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练习(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练习(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4 08:1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本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作物,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人工取火的发明 B.建筑技术的发展
C.生产工具的进步 D.畜牧水平的提升
2.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这反映了( )
A.殖民活动引发了北美的族群变化 B.黑奴贸易促进了种植园经济发展
C.欧亚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美洲农业 D.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3.如图为学者估算的公元200年至1851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以下关于人口变化原因的相关解释较为准确的是( )
A.①阶段是生产组织变革的结果 B.②阶段是国家分裂动荡所致
C.③阶段得益于世界联系的加强 D.④阶段根源于赋税制度改革
4.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周边存在大规模水利系统,河道、灌水孔、排水槽,规划有致;存在众多宽大田埂,纵横交错,蔓延近8万平方米。在古城核心莫角山南侧还发现了20万公斤的稻谷堆积;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统治阶级主导农田管理和经营 B.农业生产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
C.国家政权的组织建设能力增强 D.农业技术精耕细作的特征初显
5.19世纪末,多数西方国家的中央政府已针对食品掺假现象制定了法律法规。然而,美国食品法却是由州政府制定的,各州从州情出发,许多规定并不一致,无法应用于跨州性食品贸易。对此现象,最有可能的结果是( )
A.联邦政府继续固守自由放任政策 B.美国国内食品掺假现象更趋严重
C.联邦政府加强地方立法权的管控 D.联邦政府践行国家干预主义思潮
6.“具体到地中海文明……假如希罗多德今天旧地重游,对在我们看来司空见惯的地中海植物群会感到多么惊讶!这种植物群有阿拉伯人从远东输入的橘树、柠檬树,来自美洲的仙人掌,来自澳大利亚的桉树……来自波斯的柏树,可能从秘鲁移植来的西红柿,来自圭亚那的辣椒,来自墨西哥的玉米,阿拉伯人带来的水稻,来自伊朗但源头是中国的桃树、菜豆,柏柏尔人的无花果树……”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地中海得天独厚的优势 B.文明是流动着的
C.文明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D.文明是有边界的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则使食物有了剩余,从而使得社会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军队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发明出来用以记事的。”这说明  (  )
A.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重要前提之一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真诚的崇拜
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8.明朝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农学家王象晋在《群芳谱》中提及:“番柿,一名六月柿,茎如蒿,高四五尺,叶如艾,花如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番,故名。”这是中国最早有关番茄的详细记载。这段记载可用来说明此时
A.东西方间物品交流速度加快 B.海上丝绸之路得到稳步发展
C.我国可用食物种类更加丰富 D.中国与美洲开始了直接往来
9.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农牧业,便造就了现代农牧业。它包括:普遍使用科学育种,水利、机井机器、动力、化肥,以及各种农药、除草剂、塑料地膜大棚、土壤改良、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等。由此可见,现代农业( )
A.提高科技含量是重要因素 B.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C.完全以市场的发展为导向 D.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
10.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清)《沅州府志》记载“(乾隆二十三年)玉蜀黍,俗名玉米……种近时楚中遍艺之”。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南北方气候差异 B.人口增长的需求
C.殖民活动的推动 D.经济结构的变动
11.1896年,维新派思想家陈炽在《续富国策》中指出∶"(英国)讲求农学,耕田、培壅、收获均参新法,用机器,瘠者皆腴,荒者皆熟,一人之力,足抵五十人之工,一亩之收,足抵五十亩之获。……中国于此,诚宜兼收并采,择善而从。"这一观点
A.指明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出路 B.否定了我国小农经济的优势
C.反映了知识阶层的基本态度 D.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12.如图为西方发达国家蓬勃兴起的“精确农业系统示意图”。从中可以推知,“精确农业”
A.完全实现了无人智能化操作 B.将农业带入数字和信息时代
C.随国家干预加强而不断发展 D.利于粮食作物种植的多元化
13.氏族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社会基层单位。在史前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最重要原因是
A.女子的地位逐渐衰落 B.男性的力量超过女性
C.氏族社会的战争频繁 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14.战国时代,“五谷”之说已相当普遍地使用,但所涵盖的内容却不尽相同,或无稻,或无麻,或无黍,但必有粟(稷)、菽(大豆)和麦。据此可知,当时
A.北方农业生产领先南方 B.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C.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D.经济作物生产存在地区差异
15.2019年,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陆续发布《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关于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许多省市也出台冷链物流政策和规划,把发展冷链物流提升到同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产业升级等息息相关的层面。这反映出( )
A.冷链行业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强 B.现代农业主要生产经营方式变化
C.冷链市场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D.国家启动冷链物流产业整体布局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上半期是英国人口的迅速增长时期,其中,农村人口增长了近60%,粮食供应压力增大。1560年以后,农业革命在英国悄然兴起。当时,英国西部已经实行了早期形式的轮作制。英格兰人逐步把可轮换式农业、三圃制、革命性作物、畜牧业和可耕地结合起来,发明了诺福克四茬轮作制。17世纪,马铃薯的广泛种植,提高了英国人的抗饥荒能力。18世纪起,议会简化了圈地程序,涌现出许多拥有大地产的地主,人们常常把低质量的农场改造为精耕细作型的可耕地。到了18世纪,土地私有产权完全确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农场主可以自主决定生产。最终,英国不但粮食生产增加,而且在18世纪的前几十年,还成为粮食的出口国。
——摘编自尹翔硕等《贸易战略的国际比较》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粮食生产加快发展。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坚持不以牺牲耕地搞开发,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场需求,把粮食的生产、转化、加工、流通、消费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系列开发和整体建设。国家农业科研的投入比重不断提高,加快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等重大工程顺利实施。健全完善中央储备粮与地方储备粮之间的补充机制,统一协调省、市、县三级储备的吞吐,确保各地国储库和中央储备粮规模的稳定。2008年,粮食产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
——摘编自尹成杰《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农业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农业改革的特点。
17.阅读下列有关现代农业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中外农业科技史专家的研究结论,人类在渔猎、采集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人;进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50人;进入连续种植的农业文明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1000人,而在资本技术集约型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供养的人口猛增至5000人。
——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1)有学者指出“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实质和核心是‘化农’”。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论证这种观点。
材料二 55个国家和地区的1.35亿人经历了严重粮食不安全(粮食安全阶段综合分类IPC/CH第3阶段或以上)。此外55个粮食危机国家中,7500万儿童发育不良,1700万儿童消瘦。1.35亿人口中,超过一半(7300万)生活在非洲;4300万生活在中东和亚洲;1850万人生活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其主要驱动因素是:冲突(导致7700万人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的关键因素)、极端天气(3400万人)和经济动荡(2400万人)。
——《2020全球粮食危机报告》
(2)根据材料二,说明当今世界在粮食供给上还存在哪些严重问题。
18.【食物传播与文化交流】
材料一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多数人并没有选择吃的权利,“丰衣足食”成为普通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最切实的目标。不过,这一情况随着人类社会步入近代而发生了巨大变化。16世纪初,人类饮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洲特有的农作物,如玉米、土豆、红薯、辣椒、番茄被带到了欧洲,进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旧大陆的一些农作物和家畜也被欧洲人带到了美洲。蔗糖这一来自旧大陆的食物,它是在美洲被广泛种植,然后又回流到欧洲,带来了饮食和社会关系上的革命。蔗糖产量的增加,导致欧洲糖价不断下降。之前只有贵族才吃得起的价格昂贵的调味品,到1800年左右已经成为普通人的日常必需品,这意味着“吃什么”已经不再是一种权力或特权的象征。1835年、1874年,美国人雅各布·珀金斯和德国人卡尔·冯·林德在大西洋两岸先后发明了制冷机和冷冻机,堪称食品工业化历史上的里程碑。随后,大型屠宰厂、肉类加工厂、罐装食品厂纷纷建立,食物就像汽车等电器一样,成为流水线上的批量产品,之前手工烹制食物的“温情脉脉”被标准化大规模生产的工具理性所代替。民众从食品的工业化中还是得到了好处,因为获得了更多吃的权利。有充足的肉吃一直是富人的特权,但现在,普通人也吃得起肉。与此同时,为防止食物腐败而加入化学添加剂,以及代替自然生成物的人工食品的出现,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随着西方快餐和工业加工食物的传播,肥胖、心脏病、糖尿病等与不健康饮食有关的疾病也在扩散。一系列新的健康风险抵消了工业化食物的好处,也让人们开始警觉快餐和工业化食物的弊端。
——摘编自张旭鹏《舌尖上的世界——近代以来食物从区域到全球的传播》
材料二 不同的烹饪方式,则体现出不同的文明形态。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之间最大的差别之一,就是获取和烹饪食物的方式。前者以铁石刀兵获取食物,其烹饪方式也显得粗犷豪放,以配合其游牧生活;后者需要驯化谷物,悉心照料,将其碾碎为粉,揉制成团,或烹煮,或发酵烘烤,精细化的烹饪方式,塑造出复杂的分工社会,也构建出农业文明相对复杂的等级性。帝国的兴起,将烹饪方式化为某种帝国特质的表现,随着帝国在地域上的扩张,不同地域的烹饪方式被纳入到同一个体系之中,而不同帝国间的接触与碰撞,又互相交换着不同的烹饪方式,烹饪成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进行自我表达的方式,也提供了在对抗中互相融合的可能性。全球时代,通过烹饪构建起的多元文明,早已冲破了帝国的疆域和界限,而这已经大大超出了征服——扩张的叙事模式了。从这一意义上讲,你所吃的每一口食物,都与这个世界息息相关。食物的历史表明,饮食不仅仅是一种生物性行为,即只是为了解决温饱,当人们日渐进入丰裕社会的佳境时,饮食更多反映的是人们对自由和权利的追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多数人并没有选择吃的权利”的原因,并归纳近代食品工业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一事件导致16世纪初人类饮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并概括饮食文化交流的特征。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上古时期,人们采用的是二餐制。周代,贵族阶层一般已采用三餐制。大约到了汉代,一日三餐的习惯渐渐为民间所采用。直至唐代,由于物质财富的丰富,社会较为稳定,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一日三餐制成为人们普遍采用的规范的饮食制
——摘编自何宏《中外饮食文化》
材料二 西方外交使节来到中国,常通过宴请向中国人传递西方食俗与礼仪。从西方国家归来的中国人包括外交使节、留学生、商人及其他人员也开始传播西方饮食文化。由于中西方人对西方食俗与礼仪的传播,清末中国许多城市的饮食生活出现了西化现象。西方传入的书籍中,《保全生命论》《延年益寿论》等书籍包含了西方饮食营养学、卫生学等内容,涉及到食物种类及成分和功用、食物与年龄的关系、小学生营养等。
——摘编自杜莉《明清时期西方饮食文化东传的内容及途径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上古到唐代人们饮食习惯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西方饮食文化东传的内容及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饮食文化变化的因素。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并结合所学可知,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C项正确;人工取火的发明、建筑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A项、B项;畜牧水平的提升能一定程度上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但都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依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物种交流,同时改变了美洲的经济结构,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北美的族群变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黑奴贸易的影响,而是物种交流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西非水稻对美洲产生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依据材料图示可以看出,③阶段位于1500-160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的推动下,世界联系加强,物种的交流给我国带来了高产农作物,养活了更多人口,C项正确;①阶段出现在公元200-600年,处于汉魏时期,仍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生产组织并未有变革,排除A项;②阶段人口下降是朝代更替伴随的战争导致的,排除B项;④阶段处于1700年后,处于清朝时期,人口上升的原因受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的影响,赋税制度改革不是根源,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依据材料“存在众多宽大田埂,纵横交错,蔓延近8万平方米。在古城核心莫角山南侧还发现了20万公斤的稻谷堆积”,结合所学新石器时代的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并有了一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阶级分化,排除A项;这一时期并未形成国家,排除C项;精耕细作是铁犁农耕推动下产生的,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中“多数西方国家的中央政府已针对食品掺假现象制定了法律法”“美国食品法却是由州政府制定的……无法应用于跨州性食品贸易。”可以看出美国食品法需要从州政府制定转变为中央政府制定,意味着中央政府将加大对经济的干预力度,D项正确,排除A项;制定食品法,是为了规范食品生产,保障食品安全,并不一定意味着食品掺假现象严重,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的是美国没有全国性的食品法,因此影响了跨洲性食品贸易的发展,并不是要加强对地方立法权的管控,且也违背了联邦制的原则,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这种植物群有阿拉伯人从远东输入的橘树、柠檬树,来自美洲的仙人掌,来自澳大利亚的桉树……来自波斯的柏树,可能从秘鲁移植来的西红柿,来自圭亚那的辣椒,来自墨西哥的玉米”可知,材料描述了地中海地区汇聚了不同地区的植物,这体现了全球物种的交流,这是文明交流的结果,体现了文明是流动的,B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地中海的区位优势,排除A项;文明的连续性和边界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私有制出现,一些人脱离生产转而从事管理性工作,进而文字得以产生,这体现了农业为人类迈向文明创造了前提条件,B项正确;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因此不能说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对神灵真诚的崇拜,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农业的发展促使文明进步,而不是私有制的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等地可用作食材的大量物种传播到我国,丰富了我国的食物种类,C项正确;“交流速度加快”“海上丝绸之路得到稳步发展”无从体现,排除AB项;明清时期的物种交流是通过西方国家间接实现的,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从育种、灌溉、施肥、农药到动力使用、土壤改良、农副产品加工等,农牧业的各个环节广泛应用现代科技成果,说明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科技含量是重要因素,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现代农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排除B项;“完全”以市场的发展为导向的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分析现代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人口增长很快,作为高产作物的玉米适应了当时人口增加的需要,B项正确;玉米对气候的适应性强,其种植范围扩大不是气候原因导致,排除A项;这一时期中国范围内并未遭受到殖民侵略,排除C项;D项是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维新思想家陈炽提出英国农业用新法、用机器、一人抵五十人,一亩之收,抵五十亩之获,建议中国向此学习。根据题干意思维新思想家陈炽对英国农业的看法为中国农业发展指明了出路在于规模化经营,A项正确;题干没有否定小农经济的优势,排除B项;思想家陈炽代表不了整个知识阶层,排除C项;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非常复杂,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均有,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精确农业系统示意图”中大量使用信息技术,通过技术手段推动农业发展,将农业带入数字和信息时代,B项正确;A项中的“完全”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项;精确农业系统更适合单一作物种植,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取代母权制。D项正确;A项是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B项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B项;战争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4.A
【详解】材料“或无稻,或无麻,或无黍,但必有粟(稷)、菽(大豆)和麦”体现的是战国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种植数量较多,同南方尚未开发的状态相比,得出北方农业生产领先南方的结论,A项正确;当时我国民众的饮食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B项;当时铁质农具并未普遍使用,排除C项;材料中的作物主要是粮食,不属于经济作物,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5.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各级政府支持冷链物流发展,体现了冷链市场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故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冷链行业的监管力度,故A项错误;现代农业主要生产经营方式是大型农场、养殖场,故B项错误;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故D项错误。
16.(1)背景:①人口增长导致粮食供应压力增大;②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加强;③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⑤重商主义思想盛行。(任答三点)
(2)特点:①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②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③立法保障耕地和农民利益;④注重构建完整的粮食产业体系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⑤健全、完善粮食储备机制;⑥成效显著。(任答三点)
【详解】(1)背景:依据材料“16世纪上半期是英国人口的迅速增长时期,其中,农村人口增长了近60%”可知,人口增长导致粮食供应压力增大;依据“1560年以后”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加强;依据“17世纪”、“18世纪”并结合所学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重商主义思想盛行等角度分析。
(2)特点:依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粮食生产加快发展”可知,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结合所学可知,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依据“坚持不以牺牲耕地搞开发,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可知,立法保障耕地和农民利益;依据“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场需求,把粮食的生产、转化、加工、流通、消费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系列开发和整体建设”可知,注重构建完整的粮食产业体系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依据“健全完善中央储备粮与地方储备粮之间的补充机制”可知,健全、完善粮食储备机制;依据“2008年,粮食产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可知,成效显著。(任答三点)
17.(1)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现代农业中科技和资本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农作物的产量,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导致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大幅度下降,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集约型农业的优势日渐凸显,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因此世界农业化的进程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一个“化农”的过程。
(2)全球面临粮食供应困难的绝对人数依然很多;粮食供应困难的国家主要集中在非洲和中东地区;粮食危机报告国家中,儿童饥饿问题突出;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人为冲突。
【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该学者提出的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现代农业中科技和资本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农作物的产量,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导致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大幅度下降,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集约型农业的优势日渐凸显,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因此世界农业化的进程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一个“化农”的过程。
(2)根据“55个国家和地区的1.35亿人经历了严重粮食不安全”得出全球面临粮食供应困难的绝对人数依然很多;根据“1.35亿人口中,超过一半(7300万)生活在非洲;4300万生活在中东和亚洲;1850万人生活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得出粮食供应困难的国家主要集中在非洲和中东地区;粮食危机报告国家中,儿童饥饿问题突出;根据“其主要驱动因素是:冲突(导致7700万人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的关键因素)、极端天气(3400万人)和经济动荡(2400万人)”得出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人为冲突。
18.(1)原因:多数人吃什么决定于人们所拥有的社会权力和所掌控的社会资源;食物的供应与来源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即生产力落后。
影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利于人们平等和自由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食品安全问题、肥胖等疾病的出现。
(2)事件:新航路开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特征:不同的烹饪方式体现出不同的文明形态;饮食文化的传播促进多元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蔗糖产量的增加,导致欧洲糖价不断下降。之前只有贵族才吃得起的价格昂贵的调味品,到1800年左右已经成为普通人的日常必需品,这意味着‘吃什么’已经不再是一种权力或特权的象征”“大西洋两岸先后发明了制冷机和冷冻机,堪称食品工业化历史上的里程碑”“大型屠宰厂、肉类加工厂、罐装食品厂纷纷建立,食物就像汽车等电器一样,成为流水线上的批量产品”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史上多数人没有吃的权利是因为生产力的落后,以及吃什么决定于人们所拥有的社会权力和所掌控的社会资源。影响:根据材料一中“民众从食品的工业化中还是得到了好处,因为获得了更多吃的权利。有充足的肉吃一直是富人的特权,但现在,普通人也吃得起肉”可知,多样的食物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联系材料二中“当人们日渐进入丰裕社会的佳境时,饮食更多反映的是人们对自由和权利的追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食品工业化有利于人们平等和自由观念的形成;根据材料一中“为防止食物腐败而加入化学添加剂,以及代替自然生成物的人工食品的出现,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随着西方快餐和工业加工食物的传播,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肥胖、心脏病、糖尿病等与不健康饮食有关的疾病也在扩散”,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近代食品的工业化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食品安全问题、肥胖等疾病的出现。
(2)事件:根据材料一中“16世纪初,人类饮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洲特有的农作物,如玉米、土豆、红薯、辣椒、番茄被带到了欧洲,进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旧大陆的一些农作物和家畜也被欧洲人带到了美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16世纪初人类饮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历史事件为新航路开辟。特征:根据材料二中“不同的烹饪方式,则体现出不同的文明形态”可知,不同的烹饪方式体现出不同的文明形态;根据“全球时代,通过烹任构建起的多元文明,早已冲破了帝国的疆域和界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饮食文化的传播促进多元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19.(1)变化:由一日两餐制发展为普遍的一日三餐制。
(2)内容:西方饮食营养学;卫生学等。途径:西方外交使节;从西方国家归来的中国人;西方传入的书籍等。影响:丰富国人饮食;保证国人健康;促使礼仪近代化;饮食生活西化等。
(3)因素:物质生活的提升;社会的稳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中外交流的推动等。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信息“在上古时期,人们采用的是二餐制……直至唐代……一日三餐制成为人们普遍采用的规范的饮食制”概括得出:由一日两餐制发展为普遍的一日三餐制。
(2)“内容”,根据材料二信息“《保全生命论》《延年益寿论》等书籍包含了西方饮食营养学、卫生学等内容,涉及到食物种类及成分和功用、食物与年龄的关系、小学生营养等”得出:西方饮食营养学;卫生学等。“途径”,依据材料二信息“西方外交使节来到中国……从西方国家归来的中国人包括外交使节、留学生、商人及其他人员也开始传播西方饮食文化……西方传入的书籍中”得出:西方外交使节;从西方国家归来的中国人;西方传入的书籍等。“影响”,依据材料信息“由于中西方人对西方食俗与礼仪的传播,清末中国许多城市的饮食生活出现了西化现象”得出:饮食生活西化;结合所学知识从丰富国人饮食;保证国人健康;促使礼仪近代化等角度补充。
(3)“因素”,依据材料一信息“由于物质财富的丰富,社会较为稳定,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概括得出:物质生活的提升;社会的稳定等;依据材料二得出:中外交流的推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