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21级2023年上期半期考试
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4题,48分)
1.宋初,朝廷向一定级别的官员或官衙支赐专门钱物以供宴饮招待,这些钱物主要是公使钱、公使酒。王安石变法中将公使钱由原来的中央拨付改为中央和地方杂收应付。这一变化有利于( )
A.整饬官场的贪腐之风 B.减轻中央财政压力
C.缩小地方财赋自主权 D.强化公使钱的管理
2.在早期中国实行某教育体制下,曾出现“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唯官有学而民无器,唯官有器而民无学”的现象。该体制的重要标志是( )
A.为政以德 克己复礼 B.君父同伦 家国同构
C.官师合一 政教一体 D.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3.《孟子·尽心下》提出“无礼义,则上下乱”;《墨子·天志上》强调“且夫义者,政也”;《韩非子·解老》有“遇诸侯有礼义,则役希(同“稀”)起”的记载。这反映出百家争鸣( )
A.使各家思想日渐交融 B.聚焦“义”展开了激烈争论
C.加强了民众观念认同 D.有规范政治秩序的共同诉求
4.《论语》记载,孔子的雅言仅用于《诗》、《书》和《执礼》,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及实践( )
A.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要 B.体现了一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C.注重借鉴外来思想成果 D.兼具学术研究和政治统治双重功能
5.西周以前,丝织品主要被人们用作奉献给鬼神的礼物。到了西周时期,丝织品更多地成为贵族相互赠送的礼物,亦被用于国家举行的各种仪式的道具上,这反映了( )
A.丝织品失去等级意义 B.西周贵族破坏礼制
C.桑蚕文化起源于礼制 D.政治观念发生变化
(
第
2
页 共
7
页
)
(
第
1
页 共
1
页
)高二历史
6.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关系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7.下图是春秋战国时期出土铁器分布图。由此可知,当时( )
A.铁器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B.南方冶铁规模不及北方
C.中原地区经济水平较高 D.战争推动铁器交流使用
8.西周晚期师 簋铭文记载,周王派师 率领齐师和其他武装平息东国淮夷的叛乱并顺利班师。同时期的晋侯苏编钟铭文也记载,周王命令晋侯苏协同自己亲征,参加对东方“夙夷”的作战,晋侯苏因战功多次受赏。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王室权威尚未受到冲击 B.客观推动华夏认同的形成
C.铭文记载反映历史全貌 D.诸侯的权力义务实现统一
9.清代学者赵翼指出,《周礼》中记载置县本自周始,“盖系王畿千里内之制,而未及于侯国。若侯国之置县,则实自秦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国置县的历史非常悠久
②西周时分封与郡县制并行
③诸侯国置县动摇了分封制
④秦始皇时期开始设立县制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10.有史学家提出:东方文化较高诸邦,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其意在说明( )
A.东方文化相对更为先进 B.东方六国守旧势力强大
C.商鞅变法成功的可能性 D.不同文明间应交流互鉴
11.古代俗语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这从本质上反映的是( )
A.消费结构 B.市场意识 C.节俭习惯 D.小农思想
12.西周武王封姜尚为齐侯,都营丘。姜尚率部“夜衣而行,黎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由此可知,分封齐侯( )
A.改变了西周血缘分封的原则 B.体现了官僚政治确立
C.有利于巩固西周贵族的统治 D.导致了地方争端加剧
13.商鞅把历史分为上世、中世和下世。上世是“天地设而民生”的时代,“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中世是“上贤而悦仁”的时代,这是说推选贤者来主事;下世是“贵贵而尊官”的时代,国家建立,君主、职官和禁令也都有了。据此可知,商鞅认为( )
A.生产力发展推动了文明产生 B.君主专制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C.应当尽快建立血缘等级制度 D.改革是历史进步的核心动力
14.春秋时期,许多在战争中逃离家园的流亡者和冒险者把中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传播 到邻近的蛮族地区。在这一过程中,山东半岛及其东北部的沿海平原地区被完全纳入中原文明的范围,中国的北部和西部边疆也有类似的扩展。这一过程表明( )
A.百家争鸣初见端倪 B.中原文化重心转移
C.分封宗法走向瓦解 D.华夏文明逐渐拓展
15.考古发现,东周时期的青铜鼎纹饰(如图)多呈现社会生活,且鼎的形制和纹饰图案多用几何造型来规范制作,而不是靠绘画技巧任意造型。这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墨子
16.战国时期,新政府的产生方式有两种途径:一是公室衰微,卿大夫由执政而篡夺,成为新的国家与政府,另一种是公室振作,引用非贵族的士人,消灭公族,成为新的君主集权政府。新的政府( )
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B.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
C.废除了传统的政治制度 D.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
17.战国时期,在众多诸侯国中,居于行政位置上的不再是拥有封地的世袭领主贵族,而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这说明战国时期( )
A.世袭贵族特权已被废除 B.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
C.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 D.政权形式凸显君主集权
18.《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
A.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B.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C.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D.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19.北魏太和年间(477年─499年),政府校比户籍,清查隐漏人口,导致户口增加,进而形成了新置与恢复州、郡、县的高潮。与这一现象出现相关的政策是( )
A.建立俸禄制 B.设立三长制
C.实行宗主督护制 D.推行门阀等级制
20.“中国”是一个3000余年前形成且一直沿用至今的历史概念(见下表)。“中国”一词内涵的不断发展变化反映了( )
A.疆域的不断扩大
B.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
C.文化认同的加强
D.近代以来国家意识的产生
21.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还经常与商族处于战争状态。武王伐纣后,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 )
A.保障了对地方权力的制衡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加强了君主专制
22.荀子曾批判某学者的学说:“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功用、大俭约而僈(轻视)差等,曾(竟然)不足以容辨异、县君臣;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他批判的是( )
A.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B.墨子的“兼爱”思想
C.韩非子的“刑过不避大夫”思想 D.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23.春秋时期,华夏民族深感异族内迁给华夏文明带来的危机,因此强调“夷夏之辨”。至战国时期,被称为夷狄的许多内迁民族已为华夏所吸收、融合,出现了华夏居中、“戎夷”分布四方的“五方之民”的观念。这一变化( )
A.说明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基本消失 B.有利于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形成
C.加速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D.维系了民族政权间的和谐关系
24.《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於是越遂释齐而伐楚。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疆。”而《战国策》等史料则显示,楚怀王时楚灭越王无疆,使楚国变成了令秦国恐惧的巨无霸,加剧了魏、齐等国的合纵连横。上述记载的差异说明( )
A.两种记述因差异过大均不足为信 B.历史记述因史料来源不同而相异
C.各种历史记述都需通过考古实证 D.秦王朝焚书破坏了史料的完整性
二、材料题(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
——摘自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材料二 中国的家族社会有着古老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并且强调家庭和宗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但清末最后十年里,这一基础摇摇欲坠。儒家思想中诸如家庭忠义、孝道、贞节、三纲五常等观念已被西方思想中的个人主义、自由思想和男女平等观念代替。人们逐渐认识到,个人不仅是家庭的一员,更是社会、国家的一员,而且个人拥有即使是家庭中的长者也不能剥夺的权利。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开始宣布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并把儒家教导的各种合理关系,斥之为过时的和封建的,家长的全能地位受到了挑战。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82~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
年份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05年
合计 100 100 100 100
一人户 11.85 8.46 12.12 14.13
二人户 12.43 14.27 23.51 28.67
三人户 20.67 33.5 39.58 37.57
四人户 23.22 24.1 14.31 11.11
五人及五人以上户 31.83 19.67 10.48 8.52
——江苏省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大家庭的基本特征。(6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家庭发生的变化及原因。(12分)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家庭的发展特点及其折射的社会趋势。(7分)
▲
2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维新派认为学西方,必须首先学西学,批判旧学,改革旧的教育制度。为此,他们提出了一整套革新教育制度的方案。严复指出八股文有“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三大祸害,只能“长人虚骄,昏人神智”。维新派提倡发展现代西式学校制度,全国各村、镇都应设立小学与初中;高中以上的学校则应设于县城、省城等任何条件容许的地方;在北京应设立京师大学堂。同时,他们认为要对国民传授西方的生产科学技术,通过全民教育培养国民的崇尚实践、探究事理、讲究创新、反对守旧的科学精神。虽然戊戌变法只运作了一百多天,但它在思想、观念层面上为古老的中国打开了启蒙的窗子。变法失败后,“人人竞言西学”的局面持续发展,致使清政府于1905年颁发谕旨:“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摘编自范敏华、孙锡平《戊戌变法与教育制度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派革新教育制度的背景。(7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维新派革新教育制度的主张。(8分)
▲
三、论述题
27.(12分)【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
材料 右图摘编自方涛《治理内涵解析》
“治理”在古代汉语当中,含有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百姓渴望和追求良政、善治的意思。从上表中任选两个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两个时期间国家治理的演进趋势。(要求:明确列出两个时期,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高2021级2023年上期半期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B
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
【详解】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将“公使钱”由中央支付调整为中央和地方共同支付,有利于减轻中央财政压力,B项正确;改革公使钱的支付办法,与整饬官场的贪腐之风无关, A项错误;地方承担一部分公使钱不能缩小地方财赋自主权,C项错误;改变公使钱的来源与“强化”公使钱的管理不符,D项错误。
2.C
【详解】根据材料“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唯官有学而民无器,唯官有器而民无学”体现典型官府垄断教育,教育不向平民开放特点,C项正确;为政以德,克己复礼是儒家的施政观念和个人修养要求,不能体现官府对教育的垄断,排除A项;君父同伦、 家国同构强调血缘关系和伦理观念,与官府垄断教育理念不符,排除B项;秦朝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但教育向平民开放,只是官府规定教育内容与教师由政府官员担任,与材料强调官府垄断教育,平民无权享受教育对立,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材料中儒家、墨家、法家都强调“义”是国家政治的准则,且都强调了“义”的重要性,反映出战国时期各家对规范政治秩序的共同诉求,D项正确;材料不体现各家思想的“交融”,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各家在“义”方面的争论,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关于“民众”的说法,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推崇西周以来的礼乐文明,尤其是对其核心内容——诗、礼、乐最为热爱。正是在对传统文明自信的基础上,孔子自觉参与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包括传播传统文明、整理早期文献,以及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与论述,B项正确;在当时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孔子的思想不能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排除A项;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故排除C项;孔子思想的功能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材料“亦被用于国家举行的各种仪式的道具上”体现了丝织品用于上层社会的仪式的道具上,体现了丝织品与礼制的互动,反映了政治观念发生变化,故D正确;A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说法错误,西周时期礼制兴盛,排除;桑蚕文化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礼制在西周,C排除。
6.C
【详解】商鞅变法废除的是井田制而非采邑制,A排除;三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B排除;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推行既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又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C正确;《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北段边界,D错误;故选C。
7.C
【详解】据材料图片可知,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说明中原地区使用铁器较多,社会发展水平较高,C项正确;材料图片体现的是铁器使用范围较广,但这不是全国地图,不能说明“铁器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排除A项;材料图片主要是出土铁器的地域分布,不能说明南北方的冶铁规模问题,排除B项;材料图片信息是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分布,不能说明各地联系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周王派师 率领齐师和其他武装平息东国淮夷的叛乱并顺利班师”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周王室同少数民族的作战,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华夏的认同,B正确;西周晚期王室衰微,A排除;铭文记载并不能完全反映历史全貌,C排除;材料未涉及未涉及诸侯的权利和义务,D排除。故选B。
9.B
【详解】材料“《周礼》中记载置县本自周始”体现的是中国县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说明历史非常悠久,①符合题意;材料“若侯国之置县,则实自秦始”体现的是诸侯国置县是对分封制的破坏,③符合题意,因此B正确;汉初推行的是郡国并行制,②错误,A排除;县制在春秋晚期就已经出现了,④错误,CD排除。故选B。
10.C
【详解】根据材料“东方文化较高诸邦,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可知,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比较小,容易接受商鞅变法的内容,从而增强了商鞅变法成功的可能性,C项正确;材料说明了东方文化相对更为先进,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强调秦国落后的状况使得商鞅变法容易成功,而不是强调东方六国守旧势力强大,排除B项;材料意在说明商鞅变法成功的可能性,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可知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特征,故D项正确。消费结构和节俭习惯是材料的表现,与设问的“本质”不符,排除AC。市场意识与自给自足的特征不符,故排除B。
点睛:本题以小农经济为切入点,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通过特点深入认识小农经济的本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2.C
【详解】材料“夜衣而行,黎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反映出齐国姜尚帮助周天子平定了营丘的判断,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与管理,说明分封齐侯有利于巩固西周贵族的统治,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原则的改变,分封齐国是按功臣分封的,属于正常分封的行列,排除A;西周没有确立官僚政治,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
13.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商鞅把历史分为上世、中世和下世,并认为这三个阶段是不断进化的,其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生产力发展,排除A项;材料强调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君主专制制度是历史的必然,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改革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材料“山东半岛及其东北部的沿海平原地区被完全纳入中原文明的范围,中国的北部和西部边疆也有类似的扩展”体现的是华夏文明的拓展,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D。
15.C
【详解】根据“鼎的形制和纹饰图案多用几何造型来规范制作,而不是靠绘画技巧任意造型”可得出用几何造型规范反映出当时严格的规章制度,强调严谨,注重规则,这体现的是法家重法度的理念,C项正确;儒家孔子强调德治,注重仁,礼,排除A项;老子强调无为,与主旨不符合,排除B项;墨家主张兼爱,也与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根据材料中“卿大夫由执政而篡夺”等信息可知,第一类是卿大夫取代诸侯,成为新的国家与政府,如田氏篡权和三家分晋等,根据材料中“成为新的君主集权政府”可知第二类是走向集权统一政府,如秦变法成功等,两种情况都体现了由分封体制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转变,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A项正确;材料中卿大夫篡夺执政权,并非建立地主阶级专政,排除B项;新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仍保留原来的政治制度,如三家分晋之后,韩赵魏三国并非完全废除了传统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实现国家大一统的是秦朝,战国时期并未实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7.D
【详解】据材料“战国时期……居于行政位置上……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君主任命官僚的现象,体现了君主集权的特点,故D项正确;战国时期世袭贵族特权尚未完全被废除,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吏选拔制度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故C项错误。故选D。
18.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及知识的迁移能力,依据材料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反映了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19.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的基层政权组织的建立,依据所学知识,北魏前期推行宗主督护制,后孝文帝改革推行三长制,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兵役与徭役。故选B。
考点:中外历史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三长制
20.C
【详解】中国的内涵由“天子的居住之地”到“国都”再到“中原王朝”再到“国家”,反映了对一个国家的文化认同,故选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疆域的不断扩大”,排除A;西周、战国还没有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排除B;D不符合史实,排除。
21.C
【详解】根据材料“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甚至还经常与商族处于战争状态。武王伐纣后,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分封制与内外服制相比,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分封制保障了对地方权力的制衡,排除A项;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B项;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22.B
【详解】荀子批判该学者“不知道统一天下,建立国家的权衡法度(礼法),崇尚功利实用,重视节俭简约,而轻视等级差别,竟然不能容许人有分别和不同,不容许君臣有上下悬殊的分别。但他们所持的见解有理由,他们的言论合理,足以欺骗迷惑愚昧群众。”可见该学者主张无等级差别的平等,显然荀子批判的是墨子的“兼爱”思想,B项正确;材料与儒家、法家、道家思想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23.B
【详解】从春秋时期华夏族强调“夷夏之辨”,到战国时期形成强调各民族融合为一体的“五方之民”观念,这一变化为后来秦汉大一统政治格局奠定了思想基础,B项正确;民族之间的差异不会基本消失,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是在秦汉以后,排除C项;这一变化只能说有利于维系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和谐关系,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24.B
【详解】材料反映了文字史料记载的冲突,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史记》中“楚威王兴兵而伐之”与《战国策》“楚怀王时楚灭越王无疆”,对灭越君主是有争议的,得出历史记述会由于史料来源的不同而相异,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相关性不强,两种历史记述虽有差异但已非常接近历史的真实,至少春秋战国时期楚灭越是基本史实,A项排除;各种历史记述都需要考古实证,说法绝对,如天文观测的中外对比、地理学、物候学、也可以补充佐证历史,C项排除;秦朝焚书坑儒,焚烧了六国的史书,清除了很多史料,是原因之一,D选项有迷惑性,但材料强调的是这些历史记述差异反映出编撰者收集资料的状况,D项排除。故选B项。
25.(1)以血缘为基础世代同居(或者:几代同堂,人口众多);共同劳动,财产共享;家庭关系和睦;家庭发展具有延续性(任答3点,每点2分,共6分)
(2)变化:传统家庭价值观念逐渐被替代;
个人(公民)意识增强;
家长制受到挑战。(6分,每点2分)
原因:经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发展。
政治: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动;
思想: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和价值观的冲击。(6分,每点2分)
(3)特点:家庭规模呈缩小趋势;小家庭式样愈益多样化。三口之家是主流。(4分,每点2分,任答2点)
社会趋势:城镇化(或城市化);工业化(或现代化)。(3分)
26.(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维新变法的开展;传统教育的弊端;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之路。(4点7分)
(2)评价: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学习西学、革新旧教育制度的改革。(2分)
影响: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近代化;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促进思想解放;但改革不彻底,效果有限。(6分,积极4分,消极2分)
27.示例一: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
观点:秦汉承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趋势,确立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以及百家争鸣的出现,各国纷纷展开变法,逐渐从分封制向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过渡。
秦代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民心思定,结束长期的政治分裂,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确立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基层管理制度等。
汉代在沿袭秦制的基础上,秉承儒法结合的治国理念,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如盐铁官营、监察制、察举制等,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示例二: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观点: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民族交融背景下,隋唐进行制度创新,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阐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是大分裂的局面,但社会经济仍有发展,民族关系逐步走向交融,无论是中原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在国家治理方面都有很多的探索与尝试,如三省的初步设置、九品中正制、均田制等。
随后在大统一的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
隋唐的盛世局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度创新,如科举制的开创,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
(
第
10
页 共
11
页
)高二历史
(
第
11
页 共
11
页
)高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