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2月开学摸底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战国时期,地方官每年年初要将自己管辖区域内的垦田、赋税、户口、仓储等数字写成文券上报国君,到年终持实际完成数字前去报核。如成绩不佳,君主即可当场将他收玺免职。材料可用于考证( )
A.户籍制度的严密 B.行政效率的提高
C.考核制度的形成 D.基层管理的加强
2.自汉武帝时代以后,士人数量剧增。一方面,博士弟子的人数从汉武帝时的五十人增至西汉末的三千人,再增至东汉时代的三万人,郡国也开始设立学校;另一方面,私人教授也愈来愈普遍,“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由此可知,两汉时期( )
A.儒学思想影响渐广 B.朝廷放松社会控制
C.教育体系己趋完备 D.士族势力日益强大
3.唐初,朝廷下令若各州所荐举秀才,经策试不第者,所在州的长官要受处罚。唐中期,朝廷规定台阁长官所推荐的僚属,若是不称职,举主要连坐受罚。这主要反映出,唐朝( )
A.徇私舞弊成风 B.重视人才选拔
C.中央集权加强 D.士族势力衰微
4.北宋时期,政府向盐民收食盐,或由官府运输,转卖于民间,或转售给商人,由商人运销。有时官府因为运盐过多,或盐价过高,销售不出,就直接配给于民,勒令输钱。可见,食盐专营( )
A.满足了百姓需求 B.稳定了食盐价格
C.促进了商品流通 D.增加了政府收入
5.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天地间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时间一天天过去,逐步积累为一个月,进而成为一年。他研究了“周末风俗”、“两汉风俗”以及“宋世风俗”之后,得出“天下无不可变之俗”的结论。这体现了顾炎武( )
A.历史进化的观点 B.求真务实的学风
C.明道救世的主张 D.改革弊政的诉求
6.1881年夏,大清驻美副公使容闳给留美幼童带去了出洋局停办、尽撤回国的坏消息。有人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命令下达,对幼童言乃一忧伤之日,大多数再过一两年即可毕业,中途荒废学业,令人悲愤异常”。这反映出( )
A.中国国内政局动荡 B.清廷保守势力强大
C.国人求学之路艰辛 D.中美关系急剧恶化
7.中国同盟会以男女平权为政纲之一,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时,没有男女平等条文,妇女一度冲入南京临时参议院,打碎玻璃窗,掌击宋教仁。后来经孙中山调停,答应向参议院提议增修,风波才平息下来。这表明( )
A.家庭革命初见成效 B.革命党人软弱妥协
C.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D.妇女谋求自身解放
8.下图是1928年东北大学为了庆祝建校6周年而邀请刘半农先生创作的校歌歌词(部分),该歌词意在( )
痛国难之未已,恒悲火之中烧。 东夷兮狡诈,北虏兮矫骁, 灼灼兮其目,霍霍兮其刀, 苟捍卫之不力,宁宰割之能逃? 惟卧薪而尝胆,庶雪耻于一朝。 唯知行合一方为责,无取乎空论之滔滔。 唯积学养气可致用,无取乎狂热之呼号。
A.揭露日本侵占东北三省的罪行 B.激励学生肩负起抗日的重任
C.点燃师生们的爱国良知和热忱 D.动员青年效法古人保家卫国
9.下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漫画。该作品主要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 )
A.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B.人民政府赢得民众的信任
C.金属货币退出中国市场 D.社会主义革命已基本完成
10.1978年5月,美国总统卡特在一次谈话中说,中国在维持世界均势中发挥中心作用,一个强大的、独立的中国,同邻国和平相处的中国,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中,将是和平的力量,将对解决世界的问题起建设性的作用。对卡特的这一认识,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崛起冲击两极格局 B.中苏结盟威胁美国利益
C.多极化趋势已不可逆转 D.中美关系将进一步发展
11.1980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仅有7.2平方米,2007年达到28平方米。特别是1998年下半年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的10年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以每年1平方米的速度增加。这反映出( )
A.体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B.住房保障制度有效落实
C.城市发展改善居民生活 D.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12.下表列举了多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选手领奖服的设计思路。这主要说明了( )
时间和举办地 设计思路
2000年悉尼 以龙为核心图案,这一年恰好是中国的龙年,上衣胸前动感十足的巨龙,寓意“巨龙腾飞”。
2008年北京 以祥云为核心图形,古时祥云有吉祥、美好的寓意,延续到现在又增添了和谐、共生的内涵,这与此次奥运主题恰好一致。
2012年伦敦 融入中国书法形式,上衣上蜿蜒的“龙”字造型将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形象融入其中,生动地将北京、伦敦两届奥运会举办地连接起来。
2016年 里约热内卢 将剪纸艺术与现代霓虹灯光效果相结合,营造出“光影龙”的样式,将跑步过程里的“跑步”动作与龙的整体相结合。
A.运动服装兼具审美和实用功能
B.中国的体育事业与文化交融共进
C.文化借助特定的载体得到传播
D.体育活动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13.15、16世纪,西欧国家的一些经营者走出城市到农村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他们把原材料分发给农户,农户按要求加工,经营者付给农户报酬收回产品,他们再将产品运往远方的市场销售。这表明( )
A.商业资本在农村的扩张 B.契约关系深入西欧农村
C.封建主对市民剥削加重 D.人口流动促进市场扩大
14.1873年,业余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里曼宣布,他找到了《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在荷马到底是谁还有所争议的情况下,施里曼坚信这位诗人所传承的古老神话,根据其创作出的文本开始发掘工作,最终找到了特洛伊。由此可见( )
A.历史研究需要多重考证 B.个人意志影响历史走向
C.考古研究依赖神话故事 D.考古发掘印证古代传说
15.20世纪50年代,苏联人认为,女性解放运动是与无产阶级运动同步进行的,女性运动是天然反殖民主义、反资本主义的。美国人则强调只有在西方模式的“民主”制度体系下,女性权力才有可能得到保障。这表明( )
A.国际社会对女性权益的重视 B.经济差异影响学术观点
C.女性主义诠释渗透冷战意识 D.美苏争霸重心发生转移
16.下表为20世纪60年代坦桑尼亚中学历史试卷的问题设计。其变化主要有利于( )
1967年前 1967年后
①人们普遍认为古希腊文明为现代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请解释原因。 ②简述如下各项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性:雅典、游牧民族、新石器时代、神圣罗马帝国、伽利略。 ①我们可以从古代非洲帝国学到什么? ②讨论1957年加纳独立对其他非洲国家的影响。 ③“津巴布韦”是非洲人的成就,评价该说法。
A.增进国民对非洲文化的认同 B.否定西方的文化和意识形态
C.动员民众支持非洲独立运动 D.推动与其他非洲国家的团结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其中第17题14分,第18、19题12分,第20题14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三言二拍”是明代优秀的短篇白话小说合集,它真实地反映了明中叶后的社会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对明代商人的形象做出了大量正面的描写(见下表),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情节摘要 出处
布商吕玉偶然拾得二百两银子,想到“倘或失主追寻不见,好大一场气闷”,后在南宿州遇着失主,一路陪送他到家里,将银子送还。 《吕大郎还金完骨肉》
士商吴保安终日吃粗粝、穿破衣,十年如一日只是为了赎回好友。 《吴保安弃家赎友》
张孝基不忘岳丈临终嘱托,为妻兄打理家产,并促其改正,使浪子回头。之后将几年来经营之账目钱财交与妻兄,带着妻儿回到自家。 《张孝基陈留认舅》
浙江商人蒋生以情爱为婚姻的基石,崇尚一夫一妻,对女性有情有义,体贴尊重大家闺范马小姐。 《赠芝麻识破假形, 撷草药巧谐真偶》
——摘编自孟昕颖《浅析“三言二拍”小说中的商人形象》等
(1)据材料,概括“三言二拍”中商人的正面形象。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言二拍”中商人以正面形象出现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毛泽东指出,“区乡自治是省自治的巩固基础,省自治又是全国民治的巩固基础。陕甘宁边区的民主,建筑在乡政权民主的基础上,即建筑在广大人民的真正自由上,所以特别有力”。1937年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中规定“本条例采取普遍的、直接的、平等的、无记名的选举制,保证实现彻底的民主”。无论是哪一种乡村政权形式,都是由根据地的乡村民众直接选举产生,代表了农村除汉奸以外所有阶层的广泛利益。谢觉哉指出,“越下层越要民主,下面基础打得广大而且结实,民主政治的力量才能出人测度地发展起来”。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乡村民众几乎没有不参加某种组织的,很多人同时是几个组织的成员。正是通过这种发达的组织生活,根据地的农民很快就从民主政治的被动接受者成长为主动的参与者。
——摘编自丁云《抗日根据地的乡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据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人对抗日根据地乡村民主政治的认识和实践。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根据地乡村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作用。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通过交流和传播,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发明创造往往成为各族人民,乃至人类共享的文明财富。从全球范围来看,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地区永远是施惠者;同样,也不会有一个地区永世处于受惠者的地位。施惠和受惠的地位常常是互相转换的,有的历史时期施惠和受惠是交相进行的;施惠者和受惠者一身而二任,只有或多或少的量的不同。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第二版)》
提取材料信息,结合世界古代史有关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9年制定的日内瓦四公约,是国际人道主义法的重要部分,是约束战争中敌对双方的权威法律文件,其前后的发展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862年,瑞士人亨利·杜南在他的书中描述了1859年法、意对奥战争中的惨状,以唤起世人对战时救护伤病员问题的注意。1863年,杜南发起成立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在该组织倡导下,1864年,瑞士政府召集法、意、西等12国参会,签署了《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境遇公约》,即最早的日内瓦公约。此后,日内瓦公约经过了多次修订和补充(见下表),缔约国也不断增加,至2014年,世界上有196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其缔约方。
日内瓦公约修订情况一览表(至1949年)
时间 内容
1864年 订立了改善战地伤兵境遇的公约。
1906年 制定了《1906年改善战地伤者病者境遇的日内瓦公约》,弥补了1864年日内瓦公约只能适用于陆战的不足。
1929年 对1906年日内瓦公约加以修正和补充,新订了一个关于战俘待遇的公约。
1949年 制定了四个公约,前三个都是关于作战人员,第四个是新制定的保护平民的公约。
——摘编自朱文奇《何谓“国际人道法”》
(1)据材料,分析日内瓦公约订立并多次修订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内瓦公约的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C.据题意可知,战国时期的君主可以根据地方官的政绩进行任免,这是对地方官员的考核,所以可以用于考证官员考核制度的形成,C项正确;
ABC.材料涉及的是官员考核制度,和户籍制度、行政效率以及基层管理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考核制度,依据材料可知,战国的君主根据地方的政绩进行任免,这说明古代的官吏考核制度正在形成。
2.【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解析】【分析】A.依据材料分析可知,博士弟子由汉武帝时的五十人增长到成帝时的三千人,再到顺帝时的三万人,说明学习儒学的学生越来越多,政府重视儒学,儒学思想影响渐广,故A项正确;
B.材料主要说明儒学的影响日益增强,说明朝廷对思想控制加强,故排除B项;
C.材料仅表明儒学的影响日益增强与教育体系无关,故排除C项;
D.材料不能体现士族势力日益强大,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两汉的儒学思想,学生正确解读题干信息即可。材料反映了两汉时期,政府重视儒学,促进儒家思想的传播。
3.【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B.据题意可知,唐朝时期,举荐的人才如果不符合要求,举荐人或举荐单位要受到连带责任,这就要求必须举荐真正的人才,由此体现了对人才选拔的重视,故B项正确;
A.材料反映的是对人才举荐的重视,未涉及徇私舞弊的问题,故排除A项;
C.唐朝通过完善科举制,提高官员素质,扩大封建统治基础,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故排除B项;
D.科举制的兴起成为门阀制度最终走向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与人才举荐无直接关系,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相关史实,学生灵活迁移所学知识,正确解读题干信息即可。通过材料的解读,可知唐朝中央政府要求必须举荐真正的人才,体现对人才选拔的重视。
4.【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D.根据“北宋时期,政府向盐民收食盐,或由官府运输,转卖于民间,或转售给商人,由商人运销。有时官府因为运盐过多,或盐价过高,销售不出,就直接配给于民,勒令输钱。”可得出食盐专营等于是垄断了食盐生产销售领域,不论是卖给商人,还是配发给民众,都可以从中获得利润,增加财政收入,D项正确;
A.食盐专营会加重百姓的负担,并不能满足百姓,故排除A项;
B.专营不符合市场规律,不会稳定物价,排除B项;
C.专营不利于商品流通,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宋代食盐专营的相关知识。各朝各代大都对盐这种普及所有百姓的日用消耗品实行征税或政府官营制度,政府所征收的赋税、所设置官员的俸禄、转运的成本等都会分摊到百姓的头上,深深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并且食盐专卖的制度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盐税也成为古代王朝仅次于田税的第二大收入来源。
5.【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A.根据“天地间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天下无不可变之俗”可知,顾炎武认为世界、风俗习惯都是发展变化着的,体现了历史进化的观点,A项正确;
B.顾炎武在学术研究上一以贯之地坚持“求真”的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故排除B项;
C.“明道”就是明白道理,“救世”就是要对社会有贡献。顾炎武希望读书人要明白道理,要对国社会有贡献,因此明道救世与材料无关,故排除C项;
D.顾炎武认为世界、风俗习惯都是发展变化着的,材料无法体现顾炎武改革弊政的诉求,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顾炎武的思想,学生灵活迁移所学知识,并正确解读题干信息即可。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天地间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天下无不可变之俗”。
6.【答案】B
【知识点】近代中国学校教育
【解析】【分析】B.根据材料“留美幼童......尽撤回国的坏消息......中途荒废学业”可知,清政府将留美幼童撤回,导致他们的学业中途荒废,令人悲愤异常,说明当时清政府对向西方学习持保守态度,B项正确;
A.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国国内政局动荡,排除A项;
C.国人求学之路艰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D.材料未涉及中美关系急剧恶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学生灵活迁移所学知识,并正确分析题干信息即可。由于清政府的保守思想,要求将留美幼童撤回,导致他们无法完成学业,令人悲愤。
7.【答案】D
【知识点】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D.依据材料可知,同盟会的政纲提出男女平权,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未体现,这激发妇女的不满,最后经过调停,增修后才得以平息,这说明妇女在谋求自身解放,D项正确;
A.材料未涉及到对家庭的革命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
B.上述内容不能体现出革命党人的软弱和妥协,排除B项;
D.民主共和观念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知识,学生正确解读题干信息即可。依据材料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未体现同盟会男女平权的政纲,引发妇女的不满,这说明妇女在谋求自身解放。
8.【答案】C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解析】【分析】C.根据材料“痛国难之未已,恒悲火之中烧。……惟卧薪而尝胆,庶雪耻于一朝。……唯知行合一方为责,无取乎空论之滔滔,唯积学养气可致用,无取乎狂热之呼号。”可知,歌词内容有助于加强大学生对东北形势的认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C项正确;
A.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时间不符,排除A项;
B.此时抗日战争尚未打响,故排除B项;
D.“动员青年效法古人保家卫国”不符合主旨,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痛国难之未已,恒悲火之中烧。……惟卧薪而尝胆,庶雪耻于一朝。……唯知行合一方为责,无取乎空论之滔滔,唯积学养气可致用,无取乎狂热之呼号。”
9.【答案】B
【知识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析】【分析】B.根据材料“现在货币稳稳牢,人民政府赢得民众的信任,黄金美钞都打倒,投机匿迹人人笑。”可知,反映了新中国初期人民政府在金融领域的改革稳定了全国物价,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B项正确;
A.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时间不符,排除A项;
C.材料体现不出金属货币退出中国市场的信息,排除C项;
D.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历史漫画的形式考查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相关知识,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史料信息即可。1950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政令,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管理财经,要求所有物资、现金等开支项均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政令一出,全国上下齐心、高效执行,短短3个月基本实现了财经统一和收支平衡。毛泽东同志称赞统一财经的意义不亚于淮海战役。
10.【答案】D
【知识点】中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
【解析】【分析】D.1978年中美恢复正常关系之后,此时卡特肯定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地位,是在巩固与中国的关系,说明中美关系将进一步发展,D项正确;
A.1978年的中国还没有实现崛起,无法冲击两极格局,排除A项;
B.此时中苏关系处于恶化期间,排除B项;
C.材料与多极化趋势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美关系的相关知识,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即可。卡特在担任美国总统期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1978年4月,卡特总统公开宣布:美国承认一个中国的概念,同中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符合美国的最大利益。此时的中美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1.【答案】A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特别是1998年下半年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的10年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以每年1平方米的速度增加”并结合所学可知,住房实物分配指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分配住房给员工,停止住房实物分配,让市场调节住房市场,促进了我国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以每年1平方米的速度增加,说明体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A项正确;
B.材料并没有体现住房保障制度,而是强调市场的作用,排除B项;
C.材料强调的是人均住宅面积增加,不等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排除C项;
D.人均住宅面积增加不等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特别是1998年下半年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的10年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以每年1平方米的速度增加”。
12.【答案】C
【知识点】文化传承的载体
【解析】【分析】C.据材料“下表列举了多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选手领奖服的设计思路”可知,2000年悉尼奥运会“以龙为核心图案,这一年恰好是中国的龙年,上衣胸前动感十足的巨龙,寓意‘巨龙腾飞’”;2008年北京“以祥云为核心图形,古时祥云有吉祥、美好的寓意,延续到现在又增添了和谐、共生的内涵,这与此次奥运主题恰好一致”;2012年“融入中国书法形式,上衣上蜿蜒的‘龙’字造型将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形象融入其中,生动地将北京、伦敦两届奥运会举办地连接起来”等,材料中的设计思路体现了文化借助奥运会领奖服展现传播,C项正确;
A.材料的主旨是“多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选手领奖服的设计思路”,不是强调审美,排除A项;
B.材料的主旨未涉及“体育事业与文化交融共进”,排除B项;
D.材料未涉及体育活动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归纳解读表格信息的能力,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正确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即可。
13.【答案】A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A.根据“他们把原材料分发给农户,农户按要求加工,经营者付给农户报酬收回产品,他们再将产品运往远方的市场销售”可得出材料反映出当时西欧的农村地区出现了雇佣关系,说明商业资本扩张到农村地区,A项正确;
B.材料体现的不是契约,排除B项;
C.根据材料“西欧国家的一些经营者走出城市到农村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经营者扩大农村市场,没有体现封建主和市民的关系,而且市民属于城市中的阶层,排除C项;
D.材料没有涉及到人口流动与市场的关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他们把原材料分发给农户,农户按要求加工,经营者付给农户报酬收回产品,他们再将产品运往远方的市场销售”,雇佣关系的出现,说明商业资本进入农村。
14.【答案】D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D.虽然不知道对于荷马还存在争议,但特洛伊的发掘说明《荷马史诗》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印证了《荷马史诗》的记载,所以说考古发掘可以印证古代传说,D项正确;
A.材料反映的是考古发现对史料记载的印证,并不是历史研究需要多重考证,故排除A项;
B.个人意志无法影响历史走向,排除B项;
C.考古研究依赖的是史料,而不是神话故事,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学科素养,学生灵活迁移所学知识,并正确分析题干信息即可。
15.【答案】C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C.根据材料“苏联人认为,女性解放运动是与无产阶级运动同步进行的,女性运动是天然反殖民主义、反资本主义的。美国人则强调只有在西方模式的“民主”制度体系下,女性权力才有可能得到保障。”,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苏联和美国在女性解放运动这一认知上存在分歧,反映女性主义诠释渗透冷战意识,C项正确;
A.材料未涉及国际社会对女性权益的态度,排除A项;
B.经济差异影响学术观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
D.材料未涉及美苏争霸重心的转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女性解放运动的相关知识,本题关键信息是“苏联人认为,女性解放运动是与无产阶级运动同步进行的,女性运动是天然反殖民主义、反资本主义的。美国人则强调只有在西方模式的“民主”制度体系下,女性权力才有可能得到保障。”这反映了苏联和美国对于女性解放运动上存在这意识形态的分歧。
16.【答案】A
【知识点】“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解析】【分析】A.据材料“下表为20世纪60年代坦桑尼亚中学历史试卷的问题设计”可知,1967年前20世纪60年代坦桑尼亚中学历史试卷的问题设计主要体现的对欧洲问题的关注,而1967年后坦桑尼亚中学历史试卷的问题设计主要体现的对非洲自身,这有利于增进国民对非洲文化的了解和认同,A项正确;
B.材料未涉及对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否定,排除B项;
C.材料未涉及动员民众的内容,排除C项;
D.材料体现的是“坦桑尼亚中学历史试卷的问题设计”,未涉及“推动与其他非洲国家的团结”,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非洲民族民主运动的相关知识,学生灵活迁移所学知识,并正确分析题干信息即可。
17.【答案】(1)形象:重义轻利;辛劳节俭;诚信仁义;思想开放;尊重女性。
(2)原因:商品经济繁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重商风气渐浓;阳明心学影响(对礼教束缚的突破)。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
【解析】【分析】(1)形象:从情节一中布商吕玉拾金不眛可以看出商人重义轻利;从情节二“士商吴保安终日吃粗病、穿破衣,十年如一日只是为了赎回好友。”可以看出重义轻利、辛劳节俭;情节三中张孝基不忘岳丈临终嘱托,为妻兄打理家产,可以看出诚信仁义;情节四中尊重女性。
(2)原因:据材料中商人的形象与以前相比有所变化,以正面形象出现,说明当时社会对商人的态度发生变化,说明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结合所学知识明朝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主义萌芽,工商皆本思想出现,人们思想发生变化。
故答案为:(1)形象:重义轻利;辛劳节俭:诚信仁义:思想开放;尊重女性。
(2)原因:商品经济繁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重商风气渐浓;阳明心学影响(对礼教束缚的突破)。
【点评】本题考查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学生正确迁移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即可。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种类很多,本题属于内容和原因类,其解答的基本思路是读题、审题、明确题型和试题主题→阅读材料、对材料进行分层,找到关键信息→概括材料→知识迁移、嫁接、转换→组织答案。
18.【答案】(1)认识:实质是人民享有充分自由;是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要重视乡村基层民主建设。
实践:制定选举条例;实行普选;普遍建立民众团体(组织);建设乡村基层民主政权。
(2)作用:调动民众政治积极性;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为抗战胜利准备条件;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经验。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1)认识:根据材料“建筑在广大人民的真正自由上,所以特别有力”可知,实质是人民享有充分自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根据材料“越下层越要民主,下面基础打得广大而且结实,民主政治的力量才能出人测度地发展起”可知,要重视乡村基层民主建设。实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地制定选举条例、实行普选;根据材料“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乡村民众几乎没有不参加某种组织的,很多人同时是几个组织的成员”可知,普遍建立民众团体(组织)、建设乡村基层民主政权。
(2)作用:根据材料“正是通过这种发达的组织生活,根据地的农民很快就从民主政治的被动接受者成长为主动的参与者。”可知,调动民众政治积极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抗战胜利准备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经验。
故答案为:(1)认识:实质是人民享有充分自由;是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要重视乡村基层民主建设。
实践:制定选举条例:实行普选:普遍建立民众团体(组织):建设乡村基层民主政权。
(2)作用:调动民众政治积极性: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为抗战胜利准备条件;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经验。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学生正确迁移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即可。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种类很多,本题属于认识和影响类,其解答的基本思路是读题、审题、明确题型和试题主题→阅读材料、对材料进行分层,找到关键信息→概括材料→知识迁移、嫁接、转换→组织答案。
19.【答案】【示例】
论题 阐述
地区 “受惠”方面 “施惠”方面 方式(途径) 总结
古希腊(古罗马、古阿拉伯)文明受到其他地区的影响,同时向外传播。 古希腊 受到古代西亚、埃及文学、艺术和文字的影响 文字、文学艺术等成就传播到西亚、北非和欧洲其他地区。 人口迁徙、经贸往来、对外战争等 世界各地区的文明成就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古罗马 受到古代希腊科学知识、文学、史学、哲学的影响 法律、文学、史学、建筑、历法等成就传到西亚、北非和欧洲其他地区
古阿拉伯 受到古代埃及、西亚、印度、希腊和罗马传统文化的影响 文学和科学(数学、医学、天文历法)等成就传到欧洲等地区
【知识点】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
【解析】【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学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首先,学生应根据材料选择一个熟悉且容易论证的论题,根据材料中的“施惠和受惠的地位常常是互相转换的,有的历史时期施惠和受惠是交相进行的;施惠者和受惠者一身而二任,只有或多或少的量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拟定论题为“古希腊(古罗马、古阿拉伯)文明受到其他地区的影响,同时向外传播”;论证过程古希腊可选取文字、文学艺术等成就传播到西亚、北非和欧洲其他地区,受到古代西亚、埃及文学、艺术和文字的影响等史实进行论证;古罗马可选取法律、文学、史学、建筑、历法等成就传到西亚、北非和欧洲其他地区,受到古代希腊科学知识、文学、史学、哲学的影响等史实进行论证;古阿拉伯可选取文学和科学(数学、医学、天文历法)等成就传到欧洲等地区,受到古代埃及、西亚、印度、希腊和罗马传统文化的影响等史实进行论证,论证过程应紧扣论题,史论结合;最后对所论述的论题进行简单的总结。
故答案为:
论题 阐述
地区 “受惠”方面 “施惠”方面 方式(途径) 总结
古希腊(古罗马、古阿拉伯)文明受到其他地区的影响,同时向外传播。 古希腊 受到古代西亚、埃及文学、艺术和文字的影响 文字、文学艺术等成就传播到西亚、北非和欧洲其他地区。 人口迁徙、经贸往来、对外战争等 世界各地区的文明成就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古罗马 受到古代希腊科学知识、文学、史学、哲学的影响 法律、文学、史学、建筑、历法等成就传到西亚、北非和欧洲其他地区
故阿拉伯 受到古代埃及、西亚、印度、希腊和罗马传统文化的影响 文学和科学(数学、医学、天文历法)等成就传到欧洲等地区
【点评】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该根据题意内容总结论点,在联系相关史实展开论述。根据题干信息,结合古代不同地区的文明交流的相关知识分析,即可得出世界各地区的文明成就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20.【答案】(1)原因:有识之士和国际社会对战争灾难的反思;战争的不断扩大;对人权的重视。
(2)作用:有利于保护战争受难者;促进国际人道主义的传播;有利于制约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国际和平力量的壮大);推动国际法的发展。
【知识点】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描述了1859年法、意对奥战争中的惨状,以唤起世人对战时救护伤病员问题的注意”得出有识之士和国际社会对战争灾难的反思;根据“是约束战争中敌对双方的权威法律文件”得出战争的不断扩大;根据“第四个是新制定的保护平民的公约”得出对人权的重视。
(2)作用:根据“关于战俘待遇的公约”得出有利于保护战争受难者;根据“是国际人道主义法的重要部分”得出促进国际人道主义的传播;根据“是约束战争中敌对双方的权威法律文件”得出有利于制约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国际和平力量的壮大);根据“《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境遇公约》”得出推动国际法的发展。
故答案为:(1)原因:有识之士和国际社会对战争灾难的反思;战争的不断扩大;对人权的重视。
(2)作用:有利于保护战争受难者;促进国际人道主义的传播;有利于制约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国际和平力量的壮大);推动国际法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日内瓦公约的相关知识,学生正确迁移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即可。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种类很多,本题属于内容和影响类,其解答的基本思路是读题、审题、明确题型和试题主题→阅读材料、对材料进行分层,找到关键信息→概括材料→知识迁移、嫁接、转换→组织答案。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2月开学摸底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战国时期,地方官每年年初要将自己管辖区域内的垦田、赋税、户口、仓储等数字写成文券上报国君,到年终持实际完成数字前去报核。如成绩不佳,君主即可当场将他收玺免职。材料可用于考证( )
A.户籍制度的严密 B.行政效率的提高
C.考核制度的形成 D.基层管理的加强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C.据题意可知,战国时期的君主可以根据地方官的政绩进行任免,这是对地方官员的考核,所以可以用于考证官员考核制度的形成,C项正确;
ABC.材料涉及的是官员考核制度,和户籍制度、行政效率以及基层管理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考核制度,依据材料可知,战国的君主根据地方的政绩进行任免,这说明古代的官吏考核制度正在形成。
2.自汉武帝时代以后,士人数量剧增。一方面,博士弟子的人数从汉武帝时的五十人增至西汉末的三千人,再增至东汉时代的三万人,郡国也开始设立学校;另一方面,私人教授也愈来愈普遍,“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由此可知,两汉时期( )
A.儒学思想影响渐广 B.朝廷放松社会控制
C.教育体系己趋完备 D.士族势力日益强大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解析】【分析】A.依据材料分析可知,博士弟子由汉武帝时的五十人增长到成帝时的三千人,再到顺帝时的三万人,说明学习儒学的学生越来越多,政府重视儒学,儒学思想影响渐广,故A项正确;
B.材料主要说明儒学的影响日益增强,说明朝廷对思想控制加强,故排除B项;
C.材料仅表明儒学的影响日益增强与教育体系无关,故排除C项;
D.材料不能体现士族势力日益强大,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两汉的儒学思想,学生正确解读题干信息即可。材料反映了两汉时期,政府重视儒学,促进儒家思想的传播。
3.唐初,朝廷下令若各州所荐举秀才,经策试不第者,所在州的长官要受处罚。唐中期,朝廷规定台阁长官所推荐的僚属,若是不称职,举主要连坐受罚。这主要反映出,唐朝( )
A.徇私舞弊成风 B.重视人才选拔
C.中央集权加强 D.士族势力衰微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B.据题意可知,唐朝时期,举荐的人才如果不符合要求,举荐人或举荐单位要受到连带责任,这就要求必须举荐真正的人才,由此体现了对人才选拔的重视,故B项正确;
A.材料反映的是对人才举荐的重视,未涉及徇私舞弊的问题,故排除A项;
C.唐朝通过完善科举制,提高官员素质,扩大封建统治基础,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故排除B项;
D.科举制的兴起成为门阀制度最终走向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与人才举荐无直接关系,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相关史实,学生灵活迁移所学知识,正确解读题干信息即可。通过材料的解读,可知唐朝中央政府要求必须举荐真正的人才,体现对人才选拔的重视。
4.北宋时期,政府向盐民收食盐,或由官府运输,转卖于民间,或转售给商人,由商人运销。有时官府因为运盐过多,或盐价过高,销售不出,就直接配给于民,勒令输钱。可见,食盐专营( )
A.满足了百姓需求 B.稳定了食盐价格
C.促进了商品流通 D.增加了政府收入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D.根据“北宋时期,政府向盐民收食盐,或由官府运输,转卖于民间,或转售给商人,由商人运销。有时官府因为运盐过多,或盐价过高,销售不出,就直接配给于民,勒令输钱。”可得出食盐专营等于是垄断了食盐生产销售领域,不论是卖给商人,还是配发给民众,都可以从中获得利润,增加财政收入,D项正确;
A.食盐专营会加重百姓的负担,并不能满足百姓,故排除A项;
B.专营不符合市场规律,不会稳定物价,排除B项;
C.专营不利于商品流通,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宋代食盐专营的相关知识。各朝各代大都对盐这种普及所有百姓的日用消耗品实行征税或政府官营制度,政府所征收的赋税、所设置官员的俸禄、转运的成本等都会分摊到百姓的头上,深深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并且食盐专卖的制度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盐税也成为古代王朝仅次于田税的第二大收入来源。
5.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天地间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时间一天天过去,逐步积累为一个月,进而成为一年。他研究了“周末风俗”、“两汉风俗”以及“宋世风俗”之后,得出“天下无不可变之俗”的结论。这体现了顾炎武( )
A.历史进化的观点 B.求真务实的学风
C.明道救世的主张 D.改革弊政的诉求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A.根据“天地间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天下无不可变之俗”可知,顾炎武认为世界、风俗习惯都是发展变化着的,体现了历史进化的观点,A项正确;
B.顾炎武在学术研究上一以贯之地坚持“求真”的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故排除B项;
C.“明道”就是明白道理,“救世”就是要对社会有贡献。顾炎武希望读书人要明白道理,要对国社会有贡献,因此明道救世与材料无关,故排除C项;
D.顾炎武认为世界、风俗习惯都是发展变化着的,材料无法体现顾炎武改革弊政的诉求,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顾炎武的思想,学生灵活迁移所学知识,并正确解读题干信息即可。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天地间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天下无不可变之俗”。
6.1881年夏,大清驻美副公使容闳给留美幼童带去了出洋局停办、尽撤回国的坏消息。有人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命令下达,对幼童言乃一忧伤之日,大多数再过一两年即可毕业,中途荒废学业,令人悲愤异常”。这反映出( )
A.中国国内政局动荡 B.清廷保守势力强大
C.国人求学之路艰辛 D.中美关系急剧恶化
【答案】B
【知识点】近代中国学校教育
【解析】【分析】B.根据材料“留美幼童......尽撤回国的坏消息......中途荒废学业”可知,清政府将留美幼童撤回,导致他们的学业中途荒废,令人悲愤异常,说明当时清政府对向西方学习持保守态度,B项正确;
A.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国国内政局动荡,排除A项;
C.国人求学之路艰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D.材料未涉及中美关系急剧恶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学生灵活迁移所学知识,并正确分析题干信息即可。由于清政府的保守思想,要求将留美幼童撤回,导致他们无法完成学业,令人悲愤。
7.中国同盟会以男女平权为政纲之一,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时,没有男女平等条文,妇女一度冲入南京临时参议院,打碎玻璃窗,掌击宋教仁。后来经孙中山调停,答应向参议院提议增修,风波才平息下来。这表明( )
A.家庭革命初见成效 B.革命党人软弱妥协
C.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D.妇女谋求自身解放
【答案】D
【知识点】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D.依据材料可知,同盟会的政纲提出男女平权,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未体现,这激发妇女的不满,最后经过调停,增修后才得以平息,这说明妇女在谋求自身解放,D项正确;
A.材料未涉及到对家庭的革命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
B.上述内容不能体现出革命党人的软弱和妥协,排除B项;
D.民主共和观念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知识,学生正确解读题干信息即可。依据材料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未体现同盟会男女平权的政纲,引发妇女的不满,这说明妇女在谋求自身解放。
8.下图是1928年东北大学为了庆祝建校6周年而邀请刘半农先生创作的校歌歌词(部分),该歌词意在( )
痛国难之未已,恒悲火之中烧。 东夷兮狡诈,北虏兮矫骁, 灼灼兮其目,霍霍兮其刀, 苟捍卫之不力,宁宰割之能逃? 惟卧薪而尝胆,庶雪耻于一朝。 唯知行合一方为责,无取乎空论之滔滔。 唯积学养气可致用,无取乎狂热之呼号。
A.揭露日本侵占东北三省的罪行 B.激励学生肩负起抗日的重任
C.点燃师生们的爱国良知和热忱 D.动员青年效法古人保家卫国
【答案】C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解析】【分析】C.根据材料“痛国难之未已,恒悲火之中烧。……惟卧薪而尝胆,庶雪耻于一朝。……唯知行合一方为责,无取乎空论之滔滔,唯积学养气可致用,无取乎狂热之呼号。”可知,歌词内容有助于加强大学生对东北形势的认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C项正确;
A.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时间不符,排除A项;
B.此时抗日战争尚未打响,故排除B项;
D.“动员青年效法古人保家卫国”不符合主旨,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痛国难之未已,恒悲火之中烧。……惟卧薪而尝胆,庶雪耻于一朝。……唯知行合一方为责,无取乎空论之滔滔,唯积学养气可致用,无取乎狂热之呼号。”
9.下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漫画。该作品主要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 )
A.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B.人民政府赢得民众的信任
C.金属货币退出中国市场 D.社会主义革命已基本完成
【答案】B
【知识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析】【分析】B.根据材料“现在货币稳稳牢,人民政府赢得民众的信任,黄金美钞都打倒,投机匿迹人人笑。”可知,反映了新中国初期人民政府在金融领域的改革稳定了全国物价,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B项正确;
A.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时间不符,排除A项;
C.材料体现不出金属货币退出中国市场的信息,排除C项;
D.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历史漫画的形式考查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相关知识,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史料信息即可。1950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政令,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管理财经,要求所有物资、现金等开支项均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政令一出,全国上下齐心、高效执行,短短3个月基本实现了财经统一和收支平衡。毛泽东同志称赞统一财经的意义不亚于淮海战役。
10.1978年5月,美国总统卡特在一次谈话中说,中国在维持世界均势中发挥中心作用,一个强大的、独立的中国,同邻国和平相处的中国,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中,将是和平的力量,将对解决世界的问题起建设性的作用。对卡特的这一认识,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崛起冲击两极格局 B.中苏结盟威胁美国利益
C.多极化趋势已不可逆转 D.中美关系将进一步发展
【答案】D
【知识点】中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
【解析】【分析】D.1978年中美恢复正常关系之后,此时卡特肯定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地位,是在巩固与中国的关系,说明中美关系将进一步发展,D项正确;
A.1978年的中国还没有实现崛起,无法冲击两极格局,排除A项;
B.此时中苏关系处于恶化期间,排除B项;
C.材料与多极化趋势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美关系的相关知识,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即可。卡特在担任美国总统期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1978年4月,卡特总统公开宣布:美国承认一个中国的概念,同中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符合美国的最大利益。此时的中美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1.1980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仅有7.2平方米,2007年达到28平方米。特别是1998年下半年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的10年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以每年1平方米的速度增加。这反映出( )
A.体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B.住房保障制度有效落实
C.城市发展改善居民生活 D.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答案】A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特别是1998年下半年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的10年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以每年1平方米的速度增加”并结合所学可知,住房实物分配指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分配住房给员工,停止住房实物分配,让市场调节住房市场,促进了我国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以每年1平方米的速度增加,说明体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A项正确;
B.材料并没有体现住房保障制度,而是强调市场的作用,排除B项;
C.材料强调的是人均住宅面积增加,不等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排除C项;
D.人均住宅面积增加不等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特别是1998年下半年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的10年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以每年1平方米的速度增加”。
12.下表列举了多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选手领奖服的设计思路。这主要说明了( )
时间和举办地 设计思路
2000年悉尼 以龙为核心图案,这一年恰好是中国的龙年,上衣胸前动感十足的巨龙,寓意“巨龙腾飞”。
2008年北京 以祥云为核心图形,古时祥云有吉祥、美好的寓意,延续到现在又增添了和谐、共生的内涵,这与此次奥运主题恰好一致。
2012年伦敦 融入中国书法形式,上衣上蜿蜒的“龙”字造型将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形象融入其中,生动地将北京、伦敦两届奥运会举办地连接起来。
2016年 里约热内卢 将剪纸艺术与现代霓虹灯光效果相结合,营造出“光影龙”的样式,将跑步过程里的“跑步”动作与龙的整体相结合。
A.运动服装兼具审美和实用功能
B.中国的体育事业与文化交融共进
C.文化借助特定的载体得到传播
D.体育活动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答案】C
【知识点】文化传承的载体
【解析】【分析】C.据材料“下表列举了多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选手领奖服的设计思路”可知,2000年悉尼奥运会“以龙为核心图案,这一年恰好是中国的龙年,上衣胸前动感十足的巨龙,寓意‘巨龙腾飞’”;2008年北京“以祥云为核心图形,古时祥云有吉祥、美好的寓意,延续到现在又增添了和谐、共生的内涵,这与此次奥运主题恰好一致”;2012年“融入中国书法形式,上衣上蜿蜒的‘龙’字造型将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形象融入其中,生动地将北京、伦敦两届奥运会举办地连接起来”等,材料中的设计思路体现了文化借助奥运会领奖服展现传播,C项正确;
A.材料的主旨是“多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选手领奖服的设计思路”,不是强调审美,排除A项;
B.材料的主旨未涉及“体育事业与文化交融共进”,排除B项;
D.材料未涉及体育活动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归纳解读表格信息的能力,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正确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即可。
13.15、16世纪,西欧国家的一些经营者走出城市到农村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他们把原材料分发给农户,农户按要求加工,经营者付给农户报酬收回产品,他们再将产品运往远方的市场销售。这表明( )
A.商业资本在农村的扩张 B.契约关系深入西欧农村
C.封建主对市民剥削加重 D.人口流动促进市场扩大
【答案】A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A.根据“他们把原材料分发给农户,农户按要求加工,经营者付给农户报酬收回产品,他们再将产品运往远方的市场销售”可得出材料反映出当时西欧的农村地区出现了雇佣关系,说明商业资本扩张到农村地区,A项正确;
B.材料体现的不是契约,排除B项;
C.根据材料“西欧国家的一些经营者走出城市到农村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经营者扩大农村市场,没有体现封建主和市民的关系,而且市民属于城市中的阶层,排除C项;
D.材料没有涉及到人口流动与市场的关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他们把原材料分发给农户,农户按要求加工,经营者付给农户报酬收回产品,他们再将产品运往远方的市场销售”,雇佣关系的出现,说明商业资本进入农村。
14.1873年,业余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里曼宣布,他找到了《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在荷马到底是谁还有所争议的情况下,施里曼坚信这位诗人所传承的古老神话,根据其创作出的文本开始发掘工作,最终找到了特洛伊。由此可见( )
A.历史研究需要多重考证 B.个人意志影响历史走向
C.考古研究依赖神话故事 D.考古发掘印证古代传说
【答案】D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D.虽然不知道对于荷马还存在争议,但特洛伊的发掘说明《荷马史诗》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印证了《荷马史诗》的记载,所以说考古发掘可以印证古代传说,D项正确;
A.材料反映的是考古发现对史料记载的印证,并不是历史研究需要多重考证,故排除A项;
B.个人意志无法影响历史走向,排除B项;
C.考古研究依赖的是史料,而不是神话故事,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学科素养,学生灵活迁移所学知识,并正确分析题干信息即可。
15.20世纪50年代,苏联人认为,女性解放运动是与无产阶级运动同步进行的,女性运动是天然反殖民主义、反资本主义的。美国人则强调只有在西方模式的“民主”制度体系下,女性权力才有可能得到保障。这表明( )
A.国际社会对女性权益的重视 B.经济差异影响学术观点
C.女性主义诠释渗透冷战意识 D.美苏争霸重心发生转移
【答案】C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C.根据材料“苏联人认为,女性解放运动是与无产阶级运动同步进行的,女性运动是天然反殖民主义、反资本主义的。美国人则强调只有在西方模式的“民主”制度体系下,女性权力才有可能得到保障。”,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苏联和美国在女性解放运动这一认知上存在分歧,反映女性主义诠释渗透冷战意识,C项正确;
A.材料未涉及国际社会对女性权益的态度,排除A项;
B.经济差异影响学术观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
D.材料未涉及美苏争霸重心的转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女性解放运动的相关知识,本题关键信息是“苏联人认为,女性解放运动是与无产阶级运动同步进行的,女性运动是天然反殖民主义、反资本主义的。美国人则强调只有在西方模式的“民主”制度体系下,女性权力才有可能得到保障。”这反映了苏联和美国对于女性解放运动上存在这意识形态的分歧。
16.下表为20世纪60年代坦桑尼亚中学历史试卷的问题设计。其变化主要有利于( )
1967年前 1967年后
①人们普遍认为古希腊文明为现代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请解释原因。 ②简述如下各项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性:雅典、游牧民族、新石器时代、神圣罗马帝国、伽利略。 ①我们可以从古代非洲帝国学到什么? ②讨论1957年加纳独立对其他非洲国家的影响。 ③“津巴布韦”是非洲人的成就,评价该说法。
A.增进国民对非洲文化的认同 B.否定西方的文化和意识形态
C.动员民众支持非洲独立运动 D.推动与其他非洲国家的团结
【答案】A
【知识点】“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解析】【分析】A.据材料“下表为20世纪60年代坦桑尼亚中学历史试卷的问题设计”可知,1967年前20世纪60年代坦桑尼亚中学历史试卷的问题设计主要体现的对欧洲问题的关注,而1967年后坦桑尼亚中学历史试卷的问题设计主要体现的对非洲自身,这有利于增进国民对非洲文化的了解和认同,A项正确;
B.材料未涉及对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否定,排除B项;
C.材料未涉及动员民众的内容,排除C项;
D.材料体现的是“坦桑尼亚中学历史试卷的问题设计”,未涉及“推动与其他非洲国家的团结”,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非洲民族民主运动的相关知识,学生灵活迁移所学知识,并正确分析题干信息即可。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其中第17题14分,第18、19题12分,第20题14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三言二拍”是明代优秀的短篇白话小说合集,它真实地反映了明中叶后的社会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对明代商人的形象做出了大量正面的描写(见下表),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情节摘要 出处
布商吕玉偶然拾得二百两银子,想到“倘或失主追寻不见,好大一场气闷”,后在南宿州遇着失主,一路陪送他到家里,将银子送还。 《吕大郎还金完骨肉》
士商吴保安终日吃粗粝、穿破衣,十年如一日只是为了赎回好友。 《吴保安弃家赎友》
张孝基不忘岳丈临终嘱托,为妻兄打理家产,并促其改正,使浪子回头。之后将几年来经营之账目钱财交与妻兄,带着妻儿回到自家。 《张孝基陈留认舅》
浙江商人蒋生以情爱为婚姻的基石,崇尚一夫一妻,对女性有情有义,体贴尊重大家闺范马小姐。 《赠芝麻识破假形, 撷草药巧谐真偶》
——摘编自孟昕颖《浅析“三言二拍”小说中的商人形象》等
(1)据材料,概括“三言二拍”中商人的正面形象。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言二拍”中商人以正面形象出现的原因。
【答案】(1)形象:重义轻利;辛劳节俭;诚信仁义;思想开放;尊重女性。
(2)原因:商品经济繁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重商风气渐浓;阳明心学影响(对礼教束缚的突破)。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
【解析】【分析】(1)形象:从情节一中布商吕玉拾金不眛可以看出商人重义轻利;从情节二“士商吴保安终日吃粗病、穿破衣,十年如一日只是为了赎回好友。”可以看出重义轻利、辛劳节俭;情节三中张孝基不忘岳丈临终嘱托,为妻兄打理家产,可以看出诚信仁义;情节四中尊重女性。
(2)原因:据材料中商人的形象与以前相比有所变化,以正面形象出现,说明当时社会对商人的态度发生变化,说明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结合所学知识明朝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主义萌芽,工商皆本思想出现,人们思想发生变化。
故答案为:(1)形象:重义轻利;辛劳节俭:诚信仁义:思想开放;尊重女性。
(2)原因:商品经济繁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重商风气渐浓;阳明心学影响(对礼教束缚的突破)。
【点评】本题考查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学生正确迁移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即可。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种类很多,本题属于内容和原因类,其解答的基本思路是读题、审题、明确题型和试题主题→阅读材料、对材料进行分层,找到关键信息→概括材料→知识迁移、嫁接、转换→组织答案。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毛泽东指出,“区乡自治是省自治的巩固基础,省自治又是全国民治的巩固基础。陕甘宁边区的民主,建筑在乡政权民主的基础上,即建筑在广大人民的真正自由上,所以特别有力”。1937年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中规定“本条例采取普遍的、直接的、平等的、无记名的选举制,保证实现彻底的民主”。无论是哪一种乡村政权形式,都是由根据地的乡村民众直接选举产生,代表了农村除汉奸以外所有阶层的广泛利益。谢觉哉指出,“越下层越要民主,下面基础打得广大而且结实,民主政治的力量才能出人测度地发展起来”。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乡村民众几乎没有不参加某种组织的,很多人同时是几个组织的成员。正是通过这种发达的组织生活,根据地的农民很快就从民主政治的被动接受者成长为主动的参与者。
——摘编自丁云《抗日根据地的乡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据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人对抗日根据地乡村民主政治的认识和实践。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根据地乡村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作用。
【答案】(1)认识:实质是人民享有充分自由;是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要重视乡村基层民主建设。
实践:制定选举条例;实行普选;普遍建立民众团体(组织);建设乡村基层民主政权。
(2)作用:调动民众政治积极性;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为抗战胜利准备条件;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经验。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1)认识:根据材料“建筑在广大人民的真正自由上,所以特别有力”可知,实质是人民享有充分自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根据材料“越下层越要民主,下面基础打得广大而且结实,民主政治的力量才能出人测度地发展起”可知,要重视乡村基层民主建设。实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地制定选举条例、实行普选;根据材料“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乡村民众几乎没有不参加某种组织的,很多人同时是几个组织的成员”可知,普遍建立民众团体(组织)、建设乡村基层民主政权。
(2)作用:根据材料“正是通过这种发达的组织生活,根据地的农民很快就从民主政治的被动接受者成长为主动的参与者。”可知,调动民众政治积极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抗战胜利准备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经验。
故答案为:(1)认识:实质是人民享有充分自由;是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要重视乡村基层民主建设。
实践:制定选举条例:实行普选:普遍建立民众团体(组织):建设乡村基层民主政权。
(2)作用:调动民众政治积极性: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为抗战胜利准备条件;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经验。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学生正确迁移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即可。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种类很多,本题属于认识和影响类,其解答的基本思路是读题、审题、明确题型和试题主题→阅读材料、对材料进行分层,找到关键信息→概括材料→知识迁移、嫁接、转换→组织答案。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通过交流和传播,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发明创造往往成为各族人民,乃至人类共享的文明财富。从全球范围来看,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地区永远是施惠者;同样,也不会有一个地区永世处于受惠者的地位。施惠和受惠的地位常常是互相转换的,有的历史时期施惠和受惠是交相进行的;施惠者和受惠者一身而二任,只有或多或少的量的不同。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第二版)》
提取材料信息,结合世界古代史有关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 阐述
地区 “受惠”方面 “施惠”方面 方式(途径) 总结
古希腊(古罗马、古阿拉伯)文明受到其他地区的影响,同时向外传播。 古希腊 受到古代西亚、埃及文学、艺术和文字的影响 文字、文学艺术等成就传播到西亚、北非和欧洲其他地区。 人口迁徙、经贸往来、对外战争等 世界各地区的文明成就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古罗马 受到古代希腊科学知识、文学、史学、哲学的影响 法律、文学、史学、建筑、历法等成就传到西亚、北非和欧洲其他地区
古阿拉伯 受到古代埃及、西亚、印度、希腊和罗马传统文化的影响 文学和科学(数学、医学、天文历法)等成就传到欧洲等地区
【知识点】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
【解析】【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学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首先,学生应根据材料选择一个熟悉且容易论证的论题,根据材料中的“施惠和受惠的地位常常是互相转换的,有的历史时期施惠和受惠是交相进行的;施惠者和受惠者一身而二任,只有或多或少的量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拟定论题为“古希腊(古罗马、古阿拉伯)文明受到其他地区的影响,同时向外传播”;论证过程古希腊可选取文字、文学艺术等成就传播到西亚、北非和欧洲其他地区,受到古代西亚、埃及文学、艺术和文字的影响等史实进行论证;古罗马可选取法律、文学、史学、建筑、历法等成就传到西亚、北非和欧洲其他地区,受到古代希腊科学知识、文学、史学、哲学的影响等史实进行论证;古阿拉伯可选取文学和科学(数学、医学、天文历法)等成就传到欧洲等地区,受到古代埃及、西亚、印度、希腊和罗马传统文化的影响等史实进行论证,论证过程应紧扣论题,史论结合;最后对所论述的论题进行简单的总结。
故答案为:
论题 阐述
地区 “受惠”方面 “施惠”方面 方式(途径) 总结
古希腊(古罗马、古阿拉伯)文明受到其他地区的影响,同时向外传播。 古希腊 受到古代西亚、埃及文学、艺术和文字的影响 文字、文学艺术等成就传播到西亚、北非和欧洲其他地区。 人口迁徙、经贸往来、对外战争等 世界各地区的文明成就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古罗马 受到古代希腊科学知识、文学、史学、哲学的影响 法律、文学、史学、建筑、历法等成就传到西亚、北非和欧洲其他地区
故阿拉伯 受到古代埃及、西亚、印度、希腊和罗马传统文化的影响 文学和科学(数学、医学、天文历法)等成就传到欧洲等地区
【点评】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该根据题意内容总结论点,在联系相关史实展开论述。根据题干信息,结合古代不同地区的文明交流的相关知识分析,即可得出世界各地区的文明成就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9年制定的日内瓦四公约,是国际人道主义法的重要部分,是约束战争中敌对双方的权威法律文件,其前后的发展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862年,瑞士人亨利·杜南在他的书中描述了1859年法、意对奥战争中的惨状,以唤起世人对战时救护伤病员问题的注意。1863年,杜南发起成立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在该组织倡导下,1864年,瑞士政府召集法、意、西等12国参会,签署了《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境遇公约》,即最早的日内瓦公约。此后,日内瓦公约经过了多次修订和补充(见下表),缔约国也不断增加,至2014年,世界上有196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其缔约方。
日内瓦公约修订情况一览表(至1949年)
时间 内容
1864年 订立了改善战地伤兵境遇的公约。
1906年 制定了《1906年改善战地伤者病者境遇的日内瓦公约》,弥补了1864年日内瓦公约只能适用于陆战的不足。
1929年 对1906年日内瓦公约加以修正和补充,新订了一个关于战俘待遇的公约。
1949年 制定了四个公约,前三个都是关于作战人员,第四个是新制定的保护平民的公约。
——摘编自朱文奇《何谓“国际人道法”》
(1)据材料,分析日内瓦公约订立并多次修订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内瓦公约的作用。
【答案】(1)原因:有识之士和国际社会对战争灾难的反思;战争的不断扩大;对人权的重视。
(2)作用:有利于保护战争受难者;促进国际人道主义的传播;有利于制约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国际和平力量的壮大);推动国际法的发展。
【知识点】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描述了1859年法、意对奥战争中的惨状,以唤起世人对战时救护伤病员问题的注意”得出有识之士和国际社会对战争灾难的反思;根据“是约束战争中敌对双方的权威法律文件”得出战争的不断扩大;根据“第四个是新制定的保护平民的公约”得出对人权的重视。
(2)作用:根据“关于战俘待遇的公约”得出有利于保护战争受难者;根据“是国际人道主义法的重要部分”得出促进国际人道主义的传播;根据“是约束战争中敌对双方的权威法律文件”得出有利于制约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国际和平力量的壮大);根据“《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境遇公约》”得出推动国际法的发展。
故答案为:(1)原因:有识之士和国际社会对战争灾难的反思;战争的不断扩大;对人权的重视。
(2)作用:有利于保护战争受难者;促进国际人道主义的传播;有利于制约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国际和平力量的壮大);推动国际法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日内瓦公约的相关知识,学生正确迁移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即可。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种类很多,本题属于内容和影响类,其解答的基本思路是读题、审题、明确题型和试题主题→阅读材料、对材料进行分层,找到关键信息→概括材料→知识迁移、嫁接、转换→组织答案。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