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件(28张PPT) 2022-2023学年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件(28张PPT) 2022-2023学年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统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3 23:2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Shaanxi Province Danfneg Middle School
第20课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课程标准: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Shaanxi Province Danfneg Middle School
苏联
东欧国家(8个):
波兰 捷克斯洛伐克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匈牙利 南斯拉夫
保加利亚 阿尔巴尼亚
罗马尼亚
亚洲国家(4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
蒙古 朝鲜 越南
Workers of all lands, Unite!
Shaanxi Province Danfneg Middle School
苏联方案
东欧国家方案
中国方案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Shaanxi Province Danfneg Middle School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Shaanxi Province Danfneg Middle School
苏联模式
一、苏联的发展
苏联模式 1、经济:①片面发展重工业;②生产资料公有制;③指令性计划经济;
2、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3、思想:实行个人崇拜。
成就 1、仅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形成了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二战期间,为击溃纳粹德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3、二战后,苏联相继爆炸了原子弹、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问题 1、苏联模式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导致了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重工业畸形发展,轻工业、农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质量长期得不到改善。
3、权力高度集中: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个人崇拜严重。
斯大林
Shaanxi Province Danfneg Middle School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赫鲁晓夫,1953年~1964年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美苏冷战核对抗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的主要策划者。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罪行,全盘否定了斯大林,举世震惊。他在任期间,苏联开始了大规模改革,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Shaanxi Province Danfneg Middle School
困境 领域 改革措施 结果
个人迷信严重导致冤 假错案 政治 ①平反冤假错案(恢复被迫害人的名誉) ②强调集体领导(反对个人迷信) ③改革干部制度(实行轮换制、任期制) 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缺少全面科学的功过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思想 苏共二十大,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1、偏重发展重工业 2、农业集体化不足 经济 ①加大农业投入、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玉米运动;垦荒运动,改革农业计划制度,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②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企业自主权 推动农业发展;
玉米运动失败。
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有一定成效。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Shaanxi Province Danfneg Middle School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1982),1964~1982年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执政期间,苏联军事实力大增,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并出兵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和阿富汗。他为人谨慎,秉性保守,讨论问题时,总是先听大家发表看法,然后照顾各方的立场加以折中。被人称为“妥协能手”。
Shaanxi Province Danfneg Middle School
领域 改革措施 结果
经济 工业上实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前期成效明显,改革后劲不足
军事 发展科技,军备竞赛 国民经济更加畸形
在企业中实行以利润为核心的管理制度
Shaanxi Province Danfneg Middle School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中,从未进行过裁减冗员、提高行政效率的改革。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的行政权力像要求各级行政部门一样对社会下达各种指令和指标,为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规定行为的标准。
(勃列日涅夫时期),理论上的教条化和宣传上的形式化盛行起来。在意识形态宣传中,“改革”竟成了一个忌讳的词语。
70年代苏联基本上达到了与美国的军事平衡,甚至在诸如战略核武器等领域还超过了美国。但是,其代价也是巨大的,过高的军事投入必然影响其他领域的投资。
——《抑制创新——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体制的致命缺陷》(整理)
①改革前期一定程度推动工农业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②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增,苏联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③但改革未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原有体制的局部调整;
④后期改革放缓,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经济下滑,矛盾丛生
Shaanxi Province Danfneg Middle School
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985—1991)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1931—2022),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时代》对戈尔巴乔夫的介绍是“莫斯科新老板戈尔巴乔夫——年轻、温和且令人敬畏”。
2022年8月30日,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因病去世,终年91岁。俄罗斯总统普京向戈尔巴乔夫遗体告别。
Shaanxi Province Danfneg Middle School
领域 改革措施 结果
经济 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实行“加速发展战略 ”;承认企业经营自主权 收效甚微
政治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民族分离主义兴起,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思想 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思想混乱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戈的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比较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不同点 时间 1953-1964 1966-1977 1985-1991
背景 ①斯大林模式弊端;②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等人试图改革旧体制 ①赫氏改革失败,国家混乱 ②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突出 ①经济衰退与恶化;②政治生活日益僵化;③斯模式的弊端;
侧重 农业 工业(“ 新经济体制 ”) 前期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后期政治
结果 ①经济: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推动农业发展;②政治:打破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取得一些成效。 ①生活水平有所提高;②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增; ③改革只是修修补补;执政后期,发展缓慢(停滞)。 ①经济改革成效甚微;
②造成思想混乱,民族主义随之兴起,③苏联解体
败因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苏联模式进行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相同点 ①目的:都是针对斯大林模式进行的改革,想要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 ②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③结果:都没有找到适合苏联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特点),都没有解决苏联的根本问题(改革结果)。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则把苏联改死了!”
Shaanxi Province Danfneg Middle School
苏联解体的原因:
1、历史原因(根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2、现实原因(直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4、导火线:八一九事件。
三、苏联解体(1991)
苏联解体
1990.03
立陶宛率先独立
1990.06
俄罗斯发布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纷纷效仿
1991.12.23
苏联解体
1991.08.19
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失败
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当西方国家正在欢度圣诞佳节之际,印有锤子和镰刀的苏联红旗悄然在克里姆林宫上空徐徐降落,一个曾经令人类震撼的帝国大厦就这样轰然倒下,苏联历史合上了最后一页。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国家分裂)
Shaanxi Province Danfneg Middle School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Shaanxi Province Danfneg Middle School
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改革的背景:
1、东欧社会主义改革的背景:
①政治: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②经济:东欧各国经济恢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弊端:东欧各国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东欧原是地理概念,一般指德国、奥地利、意大利以东至欧洲和亚洲分界线的区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东欧国家”则成为一个政治地理概念,特指战后在中欧和南欧建立的除苏联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东欧8国: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这些国家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都曾获得苏联不同程度的帮助。它们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显著地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地理范围和世界影响。
斯大林神化为政治符号
Shaanxi Province Danfneg Middle School
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改革的过程: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南斯拉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总统(1953年1月14日 - 1980年5月4日) ,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解体后的南斯拉夫
国家 50-70年代的改革或成效 70-80年代的实际情况 直接后果
南斯 拉夫 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权力下放,调动人民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滞缓、失业增多、罢工闹事;“国家集体元首制”、“议会代表团制” 地方主义
民族问题
国家分裂
捷克斯 洛伐克 ①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 ②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布拉格之春) 民众要求为“布拉格之春”平反;出现捷克共产党的反对派,政局不安 陷入经济政治困境
苏联坦克开进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
Shaanxi Province Danfneg Middle School
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
国别 措 施 结 果 问题
南斯 拉夫
波兰 匈牙利 民主 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 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
“新经济体制”: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合作社和企业自订生产计划;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地方和企业经营自主权,国家只下达利润指标
“布拉格之春”:主张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等
促进了经济发展;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工农业增产,经济迅速发展
国民收入递增,消费水平提高,人民群众较满意
经济稳步增长,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扼杀了改革
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后期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三、东欧剧变(1989—1992)
(1)原因:
①根源: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②内部:20世纪80年代,经济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③外部: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及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
④思想:东欧执政的领导人迷失改革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2)实质: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由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
(3)表现: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相对平稳,罗马尼亚流血冲突,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南斯拉夫解体。
剧:时间短、范围广;
变:社会主义变资本主义
学习拓展 (教材127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 年11 月15 日)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启示:
①社会主义建设应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关注民生)。
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④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⑤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有效途径。
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要警惕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Shaanxi Province Danfneg Middle School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Shaanxi Province Danfneg Middle School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共同纲领》
开国大典
建立国家
经济:一化三改
政治:人大、宪法
思想:毛泽东思想
建立新制度
经济:土地改革、稳定物价
军事:剿匪镇反、抗美援朝
外交:三大政策、五项原则
日内瓦、亚非会议
巩固新政权
社会主义社会
Shaanxi Province Danfneg Middle School
领域 成就 意义
工业 ①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 ②三线建设 ①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国防科技 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 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综合国力。
农业 ①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 ②1973年,袁隆平杂交水稻“南优2号”培育成功
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育医疗 教育事业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 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
外交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我国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意义 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一、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956-1978)
Shaanxi Province Danfneg Middle School
领域 成就
背景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成就 ①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国际影响力:到201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接近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③国内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意义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着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
②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历程(1978—至今)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背景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主要内容、评价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6-1977):主要内容、评价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
联解体(1985-1991)
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领域、政治领域
苏联解体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
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照搬苏联模式
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
南斯拉夫改革:措施、评价
东欧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
东欧剧变:背景、具体表现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探索发展(1949-197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1978至今)
课堂总结
Shaanxi Province Danfneg Middle School
Shaanxi Province Danfneg Middle School
1、据统计,苏联的工业生产在“四五”计划期间超过战前水平的73%,其中重工业生产增加了一倍,轻工业增加了23%,军事工业仍然受到最多的关注,成功爆炸原子弹。这表明 (  )
苏联摆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
B. 苏联建设成就奠定反法西斯物质基础
C. 苏联利用了西方经济危机的发展契机
D. 苏联重建道路依然坚持了苏联模式
2、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
A. 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 B. 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 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 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3、苏联某一时期的改革,把科学技术进步看作苏共“整个经济政策的核心”,改革工业管理机构,建立拥有科学研究机构的联合公司。这一改革措施( )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B.提高了苏联科技水平
C.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D.改善了国民经济比例
C
D
B
课堂检测:
Shaanxi Province Danfneg Middle School
4.对右面漫画中的改革,解读正确的是 (  )
缓解了政治经济危机 B. 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
C. 确立了世界军事霸权 D. 导致了苏联全面解体
D
5.(2022·浙江·高考真题)下表是1937-1990年美国、苏联、英国、日本等国钢铁产量(单位:百万吨)统计表。其中①②③④分别对应的国家是( )
A.苏联、英国、日本、美国 B.美国、苏联、英国、日本
C.美国、苏联、日本、英国 D.苏联、日本、英国、美国
【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开始,苏联利用制度优势,通过计划经济,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军用工业,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使苏联钢铁产量力进一步上升,在这一方面与美国差距越来越小,甚至反超,故①是苏联;经罗斯福新政的调整,美国经济复苏,重工业快速发展,1937年美国钢铁产量居世界第一,1973年美国出现经济危机,经济进入“滞胀”状态,所以钢铁产量落后于苏联,故④是美国;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受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在1937年以前钢产量比后来崛起的日本要高,故②是日本;③是英国。综上所述,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