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2022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宁夏回族自治区2022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3 16:01:01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宁夏回族自治区2022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1.(2022·宁夏回族自治区)《史记》记载:“秦钱半两,重为其文。”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半两”钱数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据此可知(  )
A.秦始皇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B.“半两”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府铸币
C.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制度
D.“半两”钱作为秦朝法定货币在全国流通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半两’钱数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和所学可知,秦始皇为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秦始皇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A项不正确;
“半两”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府铸币 的说法与史实不符,B项不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制度,C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朝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的理解。
2.(2023七上·岳池期末)以文教治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和追求。汉化的知识分子努力建立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以与大一统的统治秩序互为表里,为此(  )
A.司马迁著成《史记》 B.董仲舒创建新儒学
C.班固著成《后汉书》 D.晁错提出“削藩策”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司马迁著成《史记》 ,不符合题意;
C. 班固著成《后汉书》 ,不符合题意;
D. 晁错提出“削藩策”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理解题干含义,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理解。
3.(2023九下·鹤山月考)唐代长安城的规划体现了天子的绝对权威,城市建筑的条理和规整是国家法律和公共秩序的具体表现。宋代东京城的规划设计,土地如何使用是朝廷首先考虑的问题,开设有商铺的街道取代了之前有墙的城坊。从唐到宋都城设计理念的变化体现了(  )
A.国家统一的政治追求 B.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
C.重农抑商的传统国策 D.工商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由题干中的“ 唐代长安城的规划体现了天子的绝对权威 …… 宋代东京城的规划设计 …… 开设有商铺的街道取代了之前有墙的城坊 ”说明唐朝都城设计理念注重维护天子的绝对权威,宋朝都城设计理念注重经济发展,所以从唐到宋都城设计理念的变化体现了工商业发展的现实需求,D项正确;
宋代的都城设计理念不能体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追求,A项不正确;
重文轻武政策与唐朝无关,B项不正确;
题干信息不能体现 重农抑商的传统国策,C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宋城市功能的认识。
4.(2023九下·鹤山月考)甲骨文横直转折,小篆笔画均匀,汉隶破圆而方,再变而为草、楷、行,汉字的书写在“上下左右之位,方圆大小之形”的结构中,创造出多姿多彩的书法艺术。由此可见,汉字的演变特点是(  )
A.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B.刚柔兼备苍劲厚重
C.风格各异一脉相承 D.结构稳定方折俊丽
【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 甲骨文横直转折 …… 汉字的书写在‘上下左右之位,方圆大小之形’的结构中 ”等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后者均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这体现了风格各异又一脉相承,C项正确;
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是颜真卿的书法,A项不正确;
刚柔兼备、苍劲厚重描述的是魏碑,B项不正确;
结构稳定、方折俊丽描述的是柳公权的书法,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汉字演变特点的认识。
5.(2022·宁夏回族自治区)在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中,民众是以“大清国子民”的立场抵抗英军的。事后,广西巡抚在奏议中说“这次广州未出大事,是借乡民之力”。这反映出(  )
A.外来侵略激发官、民的民族意识
B.政府官员和民众盲目排外
C.民众成为抗击外来侵略的主力
D.国内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答案】A
【知识点】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面对英国的侵略,民众强调自己是“大清国子民”并进行抵抗,这体现出在西方侵略面前,民族意识觉醒了,A项正确;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正义的,不是盲目排外,B项不正确;
民众是抗击外来侵略的重要力量符合史实,但是在题干中没有体现,C项不正确;
当时国内阶级矛盾依然尖锐,并没有趋于缓和,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近代民众反抗外来侵略的认识。
6.(2022·宁夏回族自治区)1898年,严复翻译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结合中国的时政分析,出版了《天演论》。该书宣传“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理论,将进化论的范围扩展到社会演变。严复旨在(  )
A.阐述技术革新的迫切性 B.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C.鼓吹民主共和的必要性 D.强调民主科学的进步性
【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解析】【分析】据题目可知严复翻译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是在1898年,当时中国正值甲午战败,天朝的颜面尽失。国内有识之士都主张变法图强。梁启超康有为先领导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后光绪皇帝采取康梁建议在1898年实施戊戌变法。而严复在这时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是在论证中国在面对外来的竞争时,需要顺应时代,变革图存,B项正确;
技术革命是在洋务运动时期理论指导与题意不符,A项不正确;
民族共和是孙中山的主张与题意不符,C项不正确;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口号与题意不符,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的认识。
7.(2022·宁夏回族自治区)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于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在攻打长沙受挫后,他果断改变计划,决定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寻找落脚点,这是中国革命发展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新起点”是指中国共产党(  )
A.从进攻大城市转为向农村进军
B.开始领导国民革命运动
C.从领导农民斗争转为领导工人运动
D.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答案】A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根根据所学可知,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于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在攻打长沙受挫后,他果断改变计划,决定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寻找落脚点,这意味着从进攻大城市转为向农村进军,这是中国革命发展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从此揭开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A项正确;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独秀放弃了对国民革命运动的领导,B项不正确;
材料是说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是领导农民斗争而不是领导工人运动,C项不正确;
八七会议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革命道路选择的认识。
8.(2022·宁夏回族自治区)20世纪40年代,纪实漫画《小克日记》在《南京晚报》连载。“小克”虽是虚构人物,但代表的是各种身份的真实人物。如图是《小克日记》的最后一幅,它创作的背景是(  )
A.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B.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C.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 D.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答案】D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民国三十八年四月二十八日,就是1949年4月28日,在解放战争中,1949年,发动了渡江战役,南京解放,图片三就体现了这一点,D项正确;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在民国元年,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在民国三十四年, 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在民国三十六年,ABC三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渡江战役后占领南京的认识。
9.(2023九下·合肥开学考)《大国崛起》中写道:“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葡萄牙的里斯本、英国的伦敦等城市取代了意大利城市威斯、米兰等的商业中心地位。”推动上述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
A.十字军东征 B.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C.新航路的开辟 D.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葡萄牙的里斯本、英国的伦敦等城市取代了意大利城市威斯、米兰等的商业中心地位,这是商业革命的表现之一,C项正确;
十字军东征是宗教性军事行动,A项不正确;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推动了英国首先进行工业革命,B项不正确;
凡尔赛体系的形成重点遏制德国,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的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理解。
10.(2022·宁夏回族自治区)以下是“1861—1900年俄国农民外出谋生人数统计”。据此推断,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
时间 外出谋生农民数
1861—1870年 129.13万人
1871—1880年 164.24万人
1881—1890年 330.42万人
1891—1900年 713.66万人
A.废除了俄国封建等级制度 B.为俄国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C.使农民获得完全意义上的解放 D.推动农民自下而上解放自己
【答案】B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861年,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这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材料就体现了这一点,B项正确;
俄国封建等级制度仍然存在,改革使农民在经济上被掠夺从而没有获得完全意义上的解放, 改革是自上而下的,ACD三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表的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俄国农奴制改革影响的认识。
11.(2022·宁夏回族自治区)1917年二月革命后,面对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列宁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斗争目标;面对临时政府的镇压,列宁提出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并成功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这说明(  )
A.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首次实践
B.革命领袖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C.十月革命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D.革命领袖在历史转折关头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D
【知识点】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列宁首先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并进而提出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俄国从二月革命发展到十月革命,这体现出领袖在关键时刻 重要作用,D项正确;
材料是在强调领袖的重要作用,不是是十月革命,AC项不正确;
革命领袖在历史转折关头发挥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性作用,B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分析。
12.(2022·宁夏回族自治区)如图是近代以来陆上交通工具的演变,体现出(  )
马车 蒸汽机车 早期汽车 动车
A.科技进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B.信息传递影响人们思想观念
C.科技进步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D.科技发展优化国家经济结构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陆上交通工具从马拉车到高铁,从蓄力到电气动力,科技的进步使交通工具实现了由低级到高级的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的演变,越来越舒适,C项正确;
交通工具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代表居民收入、思想观念、国家经济结构,排除ABD三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简单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科技影响的认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18分)
13.(2022·宁夏回族自治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个人奔波了一生,去过匈奴,去过西域,他没有率领过千军万马,却用自己的一双脚改变世界。东方的蚕丝、丝织品、铁器、漆器及铸铁、凿井技术等西传,西方的良马、玻璃、宝石以及石榴、苜蓿等物品也传入东方;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两个帝国之间有了间接的经贸交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二卷》等
材料二:隋唐时期的中外交流,更为积极的表现是文化的相互影响……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形成了由内向外——隋唐向周边、由外向内——周边向隋唐的互动、辐射,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两个帝国”的名称,说明“用自己的一双脚改变世界”的含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由内向外”方面,列举两件隋唐时期文化交流的史实。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汉唐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
【答案】(1)名称:汉朝、罗马帝国。含义:张骞开通丝绸之路。
(2)“由内向外”:中国的制度、文化技术等传入日本、新罗等国;日本仿照唐朝制度开展大化改新;新罗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鉴真传播中国文化。(其他答案符合史实亦可)
(3)以和平交流为主要方式;双向互动;从经贸交流到文化交流。(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遣唐使;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1)名称:根据材料一中“ 东方的蚕丝、丝织品、铁器、漆器及铸铁、凿井技术等西传,西方的良马、玻璃、宝石以及石榴、苜蓿等物品也传入东方;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两个帝国之间有了间接的经贸交流 ”并结合所学知识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至大秦(罗马),所以“两个帝国” 名称分别是:汉朝、罗马帝国;含义:根据材料中的“ 这个人奔波了一生,去过匈奴,去过西域,他没有率领过千军万马,却用自己的一双脚改变世界 ”可知其含义指的是张骞开通丝绸之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个人掌握情况,直接概括列举即可两件史实即可:“由内向外”:中国的制度、文化技术等传入日本、新罗等国;日本仿照唐朝制度开展大化改新;新罗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鉴真传播中国文化。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汉唐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主要从交流方向、交流方式等角度进行:以和平交流为主要方式;双向互动;从经贸交流到文化交流。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相关史实的理解。
(2)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隋唐文化交流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总结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 汉唐时期中外交流特点的认识。
14.(2022·宁夏回族自治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9年9月—1958年10月宁夏大事年表
1949年9月 23日,银川解放;月底,宁夏全境解放
1949年10月 18日,中共宁夏省委宣告成立;23日,宁夏省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1952年4月 全省12个市、县共53个区、328个乡全面完成土地改革
1954年7月 23日,宁夏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1956年12月 92.23%的农户参加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92.62%的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银川市90.95%的私营工商业实现公私合营
1957年12月 超额完成“一五”计划工农业生产主要产品预计指标
1958年10月 24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25目,宁夏回族自治区宣告成立
——根据《当代宁夏日史(第一卷:1949.7—1958.12)》整理
(1)依据材料,结合当时国内形势,说明宁夏上述变化发生的背景。
(2)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时期宁夏的发展变化。
【答案】(1)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大陆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国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宁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宁夏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等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1949年9月23日,银川解放;月底,宁夏全境解放”可知,在解放战争中,宁夏解放,这体现出战争胜利开展;根据所学和材料“1949年10月18日,中共宁夏省委宣告成立;23日,宁夏省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可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宁夏省级政府接着成立;根据所学和材料“1952年4月全省12个市、县共53个区、328个乡全面完成土地改革”可知,1950年到1952年,进行了土地改革,宁夏随之也进行了土地改革;根据所学和材料“1957年12月超额完成“一五”计划工农业生产主要产品预计指标”可知,1953年到1957年,国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宁夏也在这一时期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所学和材料“1956年12月92.23%的农户参加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92.62%的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银川市90.95%的私营工商业实现公私合营”可知,1953年到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宁夏也进行了三大改造;根据所学和材料“1958年10月24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25目,宁夏回族自治区宣告成立”可知,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宁夏自治区成立。
(2)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从宁夏解放到宁夏三大改造完成,宁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宁夏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等。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新中国过渡时期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综合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总结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宁夏变化背后原因的分析,此类题目往往从特定时空入手去寻找解题的突破点。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宁夏回族自治区2022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1.(2022·宁夏回族自治区)《史记》记载:“秦钱半两,重为其文。”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半两”钱数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据此可知(  )
A.秦始皇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B.“半两”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府铸币
C.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制度
D.“半两”钱作为秦朝法定货币在全国流通
2.(2023七上·岳池期末)以文教治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和追求。汉化的知识分子努力建立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以与大一统的统治秩序互为表里,为此(  )
A.司马迁著成《史记》 B.董仲舒创建新儒学
C.班固著成《后汉书》 D.晁错提出“削藩策”
3.(2023九下·鹤山月考)唐代长安城的规划体现了天子的绝对权威,城市建筑的条理和规整是国家法律和公共秩序的具体表现。宋代东京城的规划设计,土地如何使用是朝廷首先考虑的问题,开设有商铺的街道取代了之前有墙的城坊。从唐到宋都城设计理念的变化体现了(  )
A.国家统一的政治追求 B.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
C.重农抑商的传统国策 D.工商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4.(2023九下·鹤山月考)甲骨文横直转折,小篆笔画均匀,汉隶破圆而方,再变而为草、楷、行,汉字的书写在“上下左右之位,方圆大小之形”的结构中,创造出多姿多彩的书法艺术。由此可见,汉字的演变特点是(  )
A.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B.刚柔兼备苍劲厚重
C.风格各异一脉相承 D.结构稳定方折俊丽
5.(2022·宁夏回族自治区)在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中,民众是以“大清国子民”的立场抵抗英军的。事后,广西巡抚在奏议中说“这次广州未出大事,是借乡民之力”。这反映出(  )
A.外来侵略激发官、民的民族意识
B.政府官员和民众盲目排外
C.民众成为抗击外来侵略的主力
D.国内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6.(2022·宁夏回族自治区)1898年,严复翻译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结合中国的时政分析,出版了《天演论》。该书宣传“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理论,将进化论的范围扩展到社会演变。严复旨在(  )
A.阐述技术革新的迫切性 B.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C.鼓吹民主共和的必要性 D.强调民主科学的进步性
7.(2022·宁夏回族自治区)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于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在攻打长沙受挫后,他果断改变计划,决定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寻找落脚点,这是中国革命发展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新起点”是指中国共产党(  )
A.从进攻大城市转为向农村进军
B.开始领导国民革命运动
C.从领导农民斗争转为领导工人运动
D.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8.(2022·宁夏回族自治区)20世纪40年代,纪实漫画《小克日记》在《南京晚报》连载。“小克”虽是虚构人物,但代表的是各种身份的真实人物。如图是《小克日记》的最后一幅,它创作的背景是(  )
A.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B.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C.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 D.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9.(2023九下·合肥开学考)《大国崛起》中写道:“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葡萄牙的里斯本、英国的伦敦等城市取代了意大利城市威斯、米兰等的商业中心地位。”推动上述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
A.十字军东征 B.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C.新航路的开辟 D.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10.(2022·宁夏回族自治区)以下是“1861—1900年俄国农民外出谋生人数统计”。据此推断,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
时间 外出谋生农民数
1861—1870年 129.13万人
1871—1880年 164.24万人
1881—1890年 330.42万人
1891—1900年 713.66万人
A.废除了俄国封建等级制度 B.为俄国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C.使农民获得完全意义上的解放 D.推动农民自下而上解放自己
11.(2022·宁夏回族自治区)1917年二月革命后,面对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列宁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斗争目标;面对临时政府的镇压,列宁提出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并成功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这说明(  )
A.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首次实践
B.革命领袖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C.十月革命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D.革命领袖在历史转折关头发挥重要作用
12.(2022·宁夏回族自治区)如图是近代以来陆上交通工具的演变,体现出(  )
马车 蒸汽机车 早期汽车 动车
A.科技进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B.信息传递影响人们思想观念
C.科技进步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D.科技发展优化国家经济结构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18分)
13.(2022·宁夏回族自治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个人奔波了一生,去过匈奴,去过西域,他没有率领过千军万马,却用自己的一双脚改变世界。东方的蚕丝、丝织品、铁器、漆器及铸铁、凿井技术等西传,西方的良马、玻璃、宝石以及石榴、苜蓿等物品也传入东方;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两个帝国之间有了间接的经贸交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二卷》等
材料二:隋唐时期的中外交流,更为积极的表现是文化的相互影响……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形成了由内向外——隋唐向周边、由外向内——周边向隋唐的互动、辐射,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两个帝国”的名称,说明“用自己的一双脚改变世界”的含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由内向外”方面,列举两件隋唐时期文化交流的史实。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汉唐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
14.(2022·宁夏回族自治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9年9月—1958年10月宁夏大事年表
1949年9月 23日,银川解放;月底,宁夏全境解放
1949年10月 18日,中共宁夏省委宣告成立;23日,宁夏省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1952年4月 全省12个市、县共53个区、328个乡全面完成土地改革
1954年7月 23日,宁夏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1956年12月 92.23%的农户参加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92.62%的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银川市90.95%的私营工商业实现公私合营
1957年12月 超额完成“一五”计划工农业生产主要产品预计指标
1958年10月 24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25目,宁夏回族自治区宣告成立
——根据《当代宁夏日史(第一卷:1949.7—1958.12)》整理
(1)依据材料,结合当时国内形势,说明宁夏上述变化发生的背景。
(2)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时期宁夏的发展变化。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半两’钱数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和所学可知,秦始皇为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秦始皇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A项不正确;
“半两”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府铸币 的说法与史实不符,B项不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制度,C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朝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的理解。
2.【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司马迁著成《史记》 ,不符合题意;
C. 班固著成《后汉书》 ,不符合题意;
D. 晁错提出“削藩策”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理解题干含义,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理解。
3.【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由题干中的“ 唐代长安城的规划体现了天子的绝对权威 …… 宋代东京城的规划设计 …… 开设有商铺的街道取代了之前有墙的城坊 ”说明唐朝都城设计理念注重维护天子的绝对权威,宋朝都城设计理念注重经济发展,所以从唐到宋都城设计理念的变化体现了工商业发展的现实需求,D项正确;
宋代的都城设计理念不能体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追求,A项不正确;
重文轻武政策与唐朝无关,B项不正确;
题干信息不能体现 重农抑商的传统国策,C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宋城市功能的认识。
4.【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 甲骨文横直转折 …… 汉字的书写在‘上下左右之位,方圆大小之形’的结构中 ”等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后者均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这体现了风格各异又一脉相承,C项正确;
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是颜真卿的书法,A项不正确;
刚柔兼备、苍劲厚重描述的是魏碑,B项不正确;
结构稳定、方折俊丽描述的是柳公权的书法,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汉字演变特点的认识。
5.【答案】A
【知识点】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面对英国的侵略,民众强调自己是“大清国子民”并进行抵抗,这体现出在西方侵略面前,民族意识觉醒了,A项正确;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正义的,不是盲目排外,B项不正确;
民众是抗击外来侵略的重要力量符合史实,但是在题干中没有体现,C项不正确;
当时国内阶级矛盾依然尖锐,并没有趋于缓和,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近代民众反抗外来侵略的认识。
6.【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解析】【分析】据题目可知严复翻译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是在1898年,当时中国正值甲午战败,天朝的颜面尽失。国内有识之士都主张变法图强。梁启超康有为先领导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后光绪皇帝采取康梁建议在1898年实施戊戌变法。而严复在这时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是在论证中国在面对外来的竞争时,需要顺应时代,变革图存,B项正确;
技术革命是在洋务运动时期理论指导与题意不符,A项不正确;
民族共和是孙中山的主张与题意不符,C项不正确;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口号与题意不符,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的认识。
7.【答案】A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根根据所学可知,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于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在攻打长沙受挫后,他果断改变计划,决定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寻找落脚点,这意味着从进攻大城市转为向农村进军,这是中国革命发展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从此揭开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A项正确;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独秀放弃了对国民革命运动的领导,B项不正确;
材料是说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是领导农民斗争而不是领导工人运动,C项不正确;
八七会议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革命道路选择的认识。
8.【答案】D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民国三十八年四月二十八日,就是1949年4月28日,在解放战争中,1949年,发动了渡江战役,南京解放,图片三就体现了这一点,D项正确;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在民国元年,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在民国三十四年, 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在民国三十六年,ABC三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渡江战役后占领南京的认识。
9.【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葡萄牙的里斯本、英国的伦敦等城市取代了意大利城市威斯、米兰等的商业中心地位,这是商业革命的表现之一,C项正确;
十字军东征是宗教性军事行动,A项不正确;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推动了英国首先进行工业革命,B项不正确;
凡尔赛体系的形成重点遏制德国,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的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理解。
10.【答案】B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861年,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这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材料就体现了这一点,B项正确;
俄国封建等级制度仍然存在,改革使农民在经济上被掠夺从而没有获得完全意义上的解放, 改革是自上而下的,ACD三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表的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俄国农奴制改革影响的认识。
11.【答案】D
【知识点】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列宁首先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并进而提出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俄国从二月革命发展到十月革命,这体现出领袖在关键时刻 重要作用,D项正确;
材料是在强调领袖的重要作用,不是是十月革命,AC项不正确;
革命领袖在历史转折关头发挥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性作用,B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分析。
12.【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陆上交通工具从马拉车到高铁,从蓄力到电气动力,科技的进步使交通工具实现了由低级到高级的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的演变,越来越舒适,C项正确;
交通工具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代表居民收入、思想观念、国家经济结构,排除ABD三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简单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科技影响的认识。
13.【答案】(1)名称:汉朝、罗马帝国。含义:张骞开通丝绸之路。
(2)“由内向外”:中国的制度、文化技术等传入日本、新罗等国;日本仿照唐朝制度开展大化改新;新罗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鉴真传播中国文化。(其他答案符合史实亦可)
(3)以和平交流为主要方式;双向互动;从经贸交流到文化交流。(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遣唐使;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1)名称:根据材料一中“ 东方的蚕丝、丝织品、铁器、漆器及铸铁、凿井技术等西传,西方的良马、玻璃、宝石以及石榴、苜蓿等物品也传入东方;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两个帝国之间有了间接的经贸交流 ”并结合所学知识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至大秦(罗马),所以“两个帝国” 名称分别是:汉朝、罗马帝国;含义:根据材料中的“ 这个人奔波了一生,去过匈奴,去过西域,他没有率领过千军万马,却用自己的一双脚改变世界 ”可知其含义指的是张骞开通丝绸之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个人掌握情况,直接概括列举即可两件史实即可:“由内向外”:中国的制度、文化技术等传入日本、新罗等国;日本仿照唐朝制度开展大化改新;新罗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鉴真传播中国文化。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汉唐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主要从交流方向、交流方式等角度进行:以和平交流为主要方式;双向互动;从经贸交流到文化交流。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相关史实的理解。
(2)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隋唐文化交流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总结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 汉唐时期中外交流特点的认识。
14.【答案】(1)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大陆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国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宁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宁夏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等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1949年9月23日,银川解放;月底,宁夏全境解放”可知,在解放战争中,宁夏解放,这体现出战争胜利开展;根据所学和材料“1949年10月18日,中共宁夏省委宣告成立;23日,宁夏省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可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宁夏省级政府接着成立;根据所学和材料“1952年4月全省12个市、县共53个区、328个乡全面完成土地改革”可知,1950年到1952年,进行了土地改革,宁夏随之也进行了土地改革;根据所学和材料“1957年12月超额完成“一五”计划工农业生产主要产品预计指标”可知,1953年到1957年,国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宁夏也在这一时期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所学和材料“1956年12月92.23%的农户参加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92.62%的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银川市90.95%的私营工商业实现公私合营”可知,1953年到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宁夏也进行了三大改造;根据所学和材料“1958年10月24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25目,宁夏回族自治区宣告成立”可知,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宁夏自治区成立。
(2)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从宁夏解放到宁夏三大改造完成,宁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宁夏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等。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新中国过渡时期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综合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总结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宁夏变化背后原因的分析,此类题目往往从特定时空入手去寻找解题的突破点。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