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
生物
(选考卷)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生物的各组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人的0型血与A型血 B.果蝇的棒状眼与红眼
C.豌豆豆荚的饱满与籽粒不饱满 D.玉米的高秆与水稻的矮秆
2.下列有关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豌豆杂交实验中提出的假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在染色体上是孟德尔提出假说的依据
B.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是孟德尔假说的内容之一
C.孟德尔提出的假说能成功解释性状分离现象,从而证明假说正确
D.亲本产生的雄配子和雌配子数量相等,且随机结合
3.下图为一只果蝇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有丝分裂中期,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B.朱红眼基因cn、暗栗色眼基因cl为一对非等位基因
C.在有丝分裂后期,基因cn、cl、v、w不可能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D.在减数分裂Ⅱ后期,基因cn、cl、v、w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4.人的红绿色盲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现有一对夫妇,丈夫色觉正常,妻子色盲,则这对夫妇所生的子女表现为(不考虑突变)( )
A.儿子色盲,女儿色盲 B.儿子色觉正常,女儿色盲
C.儿子色盲,女儿色觉正常 D.儿子色觉正常,女儿色觉正常
5.如图表示果蝇的一个细胞,其中数字表示染色体,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从染色体情况上看,该果蝇只能形成一种配子
B.e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雌雄个体中出现的概率相等
C.形成配子时基因A、a与D、d之间不能自由组合
D.只考虑3、4与7、8两对染色体时,该个体能形成四种配子,并且各占1/4
6.萨顿假说认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下列关于此推测的依据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体细胞中基因和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
B.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另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C.基因和染色体数目相等
D.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7.下图是某动物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表示有丝分裂,④表示减数分裂 B.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①②③
C.图③表示发生了基因自由组合现象 D.上述细胞中含有8个染色单体的是①②③
8.基因型为AaBbCc的一个精原细胞(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经减数分裂形成的4个精子的基因型可能是( )
A.abC、aBc、Abc、Abc B.ABC、abc、Abc、abc
C.AbC、aBc、aBc、AbC D.abc、ABC、abc、abc
9.家兔毛色有黑色和黄色,这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有下面三组交配组合,四个亲本中是纯合子的是
交配组合 子代表现型及数目
① 丙(黑色)×乙(黑色) 12(黑):4(黄)
② 甲(黄色)×丙(黑色) 8(黑):9(黄)
③ 甲(黄色)×丁(黑色) 全为黑色
A.甲 B.乙和丁 C.丙 D.甲和丁
10.下列人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或染色质、46个核DNA分子的是( )
A.初级卵母细胞 B.次级卵母细胞 C.卵细胞 D.成熟的红细胞
11.猴的下列各组细胞中,肯定都有Y染色体的是( )
A.受精卵和雄猴的上皮细胞 B.精子和次级精母细胞
C.受精卵和初级精母细胞 D.初级精母细胞和雄猴的上皮细胞
12.对于同一物种的受精卵内遗传物质的下列描述中,有错误的是( )
A.不同受精卵内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同的
B.不同受精卵内的遗传物质组成是不同的
C.受精卵内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于母方,一半来自于父方
D.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与本物种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相同
13.表现正常的双亲,生了一个白化病色盲的男孩,这对夫妇的基因型是( )
A.AaXBY 和AaXBXb B.AaXBY 和AaXBXB
C.AAXBY 和AaXBXb D.AaXBY和AAXBXb
14.一定是同源染色体的是( )
A.形态大小基本相同的染色体 B.减数分裂时能够联会的染色体
C.只存在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期的染色体 D.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15.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导致的遗传病可能具有的特点是( )
A.若父亲患病,女儿一定不患此病 B.若母亲患病,儿子一定患此病
C.若外祖父患病,外孙一定患此病 D.若祖母为患者,孙女一定患此病
16.选择豌豆作实验材料是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重要原因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用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结果既可靠又易分析
B.豌豆的花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
C.若进行正反交实验,则需要对父本和母本分别去雄后再杂交
D.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易于观察
17.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5对
B.减数分裂为生物变异提供了可能,是变异的根本来源
C.形成100个受精卵,至少需要100个精原细胞和100个卵原细胞
D.减数分裂使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作用使合子中染色体数目恢复
18.如图所示为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等位基因的图解,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该对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B.基因A与a的分离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C.基因B与b的分离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D.图1现象是配子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19.甲、乙、丙、丁4个系谱图依次反映了a、b、c、d四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那么,根据系谱图判断,可排除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是( )
A.a B.b C.c D.d
20.若某哺乳动物毛色由位于常染色体上3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基因编码的酶A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B可使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相应的隐性基因a、b、d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若用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褐:黑=52:3:9,则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是( )
A.AABBDDxaaBBdd或AabbDDxaabbdd B.aaBBDDxaabbdd或AAbbDDxaaBBDD
C.aabbDDxaabbdd或AabbDDxaabbdd D.AAbbDDxaaBBdd或AABBDDxaabbdd
品系 ① ② ③ ④
隐性性状 - 残翅 黑身 紫红眼
相应染色体 Ⅱ、Ⅲ Ⅱ Ⅲ Ⅱ
21.现有①~④四个纯种果蝇品系,其中品系①为野生型,野生型果蝇的各种性状均为显性,②③④3种纯系果蝇的特殊性状为隐性,其它性状与野生型果蝇相同。各个品系的隐性性状及控制该隐性性状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如下表所示:若需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可选择交配的品系组合为( )
A.①×④ B.①×② C.②×④ D.②×③
22.假设在特定环境中,某种动物基因型为BB和Bb的受精卵均可发育成个体,基因型为bb的受精卵全部死亡。现有基因型均为Bb的该动物1000对(每对含有1个父本和1个母本),在这种环境中,若每对亲本只形成一个受精卵,则理论上该群体的子一代中BB、Bb、bb个体的数目依次为( )
A.250、500、0 B.250、500、250 C.500、250、0 D.750、250、0
23.下图能正确表示次级卵母细胞继续分裂过程中子染色体平配分配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24.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的是( )
A.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 B.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
C.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D.着丝粒(点)分裂
25.如图所示为正在分裂的细胞,其中R、r为一对等位基因。该细胞经正常分裂所产生的配子是( )
A.B.C.D.
26.已知鸡的羽毛生长速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快羽对慢羽为显性。某养鸡场利用一些能稳定遗传的亲本进行了相关杂交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该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将慢羽雌鸡与快羽雄鸡杂交,则F2中快羽的基因频率是1/3
B.若该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将快羽雌鸡与慢羽雄鸡杂交,选择F1快羽类型可有利于产蛋
C.将慢羽雌鸡与快羽雄鸡杂交,根据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可以确定控制快慢羽的基因位置
D.快羽雌鸡与慢羽雄鸡杂交,若F1均为快羽,则说明控制快慢羽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
27.雌兔的某细胞正在进行着丝点分裂,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此时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B.着丝点分裂一定导致DNA数目加倍
C.该细胞可能是一个次级卵母细胞 D.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定是此生物体细胞的两倍
28.摩尔根发现,白眼雌果蝇 (X w X w ) 和红眼雄果蝇 (X W Y) 交配产生的大量子一代中出现了一个白眼雌果蝇和一只红眼雄果蝇,请推测子代中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已知含一条 X 染色体的果蝇(XY,XO)为雄性,含两条 X 染色体的果蝇(XX,XXY)为雌性,含三条 X 染色体或无 X 染色体的果蝇胚胎致死。( )
A.X wX w、X W Y B.X w X w Y、X WO C.X W Xw Y、X W Y D.X wX w、X WO
29.如图为某家庭肾源性尿崩症遗传系谱图,经鉴定II-3的致病基因只来自于I-1,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I-1、II-2均为杂合子的概率为1
C.II-1和II-2再生一男孩患此病的概率是1/4
D.若III-1与正常男性婚配,建议生女孩
30.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涉及到了杂交、自交和测交等实验方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自交可以用来判断某显性个体的基因型,测交不能
B.杂交可以用来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测交不能
C.对于隐性优良性状品种,可以通过连续自交方法培育
D.自交和测交都不能用来验证分离定律
二、非选择题
31. 女娄菜叶片的绿色(Y)对黄色(y)、宽叶(R)对窄叶(r)均为显性.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两株亲本女娄菜杂交的F1表型如图。让F1中黄色宽叶女娄菜与绿色窄叶女娄菜杂交得到F2。回答下列问题:
(1)女娄菜叶片颜色和形状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 定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F1中绿色宽叶植株占__________________。
(3)F1的绿色窄叶植株中,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占______________。
(4)F2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种;F2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 下图①表示某动物体内某些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图②表示细胞分裂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①的柱状图中,a柱表示___________的数量,图①所对应的细胞分裂时期中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的是___________时期。
(2)图①中时期IV中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②中的___________图,图①中由时期Ⅲ变为时期IV,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_。
(3)从图②中___________图可知该动物的性别是___________,图②中乙细胞产生的子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
(4)图②中的丙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是___________,该时期细胞内染色体的主要行为变化是___________。
33. 下列家族系谱图中含两种遗传病(与甲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与乙病相关基因用B/b表示),经基因检测Ⅱ6不携带两病的致病基因。回答下列问题:
(1)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根据所学知识,请列举一例与甲病的遗传方式相同的遗传病:____________。
(2)Ⅱ4和Ⅱ5的基因型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Ⅲ9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3)若Ⅲ8与正常人(不携带甲、乙致病基因)婚配,那么所生孩子中不患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__;若Ⅲ7与正常人(其基因型与Ⅱ5相同)婚配,那么所生孩子中患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34.研究者选用不同毛色的水貂纯合品系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
实验 亲本 F1 F2
I 黑色×铂灰色 黑色 18黑色,5铂灰色
II 黑色×银灰色 黑色 27黑色,10银灰色
III 铂灰色×银灰色 黑色 133黑色,41铂灰色,46银灰色,15宝石蓝色
请回答问题:
(1)实验I和实验II中,F1黑色水貂是____________(纯合体、单杂合体、双杂合体)。
(2)实验III的F1均为黑色,F2出现________现象,根据表现型及比例可推断毛色的遗传符合基因的________定律。实验III的F2黑色个体中杂合体的比例约为________。
(3)若实验III的F2中宝石蓝色水貂与纯合铂灰色水貂杂交,则其子代表现型为____________。
35.某雌雄异株的植物(2N=16),红花与白花这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相关基因用A与a表示),宽叶与窄叶这对相对性状由X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相关基因用B与b表示)。研究表明,含XB或Xb的雌雄配子中有一种配子无受精能力。现将表型相同的一对亲本杂交得F1(亲本是通过人工诱变得到的宽叶植株),F1表型及比例如下表:
红花宽叶 白花宽叶- 红花窄叶 白花窄叶
雌株 3/4 1/4 0 0
雄株 0 0 3/4 1/4
(1)该植物能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中,可以观察到_____个四分体。亲本表型相同,后代出现了红花和白花,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
(2)表型相同的亲本中父本的基因型为_____,母本的基因型为_____,无受精能力的配子是_____。用遗传图解的形式表示验证母本基因型的测交过程。
(3)将F1白花窄叶雄株的花粉随机授于F1红花宽叶雌株得到F2,则F2中表型及比例是_____。
答题卡
(选考卷)
姓名: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 45 分)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31题(7分,每空1分) (1) (2) (3) (4)
32题(10分,每空1分) (1) (2) (3) (2分) (4)
33题(12分,每空2分) (1) (2) (3)
34题(10分,每空2分) (1) (2) (3)
35题(16分,每空2分) (1) (2) 遗传图解(4分): (3)
参考答案:
1.A
【详解】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人的A型血和O型血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属于相对性状,A正确;果蝇的棒状眼属于眼的形状,红眼属于眼的颜色,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豌豆豆荚的饱满与籽粒不饱满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玉米的高秆与水稻的矮秆不符合“同种生物”,不属于相对性状,D错误。
2.B
【分析】孟德尔的假说内容: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遗传因子在体内成对存在;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并各自进入配子中;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详解】A、孟德尔年代还未出现基因一词,基因在染色体上是由萨顿提出来的,并由摩尔根证明的,A错误;
B、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是孟德尔假说的内容之一,B正确;
C、孟德尔提出的假说能成功解释性状分离现象,但这不能证明假说正确,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验证假说的正确,C错误;
D、亲本产生的雄配子和雌配子数量不相等,雄配子数量要远多于雌配子,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的假说内容,识记并理解假说的内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C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一只果蝇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示意图,两条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两条染色体上含有的4个基因为非等位基因。
【详解】A、有丝分裂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A正确;
B、图中基因cn、cl在同一条染色体上,为非等位基因,B正确;
C、有丝分裂后期,每一极都含有图示的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基因cn、cl、v、w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C错误;
D、图示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可以出现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同一极,因此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cn、cl、v、w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D正确。
故选C。
4.C
【分析】人类的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特点是:隔代交叉遗传;男患者多于女患者;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男性正常个体的母亲和女儿都正常。
【详解】人的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相关的基因用B、b表示,则这对夫妇,丈夫色觉正常,基因型表示为XBY,妻子色盲,基因型表示为XbXb;这对夫妇所生的子女基因型XbY和XBXb,因此表现为儿子(XbY)色盲,女儿(XBXb)色觉正常,C正确。
故选C。
5.D
【分析】图示表示果蝇的一个细胞,该细胞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1和2、3和4、5和6、7和8),且7和8这对性染色体的大小不同,为雄果蝇。
【详解】A、该细胞中的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都含有等位基因,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该果蝇能形成2×2×2=8种配子,A错误;
B、e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所以e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雄性个体中出现的概率高于在雌性个体中出现的概率,B错误;
C、A、a与D、d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基因A、a与D、d之间可以自由组合,C错误;
D、只考虑3、4与7、8两对同源染色体时,该果蝇的基因型可表示为DdXeY,能产生DXe、dXe、DY、dY四种配子且数量相等,D正确;
故选D。
6.C
【分析】萨顿是美国的著名遗传学家,他曾 经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 胞的形成过程。萨顿发现,有一种蝗虫 的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生殖细胞中 只有12条染色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 形成的受精卵,又具有了 24条染色体。 蝗虫子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条数目,与双亲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子代体 细胞中的这24条染色体,按形态结构来 分,两两成对,共12对,每对染色体中的 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因此, 他推断: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 传递给下一代的。
【详解】体细胞中基因和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另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基因数目多于染色体数目,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所以A、B、D选项正确,C错误。
故选C。
7.B
【分析】分析题图: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③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由分析可知,①③表示有丝分裂,②④表示减数分裂,A错误;
B、①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③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则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①②③,B正确;
C、图③细胞表示有丝分裂中期,不会发生基因自由组合现象,C错误;
D、①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已分离,不存在染色单体,D错误。
故选B。
8.C
【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由此可见,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两种基因型。
【详解】A、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而abC、aBc、Abc、Abc中有3种基因型,A错误;
B、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而ABC、abc、Abc、abc中有3种基因型,B错误;
C、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可能为AbC、aBc、aBc、AbC,C正确;
D、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而abc、ABC、abc、Abc中有3种基因型,D错误。
故选C。
【点睛】
9.D
【分析】考查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首先判断显隐性,然后根据亲子代表现型的关系判断基因型。
考查了根据遗传规律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详解】①实验出现性状分离的现象,说明黑色是显性,丙和乙都是杂合子;②中已知丙是杂合子,甲是隐性纯合子;③杂交的子代全是黑色,则丁是显性纯合子,选D。
【点睛】首先,隐性个体都是纯合子;其次,显性与隐性杂交子代全是显性个体,则显性亲本是纯合子。
10.B
【分析】人类体细胞的细胞核中有46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所以体细胞含有46个核DNA分子。
【详解】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和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相等,减数分裂前的间期DNA进行复制,所以初级卵母细胞中含有92个核DNA分子。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次级卵母细胞,染色体减半,核DNA随之减半,所以次级卵母细胞中含有46个核DNA分子。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为46条染色体,次级卵母细胞进行第二次分裂形成一个极体和一个卵细胞,核DNA平分,所以卵细胞含有23个核DNA分子,23条染色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所以无核DNA分子。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1.D
【分析】受精卵的性染色体为XY或XX,雄性体细胞的性染色体均为XY,初级精母细胞的性染色体为XY;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次级精母细胞中含X或Y,即次级精母细胞中含Y的比例是1/2;同理,精子中含Y的比例也是1/2。
【详解】AC、受精卵的性染色体组成可能为XX,不一定含Y,AC错误;
B、根据分析可知,精子和次级精母细胞含Y染色体的概率均为1/2,即精子和次级精母细胞不一定含Y染色体,B错误
D、初级精母细胞肯定含有Y染色体,雄猴的上皮细胞是体细胞,也含有Y染色体,D正确。
故选D。
12.C
【分析】1、受精作用的结果:(1)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亲),一半的染色体来自卵细胞(母亲);(2)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
2、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详解】A、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对于同一物种的不同受精卵来说,染色体数目是相同的,A正确;
B、配子形成过程中基因进行自由组合导致配子多种多样,则受精之后不同受精卵内的遗传物质组成是不同的,B正确;
C、受精卵中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于父方,一半来自于母方,而细胞质遗传物质几乎都来自母方,C错误;
D、减数分裂过程使精子与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受精作用使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恢复本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故受精卵中染色体数与本物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相同,D正确。
故选C。
13.A
【分析】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a)遗传病,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b)遗传病,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育了一个患白化病和色盲的孩子aaXbY,可推知夫妇的基因型是AaXBXb、AaXBY。
【详解】已知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a)遗传病,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b)遗传病,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育了一个患白化病的男孩,说明夫妇都携带了白化病基因,即都是Aa;生育了色盲的孩子,父亲的基因型是XBY,母亲是XBXb,综上所述,这对夫妇的基因型是AaXBXb、AaXBY。
故选A。
14.B
【分析】同源染色体是指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所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据此答题。
【详解】A、形态大小基本相同的染色体可能是同源染色体,也可能是复制关系的姐妹染色体,A错误;
B、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因此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B正确;
C、存在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期的染色体可能是同源染色体,也可能是非同源染色体,C错误;
D、同源染色体是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两条染色体;但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也可能是非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B。
15.B
【分析】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1)隔代交叉遗传,即“女病父子病,男正母女正”;(2)男患者多于女患者。
【详解】A、在伴X隐性遗传病中,女性需要含有两个致病基因才表现患病,因此父亲有病,女儿不一定有病,A错误;
B、由于儿子的X染色体来自母亲,因此在伴X隐性遗传病中,母亲有病,儿子一定有病,B正确;
C、外祖父有病,女儿一定携带致病基因,但不一定患病,因此外孙可能有病,C错误;
D、祖母有病,儿子肯定有病,则孙女可能有病,D错误。
故选B。
16.C
【分析】孟德尔在遗传杂交实验中,选择豌豆的杂交实验最为成功,因为豌豆为严格自花传粉、闭花授粉,一般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这样确保了通过杂交实验可以获得真正的杂种;豌豆花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豌豆具有稳定的可以区分的性状,易于区分、便于统计实验结果。
【详解】A、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人工杂交实验结果既可靠又易分析,A正确;
B、豌豆的花大,易于操作,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B正确;
C、若进行正反交实验,则需要对母本去雄后再杂交,C错误;
D、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易于观察,D正确。
故选C。
17.D
【分析】1、减数分裂的实质: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新细胞染色体数减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2、生物变异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其可遗传的变异又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这三者均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其中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详解】A、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10条非同源染色体,因不含同源染色体,不能表示成5对,A错误;
B、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这三者均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其中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B错误;
C、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1个卵细胞,因此形成100个受精卵,至少需要100个精原细胞和25个卵原细胞,C错误;
D、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新细胞染色体数减半,受精作用使合子中染色体数目恢复,D正确。
故选D。
18.B
【分析】
【详解】A、图中①和②是一对同源染色体,根据染色体的颜色可知,该对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A正确;
B、由于发生交叉互换,等位基因A与a的分离不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错误;
C、基因B与b的分离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所以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C正确;
D、图1细胞中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会导致基因重组,这是配子多样性原因之一,D正确。
故选B。
19.D
【详解】根据a(甲)系谱图不能判断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根据b(乙)系谱图不能判断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错误;根据c(丙)系谱图不能判断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错误;根据d(丁)系谱图不能判断其遗传方式,但是第二代女患者的父亲正常,说明该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正确。
20.D
【分析】1、分析题干可知,基因之间的关系为;A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故褐色对应的基因型为A_bbdd,黑色对应的基因型为A_B_dd,其他基因型均表现为黄色;
2、3对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独立分配的基因,故三对等位基因满足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2中毛色表现型及其比例黄:褐:黑=52:3:9,褐色占3/64,褐色的基因型为A_bbdd,可推知3/64为3/4×1/4×1/4的结果,故F1的基因型为AaBbDd。
【详解】据分析可知,3对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独立分配的基因,故三对等位基因满足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2中毛色表现型及其比例黄:褐:黑=52:3:9,不难发现,52+3+9=64=43,是(3:1)3的变形,可推导F1的基因型为AaBbDd,则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是AAbbDDxaaBBdd或AABBDDxaabbdd,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1.D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发生自由组合。
【详解】A、①和④只存在一对相对性状(眼色),不能验证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①和②只存在一对相对性状(翅的发育情况),不能验证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②和④果蝇的两对相对性状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②和③存在两对相对性状,且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所以应该选择该组合验证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
故选D。
【点睛】
22.A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据此答题。
【详解】双亲的基因型均为Bb,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可知:Bb×Bb→1/4BB、1/2Bb、1/4bb,由于每对亲本只能形成1个受精卵,1000对动物理论上产生的受精卵是1000个,且产生基因型为BB、Bb、bb的个体的概率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即产生基因型为BB的个体数目为1/4×1000=250个,产生基因型为Bb的个体数目为1/2×1000=500个,由于基因型为bb的受精卵全部致死,因此获得基因型为bb的个体数目为0。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
23.B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病均匀的移向两级;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图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后期,为初级卵母细胞,A错误;
B、图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的两极;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后期,属于次级卵母细胞,B正确;
C、图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后期,属于初级精母细胞,C错误;
D、图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的两极;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后期,属于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D错误。
故选B。
【点睛】
24.D
【详解】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会发生同源染色体配对的联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可能会发生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而着丝粒(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D正确。
故选D。
【点睛】
25.D
【详解】A、图中着丝点分裂,两条染色体含有两个R基因,说明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错误;
B、图中含有R、r两个基因,说明等位基因没有分离,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没有正常分裂,B错误;
C、图中只有一条染色体,但含有2个R基因,说明着丝点还没有分裂,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C错误;
D、图中只有一条染色体,也只含有1个r基因,说明经减数分裂后,产生了一个正常的配子,D正确。
故选D。
26.D
【分析】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雌鸡为ZW,雄鸡为ZZ,若不存在基因突变、自然选择等因素,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
【详解】A、若该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假设用A/a表示),将慢羽雌鸡(ZaW)与快羽雄鸡(ZAZA)杂交,F2中快羽的基因频率=亲代中快羽的基因频率=2/3,A错误;
B、若该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将快羽雌鸡(ZAW)与慢羽雄鸡(ZaZa)杂交,F1中快羽均为雄性、慢羽均为雌性,应保留慢羽才能增加产蛋量,B错误;
C、将慢羽雌鸡与快羽雄鸡杂交,无论该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Z染色体,子代均为快羽,无法判断基因的位置,C错误;
D、快羽雌鸡与慢羽雄鸡杂交,若该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F1均为快羽;若该对基因位于Z染色体,F1中雌性为慢羽、雄性为快羽,D正确。
故选D。
27.C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雌兔的某细胞正在进行着丝点的分裂,则该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数目和核DNA数都是体细胞的两倍;该细胞也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数目和核DNA数目都与体细胞相同。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细胞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则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A错误;着丝点分裂一定会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但不会导致DNA数目加倍,B错误;若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则该细胞可能是一个次级卵母细胞,C正确;若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则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D错误。
28.B
【分析】题意分析,已知含一条 X 染色体的果蝇(XY,XO)为雄性,含两条 X 染色体的果蝇(XX,XXY)为雌性,含三条 X 染色体或无 X 染色体的果蝇胚胚胎致死,则可推测异常的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WO或X W Y,若为后者,则其基因型应该写成X W YO,但选项中没有该选项,所以确定异常的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WO,再分析白眼雌果蝇,其基因型中为X w X w 、X w X w Y,若为前者,则应该写成X w X w O比较合适,但选项中没有该基因型,据此可推测异常个体的基因型为X w X w Y、X WO。
【详解】XwXw为白眼雌果蝇;X W Y为红眼雄果蝇,二者杂交,正常情况下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 和表现型为X wY(白眼雄果蝇)、XWX w(红眼雌果蝇),结合题目信息可推测,若有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出现则其基因型应该为XwXwY(白眼雌果蝇)、XWO(红眼雄果蝇),出现该结果的原因是母本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未正常分离或者是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分开的含有w的子染色体没有分开导致的,即母本产生了性染色体组成为XwXw、O的雌配子参与受精形成。
故选B。
29.C
【分析】据遗传图谱分析可知,由Ⅰ-1和Ⅰ-2正常、Ⅱ-3患病可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题意,Ⅱ-3的致病基因只来自于Ⅰ-1,故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用A/a来表示相关基因,据此分析。
【详解】A、由分析可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Ⅱ-3的致病基因来自于Ⅰ-1,且Ⅰ-1不患病,则Ⅰ-1为杂合子,Ⅲ-1为患病女性,其致病基因来自双亲,因此不患病的Ⅱ-2也为杂合子,B正确;
C、Ⅱ-1和Ⅱ-2的基因型分别为XaY、XAXa,则再生一男孩患此病的概率是1/2,C错误;
D、Ⅲ-1的基因型为XaXa,与正常男性(XAY)婚配,生女孩患病的概率为零,生男孩则一定患病,D正确。
故选C。
30.B
【分析】鉴定生物是否是纯种,对于植物来说可以用测交、自交的方法,其中测交是最简单的方法;对于动物来讲则只能用测交的方法。采用自交法,若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此个体为杂合子;若后代中没有性状分离,则此个体为纯合子。采用测交法,若后代中只有显性性状,则被鉴定的个体为纯合子;若后代中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出现,则被鉴定的个体为杂合子。
【详解】A、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包括杂合子和纯合子,显性杂合子自交或测交,后代会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显性纯合子自交或测交,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因此自交和测交都可以用来判断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A错误;
B、测交不可以用来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但自交能,自交出现性状分离,则亲本性状为显性性状,B正确;
C、自交可以用于显性优良性状的品种培育过程,通过连续自交,淘汰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得到纯合体;对于隐性优良性状的品种,只要出现即可稳定遗传,不需要连续自交,C错误;
D、孟德尔通过测交法来验证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自交法可也验证基因分离定律,D错误。
故选B。
31.【答案】(1) ①. 基因的自由组合控制 ②. 叶片颜色的基因和形状的基因位于两对不同的染色体上
(2) ①. YyRr和Yyrr ②. 3/8
(3)2/3 (4) ①. 4 ②. 绿色宽叶:绿色窄叶:黄色宽叶:黄色窄叶=2:2:1:1
【解析】
【分析】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利用分离定律解题方法:将多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分解为若干分离定律分别分析,再运用乘法原理进行组合。
小问1详解】
由题意“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可知,女娄菜叶片颜色和形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叶片颜色的基因和形状的基因位于两对不同的染色体上。
【小问2详解】
分析柱形图可知,子一代中,绿色:黄色=3:1,所以对于叶片颜色而言,亲本是杂合子自交,即Yy×Yy;子一代中,宽叶:窄叶=1:1,所以对于叶片形状而言,亲本是测交,即Rr×rr,所以两亲本的基因型是YyRr×Yyrr,F1中绿色宽叶(Y_Rr)植株占:3/4×1/2= 3/8。
【小问3详解】
F1的绿色窄叶植株基因型及比例为:1/3YYrr、2/3Yyrr,其中只有Yyrr自交后代才会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即占2/3。
【小问4详解】
F1中黄色宽叶女娄菜基因型为yyRr,由(3)分析可知,F1的绿色窄叶植株基因型及比例为:1/3YYrr、2/3Yyrr,它们的杂交后代中,基因型有:2×2=4种;让F1中黄色宽叶女娄菜与绿色窄叶女娄菜杂交,F2的表型及比例可以利用分离定律的方法解题来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题,其中yy与1/3YY、2/3Yy杂交,后代Yy:yy=2:1;Rr与rr杂交,后代Rr:rr=1:1,即(2/3Yy:1/3yy)(1/2Rr:1/2rr),其后代表型及比例为绿色宽叶(YyRr):绿色窄叶(Yyrr):黄色宽叶(yyRr):黄色窄叶(yyrr)=2:2:1:1。
32.【答案】(1) ①. 染色体 ②. Ⅲ
(2) ①. 甲 ②. 同源染色体分离
(3) ①. 乙 ②. 雌性 ③. 极体和次级卵母细胞
(4) ①. 有丝分裂后期 ②. 着丝粒分裂
【解析】
【分析】1、分析图①:a是染色体、b是DNA、c是染色单体。
2、分析图②: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小问1详解】
图①的柱状图中,每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DNA或2个DNA,而且a:b=1:1和a:b:c=1:2:2,则a柱表示染色体的数量;图①中Ⅲ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存在同源染色体联会。
【小问2详解】
图①中时期Ⅳ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但数目均只有Ⅱ中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对应图②中的甲图(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图①中由时期Ⅲ变为时期Ⅳ,染色体数量减半,则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同源染色体分离。
【小问3详解】
图②中乙图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此时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可知该动物的性别是雌性;图②中乙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细胞的名称是初级卵母细胞,产生的子细胞的名称是极体和次级卵母细胞。
【小问4详解】
图②中丙细胞着丝粒分裂,而且存在同源染色体,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33.【答案】(1) 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②. 人类红绿色盲(或血友病,合理即可)
(2) ①. 相同 ②. BBXaY或BbXaY
(3) ①. 7/8 ②. 7/12
【解析】
【分析】只考虑甲病,Ⅱ5和Ⅱ6表现型都正常,生出Ⅲ9患病,符合“无中生有为隐性”,Ⅱ6不携带两病的致病基因,因此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只考虑乙病,Ⅱ3和Ⅱ4表现型都正常,生出Ⅲ8患病,符合“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患病为常隐”,因此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小问1详解】
只考虑乙病,Ⅱ3和Ⅱ4表现型都正常,生出Ⅲ8患病,符合“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患病为常隐”,因此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只考虑甲病,Ⅱ5和Ⅱ6表现型都正常,生出Ⅲ9患病,符合“无中生有为隐性”,Ⅱ6不携带两病的致病基因,因此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都是伴X隐性遗传病。
【小问2详解】
只考虑甲病,Ⅱ4和Ⅱ5表现型都正常,都生出患病的儿子,因此她们的基因型都为Bb,只考虑乙病,Ⅱ4和Ⅱ5表现型都正常,她们的母亲都患病,因此她们的基因型都为XAXa;两病综合考虑,Ⅱ4和Ⅱ5基因型都为BbXAXa。Ⅱ6不携带两病的致病基因,表现正常,基因型为BBXAXA,Ⅲ9是患乙病男性,不患甲病,基因型为BBXaY或BbXaY。
【小问3详解】
只考虑甲病,Ⅲ8不患甲病,基因型为1/2XAXA、1/2XAXa,正常人(不携带甲、乙致病基因)基因型为XAY,后代正常的概率为1-1/2×1/4=7/8;只考虑乙病,Ⅲ8患乙病,基因型为bb,正常人(不携带甲、乙致病基因)基因型为BB,后代正常的概率为1,那么所生孩子中不患病的概率为7/8×1=7/8。 Ⅲ7患甲病,不患乙病,基因型为1/3BBXaY、2/3BbXaY,正常人(其基因型与Ⅱ5相同)基因型为BbXAXa,那么所生孩子中患病的概率为1-(1-2/3×1/4)×1/2=7/12
34. 单杂合体 性状分离 自由组合 8/9 铂灰色
【分析】实验Ⅲ的F1均为黑色,F2出现四种表型,称为性状分离现象,又因为四种表型比例接近9:3:3:1,可推测毛色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黑色为A_B_,铂灰色为A_bb(或aaB_),银灰色aaB_(或A_bb),宝石蓝色aabb。本题以铂灰色为A_bb,银灰色为aaB_为例。
【详解】(1)由分析可知,黑色的基因型是A_B_,铂灰色的基因型是A_bb,F1都为黑色A_Bb,又F2后代只有黑色和铂灰色,说明F1的基因型是AABb,为单杂合体。
(2)实验Ⅲ的F1均为黑色,F2出现四种表现型,称为性状分离现象,又四种表现型比例接近9:3:3:1,可推测毛色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两对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设基因为A和B,F1基因型是AaBb,F2中黑色的基因型是AABB:AaBB:AABb:AaBb=1:2:2:4,则杂合体的概率是8/9。
(3)实验Ⅲ的F2中宝石蓝色是隐性性状,基因型为aabb,纯合铂灰色水貂基因型是aaBB,所以二者杂交后代基因型为aaBb,表现为铂灰色。
【点睛】本题通过一对性状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要求学生根据F2中表现型比例判断,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35.(1) 8 性状分离
(2) AaXBY AaXBXb XB雌配子
(3)红花窄叶雌株∶白花窄叶雌株∶红花窄叶雄株∶白花窄叶雄株=2∶1∶2∶1。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题表分析:子代雌、雄株中,红花∶白花都是3∶1,说明红花与白花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无关,且亲本的基因型均为Aa;子代雌株均为宽叶,雄株均为窄叶,说明宽叶与窄叶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即控制这一相对性状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且亲本均为宽叶,而子代中的雄株均为窄叶,故亲本的基因型为XBY×XBXb(XB卵细胞无受精能力)。所以亲本雌株的基因型为AaXBXb,亲本雄株的基因型为AaXBY。
【详解】(1)该植物的染色体数目为2N=16,说明其中有8对同源染色体,而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每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均含形成四分体,因此在该植物能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中,可以观察到8个四分体。
亲本表型相同均为红花,后代出现了红花和白花,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分离 ,据此可推测红花对白花为显性。
(2)由分析可知,母本的基因型为AaXBXb,父本的基因型为AaXBY;表型为红花宽叶,无受精能力的配子是XB卵细胞,因为若XB卵细胞正常受精不会出现实验中的结果。
为了验证母本基因型及相关配子的情况设计测交实验,即让该母本植株与表现型为白花窄叶的雄株进行杂交,可用下列遗传图解表示:
(3)F1白花窄叶雄株的基因型为aaXbY,F1红花宽叶雌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XBXb、(2/3)AaXBXb,若只考虑花色,由于雌株群体中两种卵细胞的比例A∶a=2∶1,所以二者随机授粉产生的后代中红花∶白花=2∶1,关于叶形,由于XB卵细胞无受精能力,则后代 中无论雌雄均为窄叶,且二者的比例为1∶1,所以它们随机授粉得到F2的表现型依次为红花窄叶雌株、白花窄叶雌株、红花窄叶雄株、白花窄叶雄株,相应的比例为2∶1∶2∶1。
【点睛】熟知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与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分析表中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掌握伴性遗传的实质与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