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十次考试生物学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钦州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十次考试生物学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4-24 19:1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钦州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十次考试生物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下列关于生态学问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大力植树造林,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最佳途径
B. 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N、P等无机盐也越多
C. 从废弃的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体现了人类的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D. 当水和土壤被重金属污染时,营养级越高的消费者体内的重金属含量越高
2.如图为生物圈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表示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⑤⑥表示呼吸作用
B. ①和②的速率基本相等,使生物体和大气中的碳含量长期处于稳定状态
C. 甲→丙→丁构成一条食物链
D. 碳通过①②⑤⑥过程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实现循环
3.下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
A. 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
B. 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碳在各成分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
C. 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 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
4.大气中CO2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根据下图,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增加自养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
B. 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与异养生物②的数量增加有关
C. 该生态系统中的自养生物与所有异养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D. 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
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B. 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C. 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和化能合成作用等
D.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大力植树造林都可以有效地缓解温室效应
6.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B,C、D、EB. 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可表示为:A→D→E→B
C. 碳循环进行的同时一定伴随着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D. 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及生物群落内部 往复循环,这种循环带有全球性
7.某些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如农药DDT、六六六等,进入环境后便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但是,这些化合物难以被降解并在生物体内蓄积。下表是某水域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甲、乙、丙、丁四个种群所含有的总能量和残留DDT的平均浓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甲 乙 丙 丁
能量(kJ) 2.8×109 1.3×108 9.1×107 2.9×107
DDT浓度(ppm) 0.04 0.35 0.39 3.4
该生态系统的水体中DDT的浓度小于0.04 ppm
B. 四个种群最简单的能量流动渠道是形成一条食物链
C. 甲是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D. 丁种群个体死亡后释放的DDT还可能再进入丁种群
8.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
B. 由于某种原因造成F数量增加,短时间E增加,D减少C. 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B,C,E,F
D. A ,D过程中碳流动形式主要以CO2形式进行,B , C以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
9.为更好地建设雄安新区 ,科研人员调查白洋淀水域生态系统各成分中难降解的有机氯农药DDT污染的状况,得到下表所示检测结果。由数据不能作出的判断是( )
不同成分 水 底泥 水生植物 浮游动物 底栖动物 鲫鱼 乌鳢
DDT含量(μg/kg) 0.1 0.7 6.3 21.0 37.9 19.4 124.4
注:鲫鱼主要以植物为食,乌鳢为肉食鱼。
A. DDT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循环往复B. DDT几乎污染了白洋淀生态系统所有成分
C. 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的DDT含量越高D. 水生植物同化的太阳能只有少部分传递给乌鳢
10.碳在大气圈和生态系统生产者之间的流动形式是
A. 碳酸盐 B. 单质碳 C. CO2 D. 含碳有机物
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B.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C. 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通过光合作用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D.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1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B.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C. 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D. 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其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3.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A.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B. 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C. 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D. 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1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了生物群落中的能量循环
B. 碳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C.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D. 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15.氮和碳都是组成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的主要成分,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两者的主要贮存库都是大气,但是氮循环和碳循环存在若干方面的不同。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氮循环和碳循环一样都是具有全球性的B. 氮是通过生物固氮的途径进入生物群落的
C. 氮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是以含氮化合物的形式进行
D. 生物群落中的氮最终通过反硝化作用返回大气中
16.某水域DDT的污染状况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成分 水 底泥 水生植物 浮游动物 鲫鱼 乌鳢
DDT含量(μg/kg) 0.1 0.7 6.3 21.0 19.4 124.4
A. 表中数据表明DDT存在生物富集现象,所列消费者中乌鳢的营养级最高
B. 此水域中水生植物所含能量最多,浮游动物和鲫鱼可能属于同一营养级
C. DDT可以通过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这种现象具有全球性
D. DDT进入环境便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其循环过程与碳循环过程相同
17.某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 3.56 12.80 10.30 0.48 226.50
A. 表中所示的能量总和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 若土壤中含有一定浓度的重金属铬,则甲生物比乙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铬含量低
C. 该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5.4%
D. 该生态系统内实现了物质循环,碳元素在各种群间循环的主要存在形式是CO2
18.下列有关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碳从动物流向分解者的形式为有机物B.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C.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 能量流动推动了物质循环,物质循环不利于能量的流动
19.下列有关气候变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将给人类带来无法估计的灾难
B. 为防止气候变暖,人类要尽量减少的排放量
C. 为防止气候变暖,人类要尽可能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D. 气候变暖导致海水温度升高时,海水向大气释放的将减少,有利于阻止气温升高
20.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B. 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C. 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D. 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
21.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B,C、D、EB. 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可表示为:A→D→E→B
C. 碳循环进行的同时一定伴随着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D. 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及生物群落内部往复循环,这种循环带有全球性
22.碳是构成生物体的“核心元素”,生物体和大气中的碳含量都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这离不开碳循环的平衡。关于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碳循环又叫碳反应,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的特点
B. 根据生物富集效应,最高营养级中含碳有机物的浓度最高
C. 碳循环的进行离不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D. 生态系统中参与碳循环的生物是生产者和分解者,而人类对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破坏了碳循环的平衡,加剧了温室效应
23.2020年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彰显了大国责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因为组成细胞的蛋白质、核酸、糖类等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元素是活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元素
B. 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循环
C. 在生态系统中,使CO2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物主要是动物
D. 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中的碳含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4.某同学以普通小球藻为材料,研究不同硒浓度下小球藻对硒的富集量。结果表明:在硒浓度为1~8mg/L的范围内,随着硒浓度的增加,小球藻的富集量随之升高;当硒浓度大于12mg/L时,可导致藻类死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小球藻属于分解者,缺少这一组分生态系统会崩溃
B. 硒沿食物链传递到更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时,浓度不变
C. 硒进入食物链后,在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内积累,不参与物质循环
D. 合理利用生物富集可以取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造福人类生产、生活
2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与能量逐级递减有关
B.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属于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C. 信息传递可发生在生物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D.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和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循环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湿地生态系统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它可以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传递将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联系起来,是自然界中陆地、水体和大气三者之间相互平衡的产物。请根据生态系统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碳循环对生物和生态系统有重要意义,碳在______________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2)在生态系统中,芦苇属于第一营养级,它的能量除了未利用的一部分和被分解者利用外,其他的流向是______。为了提高芦苇纤维的长度和纤维的品质,在生长期可以用______(激素)进行处理。
(3)植物的“绿色”和花香可以吸引昆虫传粉。这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沼泽干涸后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是______。若要调查沼泽地里黑脸琵鹭的密度,用的方法应是______。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蝗虫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一般为______。
(5)人们不断的除草、杀虫,目的是__________。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可以考虑建立相应的自然保护区,这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中的__________。
27.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它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宝鸡地势错综、依山傍水形成了独有的湿地春城,大小湿地生态系统比比皆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的作用,宝鸡很多地方建立了诸如千阳湖、渭河湿地等生态公园供人们休闲,这分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湿地改为公园说明人类活动往往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
(2)在渭河湿地生态系统的一个生长季节,生产者未被利用的能量为a,生产者通过呼吸散失的能量为b,则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小于”)a+b;鸭等鸟类的粪便可作为肥料被土壤中的分解者分解后为湿地中的植物提供________。
(3)改造后的湿地中,有一条食物链:甲(E1)→乙(E2)→丙(E3)(注:括号里的字母为该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则乙到丙的传递效率是________。乙粪便中的能量属于________(填“E1”或“E2”)中的能量。丙每增加2千克,至少需要甲________千克。
(4)大气中的碳通过________作用和________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在生物群落内部碳以________的形式沿食物链传递。
28.甘草酸是中药甘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为了快速检测甘草酸,科研人员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制备了抗甘草酸的单克隆抗体,其基本操作过程如图一。图二是科研人员利用野生型清水紫花苜蓿和里奥百脉根培育抗鼓胀病的苜蓿新品种流程图(注:IOA可抑制植物细胞呼吸第一阶段,R-6G可阻止线粒体的呼吸作用,二者有效抑制不同植物细胞正常代谢的临界浓度不同)。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一中制备单克隆抗体首先需要对动物进行免疫处理,所用的抗原是 。过程常用 作为诱导剂,该诱导剂不能用于植物细胞的融合。和过程为两次筛选过程,这两次筛选的目的分别是 、 。细胞丁的特性是 。
(2) 图二中过程可使用 作为诱导剂,也可使用 等物理方法。图中过程愈伤组织经过 形成再生植株,这一过程的原理是 。
29.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类群。请据图回答
(1) 图中甲表示_____________,乙表示_____________,丙表示_____________。
(2) 碳循环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以 __________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生产者通过 ____________作用使碳元素进入到生物群落中,碳元素在生物体之间的传递途径是________,各种生物通过_________作用使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中。
(4)人类活动对碳循环干扰最大的是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途径,这一干扰,增加了二氧化碳的含量,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
30.草莓作为水果酸甜可口,老少皆宜。回答下列问题。
(1)虽然磷元素在_________和_________之间是不断循环的,但农田种植草莓时还需额外添加磷肥,请从物质循环的角度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草莓田被闲置数年由于发生了__________(填“初生演替”或“次生演替”),该土地被柳树等木本植物所覆盖,成片的草莓不见了。草莓和柳树等木本植物不能共同繁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D 3.B 4.B 5.B 6.C 7.B 8.C 9.A 10.C 11.D 12.C 13.C 14.B 15.B 16.D 17.C 18.D 19.D 20.A 21.C 22.C 23.D 24.D 25.D
26.(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2)自身的呼吸作用和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赤霉素
(3)有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4)次生演替;标志重捕法; 0
(5)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就地保护
27.(1)间接、直接;方向和速度 (2)大于;无机盐和CO2
(3)E3/ E2×100%; E1 ;50 (4)光合作用;化能合成;含碳有机物
28.略
29.(1)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2)循环性;全球性
(3)CO2;光合;食物链;呼吸(4)温室效应
30.(1)生物群落;无机环境;磷肥被草莓吸收后以农产品形式回到生态系统,不能全部回到土壤
(2)次生演替;柳树植株高大,占据更多的空间和阳光,因此生长处于优势,草莓为草本植物,无法得到充足的阳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