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俨然(yǎn ) 阡陌( xiān ) 豁然开朗( huó )
B.垂髫( tiáo ) 平旷(kuàng ) 怡然自乐( yí)
C.邑人(yì ) 遂迷(suí ) 便要还家(yāo )
D.郡下(jùn ) 问津(jīng ) 诣太守(yì )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异:名词活用作动词,对……感到惊异。
B.复前行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C.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作动词,贫穷。
D.处处志之 志:名词,标记。
3.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C.便扶向路(沿,顺着) D.寻病终(寻找)
4.下列句子中加线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下列对“世外桃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空想,毫无积极意义可言。
B.这是针对现实的一种追求,在当时有着积极的意义。
C.这是空想,但寄托了人民要求和平生活的愿望。
D.它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黑暗、战乱频繁的现实。
6.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7.选出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A.田间道路,交通方便,能听到鸡鸣狗叫。
B.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C.田间小路,交通相错,鸡鸣狗叫听得见。
D.东西南北交通方便,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8.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身份,为故事的发展作了必要的交代。
B.“初极狭,才通人”说明了桃花源非常不易被人发觉,为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也为下文叙述找寻桃花源却均未果作了铺垫。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体现了村民的富足和他们的淳朴,与当时桃源外尔虞我诈、巧取豪夺的社会现实形成了对比。
D.最后,渔人带着人怎么找都找不到桃花源的所在,是因为他不讲信用,将桃花源的事告知了外面的人。如果他没有这么做,自己再去找寻,是能够找到的。
二、情景默写
9.默写。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_______________,不复出焉,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_______________。
(3)写出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描写桃花源老人小孩生活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10.下面是根据《桃花源记》改编的课本剧,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渔夫:你们怎么会生活在这个世外桃源呢?(看一下外面的人)
老人:(摇摇头)我也不清楚,听上一辈人说①
渔夫:后来就一直在这里生活?
老人:是啊,都好长时间了
渔夫:难道你们就没有想过要离开吗?
妇人:②(拿着酒菜出来)离开?(笑了笑)我们在这里生活的好好的为什么要离开(看着围在门前的其他人)
渔夫:唉,③不离开也好呀!
(1)请在①补全台词。
(2)②处的人物举动体现出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特点?
(3)③处渔人应该用什么语气说出这句话?为什么?
四、对比阅读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释】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
1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渔人甚异之 异:_______
(2)阡陌交通 交通:_______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_______
(4)颖脱不羁 羁:_______
(5)亦雅咏不辍 辍:_______
1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仿佛若有光 若听茶声然 B.其自序如此 其真不知马也
C.为乡邻之所贵 不足为外人道也 D.忘路之远近 则抚而和之
13.对【乙】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 B.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
C.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 D.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2)其亲朋或载酒看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15.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和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丙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③往来翕忽
④尝贻余核舟一
1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别具匠心
B.潭中鱼可百许头 以身许国
C.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平淡无奇
D.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按辔徐行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9.“记”又称“杂记”,上面三段选文,或记人物事件,或记山川名胜,或记器物建筑。阅读下面链接材料中这段“记”的选文,判断它与甲、乙、丙三段文字哪一段“记”的类型一样,并结合材料内容解释原因。
[链接材料]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A项“阡”应读qiān;C项“遂”应读suì;D项“津”应读 jīn。
2.B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词类活用。A异: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C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完。D志:作动词,做标记。
3.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D项解释错误,“寻”是“不久”的意思。
4.D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D项加线词古今义基本相同,“桑竹”指“桑树、竹子”,跟现代意思基本一致。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项 “交通”古义是“交错相通”,今义是“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B:“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义是“男子的正式配偶”。C:“中间”古义是“中间夹杂着”,今义是“中心”。
5.A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A项理解不正确,这是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6.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B项“要”通“邀”,邀请的意思。
7.B
【详解】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B项正确,本题需注意的词语是: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8.D
【详解】渔人再也找不到那个桃花源的情节,是为了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不是真实存在的。故D项不正确。
9.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遂与外人间隔 无论魏晋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 美池 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邑、俨、属、阡、髫”等字词容易写错。
10.(1)①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才来到这里的
(2)热情好客、淳朴善良
(3)无奈中流露出替桃花源中人感到庆幸的语气。因为外面的社会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渔人为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感到无奈,同时又为桃花源中人远离黑暗的社会现实,能够在桃花源中安居乐业而感到庆幸。
【详解】(1)本题考查补写句子。
结合《桃花源记》原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和此处的上下文,可以推断出此处可以填写为“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才来到这里的”。
(2)本题考查人物性格分析。
结合“拿出酒菜出来”可知,桃花源中人要设宴款待渔人,这表现出他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特点。
(3)本题考查通过语气揣测心理。
要从为什么渔人会认为不离开也好的角度去思考可知,魏晋时期,连年战乱,社会腐朽黑暗,官府暴政比秦时尤甚,百姓民不聊生。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渔人为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感到无奈。而世外桃源的境界是美好的,它宁静、平和、悠远、生活富足、民风淳朴。渔人同时又为桃花源中人远离黑暗的社会现实,能够在桃花源中安居乐业而感到庆幸。所以渔人应该用无奈又庆幸的语气来说出这句话。
11. 对……感到惊异 交错相通 类 束缚、约束 停止(停) 12.A 13.D 14.(1)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2)他的亲戚朋友有时带着酒菜去找他,他(陶渊明)也不推辞。 15.他不是真的抚琴。陶渊明“少怀高尚”,他做出抚琴的动作,只是追求这种意境,“何劳弦上声”,有无琴声并不重要。这表达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贫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以及具有高洁的志趣。
【解析】11.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渔人甚异之: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异:对……感到惊异。
(2)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属:类
(4)颖脱不羁: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羁:束缚,约束。
(5)亦雅咏不辍:也可以不停地吟诵。辍:停止。
1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知道这些词语有几个解释,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A.副词,好像/副词,好像
B.代词,代“他”/表推测语气,大概
C.介词,被/介词,对,向
D.助词,的/代词,代歌声
故选A。
13.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明确句意,同时运用以下方法:明词性(根据词性找句子结构),找句式(注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对称句、倒装句等一些固定句式),看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言),据修辞(排比、对偶、反复、顶针)等。
“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的意思是:年轻的时候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据此断句为: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
故选D。
1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
(1)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髻: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怡然:喜悦的样子。
(2)亲朋:亲戚朋友;或:有时;载:带;潜:陶渊明;亦:也;辞:推辞。
15.此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由【乙】文“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可知,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和朋友相聚,他却做出抚琴的动作“抚而和之”,他不是真在抚琴,只是追求这种意境,由“何劳弦上声”可知,陶渊明认为有无琴声并不重要。这表达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贫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以及具有高洁的志趣。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乙文:陶潜,字元亮,年轻的时候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以真性情而高兴,被乡邻所看重。曾写《五柳先生传》,在里面说:“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阳挡风,旧衣衫穿破了,盛饭的容器空着,安然自若的样子。”他自己这么说,当时的人也这样说。他的亲戚朋友有时带着酒菜来,陶渊明一点也不推辞。每当喝醉的时候,就舒舒服服地睡觉。从没有高兴或生气的样子,只是见酒就喝,如果没酒,也可以不停地吟诵。他不懂音乐,却有一张素琴,没有琴弦与琴徽。每当朋友们来喝酒,就弹琴应和歌声,说:“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为什么非要有琴的声音呢!”
16.①不要说,更不必说。②邀请。③轻快敏捷的样子。④送给。 17.D 18.①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
②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9.与【乙】段文字的“记”相同,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如材料中的“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描写了月光遍布其上,呈现出万影荡漾,像鱼龙起伏于波浪中的景象,与《小石潭记》写景相似。
【解析】1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②句意: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延:邀请。
③句意: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的样子。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④句意: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贻:送给。
1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词语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A.具:详细/有;
B.许:大约/答应;
C.奇:多一点/奇妙;
D.徐:慢慢地/慢慢地;
故选D。
18.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②重点词: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蛇一样蜿蜒前行。
19.本题考查阅读比较。
由【甲】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和“自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不足为外人道也”可知,【甲】段文字记叙的是渔人来到桃花源后受到桃源村民热情接待的事件,所以是记叙人物事件;
由【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和“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可知,【乙】段文字记的是小石潭中和小石潭边的风景,所以是记叙风景名胜;
由【丙】文“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和“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可知,【丙】段文字是记“核舟”这一器物建筑的。
再联系【链接材料】,由“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和“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可知,这里描写的是作者沿途看到的风景,所以是记山川名胜的,与【乙】段文字相同。“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正是描写了此处“月光遍布其上,呈现出万影荡漾,如鱼龙起伏于波浪中的景象”,与《小石潭记》写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类型相似。
【点睛】【甲】参考译文:
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乙】参考译文: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靠。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丙】参考译文:
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链接材料】
到了傍晚,于是登山循城而归。这时暮色低垂,月光遍布其上。低头看去,只见万影荡漾,像鱼龙起伏于波浪中。同行的人都说:“这是万竹蔽天的地方呀。所谓小盘谷,大概快到了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