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四下第17课
《记金华的双龙洞》仿写
1.视觉+听觉,写出环境
写景的文章,也有环境吗?
如果你把主要的描写对象看作是主角,那么之前出现的景色即可以看作是环境。
双龙洞这位主角还没出现,作者先描写沿途的环境。
这是为什么?
你想想,如果绿叶很美,那么红花就显得更美了。所以,作者描写沿途风景,就是为了衬托出主角“双龙洞”景致奇特。
怎么描写沿途风景呢?
作者抓住“视觉+听觉”,展现风景的艳丽、清幽。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是话多还是叶,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
你感受到了吗?映山红、油桐、沙土,都是红色系的,所以十分明艳。这就是视觉描写。
听觉呢?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你的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样的溪水声?
一会儿是急促的哗哗声,一会儿慢悠悠的叮咚声。
这就是听觉描写。
善用排比,写出变化
也许你已经发现,作者描写溪水,富有变化。
虽有只有一个长句,“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看似很简单的一个句子,却把沿途溪水的各种变化给写出来。
既有溪水宽度的变化,又有溪水水流速度的变化,还有水声轻重缓急的变化,特别像大自然的一首歌曲。
如果你善于想象,你的耳边一定已经听到这活泼泼的溪水声了。
3.巧用类比,写出特点
到了双龙洞洞口,作者是怎么写的?
说它“像桥洞”聪明的你一定发现它不是比喻句,而是类比,洞口像桥洞,这是把相类似的两个事物放在一起,让你明白它的特点。
“走进去,仿佛到了大会堂……”这一句话,是把走进去的这个空间(外洞),与什么类比?
大会堂。
写出它十分宽敞的特点。哇!真大呀,读完这句话,你也许会禁不住发出赞叹。
接着,你可以尝试运用以上三个方法,描写自己熟悉的旅游景点或者名胜古迹。
先说视觉+听觉。
听不到雨声,却明明见到青砖路湿漉漉的,仔细看,一个个脚印依稀可见。没有苍苔,你也会不由得想到“应怜屐齿印苍苔”这样的诗句。
深青色的砖,淡青色的天,脚印也被染青了”听不到声音,也是一种声音,一种寂静的感觉。
沿途,作者抓住“脚印”,写出什么特点?
深青色的砖,淡青色的天,脚印也别染上这青色了,真是特别。
“上船了,最后一位”是不是让你感受到西湖船工的热情?
再说排比。
湖面的水雾,并不均匀。有的浓,有的淡,有的飘忽不定,有的抱成一团,像化开的墨”这句话,写出了雨雾的变化。
有没有仙气飘飘的感觉?浓淡的变化,轻重的变化。重的水雾,往往像抱成团一样。如果墨很浓,即使化开,依然是一团一团的。很形象吧?
最后,说说类比。
“手中的伞,眼前的水,穿桥而过的船,似乎瞬间到了绍兴”这是把雨中的断桥和绍兴的小桥像比较,作者觉得它们十分相像。
这既是类比,也是联想。有趣吧?
今天的仿写你学会了吗?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