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第4课 水墨交融写青山》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第4课 水墨交融写青山》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少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3-04-23 15:3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水墨交融写青山》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 表现”领域。承接第3课的水墨蔬果,引导学生对中国画艺术的传承和交流。这既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强化,同时也符合课标的要求。教材通过对古人“笔墨”的体验,学习用笔的方法,尝试表现山水画等几个版面,让学生深刻的领悟与感受山水话的无穷魅力。
2. 学情分析
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有一定的认识,但表现的方式和技法却少之又少。该课题对于初中生来说,既不陌生,但又非常难以驾驭,使孩子们无形中产生一种恐惧的心理。
3.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意趣,了解山水画的独特艺术表现。掌握山水画的“三远法”和用笔用墨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程式美。以自主探究的方式比较山水画中的布局,用描红的方式感受笔墨变化以及皴法的学习,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临摹出一幅山水画卷;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体悟山水画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4. 教学重点
1. 掌握中国山水画的笔墨变化,并能够熟练地体现一种或两种皴法;
2. 根据所学的知识,能创作出一幅山水画。
5. 教学难点
1. 对山水画笔墨技法表现的理解与运用;
2. 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培养与审美能力的提高。
6. 教学准备
课件、文房四宝、范画等
7. 教学过程
(1) 导入
作品拍卖竞价的方式——今天给大家带了一幅我收藏的山水画,想请在座的同学们当一回鉴宝专家,帮忙鉴定一下我收藏的这幅画能值多少钱?
大家众说纷纭,那么我们从模仿大师做起,用水墨抒写山河,鉴赏中国山水画的艺术价值。导入课题《水墨交融写青山》
【设计意图】用作品拍卖的方式进行导入,大大调动所有孩子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学生并不清楚一幅作品的价格与艺术价值的关系,所以这犹如面纱般,需要我们通过学习,层层揭开这“面纱”,最终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授课
一.气韵生动1.作品的艺术表现要先从整体感受出发,从而让学生学会创作作品要考虑作品的整体画风。提问:面对一幅山水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什么?“应该是对这幅作品的整体感受。我们鉴宝专家也是这样,会先从作品的整体直观感受入手,感受这样的作品能否打动自己。”“怎么样打动自己呢?”南朝绘画理论家谢赫,在他的著作里提出“六法论”即评论美术作品的标准。“六法论”中的第一条就是画面要气韵生动。可见其分量的重要。提问:何为气韵? 心中有丘壑,眉目作山河——心中要有祖国山河的情怀,正所谓“心中有山河,下笔如有神”。提问:那我们心中的河山是怎样的?你有何体会?2.视频播放《山水文化》提问:(1)从镜头中我们领悟到祖国的清、奇、秀、美,你从中还能感悟到什么? (2)山的风骨,水的灵动,树木的葱郁无不显示出大自然的生命力,正所谓“天人合一”。我们对待自然万物的生命应该是什么态度呢?(尊敬)确实,大自然养育着人们的同时也培养了人们讲求自然的审美观。中国山水画家对大自然的崇敬,追求自然的画境,使山水画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了”。这才是绘画作品中画面整体的气韵。3.请学生根据整体画境和画风鉴赏我收藏的作品气韵如何?(用哭脸或笑脸表示)二.经营位置1.以谢赫的“六法论”为依据——经营位置提问:(1)整体画风鉴赏之后,接下来应该鉴赏什么呢? 生:······我们看看谢赫怎么说······ (2)这是什么意思?(布局讲究)2.通过比较,掌握山水画的“三远法” 思考提问:(1)三幅作品在布局上有着明显的区别,请分别指出画家的视点位置在哪里? (平远 高远 深远) (2)根据布局所产生的意境用诗句来表达?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小结:1.山水画的布局——“三远法”3.以《富春山居图》为参考,说明散点透视 当然我也会背上画囊,追寻黄公望的足迹,来到富春江一带,一会儿来到江边去画这浩淼的江河,一会儿又爬上山顶去表现这“一览众山小”的仙境,大家有没有发现我的视点随着我的活动足迹在改变啊?提问:确实,因画面需要,也许一幅作品的视点有很多,它跟西方风景画透视点有什么不同? (山水画——多视点;西方风景画——固定一个视点)小结:2.这种多视点的透视就是散点透视。4.尝试练习画石头到画山石(1)无论是从群山到山石都是由一块小石头不断重叠而成,该如何画一块石头呢? 请同学们在画纸上练习画石头,然后再画一座小山。 (2)发现问题:a.光滑的 b.平面的 c.几何形 (3)老师示范,表现石分三面,再以此叠加成一座山。 (4)石分三面: (5)一座山石在画面中的位置关系 (主次关系,远中近的层次关系,错落有致的高低关系)小结:3.画面布局应呈现“三远”和层次关系,要体现主次。5.请同学们鉴赏我收藏的作品在“经营位置”方面有何见解?请用哭脸或笑脸表示?三.骨法用笔谢赫说接下来就要看一幅画的笔墨了,这可是一幅画的精髓所在。用笔怎样呢?——骨法用笔提问:你该如何理解?点评之前课堂练习,以此说明用笔的表现出现不足。赵孟頫《秀石疏林图》学生临摹《秀石疏林图》探究两个问题:行笔过程中笔锋是否有变化?线条变化?这样的线条变化目的是什么?(体现山石的特质,画面也很生动)跟随老师的用笔进行二次临摹,老师演示的同时解说用笔的方法。 (笔锋:中锋、侧锋、逆锋等) (用墨:枯墨、浓墨、淡墨等)皴法的学习以照片与绘画作品的比较,分析皴法的用笔;提问:a.画的山石与照片中山石肌理像吗? b.猜想一下画家是如何画出这样的肌理?用毛笔演示一下老师将之前的示范继续完成,用皴法演示;学生进行皴法的练习。同学们可以将之前山石造型练习的基础上再练习皴法。对画面进行墨色分析 小组讨论,请代表发言,阐述观点。老师补充:中国画中用了极为单纯的黑白来表达天地万物,体现了中国艺术的高度概括性。黑:即“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画面产生丰富的变化和层次;白:即空白,或是云、气、雾、水等变得流动且不可捉摸。这样的艺术表现赋予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这是画家的精神寄托和情感流露。请学生再一次根据用笔和用墨对收藏的作品进行鉴定,用哭脸或者笑脸表示。四.作品欣赏1.揭晓收藏作品的价格 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拍卖价格:9亿多元。2.欣赏中国最贵的山水画 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将所学的知识简单地在作品中提出来,帮助学生再次复习与巩固。3.参考同龄人的山水画欣赏五.课堂创作1.临摹课本上的山水画作;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用横卷的形式,共同完成完整的横卷作品;要求及注意点: (1)合作中,组长所要控制与把握每个成员之间作品的连接处,和整体画风的统一; (2)用笔的笔锋变化和墨色变化; (3)皴法的合理使用,使之体现山石的气质; (4)画面的临摹可以选择整体或局部。3.展示与点评 (1)选出你认为表现最好的山水画卷,说出理由; (2)创作小组进行画面说明; (3)分析画面表现的亮点; (4)提出不足。六.课堂拓展与总结1.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不能完全用价格衡量,但是价格可以作为作品艺术价值的参考;2.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摹,更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 【设计意图】1.作品的创作首要条件是画面的整体画风。而学生却不能明白,所以我还是用拍卖的作品作引线,引导学生创作的画面与亲身体验是分不开的。2.在传统绘画的学习中,我将活动的设计都基于谢赫的理论为依据,使得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在活动的轻松氛围中完成,也不失科学依据。【设计意图】 1.视频播放,影像的作用能带动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祖国山河的广袤辽阔和自然的鬼斧神工。这既是中华文化的体现也调动所有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与自豪。2.该环节的设计也是无形中让学生知道没有体会就没有创作的内涵。这也是为之后学生课堂创作埋下伏笔。3.任何的作品表现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作支撑,用视频的方式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一问题。4.本环节的学习也是为了证明收藏作品的鉴赏。实际上到此就是学以致用。【设计意图】 1.在“三远法”的知识点中,我将以作品对比的方式展现,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这就将原本复杂的问题巧妙地简单化,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理解与接受。 2.布局的设计实际上是让画面的意境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所以在此我用诗句来设计,让学生体会布局与意境的相辅相成。 3.山水画的透视点不是唯一的,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考虑散点透视应该简单明了的让学生理解。这就借用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一边看图一边解说我自己变成画家的视点,学生就能一下子明白散点透视的意思。并且与西方风景画做比较巩固这个知识点。【设计意图】其实讲到这里,学生基本上也就明白作品的鉴赏顺序,同时本课的基础知识点也基本完成。但是,作为造型表现课,最终目的还是要让学生动手绘画,所以我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从石头画起,也就使得原本难度很大的山水画变为简单,让学生能够接受。1.一个小石头的绘画练习到一座小山的练习,既容易也能让学生以此思考造型的表现。2.通过练习,可以将存在的问题提前暴露,通过老师示范,加以分析,从而解决问题。这样的安排是为之后的创作道路扫清障碍。3.练习的绘画实际也是为了将此放到画面中去,产生布局的影响,以此来证明和强调布局的讲究。4.知识与活动结合,劳逸结合,松弛有度,课堂教学既轻松也能使得孩子们愉快地掌握。5.再次在第二个环节让学生鉴赏作品,让教学环节完整且承上启下。【设计意图】 1.山水画的笔墨学习难度很大,如果单凭讲解实在是不尽人意。所以我以描红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既是难度的降低又是达成效果的有效途径。 2.学生描红之后,二次再看老师描红演示,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解说笔锋和墨色,有利于学生对用笔用墨的学习。3.皴法的知识用照片与作品比较分析的方法,学生会发现照片山石的肌理被画家呈现的很逼真,激发学生思考如何表现肌理?这就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充分发挥出来。然后,老师示范皴法,使得本课的重难点更好地得以解决。最后,学生皴法练习,将重难点知识转化实践。4.用一幅作品加以分析墨色的运用是比较直接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山水画的创作必须呈现多变化,多层次的色彩,才能使作品本身显得生动自然。在这样的设计中,我还将墨色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相联系,让美术课堂升华到一个高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也是另一个难点的实施策略。5.本环节结束还是又回到了作品鉴定,学生将学习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既是检验,又是巩固。【设计意图】 1.本课的知识基本完成。在此我们需要提高学生的审美,作品的欣赏更好地为知识服务。以“最贵的山水画”为切入点,学生又一次兴奋到高潮,这时候,学生通过学习已经懂得鉴赏作品的标准。当我亮相收藏作品的作者和价格时,班级所有学生沸腾了,他们真正意义上懂得山水画创作的基本要素。2.当欣赏画家作品的这一高度是为了提高审美能力,我们还是要降低要求,欣赏同龄人画作,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山水画创作并不难,提高自信。【设计意图】 课堂创作环节用临摹的方式:1.降低创作难度; 2.受环境限制(平原地带,学生对山感悟不深);用小组合作以横卷的形式能够将山水的气势呈现出来,最后每一个组把作品都连接起来,才能是我们祖国山河的辽阔与连绵,自豪感继续爆发。【设计意图】 本课总结有二:1.目的是告诉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山水画只是人生观体现的一个方面,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才是老师这一职业的根本。
8. 板书设计
水墨交融写青山气韵生动(整体) 示范展示区域布局——“三远法” 散点透视 远中近、主次、错落有致用笔用墨 笔锋皴法(披麻皴、雨点皴、斧劈皴等)——(展示)墨色
9. 教学设计
1. 用收藏作品鉴定的方式贯穿整个教学,学生对此价格相当感兴趣,维持好这份好奇心,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篇章结尾,都对该篇章的主要知识对号入座于收藏的这幅作品进行分解鉴定,至始至终学生都能对这幅画产生逐步地深入,和兴趣的保持。这就是本课设计的载体,使得整个教学井井有条,很完整。
2. 每一个篇章的设计除了师生互动、思考探究、提问解答等各种形式,更注重知识的实施能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吸收,这就需要我在设计每一个活动中能巧妙且自然的施展出来。对于任何一个活动体验,我都以谢赫“六法论”为理论依据,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有说服力。
3. 针对本课的重、难点,难度较大,我对此设计为用描红的方式,学生非常乐于接受,感觉到表现方法的用笔通过这样的方式,自我研究和解决。这样将会使原来比较困难的问题很有效地处理,重、难点也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而对于皴法的重点知识,用了照片和画作比较法,学生惊叹于肌理效果的表现太逼真了,自然就想研究是如何画出来的?就在这样的设计中,学生课堂参与度很高,每一位孩子都很有兴趣和积极性。
4. 山水画的创作是本课教学的最终目的,用横卷的形式,是最佳表现这一山水气势的有效方式。所以自然问题就会出现:每位学生画作的连接处该如何处理呢?思来想去,组长的作用就必须要发挥出来,集体的智慧,合作的模式,都是培养学生社会能力的前提。
5. 最后,我揭晓的作品价格,让课堂沸腾到顶,说明每个孩子都积极思考和研究了,只是结果让大家大吃一惊,这种课堂氛围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激动澎湃。但是价值观在这里就必须要正确树立,价格不等于价值。
6. 本课的设计我还比较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培养与传承。知识与技能都脱离不了文化的积淀,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热爱是我们的长远目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山水享誉中外,人生观、价值观都在这一寸水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