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九次考试生物学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钦州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九次考试生物学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4-24 16:2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钦州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九次考试生物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某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马尾松→松毛虫→杜鹃”,下图表示松毛虫摄人能量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数量上呈正金字塔模型
B. 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E/A表示
C. 由松毛虫流人分解者的能量可用C+D+F表示
D. 若迁走全部杜鹃,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
2.图示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
B. 现存生产者个体数可小于初级消费者个体数
C. 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
D. 图解不仅能体现能量单向流动的特点,还能体现逐级递减的特点
3.下面是某生态农场生产流程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能量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生态系统能量的良性循环
B. 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C. 每一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循环利用了农业有机废弃物,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D. 当蚯蚓利用食用菌杂屑并将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三营养级流入第四营养级
4.下图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流经图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
B. 图中的C和B1+C1+D1可分别表示桑树和蚕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C. 正常情况下D/C的值大于10%
D. 人工建立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5.为提高农业产量,农民采取了如下手段:①人工除草;②使用农药消灭害虫;③温室种植时,适当降低夜间温度;④对农作物施肥。某同学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进行分析,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
A. ①是为了减少营养级,从而降低能量传递过程中能量的损失
B. ②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多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C. ③是为了提高农田生态系统能量输入问题
D. ④是为了农田生态系统额外补充能量,从而提高农业产量
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碳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B. 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不会再提供给其他生物
C.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
D. 提倡素食能够降低人类所处的营养级别, 从而使人类获得更多的能量
7.图示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
B. 现存生产者个体数可小于初级消费者个体数
C. 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
D. 图解不仅能体现能量单向流动的特点,还能体现逐级递减的特点
8.如图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对此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A. A中的生物一定是自养生物B. 菟丝子和蛔虫都是分解者
C. B摄入的能量等于B的同化量加B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
D. A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量一定比B多
9.下列有关生态学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适当放牧,可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B.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之后,就不能被该生态系统再次利用了
C.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前者能量利用率较高
D. 湿地的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10.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其中a~d代表能量值。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所示的各种生物成分组成一条食物链
B. 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分别属于第二、第三营养级
C. 能量c可代表生产者呼吸释放的热能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D. 在生态系统中,b的值不可能超过d的10倍
11.下列有关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农作物长势整齐,说明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B. 输入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农作物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C. 除草、治虫的目的是减少能量浪费,提高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
D. 农田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因此需要人类加强管理
12.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水稻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
B. 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C. 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长的鱼类为养殖对象
D. 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
1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由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营养级越高所同化的能量就越少
B. 由于散失的热能都不能被生产者重新固定,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可循环的
C. 充分利用作物秸秆等可以提高能量传递的效率
D.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14.为提高农业产量,农民采取了如下手段:①人工除草;②使用农药消灭害虫;③温室种植时,适当降低夜间温度;④对农作物施肥。某同学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进行分析,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A. ①是为了减少营养级,从而降低能量传递过程中能量的损失
B. ②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多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C. ③是为了提高农田生态系统能量输入问题
D. ④是为了农田生态系统额外补充能量,从而提高农业产量
1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光能或化学能
B. 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金字塔呈正金字塔形,而数量金字塔不一定呈正金字塔形
C. 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 在农田中除草、捉虫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6.如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对该图分析不合理的是()
A. 能量流动是伴随着物质利用进行的
B. 图中甲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
C. 该图不够完善,缺少甲中因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
D. 乙比甲的能量少的原因主要是甲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而未传递下去
17.图是某生态系统一条食物链中的三个种群一年内能量流动统计的部分数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Ⅰ→Ⅱ→ⅢB. 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以有机物为载体
C. 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4%
D. 种群Ⅱ全部生物的呼吸消耗能量为5.45×107 kJ
18.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 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C. 图中②/①的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D. 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19.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能量的类型和去向(d表示未利用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
B. 图中a1、a2可表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呼吸量,且所占比例基本相符
C. 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1/(a1+b1+c1+d1)×100%
D. 消费者从生产者摄取的能量数值可用b1表示,且此部分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
20.南方地区普遍采用在荔枝园内养鸡的生产模式(如图),总收益约是普通荔枝园的两倍。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
A. 该模式实现了对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B. 鸡粪中所含的能量流入果树,能促进果树的生长
C. 与普通荔枝园相比,该荔枝园相对不容易发生病虫害
D. 输入该系统的总能量来自全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1.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水稻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
B. 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C. 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长的鱼类为养殖对象
D. 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
22.下列关于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包括其粪便中的能量B. 生产者能将约10%的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C. 相同条件下恒温动物的体重净增长低于变温动物
D. 消费者营养级具有的能量与该级消费者的平均体重成正相关
2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光能或化学能
B. 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金字塔存在倒置情形,能量金字塔则不存在
C. 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 在农田中除草、捉虫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只能来自太阳能
C. “桑基鱼塘”提高了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D. 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2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某种以大象粪便为食的蜣螂最多获取大象 20%的能量
B. 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
C.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 能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可以出现倒置现象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南岭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森林公园。某研究小组对南岭开展生态调研活动,请回答问题:
(1)欲调查穿山甲、云豹、猕猴等国家保护动物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结果发现营养级越高的动物数量越少,其原因是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尽管南岭远离工业化城市,但调查发现终生未离开过南岭的小灵猫体内的含铅量较30年前高出近50倍,这说明铅循环具有__________特点,它可以沿着___________________进入小灵猫体内。
(3)在2008年百年一遇的冰灾中,南岭有近45万亩森林被损坏。专家预测,南岭的修复需要几十至上百年的时间,这是一种_____________的过程。
(4)调查发现,某山顶的马尾松林受松材线虫入侵而出现较大范围干枯死亡现象。防治松材线虫不提倡采用喷洒农药的方法,请说出两个理由: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治理害虫的最佳方法是采用_______防治的方法。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杀虫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7.(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等过程。
(3)物质作为能量的___________,使能量沿着__________移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不断在_________________之间循环往返。
(4)利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从而减少有害动物对农作物的破坏,这属于__________防治。
(5)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____________,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28.(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过程,叫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能量流动的起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量传递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能量散失的形式主要是________。
(3)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当能量流入次级消费者(非最高级消费者)时,能量的去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9.科学工作者为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在某湿地进行了人工引入互花米草的“种青引鸟”生态工程实验。在实验前后分别对该湿地植被类型、昆虫种类数、密度进行调查,结果统计见下表。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回答:
主要植物类型 昆虫种类数 昆虫密度实验前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区 海蓬子 互花米草 47 20 14只/m2 2.3只/m2
对照区 海蓬子 海蓬子 47 20 13只/m2 111只/m2
注:海蓬子和互花米草都生长在潮间带。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图中除图中成分外,该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应有___________。
(2)调查该湿地中互花米草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实验结果说明了人类活动能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该演替类型为____________。
(3)a、b、c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为____________,而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中循环的形式是_________。碳进入生态系统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
(4)若鸟的食物互花米草和植食性昆虫由原来的2:1调整为1:1后,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________,(传递效率按20%计算)。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_______________。
(5)互花米草与植食昆虫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30.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它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宝鸡地势错综、依山傍水形成了独有的湿地春城,大小湿地生态系统比比皆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的作用,宝鸡很多地方建立了诸如千阳湖、渭河湿地等生态公园供人们休闲,这分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湿地改为公园说明人类活动往往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
(2)在渭河湿地生态系统的一个生长季节,生产者未被利用的能量为a,生产者通过呼吸散失的能量为b,则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小于”)a+b;鸭等鸟类的粪便可作为肥料被土壤中的分解者分解后为湿地中的植物提供________。
(3)改造后的湿地中,有一条食物链:甲(E1)→乙(E2)→丙(E3)(注:括号里的字母为该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则乙到丙的传递效率是________。乙粪便中的能量属于________(填“E1”或“E2”)中的能量。丙每增加2千克,至少需要甲________千克。
(4)大气中的碳通过________作用和________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在生物群落内部碳以________的形式沿食物链传递。
参考答案
1.B 2.A 3.C 4.D 5.B 6.B 7.A 8.A 9.B 10.C 11.D 12.C 13.C 14.B 15.C 16.D 17.B 18.D 19.D 20.B 21.C 22.C 23.C 24.D 25.C
26.(1)标志重捕法;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全球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3)次生演替
(4)污染环境;抗药性逐渐增强等;生物;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7.(1)生态系统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2)合成和分解(3)载体;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4)生物5)保持和恢复(6)物质和能量的投入
28.(1)输入;传递;转化;散失
(2)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食物链和食物网;热能;
(3)自身呼吸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
(4)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9.(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分解者
(2)速度和方向;次生演替 (3)含碳有机物;CO2;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4)7/9;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0.(1)间接、直接;方向和速度 (2)大于;无机盐和CO2
(3)E3/ E2×100%;E1;50 (4)光合作用;化能合成;含碳有机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