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2022-2023学年高三4月信息卷(三)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黄冈市2022-2023学年高三4月信息卷(三)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3 22:5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北省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来人工智能(AI)续写经典小说,情节曲折却又颇有创意,在一些文化社区和视频网站引发热议。一时间,人类作家能否保住饭碗再次成为讨论话题。
这种担忧并非文学创作领域所独有。在新闻业中,新闻算法程序或所谓的新闻写作机器人早已实现广泛应用。这些程序除了能撰写和发布新闻资讯外,还能基于用户的新闻信息消费行为特征,对后续新闻主题进行智能化筛选和推送,让新闻信息分发更加准确有效。自动新闻写作软件“叙事科学”(NarrativeScience)的开发者甚至认为,未来此类人工智能软件还将逐渐转移到“新闻产业链的上端”——解释性新闻。同样,在剧本写作、电影剪辑、音乐创作、艺术设计等超越纯粹重复劳动,以人类独特的创造性为存在基础的领域,人工智能的介入程度也越来越深。所有这一切,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终将取代人类,成为文化生产的主角?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在不少方面确实比人类要高效得多,但若仅据此就得出人类必将被其取代的结论,显然为时过早。无论人工智能多么接近人脑,其内在的局限性决定了两者之间的差别始终是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而这绝不只是量的差别,更是质的差别。人工智能获得和人一样的自我意识,成为和人平起平坐的意识主体,甚至反过来控制人类,这样的场景基本上只存在于科幻电影的虚构剧情中。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深度学习以及自然语言生成技术完成诗歌创作或小说续写,但这并不意味着机器的“思考”过程就等同于人类的思维过程,更不意味着人工智能算法机制生产出来的诗歌或新闻等文本产品,与人类生产出来的类似作品具有同等的创造性或文化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工智能技术始终无法突破符号操控的层次,也就无法出现具有心灵和主体观念的机器。它无法像人类那样具有自我意识,从而可以制造出复杂的概念、价值和意义体系。
尽管人工智能算法能对特定的结构化信息进行识别,甚至随着技术的进步,它可以对情绪、情感以及态度等相对复杂和模糊的信息进行甄别和定位,但人工智能在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自身并不会产生相应的复杂情绪和情感反应。它始终不会产生“自我”概念,对“自己”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进行解释,从而赋予自身的存在一种意义和价值。而人类意识的独特之处则在于,人类不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样做的意义为何,而且对自身行为的意义进行阐释,将其与复杂的情感和社会语境相结合,从而产生无穷的意义阐释的可能性,并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对此前的意义体系进行修正,从而产生特定的观念谱系和文化史。而这些都是只能对信息的符号形式特征进行学习和分析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程序无法做到的。
与人类相比,人工智能即使在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具备分析情绪和软性事实,并识别不规则或异常数据信息的能力,依然无法理解人类表达中的细微之处,也无法形成价值判断和道德使命感。而正是这些无法被量化的意义内涵,影响到人类进行文化创作时独特的表现方式,同时也凸显了人类文化实践丰富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摘编自黄典林《AI续写名著成爆款,我们该为此忧虑吗》,有删改)
材料二:
AI续写最近火了。AI续写的故事情节让网友们直呼匪夷所思、脑洞大开。AI续写故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写不了的。如蒲松龄的故事《狼》被AI赋予不一样的现实意义,改变了画风。故事中的屠夫最终还是被狼吃掉了,而这两只狼到处兴风作浪,官府出动了三百官兵围剿,却被狼击败,全军覆没。直到后来猎人在森林里发现,这两只狼已经寿终正寝,人们才彻底放下心来。看完故事有网友认为,这篇续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比原作多了几分悬疑感。
其实,这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现“创作能力”。前几年一度流行的“AI写诗”,便曾赚足舆论的目光。
AI写作能够代替人类创作吗?对此,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鹏有自己的看法:经典作品一定是做到连贯性的情感呈现。当文学阅读已经变成文化消费,在文化消费普及的情况之下,人工智能写作有可能成为文化商品或文化产品,但是不能超越人类。因为作为经典,“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真正的经典需要深度挖掘人性,并在不同的情节中展示其细微变化。
主持人侯贞认为,未来AI写作大有可能会取代网络“写手”,但真正有思想、有情感共鸣的文学创作必然还是出自人类之手。这就好比服装加工流水线上的操作员会被智能机器人取代,而手工创作工匠却不会被机器超越一样。
(选自“新浪网”《新闻评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狼》被AI赋予不一样的现实意义,但AI还是不能像人类那样具有自我意识,可以制造出复杂的概念、价值和意义体系。
B.人工智能内在的局限性,决定了它和人脑之间的差别是无法逾越的,这不只是量的差别,更是质的差别。
C.人工智能续写经典小说,引发了人类作家能否保住饭碗的担忧,这种担忧不仅仅是出现在文学创作领域,也存在于其他领域。
D.人工智能的局限性决定了它和人脑的差别,AI获得和人一样的自我意识,这种状况只存在于科幻电影的虚构剧情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人工智能代替人类创作的话题,有些专家认为AI不能超越人类,因为AI不可能具备人类的思维和能力。
B.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软件程序完成文学创作,这虽然只是AI深度学习的结果,却得到了一些网友的肯定与认同。
C.主持人侯贞认为正如手工创作工匠不会被机器超越一样,AI写作不可能取代人类创作。
D.因为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确实比人类更为高效,所以有人认为人类可能会被其取代。
3.下列事实能够作为“人类作家能否保住饭碗”这一忧虑的依据的一项是( )
A.AI续写的《孔乙已》,孔乙己学会了七种偷书的方法,最后被黑吃黑,情节悚人,内容令人担忧。
B.AI续写《寂静的春天》,主角不忍风暴吞噬生灵,最终促成上帝与人类的和解。
C.AI续写的《桃花源记》,硬生生地续写成了恐怖故事,这不仅颠覆了经典,而且还会误导读者。
D.AI续写的《孔融让梨》,孔融和兄弟们互相让的东西也不断增多,从梨到核武器,直至局面失控。
4.两则材料都是在讨论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创作的问题,二者在论证方法和论证侧重点上有何不同?
5.根据材料阐述的观点,结合人工智能和人类创作的双重特点,简要续写易卜生《玩偶之家》“娜拉出走后会怎样”。要求:字数在60-100之间。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场
萧红
全个村庄在火中窒息。午间的太阳权威着一切了!
一只山羊在大道边啮嚼榆树的根端,黏沫从山羊的胡子流延着。城外这条长长的大道,被榆树打成荫片。走在大道中,像是走进一个荡动遮天的大伞。山羊却睡在荫中,白囊一样的肚皮起起落落。
菜田里一个小孩慢慢地踱走。在草帽盖伏下,像是一棵大形菌类。捕蝴蝶吗?捉蚱虫吗?小孩在正午的太阳下。
很短时间以内,跌脚的农夫也出现在菜田里。一片白菜的颜色有些相近山羊的颜色。跌脚的农夫早已看清是自己的孩子了,他远远地完全用喉音在问着:“罗圈腿,唉呀!……不能找到?”
这个孩子的名字十分象征着他。他说:“没有。”
菜田的边道,小小的地盘,绣着野菜。经过这条短道,前面就是二里半的房窝。土屋周围,树条编做成墙,杨树一半荫影洒落到院中,麻面婆在荫影中洗濯衣裳。正午田圃间只留着寂静,惟有蝴蝶们为着花,远近的翩飞,不怕太阳烧毁它们的翅膀。一切都回藏起来,一只狗也寻着有荫的地方睡了!虫子们也回藏不鸣!
汗水在麻面婆的脸上,如珠如豆,渐渐侵着每个麻痕而下流。她的身子向前连续伏动,汗流到嘴了,她舐尝一点盐的味,汗流到眼睛的时候,那是非常辣,她急切用湿手揩拭一下,但仍不停的洗濯。她的眼睛好像哭过一样,揉擦出脏污可笑的圈子,若远看一点,那正合乎戏台上的丑角;眼睛大得那样可怕,比起牛的眼睛来更大,而且脸上也有不定的花纹。
裤子在盆中大概还没有洗完,可是搭到篱墙上了!也许已经洗完?麻面婆做事是一件跟紧一件,有必要时,她放下一件又去做别的。
邻屋的烟筒,浓烟冲出,被风吹散着,布满全院。烟迷着她的眼睛了!她知道家人要回来吃饭,慌张着心弦,她用泥浆浸过的手去墙角拿茅草,她贴了满手的茅草,就那样,她烧饭,她的手从来不用清水洗过。她家的烟筒也走着烟了。
“他妈的,给人家偷着走了吧?”
麻面婆听着丈夫骂,她走出来凹着眼睛:“饭晚了吗?看你不回来,我就洗些个衣裳。”让麻面婆说话,就像让猪说话一样,也许她喉咙组织法和猪相同,她总是发着猪声。
“唉呀!羊丢啦!我骂你那个傻老婆干什么?”
听说羊丢,她去翻柴堆,她记得有一次羊是钻过柴堆。但,那是在冬天。她没有想一想,六月天气,只有和她一样傻的羊才要钻柴堆取暖。她翻着,她没有想。全头发洒着一些细草。她为着要作出一点奇迹,为着从这奇迹,今后要人看重她。表明她不傻,表明她的智慧是在必要的时节出现。于是像狗在柴堆上耍得疲乏了,手在扒着发间的草杆,她坐下来。她意外地感到自己的聪明不够用,她意外地对自己失望。
过了一会邻人们在太阳底下四面出发,四面寻羊;麻面婆的饭锅冒气,但,她也跟在后面。
黄色的,近黄色的,麦地只留下短短的根苗。远看来麦地使人悲伤。
老王婆在门前草场上休息。“麦子打得怎样啦?我的羊丢了!”二里半青色的面孔为了丢羊更青色了!
咩……咩……羊叫,不是羊叫,寻羊的人叫。
林荫一排砖车经过,车夫们哗闹着。山羊的午睡醒转过来,它迷茫着用犄角在周身剔毛。山羊寂寞着,山羊完成了它的午睡,完成了它的树皮餐,而归家去了。
咩……咩,羊叫,不是羊叫,寻羊的人叫,二里半比别人叫出更大声,那不像羊叫,像是一条牛了!
最后,二里半和地邻动打,那样,他的帽子,像断了线的风筝,飘摇着下降,从他头上飘摇到远处。
“你踏碎了俺的白菜!——你……你……”那个红脸长人,像是魔王一样,二里半被打得眼睛晕花起来,他去抽拔身边的一棵小树;小树无由的被害了,那家的女人出来,送出一支搅酱缸的耙子,耙子滴着酱。他看见耙子来了,拔着一棵小树跑回家去,草帽是那般孤独的丢在井边,草帽他不知戴了多少年头。
二里半骂着妻子:“混蛋,谁吃你的焦饭!”他的面孔和马脸一样长。
麻面婆惊惶着,她知道山羊一定没能寻到。过了一会,她到饭盆那里哭了!“我的……羊,我一天一天喂喂……大的,我抚摸着长起来的!”麻面婆的性情不会抱怨。她一遇到不快时,或是丈夫骂了她,或是邻人与她拌嘴,就连小孩子们扰烦她时,她都是像一摊蜡消融下来。她的性情不好反抗,不好争斗。她的心像永远贮藏着悲哀似的,她的心永远像一块衰弱的白棉。她哭抽着,任意走到外面把晒干的衣裳搭进来。但她绝对没有心思注意到羊。
可是会旅行的山羊在草棚不断地搔痒,弄得板房的门扇快要掉落下来,门扇摔摆地响着。
下午了,二里半仍在炕上坐着。
“妈的,羊丢了就丢了吧!留着它不是好兆相。”
但是妻子不晓得养羊会有什么不好的兆相,她说:“哼!那么白白地丢了?我一会去找,我想一定在高粱地里。”
她朝向高粱地去了:蝴蝶和别的虫子热闹着,田地上有人工作了。她不和田上的妇女们搭话,经过留着根的麦地时,她像微点的爬虫在那里。阳光比正午钝了些,虫鸣渐多了;蝶飞渐多了!
(节选自萧红《生死场》,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里半因找山羊时遭人欺负无力还击而感到沮丧,借“不是好兆相”来自我开脱,表明在他身上也有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
B.麻面婆的“饭锅冒着气”,但“也跟在后面”去寻找山羊,表现了麻面婆在生活中缺少自主意识。
C.结尾部分麻面婆的“哼”,情绪强烈,饱含对丈夫意见的不满和反抗,暗示麻面婆性格中刚烈要强的另一面。
D.“罗圈腿”“麻面婆”等人物称谓,既写出了人物的生理特征,同时也巧妙地暗示了他们生存状态的鄙贱。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太阳始,以太阳终。太阳的“权威”富有象征意味,代表着凌驾于生命之上的强大而可畏的力量。
B.小说在叙事中不时穿插描写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地、树木、庄稼、动物等自然景物,为作品增添了抒情的气质和诗意。
C.小说描写麻面婆洗衣服、做饭和翻柴堆找羊的情景时,通过外貌、动作和内心独白式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底层妇女的不幸生活。
D.小说以全知视角叙写了二里半一家丢羊寻羊的故事,透过这一生活侧面,真实生动地呈现出人们在贫瘠落后的时代里苦难的生命状态。
8.《生死场》讲述的是发生在二十世纪20至30年代东北农村的故事,“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节选部分常以“猪”“狗”“爬虫”等形容麻面婆,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麻面婆的形象特点。
9.有人评价“萧红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她能够构建出一种奇特的阅读景观,美与平静,痛与折腾,形成鲜明对照”。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种评价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诚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故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其恭如是。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干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意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B.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C.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D.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嗣,有继承、继承人、子孙、后代等多个意义。第一个加点“嗣”指儿子,第二个“嗣”指继承。
B.卒,死。《礼记》中有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伯,兄弟排行中的“老大”,也用“孟”。古代以伯(孟)、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文中的“伯”含义与此相同。
D.《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解说《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作“春秋三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国大夫孟釐子临终时曾要求儿子拜孔子为师。因为孔子是圣人的后代,而圣人的后代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他认为孔子就是这样的人。
B.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在鲁国做过几任官吏之后,他就离开鲁国。但他在别的几个诸侯国那里也屡屡受挫,于是又回到鲁国。
C.孔子虚心好学,善于深研领悟。他曾向师襄子学习鼓琴,并不像常人那样只学曲子和演奏技能,他还领悟出了曲子传达的思想和作曲者的“为人”。
D.孔子认为,人生不能过于淡泊,死后应该留名,于是他选择著书立说来扬名后世。《春秋》这部史书就是他苦心经营的经典著作,因文辞简约而千古留名。
13.请将课本中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十二章》)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14.根据节选内容谈谈孔子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学习,请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秋梦唐·杜牧
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秋夜高空凄清的声音和捣衣砧上清冷的月色,营造了清冷却又高远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颈联“孤鸿”出塞、秋叶辞林,运用比兴手法抒写了思妇在秋梦中赴边,探望自己远戍边关的丈夫的深情。
C.颔联写思妇因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而无法成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深沉的孤独与痛苦。
D.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但并没有流露出悲戚哀怨的情感,诗人借思妇委婉地流露出自己的忧国之思。
16.有人建议把诗歌尾联修改为“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使诗意简明显豁。你觉得这样修改好不好 为什么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2)李白的《蜀道难》中,用太阳神的典故写出蜀道山川相依、雄奇险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扬州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茂反衬荒凉衰败。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雪》中,乖巧懂事的男孩三江有个嗜酒如命的爸爸,妈妈多次规动无果后一气之下回了娘家。面对即将_____________的家庭,三江下决心帮爸爸摆脱那如影随形的酒瘾。在一次次与爸爸的“斗智斗勇”中,温室里的花朵逐渐【A】tuì__变为了坚强的小男子汉。而在儿子的监督下艰难戒酒的过程,也是三江爸爸走出心理阴霾、直面人生缺憾的【B】“再成长”过程。
小说没有什么_______________、曲折离奇的情节,藏于每个人物潜意识中的那些浓得化不开的“心事”才是叙事的核心驱动力。小说写道:“山区的夏夜那么宁静,却又翻腾着这么多心事,人就像这夜空中的星星一样密密麻麻的,而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心事。而这些“心事”又与人物的“记忆”或“梦【C】呓”有着______________的联系。它们使人物时常处于欣喜与落寞相交织的复杂心境或心绪中。作者巧妙采用儿童的限制视角来勾勒三江的微妙心情:“大人总是把一些事情,尤其是过去的旧事,像用过的一个旧竹帘子,卷起来,藏起来,不愿意对小孩子说。”正是在天马行空的孩童的想象中,故事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三江爸爸的人物形象也由此慢慢地逐渐丰满、立体起来。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各小题。
(1)根据A处的拼音写出汉字:__。
(2)写出B处引号的用法:__
(3)写出C处加点字的拼音:___。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
七、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的本质是学习。作家艺术家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走好立己铸己之路,离不开阅读;激发创意灵感、丰厚审美修养、锤炼艺术表达,奉献精湛精美之作,更离不开阅读。读理论,搞懂为谁创作、如何创作的根本道理,才能坚守人民立场,把稳创作方向。 ① ,领悟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之精神,才能厚植创造根基,展现中华文化神采。读历史,增强历史自信和历史自觉,才能树立大历史观,纳山河于笔端,汇百代于当下。读新作,感知新时代新征程大千气象,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把创造写到民族复兴、人民奋斗的史诗上。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投身创作实践,为作家艺术家提供了学真知、悟真谛的不二法门。对于作家艺术家而言,阅读是“输入”, ② ,二者同根同源,互促互通。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讲,阅读的归宿是创作,阅读的成果是作品。只有紧扣创作这一中心任务,在生动的艺术实践中,把阅读书籍与阅读生活融通起来,把读懂典籍与读懂现实贯通起来,把理论知识与创作实践结合起来,以阅读提升创作之力,以作品彰显阅读之效, ③ ,用有所成。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和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
材料二: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各国都期望通过重大科技突破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中国科学院瞄准科技前沿,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的重大原创成果,引领我国凝聚态物理、分子科学、干细胞筹一批重要前沿方向研究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立德中学学生会向全校学生征集五四青年节活动的主题语,假设你推荐的主题语是“格局·突破”,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校学生会写一封推荐信,阐述你的思考与推荐理由。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C 3.B 4.①论证方法不同:材料一主要运用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材料二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②论证的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主要从人工智能的内在局限性、自我意识、情感表达等方面阐述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类;材料二主要通过专家和主持人对AI续写的评价得出人工智能无法和人类相比的结论。 5.娜拉离开家,行走在城市的街道。迎面一个女士走来,娜拉一看,原来是儿时的玩伴露丝。两个人一番交谈,露丝邀请娜拉到自己开办的学校合伙教书,娜拉终于能自食其力,经济自由后把孩子们接到身边,母子三口其乐融融。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这种状况只存在于科幻电影的虚构剧情中”错误,材料一第三段有“基本上只存在于科幻电影的虚构剧情中”,选项没有限制性的词“基本”,表述绝对。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正如手工创作工匠不会被机器超越一样,Al写作不可能取代人类创作”错,侯贞认为Al写作是大有可能取代网络“写手”的,“手工创作工匠不会被机器超越”的类比只是用来阐明“但真正有思想、有情感共鸣的文学创作必然还是出自人类之手”这一道理。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说明“它可以对情绪、情感以及态度等相对复杂和模糊的信息进行甄别和定位”,证明AI能够赋予作品一定的社会意义和情感心理,接近人类的主体意识,所以对人类创作有一定的威胁性。
ACD三个选项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因其内在的局限性和自身的特点,续写的经典作品从内容上、形式上和情感表达上都让人担忧,说明人工智能是不能超越人类的,人类不必因此而忧虑,因此不能成为支撑“未来AI写作大有可能会取代网络‘写手’”观点的论据。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论证方法的不同。
材料一中,根据原文“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深度学习以及自然语言生成技术完成诗歌创作或小说续写”“尽管人工智能算法能对特定的结构化信息进行识别,甚至随着技术的进步,它可以对情绪、情感以及态度等相对复杂和模糊的信息进行甄别和定位,但人工智能在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自身并不会产生相应的复杂情绪和情感反应”等语句可知,材料一运用了道理论证,通过对人工智能的理论化分析指出了它的特点。
根据材料一原文“人工智能在不少方面确实比人类要高效得多,但若仅据此就得出人类必将被其取代的结论,显然为时过早。无论人工智能多么接近人脑,其内在的局限性决定了两者之间的差别始终是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而这绝不只是量的差别,更是质的差别”“但这并不意味着机器的‘思考’过程就等同于人类的思维过程,更不意味着人工智能算法机制生产出来的诗歌或新闻等文本产品,与人类生产出来的类似作品具有同等的创造性或文化特征”“它始终不会产生‘自我’概念,对‘自己’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进行解释,从而赋予自身的存在一种意义和价值。而人类意识的独特之处则在于,人类不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样做的意义为何,而且对自身行为的意义进行阐释……”等语句可知,材料一还运用对比论证,将人工智能与人类进行对比,指出二者在自我意识、思考过程等方面的不同。
而材料一作者综合运用这两种论证方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论证人工智能不可能取代人类进行文学创作。
根据材料二“AI续写最近火了。AI续写的故事情节让网友们直呼匪夷所思、脑洞大开……”“如蒲松龄的故事《狼》被AI赋予不一样的现实意义,改变了画风”可知,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通过列举AI续写《狼》引发热议一事证明AI写作引人关注。
通过材料二原文“AI写作能够代替人类创作吗?对此,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鹏有自己的看法……”“主持人侯贞认为,未来AI写作大有可能会取代网络‘写手’,但真正有思想、有情感共鸣的文学创作必然还是出自人类之手”可知,材料二通过引用一些专家对AI续写所发表的见解,得出人工智能在多个方面不能和人类相比的结论,从而借此证明人工智能无法取代高水平的人类创作。
侧重点的不同。
根据“不可否认,人工智能在不少方面确实比人类要高效得多,但若仅据此就得出人类必将被其取代的结论,显然为时过早。无论人工智能多么接近人脑,其内在的局限性决定了两者之间的差别始终是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但这并不意味着机器的‘思考’过程就等同于人类的思维过程”“它无法像人类那样具有自我意识,从而可以制造出复杂的概念、价值和意义体系”可知,材料一主要从人工智能的内在局限性、思维特点以及不能形成独立意识的角度来阐述人工智能无法替代人类;
根据“AI续写最近火了。AI续写的故事情节让网友们直呼匪夷所思、脑洞大开……”“AI写作能够代替人类创作吗?对此,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鹏有自己的看法……”“主持人侯贞认为,未来AI写作大有可能会取代网络‘写手’,但真正有思想、有情感共鸣的文学创作必然还是出自人类之手”可知,材料二通过举典型事例及一些专家对AI续写所发表的见解,得出人工智能在多个方面不能和人类相比的结论。
5.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观点续写名著的能力。
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始终无法突破符号操控的层次,也就无法出现具有心灵和主体观念的机器。它无法像人类那样具有自我意识,从而可以制造出复杂的概念、价值和意义体系”可知,AI续写的故事无法构造复杂概念、价值和意义体系。据此其中情节可以简单一些。根据“真正的经典需要深度挖掘人性,并在不同的情节中展示其细微变化”可知,AI续写的故事不能深度挖掘人性,让人性在不同情节中进行变化。故人物无需过分挖掘性格及心理的变化。而人类创作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挖掘人性、体现人的思想和情感。
据此,续写内容情节上可以按照人工智能特点而随意一些,比如让娜拉轻易成功;结尾上母子在一起比较好,以体现人类在创作上的情感倾向。
6.C 7.C 8.①勤劳肯干,艰辛繁忙。从文中麻面婆洗衣做饭养羊看出。
②地位卑微,谨小慎微。从“猪,狗,爬虫”等称谓可以看出。
③逆来顺受,不思反抗。文中写到“若丈夫骂了她或邻人与她拌嘴,她都像一摊蜡消融下来”,“她性情柔顺,不好反抗,不好争斗。” 9.①文中写山羊在树荫中午睡,午睡醒来,完成树皮餐,旅行归来,草棚搔痒等,写出了羊的慵懒与惬意,呈现出美与平静的乡村风物(答出其它动物、景物,言之有理即可)。
②文中写人,则着力展现他们生活的繁忙操劳,丢羊的懊丧急躁,寻羊的慌乱、狼狈,表现出痛与折腾的生存状态。
③二者形成对照,增添了小说的幽默感与讽刺意味,体现了作者的悲悯情怀。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C.“反抗”“刚烈”错误,从原文中“她的性情不好反抗,不好争斗”可以看出。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C.“内心独白式的心理描写”错误。小说描写麻面婆洗衣服、做饭和翻柴堆找羊的情景时没有内心独白。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原文“她的身子向前连续伏动,汗流到嘴了,她舐尝一点盐的味,汗流到眼睛的时候,那是非常辣,她急切用湿手揩拭一下,但仍不停的洗濯”“裤子在盆中大概还没有洗完,可是搭到篱墙上了!也许已经洗完?麻面婆做事是一件跟紧一件,有必要时,她放下一件又去做别的”“她不和田上的妇女们搭话,经过留着根的麦地时,她像微点的爬虫在那里”等动作、神态等描写分析,可概括为麻面婆勤劳肯干,艰辛繁忙。
结合原文“让麻面婆说话,就像让猪说话一样”“于是像狗在柴堆上耍得疲乏了,手在扒着发间的草杆,她坐下来”“经过留着根的麦地时,她像微点的爬虫在那里”分析,可概括为麻面婆地位卑微,谨小慎微。
结合原文“若丈夫骂了她或邻人与她拌嘴,她都像一摊蜡消融下来”,“她性情柔顺,不好反抗,不好争斗”“二里半骂着妻子:‘混蛋,谁吃你的焦饭!’……过了一会,她到饭盆那里哭了”分析,可概括为麻面婆逆来顺受,不思反抗。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小说中描写山羊和自然环境的文字有:“一只山羊在大道边啮嚼榆树的根端,黏沫从山羊的胡子流延着。城外这条长长的大道,被榆树打成荫片。走在大道中,像是走进一个荡动遮天的大伞。山羊却睡在荫中,白囊一样的肚皮起起落落”“山羊的午睡醒转过来,它迷茫着用犄角在周身剔毛。山羊寂寞着,山羊完成了它的午睡,完成了它的树皮餐,而归家去了”。这些描写写出了羊的慵懒与惬意,呈现出美与平静的乡村风物。
文中主要人物麻面婆“烟迷着她的眼睛了!她知道家人要回来吃饭,慌张着心弦,她用泥浆浸过的手去墙角拿茅草,她贴了满手的茅草,就那样,她烧饭,她的手从来不用清水洗过。她家的烟筒也走着烟了……”,她的生活是忙碌的,琐碎的;丈夫找羊时与人打架,找不到羊又被欺负,可见他生活中是懊丧急躁的,慌乱狼狈的,这都体现了生活的痛苦与折腾。
二者形成对照,增添了小说的幽默感与讽刺意味,体现了作者的悲悯情怀,也让读者在感受小人物的痛苦与折腾的生活中,心生同情。
10.D 11.C 12.D 13.(1)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得当,这样以后,才能成为君子。
(2)它的文辞描写都是寻常小事物,但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列举的事例切近(身边小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很深远。 14.好礼守礼,为官有道,虚心好学。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孔子去到齐国,当齐卿高昭子的家臣,打算以此来与齐景公交往。孔子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的乐曲,学习《韶》乐,陶醉得居然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齐国人称赞孔子。
“为”是动词“做”的意思,后接“家臣”为其宾语,二者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ABC。
与齐国太师“语乐”的主语应是孔子,故应在“与”前断开,排除BC。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第一个加点“嗣”指儿子,句意:告诫儿子懿子说。
第二个“嗣”指继承。句意:他的先祖弗父何本来继位做宋国国君,却让位于他的弟弟厉公。
C.“伯,兄弟排行中的‘老大’……文中的‘伯’含义与此相同”说法错误,文中的“伯”不是兄弟排行中的“老大”,而是指爵位等次“公侯伯子男”中的“伯”。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人生不能过于淡泊,死后应该留名,于是他选择著书立说来扬名后世”“因文辞简约而千古留名”说法错误。整个表述对孔子的思想境界有所贬低,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死后留名”是针对“君子”而言的;留名的目的是要传其道,影响后世;《春秋》“千古留名”不仅仅是文辞简约,更是“指博”。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然后”,这样以后。
(2)“称”,描写;“指”,意旨;“迩”,切近(身边小事)。
1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从文中“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可知,孔子虚心好学。
从文中“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可知,孔子好礼守礼。
从文中“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可知,孔子为官有道。
参考译文:
孔子十七岁那年,鲁国大夫孟釐子病危,临终前告诫儿子懿子说:“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他的祖先在宋国灭败。他的先祖弗父何本来继位做宋国国君,却让位于他的弟弟厉公。到他的另一个先祖正考父时,历佐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朝,三次受命一次比一次恭敬,所以正考父鼎的铭文说:‘第一次任命鞠躬而受,第二次任命时弯腰而受,第三次任命时俯首而受。走路时顺墙根快走,也没人敢欺侮我。我就在这个鼎中做些面糊粥以糊口度日。’他就是这般恭谨节俭。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不一定做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他不就是才德显达的人吗?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为师。”等到孟釐子死后,孟懿子和鲁国人南宫敬叔便前往孔子处学礼。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而感到奇异。鲁君又善待孔子,因此返回鲁国。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季平子和郈昭伯因为斗鸡的缘故得罪了鲁昭公,鲁昭公率领军队攻击季平子,季平子和孟孙氏、叔孙氏三家联合攻打鲁昭公,昭公的军队战败,他逃奔到齐国,齐景公把昭公安置在干侯。此后不久,鲁国大乱。孔子去到齐国,当齐卿高昭子的家臣,打算以此来与齐景公交往。孔子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的乐曲,学习《韶》乐,陶醉得居然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齐国人称赞孔子。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曲子,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其中的思想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其中的思想,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知道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心旷神怡,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睛深邃远望,如同统治着四方诸侯,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说:“老师说这乐曲是《文王操》啊。”
孔子说:“不可以啊,不可以啊!君子最痛恨的是死后而名声不被世上称颂。我的主张不能推行,我用什么东西留给后世呢?”孔子就凭着鲁国史官的记载资料编写了《春秋》,上至鲁隐公,下讫鲁哀公的十四年,前后一共十二个国君的历史。《春秋》是以鲁国史料为主体,宗主周王室,以殷代制度为古典,上推承三代的法统。《春秋》一书文辞简练而义旨博大。所以吴国、楚国的国君自行称王,而《春秋》则贬斥他们为“子”爵;践土的会盟,实际上是晋文公召周天子,而《春秋》避讳这件事,就说是“周天子狩于河阳”:推出这些事情,是为了纠正当世不合于礼乐制度的行为。这种贬斥责备的深义,是为了使后世英明君王举用和推广。如果《春秋》的义旨能够得到推行,那么天下的乱臣贼子就会恐惧了。
15.C 16.不好。(1)“晨”字虽然清晰交代了时间,但其意蕴不如字丰富。“又”字说明不是寄一次,而是寄多次,表达了对戍边丈夫的牵挂,对其守卫边塞的支持。
(2)“织女心”仅突出思妇的思念,“天外心”则既写出相距之遥远,又使“心”的包蕴更丰富:不仅是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也是支持丈夫戍守边塞的美好思想,还可包含对国家的担忧和热爱之心。
(3)诗贵含蓄蕴藉,作者将自己的爱国思想灌注到少妇思边的诗句中,摆脱了一般闺怨诗的俗套,具有撞人心扉的艺术力量。
【解析】15.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
C项,“颔联写思妇因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而无法成眠”错误,“残梦”说明 是梦醒后留有余思,“夜断魂”也说明梦醒时分的现实与梦境的对照产生。而选项说成“无法成眠”即没有入睡,与梦醒相矛盾,是曲解文意。
故选C。
16.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关键句和个性化赏析诗歌的能力。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还要分析题干所给诗句的优缺点,言之成理。
“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意思是:尽管路途遥远,又一次寄去征衣,以寄托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更盼望其守卫边疆、保家卫国。“又”字表明不止一次,而是多次寄去征衣,既写出丈夫戍守边疆时间之久,又写出思妇的思念之情;“天外”二字极言二人相距之遥,“心”字表明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也是支持丈夫戍守边塞的美好思想,还可包含对国家的担忧和热爱之心。这两句含蓄蕴藉,虽是闺怨诗,却寄托着诗人的家国之思。
而“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句,只能表达时间和相思之情,却难以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感,并且该句直白浅显,少了诗意。
【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17.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弩、臣、标、逆、春、荠。
18.①支离破碎 ②跌宕起伏 ③千丝万缕 19. 蜕 特殊含义 yì 20.正是在孩童的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故事的神秘面纱被揭开,而三江爸爸的人物形象也由此逐渐丰满、立体起来。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语境形容家庭即将不完整,可用“支离破碎”。支离破碎: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成整体。
②处,语境指小说情节并不曲折,可用“跌宕起伏”。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声忽大忽小和故事情节的曲折。
③处,语境强调联系密切,可用“千丝万缕”。千丝万缕:原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19.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字形、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蜕变”本指蝉蜕壳,后比喻事物发生形或质的改变。这里指三江由被保护和照顾的孩子变成了监督爸爸戒酒的“大人”。
“成长”一般指长大、长成成人,也泛指事物走向成熟,摆脱稚嫩的过程。在这里并不是指三江爸爸长大、成熟了,而是指三江爸爸改掉了陋习,进步了。所以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呓”的读音是“yì”,“梦呓”的意思是“梦话”。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
(1)语序不当,“孩童的”指所属,应放“天马行空”前;
(2)成分赘余,“慢慢地逐渐”语意重复,可以删掉“慢慢地”。
21.①“纳”与“汇”,动词对动词;“山河”与“百代”,时间名词与空间名词相对;“于笔端”与“于当下”,介宾短语相对。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典雅端庄,突出了阅读历史的作用。
②“纳山河”与“汇百代”运用比拟,把山河,百代当作物品收纳汇集,增强了表达气势,生动形象地表达了阅读历史的作用。 22.①读经典(或读典籍) ②创作是“输出” ③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赏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纳山河于笔端”“汇百代于当下”都是动宾补的结构,句式对称,用了对偶的修辞。
其中相同位置的词汇形成对偶,“纳”与“汇”,动词对动词;“山河”与“百代”,时间名词与空间名词相对;“于笔端”与“于当下”,介宾短语相对。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且语言典雅端庄,突出了阅读历史的作用。
用动词“纳”和“汇”分别形容“山河”与“百代”,赋予其物的特点,运用了比拟。把山河,百代当作物品收纳汇集,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达了阅读历史丰富知识、增强能力、开拓视野的巨大作用。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前后面信息“阅读的本质是学习……离不开阅读……更离不开阅读”“读理论”“读历史”“读新作”可推断,应填“读经典”或之类的内容;
第②处,根据前面“阅读是‘输入”,后面“二者同根同源,互促互通”可推断。应填“创作是输出”或之类的内容;
第③处,此处是阅读和实践相结合的结果,与后面“用有所成”相衔接,应填“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之类的内容。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试题提供两则材料,一是先贤哲言,一则是当代科学家勇于探索突破,获得重大原创成果的媒体报道。材料既有利于引导考生认识文化经典的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又紧扣当下时代主题,传递了正向的价值观念。材料一呈现的是荀子对学习与做事态度的思考,他认为只有登高山、临深溪,方能知晓“天之高”“地之厚”。荀子的话强调只有勇于探索和实践,才能开拓“视野”与“格局”,并隐含着不满足于现状,进而寻求突破的深意。材料二呈现的是当代科学家站位高远,瞄准科技前沿,勇于突破创新,在多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事实,其背后是拳拳爱国心、熠熠强国志,是一种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些可以启示考生对格局视野、突破创新的思考,激发考生提升格局,立志成才;突破创新,急国所需。两则材料共同指向当下的时代话题——新时代青年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站位要高一些,要把自己放在更广阔的大舞台上去比较,去突破,不要关起门来“自我陶醉”“自我满足”。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也可以引导学生身体力行,努力成为有格局有情怀、能创新敢突破的时代新人。
“立德中学学生会向全校学生征集五四青年节活动的主题语”规定了写作特定的情景场合。因此,在阐述为何推荐“格局·突破”这一主题语时,应注意与这样一个特定节日活动的意义目的相联系。“假设你推荐的是‘格局·突破’”,则是以虚拟的语气明确了写作的任务要求,这是写作指令中的核心要求。“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校学生会写一封推荐信”,则要求考生写作内容必须体现两则材料所提供的思考点及其关联,落实到写作之中,不能孤立地谈“科技进步”“个人发展”等,而应将“格局”与“突破”联系起来谈。同时,“给校学生会写一封推荐信”还规定了写作者的身份——立德中学学生,有利于帮助考生聚焦审视表达的主体——“推荐者——我”,能为考生的作文立意提供支架,便于考生思想的表达与情感的抒发,利于考生完成边界清晰且能自由发挥的写作任务;规定了写作特定的对象情景——给校学生会写一封推荐信,明确读者为校学生会相关负责人,写作需贴近这一对象,需考虑自己的思考与推荐理由对“学生会向全校学生征集五四青年节活动的主题语”这一活动的价值意义。“阐述你的思考与推荐理由”,则要求考生立足自身或同龄人的实际,阐明自己对提升格局、突破创新等方面的认识。考生还必须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充分阐述为何推荐“格局·突破”这一主题语的理由。文体方面,试题规定写一封推荐信,考生写作时须按照书信的基本格式作文。
写作的时候,考生要先厘定“格局”与“突破”两个概念。所谓“格局”,是对事物的认知范围、认知程度。“格局”可以是一种站位、视野,更可以是一种胸襟、情怀;“格局”可以通过学习、比较、实践,不断摆脱认知的束缚和限制,最终获得提升与发展;“格局”有大小之别,不同的格局往往决定人生的不同走向。所谓“突破”,则是指打开缺口,打破限制,超越困难等。它包括学识、技术上的突破,也包括思维品质上的突破,更包括道德修养上的突破,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然后选好写作角度,立足于新的历史条件,从当代青年学生的特征去谈“格局”与“突破”之间的关系。如可以谈如何辩证看待“格局”与“突破”之间的联系,反思“自我限制”尤其是“自我陶醉”“自我满足”的危害,以及对“突破创新”的影响;可以侧重谈为何要“突破”,阐释“突破”于人生追求、自我价值实现、民族复兴的意义,对进一步打开“格局”的作用;可以侧重谈“格局”,阐释如何通过打开“格局”以实现“突破”,并提出方法和建议……凡此种种,皆可入文。同时,要注意不能仅是自圆其说,还要顾及不同的看法,或接纳或反驳,要有听众意识,交流意识。
立意:
1.知格局而破格局,挣桎梏而开前路。
2.提升格局,人生方能破局。
3.突破自我,拓展人生格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