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诗第十二-整本书阅读系列《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3诗第十二-整本书阅读系列《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4 17:2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
13《诗》第十二
【内容梗概】
诗的顶峰在唐朝。其实在唐以前,诗也经历了很长的演化过程。汉文帝设计了乐府这个机构,专门采集古时的歌谣和乐谱,后来乐谱渐渐失传只留下歌词,便形成了乐府诗。这些诗以叙事为主,多写社会故事和风俗,是五言诗的源头。到了建安年间,出了曹植这个大诗人,但真正奠定了五言诗基础的,则是魏代的阮籍,他正式成立了抒情的五言诗。晋代的诗,渐渐排偶化、典故化,渐渐千篇一律,但正是这种影响下,却孕育了陶渊明和谢灵运另个大诗人。陶诗教给人怎样赏味田园,谢诗教给人怎样赏味山水;他们都是发现自然的诗人。到了李、杜这两座高峰自是不必细说,大家都耳熟能详。李白因触犯杨贵妃而不能得志,纵情山水间,人称“天上谪仙人”;朱自清认为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李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诗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也因此而影响到两宋时代,“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宋诗有了散文化的倾向,到了苏轼最为明显,他将禅学大量放进诗里,开了一个新境界。
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晋代诗逐渐排偶化、典故化;唐初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近体;不是谐调的诗,称为古体,又成立了古近体的七言诗;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末流只知道典故对偶;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
【原文呈现】
《诗》第十二
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教李延年作协律都尉,负责整理那些歌辞和谱子,以备传习唱奏。当时乐府里养着各地的乐工好几百人,大约便是演奏这些乐歌的。歌谣采来以后,他们先审查一下。没有谱子的,便给制谱;有谱子的,也得看看合式不合式,不合式的地方,便给改动一些。这就是“协律”的工作。歌谣的“本辞”合乐时,有的保存原来的样子,有的删节,有的加进些复沓的甚至不相干的章句。“协律”以乐为主,只要合调;歌辞通不通,他们是不大在乎的。他们有时还在歌辞里夹进些泛声;“辞”写大字,“声”写小字。但流传久了,声辞混杂起来,后世便不容易看懂了。这种种乐歌,后来称为“乐府诗”,简称就叫“乐府”。北宋太原郭茂倩收集汉乐府以下历代合乐的和不合乐的歌谣,以及模拟之作,成为一书,题作《乐府诗集》;他所谓“乐府诗”,范围是很广的。就中汉乐府,沈约《宋书·乐志》特称为“古辞”。
汉乐府的声调和当时称为“雅乐”的三百篇不同,所采取的是新调子。这种新调子有两种:“楚声”和“新声”。屈原的辞可为楚声的代表。汉高祖是楚人,喜欢楚声;楚声比雅乐好听。一般人不用说也是喜欢楚声的。楚声便成了风气。武帝时乐府所采的歌谣,楚以外虽然还有代、赵、秦各地的,但声调也许差不很多。那时却又输入了新声;新声出于西域和北狄的军歌。李延年多采取这种调子唱奏歌谣,从此大行,楚声便让压下去了。楚声的句调比较雅乐参差得多,新声的更比楚声参差得多。可是楚声里也有整齐的五言,楚调曲里各篇更全然如此,像著名的《白头吟》、《梁甫吟》、《怨歌行》都是的[1]。这就是五言诗的源头。
汉乐府以叙事为主。所叙的社会故事和风俗最多,历史及游仙的故事也占一部分。此外便是男女相思和离别之作,格言式的教训,人生的慨叹等等。这些都是一般人所喜欢的题材。用一般人所喜欢的调子,歌咏一般人所喜欢的题材,自然可以风靡一世。哀帝即位,却以为这些都是不正经的乐歌,他废了乐府,裁了多一半乐工——共四百四十一人,——大概都是唱奏各地乐歌的。当时颇想恢复雅乐,但没人懂得,只好罢了。不过一般人还是爱好那些乐歌。这风气直到汉末不变。东汉时候,这些乐歌已经普遍化,文人仿作的渐多;就中也有仿作整齐的五言的,像班固《咏史》。但这种五言的拟作极少;而班固那一首也未成熟,钟嵘在《诗品序》里评为“质木无文”,是不错的。直到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试验这五言体的便多起来;而最高的成就是《文选》所录的《古诗十九首》。
旧传最早的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和苏武、李陵诗;说“十九首”里有七首是枚乘作的,和苏、李诗都出现于汉武帝时代。但据近来的研究,这十九首古诗实在都是汉末的作品;苏、李诗虽题了苏、李的名字,却不合于他们的事迹,从风格上看,大约也和“十九首”出现在差不多的时候。这十九首古诗并非一人之作,也非一时之作,但都模拟言情的乐府。歌咏的多是相思离别,以及人生无常、当及时行乐的意思;也有对于邪臣当道、贤人放逐、朋友富贵相忘、知音难得等事的慨叹。这些都算是普遍的题材;但后一类是所谓“失志”之作,自然兼受了《楚辞》的影响。钟嵘评古诗,“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因为所咏的几乎是人人心中所要说的,却不是人人口中、笔下所能说的,而又能够那样平平说出,曲曲说出,所以是好。“十九首”只像对朋友说家常话,并不在字面上用工夫,而自然达意,委婉尽情,合于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2]。到唐为止,这是五言诗的标准。
汉献帝建安年间(西元一九六—二一九),文学极盛,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两兄弟是文坛的主持人;而曹植更是个大诗家。这时乐府声调已多失传,他们却用乐府旧题,改作新词;曹丕、曹植兄弟尤其努力在五言体上。他们一班人也作独立的五言诗。叙游宴,述恩荣,开后来应酬一派。但只求明白诚恳,还是歌谣本色。就中曹植在曹丕作了皇帝之后,颇受猜忌,忧患的情感,时时流露在他的作品里。诗中有了“我”,所以独成大家。这时候五言作者既多,开始有了工拙的评论;曹丕说刘桢“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3],便是例子。但真正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的是魏代的阮籍,他是第一个用全力作五言诗的人。
阮籍是老、庄和屈原的信徒。他生在魏、晋交替的时代,眼见司马氏三代专权,欺负曹家,压迫名士,一肚皮牢骚只得发泄在酒和诗里。他作了《咏怀诗》八十多首,述神话,引史事,叙艳情,托于鸟兽草木之名,主旨不外说富贵不能常保,祸患随时可至,年岁有限,一般人钻在利禄的圈子里,不知放怀远大,真是可怜之极。他的诗充满了这种悲悯的情感,“忧思独伤心”[4]一句可以表见。这里《楚辞》的影响很大;钟嵘说他“源出于《小雅》”,似乎是皮相之谈。本来五言诗自始就脱不了《楚辞》的影响,不过他尤其如此。他还没有用心琢句;但语既浑括,譬喻又多,旨趣更往往难详。这许是当时的不得已,却因此增加了五言诗文人化的程度。他是这样扩大了诗的范围,正式成立了抒情的五言诗。
晋代诗渐渐排偶化、典故化。就中左思的《咏史》诗,郭璞的《游仙诗》,也取法《楚辞》,借古人及神仙抒写自己的怀抱,为后世所宗。郭璞是东晋初的人。跟着就流行了一派玄言诗。孙绰、许询是领袖。他们作诗,只是融化老、庄的文句,抽象说理,所以钟嵘说像“道德论”[5]。这种诗千篇一律,没有“我”;《兰亭集诗》各人所作四言、五言各一首,都是一个味儿,正是好例。但在这种影响下,却孕育了陶渊明和谢灵运两个大诗人。陶渊明,浔阳柴桑人,作了几回小官,觉得作官不自由,终于回到田园,躬耕自活。他也是老、庄的信徒,从躬耕里领略到自然的恬美和人生的道理。他是第一个人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他的躬耕免祸的哲学也许不是新的,可都是他从现实生活里体验得来的,与口头的玄理不同,所以亲切有味。诗也不妨说理,但须有理趣,他的诗能够作到这一步。他作诗也只求明白诚恳,不排不典;他的诗是散文化的。这违反了当时的趋势,所以《诗品》只将他放在中品里。但他后来确成了千古“隐逸诗人之宗”[6]。
谢灵运,宋时作到临川太守。他是有政治野心的,可是不得志。他不但是老、庄的信徒,也是佛的信徒。他最爱游山玩水,常常领了一群人到处探奇访胜;他的自然的哲学和出世的哲学教他沈溺在山水的清幽里。他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划山水的人;他也可以说是第一个用全力雕琢字句的人。他用排偶,用典故,却能创造新鲜的句子;不过描写有时不免太繁重罢了。他在赏玩山水的时候,也常悟到一些隐遁的、超旷的人生哲理;但写到诗里,不能和那精巧的描写打成一片,像硬装进去似的。这便不如陶渊明的理趣足,但比那些“道德论”自然高妙得多。陶诗教给人怎样赏味田园,谢诗教给人怎样赏味山水;他们都是发现自然的诗人。陶是写意,谢是工笔。谢诗从制题到造句,无一不是工笔。他开了后世诗人着意描写的路子;他所以成为大家,一半也在这里。
齐武帝永明年间(西元四八三—四九三),“声律说”大盛。四声的分别,平仄的性质,双声叠韵的作用,都有人指出,让诗文作家注意。从前只着重句末的韵,这时更着重句中的“和”;“和”就是念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从此诗文都力求谐调,远于语言的自然。这时的诗,一面讲究用典,一面讲究声律,不免侧重技巧的毛病。到了梁简文帝,又加新变,专咏艳情,称为“宫体”,诗的境界更狭窄了。这种形式与题材的新变,一直影响到唐初的诗。这时候七言的乐歌渐渐发展。汉、魏文士仿作乐府,已经有七言的,但只零星偶见,后来舞曲里常有七言之作。到了宋代,鲍照有《行路难》十八首,人生的感慨颇多,和舞曲描写声容的不一样,影响唐代的李白、杜甫很大。但是梁以来七言的发展,却还跟着舞曲的路子,不跟着鲍照的路子。这些都是宫体的谐调。
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近体;不是谐调的诗,称为古体;又成立了古、近体的七言诗。古体的五言诗也变了格调。这些都是划时代的。初唐时候,大体上还继续着南朝的风气,辗转在艳情的圈子里。但是就在这时候,沈佺期、宋之问奠定了律诗的体制。南朝论声律,只就一联两句说;沈、宋却能看出谐调有四种句式。两联四句才是谐调的单位,可以称为周期。这单位后来写成“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谱。沈、宋在一首诗里用两个周期,就是重叠一次;这样,声调便谐和富厚,又不致单调。这就是八句的律诗。律有“声律”、“法律”两义。律诗体制短小,组织必须经济,才能发挥它的效力;“法律”便是这个意思。但沈、宋的成就只在声律上,“法律”上的进展,还等待后来的作家。
宫体诗渐渐有人觉得腻味了;陈子昂、李白等说这种诗颓靡浅薄,没有价值。他们不但否定了当时古体诗的题材,也否定了那些诗的形式。他们的五言古体,模拟阮籍的《咏怀》,但是失败了。一般作家却只大量的仿作七言的乐府歌行,带着多少的排偶与谐调。——当时往往就这种歌行里截取谐调的四句入乐奏唱。——可是李白更撇开了排偶和谐调,作他的七言乐府。李白,蜀人,明皇时作供奉翰林;触犯了杨贵妃,不能得志。他是个放浪不羁的人,便辞了职,游山水,喝酒,作诗。他的乐府很多,取材很广;他是藉着乐府旧题来抒写自己生活的。他的生活态度是出世的;他作诗也全任自然。人家称他为“天上谪仙人”[7];这说明了他的人和他的诗。他的歌行增进了七言诗的价值;但他的绝句更代表着新制。绝句是五言或七言的四句,大多数是谐调。南北朝民歌中,五言四句的谐调最多,影响了唐人;南朝乐府里也有七言四句的,但不太多。李白和别的诗家纷纷制作,大约因为当时输入的西域乐调宜于这体制,作来可供宫庭及贵人家奏唱。绝句最短小,贵含蓄,忌说尽。李白所作,自然而不觉费力,并且暗示着超远的境界;他给这新体诗立下了一个标准。
但是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他是河南巩县人。安禄山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他从长安逃到灵武,作了“左拾遗”的官,因为谏救房琯,被放了出去。那时很乱,又是荒年,他辗转流落到成都,依靠故人严武,作到“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来称为杜工部。他在蜀中住了很久。严武死后,他避难到湖南,就死在那里。他是儒家的信徒;“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素志[8]。又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唐代以诗取士,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诗又是供给乐工歌妓唱了去伺候宫庭及贵人的玩意儿。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9],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他不大仿作乐府,可是他描写社会生活正是乐府的精神;他的写实的态度也是从乐府来的。他常在诗里发议论,并且引证经史百家;但这些议论和典故都是通过了他的满腔热情奔迸出来的,所以还是诗。他这样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他这样给诗创造了新语言。古体的七言诗到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到他手里变了格调。从此“温柔敦厚”之外,又开了“沉着痛快”一派[10]。五言律诗,王维、孟浩然已经不用来写艳情而用来写山水;杜甫却更用来表现广大的实在的人生。他的七言律诗,也是如此。他作律诗很用心在组织上。他的五言律诗最多,差不多穷尽了这体制的变化。他的绝句直述胸怀,嫌没有余味;但那些描写片段生活印象的,却也不缺少暗示的力量。他也能欣赏自然,晚年所作,颇有清新的刻划的句子。他又是个有谐趣的人,他的诗往往透着滑稽的风味。但这种滑稽的风味和他的严肃的态度调和得那样恰到好处,一点也不至于减损他和他的诗的身分。
杜甫的影响直贯到两宋时代;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的,没有一个诗人不发扬光大他的。古文家韩愈,跟着他将诗进一步散文化,而又造奇喻,押险韵,铺张描写,像汉赋似的。他的诗逞才使气,不怕说尽,是“沉着痛快”的诗。后来有元稹、白居易二人在政治上都升沉了一番;他们却继承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他们开始将这种态度理论化;主张诗要“上以补察时政,下以泄导人情”,“嘲风雪,弄花草”是没有意义的[11]。他们反对雕琢字句,主张诚实自然。他们将自己的诗分为“讽谕”的和“非讽谕”的两类。他们的诗却容易懂,又能道出人人心中的话,所以雅俗共赏,一时风行。当时最流传的是他们新创的谐调的七言叙事诗,所谓“长庆体”的,还有社会问题诗。
晚唐诗向来推李商隐、杜牧为大家。李一生辗转在党争的影响中。他和温庭筠并称;他们的诗又走回艳情一路。他们集中力量在律诗上,用典精巧,对偶整切。但李学杜、韩,器局较大;他的艳情诗有些实在是政治的譬喻,实在是感时伤事之作。所以地位在温之上。杜牧作了些小官儿,放荡不羁,而很负盛名,人家称为小杜——老杜是杜甫。他的诗词采华艳,却富有纵横气,又和温、李不同。然而都可以归为绮丽一派。这时候别的诗家也集中力量在律诗上。一些人专学张籍、贾岛的五言律,这两家都重苦吟,总捉摸着将平常的题材写得出奇,所以思深语精,别出蹊径。但是这种诗写景有时不免琐屑,写情有时不免偏僻,便觉不大方。这是僻涩一派。另一派出于元、白,作诗如说话,嬉笑怒骂,兼而有之,又时时杂用俗语。这是粗豪一派[12]。这些其实都是杜甫的鳞爪,也都是宋诗的先驱;绮丽一派只影响宋初的诗,僻涩、粗豪两派却影响了宋一代的诗。
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末流只知道典故对偶,真成了诗玩意儿。王禹偁独学杜甫,开了新风气。欧阳修、梅尧臣接着发现了韩愈,起始了宋诗的散文化。欧阳修曾遭贬谪;他是古文家。梅尧臣一生不得志。欧诗虽学韩,却平易疏畅,没有奇险的地方。梅诗幽深淡远,欧评他“譬如妖韶女,老自有馀态”,“初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13]。宋诗散文化,到苏轼而极。他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因为攻击王安石的新法,一辈子升沉在党争中。他将禅理大量的放进诗里,开了一个新境界。他的诗气象洪阔,铺叙宛转,又长于譬喻,真到用笔如舌的地步;但不免“掉书袋”的毛病。他门下出了一个黄庭坚,是第一个有意的讲究诗的技巧的人。他是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也因党争的影响,屡遭贬谪,终于死在贬所。他作诗着重锻炼,着重句律;句律就是篇章字句的组织与变化。他开了江西诗派。
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说他“会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猎奇书,穿穴异闻,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他不但讲究句律,并且讲究运用经史以至奇书异闻,来增富他的诗。这些都是杜甫传统的发扬光大。王安石已经提倡杜诗,但到黄庭坚,这风气才昌盛。黄还是继续将诗散文化,但组织得更经济些;他还是在创造那阔大的气象,但要使它更富厚些。他所求的是新变。他研究历代诗的利病,将作诗的规矩得失,指示给后学,教他们知道路子,自己去创造,展到变化不测的地步。所以能够独开一派。他不但创新,还主张点化陈腐以为新;创新需要大才,点化陈腐,中才都可勉力作去。他不但能够“以故为新”,并且能够“以俗为雅”。其实宋诗都可以说是如此,不过他开始有意的运用这两个原则罢了。他的成就尤其在七言律上;组织固然更精密,音调也谐中有拗,使每个字都斩绝的站在纸面上,不至于随口滑过去。
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杨万里为人有气节;他的诗常常变格调。写景最工;新鲜活泼的譬喻,层见叠出,而且不碎不僻,能从大处下手。写人的情意,也能铺叙纤悉,曲尽其妙;所谓“笔端有口,句中有眼”[14]。他作诗只是自然流出,可是一句一转,一转一意;所以只觉得熟,不觉得滑。不过就全诗而论,范围究竟狭窄些。范成大是个达官。他是个自然诗人,清新中兼有拗峭。陆游是个爱君爱国的诗人。吴之振《宋诗钞》说他学杜而能得杜的心。他的诗有两种:一种是感激豪宕,沈郁深婉之作;一种是流连光景,清新刻露之作。他作诗也重真率,轻“藻绘”,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15]。他活到八十五岁,诗有万首;最熟于诗律,七言律尤为擅长。——宋人的七言律实在比唐人进步。
向来论诗的对于唐以前的五言古诗,大概推尊,以为是诗的正宗;唐以后的五言古诗,却说是变格,价值差些,可还是诗。诗以“吟咏情性”[16],该是“温柔敦厚”的。按这个界说,齐、梁、陈、隋的五言古诗其实也不够格,因为题材太小,声调太软,算不得“敦厚”。七言歌行及近体成立于唐代,却只能以唐代为正宗。宋诗议论多,又一味刻划,多用俗语,拗折声调。他们说这只是押韵的文,不是诗。但是推尊宋诗的却以为天下事物穷则变,变则通,诗也是如此。变是创新,是增扩,也就是进步。若不容许变,那就只有模拟,甚至只有钞袭;那种“优孟衣冠”,甚至土偶木人,又有什么意义可言!即如模拟所谓盛唐诗的,末流往往只剩了空廓的架格和浮滑的声调;要是再不变,诗道岂不真穷了?所以诗的界说应该随时扩展;“吟咏情性”、“温柔敦厚”诸语,也当因历代的诗辞而调整原语的意义。诗毕竟是诗,无论如何的扩展与调整,总不会与文混合为一的。诗体正变说起于宋代,唐、宋分界说起于明代;其实,历代诗各有胜场,也各有短处,只要知道新、变,便是进步,这些争论是都不成问题的。
[1]以上参用朱希祖《汉三大乐府调辨》(《清华学报》四卷二期)说。
[2]“诗教”见《礼记·经解》。
[3]《与吴质书》。
[4]《咏怀》第一首。
[5]《诗品序》。
[6]《诗品》论陶语。
[7]原是贺知章语,见《旧唐书·李白传》。
[8]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9]胡适《白话文学史》。
[10]《沧浪诗话》说诗的“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优游不迫”就是“温柔敦厚”。
[11]白居易《与元九(稹)书》。
[12]以上参用胡小石《中国文学史》(上海人文社版)说。
[13]《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
[14]周必大跋杨诚斋诗语。
[15]陆游《文章诗》。
[16]《诗大序》。
【随文练习】
一、根据原文填空
1.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歌谣和乐谱,教李延年作协律都尉,负责整理,以备传习唱奏,即“______”。
2.北宋郭茂倩收集汉乐府以下,历代合乐的不合乐的歌谣及模拟之作,成《________》。
3.沈约《宋书·乐志》称汉乐府为“____”。
4.汉乐府的声调采用了“____”和“____”两种调子。新声出于西域和北狄的军歌。楚声里整齐的五言,如《白头吟》《_____》《怨歌行》成为五言诗的源头,汉乐府以叙事为主。
5.三国魏阮籍是第一个全力作五言诗的人,作《_____》八十多首。
6.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歌谣和乐谱,教李延年作协律都尉,负责整理,以备传习唱奏,即“ ”。
7.北宋 收集汉乐府以下,历代合乐的不合乐的歌谣及模拟之作,成《乐府诗集》。
8.沈约《宋书 乐志》称汉乐府为“ ”。
9.汉乐府的声调采用了“楚声”和“新声”两种调子。新声出于西域和北狄的军歌。楚声里整齐的五言,如《 》《梁甫吟》《怨歌行》成为 的源头,汉乐府以 为主。
10.班固《 》是五言的拟作,未成熟。汉末五言最高成就就是《文选》所录《 》,合于“温柔敦厚”的诗教。
11.三国魏 是第一个全力作五言诗的人,作《 》八十多首。
12.晋代诗渐排偶化、典故化,左思《 》、郭璞《 》。玄言诗则孙绰、许洵是领袖,其下则陶谢。
13.齐武帝永明间,“ ”说大盛,四声的分别平仄的性质、双声叠韵的作用,一面讲究用典,一面讲究声律,侧重技巧,到简文帝则专咏艳情,称为“ ”。宋鲍照《 》十八首则开辟新路。
14.梁以来七言的发展,还跟着舞曲的路子,即宫体的谐调,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 。不是谐调的诗称为古体。沈佺期、宋之问奠定了 的体制。
15. 继往开来,将诗历史化、散文化,在“ ”之外,又开了“沈着痛快”一派。
16.元稹、 新创谐调的七言叙事诗,所谓“ ”。
17.南宋三大诗家都是从 派变化出来的,他们是杨万里、 、陆游。
18.真正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的是魏代的 ,他是第一个用全力作五言诗的人。
19.唐代,李白用来诗歌抒写自己的生活, 用诗歌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
20. 宋初的诗专学 ,末流只知道典故对偶,真成了诗玩意儿
21.宋诗散文化,到 而极。
22.苏轼将禅理大量地放进诗里,开了一个新境界。他的诗气象洪阔,铺叙宛转,又长于譬喻,真到用笔如舌的地步,但不免“ ”的毛病
【参考答案】1.乐府诗
2.乐府诗集
3.古辞
4. 楚声 新声 梁甫吟
5.咏怀诗歌
6.乐府诗
7.郭茂倩
8.古辞
9. 白头吟 五言诗 叙事
10.咏史 古诗十九首
11.阮籍 咏怀诗
12.咏史诗 游仙诗
13.声律 宫体 行路难
14.近体 律诗
15.杜甫 温柔敦厚
16. 白居易 长庆体
17.江西 范成大
18.阮籍
19.杜甫
20.李商隐
21.苏轼
22.掉书袋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但是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他是河南巩县人。安禄山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他从长安逃到灵武,作了“左拾遗”的官,因为谏救房琯,被放了出去。那时很乱,又是荒年,他辗转流落到成都,依靠故人严武,作到“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来称为杜工部。他在蜀中住了很久。严武死后,他避难到湖南,就死在那里。他是儒家的信徒;“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素志[8]。又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唐代以诗取士,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诗又是供给乐工歌妓唱了去伺候宫庭及贵人的玩意儿。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9],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他不大仿作乐府,可是他描写社会生活正是乐府的精神;他的写实的态度也是从乐府来的。他常在诗里发议论,并且引证经史百家;但这些议论和典故都是通过了他的满腔热情奔迸出来的,所以还是诗。他这样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他这样给诗创造了新语言。古体的七言诗到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到他手里变了格调。从此“温柔敦厚”之外,又开了“沉着痛快”一派[10]。五言律诗,王维、孟浩然已经不用来写艳情而用来写山水;杜甫却更用来表现广大的实在的人生。他的七言律诗,也是如此。他作律诗很用心在组织上。他的五言律诗最多,差不多穷尽了这体制的变化。他的绝句直述胸怀,嫌没有余味;但那些描写片段生活印象的,却也不缺少暗示的力量。他也能欣赏自然,晚年所作,颇有清新的刻划的句子。他又是个有谐趣的人,他的诗往往透着滑稽的风味。但这种滑稽的风味和他的严肃的态度调和得那样恰到好处,一点也不至于减损他和他的诗的身分。【选自《经典常谈》有删改】
文段体现了杜甫作品写实的几个方面,请结合学过的诗歌分析杜甫诗的写实手法。
2.朱自清认为杜甫是“继往开来的诗人”,请结合上面语段和名著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1.示例:《春望》描写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战火纷飞,亲人离散,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顿的景象,反映了当时国家的现状,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
2.示例:杜甫诗歌反映社会问题和时代悲剧,表现广大的实在的人生;他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且杜甫给诗创造了新的境界,引发后代诗人竞相效仿,对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
【变式练习】
一、基础知识综合
1.(2022·浙江·九年级专题练习)下面是“诗风梳理”卡片内容,请在横线处填写正确的汉字及文句。
诗词卡片 名目 诗词溯①______源
内容 起源 《诗经》《楚辞》是中国古代诗歌之源,而词源于隋唐,盛于宋,是诗乐的进一步融合。
演变 从汉乐府诗及魏晋南北朝民歌至唐诗宋词,中国诗源远流长。从自由的古体诗到受格律限制的近体诗,中国古典诗体不断演变。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风并驾齐驱,(chuí)②______范后世。
评述 诗词歌赋,摇曳多姿,流派各异,名家(bèi)③______出,成就卓著,为中华文化之瑰宝。
感悟:读诗使人灵秀,读诗使人雅志,读诗可以使人内外兼修,是通往“君子”之路。所谓④“______,______。”
(1)①处“溯”的正确意思是( )A.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B.追求根源或回想
(2)请在②③处填入正确的汉字。
【答案】(1)B
(2)②垂③辈
【解析】(1)
(1)本题考查字词理解。溯源:拼音为 sù yuán,往上游寻找水流发源的地方,比喻寻求历史根源。溯:追求根源或回想。故选B。
(2)
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垂范:拼音是 chuí fàn,意思是垂示范例。
辈出:读音是 bèi chū,意思为一批一批地相继出现。
二、填空题
2.(2022·九年级课时练习)花间词派产生于晚唐五代时期的西蜀,是中国古代词学流派之一,其名得于后蜀赵崇祚所编词集《_____________》。其作者大多是西蜀文人,词风相近,词作内容多为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局限于男女之情。
【答案】花间集
【详解】花间词派产生于晚唐五代时期的前蜀,是中国古代诗词学流派之一,其名得自于后蜀赵崇祚所编词集《花间集》。《花间集》收辑温庭筠、韦庄等十八人的词作,共计500首词。其作者大多是蜀人,词风近似,词作内容多为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因此被称为“花间词派”。
3.(2022·九年级课时练习)豪放派,是形成于宋代的词学流派之一。与婉约派并称为宋词两大词派。豪放词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宏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苏轼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豪放派是形成于中国宋代的词学流派之一。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王安石、苏辙、张孝祥、朱敦儒、陈亮、叶梦得、陆游、陈与义等,其中以苏轼和辛弃疾最为著名。
4.(2022·九年级课时练习)婉约派为宋词流派。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于儿女情长,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般也包括晚唐五代时期的温庭筠和李煜)。
【答案】 【示例】晏殊 柳永 秦观 李清照
【详解】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张先、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李煜等。
三、语言表达
5.(2022·江苏苏州·九年级专题练习)根据下面一段材料,请概括提炼虞山诗派的三个特点。
明末清初,虞山诗派独步江南,成为左右清初诗坛的一个主要流派。虞山诗派的诗人们身处明清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生疾苦,忧国志士积愤难平,他们诗歌最显著的艺术风格是苍劲悲凉。钱谦益晚年的《投笔集》,被誉为“明清之诗史”。在虞山诗派的影响下,清朝中期出现了“性灵派”,他们主张写性情,提倡写个性,这也是虞山诗派着力主张的。直至清代晚期,常熟诗人盛行西昆体,提倡学习宋初西昆体诗,追求感情寄托。清康熙年间,虞山诗派传播于京师,影响由江南扩展至北方,自清代初期、中期、晚期,纵贯近300年,直至近现代,尤存虞山诗派嗣响。
【答案】艺术风格苍劲悲凉;主张写性情,提倡写个性;追求感情寄托;影响范围广、时间长。
【详解】考查材料信息的提炼与概括能力。阅读语段,划分层次,找出表达层意的重点词语,概括即可。材料有三个重点语句,根据“他们诗歌最显著的艺术风格是苍劲悲凉”“他们主张写性情,提倡写个性”“提倡学习宋初西昆体诗,追求感情寄托”“影响由江南扩展至北方,自清代初期、中期、晚期,纵贯近300年”可提炼出答案要点。
6.(2022·湖南·九年级专题练习)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威仪尽失,礼崩而乐坏,政治上的多元状态造就了思想上的极度自由和解放。一时间,社会上各种思想流派如同绚丽的百花竞相开放,被称为诸子百家。中国文化由此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之为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是泛指,其中对中国后世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在诸子百家几百年的发展中,思想不断地交锋与融合,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也由此奠定。
读到这段历史,小明同学深有感触,想写一副对联,还没写好,请你帮他完成。
百家争鸣,各领风骚多彩流派群芳绚
( ),博采众长大美中华( )
【答案】 诸子交融 底蕴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对联的知识分析作答。对联的要求实际上是运用对偶的修辞格:一是字数要相等,二是词性相当,三是结构相称,四是节奏相应。尤其要注意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还有上下联词句结构、意义相关,数量短语对数量短语,仄起平落等等。
本题根据材料“一时间,社会上各种思想流派如同绚丽的百花竞相开放,被称为诸子百家”“在诸子百家几百年的发展中,思想不断的交锋与融合,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也由此奠定”可得出,“百家争鸣”对“诸子交融”,“群芳绚”对“底蕴深”。
四、选择题
7.(2022秋·贵州铜仁·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对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晋太元”中的“太元”,“元丰六年”中的“元丰”,“庆历四年春”中的“庆历”,“崇祯五年”的“崇祯”都是帝王的年号。
B.“高昂雄浑、阔大恢宏”成为盛唐诗歌的主流。边塞诗人以高适、王维、王昌龄为代表;田园诗人以岑参、孟浩然最知名;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
C.三教九流,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现在用来形容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及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其含义也有贬义了。
D.《儒林外史》清代昊敬梓作,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
【答案】B
【详解】B.王维是田园诗人,岑参是边塞诗人。故选B。
8.(2020秋·浙江杭州·九年级杭州春蕾中学校考期中)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既是一封爱憎分明的书信,也是一篇酣畅淋漓的檄文。
B.词的发展到北宋达到巅峰,形成了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其中豪放派的代表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有温庭筠、李清照。
C.《范文正公集》、《陶庵梦忆》、《饮冰室合集》分别是以作者的谥号、号、书房命名。
D.唐朝被誉为诗歌的“黄金时代”,出现了众多诗人,如,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浪漫诗派代表人物李白,现实诗派代表人物杜甫、白居易。
【答案】B
【详解】B.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为“花间派”首要词人,被尊为“花间派”之鼻祖,婉约派代表词人。不是北宋人。故选B。
9.(2021秋·湖北襄阳·八年级统考期中)对下列有关文化常识和修辞知识的说明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古人说“轻诺必寡信”“言不信者,行不果”等,就都是谈“信”的名言。人无信不立,诚信应该成为个人必备的精神品质。
B.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唐诗流派众多,名家辈出,如被称为“诗仙”的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
C.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回忆性散文名篇《藤野先生》就写到了他弃医从文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D.夸张就是对人或事做扩大的描述,以突出某一方面的特点,比如“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一句,就突出了托尔斯泰眼光犀利的特点。
【答案】D
【详解】D.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故选D。
10.(2021秋·江苏无锡·九年级校考期中)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共收有诗歌305篇,《关雎》是其中的名篇。
B.《陋室铭》中的“铭”是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C.古代把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阴。“河阴”便是黄河北岸。
D.词的发展到宋朝达到巅峰,形成了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其中豪放派的代表是苏轼、辛弃疾,合称“苏辛”。
【答案】C
【详解】C.有误。古人把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水的北岸叫做“阳”。“河阴”指的是黄河南岸。故选C。
11.(2022·江苏·九年级专题练习)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发展到宋朝达到巅峰,形成了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其中豪放派的代表是苏轼、辛弃疾,合称“苏辛”。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诗歌《饮酒》,这两句诗表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闲适心情。
C.《出师表》中的“表”,是臣写给君主的奏章,“中道崩殂”中的“崩”和“殂”一般用来称大臣的死。
D.《雁门太守行》中的“行”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歌”都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答案】C
【详解】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识记与理解能力,要求在日常读书与学习中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崩”和“殂”古时指皇帝的死亡。故选C。
12.(2020秋·天津·八年级耀华中学校考期中)下列文学常识与课文理解说法错误的是( )
A.消息和特写都属于广义的新闻,但消息往往概括性地报道新闻事件的过程,而特写主要抓住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段展开。
B.《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文章以四言为主,结构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长短交错,朗朗上口。
C.《三峡》选自《水经注》,《水经注》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D.诗歌发展至唐代,出现了新的气象。从格律方面看,近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从风格方面来说,流派众多,如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王昌龄、岑参;想象丰富、气势宏大的浪漫诗派,代表诗人是李白、杜甫等。
【答案】A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掌握。“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A项有误,消息指的是狭义的新闻。
13.(2020秋·山东德州·八年级阶段练习)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诸子指的是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道、墨、名、法、纵横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富贵不能淫》中提到的公孙衍、张仪是纵横家的代表。
B.冠礼,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一般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孩的成年礼称为“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
C.《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305篇。《诗经》对我国诗歌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如“式微”用来指国破家亡的悲痛,“黍离”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归隐”的意象等。
D.在科举考试中,应考者一共要经过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等级的筛选和选拔。对应的考中者称为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答案】C
【详解】“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C项表述错误,“黍离”在古典诗歌中是“故土”的意象。
14.(2021秋·上海浦东新·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列知识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和杜甫是唐诗的代表人物,前者为浪漫主义诗歌流派,后者属于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B.批注读书法中,批注的内容大体可以归为注释、提要和批语三类。
C.“净”俗称花脸,包拯、张飞、曹操等人物形象都属于“净角”。
D.对比的关键是同中求异,“同”是对比的前提和关键,“异”是对比的基础和重点。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与积累。要熟悉基本知识点,并能做出准确的表达与判断。D项表达不正确,应改为:对比的关键是同中求异,“同”是对比的前提和基础,“异”是对比的关键和重点。
15.(2021·山东淄博·统考中考模拟)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风”原指《诗经》里的《国风》;“骚”原指《楚辞》里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出自这部作品。
B.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是唐朝两大重要的诗歌流派。前者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代表诗人有王维、孟浩然等;后者诗作情辞慷慨,气氛浓郁,意境雄浑,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等。
C.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诗人众多,许多诗篇至今还是广为流传。唐代被称为“诗魔”、“诗鬼”、“诗佛”、“诗仙”、“诗圣”、“诗豪”的诗人分别是李贺、白居易、刘禹锡、李白、杜甫、王维。
D.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契诃夫的《变色龙》均使用夸张、对比等讽刺小说常用的手法,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答案】C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诗魔”- 白居易;“诗鬼”- 李贺;“诗佛”- 王维;“诗仙”- 李白;“诗圣”- 杜甫;“诗豪”-刘禹锡。
五、综合性学习
16.(2022秋·广东阳江·七年级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流派众多,诗人辈出,风格多姿多彩,从思想到艺术都产生了极高的成就。如同浩瀚的大海,有采摘不尽的珊瑚珠宝。阳江二中七年级(1)班准备开展“漫步古诗苑”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为营造活动气氛,动员大家积极参与,请你为此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句式对称,有感召力,20字以内)
(2)班委会准备将教材中出现过的诗句分类编辑,请你回忆一句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案】(1)示例:诵经典诗文,传中华文化。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
【详解】(1)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
感情要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字数要适中,内容要积极,用语要通俗,句式要整齐,修辞要显明。特别是主题要鲜明,一定不能脱离“诵读名家进校园”的主题。平时要注意观察、阅读好的宣传语、提示语、标语等,多体会其中的优点。
示例:品味诗词之美,传承中华文明。
(2)考查诗句的理解和默写。围绕“思乡”主题默写出即可。
示例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示例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