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北省新高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而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失去高级神经中枢控制后,低级神经中枢不能完成对反射活动的控制
B.发生反射活动时,兴奋在反射弧中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双向传导的
C.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和传导与Na+和K+在膜两侧的浓度差有关,且兴奋传导需要消耗能量
D.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的,简单的反射活动只需效应器就能完成
【答案】C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A、低级神经中枢在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下可以更好地调节机体活动,但失去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作用后,低级神经中枢仍能控制相应的反射活动,如成年人腰椎受损,失去了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但仍然可以发生排尿反射,A错误;
B、发生反射活动时,兴奋只能由感受器传向效应器,兴奋在反射弧中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单向传导的,B错误;
C、兴奋的产生和传导主要与膜两侧Na+、K+的浓度差有关,而Na+、K+等浓度差需要依靠主动运输维持,C正确;
D、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的,能对刺激作出应答反应,但对于反射活动来说,必须保证反射弧的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1、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①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②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
③神经中枢: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
④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
⑤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控制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或腺体活动。
2、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2.(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尿崩症临床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饮、低比重尿和低渗透压尿。依据病变部位尿崩症可分两类,一类是因抗利尿激素合成或分泌不足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另一类是因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引起的肾性尿崩症,下图表示的是正常人和两类尿崩症患者禁水后尿液渗透压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下丘脑、垂体受损都可以导致中枢性尿崩症
B.个体Ⅱ、Ⅲ分别表示肾性尿崩症和中枢性尿崩症患者
C.个体Ⅰ、Ⅱ的尿液渗透压升高均与抗利尿激素有关
D.禁水后个体Ⅰ、Ⅲ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会增多
【答案】B
【知识点】水盐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下丘脑是抗利尿激素合成和分泌的场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由题意可知,因抗利尿激素合成或分泌不足可引起中枢性尿崩症,所以下丘脑、垂体受损都可以导致中枢性尿崩症,A正确;
B、个体Ⅱ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升高,所以是由于抗利尿激素不足造成的,表示的是中枢性尿崩症患者,个体Ⅲ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没有变化,说明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表示肾性尿崩症患者,B错误;
C、个体Ⅰ、Ⅱ的尿液渗透压升高均是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的结果,C正确;
D、个体Ⅰ为正常个体,个体Ⅲ的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二者都能正常产生抗利尿激素,所以禁水后个体Ⅰ、Ⅲ体内会由于渗透压升高而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当人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维持正常。当人体内水分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维持正常。
3.(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传染性强、种类繁杂、演变速度快,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病原体之一。在流感病毒感染的短期内,宿主细胞的凋亡通路PI3K/AKT会被抑制,而感染后期促凋亡基因P53和caspase3会被活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辅助性T细胞受到抗原呈递细胞的刺激后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
B.抗原呈递细胞吞噬流感病毒后将病毒抗原暴露在细胞表面,呈递至辅助性T细胞
C.感染早期抑制PI3K/AKT通路有利于病毒繁殖,感染后期活化P53基因有利于病毒扩散
D.开发阻断caspase3活化为靶点的药物,可作为抗流感策略阻止病毒繁殖、扩散
【答案】A
【知识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病毒
【解析】【解答】A、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A错误;
B、抗原呈递细胞吞噬流感病毒后将病毒抗原暴露在细胞表面,呈递至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B正确;
C、感染早期抑制细胞凋亡的PI3K/AKT通路,使流感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快速繁殖,感染后期促凋亡基因P53和caspase3会被活化,使宿主细胞裂解,细胞从宿主细胞出来,有利于病毒扩散,C正确;
D、开发阻断凋亡基因 caspase3被活化的靶点药物,使流感病毒不会从靶细胞出来进入体液环境,阻止病毒繁殖、扩散,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细胞免疫过程:
2、①细胞免疫中,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条件:靶细胞的接触、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
②活化后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识别并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③细胞免疫中记忆T细胞作用:如果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记忆T细胞会立即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 迅速、高效地产生免疫反应。
④细胞免疫中细胞毒性T细胞从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分化而来
⑤细胞免疫中能识别抗原的有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
4.(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为研究生长素促进某植物果实发育的最适浓度,研究小组用IAA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对照组 不同浓度的IAA
浓度(ppm) 0 600 700 800 900
平均株产量(kg) 372 521 590 535 410
平均单果重(g) 186 251 270 252 248
A.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IAA均能提高该植物的结果率
B.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IAA均能促进该植物果实发育
C.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IAA对该植物结果率和果实发育促进作用可能相同
D.由实验结果可知,IAA促进该植物果实发育的最适浓度在600ppm~800ppm之间
【答案】A
【知识点】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解答】A、表格数据显示,不同浓度的IAA都可以促进平均株产量和平均单果重的增加,说明不同浓度的IAA均能促进该植物果实发育,但是不能说明不同浓度的IAA都能提高该植物的结果率,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不同浓度的IAA均能促进该植物果实发育,B正确;
C、结合以上分析可知,不同浓度的IAA对该植物结果率和果实发育促进作用可能是相同的,C正确;
D、表格数据显示,实验浓度范围内,IAA浓度为700ppm时,平均株产量和平均单果重都最大,说明IAA促进该植物果实发育的最适浓度在600ppm~800ppm之间,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生长素:
1、作用特点: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则抑制生长。
2、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为根>芽>茎。幼嫩细胞敏感,衰老细胞比较迟钝。
3、运输方式:(1)极性运输:在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地运输,称为极性运输,极性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
(2)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输导组织进行非极性运输。
(3)横向运输:在尖端如果有单侧光、重力、离心力等影响因素会发生生长素的横向运输。
5.(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位属于群落的空间特征
B.不同种群的生态位不会完全相同
C.生态位重叠越多的物种种间竞争也就越激烈
D.生态位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A
【知识点】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
【解析】【解答】A、一个物种的生态位是指它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指它与食物和天敌的关系等,不属于群落的空间特征,A错误;
B、任何两个物种一般不能处于同一生态位,B正确;
C、生物群落中,多个物种取食相同食物的现象就是生态位重叠的一种表现,生态位重叠越多的物种种间竞争也就越激烈,C正确;
D、生态位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应环境的表现,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①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②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因素: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因素有光、温度等,决定地下分层的则是水、无机盐等。③动物的垂直分层: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垂直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①表现:在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②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6.(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荧光假单胞菌野生型菌落为平滑型(SM),突变后可产生皱缩型(WS)和模糊型(FS)菌落。科研人员在液体培养基中静置培养野生型,其种群增长曲线如图1所示;在液体培养基中振荡培养野生型,其种群增长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振荡培养时产生的WS和FS可能与溶氧量变化相适应
B.WS第4天后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并会保持S形增长
C.第8天后的变化与营养不足和代谢产物积累有关
D.SM在振荡培养时的突变和适应有利于物种生存
【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
【解析】【解答】A、振荡培养时,溶氧量升高,产生的WS和FS可能与溶氧量变化相适应,A正确;
B、WS第4天后在竞争中占有优势,但第7天后种群数量下降,并不会保持S型增长,B错误;
C、第8天后由于营养不足和代谢产物积累,三种荧光假单胞菌数量下降,C正确;
D、静置培养时只有SM型荧光假单胞菌,振荡培养时出现三种荧光假单胞菌,说明SM在振荡培养时的突变和适应有利于物种生存,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题图1表示静置培养假单胞菌野生型时只有SM型荧光假单胞菌,呈S形增长,随后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和代谢废物的积累,其种群数量下降;题图2表示振荡培养假单胞菌野生型时,在培养初期,SM型荧光假单胞菌增长迅速,第2天后, 皱缩型(WS)和模糊型(FS)荧光假单胞菌增长迅速,后期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和代谢废物的积累,三种假单胞菌的种群数量下降。
7.(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为研究气候变暖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者对某区域甲、乙农田进行实验,对照组保持环境温度,实验组增温,检测田间增温对小麦麦蚜天敌的影响。 与对照组相比,增温组相关指标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区域 小麦生物量(干重) 麦长管蚜发生量 禾谷缢管蚜发生量 瓢虫数量
甲 + ++ ++ -
乙 + ++ NS NS
(注:+表示相对值增加,-表示相对值减少,NS表示无显著差异)
A.增温有利于小麦生物量的积累,可抵消麦蚜种群增加导致的小麦减产
B.气候变暖背景下,该区域农田可适当减少农药的使用,以减少环境污染
C.甲地增温降低了天敌对麦蚜的控制力是造成麦蚜发生量上升的原因之一
D.为维持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麦蚜同化的能量不超过小麦同化量的20%即可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据表可知,增温使麦长管蚜发生量增加,从而导致小麦减产,而增温使得小麦干重增加,可抵消麦蚜种群增加导致的小麦减产,A正确;
B、据表可知,气温变暖背景下,瓢虫数量减少了,则可以适当减少农药的使用,以减少环境污染,B正确;
C、据表可知,甲地增温使麦蚜的天敌瓢虫的数量减少,造成麦蚜发生量上升,即甲地增温降低了天敌对麦蚜的控制力是造成麦蚜发生量上升的原因之一,C正确;
D、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每个营养级可能都包含了多种生物,无法得出“为维持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麦蚜同化的能量不超过小麦同化量的20%即可”这个结论,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能量传递效率为: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100%。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即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流到下一营养级。
8.(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草鱼栖息于湖泊的中、下层水体,年龄结构可分5龄,3龄时性成熟。为研究某湖泊草鱼种群,研究人员先后用小网眼和大网眼的渔网对该湖泊进行了捕捞,小网眼渔网捕捞到的草鱼均进行标记后放回原地,两次捕捞的数据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龄级 1龄 2龄 3龄 4龄 5龄
体长/cm <35 35~60 60~70 70~75 >75
小网眼渔网捕获量/条 473 107 63 53 38
大网眼渔网捕获量/条 总数 0 0 131 114 85
标记个数 — — 27 20 15
A.该草鱼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可以肯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逐渐增加
B.大量诱杀该湖泊中雄性草鱼不会影响草鱼的种群密度
C.该湖泊中草鱼的数量约为3907条
D.鱼类资源丰富的自然水域中,持续选择小网眼渔网捕鱼,可显著增加总捕获量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通过小网眼渔网捕获量可知该草鱼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可以预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可能逐渐增加,但实际上还需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A错误;
B、大量诱杀某种动物的雄性个体,会导致性别比例失调,使出生率明显降低,进而使种群的密度减小,B错误;
C、第一次捕获量为734条,第二次重捕330条,带标记62条,故湖泊中草鱼的数量约为734×330÷62≈3907条,C正确;
D、鱼类资源丰富的自然水域中,持续选择小网眼渔网捕鱼,不利于鱼资源的更新和持续,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结构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2、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的注意点: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③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④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9.(2022·济南模拟)生殖对策指生物繁衍后代时所面临的各种抉择。r-对策是处于不稳定的环境、以更多的能量用于高生殖率来适应环境的生物的对策。K-对策是处于较稳定环境、以较少的能量用于生殖,而用较多的能量用于自身个体生长的生物的对策。下图是两类不同生殖对策的物种在群落演替中的消长情况统计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协同进化的过程
B.在群落中相对比例出现差异的原因是r-对策生物的出生率越来越低造成的
C.根据生殖情况,银杏和大熊猫均属于K-对策的生物类群
D.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
【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主要类型
【解析】【解答】A、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
B、由题意知,r-对策繁殖力较大,所以生物在群落中相对比例出现差异的原因不是r-对策生物的出生率越来越低,B错误;
C、银杏和大熊猫生殖率较低,所以根据生殖情况,银杏和大熊猫均属于K-对策的生物类群,C正确;
D、顶级群落即群落演替达到了一个成熟阶段,该阶段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相对稳定,从而使生态系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群落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群落演替的特点可描述为:(1)群落发展有顺序、有规律地向一个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2)演替是由群落引起物理环境改变的结果,即演替是由群落控制的。(3)演替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顶点,即形成顶极群落。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10.(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2021年,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以下简称“三北工程”)共完造林任务1343.8万亩。2022年,三北工程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落实科学绿化,推动退化林草修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三北工程建设中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会影响当地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造林时在环境适宜地区,多营造针阔叶混交林、乔灌混交林可提高物种丰富度
C.砍伐林地中树龄过大的个体,可调整种群的年龄结构并改善林内通风、光照状况
D.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有利于提高三北工程的恢复力稳定性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会改变当地群落的物种数量及种间关系,出现新优势物种的替代,所以该措施影响了原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A正确;
B、在环境适宜的地区,多种林木混种能使防护林中的生物多样性增加,提高了群落的物种丰富度,B正确:
C、砍伐树龄较大的个体,减少了种群中老年个体的数量,改变了种群的年龄结构,同时该措施有利于通风通光,有利于林木的快速生长,C正确;
D、“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能使三北工程内的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而非恢复力稳定性,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
①含义: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②规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③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 度,自我调节能力就遭到破坏。
(2)恢复力稳定性:
①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②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往往相反。
11.(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生长于较高密度种群内的植物,由于密度的抑制作用,种群内个体会逐渐死亡,数目逐渐减少,直至达到平衡状态,这种动态变化叫自然稀疏。下图表示某植物种群自然稀疏过程中最大密度与植株平均质量间的关系。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构建该数学模型的条件有:植株形状、生长速率相似,土壤肥力均匀等
B.在植物种群自然稀疏过程中,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主要有阳光、温度等
C.在该植物种群自然稀疏过程中,其总质量会逐渐减少
D.个体在基因、空间位置等方面的微小缺陷会使其成为自然稀疏过程的牺牲者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A、植株形状、生长速率相似,土壤肥力均匀等因素都会影响植株质量,故构建该数学模型的条件有:植株形状、生长速率相似,土壤肥力均匀等,以确保模型结果的准确性,A正确;
B、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阳光、温度的变化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B正确;
C、在该植物种群自然稀疏过程中,数量少了,但个体质量增大,所以总质量不一定减少,C错误;
D、个体在基因、空间位置等方面的微小缺陷会导致其竞争力降低,使其成为自然稀疏过程的牺牲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题图表示某植物种群自然稀疏过程中最大密度与植株平均质量间的关系,其中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植株平均质量下降,即二者成反比。据此答题。
12.(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科研人员于2020年4~7月,采用专业仪器在鄱阳湖湿地监测点每天采集鸟类声音数据;借助统计软件将鸟类声音数据转化为具有生物信息的声学指数—BI指数;用来阐明鸟类多样性特征及活动习性的强弱程度,鸟类群落发出的声音强度越大,频段越多,BI 指数越高。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在4~7月份进行调查是因为鸟类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B.两条曲线波形有明显的不同说明不同鸟类的生态位有差异
C.该检测点18 点时鸟类多样性特征及活动习性强弱程度更强
D.调查期间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复杂程度逐渐增加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4~7月份曲线波动范围较大,说明鸟类活动在4~7月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A正确;
B、由图可知,两条曲线波形有明显的不同,说明鸟类多样性特征及活动习性的强弱程度不同,即不同鸟类的生态位有差异,B正确;
C、分析图可知,6点趋势变化线高于18点,说明该检测点6 点时鸟类多样性特征及活动习性强弱程度更强,C错误;
D、分析图可知,无论是6点检测还是18点检测,检测点的趋势都是呈上升趋势,说明鸟类多样性特征及活动习性的逐渐增强,即调查期间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复杂程度逐渐增加,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表示丰富度。
2、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13.(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草原上,牧草的地下根(a)不可食。在地上,羊摄食部分茎、叶(b),未被食用部分落入地表(c)。在羊摄食的能量(b)中,部分以粪便(排遗量,d)形式排出,部分以有机氮如尿素、尿酸(排泄量e,羊代谢产生)等形式排出,还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f)。若a~f表示一年中的能量增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年内,牧草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a+b+c
B.牧草的能量传向羊时,传递率小于(b-d)/(a+b+c)
C.一年内,羊从牧草中获得的能量为b-d
D.一年内,牧草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c+d+e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一年内,牧草的净光合量,也就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a+b+c,A正确;
BC、牧草的同化量为牧草的真正光合量,这个值大于净光合量(a+b十c),一年内,羊从牧草中获得的能量为摄入量-排遗量(粪便量)=b-d,因此,牧草与羊之间能量的传递率小于(b-d)/(a+b+c),BC正确;
D、排泄量(e)是羊代谢产生的,是以有机氮(尿素、尿酸)的形式排出体外,e属于羊同化量中的一部分,是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是牧草未被食用部分落入地表的能量,最终被分解者利用,d是羊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牧草同化量的一部分,最终也被分解者利用,因此牧草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c+d,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消费者摄入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粪便中能量,即动物粪便中能量不属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下一营养级同化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2、能量传递效率为: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100%。
14.(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中科院对游隼迁徙行为研究发现:冰川消退而带动的繁殖地向北退缩以及越冬地变迁是游隼迁徙路线变化的主要原因:与记忆能力相关的基因ADCY8在长距离迁徙的游隼种群中受到了正选择。另有研究发现游隼等迁徙鸟类眼睛感光细胞中隐花色素IV蛋白(CRY4)具有光依赖性磁罗盘所需的磁性潜质,使鸟类完成集群飞行、空间定向和迁徙路线导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迁徙鸟类接受的光、磁等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B.动物的行为是由生态因子和遗传物质共同决定的
C.迁徙鸟类集群飞行可减小飞行阻力、降低天敌捕获率属于互利共生
D.迁徙距离不同的游隼种群的基因库中ADCY8的基因频率不同,不能说明它们已经进化为不同物种
【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多样性;种群的特征;种间关系;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迁徙鸟类接受的光、磁等信息是通过物理方式传播的,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
B、结合题干信息可知,动物的行为是由生态因子和遗传物质共同决定的,即由遗传物质和生活环境共同决定,B正确;
C、迁徙鸟类集群(一般是同种鸟类集群)飞行可减小飞行阻力、降低天敌捕获率,但是同种生物互助不属于互利共生,C错误;
D、迁徙距离不同的游隼种群的基因库中ADCY8的基因频率不同,说明它们发生了进化,但是不能说进化为不同物种,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种类:①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②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③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②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③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3)应用: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2、种间关系:
(1)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3)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4)寄生:一种生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对宿主产生危害。
(5)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15.(2022高三上·山东开学考)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1次捕获并标记42只鼠,第2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与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检测到第1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3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 )
A.88只/公顷 B.91只/公顷 C.92只/公顷 D.95只/公顷
【答案】A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分析题意可知: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42只鼠中有 3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故可将第一次标记的鼠的数量视为42-3=39只,第二次捕获 34 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 15 只,设该区域该种鼠的种群数量为X只,则根据计算公式可知,39/X=15/34,解得X=88.4,面积为一公顷,故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88只/公顷,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新捕获中的标记个体数。
16.(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某自然保护区内共同生活着社鼠和中华姬鼠两种鼠科动物,它们主要以嫩叶及种子为食,在春季会辅以部分土壤昆虫为食,而林中的普通髯捕食鼠类。社鼠与中华姬鼠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图2为普通髯种群的相关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两种鼠之间为竞争关系,社鼠种群数量的K值在2016—2019年间逐年降低
B.中华姬鼠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的倍数不一定相同
C.在夏秋季,若普通鸳体重增加1kg,则一般最多需要消耗100kg植物
D.若曲线2表示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则普通髯的种群密度在b时最大
【答案】D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据图1可知,两种鼠的数量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则种间关系为竞争,在2016年-2019年间社鼠的K值逐年降低,中华姬鼠的K值保持稳定,A正确;
B、中华姬鼠的种群数量逐渐达到K值时,种内斗争逐渐激烈,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变为0,B正确;
C、在夏秋季,如果普通鵟体重增加1kg,能量传递效率按10%-20%,需要最多消耗植物,按照÷10%求,1÷10%÷10%=100kg,C正确;
D、若曲线2表示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则普通髯的种群密度在c时最大,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种间关系:
(1)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3)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4)寄生:一种生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对宿主产生危害。
(5)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2、S形增长曲线:
①条件: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
②适用范围:自然种群。
③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K/2值处增长速率最大。
17.(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某地湖泊由于大量生活及工业污水导致每年5、6月份浮游藻类大量繁殖而产生“水华”现象。科研人员利用甲,乙两种本地沉水植物进行了相关修复实验,测量水样中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的含量变化,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总氮(mg/L) 总磷(mg/L) 叶绿素a(mg/L)
对照水样 1.73 0.071 22
甲 1.25 0.051 3
乙 1.41 0.039 12
A.选择本地物种进行生态修复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协调原理
B.甲、乙植物减弱“水华”现象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该湖泊中总磷的含量对浮游藻类生长的影响更大
D.叶绿素a含量越多说明生产者越多,湖泊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解析】【解答】A、选择本地物种进行生态修复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协调原理,可避免外来物种入侵,A正确;
B、甲、乙植物减弱“水华”现象是其生态价值的表现,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
C、叶绿素a含量变化代表的是浮游藻类变化情况,对比表格中总磷含量的变化,种植两种沉水植物后总氮降低的更多,由此可见N对浮游藻类的生长影响更大,C错误;
D、叶绿素a含量越多说明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华”现象更加严重,湖泊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弱,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18.(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研究人员在横断山区(夏季降水丰沛,冬季雨水较少)高山的不同坡度处选取了常绿阔叶林(EBF)落叶阔叶林(DBF)、针阔混交林(CBF)和暗针叶林(DCF)四种典型的植被样地,在不同月份调查了土壤中小型节肢动物的多样性,得到下图结果。下列相关分析合理的是( )
A.将取样器分离的土壤中的节肢动物置于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溶液中
B.土壤中节肢动物的丰富度用单位体积土壤中的种群个体数目表示
C.不同月份的降雨量决定了四个样地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的差异
D.小型节肢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随植物群落类型、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D
【知识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A、选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诱虫器进行采集和分离,采集的小动物可置于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A错误;
B、节肢动物的丰富度用单位体积土壤中的物种数目表示,B错误;
C、根据题意,研究人员在横断山区的不同坡度处选取了四种典型的植被样地,在不同月份调查了土壤中小型节肢动物的多样性,故影响四个样地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差异的环境因素有海拔、温度、湿度、土壤pH等,C错误;
D、根据结果,不同坡度的植物群落类型不同、不同月份的气候不同,说明小型节肢动物在土壤的分布随植物群落类型、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变化,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常见的小动物有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以及多种多样得昆虫等。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这类研究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19.(2023高三下·安徽开学考)将捕食者直接捕食造成的被捕食者数量变化称为致命性影响;此外,捕食者还可导致被捕食者生理状态、行为方式和栖息地的改变,这种间接的、非致命性的捕食风险,称非致命性影响。人类活动是造成致命性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惊飞距离(捕食者接近目标个体并导致其逃避时,捕食者与目标个体之间的距离)通常作为测量鸟类对非致命性捕食风险耐受程度的一个指标。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当有天敌存在时,被捕食鸟的产卵量和雏鸟成活率下降,属于天敌对鸟的致命性影响
B.当天敌数量过少时,天敌对被捕食者产生的非致命性影响可能大于致命性影响
C.朱鹮繁殖期的惊飞距离显著短于非繁殖期,可能是繁殖期育雏使得觅食压力增加
D.研究人类对珍稀动物的非致命性影响,有助于规划自然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范围
【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A、当有天敌存在时,被捕食鸟的产卵量和雏鸟成活率下降,这不是直接捕食导致的鸟数量减少,属于非致命性影响,A错误;
B、当天敌数量过少时,天敌对被捕食者直接捕食的风险较小,产生的非致命性影响可能大于致命性影响,B正确;
C、朱鹮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惊飞距离存在显著差异,繁殖期显著短于非繁殖期,推测可能是由于繁殖期育雏使得觅食压力增加,导致朱鹮繁殖期对人为干扰的耐受性较强,C正确;
D、研究人类对珍稀动物的非致命性影响,有助于帮助人们规划自然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范围,减少对珍稀动物的干扰,避免其种群数量下降,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螺壳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海葵则用有毒的刺细胞为寄居蟹提供保护。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例如,豆科值物和根瘤菌之间,豆科植物向根瘤菌提供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例如,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和斑鬣狗。
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例如,马蛔虫与马。
20.(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2022年7月21日,有着“中国淡水鱼之王”之称的长江白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宣布灭绝。长江白鲟是体长2至3米、体重200至300公斤,主要生活于宜宾以下的长江干支流中,性凶猛、健游,主食鱼类,也食虾、蟹等,是长江里食物链的顶层物种,有“水中老虎”之称。下列叙述与长江白鲟灭绝不相符的是( )
A.人为地过度捕捞和非法捕捞造成了长江白鲟食物来源减少
B.栖息地丧失、水域污染、航运干扰是导致长江白鲟灭绝的主要原因
C.水利工程建设、挖沙疏浚河道,有助于拓展长江白鲟的生存空间
D.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长江白鲟主食鱼类,也食虾、蟹等,是长江里食物链的顶层物种,所以当人为地过度捕捞和非法捕捞,势必造成了长江白鲟食物来源减少,A正确;
B、栖息地丧失、水域污染、航运干扰是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长江白鲟灭绝的主要原因,B正确;
C、水利工程建设使长江白鲟不能到上游产卵,挖沙疏浚河道,破坏了长江白鲟产卵的场所,都不能拓展长江白鲟的生存空间,C错误;
D、长江流域是地球的一部分,全球气候变暖势必会影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2)易地保护:如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易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它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了最后的生存机会。
(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
(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二、综合题
21.(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与胰岛素治疗相比,胰岛移植能起到稳定血糖、避免低血糖的作用。但在胰岛分离过程中,容易造成外周细胞的损伤或丢失(胰岛A细胞主要分布在胰岛外周,胰岛B细胞主要分布在胰岛内部)。为研究胰岛A细胞的缺失对移植的胰岛功能的影响,科研人员做了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一: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刺激正常胰岛和A细胞缺失胰岛,并测定胰岛素的分泌量,结果如图1.
实验二:将正常胰岛和A细胞缺失胰岛分别移植到糖尿病模型小鼠体内,在正常饲喂的条件下,定时测定模型小鼠的血糖浓度,结果如图2.
(1)正常生理状态下,当血糖升高时,一方面胰岛素可以通过促进血糖在组织细胞的氧化分解, 以及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脂;另一方面又能抑制 ,从而降低血糖。
(2)用酶解法获得胰岛时,需控制好酶的 ,获得的胰岛若A细胞缺失,则与正常胰岛相比A细胞缺失胰岛中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含量比值(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素)会 (填“明显升高”/“明显降低”/“基本不变”)。
(3)实验二结果表明,A细胞缺失胰岛的移植不能有效改善小鼠高血糖状态。结合实验一结果分析,原因是 。
(4)研究表明,生物体内胰岛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能合成并分泌α-1抗胰蛋白酶,它在胰岛的自身保护中起重要作用。根据上述原理解释实验二中移植正常胰岛第7天后血糖浓度逐步上升的原因是 。
(5)有研究表明,分离纯化的胰岛B细胞在体外培养只能短期存活,而与胰岛A细胞混合培养则胰岛B细胞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有人提出这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引起的。写出验证假说的实验设计思路。
【答案】(1)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
(2)浓度和作用时间;明显升高
(3)胰岛A细胞缺失使胰岛素分泌减少(或胰岛B细胞分泌能力下降)
(4)移植中胰岛周围毛细血管受损,胰岛缺乏α-1抗胰蛋白酶的保护,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5)将分离纯化的胰岛B细胞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用等量的生理盐水和适宜浓度胰高血糖素处理,观察胰岛B细胞的存活时间
【知识点】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1)胰岛素是机体中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主要的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脏、肌肉并合成糖原等),同时还可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2)胰岛A细胞位于胰岛的外部,用酶解法获得A细胞缺失胰岛时,需控制好酶的浓度和作用时间,以避免过度酶解破坏位于内部的胰岛B细胞;A细胞缺失胰岛中由于胰岛A细胞受损,不能分泌胰高血糖素,但胰岛B细胞仍可分泌胰岛素,所以A细胞缺失胰岛中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含量比值会明显升高。
(3)分析图1可知,不同血糖浓度下,胰岛A细胞缺失均会使胰岛素分泌减少(或胰岛B细胞分泌能力下降),所以给糖尿病模型小鼠移植A细胞缺失胰岛,不能有效改善小鼠高血糖状态。
(4)根据题意可知“生物体内胰岛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能合成并分泌α-1抗胰蛋白酶,它在胰岛的自身保护中起重要作用”,而在移植中会导致胰岛周围毛细血管受损,胰岛因缺乏α-1抗胰蛋白酶的保护,而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所以移植正常胰岛的糖尿病鼠在第7天后血糖浓度会逐步上升。
(5)有研究表明,分离纯化的胰岛B细胞在体外培养只能短期存活,而与胰岛A细胞混合培养则胰岛B细胞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这表明胰岛A细胞能抑制胰岛B细胞的凋亡。若要证明这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引起的,则需要将分离纯化的胰岛B细胞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用等量的生理盐水和适宜浓度胰高血糖素处理,观察胰岛B细胞的存活时间,若上述说法是正确的,即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抑制胰岛B细胞的凋亡,则加入适宜浓度胰高血糖素的组胰岛B细胞存活时间长于加生理盐水的组。
【分析】血糖平衡调节:血糖含量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当血糖含量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22.(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率先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此,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大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还湖、节能减排、禁止秸秆焚烧等,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图表示塞罕坝从荒漠变成林海的过程中碳循环的示意图,其中X1、X2、X3、Y1、Y2、Y3、Z1、Z2、Z3、Z4表示碳的主要存在形式,甲、乙、丙、丁为生物成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X1、X2、X3、Y1、Y2、Y3、Z1、Z2、Z3、Z4表示有机物的是 ;丁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 。
(2)塞罕坝从荒漠到林海的过程中,输入生物群落的CO2总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输出生物群落的CO2总量,理由是 。
(3)在塞罕坝进行大力植树造林时,应注意的事项有 (答出2点),这样处理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我国为了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做出了巨大努力,成效非凡,但仅凭我国一家之力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不可能办到。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原因是 。
【答案】(1)X2、X3、Z1、Z2、Z3;将动植物的残枝落叶或遗体残骸、动物的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到无机环境中
(2)大于;塞罕坝从荒漠变成了林海
(3)多种当地物种混合种植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同时适当关注经济物种的种植。
(4)物质循环指的是在生物圈范围内的循环,即具有全球性。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1)图中,X2、X3、Z1、Z2、Z3均表示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的碳元素,它们都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丁是分解者,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将动植物的残枝落叶或遗体残骸、动物的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到无机环境中。
(2)塞罕坝从荒漠到林海的过程中,说明生态系统的能量处于增加状态,据此可推 输入生物群落的CO2总量“大于输出生物群落的CO2总量,即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大于所有生物对有机物的消耗。
(3)在塞罕坝进行大力植树造林时,由于该地区环境比较恶劣,生长旺盛的物种在当地无法生存,因此,应注意选择多种当地生长较旺盛的物种混合种植,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外地引入的物质不适应环境导致的失败,这是利用了生态工程协调原理,多种当地物种混合种植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同时还可关注当地人的经济利益,可适当种植经济林种,提高经济效益。
(4)我国为了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做出了巨大努力,成效非凡,但仅凭我国一家之力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不可能办到。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这是因为物质循环指的是在生物圈范围内的循环,即具有全球性,因此温室效应的治理不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就能办到的,而是全世界人们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
【分析】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碳酸盐和二氧化碳;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
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4、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5、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的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进入无机环境。
23.(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薇甘菊是一种具有超强繁殖能力的多年生藤本植物,其根系多且密集,能增加土壤孔隙度;其茎通过攀缘、缠绕最终使植株覆盖在乔、灌木植物的冠层顶部,造成附主枯菱死亡。薇甘菊入侵后能快速传播形成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因此被称为“生物多样性终极杀手”。回答下列问题:
(1)若研究薇甘菊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 、 等。薇甘菊能在群落演替中迅速成为数量多、对其他物种影响大的优势种群的主要原因是 (至少答出两点)。
(2)科研人员研究了薇甘菊的不同入侵程度对某地森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和土壤小动物组成的影响,调查结果如下表。
有机碳储量(t。hm-2)或小动物组成(个) 植被碳库 凋落物碳库 土壤碳库 小动物 小动物
类群数 个体总数
未入侵区域 51.85 2.01 161.87 14 1376
轻度入侵区域 50.86 3.52 143.18 15 1543
重度入侵区域 43.54 5.42 117.74 15 2287
①调查结果表明,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的加剧,该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 。其中凋落物碳储量显著增加,其原因是 。
②调查结果表明,薇甘菊入侵对该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组成的影响是 。分析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的增加,该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是 。
【答案】(1)在生长区域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填植株高度、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均可);在对阳光等资源的竞争中占优势、繁殖能力强
(2)逐渐减少;薇甘菊入侵导致附主,即被攀缘、缠绕、覆盖的乔、灌木植物大量死亡,从而增加了凋落物碳储量;对土壤小动物类群数基本没影响,对土壤小动物个体总数影响较大,使土壤小动物的个体总数明显增加;土壤中小动物的数量和氧气含量增加,促进了土壤中有机碳的分解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1)若研究薇甘菊的生态位,往往需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在生长区域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等。
薇甘菊能在群落演替中迅速成为数量多、对其他物种影响大的优势种群的主要原因是薇甘菊具有超强繁殖能力,同时,通过攀缘、缠绕最终使植株覆盖在乔、灌木植物的冠层顶部,在对阳光等资源的竞争中占优势。
(2)①分析调查结果可知,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的加剧,该生态系统的植被碳库和土壤碳库均逐渐降低,说明有机碳储量逐渐减少。
其中凋落物碳储量显著增加,其原因是薇甘菊入侵攀缘、缠绕最终使植株覆盖在乔、灌木植物的冠层顶部,导致附主无法获得足够的阳光而枯菱大量死亡,从而增加了凋落物碳储量。
②调查结果表明,薇甘菊入侵对该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组成的影响是小动物的类群数基本没影响,对土壤小动物个体总数影响较大,随着入侵程度加深,土壤小动物的个体总数明显增加。
分析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的增加,该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是土壤中小动物作为消费者和分解者,其数量不断增加,而薇甘菊根系较多且密集,增加了土壤孔隙度和土壤中的氧含量,促进了土壤中小动物对有机碳的分解,减少了土壤中碳储量。
【分析】1、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2、题表格表示薇甘菊的不同入侵程度对某地森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和土壤小动物组成的影响结果,其中随着薇甘菊的入侵程度增加,制备碳库和土壤碳库逐渐减少,而凋落物碳库逐渐增加,小动物的个体总数也逐渐增加,小动物的类群数差异不大。
24.(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豚草是一种常见的入侵物种,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豚草的主要天敌是广聚萤叶甲,它可取食豚草叶片,并对豚草产生显著抑制作用。豚草和广聚萤叶甲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二者皆会产生一系列变化,且这种变化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上述信息包含的种间关系有 。利用广聚萤叶甲防治豚草的方式属于 。
(2)研究者就豚草和广聚萤叶甲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在4组网笼中养殖豚草,分别连续2代进行①常温+无叶甲取食②增温+无叶甲取食③常温+有叶甲取食④增温+有叶甲取食的处理。将第3代豚草种植在相同条件下,放入叶甲,统计豚草生物量和叶甲死亡率,结果如图。
结果表明:增温对豚草生物量的影响是 。广聚萤叶甲取食会导致豚草表现出某种未知的抵御叶甲的机制,判断的依据是 ,该现象的产生是 的结果。
(3)研究发现: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豚草向北方的传播速度快于广聚萤叶甲,导致两个物种的分布重叠区域逐渐减少。有人预测,从长远来看,这将不利于对豚草的防治。结合本研究结果判断上述预测是否准确,并阐述理由。
【答案】(1)捕食、竞争;生物防治
(2)提高豚草生物量;叶甲死亡率:③>①,④>②;协同进化
(3)不准确。本研究中,增温情况下经过 3 代繁殖后,④组豚草生物量大于②组,说明气候变暖和叶甲取食共同存在时,豚草的生物量反而更高
【知识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种群的特征;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1)广聚萤叶甲取食豚草叶,是捕食关系;广聚萤叶甲对豚草产生显著抑制作用,是竞争关系。利用广聚萤叶甲防治豚草是利用生物学的相关原理去防治害虫,是生物防治。
(2)①常温+无叶甲取食②增温+无叶甲取食是对照,自变量是温度;③常温+有叶甲取食④增温+有叶甲取食也是对照,自变量是温度。据左图豚草生物量,可知②>①,④>③,增温能提高豚草生物量。①常温+无叶甲取食③常温+有叶甲取食是对照,自变量是是否有叶甲取食,②增温+无叶甲取食④增温+有叶甲取食是对照,自变量是是否有叶甲取食,根据右图叶甲死亡率,③>①,④>②,广聚萤叶甲取食会导致豚草表现出某种未知的抵御叶甲能力。该现象的产生是豚草和叶甲长时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协同进化。
(3)不准确。本研究中,左图豚草生物量中,增温情况下经过 3 代繁殖后,④组豚草生物量大于②组,说明气候变暖和叶甲取食共同存在时,豚草的生物量反而更高。
【分析】1、种间关系:
(1)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3)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4)寄生:一种生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对宿主产生危害。
(5)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2、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北省新高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而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失去高级神经中枢控制后,低级神经中枢不能完成对反射活动的控制
B.发生反射活动时,兴奋在反射弧中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双向传导的
C.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和传导与Na+和K+在膜两侧的浓度差有关,且兴奋传导需要消耗能量
D.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的,简单的反射活动只需效应器就能完成
2.(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尿崩症临床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饮、低比重尿和低渗透压尿。依据病变部位尿崩症可分两类,一类是因抗利尿激素合成或分泌不足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另一类是因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引起的肾性尿崩症,下图表示的是正常人和两类尿崩症患者禁水后尿液渗透压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下丘脑、垂体受损都可以导致中枢性尿崩症
B.个体Ⅱ、Ⅲ分别表示肾性尿崩症和中枢性尿崩症患者
C.个体Ⅰ、Ⅱ的尿液渗透压升高均与抗利尿激素有关
D.禁水后个体Ⅰ、Ⅲ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会增多
3.(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传染性强、种类繁杂、演变速度快,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病原体之一。在流感病毒感染的短期内,宿主细胞的凋亡通路PI3K/AKT会被抑制,而感染后期促凋亡基因P53和caspase3会被活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辅助性T细胞受到抗原呈递细胞的刺激后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
B.抗原呈递细胞吞噬流感病毒后将病毒抗原暴露在细胞表面,呈递至辅助性T细胞
C.感染早期抑制PI3K/AKT通路有利于病毒繁殖,感染后期活化P53基因有利于病毒扩散
D.开发阻断caspase3活化为靶点的药物,可作为抗流感策略阻止病毒繁殖、扩散
4.(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为研究生长素促进某植物果实发育的最适浓度,研究小组用IAA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对照组 不同浓度的IAA
浓度(ppm) 0 600 700 800 900
平均株产量(kg) 372 521 590 535 410
平均单果重(g) 186 251 270 252 248
A.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IAA均能提高该植物的结果率
B.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IAA均能促进该植物果实发育
C.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IAA对该植物结果率和果实发育促进作用可能相同
D.由实验结果可知,IAA促进该植物果实发育的最适浓度在600ppm~800ppm之间
5.(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位属于群落的空间特征
B.不同种群的生态位不会完全相同
C.生态位重叠越多的物种种间竞争也就越激烈
D.生态位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6.(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荧光假单胞菌野生型菌落为平滑型(SM),突变后可产生皱缩型(WS)和模糊型(FS)菌落。科研人员在液体培养基中静置培养野生型,其种群增长曲线如图1所示;在液体培养基中振荡培养野生型,其种群增长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振荡培养时产生的WS和FS可能与溶氧量变化相适应
B.WS第4天后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并会保持S形增长
C.第8天后的变化与营养不足和代谢产物积累有关
D.SM在振荡培养时的突变和适应有利于物种生存
7.(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为研究气候变暖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者对某区域甲、乙农田进行实验,对照组保持环境温度,实验组增温,检测田间增温对小麦麦蚜天敌的影响。 与对照组相比,增温组相关指标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区域 小麦生物量(干重) 麦长管蚜发生量 禾谷缢管蚜发生量 瓢虫数量
甲 + ++ ++ -
乙 + ++ NS NS
(注:+表示相对值增加,-表示相对值减少,NS表示无显著差异)
A.增温有利于小麦生物量的积累,可抵消麦蚜种群增加导致的小麦减产
B.气候变暖背景下,该区域农田可适当减少农药的使用,以减少环境污染
C.甲地增温降低了天敌对麦蚜的控制力是造成麦蚜发生量上升的原因之一
D.为维持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麦蚜同化的能量不超过小麦同化量的20%即可
8.(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草鱼栖息于湖泊的中、下层水体,年龄结构可分5龄,3龄时性成熟。为研究某湖泊草鱼种群,研究人员先后用小网眼和大网眼的渔网对该湖泊进行了捕捞,小网眼渔网捕捞到的草鱼均进行标记后放回原地,两次捕捞的数据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龄级 1龄 2龄 3龄 4龄 5龄
体长/cm <35 35~60 60~70 70~75 >75
小网眼渔网捕获量/条 473 107 63 53 38
大网眼渔网捕获量/条 总数 0 0 131 114 85
标记个数 — — 27 20 15
A.该草鱼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可以肯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逐渐增加
B.大量诱杀该湖泊中雄性草鱼不会影响草鱼的种群密度
C.该湖泊中草鱼的数量约为3907条
D.鱼类资源丰富的自然水域中,持续选择小网眼渔网捕鱼,可显著增加总捕获量
9.(2022·济南模拟)生殖对策指生物繁衍后代时所面临的各种抉择。r-对策是处于不稳定的环境、以更多的能量用于高生殖率来适应环境的生物的对策。K-对策是处于较稳定环境、以较少的能量用于生殖,而用较多的能量用于自身个体生长的生物的对策。下图是两类不同生殖对策的物种在群落演替中的消长情况统计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协同进化的过程
B.在群落中相对比例出现差异的原因是r-对策生物的出生率越来越低造成的
C.根据生殖情况,银杏和大熊猫均属于K-对策的生物类群
D.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
10.(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2021年,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以下简称“三北工程”)共完造林任务1343.8万亩。2022年,三北工程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落实科学绿化,推动退化林草修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三北工程建设中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会影响当地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造林时在环境适宜地区,多营造针阔叶混交林、乔灌混交林可提高物种丰富度
C.砍伐林地中树龄过大的个体,可调整种群的年龄结构并改善林内通风、光照状况
D.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有利于提高三北工程的恢复力稳定性
11.(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生长于较高密度种群内的植物,由于密度的抑制作用,种群内个体会逐渐死亡,数目逐渐减少,直至达到平衡状态,这种动态变化叫自然稀疏。下图表示某植物种群自然稀疏过程中最大密度与植株平均质量间的关系。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构建该数学模型的条件有:植株形状、生长速率相似,土壤肥力均匀等
B.在植物种群自然稀疏过程中,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主要有阳光、温度等
C.在该植物种群自然稀疏过程中,其总质量会逐渐减少
D.个体在基因、空间位置等方面的微小缺陷会使其成为自然稀疏过程的牺牲者
12.(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科研人员于2020年4~7月,采用专业仪器在鄱阳湖湿地监测点每天采集鸟类声音数据;借助统计软件将鸟类声音数据转化为具有生物信息的声学指数—BI指数;用来阐明鸟类多样性特征及活动习性的强弱程度,鸟类群落发出的声音强度越大,频段越多,BI 指数越高。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在4~7月份进行调查是因为鸟类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B.两条曲线波形有明显的不同说明不同鸟类的生态位有差异
C.该检测点18 点时鸟类多样性特征及活动习性强弱程度更强
D.调查期间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复杂程度逐渐增加
13.(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草原上,牧草的地下根(a)不可食。在地上,羊摄食部分茎、叶(b),未被食用部分落入地表(c)。在羊摄食的能量(b)中,部分以粪便(排遗量,d)形式排出,部分以有机氮如尿素、尿酸(排泄量e,羊代谢产生)等形式排出,还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f)。若a~f表示一年中的能量增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年内,牧草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a+b+c
B.牧草的能量传向羊时,传递率小于(b-d)/(a+b+c)
C.一年内,羊从牧草中获得的能量为b-d
D.一年内,牧草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c+d+e
14.(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中科院对游隼迁徙行为研究发现:冰川消退而带动的繁殖地向北退缩以及越冬地变迁是游隼迁徙路线变化的主要原因:与记忆能力相关的基因ADCY8在长距离迁徙的游隼种群中受到了正选择。另有研究发现游隼等迁徙鸟类眼睛感光细胞中隐花色素IV蛋白(CRY4)具有光依赖性磁罗盘所需的磁性潜质,使鸟类完成集群飞行、空间定向和迁徙路线导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迁徙鸟类接受的光、磁等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B.动物的行为是由生态因子和遗传物质共同决定的
C.迁徙鸟类集群飞行可减小飞行阻力、降低天敌捕获率属于互利共生
D.迁徙距离不同的游隼种群的基因库中ADCY8的基因频率不同,不能说明它们已经进化为不同物种
15.(2022高三上·山东开学考)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1次捕获并标记42只鼠,第2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与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检测到第1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3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 )
A.88只/公顷 B.91只/公顷 C.92只/公顷 D.95只/公顷
16.(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某自然保护区内共同生活着社鼠和中华姬鼠两种鼠科动物,它们主要以嫩叶及种子为食,在春季会辅以部分土壤昆虫为食,而林中的普通髯捕食鼠类。社鼠与中华姬鼠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图2为普通髯种群的相关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两种鼠之间为竞争关系,社鼠种群数量的K值在2016—2019年间逐年降低
B.中华姬鼠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的倍数不一定相同
C.在夏秋季,若普通鸳体重增加1kg,则一般最多需要消耗100kg植物
D.若曲线2表示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则普通髯的种群密度在b时最大
17.(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某地湖泊由于大量生活及工业污水导致每年5、6月份浮游藻类大量繁殖而产生“水华”现象。科研人员利用甲,乙两种本地沉水植物进行了相关修复实验,测量水样中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的含量变化,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总氮(mg/L) 总磷(mg/L) 叶绿素a(mg/L)
对照水样 1.73 0.071 22
甲 1.25 0.051 3
乙 1.41 0.039 12
A.选择本地物种进行生态修复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协调原理
B.甲、乙植物减弱“水华”现象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该湖泊中总磷的含量对浮游藻类生长的影响更大
D.叶绿素a含量越多说明生产者越多,湖泊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18.(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研究人员在横断山区(夏季降水丰沛,冬季雨水较少)高山的不同坡度处选取了常绿阔叶林(EBF)落叶阔叶林(DBF)、针阔混交林(CBF)和暗针叶林(DCF)四种典型的植被样地,在不同月份调查了土壤中小型节肢动物的多样性,得到下图结果。下列相关分析合理的是( )
A.将取样器分离的土壤中的节肢动物置于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溶液中
B.土壤中节肢动物的丰富度用单位体积土壤中的种群个体数目表示
C.不同月份的降雨量决定了四个样地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的差异
D.小型节肢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随植物群落类型、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变化
19.(2023高三下·安徽开学考)将捕食者直接捕食造成的被捕食者数量变化称为致命性影响;此外,捕食者还可导致被捕食者生理状态、行为方式和栖息地的改变,这种间接的、非致命性的捕食风险,称非致命性影响。人类活动是造成致命性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惊飞距离(捕食者接近目标个体并导致其逃避时,捕食者与目标个体之间的距离)通常作为测量鸟类对非致命性捕食风险耐受程度的一个指标。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当有天敌存在时,被捕食鸟的产卵量和雏鸟成活率下降,属于天敌对鸟的致命性影响
B.当天敌数量过少时,天敌对被捕食者产生的非致命性影响可能大于致命性影响
C.朱鹮繁殖期的惊飞距离显著短于非繁殖期,可能是繁殖期育雏使得觅食压力增加
D.研究人类对珍稀动物的非致命性影响,有助于规划自然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范围
20.(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2022年7月21日,有着“中国淡水鱼之王”之称的长江白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宣布灭绝。长江白鲟是体长2至3米、体重200至300公斤,主要生活于宜宾以下的长江干支流中,性凶猛、健游,主食鱼类,也食虾、蟹等,是长江里食物链的顶层物种,有“水中老虎”之称。下列叙述与长江白鲟灭绝不相符的是( )
A.人为地过度捕捞和非法捕捞造成了长江白鲟食物来源减少
B.栖息地丧失、水域污染、航运干扰是导致长江白鲟灭绝的主要原因
C.水利工程建设、挖沙疏浚河道,有助于拓展长江白鲟的生存空间
D.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综合题
21.(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与胰岛素治疗相比,胰岛移植能起到稳定血糖、避免低血糖的作用。但在胰岛分离过程中,容易造成外周细胞的损伤或丢失(胰岛A细胞主要分布在胰岛外周,胰岛B细胞主要分布在胰岛内部)。为研究胰岛A细胞的缺失对移植的胰岛功能的影响,科研人员做了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一: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刺激正常胰岛和A细胞缺失胰岛,并测定胰岛素的分泌量,结果如图1.
实验二:将正常胰岛和A细胞缺失胰岛分别移植到糖尿病模型小鼠体内,在正常饲喂的条件下,定时测定模型小鼠的血糖浓度,结果如图2.
(1)正常生理状态下,当血糖升高时,一方面胰岛素可以通过促进血糖在组织细胞的氧化分解, 以及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脂;另一方面又能抑制 ,从而降低血糖。
(2)用酶解法获得胰岛时,需控制好酶的 ,获得的胰岛若A细胞缺失,则与正常胰岛相比A细胞缺失胰岛中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含量比值(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素)会 (填“明显升高”/“明显降低”/“基本不变”)。
(3)实验二结果表明,A细胞缺失胰岛的移植不能有效改善小鼠高血糖状态。结合实验一结果分析,原因是 。
(4)研究表明,生物体内胰岛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能合成并分泌α-1抗胰蛋白酶,它在胰岛的自身保护中起重要作用。根据上述原理解释实验二中移植正常胰岛第7天后血糖浓度逐步上升的原因是 。
(5)有研究表明,分离纯化的胰岛B细胞在体外培养只能短期存活,而与胰岛A细胞混合培养则胰岛B细胞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有人提出这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引起的。写出验证假说的实验设计思路。
22.(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率先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此,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大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还湖、节能减排、禁止秸秆焚烧等,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图表示塞罕坝从荒漠变成林海的过程中碳循环的示意图,其中X1、X2、X3、Y1、Y2、Y3、Z1、Z2、Z3、Z4表示碳的主要存在形式,甲、乙、丙、丁为生物成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X1、X2、X3、Y1、Y2、Y3、Z1、Z2、Z3、Z4表示有机物的是 ;丁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 。
(2)塞罕坝从荒漠到林海的过程中,输入生物群落的CO2总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输出生物群落的CO2总量,理由是 。
(3)在塞罕坝进行大力植树造林时,应注意的事项有 (答出2点),这样处理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我国为了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做出了巨大努力,成效非凡,但仅凭我国一家之力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不可能办到。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原因是 。
23.(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薇甘菊是一种具有超强繁殖能力的多年生藤本植物,其根系多且密集,能增加土壤孔隙度;其茎通过攀缘、缠绕最终使植株覆盖在乔、灌木植物的冠层顶部,造成附主枯菱死亡。薇甘菊入侵后能快速传播形成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因此被称为“生物多样性终极杀手”。回答下列问题:
(1)若研究薇甘菊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 、 等。薇甘菊能在群落演替中迅速成为数量多、对其他物种影响大的优势种群的主要原因是 (至少答出两点)。
(2)科研人员研究了薇甘菊的不同入侵程度对某地森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和土壤小动物组成的影响,调查结果如下表。
有机碳储量(t。hm-2)或小动物组成(个) 植被碳库 凋落物碳库 土壤碳库 小动物 小动物
类群数 个体总数
未入侵区域 51.85 2.01 161.87 14 1376
轻度入侵区域 50.86 3.52 143.18 15 1543
重度入侵区域 43.54 5.42 117.74 15 2287
①调查结果表明,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的加剧,该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 。其中凋落物碳储量显著增加,其原因是 。
②调查结果表明,薇甘菊入侵对该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组成的影响是 。分析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的增加,该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是 。
24.(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豚草是一种常见的入侵物种,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豚草的主要天敌是广聚萤叶甲,它可取食豚草叶片,并对豚草产生显著抑制作用。豚草和广聚萤叶甲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二者皆会产生一系列变化,且这种变化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上述信息包含的种间关系有 。利用广聚萤叶甲防治豚草的方式属于 。
(2)研究者就豚草和广聚萤叶甲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在4组网笼中养殖豚草,分别连续2代进行①常温+无叶甲取食②增温+无叶甲取食③常温+有叶甲取食④增温+有叶甲取食的处理。将第3代豚草种植在相同条件下,放入叶甲,统计豚草生物量和叶甲死亡率,结果如图。
结果表明:增温对豚草生物量的影响是 。广聚萤叶甲取食会导致豚草表现出某种未知的抵御叶甲的机制,判断的依据是 ,该现象的产生是 的结果。
(3)研究发现: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豚草向北方的传播速度快于广聚萤叶甲,导致两个物种的分布重叠区域逐渐减少。有人预测,从长远来看,这将不利于对豚草的防治。结合本研究结果判断上述预测是否准确,并阐述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A、低级神经中枢在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下可以更好地调节机体活动,但失去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作用后,低级神经中枢仍能控制相应的反射活动,如成年人腰椎受损,失去了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但仍然可以发生排尿反射,A错误;
B、发生反射活动时,兴奋只能由感受器传向效应器,兴奋在反射弧中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单向传导的,B错误;
C、兴奋的产生和传导主要与膜两侧Na+、K+的浓度差有关,而Na+、K+等浓度差需要依靠主动运输维持,C正确;
D、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的,能对刺激作出应答反应,但对于反射活动来说,必须保证反射弧的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1、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①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②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
③神经中枢: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
④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
⑤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控制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或腺体活动。
2、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2.【答案】B
【知识点】水盐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下丘脑是抗利尿激素合成和分泌的场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由题意可知,因抗利尿激素合成或分泌不足可引起中枢性尿崩症,所以下丘脑、垂体受损都可以导致中枢性尿崩症,A正确;
B、个体Ⅱ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升高,所以是由于抗利尿激素不足造成的,表示的是中枢性尿崩症患者,个体Ⅲ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没有变化,说明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表示肾性尿崩症患者,B错误;
C、个体Ⅰ、Ⅱ的尿液渗透压升高均是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的结果,C正确;
D、个体Ⅰ为正常个体,个体Ⅲ的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二者都能正常产生抗利尿激素,所以禁水后个体Ⅰ、Ⅲ体内会由于渗透压升高而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当人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维持正常。当人体内水分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维持正常。
3.【答案】A
【知识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病毒
【解析】【解答】A、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A错误;
B、抗原呈递细胞吞噬流感病毒后将病毒抗原暴露在细胞表面,呈递至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B正确;
C、感染早期抑制细胞凋亡的PI3K/AKT通路,使流感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快速繁殖,感染后期促凋亡基因P53和caspase3会被活化,使宿主细胞裂解,细胞从宿主细胞出来,有利于病毒扩散,C正确;
D、开发阻断凋亡基因 caspase3被活化的靶点药物,使流感病毒不会从靶细胞出来进入体液环境,阻止病毒繁殖、扩散,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细胞免疫过程:
2、①细胞免疫中,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条件:靶细胞的接触、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
②活化后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识别并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③细胞免疫中记忆T细胞作用:如果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记忆T细胞会立即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 迅速、高效地产生免疫反应。
④细胞免疫中细胞毒性T细胞从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分化而来
⑤细胞免疫中能识别抗原的有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
4.【答案】A
【知识点】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解答】A、表格数据显示,不同浓度的IAA都可以促进平均株产量和平均单果重的增加,说明不同浓度的IAA均能促进该植物果实发育,但是不能说明不同浓度的IAA都能提高该植物的结果率,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不同浓度的IAA均能促进该植物果实发育,B正确;
C、结合以上分析可知,不同浓度的IAA对该植物结果率和果实发育促进作用可能是相同的,C正确;
D、表格数据显示,实验浓度范围内,IAA浓度为700ppm时,平均株产量和平均单果重都最大,说明IAA促进该植物果实发育的最适浓度在600ppm~800ppm之间,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生长素:
1、作用特点: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则抑制生长。
2、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为根>芽>茎。幼嫩细胞敏感,衰老细胞比较迟钝。
3、运输方式:(1)极性运输:在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地运输,称为极性运输,极性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
(2)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输导组织进行非极性运输。
(3)横向运输:在尖端如果有单侧光、重力、离心力等影响因素会发生生长素的横向运输。
5.【答案】A
【知识点】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
【解析】【解答】A、一个物种的生态位是指它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指它与食物和天敌的关系等,不属于群落的空间特征,A错误;
B、任何两个物种一般不能处于同一生态位,B正确;
C、生物群落中,多个物种取食相同食物的现象就是生态位重叠的一种表现,生态位重叠越多的物种种间竞争也就越激烈,C正确;
D、生态位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应环境的表现,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①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②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因素: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因素有光、温度等,决定地下分层的则是水、无机盐等。③动物的垂直分层: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垂直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①表现:在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②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6.【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
【解析】【解答】A、振荡培养时,溶氧量升高,产生的WS和FS可能与溶氧量变化相适应,A正确;
B、WS第4天后在竞争中占有优势,但第7天后种群数量下降,并不会保持S型增长,B错误;
C、第8天后由于营养不足和代谢产物积累,三种荧光假单胞菌数量下降,C正确;
D、静置培养时只有SM型荧光假单胞菌,振荡培养时出现三种荧光假单胞菌,说明SM在振荡培养时的突变和适应有利于物种生存,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题图1表示静置培养假单胞菌野生型时只有SM型荧光假单胞菌,呈S形增长,随后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和代谢废物的积累,其种群数量下降;题图2表示振荡培养假单胞菌野生型时,在培养初期,SM型荧光假单胞菌增长迅速,第2天后, 皱缩型(WS)和模糊型(FS)荧光假单胞菌增长迅速,后期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和代谢废物的积累,三种假单胞菌的种群数量下降。
7.【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据表可知,增温使麦长管蚜发生量增加,从而导致小麦减产,而增温使得小麦干重增加,可抵消麦蚜种群增加导致的小麦减产,A正确;
B、据表可知,气温变暖背景下,瓢虫数量减少了,则可以适当减少农药的使用,以减少环境污染,B正确;
C、据表可知,甲地增温使麦蚜的天敌瓢虫的数量减少,造成麦蚜发生量上升,即甲地增温降低了天敌对麦蚜的控制力是造成麦蚜发生量上升的原因之一,C正确;
D、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每个营养级可能都包含了多种生物,无法得出“为维持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麦蚜同化的能量不超过小麦同化量的20%即可”这个结论,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能量传递效率为: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100%。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即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流到下一营养级。
8.【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通过小网眼渔网捕获量可知该草鱼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可以预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可能逐渐增加,但实际上还需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A错误;
B、大量诱杀某种动物的雄性个体,会导致性别比例失调,使出生率明显降低,进而使种群的密度减小,B错误;
C、第一次捕获量为734条,第二次重捕330条,带标记62条,故湖泊中草鱼的数量约为734×330÷62≈3907条,C正确;
D、鱼类资源丰富的自然水域中,持续选择小网眼渔网捕鱼,不利于鱼资源的更新和持续,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结构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2、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的注意点: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③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④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9.【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主要类型
【解析】【解答】A、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
B、由题意知,r-对策繁殖力较大,所以生物在群落中相对比例出现差异的原因不是r-对策生物的出生率越来越低,B错误;
C、银杏和大熊猫生殖率较低,所以根据生殖情况,银杏和大熊猫均属于K-对策的生物类群,C正确;
D、顶级群落即群落演替达到了一个成熟阶段,该阶段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相对稳定,从而使生态系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群落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群落演替的特点可描述为:(1)群落发展有顺序、有规律地向一个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2)演替是由群落引起物理环境改变的结果,即演替是由群落控制的。(3)演替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顶点,即形成顶极群落。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10.【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会改变当地群落的物种数量及种间关系,出现新优势物种的替代,所以该措施影响了原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A正确;
B、在环境适宜的地区,多种林木混种能使防护林中的生物多样性增加,提高了群落的物种丰富度,B正确:
C、砍伐树龄较大的个体,减少了种群中老年个体的数量,改变了种群的年龄结构,同时该措施有利于通风通光,有利于林木的快速生长,C正确;
D、“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能使三北工程内的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而非恢复力稳定性,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
①含义: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②规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③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 度,自我调节能力就遭到破坏。
(2)恢复力稳定性:
①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②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往往相反。
11.【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A、植株形状、生长速率相似,土壤肥力均匀等因素都会影响植株质量,故构建该数学模型的条件有:植株形状、生长速率相似,土壤肥力均匀等,以确保模型结果的准确性,A正确;
B、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阳光、温度的变化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B正确;
C、在该植物种群自然稀疏过程中,数量少了,但个体质量增大,所以总质量不一定减少,C错误;
D、个体在基因、空间位置等方面的微小缺陷会导致其竞争力降低,使其成为自然稀疏过程的牺牲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题图表示某植物种群自然稀疏过程中最大密度与植株平均质量间的关系,其中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植株平均质量下降,即二者成反比。据此答题。
12.【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4~7月份曲线波动范围较大,说明鸟类活动在4~7月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A正确;
B、由图可知,两条曲线波形有明显的不同,说明鸟类多样性特征及活动习性的强弱程度不同,即不同鸟类的生态位有差异,B正确;
C、分析图可知,6点趋势变化线高于18点,说明该检测点6 点时鸟类多样性特征及活动习性强弱程度更强,C错误;
D、分析图可知,无论是6点检测还是18点检测,检测点的趋势都是呈上升趋势,说明鸟类多样性特征及活动习性的逐渐增强,即调查期间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复杂程度逐渐增加,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表示丰富度。
2、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13.【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一年内,牧草的净光合量,也就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a+b+c,A正确;
BC、牧草的同化量为牧草的真正光合量,这个值大于净光合量(a+b十c),一年内,羊从牧草中获得的能量为摄入量-排遗量(粪便量)=b-d,因此,牧草与羊之间能量的传递率小于(b-d)/(a+b+c),BC正确;
D、排泄量(e)是羊代谢产生的,是以有机氮(尿素、尿酸)的形式排出体外,e属于羊同化量中的一部分,是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是牧草未被食用部分落入地表的能量,最终被分解者利用,d是羊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牧草同化量的一部分,最终也被分解者利用,因此牧草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c+d,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消费者摄入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粪便中能量,即动物粪便中能量不属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下一营养级同化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2、能量传递效率为: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100%。
14.【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多样性;种群的特征;种间关系;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迁徙鸟类接受的光、磁等信息是通过物理方式传播的,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
B、结合题干信息可知,动物的行为是由生态因子和遗传物质共同决定的,即由遗传物质和生活环境共同决定,B正确;
C、迁徙鸟类集群(一般是同种鸟类集群)飞行可减小飞行阻力、降低天敌捕获率,但是同种生物互助不属于互利共生,C错误;
D、迁徙距离不同的游隼种群的基因库中ADCY8的基因频率不同,说明它们发生了进化,但是不能说进化为不同物种,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种类:①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②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③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②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③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3)应用: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2、种间关系:
(1)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3)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4)寄生:一种生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对宿主产生危害。
(5)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15.【答案】A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分析题意可知: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42只鼠中有 3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故可将第一次标记的鼠的数量视为42-3=39只,第二次捕获 34 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 15 只,设该区域该种鼠的种群数量为X只,则根据计算公式可知,39/X=15/34,解得X=88.4,面积为一公顷,故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88只/公顷,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新捕获中的标记个体数。
16.【答案】D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据图1可知,两种鼠的数量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则种间关系为竞争,在2016年-2019年间社鼠的K值逐年降低,中华姬鼠的K值保持稳定,A正确;
B、中华姬鼠的种群数量逐渐达到K值时,种内斗争逐渐激烈,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变为0,B正确;
C、在夏秋季,如果普通鵟体重增加1kg,能量传递效率按10%-20%,需要最多消耗植物,按照÷10%求,1÷10%÷10%=100kg,C正确;
D、若曲线2表示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则普通髯的种群密度在c时最大,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种间关系:
(1)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3)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4)寄生:一种生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对宿主产生危害。
(5)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2、S形增长曲线:
①条件: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
②适用范围:自然种群。
③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K/2值处增长速率最大。
17.【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解析】【解答】A、选择本地物种进行生态修复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协调原理,可避免外来物种入侵,A正确;
B、甲、乙植物减弱“水华”现象是其生态价值的表现,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
C、叶绿素a含量变化代表的是浮游藻类变化情况,对比表格中总磷含量的变化,种植两种沉水植物后总氮降低的更多,由此可见N对浮游藻类的生长影响更大,C错误;
D、叶绿素a含量越多说明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华”现象更加严重,湖泊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弱,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18.【答案】D
【知识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A、选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诱虫器进行采集和分离,采集的小动物可置于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A错误;
B、节肢动物的丰富度用单位体积土壤中的物种数目表示,B错误;
C、根据题意,研究人员在横断山区的不同坡度处选取了四种典型的植被样地,在不同月份调查了土壤中小型节肢动物的多样性,故影响四个样地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差异的环境因素有海拔、温度、湿度、土壤pH等,C错误;
D、根据结果,不同坡度的植物群落类型不同、不同月份的气候不同,说明小型节肢动物在土壤的分布随植物群落类型、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变化,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常见的小动物有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以及多种多样得昆虫等。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这类研究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19.【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A、当有天敌存在时,被捕食鸟的产卵量和雏鸟成活率下降,这不是直接捕食导致的鸟数量减少,属于非致命性影响,A错误;
B、当天敌数量过少时,天敌对被捕食者直接捕食的风险较小,产生的非致命性影响可能大于致命性影响,B正确;
C、朱鹮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惊飞距离存在显著差异,繁殖期显著短于非繁殖期,推测可能是由于繁殖期育雏使得觅食压力增加,导致朱鹮繁殖期对人为干扰的耐受性较强,C正确;
D、研究人类对珍稀动物的非致命性影响,有助于帮助人们规划自然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范围,减少对珍稀动物的干扰,避免其种群数量下降,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螺壳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海葵则用有毒的刺细胞为寄居蟹提供保护。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例如,豆科值物和根瘤菌之间,豆科植物向根瘤菌提供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例如,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和斑鬣狗。
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例如,马蛔虫与马。
20.【答案】C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长江白鲟主食鱼类,也食虾、蟹等,是长江里食物链的顶层物种,所以当人为地过度捕捞和非法捕捞,势必造成了长江白鲟食物来源减少,A正确;
B、栖息地丧失、水域污染、航运干扰是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长江白鲟灭绝的主要原因,B正确;
C、水利工程建设使长江白鲟不能到上游产卵,挖沙疏浚河道,破坏了长江白鲟产卵的场所,都不能拓展长江白鲟的生存空间,C错误;
D、长江流域是地球的一部分,全球气候变暖势必会影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2)易地保护:如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易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它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了最后的生存机会。
(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
(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21.【答案】(1)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
(2)浓度和作用时间;明显升高
(3)胰岛A细胞缺失使胰岛素分泌减少(或胰岛B细胞分泌能力下降)
(4)移植中胰岛周围毛细血管受损,胰岛缺乏α-1抗胰蛋白酶的保护,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5)将分离纯化的胰岛B细胞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用等量的生理盐水和适宜浓度胰高血糖素处理,观察胰岛B细胞的存活时间
【知识点】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1)胰岛素是机体中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主要的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脏、肌肉并合成糖原等),同时还可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2)胰岛A细胞位于胰岛的外部,用酶解法获得A细胞缺失胰岛时,需控制好酶的浓度和作用时间,以避免过度酶解破坏位于内部的胰岛B细胞;A细胞缺失胰岛中由于胰岛A细胞受损,不能分泌胰高血糖素,但胰岛B细胞仍可分泌胰岛素,所以A细胞缺失胰岛中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含量比值会明显升高。
(3)分析图1可知,不同血糖浓度下,胰岛A细胞缺失均会使胰岛素分泌减少(或胰岛B细胞分泌能力下降),所以给糖尿病模型小鼠移植A细胞缺失胰岛,不能有效改善小鼠高血糖状态。
(4)根据题意可知“生物体内胰岛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能合成并分泌α-1抗胰蛋白酶,它在胰岛的自身保护中起重要作用”,而在移植中会导致胰岛周围毛细血管受损,胰岛因缺乏α-1抗胰蛋白酶的保护,而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所以移植正常胰岛的糖尿病鼠在第7天后血糖浓度会逐步上升。
(5)有研究表明,分离纯化的胰岛B细胞在体外培养只能短期存活,而与胰岛A细胞混合培养则胰岛B细胞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这表明胰岛A细胞能抑制胰岛B细胞的凋亡。若要证明这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引起的,则需要将分离纯化的胰岛B细胞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用等量的生理盐水和适宜浓度胰高血糖素处理,观察胰岛B细胞的存活时间,若上述说法是正确的,即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抑制胰岛B细胞的凋亡,则加入适宜浓度胰高血糖素的组胰岛B细胞存活时间长于加生理盐水的组。
【分析】血糖平衡调节:血糖含量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当血糖含量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22.【答案】(1)X2、X3、Z1、Z2、Z3;将动植物的残枝落叶或遗体残骸、动物的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到无机环境中
(2)大于;塞罕坝从荒漠变成了林海
(3)多种当地物种混合种植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同时适当关注经济物种的种植。
(4)物质循环指的是在生物圈范围内的循环,即具有全球性。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1)图中,X2、X3、Z1、Z2、Z3均表示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的碳元素,它们都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丁是分解者,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将动植物的残枝落叶或遗体残骸、动物的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到无机环境中。
(2)塞罕坝从荒漠到林海的过程中,说明生态系统的能量处于增加状态,据此可推 输入生物群落的CO2总量“大于输出生物群落的CO2总量,即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大于所有生物对有机物的消耗。
(3)在塞罕坝进行大力植树造林时,由于该地区环境比较恶劣,生长旺盛的物种在当地无法生存,因此,应注意选择多种当地生长较旺盛的物种混合种植,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外地引入的物质不适应环境导致的失败,这是利用了生态工程协调原理,多种当地物种混合种植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同时还可关注当地人的经济利益,可适当种植经济林种,提高经济效益。
(4)我国为了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做出了巨大努力,成效非凡,但仅凭我国一家之力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不可能办到。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这是因为物质循环指的是在生物圈范围内的循环,即具有全球性,因此温室效应的治理不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就能办到的,而是全世界人们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
【分析】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碳酸盐和二氧化碳;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
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4、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5、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的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进入无机环境。
23.【答案】(1)在生长区域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填植株高度、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均可);在对阳光等资源的竞争中占优势、繁殖能力强
(2)逐渐减少;薇甘菊入侵导致附主,即被攀缘、缠绕、覆盖的乔、灌木植物大量死亡,从而增加了凋落物碳储量;对土壤小动物类群数基本没影响,对土壤小动物个体总数影响较大,使土壤小动物的个体总数明显增加;土壤中小动物的数量和氧气含量增加,促进了土壤中有机碳的分解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1)若研究薇甘菊的生态位,往往需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在生长区域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等。
薇甘菊能在群落演替中迅速成为数量多、对其他物种影响大的优势种群的主要原因是薇甘菊具有超强繁殖能力,同时,通过攀缘、缠绕最终使植株覆盖在乔、灌木植物的冠层顶部,在对阳光等资源的竞争中占优势。
(2)①分析调查结果可知,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的加剧,该生态系统的植被碳库和土壤碳库均逐渐降低,说明有机碳储量逐渐减少。
其中凋落物碳储量显著增加,其原因是薇甘菊入侵攀缘、缠绕最终使植株覆盖在乔、灌木植物的冠层顶部,导致附主无法获得足够的阳光而枯菱大量死亡,从而增加了凋落物碳储量。
②调查结果表明,薇甘菊入侵对该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组成的影响是小动物的类群数基本没影响,对土壤小动物个体总数影响较大,随着入侵程度加深,土壤小动物的个体总数明显增加。
分析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的增加,该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是土壤中小动物作为消费者和分解者,其数量不断增加,而薇甘菊根系较多且密集,增加了土壤孔隙度和土壤中的氧含量,促进了土壤中小动物对有机碳的分解,减少了土壤中碳储量。
【分析】1、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2、题表格表示薇甘菊的不同入侵程度对某地森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和土壤小动物组成的影响结果,其中随着薇甘菊的入侵程度增加,制备碳库和土壤碳库逐渐减少,而凋落物碳库逐渐增加,小动物的个体总数也逐渐增加,小动物的类群数差异不大。
24.【答案】(1)捕食、竞争;生物防治
(2)提高豚草生物量;叶甲死亡率:③>①,④>②;协同进化
(3)不准确。本研究中,增温情况下经过 3 代繁殖后,④组豚草生物量大于②组,说明气候变暖和叶甲取食共同存在时,豚草的生物量反而更高
【知识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种群的特征;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1)广聚萤叶甲取食豚草叶,是捕食关系;广聚萤叶甲对豚草产生显著抑制作用,是竞争关系。利用广聚萤叶甲防治豚草是利用生物学的相关原理去防治害虫,是生物防治。
(2)①常温+无叶甲取食②增温+无叶甲取食是对照,自变量是温度;③常温+有叶甲取食④增温+有叶甲取食也是对照,自变量是温度。据左图豚草生物量,可知②>①,④>③,增温能提高豚草生物量。①常温+无叶甲取食③常温+有叶甲取食是对照,自变量是是否有叶甲取食,②增温+无叶甲取食④增温+有叶甲取食是对照,自变量是是否有叶甲取食,根据右图叶甲死亡率,③>①,④>②,广聚萤叶甲取食会导致豚草表现出某种未知的抵御叶甲能力。该现象的产生是豚草和叶甲长时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协同进化。
(3)不准确。本研究中,左图豚草生物量中,增温情况下经过 3 代繁殖后,④组豚草生物量大于②组,说明气候变暖和叶甲取食共同存在时,豚草的生物量反而更高。
【分析】1、种间关系:
(1)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3)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4)寄生:一种生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对宿主产生危害。
(5)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2、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