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段考
生物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单选题(下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共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
1.“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干)。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岸边)”(节选自《诗经·兼葭》)。诗句中的“兼葭”今名芦苇,诗句中描写的大自然面貌属于湿地生物群落。下列属于划分群落依据的是( )
A.种群密度 B.物种组成 C.群落演替 D.年龄结构
2.受气候影响,某地群落演替时马尾松林会向针阔叶混交林以及常绿阔叶林过渡,但由于马尾松寿命长,自然演替需要很长时间。研究发现,松材线虫入侵马尾松林群落后,马尾松死亡造成林窗(林冠层空隙)开放,改变了林内资湖和空间分布,导致阔叶树种进入群落并迅速生长起来。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松材线虫的入侵改变了马尾松林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B.松材线虫入侵后马尾松林群落演替的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C.在染病的马尾松林补种当地阔叶树种可加快演替的进行
D.可在松材线虫入侵地集中选取若干样方估算其种群密度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所有生态系统必须有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才能维持其稳定
C.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D.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4.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一块农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B.理想条件下,种群会呈“S”形曲线增长
C.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应采用记名计算法统计其丰富度
D.群落的垂直结构可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5.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营养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食物网包含四条食物链,其中鹰占有三个营养级
B.一条食物链中相邻两种生物间可能同时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C.该食物网结构的稳定性取决于各营养级中生物数量的多少
D.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导致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6.如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碳以的形式通过丙的自养代谢进入生物群落
B.碳在丙→乙→甲这条食物链间的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C.图中的乙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D.①②③均包括细胞呼吸将碳返回到无机环境的过程
7.生物浮床技术是按照自然规律,运用无土栽培技术,综合采用现代农艺和生态工程措施,在富营养化水域的水面上种植某些植物,可以抑制藻类大量繁殖,通过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等,除去水体中富集的N、P等元素,最终使水体得到净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浮床植物和藻类植物同化的能量是流经富营养水体的总能量
B.生物浮床技术的应用可能使水域群落的垂直和水平方向复杂化
C.通过定期更新或收割植物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富集的N、P等
D.浮床植物与藻类竞争阳光以及N、P等,因而能抑制藻类大量繁殖
8.中科院康乐院士团队通过分析飞蝗的体表和粪便挥发物,发现了飞蝗群聚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4VA能够响应蝗虫种群密度的变化,并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获得飞蝗OR35蛋白缺失突变体,发现其触角和锥形感觉神经的生理反应显著降低,对4VA的响应行为丧失。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飞蝗幼虫活动能力强,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B.4VA通过负反馈方式调节蝗虫种群密度,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C.OR35可能是4VA的特异性受体
D.用人工合成的4VA诱杀蝗虫以降低其K值
9.研究人员为了探究某种酵母菌种群数量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变化,设置了I、II、III三组实验,测得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J” 形表示在理想状态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实验目的可知,每组接种的起始酵母菌数量应该相同
B.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即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D.图中a点以后,II、III组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是缺乏食物、种间竞争
10.关于种群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猞猁常以雪兔为食,猞猁与雪兔的数量变化具有同步周期性
B.东亚飞蝗在干旱年份容易大爆发,体现了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
C.随种群密度的增加,池塘内的椎实螺的相对产卵量减少,体现了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
D.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体现了密度制约因素影响林下植物种群数量
11.“无废弃物农业”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无废弃物农业”的众多类型之一就是把人畜粪便、枯枝落叶以及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等,采用堆肥和沤肥等多种方式转变为有机肥料,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堆肥和沤肥过程中,微生物将一部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B.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达到了生态平衡
C.农田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D.与秸秆直接还田相比,堆肥和沤肥有效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12.当烟草植株受到蛾幼虫攻击后,能够产生和释放信息素。信息素在白天可以吸引蛾幼虫的天敌来捕食蛾幼虫,夜晚又可以驱逐夜间活动的雌蛾,使它们不能停留在叶片上产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例表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B.利用信息素吸引天敌控制蛾幼虫数量属于化学防治
C.食物链"烟草→蛾幼虫→天敌"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反馈调节
D.蛾同化的能量可通过自身产生的粪便和遗体残骸流向分解者
二、单选题(下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共4小题,每题4分,共16分)
13.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称为生态位。斑点叉尾鱼和鲢鱼是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人们常常将它们混合教养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科研人员对两种鱼所摄取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进行研究,并绘制了如图曲线。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d越小,说明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竞争越弱
B.b越大,说明斑点叉尾鱼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C.对生态位的研究属于在种群水平上的研究
D.斑点叉尾鱼和鲢鱼之间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14.某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食物网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表所示。已知水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假设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每个种群只占一个营养级,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为食。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重金属含量(ug/Kg鲜重) 0.0037 0.0036 0.035 0.036 0.34
A.甲和乙为次级消费者 B.丙和丁存在捕食关系
C.戊只占据第三营养级 D.该食物网有3条食物链
15.下图表示某人工柳林中,林下几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随林木郁闭度(指森林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变化的调查数据。下列相关分析判断错误的是( )
A林木郁闭度较大时,调查林下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
B.柳树的种植密度增大,林下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都会随之变小
C.该人工柳林中,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D.适宜的柳树种植密度可提高人工柳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6.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称为初级生产量,其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的呼吸消耗,余下 部分称为净初级生产量。下表为 4 个生态系统的研究实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类别 玉米地 荒地 湖泊Ⅰ 湖泊Ⅱ
太阳能利用率 (初级生产量/入射太阳能) 1.6% 1.2% 0.4% 0.1%
呼吸消耗量(呼吸消耗/初级生产量) 23.4% 15.1% 22.3% 21.0%
净初级生产效率(净初级生产量/初级生产量) 76.6% 84.9% 77.7% 79.0%
A两个湖泊的太阳能利用率低,主要原因是 CO2供应不足导致光合速率较低
B.两个湖泊中植物的呼吸消耗率与玉米地的大致相等,但明显高于荒地
C若入射太阳能相同,上述 4 个生态系统中,制造有机物质最多的是玉米地
D.玉米快速生长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有机物中的能量属于净初级生产量
三、简答题(根据题意填写正确答案,如无特殊说明每空2分,共60分)
17.14分。红耳龟原产于美洲,作为宠物引入我国。由于宠物弃养和放生行为,红耳龟野外种群数量逐渐增大,这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威胁。为研究红耳龟入侵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科研人员对某地区红耳龟的食性和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请回答问题:
(1)为研究红耳龟的食性,研究人员解剖了红耳龟和本地龟类——中华花龟,统计它们胃内残余食物种类及出现次数,发现中华花龟胃内仅有久雨花科、苋科和鱼类三种食物。红耳龟的残余食物统计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可知,红耳龟与中华花龟的种间关系是_____。
(2)红耳龟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其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____________过程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等生命活动。
(3)红耳龟的_____________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其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直接因素。
(4)红耳龟的捕食行为会引起本地的鱼类、贝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下降,严重时会使当地的物种__________降低,影响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能力。
18.15分。稻虾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农业模式,能显著改善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提高浮游植物多样性,促进小龙虾的养殖。某科研小组研究不同施肥模式下稻虾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
处理环境参数 无机肥 有机肥 有机-无机复合肥
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 1.95 2.29 2.58
浮游植物生物量(mg/L) 11.03 2.7 7.68
水体溶解氧(mg/L) 10.60±1.08 5.27±0.75 6.73±0.21
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___。稻田中的植物吸引昆虫前来觅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的功能。
(2)在有机-无机复合肥处理的稻田中,浮游植物群落在养殖初期以绿藻、隐藻和硅藻为优势种,养殖中期转变为以绿藻、蓝藻和隐藻为优势种,到养殖末期又回到养殖初期时的优势种状态。该现象说明人类活动与群落演替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果表明,仅施用有机肥组的水体溶解氧显著低于仅施用无机肥组,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表分析,为提高浮游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应对稻田施加___________肥。
(4)螟虫是一种水稻害虫,在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中,小龙虾捕食浮游动植物、害虫、虫卵、有机碎屑、动植物尸体等,使螟虫数量下降,小龙虾在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_____。除此之外,虾农还利用性引诱剂诱杀螟虫雄性个体调整________________,降低出生率,使种群密度下降。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防治螟虫的实践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
19.15分。近年来,某区域林地遭受一定程度破坏,为此当地政府推进生态修复,同时发展生态农业,构建形成了“果—菌—肥”生态农业模式。该林地生态系统的能量[单位为]流动过程如图所示,其中A、B、C、D代表不同类型的生物,数字代表能量值。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林地透光度不同的地方,植物种类也有所不同,体现群落的______结构,破坏的林地,经过村民多年的生态修复,恢复以往的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景象,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
(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______形式循环。
(3)图1所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生物B粪便的能量属于能量值为______(用图中数字表示)[]中的一部分,能量流动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农户种植食用菌、花卉苗圃等,使当地成为了温度适宜、负氧离子含量高的天然氧吧、旅游打卡地,这属于生物多样性中__________价值的利用。在林地生态修复过程中,多树种栽培,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_________稳定性,引入灰喜鹊来控制松毛虫属于_________防治。
20.16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历史上塞罕坝林场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北方沙漠的风沙可以肆无忌惮地刮入北京。自1962年开始,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请回答下列问题:
(1)塞罕坝人通过植树造林将“昔日的茫茫荒原变为林的海洋”,这一过程属于群落的_________演替,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替过程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动物群体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2)在自然环境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能否建立起塞罕坝式的林海?___,请说明理由: ___。
(3)下表是研究者对某林场中两种乔木的调查数据(单位:株/hm2),请回答下列问题。
乔木树种 老年树 成年树 幼年树
华北落叶松 50 55 56
长白落叶松 50 80 880
①据表可知,华北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的年龄结构分别为_______和______,其中华北落叶松的种群密度是___________株/hm2。
②落叶松的天敌是松毛虫,对松毛虫的监测和预防需通过____________法来调查并估算其种群密度,林场工人在造林时将树种合理搭配和混交,从而大大降低了虫害的发生。
答案第12页,共12页惠阳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段考
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
1.B 2.C 3.C 4.B 5.C
6.B 7.A 8.C 9.D 10.D
11.D 12.C
13.B 14.C 15.B 16.A
17.共14分,除特殊说明外,每空2分
(1)竞争
(2) 消费者 呼吸作用 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3) 出生率、死亡率
(4) 丰富度(多样性) 自我调节
18.共15分, 除特殊说明外,每空2分
(1) 群落(生物群落) 1分 信息传递
(2) 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3) 微生物通过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耗氧量大 有机-无机复合
(4) 消费者和分解者 性别比例
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9.共15分,除特殊说明外,每空2分
(1) 水平 1分
(2) CO2
(3) 48 6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 直接、间接 抵抗力 生物
20.共16分,除特殊说明外,每空2分
(1) 次生1分 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或原有植物的繁殖体仍有可能存在)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 不能1分 两地自然环境不同,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同
(3) 稳定型 增长型 161 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