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忻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4-23 18:30:47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山西省忻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如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种群的个体数量多于甲
B.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增长方式均为“S”形
C.甲种群的个体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先于乙种群
D.t5时刻乙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2.(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群落的成层性包括地上成层和地下成层,成层现象在森林群落表现最为明显,一般把森林群落从顶部到底部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苔藓地衣)四个基本层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构成森林群落
B.群落的成层性保证了植物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地利用自然环境资源
C.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决定于阳光
D.群落的地下分层和地上分层一般是相应的,动物分层主要与食物有关
3.(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如下图所示为3组生物(甲: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乙:农作物与杂草;丙:狐与兔)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丙组生物的种间关系是①,其中a是狐
B.乙组生物的种间关系是②,农作物和杂草的竞争力相当
C.甲组生物的种间关系是③,二者分开后也能正常生存
D.群落中的种间关系除了图中的三种外,还有原始合作和寄生
4.(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火烧信号,包括植物燃烧产生的热激,气体烟挥发性有机物、火后降雨的烟水溶液等,都会对生态系统的演替产生重要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火烧后群落空间结构重建的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B.火烧产生的光、热和气体烟挥发性有机物等属于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
C.适当火烧会烧死许多的害虫卵,有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D.一定浓度的烟水可能促进部分种子快速萌发,可影响优势种的形成
5.(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下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有4个营养级
B.丁和戊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C.如果丁消失,则该生态系统没有食物网
D.如果乙的数量大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丙的数量也会减少
6.(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如下图是某生态农场生产流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农场充分利用了秸秆中的物质和能量,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B.该生态工程的建设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C.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图中的过程表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均处于自身平衡状态并维持稳定
7.(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中国杏树的栽培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利用杏果可酿制出杏果酒和杏果醋,其色泽淡黄、果香浓郁、营养丰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杏果酒和杏果醋的制作都是由酵母菌完成的
B.制杏果醋的温度要比制杏果酒的温度高些
C.制作过程中发酵装置应用无水酒精进行消毒
D.无氧条件下,醋酸菌能将酒精直接变为醋酸
8.(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如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果酒、果醋和腐乳的制作,A,B,C,D表示其相同之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可表示两者所用主要菌种都是单细胞生物
B.b可表示两者所用主要菌种都属于真核生物
C.c表示两者的主要菌种的遗传物质均为DNA
D.d表示三者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pH均升高
9.(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豆腐乳属于桂林三宝之一,以黄豆为主要原料制成,豆腐乳的制作与发酵技术密切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腐乳的制作,如酵母菌、毛霉、曲霉等
B.微生物产生的脂肪酶能将豆腐中的脂肪分解为甘油和氨基酸
C.腌制腐乳的过程中不需要严格进行灭菌处理
D.腐乳味道鲜美、易于消化与微生物发酵产生的小分子物质有关
10.(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杨梅果实风味独特,酸甜适中,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下列是制作杨梅酒和杨梅醋的流程,制取发酵液;向杨梅汁中加入白砂糖,将糖的质量分数调至8%,灭菌冷却→酒精发酵;接种酵母菌,恒温发酵→果醋发酵,加入酒精,接种醋酸菌→取样检测;对发酵产物进行检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杨梅酒和杨梅醋的制作过程是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的
B.用带盖瓶子制作杨梅酒时,拧松瓶盖间隔时间不一定相同
C.杨梅醋发酵液中,液面处的醋酸菌密度小于瓶底处的密度
D.在杨梅醋的发酵过程中所需温度低于杨梅酒的发酵温度
11.(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著名的古农书巨著《齐民要术》中详细介绍了北魏时期泡菜的制作方法。泡菜是一种可口的食物,其制作原理利用了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制作泡菜时,将所用盐水煮沸的主要目的是消灭盐水中的杂菌
B.腌制方法、时间长短和温度高低均会影响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C.在泡菜的发酵过程中应注意经常向水槽中补充水
D.发酵初期,从坛沿水槽内放出的CO2是乳酸菌细胞呼吸产生的
12.(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鸭梨醋饮属于绿色健康饮品,既保存了鸭梨中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有机酸等营养成分,又兼具果醋醒酒护肝、助消化、降低血脂、软化血管等养生保健功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下面为鸭梨醋饮的制作流程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制作果醋的前提是制作果酒,因为醋酸菌可将乙醇氧化为醋酸
B.摇床或搅拌器转速可调整培养液溶氧量,酿醋时转速越快越好
C.发酵过程中所有材料需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以避免杂菌污染
D.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醋酸产生,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进行检测
13.(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乳酸菌能产生亚硝酸还原酶将亚硝酸盐分解,某兴趣小组从泡菜滤液中筛选出亚硝酸盐还原酶活力较高的乳酸菌,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乳酸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了乳酸,导致pH呈下降趋势
B.腌菜时食盐的浓度越低,亚硝酸盐含量的峰值出现得越早
C.实验结果说明,食盐用量和腌制时间影响亚硝酸盐的含量
D.曲线达到峰值后下降,可能是乳酸菌产生亚硝酸还原酶将亚硝酸盐分解
14.(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培养基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O2的需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培养霉菌时,培养液调至酸性
B.培养细菌时,培养基调至强碱性
C.培养厌氧微生物时,提供无氧的条件
D.培养乳酸杆菌时,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
15.(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在生产,生活和科研实践中,经常通过无菌操作技术避免杂菌的污染。下列有关无菌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消毒或灭菌,可将所有的杂菌,孢子和芽孢等都杀灭
B.接种环,接种针等用具应在酒精灯火焰内焰部位灼烧灭菌
C.为避免环境污染,操作尽量在超净工作台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D.对于牛奶等不耐高温的液体,一般采用紫外线照射法进行消毒
16.(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幽门螺旋杆菌(Hp)能引起消化道疾病的发生,会分泌,医务工作者在胃病患者体内采集样本并制成菌液后,进行分离培养。实验基本步骤如下;配制培养基→灭菌→倒平板→X→培养→观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常见的灭菌方法有湿热灭菌、灼烧灭菌和干热灭菌
B.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可初步筛选出幽门螺旋杆菌
C.培养基灭菌冷却到50℃左右倒平板,平板冷凝后应将其倒置
D.题中X表示接种,尿酶分解尿素后会使培养基pH降低
17.(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培养基是指供微生物、植物组织和动物组织生长繁殖的,由不同营养物质组合配制而成的营养基质。下列有关培养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如果培养基中不含氮源,则该培养基上不会有微生物生长
B.培养基配方可能不同,但一般都含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
C.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要的差别,使用含不同碳源的培养基
D.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18.(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纸片扩散法药物敏感实验是在涂有细菌的固体培养基上按照一定要求贴浸有不同种类抗生素的纸片,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抑菌圈大小,从而得出受试菌株药物敏感性的结论,某次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出现抑菌圈说明在接触抗生素后细菌生长受到抑制或死亡
B.在图示固体培养基上接种病原菌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C.对实验使用的培养皿进行灭菌,可以采用干热灭菌的方法
D.未出现抑菌圈可能是病原菌与抗生素接触后发生抗性变异
19.(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蜡状芽孢杆菌是从土壤中分离获得的一种降解纤维素能力很强的菌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观察空白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产生,以判断培养基是否被污染
B.接种时连续划线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获得单菌落
C.刚果红能与纤维素分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形成红色复合物
D.用刚果红染色法筛选出来的目的菌不一定都能分解纤维素
20.(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鲜牛奶容易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该菌高度酎盐,可引起人类肺炎等疾病。在血平板(培养基添加适量血液)上生长时,可破坏菌落周围的红细胞,使其褪色,下图为检测鲜牛奶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操作流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饮用前的鲜牛奶或使用后的液体培养基均可用高温瞬时消毒法进行处理
B.肉汤培养基加入一定量NaCl的目的是维持微生物细胞的渗透压
C.振荡培养可以使微生物与营养物质充分接触,更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
D.血平板上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血平板上出现周围透明的溶血圈
21.(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溶磷菌能将土壤中的难溶性磷酸盐转化成能被植物吸收的磷酸。下列关于溶磷菌的分离及溶磷菌溶磷能力的定量测定,叙述错误的是(  )
A.将稀释的土样溶液接种到含磷酸钙的不透明固体培养基上分离溶磷菌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溶磷菌的有无,对照组为等量灭活的菌悬液
C.挑取有透明圈的单菌落接种出现菌落后,置于4℃冰箱中长期保存
D.若实验组可溶性磷含量为m,对照组为n,则溶磷菌的溶磷量为m-n
22.(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研究人员成功地箱选到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用三种菌株对秸秆进行处理,并在第5天和第10天对秸秆和秸秆中含有的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木质素等组分的降解情况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有秸秆的状态和环境温度、湿度等,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B.若将平板分为5个区域来进行划线,理论,上需要灼烧接种环5次
C.据图分析可知,三种菌株对秸秆中含有的纤维素的降解作用最强
D.与第5天结果相比,第10天秸秆各组分中木质素的降解率变化较大
23.(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解磷菌是一种能将土壤中植物不能利用的磷转化为植物可以利用的磷的微生物(主要为细菌),其在提高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促进磷循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解磷菌能分解含磷化合物使得菌落周围会出现透明圈。如下图为从某植物根际土壤中筛选出高效解磷菌的部分流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取样后用生理盐水将土壤菌液进行系列梯度稀释
B.配制培养基时应将培养基的pH调至中性或弱碱性
C.若筛选更高效解磷菌,应排选培养基C中①号菌落
D.操作Ⅱ使用的工具和接种方法分别是接种环和平板划线法
24.(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微生物产生的酶能分解尿素,在农业、食品加工业和污水处理中用途广泛。例如在饮料酒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少量尿素,使酒体呈酸性,厂家常用脉酶分解酒体中的尿素以改善饮料酒的品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取样时用的铁铲和取样纸袋在使用前不需要进行灭菌
B.从土壤中选产脲酚菌时,所配制的培养基为选择培养基
C.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准确估算菌落数目的关键是恰当的稀释度
D.统计产酶菌的数目时,对菌落数在30~300以内的平板进行计数
25.(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随着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的建立,微生物纯培养物的获得,灭菌及无菌接种技术的发展,发酵技术从传统自然发酵发展为纯种发酵。发酵工程就是利用现代工程技术及微生物的特定功能,工业化生产人类所需产品。下列关于发酵工程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发酵工程获得的单细胞蛋白可作为食品添加剂,也可制成微生物铜料
B.啤酒的工业化生产过程中,酒精的产生积累主要在主发酵阶段完成
C.微生物农药是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物来防治病虫害,是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
D.只有发酵工程的中心环节结束时才需要检测培养液中的微生物数量、产品浓度等
二、综合题
26.(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下图1为某苔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下图2是该生态系统中种群A,B,C(A,B,C对应三个不同物种)的环境容纳量和某时刻的种群实际大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是   。如果雪兔的数量大量增加,短时间内旅鼠和驯鹿的数量变化是   。
(2)相比热带雨林,图1中所示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   (填“高”或“低”),其原因是   。以“苔藓→雪兔”为例,简述其中的负反馈调节;   。
(3)图2中的三个种群中,种群数量最可能增加的是   ,最可能减少的是   。
27.(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如下图所示,A~F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回答下列问题:
(1)表示大气中CO2库的是   ,碳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存形式除了CO2外,还有   。
(2)碳从A进入E后的存在形式主要是   ,从E、C、BD进入F的形式是   。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群落之间循环涉及的代谢过程有   。
(3)使生态系统碳循环达到平衡状态需要进行长期的治理,提出两条治理措施   、   。
28.(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果酒和果醋都具有一定的保健养生功效。下图甲表示果酒和果醋生产工艺流程简图,下图乙为果酒和果醋发酵装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图乙发酵装置装料时,要留有1/3的空间,其目的是   。制作过程中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相连,这样做的原因是   。
(2)若果汁中混杂有醋酸菌,在果酒发酵旺盛时,醋酸菌   (填“能”或“不能”)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请说明原因;   。
(3)制作成功的果酒若暴露在空气中酒味会逐渐消失而出现醋酸味,尤其是气温高的夏天更易如此,分析其原因是   ,醋酸菌将乙醇变为醋酸的环境条件之一是   (填“充足”或“缺少”)糖原。
(4)葡萄酒呈现红色的原因是   ,检测酒精的原理是   。
29.(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油菜籽中有一种有机化合物工-5-乙基呃唑烷一硫酮(VOT),可诱发甲状腺疾病。研究发现反刍动物瘤胃中的部分细菌可以分解VOT,下图是研究人员从瘤胃提取物中分离VOT分解菌的流程。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判断培养基的制作是否合格,可以将接种胃提取物的A培养基和一个   的B培养基都放在恒温箱中培养,分别观察并记录结果,若B培养基中长出了菌落,说明   。
(2)纯化两种时,图乙所示的接种方法是   ,利用图中所示的接种方法接种微生物时,需要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目的是   。
(3)甲为液体选择培养基,甲中的细菌比乙中的生长速度快,原因是   。
(4)在5个平板上各接种稀释倍数为103的菌液样品0.1mL,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48、50、54、56、430,则每升原菌液样品中细菌数为   个。如果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对细菌进行计数,所统计的细菌数通常会比该方法统计数目偏   ,原因是   。
30.(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自生固氮菌是土壤中能独立固定空气中氮气的细菌,将玉米种子用自生固氮菌拌种后播种,可显著提高产量并降低化肥的使用量,科研人员进行了土壤中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和固氮能力测定的研究,部分实验流程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土样应取自当地   (填“表层”或“深层”)土壤;步骤②需充分振荡20min,主要目的是   ;步骤③将土壤悬浮液稀释了   倍。
(2)步骤④所用的接种工具是   ,若在④的平板上统计的菌落的平均数量为126个,则每克土壤中含有的固氮菌为   个
(3)研究发现圆褐固氮菌和巨大芽孢杆菌处理厨余垃圾废液效果很好,为研究这两种菌种处理某餐厨垃圾废液的最佳接种量比,研究者将两种菌液进行不同配比,分别接种于等量相同餐厨垃圾废液中。培养3天后测定活菌数,取一定量菌液进行   ,然后分别取0.1mL的菌液采用   法接种于完全培养基中培养,并选取菌落数在   范围内的平板计数。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由实验结果可知两菌种接种量比例为   时,废液中两种菌种的有效活菌数能够实现同步最大化。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图中是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从图中的信息无法判断甲和乙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多少,A错误;
B、由图可知:坐标的纵轴为“种群增长速率”,趋势是先增加(t1—t2、t1—t4)后减少(t2—t3、t4—t5),为“S”形曲线的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故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增长方式均为“S”形,B正确;
C、图中t3和t5分别相当于甲种群、乙种群的“S”形曲线中的K值,故甲种群的个体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t3先于乙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t5,C正确;
D、t5时刻乙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2、“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a~K/2之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不断减小;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围绕K值上下波动。
3、年龄结构: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
2.【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A、森林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共同构成森林群落,A错误;
B、群落的成层性保证了植物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地利用自然环境资源,B正确;
C、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决定于阳光,C正确;
D、群落的地下分层和地上分层一般是相应的,动物分层主要与食物有关,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2、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3.【答案】C
【知识点】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A、狐与兔是捕食关系,可用曲线①表示,其中后增加后减少的a表示狐,A正确;
B、农作物与杂草是种间竞争关系,可用②表示,图②曲线展示的结果是“势均力敌”,说明农作物和杂草的竞争力相当,B正确;
C、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分开后不能正常生存,C错误;
D、群落中的种间关系除了图中的三种外,还有原始合作(如海葵和寄居蟹在一起,互惠互利)和寄生(如蛔虫寄生在人体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种间关系包括: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比如兔和草,狼和羊;③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④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⑤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4.【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火烧后群落空间结构重建的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A正确;
B、火烧产生的光、热属于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气体烟挥发性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B错误:
C、适当火烧会烧死许多的害虫卵,有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C正确;
D、一定浓度的烟水可能促进部分种子快速萌发,可影响优势种的形成,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群落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答案】D
【知识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有5个营养级,如生产者→甲→乙→丁→戊,A错误;
B、戊可以捕食丁,两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同时戊和丁共同竞争性捕食乙和丙,两者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B错误;
C、据图可知,丁消失后,仍存在食物网,如生产者→甲→乙→戊、生产者→甲→丙→戊,C错误;
D、如果乙大量减少,则丁和戊会更多地捕食丙,所以短时间内丙的数量会减少,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种间关系包括: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比如兔和草,狼和羊;③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④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⑤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6.【答案】D
【知识点】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生态农业工程
【解析】【解答】A、该农场中秸秆作为饲料喂养家畜,充分利用了秸秆中的物质和能量,提高了能量利用率,A正确;
B、该农场中蚯蚓排泄物作为肥料供给作物,作物的秸秆作为饲料喂养家畜,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B正确;
C、作物是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C正确;
D、图中的过程不能说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处于自身平衡状态并维持稳定,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生态工程原理:自生原理、循环原理、协调原理和整体原理。
2、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
3、该农场中秸秆作为饲料喂养家畜,充分利用了秸秆中的物质和能量,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7.【答案】B
【知识点】果酒果醋的制作
【解析】【解答】A、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果醋的制作离不开醋酸菌,A错误;
B、传统发酵过程中,酿酒酵母的最适生长温度是28℃左右,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是30~35℃,制果醋的最适温度要比制果酒的最适温度高些,B正确;
C、制作过程中发酵装置应该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进行消毒,C错误;
D、醋酸菌为需氧菌,无氧条件下会大量死亡,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左右,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在葡萄酒自然发酵过程当中,其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
2、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醋酸菌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入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8.【答案】D
【知识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果酒果醋的制作
【解析】【解答】A、参与甲果酒发酵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参与乙果醋发酵的微生物是醋酸菌,两者都属于单细胞生物,A正确;
B、参与甲果酒发酵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参与丙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两者都属于真核生物,B正确;
C、制作果醋、腐乳所需的微生物分别是醋酸菌和毛霉,二者的遗传物质都是DNA,C正确;
D、在果酒、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液pH都逐渐降低,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醋酸菌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入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2、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左右,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在葡萄酒自然发酵过程当中,其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
3、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的比较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主要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遗传物质 都是DNA
细胞核 无核膜、核仁,遗传物质DNA分布的区域称拟核;无染色体 有核膜和核仁;核中DNA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器 只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等复杂的细胞器
细胞壁 细胞壁不含纤维素,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形成的肽聚糖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
举例 放线菌、蓝藻、细菌、衣原体、支原体 动物、植物、真菌、原生生物(草履虫、变形虫)等
增殖方式 一般是二分裂 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9.【答案】B
【知识点】腐乳的制作
【解析】【解答】A、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腐乳的制作,如酵母菌、毛霉、曲霉等,特别是毛霉的作用,A正确;
B、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B错误;
C、豆腐块上生长的毛霉等来自空气中的毛霉孢,所以不需要严格灭菌,C正确;
D、 毛毒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因而腐乳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腐乳的制作,如酵母菌、毛霉、曲霉等。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因而腐乳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其中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10.【答案】B
【知识点】果酒果醋的制作
【解析】【解答】A、制作杨梅酒时,利用杨梅上附着的酵母菌进行发酵,制作杨梅醋时,可直接将醋酸菌接种在杨梅酒的发酵液中,二者不需要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A错误;
B、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时会产生二氧化碳,因此用带盖瓶子制作杨梅酒时,需要拧松瓶盖放气,但由于不同发酵瓶中酵母菌的数量不一定相同,因此放气间隔时间不一定相同,B正确;
C、醋酸菌属于好氧菌,在杨梅醋发酵液中,液面处的醋酸菌更易接触到充足氧气,因此其密度大于瓶底处的密度,C错误;
D、杨梅酒发酵温度低于杨梅醋,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左右,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在葡萄酒自然发酵过程当中,其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
2、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醋酸菌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入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11.【答案】D
【知识点】泡菜的制作
【解析】【解答】A、制作泡菜时,将所用盐水煮沸的主要目的是消灭盐水中的杂菌,并且可以去除其中溶解氧,A正确;
B、食盐用量过少、腌制时间过短和温度过高均会导致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升高,B正确;
C、在泡菜的发酵过程中应注意经常向水槽中补充水,以保证坛内无氧环境,C正确;
D、乳酸菌的呼吸作用产物为乳酸,无CO2的产生,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泡菜的制作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能够将蔬菜中的葡萄糖氧化为乳酸。
2、泡菜的制作过程:按照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为4:1的比例配制盐水,将盐、水煮沸冷却。将经过预处理的新鲜蔬菜混合均匀,装入泡菜坛内,装至半坛时,放入蒜瓣、生姜及其他香辛料,继续装至八成满,再徐徐注入配置好的盐水,使盐水没过全部菜料,盖好坛盖。向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以保证坛内乳酸菌发酵所需的无氧环境。在发酵过程中要注意经常向水槽中补充水。发酵时间长短受室内温度的影响。
12.【答案】C
【知识点】果酒果醋的制作
【解析】【解答】A、在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转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乙酸;当氧气、糖充足时,醋酸菌可将鸭梨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A错误;
B、摇床或搅拌器转速可调整培养液溶氧量,但是搅拌过快会影响醋酸菌发酵,还可能导致醋的酸度过高,B错误;
C、发酵过程中所有材料需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以避免杂菌污染,确保发酵产品的纯净,C正确;
D、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可以用于检测酒精,不能用于检测醋酸,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醋酸菌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入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13.【答案】A
【知识点】泡菜的制作
【解析】【解答】A、泡菜制作的原理是乳酸菌的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了乳酸,导致pH呈下降趋势,A错误;
B、食盐用量过低,会造成细菌大量繁殖,因此图中腌菜时食盐的浓度越低,亚硝酸盐含量的峰值出现得越早,且峰值较高,B正确;
C、据图分析可知,食盐用量和腌制时间都会影响亚硝酸盐含量,C正确;
D、亚硝酸盐含量达到峰值后下降,是因为缺氧和酸性环境抑制杂菌生长,使亚硝酸盐的产生量降低,同时乳酸菌产生的亚硝酸还原酶会将亚硝酸盐分解,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泡菜的制作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能够将蔬菜中的葡萄糖氧化为乳酸。在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先上升后下降。
2、无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即一分子的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两分子的丙酮酸,过程中释放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
14.【答案】B
【知识点】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解析】【解答】A、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A正确;
B、培养细菌时,需要将培养基调至中性或弱碱性,B错误。
C、培养厌氧微生物时,提供无氧的条件,C正确;
D、培养乳酸杆菌时,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培养基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和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归纳为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培养基按物理性质可分为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可以制成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一般用于微生物的鉴别、分离和计数,液态培养基常用于扩大化生产,观察细菌运动。根据化学成分分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等;根据用途分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15.【答案】C
【知识点】灭菌技术
【解析】【解答】A、只有通过灭菌,才可以将所有的杂菌、孢子和芽孢等都杀灭,A错误;
B、接种环、接种针等金属用具,应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即外焰部位灼烧灭菌,B错误;
C、为了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接种过程中许多操作都应在超净工作台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C正确;
D、对于一些不耐高温的液体,如牛奶一般采用巴氏消毒法,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消毒和灭菌
消毒 灭菌
概念 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芽孢和孢子) 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用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常用方法 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 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适用对象 操作空间、某些液体、双手等 接种环、接种针、玻璃器皿、培养基等
16.【答案】D
【知识点】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灭菌技术
【解析】【解答】A、常见的灭菌方法有湿热灭菌、灼烧灭菌和干热灭菌,A正确;
B、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只有能分泌脲酶的微生物可以生长,可初步筛选出幽门螺旋杆菌,B正确;
C、平板倒置的目的是防止培养皿盖上的冷凝水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C正确;
D、题中X表示接种,幽门螺旋杆菌能分泌脲酶,脲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使培养基pH升高,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消毒和灭菌
消毒 灭菌
概念 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芽孢和孢子) 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用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常用方法 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 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适用对象 操作空间、某些液体、双手等 接种环、接种针、玻璃器皿、培养基等
2、培养基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和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归纳为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培养基按物理性质可分为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可以制成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一般用于微生物的鉴别、分离和计数,液态培养基常用于扩大化生产,观察细菌运动。根据化学成分分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等;根据用途分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17.【答案】A
【知识点】培养基概述及其分类
【解析】【解答】A、自生固氮菌可利用空气中的氮气作氮源,所以若培养基中不含氮源,则该培养基上也可能会有微生物生长,A错误;
B、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是微生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因此培养基配方可能不同,但一般都含此类物质,B正确;
C、不同微生物对碳源需要有差别,要使用含不同碳源的培养基,也可据此对微生物进行筛选,C正确;
D、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时,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培养基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和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归纳为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培养基按物理性质可分为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可以制成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一般用于微生物的鉴别、分离和计数,液态培养基常用于扩大化生产,观察细菌运动。根据化学成分分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等;根据用途分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18.【答案】D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灭菌技术
【解析】【解答】A、出现抑菌圈说明纸片上的抗生素发生扩散,细菌接触到抗生素后生长受到抑制或死亡,A正确;
B、根据病原菌在该平板上均有分布可知,该培养基上接种病原菌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B正确;
C、干热灭菌法适用于玻璃器皿、金属工具的灭菌,C正确;
D、变异是在抗生素使用之前就已发生的,未出现抑菌圈可能是病原菌对该抗生素不敏感,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消毒和灭菌
消毒 灭菌
概念 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芽孢和孢子) 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用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常用方法 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 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适用对象 操作空间、某些液体、双手等 接种环、接种针、玻璃器皿、培养基等
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19.【答案】C
【知识点】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
【解析】【解答】A、判断培养基是否被污染需要将空白培养基在适宜的无菌环境中放置一段时间,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产生,若没有菌落产生则培养基没有被污染,否则被污染,A正确;
B、平板划线法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因此接种时连续划线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获得单菌落,B正确;
C、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C错误;
D、刚果红染色法筛选出来的目的菌不一定都能分解纤维素,可能还会生长一些能利用纤维素分解的产物——葡萄糖的微生物,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刚果红染色法特指纤维素的染色法,刚果红能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对纤维二糖和葡萄糖无作用;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生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可用此来鉴别纤维素或纤维素分解菌的分解作用。
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20.【答案】A
【知识点】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灭菌技术
【解析】【解答】A、鲜牛奶用巴氏消毒法,使用后的液体培养基需要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后再丢弃,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A错误;
B、NaCl属于无机盐,无机盐在培养基中具有调节和维持微生物细胞的渗透压的作用,B正确;
C、振荡培养的目的是使微生物与营养物质充分接触,增加O2浓度,更有利于微生物生长,C正确;
D、根据图示可知,利用接种环接种,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金黄色葡萄球菌可破坏菌落周围的红细胞,产生透明的溶血圈,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消毒和灭菌
消毒 灭菌
概念 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芽孢和孢子) 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用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常用方法 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 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适用对象 操作空间、某些液体、双手等 接种环、接种针、玻璃器皿、培养基等
2、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功能:(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血液钙含量低会抽搐。(3)维持细胞的形态、酸碱度、渗透压。
3、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21.【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解析】【解答】A、溶磷菌能将土壤中的难溶性磷酸盐转化成能被植物吸收的磷酸,在含磷酸钙的不透明固体培养基上,有溶磷菌的地方会出现透明圈,A正确;
B、检测溶磷菌溶磷能力的实验中,自变量是溶磷菌的有无,对照组为等量灭活的菌悬液,排除培养液的干扰,B正确;
C、挑取有透明圈的单菌落接种于固体斜面培养基斜面上,其长出菌落后,置于4℃冰箱中菌种容易被污染或产生变异,不能长期保存,C错误;
D、若实验组可溶性磷含量为m,对照组为n,则溶磷菌的溶磷量可表示为m一n,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培养基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和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归纳为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培养基按物理性质可分为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可以制成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一般用于微生物的鉴别、分离和计数,液态培养基常用于扩大化生产,观察细菌运动。根据化学成分分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等;根据用途分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2、菌种的保藏方法:①临时保藏法: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先将菌种接种到试管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培养,然后将试管放入4℃的冰箱中保藏。②甘油管藏法: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先将菌液转入灭菌后的甘油中,充分混匀后放在-20℃的冷冻箱中保存。
22.【答案】A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解析】【解答】A、分析题意,本实验的自变量有菌株类型和处理时间,因变量是降解率,无关变量包括秸秆的状态和环境温度、湿度等,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A正确;
B、平板划线法进行划线时需要灼烧接种环,第一次划线前灼烧可杀死接种环上的微生物,避免污染培养物,之后每一次划线前灼烧可杀死残留菌种,保证每一次划线菌种来自上次划线末端,划线结束后灼烧可杀死残留菌种,避免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因此将平板分为5个区域进行划线,理论上需要灼烧接种环6次,B错误;
C、据图可知,三种菌株对秸秆中含有的半纤维素的降解率最高,C错误;
D、与第5天结果相比,第10天秸秆各组分中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变化不大,纤维素的降解率变化较大,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23.【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解析】【解答】A、从土壤中取样后,由于土壤中菌的数量较多,需要用无菌水对土壤菌液进行梯度稀释,A错误;
B、不同的微生物培养需要的pH不同,培养细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中性或弱碱性,B正确;
C、由题意可知,解磷菌能分解含磷化合物使得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透明圈越大,说明其分解磷的能力越强,C培养基中②的透明圈最大,该菌分解磷的能力最强,C错误;
D、操作Ⅱ所使用的工具是涂布器,所使用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24.【答案】A
【知识点】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培养基概述及其分类
【解析】【解答】A、取样时用的铁铲和取样纸袋在使用前需要进行灭菌,A错误;
B、从土壤中筛选产脲酶菌时,在配制培养基时需要以尿素为唯一氮源,所配制的培养基为选择培养基,B正确;
C、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准确估算菌落数目的关键是恰当的稀释度,稀释倍数太低,菌落太多会长在一起,稀释倍数太高,平板上菌落数目过少,C正确;
D、统计产脲酶菌的数目时,对菌落数在30~300以内的平板进行计数,求其平均值,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培养基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和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归纳为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培养基按物理性质可分为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可以制成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一般用于微生物的鉴别、分离和计数,液态培养基常用于扩大化生产,观察细菌运动。根据化学成分分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等;根据用途分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2、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同一样品中的细菌数时,为了保证结果准确,在每一个梯度浓度内,至少要涂布3个平板,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记数,求其平均值。
25.【答案】D
【知识点】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单细胞蛋白是指利用发酵工程获得的大量微生物菌体,可作为食品添加剂,也可制成微生物饲料,A正确;
B、啤酒发酵过程分为主发酵和后发酵两个阶段,酵母菌的繁殖、大部分糖的分解和代谢物的生成都是在主发酵阶段完成,故啤酒的工业化生产过程中,酒精的产生积累主要在主发酵阶段完成,B正确;
C、微生物农药是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物来防治病虫害的,微生物农药作为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将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C正确;
D、发酵工程过程中需要隔一段时间取样,不断检测培养液中的微生物数量、产品浓度等,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啤酒发酵过程分为主发酵和后发酵两个阶段,酵母菌的繁殖、大部分糖的分解和代谢物的生成都是在主发酵阶段完成,酒精的产生积累主要在主发酵阶段完成。
2、发酵工程的基本环节:选育菌种→扩大培养→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接种→发酵罐内发酵(中心环节)→产品的分离、提纯→获得产品。
26.【答案】(1)北极狐、雪鸮;减少
(2)低;苔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苔藓数量增加导致雪兔数量增加,雪兔数量增加会使苔藓数量减少
(3)种群a;种群b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1)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图1中雪兔处于第二营养级,以雪兔为食的均为第三营养级生物,即图中的北极狐、雪鸮,如果雪兔的数量大量增加,短时间内旅鼠和驯鹿的数量因为食物减少而有所减少。
(2)相比热带雨林,图1中所示苔原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低,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减弱,因而抵抗力稳定性较“低”。苔藓和雪兔之间存在捕食关系,若苔藓数量增加则雪兔会因为食物丰富而数量增加,雪兔数量增加会导致苔藓数量减少,进而导致雪兔由于食物短缺而数量减少,进而维持苔藓和雪兔数量之间的相对平衡。
(3)图2中的三个种群中,a种群的实际数量小于环境容纳量,说明此时该物种个体能获得丰富的资源和足够的空间,因而物种a种群数量最可能增加,而物种b种群实际数量大于环境容纳量,则种群内的生物获得的资源和空间减少,种内竞争加剧,因而物种b的种群数量最可能减少,而种群c的数量最可能保持相对稳定。
【分析】1、种间关系包括: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比如兔和草,狼和羊;③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④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⑤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3、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27.【答案】(1)A;碳酸盐
(2)有机物;有机物;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3)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大力植树造林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1)据图可知,图中的A和E之间是双向箭头,且E参与食物链的构成,故E表示生产者,A表示大气中CO2库;碳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存形式除了CO2外,还有碳酸盐等。
(2)碳从A进入E(生产者)后的存在形式主要是有机物;E表示生产者,C表示初级消费者,B表示次级消费者,D表示三级消费者,F是分解者,碳在生物群落内的形式是有机物;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群落之间循环涉及的代谢过程有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等)、细胞呼吸以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3)为使生态系统碳循环达到平衡状态,合理的治理措施有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大力植树造林。
【分析】1、生态系统碳循环:(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碳酸盐和二氧化碳;(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4)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5)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碳进出生物群落的途径是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而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作用。
2、温室效应:
(1)主要成因: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迅速增加。
(2)影响:地球气候异常,灾难性气候增加;温度上升,冰川融化,沿海国家和地区可能被海水淹没。
(3)解决方法:减少化学燃料的使用,开发新的能源,改进能源结构,如利用风能、水能、核能。
28.【答案】(1)先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快速繁殖,耗尽O2后再进行酒精发酵,同时防止发酵过程中因为产生大量CO2造成发酵液溢出;在排出气体的同时防止杂菌污染
(2)不能;醋酸菌进行有氧呼吸,在果酒发酵旺盛时,果酒发酵时的缺氧环境能制醋酸菌生长,同时果酒发酵的最话温度也低于醋酸菌生长的最适温度
(3)空气中有醋酸菌,醋酸菌是好氧细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缺少
(4)葡萄皮(液泡)中的色素溶解在发酵液中;在酸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灰绿色
【知识点】果酒果醋的制作
【解析】【解答】(1)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发酵瓶要留有1/3的空间,这样既可以为酵母菌大量繁殖提供适量的氧气,又可以防止发酵旺盛时汁液溢出。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相连,这样做的原因是既可以放气(放CO2),又可防止污染。
(2)由于醋酸菌是需氧菌,果酒发酵时容器内氧气缺乏,醋酸菌生长受到抑制,同时果酒发酵温度低于醋酸菌进行醋酸发酵的温度,这两方面原因导致在果酒发酵旺盛时,醋酸菌不能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
(3)空气中有醋酸菌,醋酸菌是好氧细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在夏季温度较高时,暴露在空气中的果酒中醋酸菌繁殖加快,进行醋酸发酵,因此有醋酸味。
(4)葡萄皮中的色素溶解在发酵液中,导致葡萄酒呈红色,为了检验葡萄酒中酒精,可以在酸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颜色变化为橙色变为灰绿色。
【分析】1、果酒、果醋制作原理与发酵条件:
果酒制作 果醋制作
菌种 酵母菌 醋酸菌
发酵过程 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有氧呼吸大量繁殖:C6H12O6+6O2→6CO2+6H2O;
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6H12O6→2C2H5OH+2CO2 氧气、糖源充足时:
C6H12O6+2O2→2CH3COOH+2CO2+2H2O;
缺少糖源、氧气充足时:
C2H5OH+O2→CH3COOH+H2O
温度 一般酒精发酵18~25℃,繁殖最适为20℃左右 最适为30~35℃
气体 前期:需氧;后期:无氧 需要充足的氧气
时间 10~12天 7~8天
2、酸性重铬酸钾可以用来检测酒精,颜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29.【答案】(1)未接种;培养基的制作不合格
(2)稀释涂布平板法;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
(3)菌体在液体培养基中与营养物质接触更充分
(4)5.2×108;大;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对细菌进行计数时,将活菌和死菌均计数在内
【知识点】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培养基概述及其分类
【解析】【解答】(1)为了检验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可以将一个未接种的空白培养基置于相同环境中培养,若培养基中长出了菌落,说明培养基的灭菌不合格。
(2)由图可知,乙培养基中菌落在整个培养基中随机分布,接种方法应该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在这种接种方法接种微生物时,需要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目的是利用梯度稀释的操作,将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
(3)液体培养基中的菌体与营养物质接触更充分,更有利于菌体获取营养,因此繁殖更快。
(4)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因此每升原菌液样品中细菌数为(48+50+54+56)÷4÷0.1×103×103=5.2×108个。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对细菌进行计数时,由于将活菌和死菌均计数在内,所统计的细菌数通常会比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数目偏大。
【分析】1、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2、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①原理∶利用特定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品中微生物数量;②方法∶用计数板计数;③缺点∶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2)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①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②操作∶a、设置重复组,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b、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③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 ( c/V )×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 mL ) ,M代表稀释倍数。
30.【答案】(1)表层;使土中的微生物充分释放到无菌水中;1000(或103)
(2)涂布器;1.26×107
(3)(梯度)稀释;涂布;30~300;1∶1
【知识点】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
【解析】【解答】(1)表层土壤富含有机质,有更多固氮菌生长,步骤①土样应取自当地表层土壤。步骤2制备土壤悬浮液,为了使土中的微生物充分释放到无菌水中,需充分振荡20min。据图可知,步骤③将土壤悬浮液稀释了1000倍。
(2)根据步骤④培养基中菌落的特点可知,步骤④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所用的接种工具是涂布器。根据图中步骤,土壤10g加入90mL无菌水中,稀释了10倍,经过步骤③,整个过程中稀释倍数为104倍,若在④的平板上统计的菌落的平均数量为126个,则每克土壤中含有的固氮菌为(126÷0.1)×104=1.26×107个。
(3)测定活菌数一般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取一定量菌液进行稀释,然后分别取0.1mL的菌液采用涂布法接种于完全培养基中培养,并选取菌落数在范围30~300内的平板计数。根据实验结果可知,两种菌混合接种时有效菌落数均高于单独接种时,且两菌种接种量比例为1:1时,废液中两种菌种的有效活菌数能够实现同步最大化。
【分析】1、稀释涂布平板操作的步骤:①将涂布器浸在盛有酒精的烧杯中;②取少量菌液,滴加到培养基表面;③将沾有少量酒精的涂布器在火焰上引燃,待酒精燃尽后,冷却8~10s;④用涂布器将菌液均匀地涂布在培养基表面。
2、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①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②操作∶a、设置重复组,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b、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③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 ( c/V )×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 mL ) ,M代表稀释倍数。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山西省忻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如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种群的个体数量多于甲
B.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增长方式均为“S”形
C.甲种群的个体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先于乙种群
D.t5时刻乙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图中是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从图中的信息无法判断甲和乙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多少,A错误;
B、由图可知:坐标的纵轴为“种群增长速率”,趋势是先增加(t1—t2、t1—t4)后减少(t2—t3、t4—t5),为“S”形曲线的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故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增长方式均为“S”形,B正确;
C、图中t3和t5分别相当于甲种群、乙种群的“S”形曲线中的K值,故甲种群的个体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t3先于乙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t5,C正确;
D、t5时刻乙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2、“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a~K/2之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不断减小;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围绕K值上下波动。
3、年龄结构: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
2.(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群落的成层性包括地上成层和地下成层,成层现象在森林群落表现最为明显,一般把森林群落从顶部到底部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苔藓地衣)四个基本层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构成森林群落
B.群落的成层性保证了植物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地利用自然环境资源
C.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决定于阳光
D.群落的地下分层和地上分层一般是相应的,动物分层主要与食物有关
【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A、森林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共同构成森林群落,A错误;
B、群落的成层性保证了植物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地利用自然环境资源,B正确;
C、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决定于阳光,C正确;
D、群落的地下分层和地上分层一般是相应的,动物分层主要与食物有关,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2、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3.(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如下图所示为3组生物(甲: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乙:农作物与杂草;丙:狐与兔)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丙组生物的种间关系是①,其中a是狐
B.乙组生物的种间关系是②,农作物和杂草的竞争力相当
C.甲组生物的种间关系是③,二者分开后也能正常生存
D.群落中的种间关系除了图中的三种外,还有原始合作和寄生
【答案】C
【知识点】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A、狐与兔是捕食关系,可用曲线①表示,其中后增加后减少的a表示狐,A正确;
B、农作物与杂草是种间竞争关系,可用②表示,图②曲线展示的结果是“势均力敌”,说明农作物和杂草的竞争力相当,B正确;
C、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分开后不能正常生存,C错误;
D、群落中的种间关系除了图中的三种外,还有原始合作(如海葵和寄居蟹在一起,互惠互利)和寄生(如蛔虫寄生在人体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种间关系包括: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比如兔和草,狼和羊;③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④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⑤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4.(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火烧信号,包括植物燃烧产生的热激,气体烟挥发性有机物、火后降雨的烟水溶液等,都会对生态系统的演替产生重要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火烧后群落空间结构重建的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B.火烧产生的光、热和气体烟挥发性有机物等属于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
C.适当火烧会烧死许多的害虫卵,有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D.一定浓度的烟水可能促进部分种子快速萌发,可影响优势种的形成
【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火烧后群落空间结构重建的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A正确;
B、火烧产生的光、热属于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气体烟挥发性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B错误:
C、适当火烧会烧死许多的害虫卵,有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C正确;
D、一定浓度的烟水可能促进部分种子快速萌发,可影响优势种的形成,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群落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下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有4个营养级
B.丁和戊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C.如果丁消失,则该生态系统没有食物网
D.如果乙的数量大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丙的数量也会减少
【答案】D
【知识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有5个营养级,如生产者→甲→乙→丁→戊,A错误;
B、戊可以捕食丁,两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同时戊和丁共同竞争性捕食乙和丙,两者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B错误;
C、据图可知,丁消失后,仍存在食物网,如生产者→甲→乙→戊、生产者→甲→丙→戊,C错误;
D、如果乙大量减少,则丁和戊会更多地捕食丙,所以短时间内丙的数量会减少,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种间关系包括: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比如兔和草,狼和羊;③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④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⑤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6.(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如下图是某生态农场生产流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农场充分利用了秸秆中的物质和能量,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B.该生态工程的建设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C.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图中的过程表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均处于自身平衡状态并维持稳定
【答案】D
【知识点】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生态农业工程
【解析】【解答】A、该农场中秸秆作为饲料喂养家畜,充分利用了秸秆中的物质和能量,提高了能量利用率,A正确;
B、该农场中蚯蚓排泄物作为肥料供给作物,作物的秸秆作为饲料喂养家畜,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B正确;
C、作物是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C正确;
D、图中的过程不能说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处于自身平衡状态并维持稳定,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生态工程原理:自生原理、循环原理、协调原理和整体原理。
2、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
3、该农场中秸秆作为饲料喂养家畜,充分利用了秸秆中的物质和能量,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7.(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中国杏树的栽培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利用杏果可酿制出杏果酒和杏果醋,其色泽淡黄、果香浓郁、营养丰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杏果酒和杏果醋的制作都是由酵母菌完成的
B.制杏果醋的温度要比制杏果酒的温度高些
C.制作过程中发酵装置应用无水酒精进行消毒
D.无氧条件下,醋酸菌能将酒精直接变为醋酸
【答案】B
【知识点】果酒果醋的制作
【解析】【解答】A、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果醋的制作离不开醋酸菌,A错误;
B、传统发酵过程中,酿酒酵母的最适生长温度是28℃左右,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是30~35℃,制果醋的最适温度要比制果酒的最适温度高些,B正确;
C、制作过程中发酵装置应该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进行消毒,C错误;
D、醋酸菌为需氧菌,无氧条件下会大量死亡,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左右,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在葡萄酒自然发酵过程当中,其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
2、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醋酸菌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入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8.(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如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果酒、果醋和腐乳的制作,A,B,C,D表示其相同之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可表示两者所用主要菌种都是单细胞生物
B.b可表示两者所用主要菌种都属于真核生物
C.c表示两者的主要菌种的遗传物质均为DNA
D.d表示三者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pH均升高
【答案】D
【知识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果酒果醋的制作
【解析】【解答】A、参与甲果酒发酵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参与乙果醋发酵的微生物是醋酸菌,两者都属于单细胞生物,A正确;
B、参与甲果酒发酵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参与丙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两者都属于真核生物,B正确;
C、制作果醋、腐乳所需的微生物分别是醋酸菌和毛霉,二者的遗传物质都是DNA,C正确;
D、在果酒、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液pH都逐渐降低,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醋酸菌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入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2、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左右,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在葡萄酒自然发酵过程当中,其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
3、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的比较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主要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遗传物质 都是DNA
细胞核 无核膜、核仁,遗传物质DNA分布的区域称拟核;无染色体 有核膜和核仁;核中DNA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器 只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等复杂的细胞器
细胞壁 细胞壁不含纤维素,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形成的肽聚糖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
举例 放线菌、蓝藻、细菌、衣原体、支原体 动物、植物、真菌、原生生物(草履虫、变形虫)等
增殖方式 一般是二分裂 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9.(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豆腐乳属于桂林三宝之一,以黄豆为主要原料制成,豆腐乳的制作与发酵技术密切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腐乳的制作,如酵母菌、毛霉、曲霉等
B.微生物产生的脂肪酶能将豆腐中的脂肪分解为甘油和氨基酸
C.腌制腐乳的过程中不需要严格进行灭菌处理
D.腐乳味道鲜美、易于消化与微生物发酵产生的小分子物质有关
【答案】B
【知识点】腐乳的制作
【解析】【解答】A、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腐乳的制作,如酵母菌、毛霉、曲霉等,特别是毛霉的作用,A正确;
B、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B错误;
C、豆腐块上生长的毛霉等来自空气中的毛霉孢,所以不需要严格灭菌,C正确;
D、 毛毒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因而腐乳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腐乳的制作,如酵母菌、毛霉、曲霉等。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因而腐乳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其中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10.(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杨梅果实风味独特,酸甜适中,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下列是制作杨梅酒和杨梅醋的流程,制取发酵液;向杨梅汁中加入白砂糖,将糖的质量分数调至8%,灭菌冷却→酒精发酵;接种酵母菌,恒温发酵→果醋发酵,加入酒精,接种醋酸菌→取样检测;对发酵产物进行检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杨梅酒和杨梅醋的制作过程是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的
B.用带盖瓶子制作杨梅酒时,拧松瓶盖间隔时间不一定相同
C.杨梅醋发酵液中,液面处的醋酸菌密度小于瓶底处的密度
D.在杨梅醋的发酵过程中所需温度低于杨梅酒的发酵温度
【答案】B
【知识点】果酒果醋的制作
【解析】【解答】A、制作杨梅酒时,利用杨梅上附着的酵母菌进行发酵,制作杨梅醋时,可直接将醋酸菌接种在杨梅酒的发酵液中,二者不需要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A错误;
B、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时会产生二氧化碳,因此用带盖瓶子制作杨梅酒时,需要拧松瓶盖放气,但由于不同发酵瓶中酵母菌的数量不一定相同,因此放气间隔时间不一定相同,B正确;
C、醋酸菌属于好氧菌,在杨梅醋发酵液中,液面处的醋酸菌更易接触到充足氧气,因此其密度大于瓶底处的密度,C错误;
D、杨梅酒发酵温度低于杨梅醋,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左右,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在葡萄酒自然发酵过程当中,其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
2、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醋酸菌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入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11.(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著名的古农书巨著《齐民要术》中详细介绍了北魏时期泡菜的制作方法。泡菜是一种可口的食物,其制作原理利用了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制作泡菜时,将所用盐水煮沸的主要目的是消灭盐水中的杂菌
B.腌制方法、时间长短和温度高低均会影响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C.在泡菜的发酵过程中应注意经常向水槽中补充水
D.发酵初期,从坛沿水槽内放出的CO2是乳酸菌细胞呼吸产生的
【答案】D
【知识点】泡菜的制作
【解析】【解答】A、制作泡菜时,将所用盐水煮沸的主要目的是消灭盐水中的杂菌,并且可以去除其中溶解氧,A正确;
B、食盐用量过少、腌制时间过短和温度过高均会导致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升高,B正确;
C、在泡菜的发酵过程中应注意经常向水槽中补充水,以保证坛内无氧环境,C正确;
D、乳酸菌的呼吸作用产物为乳酸,无CO2的产生,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泡菜的制作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能够将蔬菜中的葡萄糖氧化为乳酸。
2、泡菜的制作过程:按照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为4:1的比例配制盐水,将盐、水煮沸冷却。将经过预处理的新鲜蔬菜混合均匀,装入泡菜坛内,装至半坛时,放入蒜瓣、生姜及其他香辛料,继续装至八成满,再徐徐注入配置好的盐水,使盐水没过全部菜料,盖好坛盖。向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以保证坛内乳酸菌发酵所需的无氧环境。在发酵过程中要注意经常向水槽中补充水。发酵时间长短受室内温度的影响。
12.(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鸭梨醋饮属于绿色健康饮品,既保存了鸭梨中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有机酸等营养成分,又兼具果醋醒酒护肝、助消化、降低血脂、软化血管等养生保健功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下面为鸭梨醋饮的制作流程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制作果醋的前提是制作果酒,因为醋酸菌可将乙醇氧化为醋酸
B.摇床或搅拌器转速可调整培养液溶氧量,酿醋时转速越快越好
C.发酵过程中所有材料需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以避免杂菌污染
D.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醋酸产生,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进行检测
【答案】C
【知识点】果酒果醋的制作
【解析】【解答】A、在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转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乙酸;当氧气、糖充足时,醋酸菌可将鸭梨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A错误;
B、摇床或搅拌器转速可调整培养液溶氧量,但是搅拌过快会影响醋酸菌发酵,还可能导致醋的酸度过高,B错误;
C、发酵过程中所有材料需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以避免杂菌污染,确保发酵产品的纯净,C正确;
D、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可以用于检测酒精,不能用于检测醋酸,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醋酸菌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入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13.(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乳酸菌能产生亚硝酸还原酶将亚硝酸盐分解,某兴趣小组从泡菜滤液中筛选出亚硝酸盐还原酶活力较高的乳酸菌,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乳酸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了乳酸,导致pH呈下降趋势
B.腌菜时食盐的浓度越低,亚硝酸盐含量的峰值出现得越早
C.实验结果说明,食盐用量和腌制时间影响亚硝酸盐的含量
D.曲线达到峰值后下降,可能是乳酸菌产生亚硝酸还原酶将亚硝酸盐分解
【答案】A
【知识点】泡菜的制作
【解析】【解答】A、泡菜制作的原理是乳酸菌的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了乳酸,导致pH呈下降趋势,A错误;
B、食盐用量过低,会造成细菌大量繁殖,因此图中腌菜时食盐的浓度越低,亚硝酸盐含量的峰值出现得越早,且峰值较高,B正确;
C、据图分析可知,食盐用量和腌制时间都会影响亚硝酸盐含量,C正确;
D、亚硝酸盐含量达到峰值后下降,是因为缺氧和酸性环境抑制杂菌生长,使亚硝酸盐的产生量降低,同时乳酸菌产生的亚硝酸还原酶会将亚硝酸盐分解,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泡菜的制作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能够将蔬菜中的葡萄糖氧化为乳酸。在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先上升后下降。
2、无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即一分子的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两分子的丙酮酸,过程中释放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
14.(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培养基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O2的需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培养霉菌时,培养液调至酸性
B.培养细菌时,培养基调至强碱性
C.培养厌氧微生物时,提供无氧的条件
D.培养乳酸杆菌时,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
【答案】B
【知识点】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解析】【解答】A、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A正确;
B、培养细菌时,需要将培养基调至中性或弱碱性,B错误。
C、培养厌氧微生物时,提供无氧的条件,C正确;
D、培养乳酸杆菌时,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培养基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和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归纳为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培养基按物理性质可分为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可以制成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一般用于微生物的鉴别、分离和计数,液态培养基常用于扩大化生产,观察细菌运动。根据化学成分分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等;根据用途分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15.(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在生产,生活和科研实践中,经常通过无菌操作技术避免杂菌的污染。下列有关无菌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消毒或灭菌,可将所有的杂菌,孢子和芽孢等都杀灭
B.接种环,接种针等用具应在酒精灯火焰内焰部位灼烧灭菌
C.为避免环境污染,操作尽量在超净工作台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D.对于牛奶等不耐高温的液体,一般采用紫外线照射法进行消毒
【答案】C
【知识点】灭菌技术
【解析】【解答】A、只有通过灭菌,才可以将所有的杂菌、孢子和芽孢等都杀灭,A错误;
B、接种环、接种针等金属用具,应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即外焰部位灼烧灭菌,B错误;
C、为了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接种过程中许多操作都应在超净工作台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C正确;
D、对于一些不耐高温的液体,如牛奶一般采用巴氏消毒法,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消毒和灭菌
消毒 灭菌
概念 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芽孢和孢子) 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用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常用方法 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 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适用对象 操作空间、某些液体、双手等 接种环、接种针、玻璃器皿、培养基等
16.(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幽门螺旋杆菌(Hp)能引起消化道疾病的发生,会分泌,医务工作者在胃病患者体内采集样本并制成菌液后,进行分离培养。实验基本步骤如下;配制培养基→灭菌→倒平板→X→培养→观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常见的灭菌方法有湿热灭菌、灼烧灭菌和干热灭菌
B.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可初步筛选出幽门螺旋杆菌
C.培养基灭菌冷却到50℃左右倒平板,平板冷凝后应将其倒置
D.题中X表示接种,尿酶分解尿素后会使培养基pH降低
【答案】D
【知识点】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灭菌技术
【解析】【解答】A、常见的灭菌方法有湿热灭菌、灼烧灭菌和干热灭菌,A正确;
B、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只有能分泌脲酶的微生物可以生长,可初步筛选出幽门螺旋杆菌,B正确;
C、平板倒置的目的是防止培养皿盖上的冷凝水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C正确;
D、题中X表示接种,幽门螺旋杆菌能分泌脲酶,脲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使培养基pH升高,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消毒和灭菌
消毒 灭菌
概念 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芽孢和孢子) 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用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常用方法 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 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适用对象 操作空间、某些液体、双手等 接种环、接种针、玻璃器皿、培养基等
2、培养基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和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归纳为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培养基按物理性质可分为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可以制成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一般用于微生物的鉴别、分离和计数,液态培养基常用于扩大化生产,观察细菌运动。根据化学成分分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等;根据用途分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17.(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培养基是指供微生物、植物组织和动物组织生长繁殖的,由不同营养物质组合配制而成的营养基质。下列有关培养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如果培养基中不含氮源,则该培养基上不会有微生物生长
B.培养基配方可能不同,但一般都含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
C.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要的差别,使用含不同碳源的培养基
D.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答案】A
【知识点】培养基概述及其分类
【解析】【解答】A、自生固氮菌可利用空气中的氮气作氮源,所以若培养基中不含氮源,则该培养基上也可能会有微生物生长,A错误;
B、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是微生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因此培养基配方可能不同,但一般都含此类物质,B正确;
C、不同微生物对碳源需要有差别,要使用含不同碳源的培养基,也可据此对微生物进行筛选,C正确;
D、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时,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培养基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和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归纳为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培养基按物理性质可分为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可以制成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一般用于微生物的鉴别、分离和计数,液态培养基常用于扩大化生产,观察细菌运动。根据化学成分分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等;根据用途分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18.(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纸片扩散法药物敏感实验是在涂有细菌的固体培养基上按照一定要求贴浸有不同种类抗生素的纸片,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抑菌圈大小,从而得出受试菌株药物敏感性的结论,某次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出现抑菌圈说明在接触抗生素后细菌生长受到抑制或死亡
B.在图示固体培养基上接种病原菌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C.对实验使用的培养皿进行灭菌,可以采用干热灭菌的方法
D.未出现抑菌圈可能是病原菌与抗生素接触后发生抗性变异
【答案】D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灭菌技术
【解析】【解答】A、出现抑菌圈说明纸片上的抗生素发生扩散,细菌接触到抗生素后生长受到抑制或死亡,A正确;
B、根据病原菌在该平板上均有分布可知,该培养基上接种病原菌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B正确;
C、干热灭菌法适用于玻璃器皿、金属工具的灭菌,C正确;
D、变异是在抗生素使用之前就已发生的,未出现抑菌圈可能是病原菌对该抗生素不敏感,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消毒和灭菌
消毒 灭菌
概念 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芽孢和孢子) 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用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常用方法 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 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适用对象 操作空间、某些液体、双手等 接种环、接种针、玻璃器皿、培养基等
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19.(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蜡状芽孢杆菌是从土壤中分离获得的一种降解纤维素能力很强的菌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观察空白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产生,以判断培养基是否被污染
B.接种时连续划线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获得单菌落
C.刚果红能与纤维素分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形成红色复合物
D.用刚果红染色法筛选出来的目的菌不一定都能分解纤维素
【答案】C
【知识点】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
【解析】【解答】A、判断培养基是否被污染需要将空白培养基在适宜的无菌环境中放置一段时间,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产生,若没有菌落产生则培养基没有被污染,否则被污染,A正确;
B、平板划线法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因此接种时连续划线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获得单菌落,B正确;
C、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C错误;
D、刚果红染色法筛选出来的目的菌不一定都能分解纤维素,可能还会生长一些能利用纤维素分解的产物——葡萄糖的微生物,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刚果红染色法特指纤维素的染色法,刚果红能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对纤维二糖和葡萄糖无作用;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生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可用此来鉴别纤维素或纤维素分解菌的分解作用。
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20.(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鲜牛奶容易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该菌高度酎盐,可引起人类肺炎等疾病。在血平板(培养基添加适量血液)上生长时,可破坏菌落周围的红细胞,使其褪色,下图为检测鲜牛奶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操作流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饮用前的鲜牛奶或使用后的液体培养基均可用高温瞬时消毒法进行处理
B.肉汤培养基加入一定量NaCl的目的是维持微生物细胞的渗透压
C.振荡培养可以使微生物与营养物质充分接触,更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
D.血平板上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血平板上出现周围透明的溶血圈
【答案】A
【知识点】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灭菌技术
【解析】【解答】A、鲜牛奶用巴氏消毒法,使用后的液体培养基需要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后再丢弃,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A错误;
B、NaCl属于无机盐,无机盐在培养基中具有调节和维持微生物细胞的渗透压的作用,B正确;
C、振荡培养的目的是使微生物与营养物质充分接触,增加O2浓度,更有利于微生物生长,C正确;
D、根据图示可知,利用接种环接种,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金黄色葡萄球菌可破坏菌落周围的红细胞,产生透明的溶血圈,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消毒和灭菌
消毒 灭菌
概念 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芽孢和孢子) 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用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常用方法 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 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适用对象 操作空间、某些液体、双手等 接种环、接种针、玻璃器皿、培养基等
2、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功能:(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血液钙含量低会抽搐。(3)维持细胞的形态、酸碱度、渗透压。
3、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21.(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溶磷菌能将土壤中的难溶性磷酸盐转化成能被植物吸收的磷酸。下列关于溶磷菌的分离及溶磷菌溶磷能力的定量测定,叙述错误的是(  )
A.将稀释的土样溶液接种到含磷酸钙的不透明固体培养基上分离溶磷菌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溶磷菌的有无,对照组为等量灭活的菌悬液
C.挑取有透明圈的单菌落接种出现菌落后,置于4℃冰箱中长期保存
D.若实验组可溶性磷含量为m,对照组为n,则溶磷菌的溶磷量为m-n
【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解析】【解答】A、溶磷菌能将土壤中的难溶性磷酸盐转化成能被植物吸收的磷酸,在含磷酸钙的不透明固体培养基上,有溶磷菌的地方会出现透明圈,A正确;
B、检测溶磷菌溶磷能力的实验中,自变量是溶磷菌的有无,对照组为等量灭活的菌悬液,排除培养液的干扰,B正确;
C、挑取有透明圈的单菌落接种于固体斜面培养基斜面上,其长出菌落后,置于4℃冰箱中菌种容易被污染或产生变异,不能长期保存,C错误;
D、若实验组可溶性磷含量为m,对照组为n,则溶磷菌的溶磷量可表示为m一n,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培养基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和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归纳为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培养基按物理性质可分为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可以制成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一般用于微生物的鉴别、分离和计数,液态培养基常用于扩大化生产,观察细菌运动。根据化学成分分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等;根据用途分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2、菌种的保藏方法:①临时保藏法: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先将菌种接种到试管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培养,然后将试管放入4℃的冰箱中保藏。②甘油管藏法: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先将菌液转入灭菌后的甘油中,充分混匀后放在-20℃的冷冻箱中保存。
22.(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研究人员成功地箱选到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用三种菌株对秸秆进行处理,并在第5天和第10天对秸秆和秸秆中含有的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木质素等组分的降解情况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有秸秆的状态和环境温度、湿度等,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B.若将平板分为5个区域来进行划线,理论,上需要灼烧接种环5次
C.据图分析可知,三种菌株对秸秆中含有的纤维素的降解作用最强
D.与第5天结果相比,第10天秸秆各组分中木质素的降解率变化较大
【答案】A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解析】【解答】A、分析题意,本实验的自变量有菌株类型和处理时间,因变量是降解率,无关变量包括秸秆的状态和环境温度、湿度等,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A正确;
B、平板划线法进行划线时需要灼烧接种环,第一次划线前灼烧可杀死接种环上的微生物,避免污染培养物,之后每一次划线前灼烧可杀死残留菌种,保证每一次划线菌种来自上次划线末端,划线结束后灼烧可杀死残留菌种,避免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因此将平板分为5个区域进行划线,理论上需要灼烧接种环6次,B错误;
C、据图可知,三种菌株对秸秆中含有的半纤维素的降解率最高,C错误;
D、与第5天结果相比,第10天秸秆各组分中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变化不大,纤维素的降解率变化较大,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23.(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解磷菌是一种能将土壤中植物不能利用的磷转化为植物可以利用的磷的微生物(主要为细菌),其在提高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促进磷循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解磷菌能分解含磷化合物使得菌落周围会出现透明圈。如下图为从某植物根际土壤中筛选出高效解磷菌的部分流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取样后用生理盐水将土壤菌液进行系列梯度稀释
B.配制培养基时应将培养基的pH调至中性或弱碱性
C.若筛选更高效解磷菌,应排选培养基C中①号菌落
D.操作Ⅱ使用的工具和接种方法分别是接种环和平板划线法
【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解析】【解答】A、从土壤中取样后,由于土壤中菌的数量较多,需要用无菌水对土壤菌液进行梯度稀释,A错误;
B、不同的微生物培养需要的pH不同,培养细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中性或弱碱性,B正确;
C、由题意可知,解磷菌能分解含磷化合物使得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透明圈越大,说明其分解磷的能力越强,C培养基中②的透明圈最大,该菌分解磷的能力最强,C错误;
D、操作Ⅱ所使用的工具是涂布器,所使用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24.(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微生物产生的酶能分解尿素,在农业、食品加工业和污水处理中用途广泛。例如在饮料酒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少量尿素,使酒体呈酸性,厂家常用脉酶分解酒体中的尿素以改善饮料酒的品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取样时用的铁铲和取样纸袋在使用前不需要进行灭菌
B.从土壤中选产脲酚菌时,所配制的培养基为选择培养基
C.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准确估算菌落数目的关键是恰当的稀释度
D.统计产酶菌的数目时,对菌落数在30~300以内的平板进行计数
【答案】A
【知识点】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培养基概述及其分类
【解析】【解答】A、取样时用的铁铲和取样纸袋在使用前需要进行灭菌,A错误;
B、从土壤中筛选产脲酶菌时,在配制培养基时需要以尿素为唯一氮源,所配制的培养基为选择培养基,B正确;
C、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准确估算菌落数目的关键是恰当的稀释度,稀释倍数太低,菌落太多会长在一起,稀释倍数太高,平板上菌落数目过少,C正确;
D、统计产脲酶菌的数目时,对菌落数在30~300以内的平板进行计数,求其平均值,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培养基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和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归纳为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培养基按物理性质可分为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可以制成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一般用于微生物的鉴别、分离和计数,液态培养基常用于扩大化生产,观察细菌运动。根据化学成分分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等;根据用途分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2、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同一样品中的细菌数时,为了保证结果准确,在每一个梯度浓度内,至少要涂布3个平板,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记数,求其平均值。
25.(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随着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的建立,微生物纯培养物的获得,灭菌及无菌接种技术的发展,发酵技术从传统自然发酵发展为纯种发酵。发酵工程就是利用现代工程技术及微生物的特定功能,工业化生产人类所需产品。下列关于发酵工程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发酵工程获得的单细胞蛋白可作为食品添加剂,也可制成微生物铜料
B.啤酒的工业化生产过程中,酒精的产生积累主要在主发酵阶段完成
C.微生物农药是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物来防治病虫害,是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
D.只有发酵工程的中心环节结束时才需要检测培养液中的微生物数量、产品浓度等
【答案】D
【知识点】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单细胞蛋白是指利用发酵工程获得的大量微生物菌体,可作为食品添加剂,也可制成微生物饲料,A正确;
B、啤酒发酵过程分为主发酵和后发酵两个阶段,酵母菌的繁殖、大部分糖的分解和代谢物的生成都是在主发酵阶段完成,故啤酒的工业化生产过程中,酒精的产生积累主要在主发酵阶段完成,B正确;
C、微生物农药是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物来防治病虫害的,微生物农药作为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将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C正确;
D、发酵工程过程中需要隔一段时间取样,不断检测培养液中的微生物数量、产品浓度等,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啤酒发酵过程分为主发酵和后发酵两个阶段,酵母菌的繁殖、大部分糖的分解和代谢物的生成都是在主发酵阶段完成,酒精的产生积累主要在主发酵阶段完成。
2、发酵工程的基本环节:选育菌种→扩大培养→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接种→发酵罐内发酵(中心环节)→产品的分离、提纯→获得产品。
二、综合题
26.(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下图1为某苔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下图2是该生态系统中种群A,B,C(A,B,C对应三个不同物种)的环境容纳量和某时刻的种群实际大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是   。如果雪兔的数量大量增加,短时间内旅鼠和驯鹿的数量变化是   。
(2)相比热带雨林,图1中所示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   (填“高”或“低”),其原因是   。以“苔藓→雪兔”为例,简述其中的负反馈调节;   。
(3)图2中的三个种群中,种群数量最可能增加的是   ,最可能减少的是   。
【答案】(1)北极狐、雪鸮;减少
(2)低;苔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苔藓数量增加导致雪兔数量增加,雪兔数量增加会使苔藓数量减少
(3)种群a;种群b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1)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图1中雪兔处于第二营养级,以雪兔为食的均为第三营养级生物,即图中的北极狐、雪鸮,如果雪兔的数量大量增加,短时间内旅鼠和驯鹿的数量因为食物减少而有所减少。
(2)相比热带雨林,图1中所示苔原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低,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减弱,因而抵抗力稳定性较“低”。苔藓和雪兔之间存在捕食关系,若苔藓数量增加则雪兔会因为食物丰富而数量增加,雪兔数量增加会导致苔藓数量减少,进而导致雪兔由于食物短缺而数量减少,进而维持苔藓和雪兔数量之间的相对平衡。
(3)图2中的三个种群中,a种群的实际数量小于环境容纳量,说明此时该物种个体能获得丰富的资源和足够的空间,因而物种a种群数量最可能增加,而物种b种群实际数量大于环境容纳量,则种群内的生物获得的资源和空间减少,种内竞争加剧,因而物种b的种群数量最可能减少,而种群c的数量最可能保持相对稳定。
【分析】1、种间关系包括: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比如兔和草,狼和羊;③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④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⑤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3、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27.(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如下图所示,A~F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回答下列问题:
(1)表示大气中CO2库的是   ,碳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存形式除了CO2外,还有   。
(2)碳从A进入E后的存在形式主要是   ,从E、C、BD进入F的形式是   。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群落之间循环涉及的代谢过程有   。
(3)使生态系统碳循环达到平衡状态需要进行长期的治理,提出两条治理措施   、   。
【答案】(1)A;碳酸盐
(2)有机物;有机物;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3)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大力植树造林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1)据图可知,图中的A和E之间是双向箭头,且E参与食物链的构成,故E表示生产者,A表示大气中CO2库;碳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存形式除了CO2外,还有碳酸盐等。
(2)碳从A进入E(生产者)后的存在形式主要是有机物;E表示生产者,C表示初级消费者,B表示次级消费者,D表示三级消费者,F是分解者,碳在生物群落内的形式是有机物;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群落之间循环涉及的代谢过程有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等)、细胞呼吸以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3)为使生态系统碳循环达到平衡状态,合理的治理措施有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大力植树造林。
【分析】1、生态系统碳循环:(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碳酸盐和二氧化碳;(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4)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5)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碳进出生物群落的途径是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而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作用。
2、温室效应:
(1)主要成因: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迅速增加。
(2)影响:地球气候异常,灾难性气候增加;温度上升,冰川融化,沿海国家和地区可能被海水淹没。
(3)解决方法:减少化学燃料的使用,开发新的能源,改进能源结构,如利用风能、水能、核能。
28.(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果酒和果醋都具有一定的保健养生功效。下图甲表示果酒和果醋生产工艺流程简图,下图乙为果酒和果醋发酵装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图乙发酵装置装料时,要留有1/3的空间,其目的是   。制作过程中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相连,这样做的原因是   。
(2)若果汁中混杂有醋酸菌,在果酒发酵旺盛时,醋酸菌   (填“能”或“不能”)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请说明原因;   。
(3)制作成功的果酒若暴露在空气中酒味会逐渐消失而出现醋酸味,尤其是气温高的夏天更易如此,分析其原因是   ,醋酸菌将乙醇变为醋酸的环境条件之一是   (填“充足”或“缺少”)糖原。
(4)葡萄酒呈现红色的原因是   ,检测酒精的原理是   。
【答案】(1)先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快速繁殖,耗尽O2后再进行酒精发酵,同时防止发酵过程中因为产生大量CO2造成发酵液溢出;在排出气体的同时防止杂菌污染
(2)不能;醋酸菌进行有氧呼吸,在果酒发酵旺盛时,果酒发酵时的缺氧环境能制醋酸菌生长,同时果酒发酵的最话温度也低于醋酸菌生长的最适温度
(3)空气中有醋酸菌,醋酸菌是好氧细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缺少
(4)葡萄皮(液泡)中的色素溶解在发酵液中;在酸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灰绿色
【知识点】果酒果醋的制作
【解析】【解答】(1)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发酵瓶要留有1/3的空间,这样既可以为酵母菌大量繁殖提供适量的氧气,又可以防止发酵旺盛时汁液溢出。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相连,这样做的原因是既可以放气(放CO2),又可防止污染。
(2)由于醋酸菌是需氧菌,果酒发酵时容器内氧气缺乏,醋酸菌生长受到抑制,同时果酒发酵温度低于醋酸菌进行醋酸发酵的温度,这两方面原因导致在果酒发酵旺盛时,醋酸菌不能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
(3)空气中有醋酸菌,醋酸菌是好氧细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在夏季温度较高时,暴露在空气中的果酒中醋酸菌繁殖加快,进行醋酸发酵,因此有醋酸味。
(4)葡萄皮中的色素溶解在发酵液中,导致葡萄酒呈红色,为了检验葡萄酒中酒精,可以在酸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颜色变化为橙色变为灰绿色。
【分析】1、果酒、果醋制作原理与发酵条件:
果酒制作 果醋制作
菌种 酵母菌 醋酸菌
发酵过程 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有氧呼吸大量繁殖:C6H12O6+6O2→6CO2+6H2O;
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6H12O6→2C2H5OH+2CO2 氧气、糖源充足时:
C6H12O6+2O2→2CH3COOH+2CO2+2H2O;
缺少糖源、氧气充足时:
C2H5OH+O2→CH3COOH+H2O
温度 一般酒精发酵18~25℃,繁殖最适为20℃左右 最适为30~35℃
气体 前期:需氧;后期:无氧 需要充足的氧气
时间 10~12天 7~8天
2、酸性重铬酸钾可以用来检测酒精,颜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29.(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油菜籽中有一种有机化合物工-5-乙基呃唑烷一硫酮(VOT),可诱发甲状腺疾病。研究发现反刍动物瘤胃中的部分细菌可以分解VOT,下图是研究人员从瘤胃提取物中分离VOT分解菌的流程。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判断培养基的制作是否合格,可以将接种胃提取物的A培养基和一个   的B培养基都放在恒温箱中培养,分别观察并记录结果,若B培养基中长出了菌落,说明   。
(2)纯化两种时,图乙所示的接种方法是   ,利用图中所示的接种方法接种微生物时,需要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目的是   。
(3)甲为液体选择培养基,甲中的细菌比乙中的生长速度快,原因是   。
(4)在5个平板上各接种稀释倍数为103的菌液样品0.1mL,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48、50、54、56、430,则每升原菌液样品中细菌数为   个。如果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对细菌进行计数,所统计的细菌数通常会比该方法统计数目偏   ,原因是   。
【答案】(1)未接种;培养基的制作不合格
(2)稀释涂布平板法;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
(3)菌体在液体培养基中与营养物质接触更充分
(4)5.2×108;大;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对细菌进行计数时,将活菌和死菌均计数在内
【知识点】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培养基概述及其分类
【解析】【解答】(1)为了检验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可以将一个未接种的空白培养基置于相同环境中培养,若培养基中长出了菌落,说明培养基的灭菌不合格。
(2)由图可知,乙培养基中菌落在整个培养基中随机分布,接种方法应该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在这种接种方法接种微生物时,需要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目的是利用梯度稀释的操作,将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
(3)液体培养基中的菌体与营养物质接触更充分,更有利于菌体获取营养,因此繁殖更快。
(4)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因此每升原菌液样品中细菌数为(48+50+54+56)÷4÷0.1×103×103=5.2×108个。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对细菌进行计数时,由于将活菌和死菌均计数在内,所统计的细菌数通常会比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数目偏大。
【分析】1、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2、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①原理∶利用特定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品中微生物数量;②方法∶用计数板计数;③缺点∶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2)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①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②操作∶a、设置重复组,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b、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③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 ( c/V )×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 mL ) ,M代表稀释倍数。
30.(2023高二下·忻州月考)自生固氮菌是土壤中能独立固定空气中氮气的细菌,将玉米种子用自生固氮菌拌种后播种,可显著提高产量并降低化肥的使用量,科研人员进行了土壤中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和固氮能力测定的研究,部分实验流程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土样应取自当地   (填“表层”或“深层”)土壤;步骤②需充分振荡20min,主要目的是   ;步骤③将土壤悬浮液稀释了   倍。
(2)步骤④所用的接种工具是   ,若在④的平板上统计的菌落的平均数量为126个,则每克土壤中含有的固氮菌为   个
(3)研究发现圆褐固氮菌和巨大芽孢杆菌处理厨余垃圾废液效果很好,为研究这两种菌种处理某餐厨垃圾废液的最佳接种量比,研究者将两种菌液进行不同配比,分别接种于等量相同餐厨垃圾废液中。培养3天后测定活菌数,取一定量菌液进行   ,然后分别取0.1mL的菌液采用   法接种于完全培养基中培养,并选取菌落数在   范围内的平板计数。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由实验结果可知两菌种接种量比例为   时,废液中两种菌种的有效活菌数能够实现同步最大化。
【答案】(1)表层;使土中的微生物充分释放到无菌水中;1000(或103)
(2)涂布器;1.26×107
(3)(梯度)稀释;涂布;30~300;1∶1
【知识点】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
【解析】【解答】(1)表层土壤富含有机质,有更多固氮菌生长,步骤①土样应取自当地表层土壤。步骤2制备土壤悬浮液,为了使土中的微生物充分释放到无菌水中,需充分振荡20min。据图可知,步骤③将土壤悬浮液稀释了1000倍。
(2)根据步骤④培养基中菌落的特点可知,步骤④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所用的接种工具是涂布器。根据图中步骤,土壤10g加入90mL无菌水中,稀释了10倍,经过步骤③,整个过程中稀释倍数为104倍,若在④的平板上统计的菌落的平均数量为126个,则每克土壤中含有的固氮菌为(126÷0.1)×104=1.26×107个。
(3)测定活菌数一般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取一定量菌液进行稀释,然后分别取0.1mL的菌液采用涂布法接种于完全培养基中培养,并选取菌落数在范围30~300内的平板计数。根据实验结果可知,两种菌混合接种时有效菌落数均高于单独接种时,且两菌种接种量比例为1:1时,废液中两种菌种的有效活菌数能够实现同步最大化。
【分析】1、稀释涂布平板操作的步骤:①将涂布器浸在盛有酒精的烧杯中;②取少量菌液,滴加到培养基表面;③将沾有少量酒精的涂布器在火焰上引燃,待酒精燃尽后,冷却8~10s;④用涂布器将菌液均匀地涂布在培养基表面。
2、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①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②操作∶a、设置重复组,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b、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③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 ( c/V )×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 mL ) ,M代表稀释倍数。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