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跳水》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统编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课《跳水》,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今天的说课。
一、多维角度解教材
《跳水》是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精读课文,第六单元单元编排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題是“思维的火花”,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前者指向阅读能力,后者指向习作表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思维能力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这个单元单独提出了要学生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这一定程度上我觉得也是有意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勇于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跳水》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帆船上:水手们拿猴子取乐,小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形势非常危险之际,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的一件事。本课的人物比前两课要多,但是人物之间有主次之分,互相还有着紧密的联系。故事的情节安排也十分巧妙:一方面细致具体的描写猴子的放肆行为,一方面辅写水手们为取乐笑声,在猴子的逗乐与水手的笑声中,孩子的心情不断地变化从开心到哭笑不得再到气的脸都红了气急了,直至不知不觉陷入了险境,而船长这个关键人物安排在此刻,更体现出船长看似非常残酷做法背后却蕴含其丰富的航海经验、沉着冷静的惊人智慧和当机立断的非凡勇气,而船长的这种思维在文中只字未提,需要学生通过研读船长的言行来揣摩和体会。
因此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引导通过对水手、孩子的反应,先来梳理故事情境,再来聚焦船长的言行,推测他的思维过程,体会船长逼孩子跳水这一办法的好处。从而使本单元语文要素在课堂中得以落实。
二、联系实际说学情
学生对于理解课文的方法是有一定经验的,在积累了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加上学习了前两篇精读课文,分别是选自《韩非子 难一》的《自相矛盾》和选自《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的《田忌赛马》。学习了《自相矛盾》,学生从卖者叫卖的话语中发现他矛盾的思维,并从围观者的话语中推测他质问卖者时的思维过程;在《田忌赛马》的学习中,学生学会对赛马情况的具体分析到如何安排马匹的出场顺序,这些行为中揣摩孙膑的思维过程。相信学生在学习《跳水》时,能够灵活地运用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来揣摩船长的思维的过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单元的交流平台上也是这么建议的。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求,设计任务群。
那么本课以“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主,通过创设任务群揣摩人物思维过程,让学生感受思辨与智慧的魅力。
因此,我确定了今天的说课主题:“让思维在课堂上闪光”。
本课是精读课文需要两课时完成。接下来我就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将本课重要的环节,通过任务群的架构,呈现给老师们。
三、教学过程:任务群设置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预学,会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通关观察图片、联系课文内容等方法,理解“航行”、“桅杆”等12个词语。
2. 默读课文,借助作业本第三题,理清故事发展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3. 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了解水手的笑,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感受男孩子身处险境,情况危急。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借助作业本第三题,理清故事发展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了解水手的笑,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感受男孩子身处险境,情况危急。
这里我将讲述两个重要环节:
环节一:梳理情节,理清故事内容
任务1:填写故事的经过、结果
组织学生初读课文,出示课后第一题填空,自主填充。小组合作交流成果,对比展示。发现起因和结果部分相对比较统一。而较难的是学生对故事“经过”部分的梳理。引导学生发现怎样概括,可以把故事的经过概括得既清楚又简洁。
任务2:利用导图,说清经过
利用导图,引导学生把经过部分,分三步梳理清楚。从猴子拿孩子帽子,到孩子气极了去追猴子,最后孩子爬上桅杆顶端陷入危险,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经过。
任务3:填写图示,讲述故事
出示课堂作业本第三题,根据梳理的情节,结合课文,试着对水手的反应进行填空,然后借助图示,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个故事,通过讲故事让学生了解起因是因为猴子拿了孩子的帽子,而水手的笑声致使了男孩的心情从开心变成哭笑不得,最后生气极了,这里既帮助学生把文章的情节梳理清楚,又初步帮助学生把握了水手、猴子、男孩子之间的联系,为接下来感受孩子身处险境做好了铺垫。
环节二:抓关键句,体会情况危急
任务4:划关键句,体会情况危急
要求:
1.划出表现孩子陷入危险境地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交流说说哪些词让你心头一颤。
结合课文插图认识帆船的构造,拓展补充:一般环游世界的船只,桅杆有二三十米,相当于三四层楼的高度。引导联想:此时此刻,如果你站在这桅杆上,感觉怎么样?理解孩子的危险处境后,学生自然而然读出心惊胆战、情况危急的感觉。
思考为什么要把“只要就”“即使也”关联词强调出来,引导感知什么叫“一失足就没命”,学生体会出当时的情况可以用十万火急、千钧一发等词语形容,并再次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细读品悟,读懂关键词,读好关联词,体会人物处境的危险,感受作者写法的巧妙。同时利用圈画句子、朗读体悟为学习策略,为学生理解下文船长想到跳水这个办法的沉着冷静、果断勇敢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第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疏通故事情节,把故事讲清楚。第二课时则侧重聚焦船长的言行,还原人物的思维过程,以此来填充故事的空白情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回顾课文,并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讲这个故事
2. 抓住船长的言行揣测他的思维过程,感受船长在关键时刻的果敢机智。
3. 评论船长想到用“跳水”这一方法解救儿子的好处。
4. 拓展辩论,感受“思维火花”的碰撞之美。
教学重点:抓住船长的言行揣测他的思维过程,感受船长在关键时刻的果敢机智。
教学难点:
评论船长想到用“跳水”这一方法解救儿子的好处。
这里我将继续讲述三个重要环节:
环节三:回顾故事,推测思维过程
任务1:借助图示回顾故事
出示作业本上的图示,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说一说这个故事。
任务2:默读第五自然段,划出船长的言行,思考:船长当时是怎么想的?
要求:1.划出句子,朗读体悟。
(研究语言)抓住两句描写语言的话,朗读对比,发现短句更能展现船长的当机立断
(研究动作)关注船长的动作发现在危急关头,能够把打算打海鸥的枪瞄准自己的儿子,是多么的沉着冷静、机智果断。
要求:2.小组合作,勾连交流平台铺开话题,讨论船长当时怎么想的?
讨论话题一:当看见儿子遇到危险时,他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发现船长虽然是在一瞬间做出了让儿子跳水的决定,但是也有可能是船长在多种思维权衡后的一种果断的选择。
讨论话题二:船长又是怎么想到要用枪去逼迫孩子跳水?
再次感受船长的冷静、果断。
讨论话题三:男孩子不跳,船长真的会开枪吗?
在学生的猜测中,引导体会读小说的方法,我们要学会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这样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任务3:角色扮演,说清船长的想法
设置情情境:当这艘环游世界的帆船终于顺利回到港湾,著名《星光日报》的记者听说此事,来采访船长:当您看到自己的儿子在横木上,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在学生的扮演、互评、补充中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把课文的空白情景说好。
环节四:探究“智救”,评论“跳水”好处
任务4:默读课文,小组合作,评一评船长的办法好不好?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出理由:
预设一:那一天风平浪静,有利于跳水。
预设二: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又都是精通水性之人,能在第一时间下海救人。
预设三:小孩子已在横木上摇摇晃晃,随时都有失足摔死在甲板上的危险,跳水才有生的希望——虽然这么高跳到海里也存在着危险。
让学生再次感受情况的危机,体会船长的人物形象,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环节五:辩论追责,让思维的火花绽放
任务5 :分组辩论,寻找谁该为男孩子遇到的危险负责?
1. 创设情境:如果船长事后要追责,他会追究谁的责任?
2. 开展辩论,看看你能不能找到理由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出示辩论要求。
学生在辩论时,会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比如认为是猴子推动故事的发展,他们的观点和找到的文字依据是?认为是孩子推动故事的发展,他们的观点和找到的文字依据是?认为是水手推动故事的发展,他们的观点和找到的文字依据是?
引导学生梳理辩论的要点发现,猴子与孩子是互相影响的关系,而水手才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原因。
抓住描写水手的句子,读一读。引导学生发现孩子情绪在变化,且这些变化与水手的笑声有关,请学生分角色对读,说出孩子心情在一次次的笑声中从哭笑不得变的生气到最后气极了,再次感受水手才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原因。
这一环节通过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抓住不同人物的言行,心情的变化,学会分析比较、归纳判断发现水手才是情节发展的主推手,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得到了又一次提升,也培养了他们积极思考的习惯。
五、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师绘制,学生在补充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脉络,感悟文章独特的表达方式。这样的设计,老师恰当放手、适时后退,把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充分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面对新教材,我们需要新思想、新方法,更需要大胆地尝试,才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爱上语文、爱上阅读,提升语文素养。
以上是我本课的说课,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