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
基础知识梳理一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圈
概念: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的总和
范围:海平面上下各10千米左右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分、岩石圈的表面
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三、生物的共同特征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需要营养、呼吸、代谢产生废物、受到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除病毒外,都由细胞构成。
环境因素的分类
(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环境因素 包含内容 与生物的关系
生物因素 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环境影响生物;生物依赖一定的环境,还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非生物因素 光、温度、水、空气等
(2)生态因素中的非生物因素包括光、空气、水、温度等,以下案例利于深入理解这些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影响生物的主要非生物因素 常见案例
温度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随着海拔高度不同,植被类型也不同;
水分 仙人掌的叶子变成刺;
光 不同深度的海洋中分布着不同类型的藻类植物;猫头鹰白天休息晚上觅食;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的有同种生物之间的合作关系和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寄生关系等。
关系 合作关系 种内斗争 寄生关系 竞争关系 捕食关系 共生关系
案例 蚂蚁群体 群居动物争夺地盘与交配权 噬菌体与细菌 杂草与水稻 猎豹与羚羊 真菌与藻类的共生体—地衣
基础知识梳理二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生态系统的组成
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和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应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生态系统中的各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食物链和食物网
(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各种这样的联系彼此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复杂的食物网。
在食物链中,生产者是最基础的环节,植食性动物为初级消费者,肉食性动物为次级或三级、四级……消费者。(一般规律:在同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生物的数量越少,所包含的有机物质也越少,可利用的能量也越少,但有毒物质却最多。)
有毒物质的积累
在生物系统中,一些难以分别和排出的有毒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累积,使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做生物富集。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阳光(太阳)。能量的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动物的生活提供了有机物和氧气,而动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能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同时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能将动物的粪便、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
自然界中的物质是循环利用的,物质被重复利用的同时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平衡就越不易被打破;反之,自动调节能力越弱,生态平衡就越容易被打破。
生态系统的类型
1(1)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两大类。
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多种类型。
水域生态系统可以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主要有农田、人工林、人工草场、鱼塘和城市等。共同特点:比较脆弱,人的作用非常关键,容易退化。
2、在自然条件下,某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尤其是温度和降雨量,决定了该地区的生态系统的类型。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生物圈
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
生物
环境
相互影响
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生态因素
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
生产者
有机物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捕食
消费者
无机环境
残枝败叶
有机物
无机物
尸体、粪便
分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