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2022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2022·青岛)榫卯(sǎn mǎo),是利用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连接的木构件工艺(见下图)。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榫卯木构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可能利用这项技术( )
A.制作精美玉器 B.制作青铜农具
C.建造干栏式房屋 D.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2.(2022·青岛)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变法打破了贵族阶层世袭,建立了军功爵制,将战功作为升迁的主要依据。这种改变直接有利于秦国( )
A.稳定社会秩序 B.发展社会经济
C.提高军队战斗力 D.实现民族交融
3.(2022·青岛)据下图判断,秦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是( )
A.皇帝制度 B.丞相制度 C.太尉制度 D.郡县制度
4.(2022·青岛)以下文物能够反映汉朝历史的是( )
A.刻有文字的甲骨 B.司母戊鼎
C.“汉并天下”瓦当 D.契丹鸡冠壶
5.(2022·青岛)综合以下文献史料,得出的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
《三国志·吴书·张昭传》 “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
《三国志·魏书·卫觊传》 “(汉末)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
《三国志·吴书·全琮传》 “是时(汉末)中州士人避乱而南。”
A.三国时期吴国人口最多 B.东汉末年人口南迁
C.三国时期魏国经济繁荣 D.东汉末年社会稳定
6.(2022·青岛)在两汉与隋唐两个大一统时期之间,有一个恰似处于两大历史高峰之间的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山谷”。这个“山谷”所指的时期是( )
A.夏商周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辽宋夏金元时期 D.明清时期
7.(2022·青岛)小丽是某个朝代的“粉丝”,她对自己喜爱的朝代进行了知识梳理,部分内容如下图。由此判断,该朝代是( )
政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经济——曲辕犁、筒车、唐三彩 对外——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A.商朝 B.秦朝 C.西晋 D.唐朝
8.(2022·青岛)“宋辽金对峙的300多年间,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完成了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变。”以下能体现“这一转变”的现象是(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C.儒学成为主导思想 D.北方民族实现交融
9.(2022·青岛)公元13世纪上半叶,一个让全世界都震惊的草原游牧帝国跃出历史地平线,之后横扫欧亚大陆。这个“草原游牧帝国”的缔造者是( )
A.成吉思汗 B.阿保机 C.阿骨打 D.努尔哈赤
10.(2022·青岛)在中国活字印刷技术的影响下,欧洲人古腾堡探索发明出机械铅活字印刷技术。近代以来,经过“留洋升级”后的印刷术又“反哺”中国。材料说明( )
A.欧洲科技发明始终领先世界 B.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进步
C.世界各国是彼此孤立发展的 D.古腾堡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术
11.(2022·青岛)明清时期的中国,在世界文明的赛场中逐渐落后,又因为虚弱与自我陶醉错失了开拓市场、拥抱世界的机会。这一时期“虚弱与自我陶醉”的表现有( )
A.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B.创立科举制度
C.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D.发展海外贸易
12.(2022·青岛)下图所示读书摘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
A.注重理论创新 B.注重经验总结
C.注重实验分析 D.全面领先世界
13.(2022·青岛)综合下表信息,得出的结论符合这一时期史实的是( )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南京条约》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 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天津条约》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 为通商口岸
《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给英国。 《瑷珲条约》 沙俄割占中国领土60多 万平千米
A.清朝主动开放力度加强
B.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清朝通商口岸日益减少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4.(2022·青岛)鸦片战争以来,西洋人步步紧逼而来,中国必须迎头抗御这一挑战,断然采纳西式船炮来加强自身。据此判断,下列属于19世纪60年代中国“迎头抗御这一挑战”的措施是( )
A.创办近代军事企业 B.允许广大官民上书言事
C.建立起京师大学堂 D.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15.(2022·青岛)“甲午战争,我们被日本一举打败,这个刺激才真正刺痛了中国的士大夫,以高级官僚和士大夫为代表的中国社会精英阶层,一边在应付来自外来的挑战,另一边也逐渐缓慢地开始反思。”19世纪末,这种“反思”演化成的实际行动是( )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武昌起义 D.新文化运动
16.(2022·青岛)1839年,林则徐在这座城市开启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1911年,革命党人在这座城市高举义旗,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史称“黄花岗起义”。“这座城市”是( )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武汉
17.(2022·青岛)“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启蒙,中国移植了民主宪政,却出现了严重水土不服,民主自由没有成为一种社会常识和社会共识。”材料指出了新文化运动的( )
A.背景 B.内容 C.过程 D.地位
18.(2022·青岛)下图漫画中的学生们高举“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标语举行示威游行。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 )
A.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B.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C.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19.(2022·青岛)20世纪20年代初期一次民意测验表明,爱吃中餐者占77%,爱吃西餐、中式西餐、兼食中餐者占23%。中西餐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民国饮食业的新格局。材料反映了民国时期( )
A.民主共和的进程 B.新式教育的出现
C.文学艺术的发展 D.社会生活的变化
20.(2022·青岛)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7周年,某校筹备组织“铭记历史铸国魂”主题活动。在活动征集中,同学们搜集到了如下素材。这反映出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是( )
A.正面战场是主战场 B.全民族抗战
C.敌后战场是主战场 D.持续时间长
21.(2022·青岛)1945年10月13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抗战胜利以后,……它不仅是战后中国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关键,而且也影响着远东和全世界的持久和平。”社论中的“它”是( )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重庆谈判
22.(2022·青岛)“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这体现出渡江战役胜利的原因是( )
A.人民群众的支持 B.国民党军队的装备先进
C.抗日战争的正义性 D.国民党将领的错误指挥
23.(2022·青岛)徐特立是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下图是他1954年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证。通过此次会议,他可以见证( )
A.《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代国歌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
24.(2022·青岛)1971年10月,刚果总统约见中国驻刚果大使时表示:“这不仅是人民中国的胜利,也是所有进步国家的胜利,是人类和平和正义事业的胜利。”刚果总统所指的“人民中国的胜利”是( )
A.中国重返联合国 B.中日正式建交
C.中美正式建交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5.(2022·青岛)综合下表中的信息可知,导致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78—1987年(部分年份)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变化情况(单位:百万吨)
时间 农产品 1978年 1980年 1984年 1987年
粮食 304.77 320.56 407.31 420.41
油料作物 5.21 7.69 11.91 15.25
A.《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D.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26.(2022·青岛)1982年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惊人奇迹,被称为“深圳速度”。同时被称为“深圳速度”的,还有深圳人创造的办事效率高、条条框框少、工作和生活节奏快。下列选项与“深圳速度”的出现相关的是( )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C.沿海城市的开放 D.特别行政区的建立
27.(2022·青岛)《世界歌唱你的梦》中唱道:“你把禾下乘凉梦献给未来,你是天空最亮星辰。……稻浪回响一首歌,世界歌唱你的梦。”这首歌赞颂的人物是( )
A.焦裕禄 B.钱学森 C.袁隆平 D.邓稼先
28.(2022·青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深刻回答了不同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回答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时代课题”的思想是(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29.(2022·青岛)西欧中世纪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绝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庄园里。有人说,那时的老百姓可能对国界毫无概念,但对村界一清二楚。材料反映了西欧庄园的特点是( )
A.等级制度森严 B.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C.封建制度解体 D.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30.(2022·青岛)下图是某中学历史社团举办讲座的宣传海报。讲座的名称可能是( )
A.灿烂的拜占庭文化 B.读懂雅典民主政治
C.亚历山大帝国的崛起 D.阿拉伯帝国兴衰启示录
31.(2022·青岛)他的作品,无论是《李尔王》等历史剧,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悲喜剧,都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他”是( )
A.但丁 B.莎士比亚 C.达尔文 D.巴尔扎克
32.(2022·青岛)1492年10月12日凌晨两点,瞭望员万分激动而又略显惶恐地惊叫“陆地!陆地!”所有人互相拥抱,他们点燃火炮向天鸣放,这是新航路开辟中激动人心的一幕。这一幕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郑和下西洋 B.哥伦布“发现”美洲
C.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D.“三角贸易”
33.(2022·青岛)1851年在伦敦万国博览会开幕的前两天,维多利亚女王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什么都能做”,女王的思想反映了当时英国人自豪的心情。这种自豪主要源于英国( )
A.首先兴起文艺复兴 B.最早开辟了新航路
C.完成资产阶级革命 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34.(2022·青岛)下图是《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一百周年纪念邮票。画面中的陈望道在翻译此书时,把墨汁当红糖水蘸粽子吃,留下了“真理的味道真甜”的佳话。下列选项与著作中“真理味道”无关的是( )
A.“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B.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
C.工人阶级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D.号召工人阶级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35.(2022·青岛)“人类文明的发展常常有惊人的巧合。在近现代世界大舞台上,最早在西方成长为现代工业化国家的,是亚欧大陆西北端的岛国英吉利;与此相对应,最先在东方追随西方世界走向现代化道路、迅速成为发达工业国家的,则是亚欧大陆东北端的岛国日本。”下列选项属于两个岛国“走向现代化”共同原因的是( )
A.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 B.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C.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 D.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36.(2022·青岛)世纪之交的美国进入了“发明的时代”。1860年至1890年,美国国家专利局登记的专利证达44万件。美国的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工业产量超过英国、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在19世纪后半期里,美国工业总产量增长了12倍。材料说明( )
A.英国经济没有任何发展 B.美国科技始终领先英国
C.德国经济跃居世界第一 D.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37.(2022·青岛)阅读下图,你能提取到的历史信息是( )
A.一战前欧洲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
B.三国协约建立时间早于三国同盟
C.一战前美国便加入了协约国集团
D.解决国际争端问题只能依靠战争
38.(2022·青岛)下表信息说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早始于( )
主要战场 开始时间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大事记
东方主战场 1931年9月 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开始艰苦卓绝的抗战。
欧洲西线 1939年9月 德军闪击波兰,英、法被迫宣战。
欧洲东线 1941年6月 德军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苏联军民顽强抵抗。
太平洋战场 1941年12月 日军偷袭珍珠港、美、英对日宣战
A.苏联 B.波兰 C.中国 D.美国
39.(2022·青岛)下图是某班同学为排演历史剧拟定的剧本大纲。( )
A.亚非拉的社会主义革命 B.亚非拉的资产阶级改革
C.亚非拉的民族独立斗争 D.亚非拉的资产阶级革命
40.(2022·青岛)历史上,国际格局的转型往往孕育着原有强国的衰落与新兴大国的崛起。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国际格局完成了又一次转型。在“又一次转型”中兴起的大国是( )
A.美国和苏联 B.英国和法国 C.德国和日本 D.英国和美国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41.(2022·青岛)2022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开启一段美妙的博物馆研学之旅吧!请你在活动结束后完成本次研学任务单。
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石
第一站【走进“山博”——感悟文化特色】
现在看到的是山东博物馆馆藏的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它镌刻了两位伟大先贤的友好会面,记录了当时的思想碰撞。据统计,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发现的数量以山东居多。
第二站【云游“国博”——提升民族自信】
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代钱币”云平台专题展,对这次展览中三个单元的部分货币进行研究性学习。
第三站【畅游“联博展”——品味交流互鉴】
现在我们来到今天研学之旅的最后一站,“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这里展现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多样的文化。接下来,我们将遇见一只呆萌的“小狮子”。
(1)通过第一站的参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在山东居多的原因。
合理想象他们围绕“治国方案”会展开怎样的对话。
(2)通过第二站的参观,概括战国到元朝货币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分析变化带来的影响。
(3)如果文物会说话,第三站中呆萌的“苏哈尔之狮”将会如何介绍海上丝绸之路呢?
(4)同学们,快乐研学结束了,你认为博物馆可以给予我们怎样的“力量”?
42.(2022·青岛)为“讲好一段历史,引导一代青年”,李老师参考纪录片《百年党史“潮”青年》,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释读地图——回溯革命怒潮】
图1 图2
任务二【解读史料——感受建设热潮】随着苏联对我国重工业与军工产业领域援建的156个项目逐步建立,以重工业为主导的我国工业发屡十分迅速。到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704亿元,是1949年的5.02倍,钢铁、煤炭、棉布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也有大幅提升。
——摘编自陶长琪等《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工业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任务三【识读年代尺—一见证改革浪潮】
任务四【以史为鉴—投身逐梦大潮】
邱少云 抗美援朝战斗英雄 雷锋 时代精神楷模 王亚平 中国女航天员
(1)从任务一中任选一幅地图,说明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如何开创革命新局面的。
(2)根据任务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产品产量”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3)中国改革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歇。请你根据任务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以上年代尺中任选一个年份作为中国的“改革年”,并说明其入选理由。
(4)从任务四中可以看到,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潮”青年,我们应该如何做一名新时代的“潮”青年?
43.(2022·青岛)为更好地了解世界文明史,某班成立了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到以下资料。请你共同参与他们的研究性学习。
材料一:
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独立宣言》 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们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别外,不得有其他差别。 ——《人权宣言》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权利法案》 1787年美国宪法确认了某些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一是分权与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别由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行使;二是有限政府原则;三是代议政府原则。 ——摘编自何勤华《外国法制史》
材料二:
……无疑体现了列宁从本国国情出发的实事求是态度和正确抉择,它使红色苏俄迅速度过经济危机,人民生活有了基本保证,社会逐步安定。而且它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即摆脱了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理解,而以发展经济、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条件为根本标准。这对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改革都有一定的启发性。 ——刘景华《人类六千年》
材料三 文明,无论其范围广大还是狭小,在地图上总能找到它们的坐标。它们的本质特征取决于它们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局限或便利。在历史的黎明时期,古代世界繁荣着许多大河文明……与此类似,还有海生文明……没有一种文明可以毫不流动地存续下来:所有文明都通过贸易和外来者的激励作用得到了丰富。——摘编自布罗代尔《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在内容上有何共同之处
英国《权利法案》和美国《1787年宪法》取得的不同政治成果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使红色苏俄迅速度过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和图表中A点到B点美国失业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布罗代尔认为影响文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文明发展的因素还有哪些?
44.(2022·青岛)讲好中国故事,书写未来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故事一【诉说都江堰千秋功绩】
李冰在没有改变岷江自然流向的情况下,因势利导,通过修筑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三大工程实现无坝引水,既做到了防洪,又对成都平原进行了灌溉。同时,都江堰在使用中坚持的适度取水原则和岁修管理制度,使其实现了可持续利用的理想效果,是人水和谐、生态水利的光辉典范,对当代水利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摘编自王瑞芳《人水和谐的典范》
故事二【管窥《本草纲目》医学贡献】李时珍,痴迷于研读《伤寒杂病论》等著名医药典籍,“读书十年,不出户庭”。他对历代本草药物种类整理汇编,厘正各家本草的谬误,收集药物总数达1892种,并将药物总共分成16个大部,60个门类,建立药物纲目体系。《本草纲目》所创立的药物学科学体系分类,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使我国中药学发展进入一个更科学化的划分时代。
——摘编自刘英杰等《从〈本草纲目〉管窥李时珍之医学精神》
故事三【书写“传承创新向未来”新篇章】
“立春”之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本届冬奥会“中国风”贯穿始终,“中国味”融入细节,“中国情”感动人心。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融汇中国书法等多种传统艺术形式……整场开幕式将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现代风格融为一体。
(1)根据故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总结都江堰工程彰显的中国人的智慧。
(2)根据故事二,请你概括《本草纲目》的特点。
(3)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在于传承与创新。翻开历史长卷,或是制度创新,或是经济变革,或是科技进步,或是文化传承,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在各自不同领域书写着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上面三个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所学知识,以“传承创新向未来”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历史小论文。
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课本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C符合题意;
玉器的制作与材料无关,排除A;
青铜器的制作与材料无关,排除B;
建造半地穴式房屋的是半坡原始居民,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河姆渡人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变法打破了贵族阶层世袭,建立了军功爵制,将战功作为升迁的主要依据。”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秦国奖励军功,将战功作为升迁的主要依据。这种改变直接有利于秦国提高军队战斗力,激励将士奋勇杀敌,C符合题意;
军功爵制与稳定社会秩序无关,排除A;
军功爵制与发展社会经济无关,排除B;
军功爵制与实现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3.【答案】D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置了包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度是秦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故D符合题意;
皇帝制度不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
丞相制度属于中央官制,排除B;
太尉制度属于中央官制,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4.【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并天下”瓦当反映了西汉的统一,C符合题意;
刻有文字的甲骨出现于商周时期,排除A;
司母戊鼎是商朝铸造的青铜器,排除B;
契丹鸡冠壶是辽国制作的,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大一统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5.【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史料内容“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汉末)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是时(汉末)中州士人避乱而南”并结合史料出处可知,史料反映了东汉末年人口南迁的史实,B符合题意;
史料内容不能说明三国时期吴国人口最多,排除A;
史料内容不能说明三国时期魏国经济繁荣,排除C;
东汉末年社会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6.【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位于两汉与隋唐两个大一统时期之间,B符合题意;
夏商周时期位于两汉之前,排除A;
辽宋夏金元时期位于隋唐之后,排除C;
明清位于隋唐之后,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需要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实。解题的关键是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
7.【答案】D
【知识点】“贞观之治”;盛唐经济的繁荣;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开元盛世”是唐玄宗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曲辕犁、筒车、唐三彩都是唐朝的经济成就;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是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所以小丽梳理的朝代是唐朝,D项正确;
商朝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A;
秦朝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B;
西晋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的相关史实。考查唐朝的盛世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8.【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宋辽金对峙的300多年间,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完成了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下能体现“这一转变”的现象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A符合题意;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与材料无关,排除B;
儒学成为主导思想与材料无关,排除C;
北方民族实现交融与材料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9.【答案】A
【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公元13世纪上半叶,一个让全世界都震惊的草原游牧帝国跃出历史地平线,之后横扫欧亚大陆”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蒙古帝国,它的缔造者是成吉思汗。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蒙古政权,A项符合题意;
阿保机916年建立辽政权,排除B;
阿骨打建立金在1115年,排除C;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0.【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材料“经过‘留洋升级’后的印刷术又‘反哺’中国”这说明了中国与外国科技的相互影响,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进步,B符合题意;
欧洲科技发明始终领先世界,说法错误,排除A;
世界各国是彼此孤立发展的,与题意不符,排除C;
古腾堡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术,说法错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灵活运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影响。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1.【答案】C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中国开始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人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中国在世界上开始落伍,故C符合题意;
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是在宋朝时期,故A不符合题意;
创立科举制度是在隋朝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
发展海外贸易与明清时期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12.【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根据所给材料《齐民要术》《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书都谈到了经验的总结,B符合题意;
所给材料没有涉及理论创新,排除A;
所给材料没有涉及实验分析,排除C;
所给材料没有体现全面领先世界相关内容,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考查了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3.【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材料表格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B符合题意;
两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清朝没有主动开放,排除A;
清朝的通商口岸逐渐增多,排除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4.【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西洋人……步步紧逼而来,此种推进无法阻挡,中国必须迎头抗御这一挑战,断然采纳西式船炮来加强自身。”可知,作者的观点是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兴办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军事企业,A符合题意;
BCD都是戊戌变法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洋务运动的内容和目的等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5.【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甲午战争,我们被日本一举打败,这个刺激才真正刺痛了中国的士大夫,……另一边也逐渐缓慢地开始反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这种“反思”演化成的实际行动是百日维新,B符合题意;
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排除A;
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属于20世纪初,排除C;
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属于20世纪初,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考查百日维新的时间和背景。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6.【答案】C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虎门进行了禁烟运动;1910年,孙中山同黄兴、赵声等人商讨在广州举行起义,1911年4月,由于情况发生变化,黄兴在准备尚未就绪的情况下,临时决定提前举事,革命党人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苦战一昼夜,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后来,将收殓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也被称为黄花岗起义。C正确;
北京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
上海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
武汉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林则徐虎门销烟、黄花岗起义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7.【答案】A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背景是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袁世凯定“孔教”为国教,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进步的知识分子要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说的新文化运动的背景,A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新文化运动的过程,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新文化运动的的地位,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要分清楚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过程、地位。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8.【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漫画内容学生们高举“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标语可知,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符合题意;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排除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排除B;
土地改革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五四爱国运动兴起的口号。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9.【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爱吃中餐者占77%,爱吃西餐、中式西餐、兼食中餐者占23%。中西餐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民国饮食业的新格局”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这是社会生活的内容,D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新式教育、文学艺术,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掌握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表现和影响。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0.【答案】B
【知识点】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地道战》《地雷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出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是全民族抗战,B符合题意;
平型关大捷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台儿庄战役属于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AC与题意不符,排除AC;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抗日战争持续时间长,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全民族抗战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1.【答案】D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45年10月13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庆谈判的时间是1945年8月至10月,材料说的是重庆谈判,D符合题意;
中共一大召开于192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
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
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4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需要掌握重庆谈判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2.【答案】A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由材料“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出渡江战役胜利的原因是人民群众的支持,A项符合题意;
BD两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D;
渡江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中,与抗日战争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渡江战役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3.【答案】C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C符合题意;
《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代国歌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排除A;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排除B;
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4.【答案】A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关键词“1971年10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A符合题意;
中日正式建交是197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
中美正式建交是197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5.【答案】D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这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D符合题意;
依据题干信息“1978-1987年”可知与《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时间不符,排除A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与“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变化情况”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6.【答案】A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经济特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A符合题意;
深圳不属于经济开放区也不属于沿海开放城市,排除BC;
我国目前的特别行政区是香港和澳门,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外开放,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7.【答案】C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由材料信息“禾下乘凉梦”可知,这与袁隆平有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C项符合题意;
焦裕禄被誉为“党的好干部”,排除A;
钱学森和邓稼先是“两弹一星”中的重要科学家,排除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考查袁隆平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8.【答案】B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B符合题意;
毛泽东思想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共七大写入党章,排除A;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在2000年提出,十六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C;
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2003年提出,十八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考查邓小平理论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9.【答案】D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庄园法庭的特点及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西欧中世纪、老百姓可能对国界毫无概念,但对村界一清二楚”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欧中世纪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制,“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反映了封君封臣制的从属关系:层层分封,依次互为主从。这种从属关系只存在于上下相邻的贵族等级之间,不能越级从属。以封君封臣制为基础,西欧经济上盛行庄园制度,大多数的人都住在庄园,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政治和经济单位,因此百姓没有国家的概念,D项正确;
等级制度森严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
西欧庄园主要是封建社会时期,排除B项;
西欧庄园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材料未体现封建制度的解体,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30.【答案】A
【知识点】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查士丁尼”和所学知识可知,527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法典编纂委员会。制定《罗马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罗马民法大全》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因此反映的是灿烂的拜占庭文化,A项正确;
材料内容与雅典民主政治无关,排除B;
材料内容与亚历山大帝国无关,排除C;
材料内容与阿拉伯帝国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主要考查了拜占庭帝国的《罗马民法大全》等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31.【答案】B
【知识点】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英国文学巨匠,他一生创作了三十多部戏剧,《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他的代表作,B选项正确;
但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先驱,他的代表作是《神曲》,A选项错误;
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其代表作是《物种起源》,C选项错误;
巴尔扎克被誉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其代表作是《人间喜剧》,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需要识记并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32.【答案】B
【知识点】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由材料信息“1492年”“这是新航路开辟中激动人心的一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幕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哥伦布“发现”美洲。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B符合题意;
郑和下西洋是在1405—1433年,排除A;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是在1519—1522年,排除C;
“三角贸易”从16世纪开始,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33.【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完成,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D符合题意;
文艺复兴最开始兴起于意大利,排除A;
最早进行新航路开辟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排除B;
英国较早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但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识记工业革命的基础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34.【答案】A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西欧城市居民的身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为无产阶级运动指明了方向。“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反映的是中世纪的城市。10世纪开始,欧洲城市逐渐在封建主的领地上兴起,为摆脱领主的控制和束缚,城市居民采取各种方式,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中世纪有人认为“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A与材料内容无关,A正确;
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是《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排除B;
工人阶级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是《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排除C;
号召工人阶级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是《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共产党宣言》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35.【答案】B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和日本两国都走向了资本主义道路,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B符合题意;
英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但是日本是通过改革走向资本主义道路,排除A;
英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只有日本是通过改革走向资本主义道路,排除C;
只有日本走向了军国主义道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考查了英国和日本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36.【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1860年至1890年,美国国家专利局登记的专利证达44万件。美国的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工业产量超过英国、德国成为世界第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可知在19世纪后半期里,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美国工业总产量增长了12倍。因此材料说明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动力。D项正确;
英国经济没有任何发展、美国科技始终领先英国,与史实不符,排除AB项;
德国经济跃居世界第一,与美国工业总产量增长没有联系,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37.【答案】A
【知识点】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前欧洲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即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A符合题意;
根据图示可知,三国同盟建立时间早于三国协约,故B表述错误,排除B;
一战前美国便加入了协约国集团不能从材料获取,排除C;
解决国际争端问题只能依靠战争无法从题干图示获取,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局势等知识,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38.【答案】C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
【解析】【分析】由材料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C符合题意;
苏联卷入二战是在1941年,晚于九一八事变,排除A;
波兰卷入二战是在1939年,晚于九一八事变,排除B;
美国卷入二战是在1941年,晚于九一八事变,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灵活掌握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39.【答案】C
【知识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甘地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洲独立运动与“非洲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玻利瓦尔是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领导人;章西女王和甘地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剧本大纲反映的是亚非拉的民族独立斗争,故剧本名称可能是亚非拉的民族独立斗争。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亚非拉的民族独立斗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40.【答案】A
【知识点】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世界格局为两极格局,两极超级大国分别是美国和苏联,A符合题意;
英国和法国在二战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衰落,排除B;
德国在一战中是战败国,日本在于美国争夺太平洋和亚太地区的利益时,实力被削弱,排除C;
英国在二战后出现了衰落,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加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两极格局知识点的识记。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41.【答案】(1)山东是孔子的故乡;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孔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从战国时期种类繁多,币制混乱到秦朝时期统一货币,货币立法,再到元朝时期实行统一的纸币作为基本货币制度。
(3)宋朝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对外贸易突飞猛进,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
(4)博物馆中的文物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实物史料。有利于我们学习历史,感悟各朝代的经济文化风采。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宋代的经济发展;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1)通过第一站的参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在山东居多的原因是由于山东是孔子的故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围绕“治国方案”会展开的对话可能是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孔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通过第二站的参观概括可知,战国到元朝货币发生的变化有从战国时期种类繁多,币制混乱到秦朝时期统一货币,货币立法,再到元朝时期实行统一的纸币作为基本货币制度。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是促进了经济发展,基本上已经具备了近代纸币的雏形。
(3)如果文物会说话,第三站中呆萌的“苏哈尔之狮”处于中国宋朝时期。宋朝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对外贸易突飞猛进,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认为博物馆中的文物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实物史料;有利于我们学习历史,感悟各朝代的经济文化风采。
故答案为:
(1)山东是孔子的故乡。对话: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孔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从战国时期种类繁多,币制混乱到秦朝时期统一货币,货币立法,再到元朝时期实行统一的纸币作为基本货币制度。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基本上已经具备了近代纸币的雏形。
(3)宋朝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对外贸易突飞猛进,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
(4)博物馆中的文物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实物史料;有利于我们学习历史,感悟各朝代的经济文化风采。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孔子与老子的思想观点、战国到元朝货币发生的变化以及影响、宋朝的海外贸易、博物馆的研学之旅的作用等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42.【答案】(1)图一,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图二,长征,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变化: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原因:一五计划的完成,工业化初步完成。
(3)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92年,南方谈话的发表进一步深化了改革开放,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紧跟时代潮流,迎合时代特点。
【知识点】红军长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从任务一中任选一幅地图,说明其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即可。如图一,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图二,长征,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根据任务二“到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704亿元,是1949年的5.02倍,钢铁、煤炭、棉布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也有大幅提升。”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工业产品产量“的变化是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完成,工业化初步完成。
(3)根据任务三从以上年代尺中,选择1978年作为中国的“改革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入选理由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选择1992年作为中国的“改革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入选理由是1992年,南方谈话的发表进一步深化了改革开放,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从任务四中可以看到,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潮”青年,我们应该紧跟时代潮流,迎合时代特点,做一名新时代的“潮”青年。
故答案为:
(1)图一,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图二,长征,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变化: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原因:一五计划的完成,工业化初步完成。
(3)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92年,南方谈话的发表进一步深化了改革开放,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紧跟时代潮流,迎合时代特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以及历史意义、一五计划以及取得的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历史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如何做一名新时代的“潮”青年等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43.【答案】(1)主张人人生而平等;肯定了人的权利;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民主共和制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罗斯福新政渡过经济危机,就业人数逐步增加,失业率下降。
(3)因素:地理位置;贸易和外来者的激励;还有:伟大的历史人物;国际环境的变化、先进的思想等
【知识点】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在内容上的共同之处是主张人人生而平等;肯定了人的权利。英国《权利法案》和美国《1787年宪法》取得的不同政治成果是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2)根据材料二“……无疑体现了列宁从本国国情出发的实事求是态度和正确抉择。它使红色苏俄迅速度过经济危机,人民生活有了基本保证,社会逐步安定。而且它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即摆脱了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红色苏俄迅速度过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921年春,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图表中A点到B点美国失业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1929年10月下旬,美国股票价格突然暴跌。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根据材料三“它们的本质特征取决于它们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局限或便利。在历史的黎明时期,古代世界繁荣着许多大河文明……与此类似,还有海生文明……没有一种文明可以毫不流动地存续下来;所有文明都通过贸易和外来者的激励作用得到了丰富”可知,布罗代尔认为影响文明发展的因素有地理位置、贸易和外来者的激励。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认为影响文明发展的因素还有伟大的历史人物;国际环境的变化、先进的思想等。
故答案为:
(1)主张人人生而平等;肯定了人的权利。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民主共和制。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罗斯福新政渡过经济危机,就业人数逐步增加,失业率下降。
(3)因素:地理位置;贸易和外来者的激励。还有:伟大的历史人物;国际环境的变化、先进的思想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在内容上的共同之处、英国和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的政治成果、苏俄的新经济政策、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影响文明发展的因素等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44.【答案】(1)都江堰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缺乏现代科学的春秋战国时期,其工程设计精巧、布局合理,成功解决了鱼嘴分水、飞沙堰泄洪排沙、宝瓶口引水等许多复杂的水利工程问题,既控制了岷江水患,又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其简便、低廉、高效的维护管理手法,使得都江堰在 2270多年后仍能继续发挥作用。
(2)明代科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我国医药史上一部不朽的巨著。全书190万余字,共分52卷,16部60类,收载药物1892种,是我国古代医籍中论述中药最全面、最丰富、最系统的典籍。
(3)从传承中国 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角度进行回顾,然后再从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产生的深远影响来畅想未即可。如:传承与创新就像历史长河源远流长,奔涌不息。我们需要继承,我们只有继承材才会学会创新。继承告知人们前人走过的路,在继承中,我们变得理智,学会创新,在创新中,我们变得清醒。就像李冰修建都江堰,李时珍编辑《本草纲目》,继承与创新才统一起来,人生也因其而丰富多彩。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1)根据故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缺乏现代科学的春秋战国时期,其工程设计精巧、布局合理,成功解决了鱼嘴分水、飞沙堰泄洪排沙、宝瓶口引水等许多复杂的水利工程问题,既控制了岷江水患,又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其简便、低廉、高效的维护管理手法,使得都江堰在 2270多年后仍能继续发挥作用。
(2)根据故事二概括可知,明代科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我国医药史上一部不朽的巨著。全书190万余字,共分52卷,16部60类,收载药物1892种,是我国古代医籍中论述中药最全面、最丰富、最系统的典籍。
(3)本题属于论述小论文,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传承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角度进行回顾,然后再从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产生的深远影响来畅想未即可。题目传承创新向未来,论述为传承与创新就像历史长河源远流长,奔涌不息。我们需要继承,我们只有继承材才会学会创新。继承告知人们前人走过的路,在继承中,我们变得理智,学会创新,在创新中,我们变得清醒。就像李冰修建都江堰,李时珍编辑《本草纲目》,继承与创新才统一起来,人生也因其而丰富多彩。
故答案为:
(1)都江堰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缺乏现代科学的春秋战国时期,其工程设计精巧、布局合理,成功解决了鱼嘴分水、飞沙堰泄洪排沙、宝瓶口引水等许多复杂的水利工程问题,既控制了岷江水患,又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其简便、低廉、高效的维护管理手法,使得都江堰在 2270多年后仍能继续发挥作用。
(2)明代科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我国医药史上一部不朽的巨著。全书190万余字,共分52卷,16部60类,收载药物1892种,是我国古代医籍中论述中药最全面、最丰富、最系统的典籍。
(3)题目:传承创新向未来。
论述:传承与创新就像历史长河源远流长,奔涌不息。我们需要继承,我们只有继承材才会学会创新。继承告知人们前人走过的路,在继承中,我们变得理智,学会创新,在创新中,我们变得清醒。就像李冰修建都江堰,李时珍编辑《本草纲目》,继承与创新才统一起来,人生也因其而丰富多彩。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都江堰工程彰显的中国人的智慧、《本草纲目》的特点、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识等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 / 1山东省青岛市2022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2022·青岛)榫卯(sǎn mǎo),是利用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连接的木构件工艺(见下图)。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榫卯木构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可能利用这项技术( )
A.制作精美玉器 B.制作青铜农具
C.建造干栏式房屋 D.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课本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C符合题意;
玉器的制作与材料无关,排除A;
青铜器的制作与材料无关,排除B;
建造半地穴式房屋的是半坡原始居民,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河姆渡人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2022·青岛)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变法打破了贵族阶层世袭,建立了军功爵制,将战功作为升迁的主要依据。这种改变直接有利于秦国( )
A.稳定社会秩序 B.发展社会经济
C.提高军队战斗力 D.实现民族交融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变法打破了贵族阶层世袭,建立了军功爵制,将战功作为升迁的主要依据。”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秦国奖励军功,将战功作为升迁的主要依据。这种改变直接有利于秦国提高军队战斗力,激励将士奋勇杀敌,C符合题意;
军功爵制与稳定社会秩序无关,排除A;
军功爵制与发展社会经济无关,排除B;
军功爵制与实现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3.(2022·青岛)据下图判断,秦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是( )
A.皇帝制度 B.丞相制度 C.太尉制度 D.郡县制度
【答案】D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置了包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度是秦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故D符合题意;
皇帝制度不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
丞相制度属于中央官制,排除B;
太尉制度属于中央官制,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4.(2022·青岛)以下文物能够反映汉朝历史的是( )
A.刻有文字的甲骨 B.司母戊鼎
C.“汉并天下”瓦当 D.契丹鸡冠壶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并天下”瓦当反映了西汉的统一,C符合题意;
刻有文字的甲骨出现于商周时期,排除A;
司母戊鼎是商朝铸造的青铜器,排除B;
契丹鸡冠壶是辽国制作的,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大一统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5.(2022·青岛)综合以下文献史料,得出的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
《三国志·吴书·张昭传》 “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
《三国志·魏书·卫觊传》 “(汉末)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
《三国志·吴书·全琮传》 “是时(汉末)中州士人避乱而南。”
A.三国时期吴国人口最多 B.东汉末年人口南迁
C.三国时期魏国经济繁荣 D.东汉末年社会稳定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史料内容“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汉末)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是时(汉末)中州士人避乱而南”并结合史料出处可知,史料反映了东汉末年人口南迁的史实,B符合题意;
史料内容不能说明三国时期吴国人口最多,排除A;
史料内容不能说明三国时期魏国经济繁荣,排除C;
东汉末年社会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6.(2022·青岛)在两汉与隋唐两个大一统时期之间,有一个恰似处于两大历史高峰之间的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山谷”。这个“山谷”所指的时期是( )
A.夏商周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辽宋夏金元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位于两汉与隋唐两个大一统时期之间,B符合题意;
夏商周时期位于两汉之前,排除A;
辽宋夏金元时期位于隋唐之后,排除C;
明清位于隋唐之后,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需要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实。解题的关键是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
7.(2022·青岛)小丽是某个朝代的“粉丝”,她对自己喜爱的朝代进行了知识梳理,部分内容如下图。由此判断,该朝代是( )
政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经济——曲辕犁、筒车、唐三彩 对外——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A.商朝 B.秦朝 C.西晋 D.唐朝
【答案】D
【知识点】“贞观之治”;盛唐经济的繁荣;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开元盛世”是唐玄宗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曲辕犁、筒车、唐三彩都是唐朝的经济成就;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是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所以小丽梳理的朝代是唐朝,D项正确;
商朝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A;
秦朝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B;
西晋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的相关史实。考查唐朝的盛世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8.(2022·青岛)“宋辽金对峙的300多年间,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完成了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变。”以下能体现“这一转变”的现象是(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C.儒学成为主导思想 D.北方民族实现交融
【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宋辽金对峙的300多年间,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完成了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下能体现“这一转变”的现象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A符合题意;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与材料无关,排除B;
儒学成为主导思想与材料无关,排除C;
北方民族实现交融与材料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9.(2022·青岛)公元13世纪上半叶,一个让全世界都震惊的草原游牧帝国跃出历史地平线,之后横扫欧亚大陆。这个“草原游牧帝国”的缔造者是( )
A.成吉思汗 B.阿保机 C.阿骨打 D.努尔哈赤
【答案】A
【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公元13世纪上半叶,一个让全世界都震惊的草原游牧帝国跃出历史地平线,之后横扫欧亚大陆”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蒙古帝国,它的缔造者是成吉思汗。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蒙古政权,A项符合题意;
阿保机916年建立辽政权,排除B;
阿骨打建立金在1115年,排除C;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0.(2022·青岛)在中国活字印刷技术的影响下,欧洲人古腾堡探索发明出机械铅活字印刷技术。近代以来,经过“留洋升级”后的印刷术又“反哺”中国。材料说明( )
A.欧洲科技发明始终领先世界 B.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进步
C.世界各国是彼此孤立发展的 D.古腾堡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术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材料“经过‘留洋升级’后的印刷术又‘反哺’中国”这说明了中国与外国科技的相互影响,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进步,B符合题意;
欧洲科技发明始终领先世界,说法错误,排除A;
世界各国是彼此孤立发展的,与题意不符,排除C;
古腾堡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术,说法错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灵活运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影响。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1.(2022·青岛)明清时期的中国,在世界文明的赛场中逐渐落后,又因为虚弱与自我陶醉错失了开拓市场、拥抱世界的机会。这一时期“虚弱与自我陶醉”的表现有( )
A.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B.创立科举制度
C.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D.发展海外贸易
【答案】C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中国开始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人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中国在世界上开始落伍,故C符合题意;
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是在宋朝时期,故A不符合题意;
创立科举制度是在隋朝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
发展海外贸易与明清时期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12.(2022·青岛)下图所示读书摘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
A.注重理论创新 B.注重经验总结
C.注重实验分析 D.全面领先世界
【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根据所给材料《齐民要术》《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书都谈到了经验的总结,B符合题意;
所给材料没有涉及理论创新,排除A;
所给材料没有涉及实验分析,排除C;
所给材料没有体现全面领先世界相关内容,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考查了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3.(2022·青岛)综合下表信息,得出的结论符合这一时期史实的是( )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南京条约》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 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天津条约》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 为通商口岸
《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给英国。 《瑷珲条约》 沙俄割占中国领土60多 万平千米
A.清朝主动开放力度加强
B.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清朝通商口岸日益减少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材料表格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B符合题意;
两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清朝没有主动开放,排除A;
清朝的通商口岸逐渐增多,排除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4.(2022·青岛)鸦片战争以来,西洋人步步紧逼而来,中国必须迎头抗御这一挑战,断然采纳西式船炮来加强自身。据此判断,下列属于19世纪60年代中国“迎头抗御这一挑战”的措施是( )
A.创办近代军事企业 B.允许广大官民上书言事
C.建立起京师大学堂 D.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西洋人……步步紧逼而来,此种推进无法阻挡,中国必须迎头抗御这一挑战,断然采纳西式船炮来加强自身。”可知,作者的观点是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兴办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军事企业,A符合题意;
BCD都是戊戌变法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洋务运动的内容和目的等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5.(2022·青岛)“甲午战争,我们被日本一举打败,这个刺激才真正刺痛了中国的士大夫,以高级官僚和士大夫为代表的中国社会精英阶层,一边在应付来自外来的挑战,另一边也逐渐缓慢地开始反思。”19世纪末,这种“反思”演化成的实际行动是( )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武昌起义 D.新文化运动
【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甲午战争,我们被日本一举打败,这个刺激才真正刺痛了中国的士大夫,……另一边也逐渐缓慢地开始反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这种“反思”演化成的实际行动是百日维新,B符合题意;
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排除A;
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属于20世纪初,排除C;
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属于20世纪初,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考查百日维新的时间和背景。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6.(2022·青岛)1839年,林则徐在这座城市开启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1911年,革命党人在这座城市高举义旗,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史称“黄花岗起义”。“这座城市”是( )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武汉
【答案】C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虎门进行了禁烟运动;1910年,孙中山同黄兴、赵声等人商讨在广州举行起义,1911年4月,由于情况发生变化,黄兴在准备尚未就绪的情况下,临时决定提前举事,革命党人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苦战一昼夜,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后来,将收殓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也被称为黄花岗起义。C正确;
北京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
上海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
武汉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林则徐虎门销烟、黄花岗起义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7.(2022·青岛)“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启蒙,中国移植了民主宪政,却出现了严重水土不服,民主自由没有成为一种社会常识和社会共识。”材料指出了新文化运动的( )
A.背景 B.内容 C.过程 D.地位
【答案】A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背景是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袁世凯定“孔教”为国教,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进步的知识分子要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说的新文化运动的背景,A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新文化运动的过程,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新文化运动的的地位,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要分清楚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过程、地位。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8.(2022·青岛)下图漫画中的学生们高举“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标语举行示威游行。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 )
A.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B.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C.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漫画内容学生们高举“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标语可知,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符合题意;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排除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排除B;
土地改革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五四爱国运动兴起的口号。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9.(2022·青岛)20世纪20年代初期一次民意测验表明,爱吃中餐者占77%,爱吃西餐、中式西餐、兼食中餐者占23%。中西餐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民国饮食业的新格局。材料反映了民国时期( )
A.民主共和的进程 B.新式教育的出现
C.文学艺术的发展 D.社会生活的变化
【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爱吃中餐者占77%,爱吃西餐、中式西餐、兼食中餐者占23%。中西餐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民国饮食业的新格局”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这是社会生活的内容,D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新式教育、文学艺术,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掌握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表现和影响。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0.(2022·青岛)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7周年,某校筹备组织“铭记历史铸国魂”主题活动。在活动征集中,同学们搜集到了如下素材。这反映出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是( )
A.正面战场是主战场 B.全民族抗战
C.敌后战场是主战场 D.持续时间长
【答案】B
【知识点】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地道战》《地雷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出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是全民族抗战,B符合题意;
平型关大捷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台儿庄战役属于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AC与题意不符,排除AC;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抗日战争持续时间长,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全民族抗战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1.(2022·青岛)1945年10月13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抗战胜利以后,……它不仅是战后中国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关键,而且也影响着远东和全世界的持久和平。”社论中的“它”是( )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重庆谈判
【答案】D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45年10月13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庆谈判的时间是1945年8月至10月,材料说的是重庆谈判,D符合题意;
中共一大召开于192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
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
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4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需要掌握重庆谈判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2.(2022·青岛)“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这体现出渡江战役胜利的原因是( )
A.人民群众的支持 B.国民党军队的装备先进
C.抗日战争的正义性 D.国民党将领的错误指挥
【答案】A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由材料“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出渡江战役胜利的原因是人民群众的支持,A项符合题意;
BD两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D;
渡江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中,与抗日战争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渡江战役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3.(2022·青岛)徐特立是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下图是他1954年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证。通过此次会议,他可以见证( )
A.《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代国歌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
【答案】C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C符合题意;
《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代国歌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排除A;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排除B;
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4.(2022·青岛)1971年10月,刚果总统约见中国驻刚果大使时表示:“这不仅是人民中国的胜利,也是所有进步国家的胜利,是人类和平和正义事业的胜利。”刚果总统所指的“人民中国的胜利”是( )
A.中国重返联合国 B.中日正式建交
C.中美正式建交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A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关键词“1971年10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A符合题意;
中日正式建交是197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
中美正式建交是197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5.(2022·青岛)综合下表中的信息可知,导致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78—1987年(部分年份)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变化情况(单位:百万吨)
时间 农产品 1978年 1980年 1984年 1987年
粮食 304.77 320.56 407.31 420.41
油料作物 5.21 7.69 11.91 15.25
A.《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D.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答案】D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这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D符合题意;
依据题干信息“1978-1987年”可知与《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时间不符,排除A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与“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变化情况”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6.(2022·青岛)1982年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惊人奇迹,被称为“深圳速度”。同时被称为“深圳速度”的,还有深圳人创造的办事效率高、条条框框少、工作和生活节奏快。下列选项与“深圳速度”的出现相关的是( )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C.沿海城市的开放 D.特别行政区的建立
【答案】A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经济特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A符合题意;
深圳不属于经济开放区也不属于沿海开放城市,排除BC;
我国目前的特别行政区是香港和澳门,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外开放,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7.(2022·青岛)《世界歌唱你的梦》中唱道:“你把禾下乘凉梦献给未来,你是天空最亮星辰。……稻浪回响一首歌,世界歌唱你的梦。”这首歌赞颂的人物是( )
A.焦裕禄 B.钱学森 C.袁隆平 D.邓稼先
【答案】C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由材料信息“禾下乘凉梦”可知,这与袁隆平有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C项符合题意;
焦裕禄被誉为“党的好干部”,排除A;
钱学森和邓稼先是“两弹一星”中的重要科学家,排除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考查袁隆平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8.(2022·青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深刻回答了不同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回答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时代课题”的思想是(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答案】B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B符合题意;
毛泽东思想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共七大写入党章,排除A;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在2000年提出,十六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C;
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2003年提出,十八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考查邓小平理论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9.(2022·青岛)西欧中世纪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绝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庄园里。有人说,那时的老百姓可能对国界毫无概念,但对村界一清二楚。材料反映了西欧庄园的特点是( )
A.等级制度森严 B.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C.封建制度解体 D.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答案】D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庄园法庭的特点及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西欧中世纪、老百姓可能对国界毫无概念,但对村界一清二楚”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欧中世纪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制,“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反映了封君封臣制的从属关系:层层分封,依次互为主从。这种从属关系只存在于上下相邻的贵族等级之间,不能越级从属。以封君封臣制为基础,西欧经济上盛行庄园制度,大多数的人都住在庄园,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政治和经济单位,因此百姓没有国家的概念,D项正确;
等级制度森严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
西欧庄园主要是封建社会时期,排除B项;
西欧庄园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材料未体现封建制度的解体,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30.(2022·青岛)下图是某中学历史社团举办讲座的宣传海报。讲座的名称可能是( )
A.灿烂的拜占庭文化 B.读懂雅典民主政治
C.亚历山大帝国的崛起 D.阿拉伯帝国兴衰启示录
【答案】A
【知识点】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查士丁尼”和所学知识可知,527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法典编纂委员会。制定《罗马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罗马民法大全》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因此反映的是灿烂的拜占庭文化,A项正确;
材料内容与雅典民主政治无关,排除B;
材料内容与亚历山大帝国无关,排除C;
材料内容与阿拉伯帝国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主要考查了拜占庭帝国的《罗马民法大全》等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31.(2022·青岛)他的作品,无论是《李尔王》等历史剧,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悲喜剧,都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他”是( )
A.但丁 B.莎士比亚 C.达尔文 D.巴尔扎克
【答案】B
【知识点】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英国文学巨匠,他一生创作了三十多部戏剧,《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他的代表作,B选项正确;
但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先驱,他的代表作是《神曲》,A选项错误;
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其代表作是《物种起源》,C选项错误;
巴尔扎克被誉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其代表作是《人间喜剧》,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需要识记并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32.(2022·青岛)1492年10月12日凌晨两点,瞭望员万分激动而又略显惶恐地惊叫“陆地!陆地!”所有人互相拥抱,他们点燃火炮向天鸣放,这是新航路开辟中激动人心的一幕。这一幕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郑和下西洋 B.哥伦布“发现”美洲
C.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D.“三角贸易”
【答案】B
【知识点】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由材料信息“1492年”“这是新航路开辟中激动人心的一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幕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哥伦布“发现”美洲。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B符合题意;
郑和下西洋是在1405—1433年,排除A;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是在1519—1522年,排除C;
“三角贸易”从16世纪开始,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33.(2022·青岛)1851年在伦敦万国博览会开幕的前两天,维多利亚女王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什么都能做”,女王的思想反映了当时英国人自豪的心情。这种自豪主要源于英国( )
A.首先兴起文艺复兴 B.最早开辟了新航路
C.完成资产阶级革命 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完成,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D符合题意;
文艺复兴最开始兴起于意大利,排除A;
最早进行新航路开辟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排除B;
英国较早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但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识记工业革命的基础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34.(2022·青岛)下图是《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一百周年纪念邮票。画面中的陈望道在翻译此书时,把墨汁当红糖水蘸粽子吃,留下了“真理的味道真甜”的佳话。下列选项与著作中“真理味道”无关的是( )
A.“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B.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
C.工人阶级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D.号召工人阶级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答案】A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西欧城市居民的身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为无产阶级运动指明了方向。“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反映的是中世纪的城市。10世纪开始,欧洲城市逐渐在封建主的领地上兴起,为摆脱领主的控制和束缚,城市居民采取各种方式,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中世纪有人认为“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A与材料内容无关,A正确;
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是《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排除B;
工人阶级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是《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排除C;
号召工人阶级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是《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共产党宣言》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35.(2022·青岛)“人类文明的发展常常有惊人的巧合。在近现代世界大舞台上,最早在西方成长为现代工业化国家的,是亚欧大陆西北端的岛国英吉利;与此相对应,最先在东方追随西方世界走向现代化道路、迅速成为发达工业国家的,则是亚欧大陆东北端的岛国日本。”下列选项属于两个岛国“走向现代化”共同原因的是( )
A.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 B.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C.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 D.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答案】B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和日本两国都走向了资本主义道路,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B符合题意;
英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但是日本是通过改革走向资本主义道路,排除A;
英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只有日本是通过改革走向资本主义道路,排除C;
只有日本走向了军国主义道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考查了英国和日本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36.(2022·青岛)世纪之交的美国进入了“发明的时代”。1860年至1890年,美国国家专利局登记的专利证达44万件。美国的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工业产量超过英国、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在19世纪后半期里,美国工业总产量增长了12倍。材料说明( )
A.英国经济没有任何发展 B.美国科技始终领先英国
C.德国经济跃居世界第一 D.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1860年至1890年,美国国家专利局登记的专利证达44万件。美国的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工业产量超过英国、德国成为世界第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可知在19世纪后半期里,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美国工业总产量增长了12倍。因此材料说明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动力。D项正确;
英国经济没有任何发展、美国科技始终领先英国,与史实不符,排除AB项;
德国经济跃居世界第一,与美国工业总产量增长没有联系,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37.(2022·青岛)阅读下图,你能提取到的历史信息是( )
A.一战前欧洲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
B.三国协约建立时间早于三国同盟
C.一战前美国便加入了协约国集团
D.解决国际争端问题只能依靠战争
【答案】A
【知识点】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前欧洲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即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A符合题意;
根据图示可知,三国同盟建立时间早于三国协约,故B表述错误,排除B;
一战前美国便加入了协约国集团不能从材料获取,排除C;
解决国际争端问题只能依靠战争无法从题干图示获取,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局势等知识,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38.(2022·青岛)下表信息说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早始于( )
主要战场 开始时间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大事记
东方主战场 1931年9月 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开始艰苦卓绝的抗战。
欧洲西线 1939年9月 德军闪击波兰,英、法被迫宣战。
欧洲东线 1941年6月 德军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苏联军民顽强抵抗。
太平洋战场 1941年12月 日军偷袭珍珠港、美、英对日宣战
A.苏联 B.波兰 C.中国 D.美国
【答案】C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
【解析】【分析】由材料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C符合题意;
苏联卷入二战是在1941年,晚于九一八事变,排除A;
波兰卷入二战是在1939年,晚于九一八事变,排除B;
美国卷入二战是在1941年,晚于九一八事变,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灵活掌握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39.(2022·青岛)下图是某班同学为排演历史剧拟定的剧本大纲。( )
A.亚非拉的社会主义革命 B.亚非拉的资产阶级改革
C.亚非拉的民族独立斗争 D.亚非拉的资产阶级革命
【答案】C
【知识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甘地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洲独立运动与“非洲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玻利瓦尔是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领导人;章西女王和甘地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剧本大纲反映的是亚非拉的民族独立斗争,故剧本名称可能是亚非拉的民族独立斗争。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亚非拉的民族独立斗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40.(2022·青岛)历史上,国际格局的转型往往孕育着原有强国的衰落与新兴大国的崛起。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国际格局完成了又一次转型。在“又一次转型”中兴起的大国是( )
A.美国和苏联 B.英国和法国 C.德国和日本 D.英国和美国
【答案】A
【知识点】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世界格局为两极格局,两极超级大国分别是美国和苏联,A符合题意;
英国和法国在二战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衰落,排除B;
德国在一战中是战败国,日本在于美国争夺太平洋和亚太地区的利益时,实力被削弱,排除C;
英国在二战后出现了衰落,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加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两极格局知识点的识记。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41.(2022·青岛)2022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开启一段美妙的博物馆研学之旅吧!请你在活动结束后完成本次研学任务单。
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石
第一站【走进“山博”——感悟文化特色】
现在看到的是山东博物馆馆藏的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它镌刻了两位伟大先贤的友好会面,记录了当时的思想碰撞。据统计,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发现的数量以山东居多。
第二站【云游“国博”——提升民族自信】
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代钱币”云平台专题展,对这次展览中三个单元的部分货币进行研究性学习。
第三站【畅游“联博展”——品味交流互鉴】
现在我们来到今天研学之旅的最后一站,“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这里展现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多样的文化。接下来,我们将遇见一只呆萌的“小狮子”。
(1)通过第一站的参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在山东居多的原因。
合理想象他们围绕“治国方案”会展开怎样的对话。
(2)通过第二站的参观,概括战国到元朝货币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分析变化带来的影响。
(3)如果文物会说话,第三站中呆萌的“苏哈尔之狮”将会如何介绍海上丝绸之路呢?
(4)同学们,快乐研学结束了,你认为博物馆可以给予我们怎样的“力量”?
【答案】(1)山东是孔子的故乡;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孔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从战国时期种类繁多,币制混乱到秦朝时期统一货币,货币立法,再到元朝时期实行统一的纸币作为基本货币制度。
(3)宋朝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对外贸易突飞猛进,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
(4)博物馆中的文物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实物史料。有利于我们学习历史,感悟各朝代的经济文化风采。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宋代的经济发展;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1)通过第一站的参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在山东居多的原因是由于山东是孔子的故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围绕“治国方案”会展开的对话可能是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孔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通过第二站的参观概括可知,战国到元朝货币发生的变化有从战国时期种类繁多,币制混乱到秦朝时期统一货币,货币立法,再到元朝时期实行统一的纸币作为基本货币制度。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是促进了经济发展,基本上已经具备了近代纸币的雏形。
(3)如果文物会说话,第三站中呆萌的“苏哈尔之狮”处于中国宋朝时期。宋朝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对外贸易突飞猛进,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认为博物馆中的文物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实物史料;有利于我们学习历史,感悟各朝代的经济文化风采。
故答案为:
(1)山东是孔子的故乡。对话: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孔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从战国时期种类繁多,币制混乱到秦朝时期统一货币,货币立法,再到元朝时期实行统一的纸币作为基本货币制度。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基本上已经具备了近代纸币的雏形。
(3)宋朝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对外贸易突飞猛进,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
(4)博物馆中的文物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实物史料;有利于我们学习历史,感悟各朝代的经济文化风采。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孔子与老子的思想观点、战国到元朝货币发生的变化以及影响、宋朝的海外贸易、博物馆的研学之旅的作用等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42.(2022·青岛)为“讲好一段历史,引导一代青年”,李老师参考纪录片《百年党史“潮”青年》,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释读地图——回溯革命怒潮】
图1 图2
任务二【解读史料——感受建设热潮】随着苏联对我国重工业与军工产业领域援建的156个项目逐步建立,以重工业为主导的我国工业发屡十分迅速。到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704亿元,是1949年的5.02倍,钢铁、煤炭、棉布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也有大幅提升。
——摘编自陶长琪等《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工业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任务三【识读年代尺—一见证改革浪潮】
任务四【以史为鉴—投身逐梦大潮】
邱少云 抗美援朝战斗英雄 雷锋 时代精神楷模 王亚平 中国女航天员
(1)从任务一中任选一幅地图,说明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如何开创革命新局面的。
(2)根据任务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产品产量”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3)中国改革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歇。请你根据任务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以上年代尺中任选一个年份作为中国的“改革年”,并说明其入选理由。
(4)从任务四中可以看到,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潮”青年,我们应该如何做一名新时代的“潮”青年?
【答案】(1)图一,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图二,长征,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变化: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原因:一五计划的完成,工业化初步完成。
(3)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92年,南方谈话的发表进一步深化了改革开放,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紧跟时代潮流,迎合时代特点。
【知识点】红军长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从任务一中任选一幅地图,说明其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即可。如图一,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图二,长征,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根据任务二“到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704亿元,是1949年的5.02倍,钢铁、煤炭、棉布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也有大幅提升。”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工业产品产量“的变化是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完成,工业化初步完成。
(3)根据任务三从以上年代尺中,选择1978年作为中国的“改革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入选理由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选择1992年作为中国的“改革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入选理由是1992年,南方谈话的发表进一步深化了改革开放,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从任务四中可以看到,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潮”青年,我们应该紧跟时代潮流,迎合时代特点,做一名新时代的“潮”青年。
故答案为:
(1)图一,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图二,长征,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变化: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原因:一五计划的完成,工业化初步完成。
(3)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92年,南方谈话的发表进一步深化了改革开放,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紧跟时代潮流,迎合时代特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以及历史意义、一五计划以及取得的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历史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如何做一名新时代的“潮”青年等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43.(2022·青岛)为更好地了解世界文明史,某班成立了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到以下资料。请你共同参与他们的研究性学习。
材料一:
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独立宣言》 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们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别外,不得有其他差别。 ——《人权宣言》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权利法案》 1787年美国宪法确认了某些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一是分权与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别由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行使;二是有限政府原则;三是代议政府原则。 ——摘编自何勤华《外国法制史》
材料二:
……无疑体现了列宁从本国国情出发的实事求是态度和正确抉择,它使红色苏俄迅速度过经济危机,人民生活有了基本保证,社会逐步安定。而且它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即摆脱了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理解,而以发展经济、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条件为根本标准。这对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改革都有一定的启发性。 ——刘景华《人类六千年》
材料三 文明,无论其范围广大还是狭小,在地图上总能找到它们的坐标。它们的本质特征取决于它们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局限或便利。在历史的黎明时期,古代世界繁荣着许多大河文明……与此类似,还有海生文明……没有一种文明可以毫不流动地存续下来:所有文明都通过贸易和外来者的激励作用得到了丰富。——摘编自布罗代尔《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在内容上有何共同之处
英国《权利法案》和美国《1787年宪法》取得的不同政治成果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使红色苏俄迅速度过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和图表中A点到B点美国失业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布罗代尔认为影响文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文明发展的因素还有哪些?
【答案】(1)主张人人生而平等;肯定了人的权利;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民主共和制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罗斯福新政渡过经济危机,就业人数逐步增加,失业率下降。
(3)因素:地理位置;贸易和外来者的激励;还有:伟大的历史人物;国际环境的变化、先进的思想等
【知识点】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在内容上的共同之处是主张人人生而平等;肯定了人的权利。英国《权利法案》和美国《1787年宪法》取得的不同政治成果是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2)根据材料二“……无疑体现了列宁从本国国情出发的实事求是态度和正确抉择。它使红色苏俄迅速度过经济危机,人民生活有了基本保证,社会逐步安定。而且它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即摆脱了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红色苏俄迅速度过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921年春,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图表中A点到B点美国失业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1929年10月下旬,美国股票价格突然暴跌。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根据材料三“它们的本质特征取决于它们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局限或便利。在历史的黎明时期,古代世界繁荣着许多大河文明……与此类似,还有海生文明……没有一种文明可以毫不流动地存续下来;所有文明都通过贸易和外来者的激励作用得到了丰富”可知,布罗代尔认为影响文明发展的因素有地理位置、贸易和外来者的激励。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认为影响文明发展的因素还有伟大的历史人物;国际环境的变化、先进的思想等。
故答案为:
(1)主张人人生而平等;肯定了人的权利。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民主共和制。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罗斯福新政渡过经济危机,就业人数逐步增加,失业率下降。
(3)因素:地理位置;贸易和外来者的激励。还有:伟大的历史人物;国际环境的变化、先进的思想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在内容上的共同之处、英国和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的政治成果、苏俄的新经济政策、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影响文明发展的因素等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44.(2022·青岛)讲好中国故事,书写未来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故事一【诉说都江堰千秋功绩】
李冰在没有改变岷江自然流向的情况下,因势利导,通过修筑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三大工程实现无坝引水,既做到了防洪,又对成都平原进行了灌溉。同时,都江堰在使用中坚持的适度取水原则和岁修管理制度,使其实现了可持续利用的理想效果,是人水和谐、生态水利的光辉典范,对当代水利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摘编自王瑞芳《人水和谐的典范》
故事二【管窥《本草纲目》医学贡献】李时珍,痴迷于研读《伤寒杂病论》等著名医药典籍,“读书十年,不出户庭”。他对历代本草药物种类整理汇编,厘正各家本草的谬误,收集药物总数达1892种,并将药物总共分成16个大部,60个门类,建立药物纲目体系。《本草纲目》所创立的药物学科学体系分类,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使我国中药学发展进入一个更科学化的划分时代。
——摘编自刘英杰等《从〈本草纲目〉管窥李时珍之医学精神》
故事三【书写“传承创新向未来”新篇章】
“立春”之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本届冬奥会“中国风”贯穿始终,“中国味”融入细节,“中国情”感动人心。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融汇中国书法等多种传统艺术形式……整场开幕式将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现代风格融为一体。
(1)根据故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总结都江堰工程彰显的中国人的智慧。
(2)根据故事二,请你概括《本草纲目》的特点。
(3)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在于传承与创新。翻开历史长卷,或是制度创新,或是经济变革,或是科技进步,或是文化传承,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在各自不同领域书写着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上面三个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所学知识,以“传承创新向未来”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历史小论文。
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1)都江堰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缺乏现代科学的春秋战国时期,其工程设计精巧、布局合理,成功解决了鱼嘴分水、飞沙堰泄洪排沙、宝瓶口引水等许多复杂的水利工程问题,既控制了岷江水患,又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其简便、低廉、高效的维护管理手法,使得都江堰在 2270多年后仍能继续发挥作用。
(2)明代科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我国医药史上一部不朽的巨著。全书190万余字,共分52卷,16部60类,收载药物1892种,是我国古代医籍中论述中药最全面、最丰富、最系统的典籍。
(3)从传承中国 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角度进行回顾,然后再从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产生的深远影响来畅想未即可。如:传承与创新就像历史长河源远流长,奔涌不息。我们需要继承,我们只有继承材才会学会创新。继承告知人们前人走过的路,在继承中,我们变得理智,学会创新,在创新中,我们变得清醒。就像李冰修建都江堰,李时珍编辑《本草纲目》,继承与创新才统一起来,人生也因其而丰富多彩。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1)根据故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缺乏现代科学的春秋战国时期,其工程设计精巧、布局合理,成功解决了鱼嘴分水、飞沙堰泄洪排沙、宝瓶口引水等许多复杂的水利工程问题,既控制了岷江水患,又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其简便、低廉、高效的维护管理手法,使得都江堰在 2270多年后仍能继续发挥作用。
(2)根据故事二概括可知,明代科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我国医药史上一部不朽的巨著。全书190万余字,共分52卷,16部60类,收载药物1892种,是我国古代医籍中论述中药最全面、最丰富、最系统的典籍。
(3)本题属于论述小论文,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传承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角度进行回顾,然后再从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产生的深远影响来畅想未即可。题目传承创新向未来,论述为传承与创新就像历史长河源远流长,奔涌不息。我们需要继承,我们只有继承材才会学会创新。继承告知人们前人走过的路,在继承中,我们变得理智,学会创新,在创新中,我们变得清醒。就像李冰修建都江堰,李时珍编辑《本草纲目》,继承与创新才统一起来,人生也因其而丰富多彩。
故答案为:
(1)都江堰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缺乏现代科学的春秋战国时期,其工程设计精巧、布局合理,成功解决了鱼嘴分水、飞沙堰泄洪排沙、宝瓶口引水等许多复杂的水利工程问题,既控制了岷江水患,又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其简便、低廉、高效的维护管理手法,使得都江堰在 2270多年后仍能继续发挥作用。
(2)明代科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我国医药史上一部不朽的巨著。全书190万余字,共分52卷,16部60类,收载药物1892种,是我国古代医籍中论述中药最全面、最丰富、最系统的典籍。
(3)题目:传承创新向未来。
论述:传承与创新就像历史长河源远流长,奔涌不息。我们需要继承,我们只有继承材才会学会创新。继承告知人们前人走过的路,在继承中,我们变得理智,学会创新,在创新中,我们变得清醒。就像李冰修建都江堰,李时珍编辑《本草纲目》,继承与创新才统一起来,人生也因其而丰富多彩。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都江堰工程彰显的中国人的智慧、《本草纲目》的特点、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识等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