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 (含答案)2022-2023学年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

文档属性

名称 10.《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 (含答案)2022-2023学年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4 14:36:3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妖娆ráo   阴晦huì  风骚sāo 恪尽职守kè
B. 睿智ruì  田圃pǔ   发窘jiǒnɡ 襁褓 qiáng
C. 陨落yǔn   丝缕lǚ 解剖pōu 廓然无累kuò
D. 伫立zhù 静谧mì 免冠徒跣xiǎn 强聒不舍guō
2.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怅恨久之(失望) 秦王色挠(屈服)
B.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同“倡”倡导) 去国怀乡(国都)
C. 以数谏故(屡次) 长跪而谢之(感谢)
D. 谓为信然(说) 宜枉驾顾之(拜访)
3. 下列加下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请广于君(增广、扩充)
非士之怒也(这里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B. 岂直五百里哉(只,仅仅)
弗敢易(交换)
C. 且秦灭韩亡魏(同“无”,没有)
秦王色挠(屈服)
D. 而君逆寡人者(违抗)
唐雎不辱使命(辱没)
4.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故不错意也 B. 仓鹰击于殿上 C. 秦王不说 D. 岂直五百里哉
5. 对下列各句的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非若是也。(判断句) B.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
C. 受地于先王。(倒装句) D. 仓鹰击于殿上。(被动句)
6. 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或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B.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C.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7. 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寡人”是对古代帝王的敬称。
B.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二篇,分十二策。
C. “岂直五百里哉”中的“哉”是现代汉语“呢”的意思。
D. 文中唐雎列举了四个平民中的有志之士的发怒。
8. 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大王增加恩惠,用大面积的土地来交换小面积的土地,真是太好了。)
B.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虽然用方圆一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方圆五百里呢?)
C.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谢。)
D.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二、默写
9. 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秦王形容“天子之怒”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布衣之怒”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雎列举“士之怒”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雎表明自己愿意与专诸、聂政、要离一样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用课文原句填空。
(1)《唐雎不辱使命》中,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分明设置了一个骗局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轻视“布衣之怒”,认为不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表达
11. 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在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往往要运用到。
(1)[文化传承·文化积累]“拜”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如: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拜辞,指跟对方告辞;拜访,指访问对方;_________,指佩服对方;拜贺,指祝贺对方;拜识,指结识对方;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_________,指探望对方。
(2)[文化传承·文化积累]“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如:恭贺,恭敬地祝贺;恭候,恭敬地等候;_________,恭敬地邀请;_________,恭敬地迎接;恭喜,祝贺对方的喜事。
文言文阅读
1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乙】
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传士也,何以教之?”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赵王曰:“寡人不好兵。”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①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②乎?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乎?’王曰:‘然。’‘今有人持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③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赵王曰:“寡人请奉教。”
(《战国策 赵策三》,有删改)
【注】①狙:狡猾,文中指狡猾的人。 ②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 ③孟贲(bēn):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长跪而谢之______ ②寡人谕矣______ ③亲尝教以兵______ ④许由无天下之累 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今王既受先王之传
B.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
C.休祲降于天 时宿于野
D.若士必怒 王若无兵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______
②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______
(4)请分别概括唐雎和郑同的性格特点。______
(5)同为劝谏君王,唐雎和郑同劝谏方式有何不同?______。
13.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时时而间进(jiān) B.期年之后(qī)
C.休 祲降于天(jìn) D.秦王色 挠(ráo)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②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③秦王 怫然怒( ) ④长跪而 谢之( )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4) 邹忌与唐雎都是战国时期的能言善辩之士,但在上述两个故事中,两人的语言艺术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请结合故事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A.正确;
B.“襁褓”应读作“qiǎng bǎo”;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字音,需要结合所学和词义加以判断。
做好本题需要平时积累重点词语的音形义。
2.【答案】C
【解析】A.前句句意: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后句句意:秦王变了脸色。解释正确。
B.前句句意:号召天下百姓反秦。后句句意:离开国都,怀念家乡。解释正确。
C.前句句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后句句意: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谢:道歉。解释不正确。
D.前句句意:说是确实这样。后句句意: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解释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文言词语“谢”的用法:
1.道歉。如:长跪而谢之
2.辞别。如:乃谢客就车
3.拒绝。如:阿母谢媒人
4.告诉、告诫。如:多谢后世人
5.凋落。如:花之既谢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的能力。C项,“亡”指灭亡。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通假字的能力。A项,“错”同“措”。B项,“仓”同“苍”。C项,“说”同“悦”。
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把握能力。首先要读懂原句的意思,然后结合常见标志性词语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D项“仓鹰击于殿上”为倒装句。故D错误。
ABC正确。
故选D。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其他三项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7.【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化常识包括:称谓、历法、节气、官职、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等。对于此类知识要善于总结并熟记于心。同时用心读名家名篇,对其作品中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
【解答】
A项,“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故A错误。
B项,“三十二”应为“三十三”。故B错误。
C正确。
D项,“四个”应为“三个”。故D错误。
故选C。
8.【答案】D
【解析】A.“加惠”应译为“施予恩惠”。B.“虽”应该译为“即使”。C.“谢”应译为“道歉”。
9.【答案】(1)伏尸百万 流血千里 亦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尔
(2)专诸之刺王僚也 彗星袭月 聂政之刺韩傀也 白虹贯日 要离之刺庆忌也 仓鹰击于殿上
(3)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解析】略
10.【答案】(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其许寡人
(2)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尔
【解析】略
11.【答案】(1)拜服 拜望
(2)恭请 恭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得体的重点是分清文学类语体色彩、实用类语体色彩和口语类语体色彩,前两种属于书面语,并且还要正确运用日常交际中的谦辞、敬辞。得体类题考查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角色转换、语体转换等。佩服对方用“拜服”;探望对方用“拜访”。恭敬地邀请用“恭请”; 恭敬地迎接用“恭迎”。
12.【答案】道歉;明白,懂得;兵法;牵累;C;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大王您如果没有争战之国所具有的防御装备,又将用什么去抵御他们呢?;唐雎: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正气凛然
郑同:有谋有略、善于辞令、机智聪慧,谦虚文雅;唐雎:针锋相对,直言相谏.
郑同:迂回曲折,委婉劝谏.
【解析】(1)这四字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变化,要能区分古今意思,包括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等.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谢”是古今异义词,古义为道歉;“谕”可译为“明白,懂得”;“兵”根据句子可知为“兵法”;“累”可译为“牵累”.
(2)A.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B.曾经;C.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在;D.假如,如果;故选C.
(3)翻译时重点实词意思以及起关键作用的虚词一定要译出,要注意文言文的省略现象和指代现象,注意“徒以”译为“只是因为”、“圉”通假字“御”译为“防御”;所以翻译为:①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②大王您如果没有争战之国所具有的防御装备,又将用什么去抵御他们呢?
(4)在通读文章,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完成,在秦王提到天子之怒时,唐雎不畏强暴,与其针锋相对,以至最后挺剑而起,可以看出唐雎: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正气凛然;从文中郑同与赵王的对话最后使赵王说出“寡人请奉教.”的话中可以看出郑同谦虚文雅、有谋有略、善于辞令、机智聪慧,谦虚文雅.
(5)根据文章内容“‘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可得出,唐雎:针锋相对,直言相谏.从“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中,郑同为劝说赵王,用昭王之事来劝说,看出郑同是迂回曲折,委婉劝谏.
答案:
(1)①道歉 ②明白,懂得 ③兵法 ④牵累
(2)C
(3)①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②大王您如果没有争战之国所具有的防御装备,又将用什么去抵御他们呢?
(4)唐雎: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正气凛然
郑同:有谋有略、善于辞令、机智聪慧,谦虚文雅
(5)唐雎:针锋相对,直言相谏.
郑同:迂回曲折,委婉劝谏.
译文:
甲文: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你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将会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突然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凶吉的征兆.(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这个勇士倘若发怒,死的只有两人,血流也不过五步远,但天下百姓都要穿孝服,今天就是这样.”说完(唐雎)拔出剑站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要弄到这种地步呢!我明白了:那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乙文:
郑同北上拜见赵王.赵王说:“您是南方的博学之士,来这里有何见教?”郑同回答说:“我是南方一个鄙陋无知的人,有什么值得您向我请教.当然尽管如此,大王您已经把问题摆在了我面前,我又怎么敢不回答呢?我年轻的时候,父亲曾教给我兵法.”赵王说:“我不喜欢兵法.”郑同听了这话拍手仰天大笑,他说:“兵法本来就是天下最狡诈的人喜欢的东西,我原来就猜想大王您不喜欢它.我早先也曾用兵法游说过魏昭王,昭王也说:‘我不喜欢.’我就说:‘大王的行为能比得上许由吗?许由并没有被世俗的名利牵累,所以不接受尧的禅让.可是现在大王已经接受了先王遗留下的江山,您想要保持祖先的灵魂平安无事,国家的领土不被侵占,社稷之神得到祭祀吗?’魏昭王说:‘那是当然的.’我又说,现在如果有人带着随侯之珠,持丘出产的美玉,揣着万金之财,一个人独自在野外露宿,本身没有孟贲那样的威武、荆庆那样的果断,身边也没有强弓利箭来防御,那么不超过一个晚上,就会被人害死的.现在有强大贪婪的国家进逼大王的边境,向大王索取疆土,晓之以理、动之以义,它们都不会听从,在这种情况下,大王您如果没有争战之国所具有的防御装备,又将用什么去抵御它们呢?大王您如果不讲求用兵的策略,那么邻国的野心就会得逞了.”赵王说:“寡人请求你多加指教.”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对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积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要学习一些词语解释和语句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注意翻译“信达雅”的原则.内容理解方面可与现代文阅读方法与技巧相联系,真正的读懂文意后,再来完成问题.
13.【答案】【小题1】C
【小题2】①偏爱;②当面指责;③盛怒的样子;④认错,道歉。
【小题3】(1)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王宫门前庭院里人多得像集市一样。
(2)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撞罢了。
【小题4】①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以小见大,以家事喻国事,来暗示齐王要纳谏除弊,语言显得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劝谏。②面对秦王的武力恐吓(威胁),唐雎不畏强暴,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并反唇相讥,还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还列举历史上“勇士”以死相拼的事例来警告秦王),最后迫使秦王道歉。
【解析】
1.【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字音的辨析拼读能力。此类题型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另外,学生要结合平时文言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文章中具体的语境,来掌握文言文中字词的读音。
【解答】
A.时时而间进。“间” 应读:jiàn。
B.期年之后。“期” 应读:jī。
C.正确。
D.秦王色挠。 “挠” 应读:náo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语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意思,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分析,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同时,平时要做好词语的积累。注意“私”是“偏爱”的意思,“谢”是“认错,道歉”的意思。都是古今异义词。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翻译时要注意“令”“免冠徒跣”“抢”的意思。
4.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文言文内容和人物语言艺术的把握的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理解。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 分析人物语言艺术呈现出的特点要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中的语言表现,同时注意作者的介绍和评价。本题答案示例:①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以小见大,以家事喻国事,来暗示齐王要纳谏除弊,语言显得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劝谏。②面对秦王的武力恐吓(威胁),唐雎不畏强暴,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并反唇相讥,还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还列举历史上“勇士”以死相拼的事例来警告秦王),最后迫使秦王道歉。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