富人不愿承担公益捐献,宁可把钱投到海里;而穷人掌权后、不以分享富人财富为满足,必欲剥尽其财产而后快。这反映当时雅典
A. 人文精神缺失 B. 城邦财富外流 C. 公民意识崩塌 D. 贫富分化加剧
二、材料解析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也没有一个共同的国王和共同的行政管理机构,每个城市自成一个国家。只有某些东西把希腊联合在一起了: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体育运动。……譬如,为了纪念众神之父宙斯,人们每隔四年在其圣地举行一次盛大的赛会。这个圣地叫奥林匹亚,那里有大的神庙,也有一座运动场,所有的希腊人,多里安人和伊安尼尔人、斯巴达人和雅典人都来到那里,以显示他们在短跑、掷铁饼、投标枪、摔跤和赛车方面的才能。
——摘自[英]贡布里希《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从远古到现代》
材料二 (雅典)民主活动的范围比过去大大扩大了……这套体系也体现了雅典为现今许多学者称为“极端民主制”的基本原则。……仅自由民中的成年男子才享有公民权……而且,这种民主权利本身有时也流于形式,失之过滥,公民大会往往在一些别有用心之徒的煽惑之下,通过了一些怀有偏见的错误决议,伤及无辜,扼杀了新的思想。所以雅典民主政治始终只是意味着社会上一少部分成员的政治权利,存在着无可逾越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摘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阅读材料一,根据材料概括古希腊各城邦的关系,指出奥林匹亚遗址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雅典城邦被排除于公民权之外的人员构成。雅典民主政治“无可逾越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体现在哪几个层面?(说明:只列关键词,无需展开)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主干,其重要组成部分——民本思想,既是对周公“保民”思想的继承发展,又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以民为本”是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主张民为国本、立君为民和政在养民;其“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主张深深地影响着历代统治者,使民为国本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就其实质而言,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是统治阶级的一种统治手段,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底层老百姓的处境,为人民争取了利益,迫使统治阶级不敢过分剥削人民。其理论的深刻性和实践的高效性深深地影响了后来儒家民本思想的发展;即使今天,先秦民本思维、政治主张仍展现出其强烈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和党提出“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当代,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精华为中国民主发展提供了动力。
——摘编自《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比较研究》
材料二 人本主义是西方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发源于古希腊,兴起于文艺复兴,在启蒙运动时发展为政治上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反对神本论,肯定人的价值、尊严,提倡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和享受;它反对特权主义和专制主义,提倡个性解放,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主张;它反对将人格集体化、模式化,注重个性多元化。在历史上,这些思想推动了社会民主、法治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极大改善了人们生活。由于历史局限,人本主义在探讨人性的时候,并没有将人视为现实社会中的人,而是将人视为超时代、超社会的抽象人,并根据抽象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等原则去理解和说明现实社会中的人,这致使它对人性的理解只是一种抽象理解,这种形而上的思维方法,必然导致对人性的认识陷入唯心史观的困境,也必然解释不了人。
——摘编自《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比较研究》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本理念的主要内涵。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特点。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义者,宜也。在中国古代社会,农为国家之大利,为国家之最适宜者,故亦为国家之大义。重农即国家“重义”也。商为私人之利,为国家之害。抑商乃国家之“轻利”也。农、商的这种利害属性是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文明模式所决定的。这种利害,不光是经济之利害,亦有伦理之利害。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曰:“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两圣之言为中国古代经济生活定下了基调。
——摘编自范忠信、秦惠民等《论中国古代法中“重农抑商”传统的成因》
材料二 商鞅为实现富国强兵和统一大业,制定了“重农抑商”的相关法令。一方面,“奖耕战、废井田、开阡陌”;另一方面,加重商人赋税负担,以“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太重”作为打击和抑制商人的主要手段。秦《田律》规定:天降及时雨、谷物抽穗或有旱涝虫情灾害,地方官须立刻上书报告雨量大小、受益或受灾面积、灾害损失及作物生长状况。秦《仓律》规定了种子入仓、存贮、检验、出仓等程序的规则及种子的亩播种量。汉武帝用桑弘羊之计:置均输之官,笼天下之货,贵卖贱买,商贾无所牟大利,物价悉平,此计名曰“平准”;又实行盐铁专卖和手工业官营之制,制约工商业发展。宋元经济立法以宋为楷模,对盐、茶、铁等实行官营专卖禁榷制度,以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明清实行“海禁”政策,沉重打击了刚刚兴起的对外贸易和沿海工商业,对后世造成严重影响。
——摘编自龚昌菊、庞昌伟《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表现、成因及启示》
材料三 古希腊虽然没有与中国相对应的农工商业的“本”“末”概念,但却不乏对于农工商业及其关系的思考。色诺芬是古希腊作家中一位非常关心经济问题的人,他指出:农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保障,也是其他一切技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他认为农业可以培养人们正确的劳动观念,促使人勤于劳作,吃苦耐劳,杜绝不劳而获的恶习。同时,他也认为手工业不仅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而且在农业衰败的情况下,还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生计。此外,他还建议政府应该为外来客商大开方便之门,招商引资,并设立一项用于外贸的国家专项基金。
——摘编自王大庆《古希腊人的“本”、“末”观平议》
注:材料三的引文标题中的顿号应去除,为尊重原文,故不作修改。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经济思想的异同及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中西方的重农思想对于现代发展农业的启示。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秦代一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统治阶级的思想一直是以农为本的大陆意识。中国的土地一直承载着世界上最大数量的人口,而未表现出经济方面严重的匮乏。因而中国不但不需要对外展开大规模的贸易,甚至国家内部商业活动也尽量减少到最低规模。重农抑商于是成为历代国策。即使在兴盛的朝代,有对外开放与交流的意识,也重点是向西北方向的开拓与进取,而不是面向海洋,所以经过西域开辟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路线,也是官方大陆意识的延伸。即使郑和大规模航海的明朝,指导思想也同样是以农为本。
材料二 中国的海洋意识主要来自沿海民间的海洋活动,相对于主流的“大陆”意识而言,带有地域性与非主流的特点。与平原沃野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一样,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大海不仅为当地民众提供生存空间,而且是衣食之源。沿海民众很早就认识利用开发中国沿海,且对世界各地的海洋也有认识。沿海社会生活与海洋息息相关,依海为生,向海洋索取在陆地上不可而得的生活资料。人们的主要经济活动包括渔业、养殖、制盐、采珠等,不少民众还从事商业活动,走向海洋,开展经济贸易,甚至移民到海外。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大陆意识持续存在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大陆意识与海洋意识的不同点。
(3)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从民族复兴角度理解大陆与海洋的关系。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诞生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的部分岛屿,以及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并且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故B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多山少平原,适合农耕的土地少,农业经济不发达,故A错误。
古希腊的政治是民主政治,没有建立中央集权的帝国,故C错误。
古代中国没有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故D错误。
本题考查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共同点,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世界古代文明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时期,西亚地区率先发展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之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并传播,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生产者,使得农业和手工业分离,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升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建立了国家机器,国家形成。故D正确。
ABC.此三项对于文明产生先后顺序描述有误,故排除ABC。
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类早期区域文明的成就,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城邦国家是古代希腊的典型特点,但是不适用于其他地区,故不选A。
B.早期各区域文明产生时间是不同的,且题干根本没有体现各地区文明的产生时间,故不选B。
C.表格中显示古代希腊城邦是民主政治,所以不能说各地区都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不选C。
D.题干表格中的信息显示古代中国、埃及、西亚、印度和希腊成就各异,所以这说明古代人类早期区域文明的文化具有多样性特征,且折射了不同地区人类社会生活各具特色,故D正确。
故选D。

4.【答案】A
【解析】略
5.【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依据题干可知,反映的是随着罗马的扩张,使得罗马文明渗透有希腊文明,故A项正确。
B.希腊文明是民主政治,不具有侵略特征,故B项错误。
C.题干没有体现古希腊民主政治推广到罗马帝国全境,故C项错误。
D.此项无法从题干中得出,故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早期文明的特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文信息。
【解答】
A.根据“大河流域孕育了灿烂的古代人类文明,以下是最初文明出现于东亚黄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及北非的尼罗河流域标志性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主要是上超人刻写的占卜记录,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以此象征君权神授,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的帝王(法老)陵墓,这与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人的肉体死亡以后,灵魂是永存的)密切相关,而狮身人面像则是天才的设计师从古代的神话(把负责保护本部落安全、抵御外来之敌的酋长常常被比作勇猛的狮子;在神话故事里,狮子又是陵墓和庙宇等圣地的卫士)和山的外形中汲取了灵感,把小山雕琢成哈夫拉的头像和狮子的身躯,把象征人的智慧与狮子的勇猛集合于一身。综合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神权与政权相结合”是三者的共同特征,故A项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三幅标志性图片中无法得出“农业与商业相结合”的结论,排除B项。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商代甲骨文、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信息中无法得出“法制”的信息,不能得出“专制与法制相结合”的结论,排除C项。
D.古代大河文明建立的是专制政治,而非民主政治,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A.材料中苏格拉底强调“公民大众在诸如建筑、造船等问题上要请教专家”“但到了政府事务时,他们却准备听取任何人的意见,无论他是建筑师、铁匠、商人、船人,还是穷人或者富人,出身好的人或不好的人”,可见在政治上专业和知识同样重要,因此苏格拉底的言论意在指出直接民主制存在弊端,A项正确;
B.苏格拉底的言论并非旨在激发民众参政热情,排除B项;
C.苏格拉底只是发表了自己对于民主政治的意见,并非挽救了民主制度,排除C项;
D.“宣扬了人文主义的精神“与题干无关,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要求结合所学解读苏格拉底言论“公民大众在诸如建筑、造船等问题上要请教专家,那些没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往往要被轰下台;但到了政府事务时,他们却准备听取任何人的意见,无论他是建筑师、铁匠、商人、船人,还是穷人或者富人,出身好的人或不好的人。”。
本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理解题干中苏格拉底言论是在批判直接民主制存在弊端,考查了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能力。
8.【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柏拉图的思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未涉及“法治教育观念”,故不选A。
B.与题干主旨不符,故不选B。
C.从题干中看不出雅典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故不选C。
D.由题干信息可知,柏拉图在老师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法庭判处死刑后打消了从政理想,并提出“哲王治国”的思想,这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故D正确。
9.【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希腊文化 ,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项错在“开启了”,仅凭材料不能得出雅典思想解放新潮流由古希腊悲剧大师欧里庇得斯开启,故不选A。
B.材料不体现人人平等,故不选B。
C.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实行民主制度,但妇女和奴隶被排除在外,材料“我们妇女是最不幸的”“奴隶身上只有一样东西不体面,那就是奴隶这名称”正是对当时民主秩序的反思,故C正确。
D.材料仅仅体现了作者的观点,不能体现出雅典当时的阶级矛盾缓和,故不选D。
故选C。
10.【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柏拉图的思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未涉及“平等法治”,故不选A。
B.与题干主旨不符,故不选B。
C.从题干中看不出雅典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故不选C。
D.由题干信息可知,柏拉图在老师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法庭判处死刑后打消了从政理想,并提出“哲王治国”的思想,这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故D正确。
故选D。

11.【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苏美尔文明对宗教的依赖性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根源在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无法理解和说明一些自然现象,人们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C项正确;早起文明教化也是自然环境影响的结果,排除A项;农业生产、楔形文字传播对于神灵崇拜现象的产生并非必要,排除B、D项。
1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原始农业产生,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根据题干“人类曾有长达250万年的时间靠采集及狩猎为生”“距今约1万年前......以期得到更多的水果、谷物和肉类”可知,人类自从进入农业社会,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故D项正确。
A.距今约1万年前,刚刚进入农业社会,排除A项。
B.题干无法说明人类是自然界的主宰,排除B项。
C.富足幸福的生活表述夸大,排除C项。

1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依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崇尚自由,追求真理与个性;文艺复兴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追求现世生活,强调入的解放;宗教改革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简约的生活,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启蒙运动强调理性,主张人的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故题干再现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每个时期的侧重点不同。故B正确。
A.题干所述只是西方历史的部分,排除A。
C.马丁 路德并不反对神,排除C项。
D.普罗塔格拉时期尚未出现资产阶级,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他是口传神话和故事的海洋”“整个印度中世纪史主要是靠中国的求法僧法显等人的记载照亮的”“他的……都渗透着因果思想的影响”等信息可以得出,古代印度重宗教而不重历史,其文化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故C正确;
A项说法与材料内容主旨不符,故排除A;
B项说法太绝对,故排除B;
D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古印度文明,考生需要结合该文明的特点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古印度文明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演变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
C.公民的集体意识是随着城邦的形成和发展而得以巩固和加强的。其内容包括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等。任何一位公民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城邦(公民集体)的需要, 以城邦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但从公元前5世纪末开始,随着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潮渐兴,雅典城邦危机的不断深化,公民的集体意识则日益淡漠;结合“富人不愿承担公益捐献,宁可把钱投到海里;而穷人掌权后,不以分享富人财富为满足,必欲剥尽其财产而后快”可知当时雅典公民意识崩塌,故C正确。
A.人文精神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A。
B.B项“财富外流” 材料没有涉及,故排除B。
D.D项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D。
故选C。
16.【答案】(1)关系:彼此分立,又保持密切联系;有共同信仰,共同参加运动会。作用:古希腊圣地;体育竞技中心。
(2)构成:妇女,奴隶,外邦移民(或“外邦人”)。层面:民主范围;民主性质;参政方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的政治文化,需要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关系:根据材料“希腊也没有一个共同的国王和共同的行政管理机构,每个城市自成一个国家”可知体现了彼此分立;根据材料“只有某些东西把希腊联合在一起了: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体育运动”可知体现了又保持密切联系、有共同信仰,共同参加运动会。作用:根据材料可知,奥林匹亚是古希腊圣地、也是体育竞技中心。
(2)解答本题需要结合雅典城邦非公民的人员构成及时代和阶级局限性的表现进行分析。
构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雅典的公民是本城邦成年男性,妇女,奴隶,外邦移民(或“外邦人”)均被排除在公民权之外。层面: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雅典民主制的局限性体现在民主范围、民主性质和参政方式。
17.【答案】(1)内涵:以民为本;立君为民,政在养民;民惟邦本(民为国本),本固邦宁。
(2)特点:发展历史渊源流长,是西方主要思想;内涵随时代逐渐完善并有所变化;内涵是注重个性和人的价值尊严,主体是超时代的抽象人。
【解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民本理念的主要内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内涵:据“其重要组成部分——民本思想”“主张民为国本、立君为民和政在养民”得出以民为本;立君为民,政在养民;据“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出民惟邦本(民为国本),本固邦宁。
(2)本题考查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特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特点:据“它发源于古希腊,兴起于文艺复兴”得出发展历史渊源流长,是西方主要思想;据“人本主义是西方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发源于古希腊,兴起于文艺复兴,在启蒙运动时发展为政治上的人道主义”得出内涵随时代逐渐完善并有所变化;据“人本主义反对神本论,肯定人的价值、尊严,提倡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和享受;它反对特权主义和专制主义”“这致使它对人性的理解只是一种抽象理解”得出内涵是注重个性和人的价值尊严,主体是超时代的抽象人。
18.【答案】(1)表现:奖励耕战,抑制商业贸易;商人社会地位低;盐铁官营;政府重征商业税;经济立法,政府实行专卖;实行“海禁”政策,打击民间对外贸易。
成因:中国古代社会以小农经济为基础;政府为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税源,抑制工商业发展;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政治家们“抑商”思想的影响。
(2)异:古代中国强调抑商,古希腊鼓励发展工商业;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为统治者加强封建统治服务,古希腊强调农业对民众道德素养的培养作用;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始终是小农经济的附属,古希腊强调用手工业等弥补农业发展的不足。同:都认为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农业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前提。
影响:古代中国:巩固了封建统治;不利于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阻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古希腊:有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促进了古希腊海外的殖民扩张;推动了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产生与发展。
(3)启示:坚定地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不动摇;农业和工商业要协调发展;以工业化推动农业的更快发展。
【解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表现和成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奖耕战、废井田、开阡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太重’作为打击和抑制商人的主要手段”可知奖励耕战,抑制商业贸易;商人社会地位低;根据材料“实行盐铁专卖和手工业官营之制,制约工商业发展”可知政府实行盐铁官营,重征商业税;由材料“宋元经济立法以宋为楷模,对盐、茶、铁等实行官营专卖禁榷制度,以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可知经济立法,政府实行专卖;根据材料“明清实行‘海禁’政策,沉重打击了刚刚兴起的对外贸易和沿海工商业,对后世造成严重影响”可知政府实行“海禁”政策,打击民间对外贸易。第二小问“成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财政收入、思想家主张等角度分析概括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原因。
(2)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经济思想的异同及产生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异同”:根据材料一“重农即国家‘重义’也。商为私人之利,为国家之害”、材料二“奖耕战、废井田、开阡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太重”“实行盐铁专卖和手工业官营之制,制约工商业发展”“明清实行‘海禁’政策,沉重打击了刚刚兴起的对外贸易和沿海工商业,对后世造成严重影响”和材料三“农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保障,也是其他一切技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手工业不仅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而且在农业衰败的情况下,还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生计”“建议政府应该为外来客商大开方便之门,招商引资,并设立一项用于外贸的国家专项基金”可知,东西方思想家都认为农业是
国家发展的基础,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前提。可以从政策目的、手工业地位等方面比较中西方“重农抑商”思想的异同。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经济思想产生的影响。
(3)本题考查古代中西方的重农思想对于现代发展农业的启示,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国情,从农业与国家、社会、工业关系的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19.【答案】(1)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国策;人地资源的相对均衡;陆上丝绸之路塑造的开放意识。
(2)大陆:国家主流;自然经济的结果;海洋:地域性非主流;商业及海外贸易的结果;主要产生于东南沿海地区。
(3)大陆海洋地理版图都是民族复兴的载体;大陆与海洋把国家意识与世界意识融为一体。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大陆意识与海洋意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1)由材料“中国统治阶级的思想一直是以农为本的大陆意识”“重农抑商于是成为历代国策”可知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国策;由材料“中国的土地一直承载着世界上最大数量的人口,而未表现出经济方面严重的匮乏”可知人地资源的相对均衡;由材料“经过西域开辟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路线,也是官方大陆意识的延伸”可知陆上丝绸之路塑造的开放意识;结合所学可知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从材料“中国的海洋意识主要来自沿海民间的海洋活动,相对于主流的‘大陆’意识而言,带有地域性与非主流的特点。与平原沃野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一样,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大海不仅为当地民众提供生存空间,而且是衣食之源。沿海社会生活与海洋息息相关,依海为生,向海洋索取在陆地上不可而得的生活资料。人们的主要经济活动包括渔业、养殖、制盐、采珠等,不少民众还从事商业活动……”中可以概括出中国古代大陆意识与海洋意识的不同点。
(3)结合所学可从大陆海洋地理版图都是民族复兴的载体;大陆与海洋把国家意识与世界意识融为一体等角度分析作答。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