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芣苢》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
B.《芣莒》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
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景色。
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
2.以上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3.《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__。
4.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5.从题中选出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两项( )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的表现了采摘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第三、五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六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在意义上与前句没有变化。
E.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6.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反映了妇女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
B.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本诗综合运用诗经赋、比、兴手法,在极短的篇章里营造了极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D.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8.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9.《芣苢》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10.《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__。
11.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12.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二、情景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芣苢》一诗出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一首民歌,它的起首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3)《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三、选择题
14.下列句子中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 薄言采之(轻微,少)
B.笠是兜鍪蓑是甲(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薄言有之(取得,获得)
C.唤渠朝餐歇半霎(他,代词) 薄言掇之(拾取,摘取)
D.秧根未牢莳未匝(布满、遍及) 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
15.下列有关《芣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赋。
B.这首诗表现了妇女们在田野边采车前草边唱歌的欢快的劳动景象。
C.“薄言袺之”中的“言”是“说”的意思。
D.这首诗在重章叠句中展现出车前草采摘的全过程,诗中的几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不能调换位置。
16.下列《芣苢》诗中句子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 B.薄言采之(赶快,迅速地)
C.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 D.薄言襭之(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17.下列关于两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采用赋的方式,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采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B.《芣苢》全诗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在重章复沓中展现出劳动妇女从采摘到收获的全过程以及愉悦欢快的心情。
C.《插秧歌》的三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D.《插秧歌》的五六句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如此写出抢插秧苗的紧张程度。
1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言采之 之:代词,指“芣苢”
B.采采芣苢 采采:动词,采摘
C.唤渠朝餐歇半霎 渠:他
D.秧根未牢莳未匝 莳:移植
四、小阅读-课内
19.《芣苢》中妇女们那热烈的劳动场面富有感染力,请对照诗歌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20.《芣苢》描写了古人日常生活与劳作的场景,感受到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试结合诗歌说说“乐”从何来。《芣苢》
21.《芣苢》一诗在形式上有什么鲜明的特点?有什么艺术效果?
五、句子默写
六、非选择类
22.《芣苢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采采芣苢 形容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薄言采之 助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薄言有之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薄言掇之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薄言捋之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薄言袺之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薄言襭之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雨从头上湿到胛 名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唤渠朝餐歇半霎 代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秧根未牢莳未匝 莳:动词,__________________ 匝: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词语解释。
(1)采采:
(2)芣苢:
(3)薄言:
(4)袺:
(5)襭:
七、填空题
2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芣苢________ ②掇________ ③捋________ ④袺________
⑤襭________ ⑥兜鍪________ ⑦胛________ ⑧莳________未匝
⑨朝________餐
25.(1)《国风·周南·芣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__________中的一首诗,又作“芣苡”。这是一曲__________的欢歌,是__________时所唱的歌谣。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26.识记字音。
芣苢( ) 掇( ) 捋( ) 袺( ) 襭( )
试卷第4页,共5页
试卷第5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C 2.《芣苢》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
《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和手法的能力。
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错误,“子规声里雨如烟”是视觉、听觉描写,属于动景。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芣苢》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诗中写出了整个劳动的过程和场面,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描写妇女们一边高兴地歌唱赞叹,一边动手采摘芣苢的过程,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
《乡村四月》运用白描手法,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两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3.赋 4.“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是其特点,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在重章复沓中表达情绪与情感。
【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诗经》使用的手法可以概括为赋比兴三种。赋,铺陈、排比。诗歌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比,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本诗选自《诗经》,诗歌直接描写妇女采摘芣苢的劳动情景,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用三节的动词变化来表现她们的动作,属于赋的形式。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把握诗歌手法技巧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诗中所运用的手法,然后要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动词是不断变化的,其他都是在重复地一章内容。变化的动词分别是“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这六个变化的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她们芣苢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而其余全部是重叠,所以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全诗在重章复沓中表达劳动者收获渐丰直至满载而归的愉悦欢快心情。
5.AD 6.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错误。“比兴”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而诗歌开篇就写“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即采芣苢,并未由“他物”引出,所以不是“比兴”手法。
D.“在意义上与前句没有变化”错误。“采、有、掇、捋、袺、襭”,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故选AD。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此题要求分析这首诗是如何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的,诗歌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7.C 8.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
【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赋、比、兴手法”错,本诗只运用了赋的手法,没有比兴手法。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把握能力。
所谓“景象”,是指作品中人、事、物、景的合成。“妇女”“采摘”“芣苢”“山野”以及主人公通过歌声表现欢快、愉悦的心情。“概括描述”将前面这些信息性很好起来即可。
诗歌描绘的是春天的内容,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的采摘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欢乐在这艰难之中。
吟咏时要展开联想和想象,抓住诗中变化的动词,如:采、有、掇、捋、袺、襭等,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劳动场景,表现劳动的快乐。
9.主要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描写了妇女们集体采摘芣苢的劳动场景,韵律婉转,节奏明快,富有民歌情味。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中表达技巧以及主题思想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审清题目要求“《芣苢》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题”,然后再理解全诗的基础上,把握重点词句,进行概括总结。本题中,由原诗歌“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可见,本诗采取重章叠句的形式,只有个别动词的改变,将整个劳动的过程描写的淋漓尽致,再现了当时的劳动场面。韵律婉转,节奏明快,富有民歌情味。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
10.赋 11.“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是其特点,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在重章复沓中表达情绪与情感。 12.①妇女一边唱着歌,一边在野地里摘取野菜,动作娴熟,十分快乐。
②妇女们聚集山间,三个一群,两个一对。她们个个笑容如靥,欢快地唱着民歌,弯下腰去捡拾野菜。
③在采摘野菜的田地里,一群辛勤劳作的妇女们在晴朗的天气里,以歌声为伴,在散发着野菜清香的田地里辛勤而快乐地采摘。
④我眼前出现了在广阔的野菜地里,勤劳辛苦的劳动妇女们边摘取野菜边歌唱的劳动景象,表现出那种在自然环境中无比欢乐的场景。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诗中所运用的手法,然后要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
《诗经》使用的手法可以概括为赋比兴三种。赋,铺陈、排比。诗歌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比,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诗歌描写了妇女采芣苢的情景,用三节表现她们的动作,属于赋的形式。
1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诗中所运用的手法,然后要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
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动词是不断变化的,生动地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而其余全部是重叠,所以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全诗在重章复沓中表达情绪与情感。
1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然后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以及所运用的手法来全面理解诗歌的内容。
注意分析题干的要求,“反复讽咏”的意思是使用赋的形式,对事情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意思是自然地表现出事物的特征。本诗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芣苢的过程,采用重章叠句的方式,产生简单明快、回环反复的节奏感,同时六个动词的变化,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的喜悦之情。
13. 采采芣苢 薄言采之 薄言掇之 薄言捋之 薄言袺之 薄言襭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芣苢、掇之、捋之、袺之、襭之。
14.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轻微,少”错误,“薄言采之”中的“薄”在句中是助词,无实义。句意:我们赶紧来采呀。
故选A。
15.C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的能力。
C项,“‘言’是‘说’的意思”错误,“薄”和“言”都是都是助词,无实意。
故选C。
16.B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识记文言词语的能力。
B项,“薄言,赶快,迅速地”解释错误,“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故选B。
17.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以‘兜鍪’和‘甲’借代”错误。三四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应是比喻,不是借代。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紧张的战斗。
故选C。
18.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B项,“采采”,茂盛的样子。
故选B。
19.采了又采车前草,采呀快去采了来。采了又采车前草,采呀快快采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草,一片一片拾起来。采了又采车前草,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了又采车前草,提着衣襟兜起来。采了又采车前草,别好衣襟兜回来。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一群少女正聚在同伴家里聊天,聊到了现在正是采摘车前草的季节,七嘴八舌地商量着、提供着哪里有这种菜,并描述了车前草繁盛美味的样子,于是商量好了成群结队地去采摘,一群人各自回家拿了工具,聚在一起,气势汹汹地出发了,一路上还唱着清脆的歌:
繁茂鲜艳的芣苡,采呀采呀采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苡,采呀采呀采得来。
繁茂鲜艳的芣苡,一片一片摘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苡,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苡,提起衣襟兜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苡,掖起衣襟兜回来。
到了地里,歌声不停,先是把车前子摘下来,把带来的袋子都装满了,于是又把裙角折起,围出一个兜来,又继续摘。少女们感叹:这车前草真多、真丰茂啊!即使把衣兜都装满,身上的口袋都插满,还是摘不完!
20.采撷之乐。《芣苢》仿佛看到风和日丽中,三三两两的美丽女子行走在田野间,看到满山遍野的芣苢绿得鲜亮,她们喊着:“咱们一起采芣苢吧!”一开始,姑娘们是一颗颗掇之,芣苢太多了,姑娘们兴致勃勃,一把把捋之,手提衣襟袺之,扎起衣襟襭之,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对歌,清亮的歌声在田野里飘荡。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概括,得出答案。
从整体上来说,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热烈、紧张、繁复,充满欢欣的劳动图景。
从具体诗句上来说,“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描绘了一幅采摘前的喜悦图,一想到如此茂盛的芣苢,即将“采而有之”,不由得心情欢悦,动作轻快,情绪高昂;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则是一幅采摘时的竞技图,慢慢摘取的动作就变成了飞快的拾取,紧接着由手指的动作变成了手指与手掌的协作,从“拾”变成了大把大把的“捋”。竞赛时的紧张,收获时的快乐,蕴含其中。“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变成了一幅采摘结束时的丰收图,飞快地采摘,让她们不得不一手拉起衣襟,一手把捋下的车前子放进去。但这样仍然不够,最后,她们还要把已经沉甸甸像个大包袱似的衣襟塞进腰带里。丰收的快乐感染了人们。
21.(1)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
(2)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生动地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审清题干,如本题“《芣苢》一诗在形式上有什么鲜明的特点?有什么艺术效果”,然后对诗歌进行整体阅读,指出形式上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并且分析这样的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芣苢》,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在关键部位,即动词部分有所变化,其余全是重叠,所以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重章叠句因为大部分是重叠,在回环反复中更富有音乐感,而动词的变化也更生动地表现了采芣苢的过程。
22. 茂盛的样子 无实义 取得,获得 拾取,摘取 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提起衣襟兜东西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肩胛 他 移栽、种植 布满、遍及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①本句意为“茂盛的芣苢”,“采采”是形容词,意为“茂盛的样子”;
②本句意为“采摘它吧”,“薄言”二字在此处没有翻译,是助词,无实义,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③本句意为“取得它吧”,“有”是动词,意为“获得”“取得”;
④本句意为“摘取它吧”,“掇”是动词,意为“摘取”“拾取”;
⑤本句意为“一把一把摘下来”,“捋”是动词,意为“从茎上成把地采取”;
⑥本句意为“提起衣襟兜起来”;“袺”是动词,意为“提起衣襟兜东西”;
⑦本句意为“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回家”,“襭”是动词,意为“把衣襟扎在腰带上兜东西”;
⑧本句意为“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胛”是名词,意为“肩胛”“肩膀”;
⑨本句意为“呼唤他们歇息一会儿吃早饭”;“渠”是代词,“他”“他们”;
⑩本句意为“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莳”是动词,意为“移栽”;“匝”是动词,遍布。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23.(1)采采:色彩鲜艳而繁盛的样子。
(2)芣苢:野生植物名,车前,也称当道、牛舌草、车轮菜、蛤蟆衣。全体光滑或稍有短毛。荒地或路旁常见,分布遍及全国。嫩叶可作菜蔬食用,有些地区用作饲料。全草和种子皆可入药。
(3)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4)袺:一手提着衣襟兜着。
(5)襭: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里面塞裹。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结合平时的积累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然后还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含义,同时还可以借助字形来帮助理解。
本题中“采采芣苢”中“采采”修饰芣苢,所以“采采”指色彩鲜艳而繁盛的样子;“芣苢”的偏旁都为“草字头”,所以指的是一种野生植物的名字;“薄言采之”中“采之”已经把意思表达完整,并且“言”本身就有一个义项为:无义,起补充音节的作用,所以“薄言”为发语词,无义;“袺”“襭”都和衣服有关,“袺”,指一手提着衣襟兜着;“襭”,指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里面塞裹。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24. fúyǐ duō luō jié xié dōumóu jiǎ shì zhāo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平时要善于积累,同时要结合词义、词性、汉字“六书”等相关知识及技巧进行辨析。
①是形声字,注意不要把“苢”错当称“莒(jǔ)”;该词应读作“fúyǐ”;
②该字形近字很多,如“辍”“啜”“缀”等,要根据形旁和词义分辨读音,该字应读作“duō”;
③该字为多音字,“lǚ”,用手指顺着抹过去,使物体顺溜或干净。 “luō”,用手握住条状物向一端滑动;此处指一把一把地摘取,应读作“luō”;
④注意分辨形近字“桔”“黠”“结”等字,该字意为“意思是用衣襟兜着”,读作“jié”
⑤与“撷”字相近,读音也一样,都是“xié”;
⑥“鍪”字要注意不能与“骛”“鹜”等形近字的音混淆,“兜鍪”指头盔,应读作“dōumóu”;
⑦是形声字,读音与“甲”一样,都为“jiǎ”;
⑧是形声字,但与“时”音调不同,读作“shì”,指移栽;
⑨根据词义来辨析读音,此处指“早晨”,应该读作“zhāo”。
25. 《诗经》 劳动 当时人们采芣苢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同时要全面理解诗歌的内容。
《诗经》分为“风”、“雅”、“颂”,所以《国风·周南·芣苢》选自《诗经》。从诗歌中“采”“有”“掇”“捋”等动词,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可以说是一曲劳动的欢歌。
26. fúyǐ duō luō jié xié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平时课内外的街垒,然后还可以借助字形和字义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容易读错的读音有:“掇”读作“duō”;“袺”读作“jié”。
【点睛】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
答案第8页,共9页
答案第9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