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
12《辞赋》第十一
【内容梗概】
辞赋其实专指辞,后称为赋,浑言称辞赋,统统起源于《楚辞》,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屈原的《离骚》。朱自清先生称屈原为缠绵悱恻的忠臣、清白不染的节士,永生在我们的敬意尤其是我们的同情里。《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他放逐时候所作。他感念怀王的信任,却恨他糊涂,让一群小人蒙蔽着,播弄着。他高唱着“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走投无路,满腔委屈,千头万绪,无人可诉,只能告诉自己的一支笔,“离骚”就是“别愁” 或“遭忧”的意思。他用了许多神话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了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 ,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到了汉代,出现了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一大批模仿《离骚》的文人,汉人称这些作品为“辞”,一并纳入了《楚辞》一书。荀子的《赋篇》是最早称“赋”,荀赋和屈辞原来似乎各是各的,这两体的合一,朱自清先生推断也许是在贾谊手里。
因为汉武帝好辞赋,所以繁荣一时,发展到唐初,称为“俳体”的赋;后来宋代不再注重排偶而趋向散文化,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赋便称为“文体”的赋。总体来看,赋虽然有韵,但更像是文而不算是诗。
【原文呈现】
《辞赋》第十一
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着的一个人。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相传便是他的忌日;他是投水死的,竞渡据说原来是表示救他的,粽子原来是祭他的。现在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也是为了纪念的缘故。他是个忠臣,而且是个缠绵悱恻的忠臣;他是个节士,而且是个浮游尘外、清白不污的节士。“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1],他的身世是一出悲剧。可是他永生在我们的敬意尤其是我们的同情里。“原”是他的号,“平”是他的名字。他是楚国的贵族,怀王时候,作“左徒”的官。左徒好像现在的秘书。他很有学问,熟悉历史和政治,口才又好。一方面参赞国事,一方面给怀王见客,办外交,头头是道。怀王很信任他。
当时楚国有亲秦、亲齐两派;屈原是亲齐派。秦国看见屈原得势,便派张仪买通了楚国的贵臣上官大夫、靳尚等,在怀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怀王果然被他们所惑,将屈原放逐到汉北去。张仪便劝怀王和齐国绝交,说秦国答应割地六百里。楚和齐绝了交,张仪却说答应的是六里。怀王大怒,便举兵伐秦,不料大败而归。这时候想起屈原来了,将他召回,教他出使齐国。亲齐派暂时抬头。但是亲秦派不久又得势。怀王终于让秦国骗了去,拘留着,就死在那里。这件事是楚人最痛心的,屈原更不用说了。可是怀王的儿子顷襄王,却还是听亲秦派的话,将他二次放逐到江南去。他流浪了九年,秦国的侵略一天紧似一天;他不忍亲见亡国的惨象,又想以一死来感悟顷襄王,便自沉在汨罗江里。
《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他放逐时候所作。《离骚》尤其是千古流传的杰构。这一篇大概是二次被放时作的。他感念怀王的信任,却恨他糊涂,让一群小人蒙蔽着,播弄着。而顷襄王又不能觉悟;以致国土日削,国势日危。他自己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2],简直走投无路;满腔委屈,千端万绪的,没人可以诉说。终于只能告诉自己的一支笔,《离骚》便是这样写成的。“离骚”是“别愁”或“遭忧”的意思[3]。他是个富于感情的人,那一腔遏抑不住的悲愤,随着他的笔奔迸出来,“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4],只是一片一段的,没有篇章可言。这和人在疲倦或苦痛的时候,叫“妈呀!”“天呐!”一样;心里乱极了,闷极了,叫叫透一口气,自然是顾不到什么组织的。
篇中陈说唐、虞、三代的治,桀、纣、羿、浇的乱,善恶因果,历历分明;用来讽刺当世,感悟君王。他又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的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他将怀王比作美人,他是“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情辞凄切,缠绵不已。他又将贤臣比作香草。“美人香草”从此便成为政治的譬喻,影响后来解诗、作诗的人很大。汉淮南王刘安作《离骚传》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5]“好色而不淫”似乎就指美人香草用作政治的譬喻而言;“怨诽而不乱”是怨而不怒的意思。虽然我们相信《国风》的男女之辞并非政治的譬喻,但断章取义,淮南王的话却是《离骚》的确切评语。
《九章》的各篇原是分立的,大约汉人才合在一起,给了“九章”的名字。这里面有些是屈原初次被放时作的,有些是二次被放时作的。差不多都是“上以讽谏,下以自慰”[6];引史事,用譬喻,也和《离骚》一样。《离骚》里记着屈原的世系和生辰,这几篇里也记着他放逐的时期和地域;这些都可以算是他的自叙传。他还作了《九歌》、《天问》、《远游》、《招魂》等,却不能算自叙传,也“不皆是怨君”[7];后世都说成怨君,便埋没了他的别一面的出世观了。他其实也是一“子”,也是一家之学。这可以说是神仙家,出于巫。《离骚》里说到周游上下四方,驾车的动物,驱使的役夫,都是神话里的。《远游》更全是说的周游上下四方的乐处。这种游仙的境界,便是神仙家的理想。
《远游》开篇说“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篇中又说“临不死之旧乡”。人间世太狭窄了,也太短促了,人是太不自由自在了。神仙家要无穷大的空间,所以要周行无碍;要无穷久的时间,所以要长生不老。他们要打破现实的、有限的世界,用幻想创出一个无限的世界来。在这无限的世界里,所有的都是神话里的人物;有些是美丽的,也有些是丑怪的。《九歌》里的神大都可爱;《招魂》里一半是上下四方的怪物,说得顶怕人的,可是一方面也奇诡可喜。因为注意空间的扩大,所以对于天地、山川、日月、星辰,在在都有兴味。《天问》里许多关于天文地理的疑问,便是这样来的。一面惊奇天地之广大,一面也惊奇人事之诡异——善恶因果,往往有不相应的;《天问》里许多关于历史的疑问,便从这里着眼。这却又是他的入世观了。
要达到游仙的境界,须要“虚静以恬愉”、“无为而自得”,还须导引养生的修炼工夫,这在《远游》里都说了。屈原受庄学的影响极大。这些都是庄学;周行无碍,长生不老,以及神话里的人物,也都是庄学。但庄学只到“我”与自然打成一片而止,并不想创造一个无限的世界;神仙家似乎比庄学更进了一步。神仙家也受阴阳家的影响;阴阳家原也讲天地广大,讲禽兽异物的。阴阳家是齐学。齐国滨海,多有怪诞的思想。屈原常常出使到那里,所以也沾了齐气。还有齐人好“隐”。“隐”是“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8],是用一种滑稽的态度来讽谏。淳于髡可为代表。楚人也好“隐”。屈原是楚人,而他的思想又受齐国的影响,他爱用种种政治的譬喻,大约也不免沾点齐气。但是他不取滑稽的态度,他是用一副悲剧面孔说话的。《诗大序》所谓“谲谏”,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倒是合式的说明。至于像《招魂》里的铺张排比,也许是纵横家的风气。
《离骚》各篇多用“兮”字足句,句逗以参差不齐为主。“兮”字足句,三百篇中已经不少;句逗参差,也许是“南音”的发展。“南”本是南乐的名称;三百篇中的二《南》,本该与《风》、《雅》、《颂》分立为四。二《南》是楚诗,乐调虽已不能知道,但和《风》、《雅》、《颂》必有异处。从二《南》到《离骚》,现在只能看出句逗由短而长、由齐而畸的一个趋势;这中间变迁的轨迹,我们还能找到一些,总之,决不是突如其来的。这句逗的发展,大概多少有音乐的影响。从《汉书·王褒传》可以知道楚辞的诵读是有特别的调子的[9],这正是音乐的影响。屈原诸作奠定了这种体制,模拟的日见其多。就中最出色的是宋玉,他作了《九辩》。宋玉传说是屈原的弟子;《九辩》的题材和体制都模拟《离骚》和《九章》,算是代屈原说话,不过没有屈原那样激切罢了。宋玉自己可也加上一些新思想;他是第一个描写“悲秋”的人。还有个景差,据说是《大招》的作者;《大招》是模拟《招魂》的。
到了汉代,模拟《离骚》的更多,东方朔、王褒、刘向、王逸都走着宋玉的路。大概武帝时候最盛,以后就渐渐的差了。汉人称这种体制为“辞”,又称为“楚辞”。刘向将这些东西编辑起来,成为《楚辞》一书。东汉王逸给作注,并加进自己的拟作,叫作《楚辞章句》。北宋洪兴祖又作《楚辞补注》。《章句》和《补注》合为《楚辞》标准的注本。但汉人又称《离骚》等为“赋”。《史记·屈原传》说他“作《怀沙》之赋”;《怀沙》是《九章》之一,本无“赋”名。《传》尾又说:“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列“屈原赋二十五篇”,就是《离骚》等。大概“辞”是后来的名字,专指屈、宋一类作品;赋虽从辞出,却是先起的名字,在未采用“辞”的名字以前,本包括“辞”而言。所以浑言称“赋”,称“辞赋”,分言称“辞”和“赋”。后世引述屈、宋诸家,只通称“楚辞”,没有单称“辞”的。但却有称“骚”、“骚体”、“骚赋”的,这自然是“离骚”的影响。
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篇中分咏“礼”、“知”、“云”、“蚕”、“箴”(针)五件事物,像是谜语;其中颇有讽世的话,可以说是“隐”的支流余裔。荀子久居齐国的稷下,又在楚国作过县令,死在那里。他的好“隐”,也是自然的。《赋篇》总题分咏,自然和后来的赋不同,但是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却开了后来赋家的风气。荀赋和屈辞原来似乎各是各的;这两体的合一,也许是在贾谊手里。贾谊是荀卿的再传弟子,他的境遇却近于屈原,又久居屈原的故乡;很可能的,他模拟屈原的体制,却袭用了荀卿的“赋”的名字。这种赋日渐发展,屈原诸作也便被称为“赋”;“辞”的名字许是后来因为拟作多了,才分化出来,作为此体的专称的。辞本是“辩解的言语”的意思,用来称屈、宋诸家所作,倒也并无不合之处。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杂赋”十二家是总集,可以不论。屈原以下二十家,是言情之作。陆贾以下二十一家,已佚,大概近于纵横家言。就中“陆贾赋三篇”,在贾谊之先;但作品既不可见,是他自题为赋,还是后人追题,不能知道,只好存疑了。荀卿以下二十五家,大概是叙物明理之作。这三类里,贾谊以后各家,多少免不了屈原的影响,但已渐有散文化的趋势;第一类中的司马相如便是创始的人。——托为屈原作的《卜居》、《渔父》,通篇散文化,只有几处用韵,似乎是《庄子》和荀赋的混合体制,又当别论。——散文化更容易铺张些。“赋”本是“铺”的意思,铺张倒是本来面目。可是铺张的作用原在讽谏;这时候却为铺张而铺张,所谓“劝百而讽一”[10]。当时汉武帝好辞赋,作者极众,争相竞胜,所以致此。扬雄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11];“诗人之赋”便是前者,“辞人之赋”便是后者。甚至有诙谐嫚戏,毫无主旨的。难怪辞赋家会被人鄙视为倡优了。
东汉以来,班固作《两都赋》,“极众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12];张衡仿他作《二京赋》。晋左思又仿作《三都赋》。这种赋铺叙历史地理,近于后世的类书;是陆贾、荀卿两派的混合,是散文的更进一步。这和屈、贾言情之作,却迥不相同了。此后赋体渐渐缩短,字句却整炼起来。那时期一般诗文都趋向排偶化,赋先是领着走,后来是跟着走;作赋专重写景述情,务求精巧,不再用来讽谏。这种赋发展到齐、梁、唐初为极盛,称为“俳体”的赋[13]。“俳”是游戏的意思,对讽谏而言;其实这种作品倒也并非滑稽嫚戏之作。唐代古文运动起来,宋代加以发挥光大,诗文不再重排偶而趋向散文化,赋体也变了。像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虽然有韵而全篇散行,排偶极少,比《卜居》、《渔父》更其散文的。这称为“文体”的赋[14]。唐、宋两代,以诗赋取士,规定程式。那种赋定为八韵,调平仄,讲对仗;制题新巧,限韵险难。这只是一种技艺罢了。这称为“律赋”。对“律赋”而言,“俳体”和“文体”的赋都是“古赋”;这“古赋”的名字和“古文”的名字差不多,真正“古”的如屈、宋的辞,汉人的赋,倒是不包括在内的。赋似乎是我国特有的体制;虽然有韵,而就它全部的发展看,却与文近些,不算是诗。
[1]《楚辞·渔父》。
[2]《史记·屈原传》。
[3]王逸《离骚经序》,班固《离骚赞序》。
[4]刘熙载《艺概》中《赋概》。
[5]《史记·屈原传》。
[6]王逸《楚辞章句序》。
[7]《朱子语类》一四〇。
[8]《文心雕龙·谐隐篇》。
[9]《汉书·王褒传》:“宣帝时……徵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
[10]《汉书·司马相如传赞》引扬雄语。
[11]《法言·吾子篇》。
[12]《两都赋序》。
[13]“俳体”,“文体”的名称,见元祝尧《古赋辨体》。
[14]“俳体”,“文体”的名称,见元祝尧《古赋辨体》。
【随文练习】
一、根据原文填空
1.汉淮南王刘安作《离骚传》:“《____》好色而不淫,《____》怨诽而不乱,若《离骚》可谓兼之矣”。
2.屈原定体制,模拟着宋玉、景差,汉则东方塑、王褒、刘向、王逸等,即“楚辞”。____编为《楚辞》。王逸作注,并增加拟作《楚辞章句》。
3.汉人又称《离骚》为“_ _”。
4.班固《______》、张衡《______》、左思《______》近于后世的类书,是陆贾、荀卿两派的混合,是散文更进一步。
5.欧阳修《______》、苏轼《______》有韵而全篇散行,称为“文体”的赋。
6.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的一个人。《楚辞》中《______》和《______》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苟子的《______》最早称“赋”。《赋篇》总题分咏,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的风气。《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东汉以来,班固作《______》,后张衡仿其作《______》,晋左思又仿作《______》。
7. 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着的一个人。旧历______端午节,相传便是他的忌日。
8.《楚辞》中______和《九章》的各篇,都是他放逐时候所作。
9.《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 。
【参考答案】1.国风 小雅
2.刘向
3.赋
4. 两都赋 二京赋 三都赋
5.秋声赋 赤壁赋
6.离骚 九章 赋篇 两都赋 二京赋 三都赋
7.五月五日
8.《离骚》
9.四类
二、综合性学习
班级开展以“联系《经典常谈》阅读古文经典”的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读楚辞】
楚辞经典 《经典常谈》相关内容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节选自《离骚》) 他又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他将怀王比作美人,他是“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情辞凄切,缠绵不已。
1.文段中的“他”指的是 。
2.试运用《经典常谈》中的相关内容谈谈《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深层含义。
【任务二:读唐诗】
唐诗经典 《经典常谈》相关内容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七言四句的诗,唐以前没有,似乎是唐人的创作。这大概是为了当时流行的西城乐调而作;先有调,后有诗。五七绝都能歌唱,七绝歌唱的更多—该是因为声调曼长,好听些。作七绝的比作五绝的多得多,本书选得也多。
(3)《江雪》的体裁是( )
A.五言绝句 B.五言律诗 C.五言古体诗 D.五言乐府
(4)《经典常谈》中认为“唐人绝句有两种作风:一是铺排,一是含蓄”,你认为《江雪》是铺排还是含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任务一:读楚辞】
1.屈原
2.这句诗的表层含义为:光阴如梭,美人的青春就像日益飘零的草木。屈原将楚怀王比作“美人”,担心的是楚怀王步入衰残的暮年他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只希望能把握住短暂的人生,做出一番事业,表达了对楚怀王的忠诚和担忧。
【解析】根据文段中“他将怀王比作美人”进行分析,“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一句中的“美人”指的是楚怀王,屈原担心美人迟,其实就是担心楚怀王步人衰残的暮年,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希望自己能把握住短暂的人生,为楚怀王效忠。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任务二:读唐诗】
3.A
4.示例:《江雪》是铺排。诗人铺排了“鸟飞绝”“人踪灭”“蓑笠翁”三个印象,突出了“江雪”的幽静,又运用“千山”“万径”“绝”“灭”等词,显得更为幽静。
三、读书活动
为了提高阅读效率,老师推荐大家采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阅读《经典常谈》,请你据此完成下面表格。
方法提要 阅读任务
目的性较强,每次阅读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内容,可以是需要阅读的内容,也可以是感兴趣的内容。 学完《《诗经)二首》以后,小文对《诗经》的表现手法十分感兴趣,请你阅读《《诗经)第四》这一章节,向小文具体说明《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2)小语想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那么他应该选择阅读的内容是( ) A.《说文解字》第一 B.四书第七 C.《周易》第二 D.辞赋第十一
【参考答案】
(1)《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本是唱诗给人听,相当于现在排比的修辞手法,“比”指的是不直陈而用譬喻,“兴”指的是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一般在诗的发端。
(2)D【解析】《辞赋第十一》主要讲述了屈原作《离骚》的过程,这一部分介绍了屈原的人生经历和他的爱国之情。故选D项。
【变式练习】
一、选择题
1.(2021秋·湖南岳阳·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稍逊风骚”之“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B.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分四联,依次是首联、颈联、颔联、尾联。
C.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三皇五帝”“岁寒三友”等,其中,“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D.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工具,一夜分为五更。《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指晚上八时左右。
【答案】B
【详解】此题考查传统文化常识。传统文化常识是指思想文化、作品、姓名、称谓习惯、天文、历法、计时、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这些知识要随学随记,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B.有误,律诗的四联依次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选项中“依次是首联、颈联、颔联、尾联”有误。
故选B。
2.(2022秋·河北邢台·九年级统考期中)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科举考试中的“乡试”,在明清两代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全省的考试,秀才或监生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就是参加乡试而中的举人。
B.“谪守”指因罪贬官流放,出任外官;“迁客”指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骚人”得名于《离骚》,称屈原或《楚辞》的作者,后来泛指文人。
C.“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D.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岳阳楼记》是他的名篇。他和欧阳修、苏轼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D.“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其中不包含范仲淹;
故选D。
3.(2022秋·浙江宁波·九年级宁波市第七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小明同学将本学期学到的文化常识做了一个摘录,但粗心的他却将个别文化常识摘录错了,请你帮他找出错误的一项( )
A.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B.左迁:古代贬谪、降职之意。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诗人韩愈被贬潮州后给侄孙湘以示勉励之意的一首诗,虽是被贬,却表达出一种对理想、志节的执着和坚守。
C.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更定,晚上十时左右。
D.古时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相公”“足下”“夫子”“先生”等,《湖心亭看雪》中舟子称张岱就是“相公”。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识记。
C.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时左右。此项中“更定,晚上十时左右”说法有误;
故选C。
4.(2022秋·山东滨州·九年级统考期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对世界文学影响很大,其代表作有《羊脂球》《项链》等。
B.“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句中的“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C.“李代桃僵”出自古乐府《鸡鸣》:“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意思是桃树代替李树而死,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语出自《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为北宋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指对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C.“桃树代替李树而死”有误,应为:李树代桃树而死。故选C。
5.(2021秋·山东济南·九年级统考期中)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说中远古时代的“三皇”指:伏羲、神农、女娲。
B.“丈人”古时指对男子的尊称。
C.古代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
D.“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泛指文章辞藻。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B.“丈人”古义是所有老年男子的总称。古代对男子的称呼主要有公子、郎君、大哥、哥儿、官人、大侠、义士等。因此B选项错误。
故选B。
6.(2022秋·山东济南·九年级统考期中)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B.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称屈原或《楚辞》的作者为“骚人”,后泛指文人。
C.乾隆皇帝诏定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为正史,即二十四史。
D.《老子》也称《道德经》,儒家的主要经典,相传为春秋时期老子所著。
【答案】D
【详解】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
D.老子为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选项“儒家”应该改为“道家”。
故选D。
7.(2021秋·湖南衡阳·九年级衡阳市华新实验中学校考阶段练习)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雨果是英国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复活》等。
B.梁启超旁征博引,从道家的《道德经》《庄子》到儒家的《礼记》《论语》,使《敬业与乐业》具体生动而又富有说服力。
C.“冕”是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后来专指帝王的礼帽,体育竞赛中蝉联冠军即是卫冕成功。
D.“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骚”是《诗经 国风》和《楚辞 离骚》的并称,后代用来泛称文学。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A.有误,雨果是法国人,《复活》的作者是列夫 托尔斯泰。
故选A。
8.(2021秋·江苏南京·九年级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校联考阶段练习)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古汉语中,有些词语往往具有特定指代意义,如“河”指黄河,“江”指长江。诗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即是如此。
B.北宋诗人陈师道曾指出:“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如“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描写阴晦之景所引发的悲伤,对仗工整,富有文采和诗意。
C.“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迁客骚人”的“骚人”也是源于此。“更”是古代夜晚的计时单位,古人把一夜分为五更,“更定”指晚上八时左右。
D.明末清初人张岱夜游西湖,绘上下一白、天地浑然一体之奇景,叙偶遇赏雪人之奇事,抒遗世独立之高洁情怀。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B.说法有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没有对仗,而非“对仗工整”。
故选B。
9.(2022秋·河北保定·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关于文学及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老子》也称《道德经》,道家的主要经典,相传为春秋时期老子所著。
B.古人常以“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代称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
C.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的辞藻。“迁客骚人”中的“骚人”则指被降职到外地的文人。
D.《湖心亭看雪》中“强饮三大白而别”之“三大白”指三大杯白酒的意思。
【答案】D
【详解】D.“三大白”即三大杯酒。并不是“三大杯白酒”;
故选D。
10.(2021·山东滨州·统考一模)下面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应该用家,如家弟家妹。
B.在我国古代,人们席地而坐时把腰挺直称为“长跪”,离席站立称为“避席”,这两个举动都表示歉意和愧疚。
C.科举考试中的“乡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就是参加乡试而中为举人。
D.中华诗文中有一些表意相对固定的词语,“社”是谷神,“稷”是土地神,“社稷”代指国家:“四书”指《大学》《礼记》《论语》《孟子》:“风骚”是《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
【答案】C
【详解】A.有误,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敞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故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应该用“舍弟”“舍妹”;
B.有误,“避席”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
D.有误,“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故选C。
11.(2021秋·山东济南·九年级统考期中)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B.“射者中”的“射”指射箭,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靶中多者为胜,负者按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C.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出自《庄子》,这个故事旨在说明,用心专一就可以达成目标。
D.更定: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答案】B
【详解】B.有误。射: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投向壶中,中多者为胜,负者按照规定的杯数喝酒。故选B。
12.(2021秋·山东济南·九年级统考期中)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说中远古时代的“三皇”指:伏羲、神农、女娲。
B.李白和杜牧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两座高峰,被后人称作“李杜”。
C.古代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
D.“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泛指文章辞藻。
【答案】B
【详解】B.“李杜”指的是李白和杜甫,而非李白和杜牧。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
(2021秋·河南商丘·九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古诗词对语言形式美的要求是最高的,他讲究平仄和韵律。读者只有通过诵读才能体会中国古诗的声韵之美,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提出的“四读法”——吟读,译读,背读,说读,值得我们借鉴,通过吟读,“与诗人相遇”,通过译读,“与诗人同行”,通过背读,“品诗人笔法”,通过说读,“对诗人说话”。通过这样的诵读,才能尽可能的打通读者与诗人、当下与古代之间的障碍,进行着一次次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以此荡涤灵魂,陶冶性情,使我们的道德情操得以升华,使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完善。
文本二:一首诗词,表面上看是一个作家写的,但往往汇聚了一个时代、一个行业许多同道的才情和智慧。苏东坡《水调歌头》开头有两句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实际上,这两句词概括了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句;李白又是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句变化而来的。再往上追溯,这也不是张若虚的创造。苏东坡的这两句词,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家前赴后继、反复提炼,汇聚了前代诗人的才华和情思。
许多诗词经典,是在传承前人基础上的创造革新。所以读书一定要读名家名作,背诵也一定要背名篇名句,因为其中的积淀深厚。同时,要读懂一首诗,需要我们掌握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时代背景、作者的经历遭遇、具体的写作因由等,并在此基础上尽量做一些广泛的联想、深入的思考。
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世界,是柳宗元的心灵世界。柳宗元当年考取进士后,雄心满满,参加了一个政治革新集团。唐宪宗上台后启用亲信官僚,革新集团的领袖王伾、王叔文被杀,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个主要成员被贬往荒僻的地方,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江雪》即是作者“哀”与“怒”的具体表达。柳宗元要借此宣誓,我不怕严寒,不怕冷酷,即使冰天雪地,依然要兀立在这个世界上,坚持理想、操守和品格。
文本三:西周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出现,他按音乐标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歌样式以四言为主。后世把诗经奉为学习的最高典范。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创造了具有楚文化独特光彩的新体诗——《楚辞》,句式长短不一,句式层次错落,诗歌样式为杂言。《诗经》与《离骚》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发展史的源头。
先秦的主要诗歌样式是四言,这种题材在汉代虽然继续沿用,但受经学的影响,已像化,不再居于主导地位。汉代产生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这种诗体西汉时期多见于歌谣和乐府诗,西汉乐府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它以新的姿态和新的活力。在民间、在文人中,都展示了不可抗拒的力量。汉代文人诗歌一直无所成就,东汉末年产生的《古诗十九首》,才成为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日益摆脱经学影响,获得独立发展,开始进入自觉时代,诗人开始言志抒情,南北朝时期,许多文人专力于文学创作,而主要运用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南朝山水诗在谢灵运手上大放光芒,诗人鲍照隔句押韵的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3.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余映潮老师提出的“四读”法、吟读、译读、背读、说读。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B.只要通过诵读古诗词,就一定能够打通读者与诗人,当下与古代之间存在的障碍。
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体现苏东坡的才华。也汇聚前代诗人的才华和情思。
D.文本二引用柳宗元的事例充分论证了要读懂一首诗,需要我们掌握相关的背景知识。
E.汉代一直沿用着先秦的主要诗歌样式——五言,但这种诗歌样式不再居于主导地位。
14.阅读文本三,简要梳理中国古代诗歌在形式上的发展历程。
15.请你联系上述文本,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古代诗歌?
【答案】13.BE 14.①西周时期主要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为主。②战国后期出现以《楚辞》为代表的杂言诗。③汉代产生五言诗,多见于歌谣和乐府诗。④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鲍照隔句押韵的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意思对即可) 15.①通过诵读,体会古代诗歌的声韵之美,可借鉴余映潮老师提出的“四读”法吟读、译读、背读、说读。②背诵诗歌要背名篇名句,因为许多诗词经典是在传承前人基础上的创造革新,汇聚了古人的才情和智慧。③了解古代诗人的时代背景与经历遭遇等,了解其诗歌所蕴含的情感,通过诗歌与诗人共情。(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13.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有误。根据文本一“通过这样的诵读,才能尽可能的打通读者与诗人、当下与古代之间的障碍,进行着一次次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可知本项中表述的“就一定能够打通读者与诗人,当下与古代之间存在的障碍”过于绝对,表述有误。
E.根据文本三第二段“先秦的主要诗歌样式是四言,这种题材在汉代虽然继续沿用,但受经学的影响,已僵化,不再居于主导地位”可知,本项中所述的“五言”有误。
故选BE。
14.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梳理和概括。梳理中国古代诗歌在形式上的发展历程,可按照时间顺序,找到材料中的表示时间的词,再概括作答即可。
根据文本三第一段“西周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出现,他按音乐标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歌样式以四言为主”可概括为:西周时期主要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为主。
根据文本三第一段“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创造了具有楚文化独特光彩的新体诗——《楚辞》,句式长短不一,句式层次错落,诗歌样式为杂言”可概括为: 战国后期出现以《楚辞》为代表的杂言诗。
根据文本三第二段“汉代产生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这种诗体西汉时期多见于歌谣和乐府诗”可概括为:汉代产生五言诗,多见于歌谣和乐府诗。
根据文本三第三段“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日益摆脱经学影响,获得独立发展,开始进入自觉时代”“ 南朝山水诗在谢灵运手上大放光芒,诗人鲍照隔句押韵的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可概括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鲍照隔句押韵的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可据此整理答案。
15.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根据文本一“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提出的‘四读法’——吟读,译读,背读,说读,值得我们借鉴……通过这样的诵读,才能尽可能的打通读者与诗人、当下与古代之间的障碍”可概括为:通过诵读,体会古代诗歌的声韵之美,可借鉴余映潮老师提出的“四读”法吟读、译读、背读、说读;
根据本文二“许多诗词经典,是在传承前人基础上的创造革新。所以读书一定要读名家名作,背诵也一定要背名篇名句,因为其中的积淀深厚”可概括为:背诵诗歌要背名篇名句,因为许多诗词经典是在传承前人基础上的创造革新,汇聚了古人的才情和智慧。
根据文本二第二段“同时,要读懂一首诗,需要我们掌握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时代背景、作者的经历遭遇、具体的写作因由等,并在此基础上尽量做一些广泛的联想、深入的思考”可概括为:了解古代诗人的时代背景与经历遭遇等,了解其诗歌所蕴含的情感,通过诗歌与诗人共情。可据此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