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 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错误。由原文“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可知,将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的是“家国天下”,不是“国”,该表述偷换概念。
C.“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误。由原文“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可知,他们的愿望“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但这些愿望并非空想,不可践行。
D.“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错误。原文是“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并没有要求“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且无“当务之急”的相关表述。
2. 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错误。由原文“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可知,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侧重强调的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一起,未谈及“太平”。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是为了证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的观点。
3. 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三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D.“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比喻的说法,意为“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是讲如何治理国家的。只是强调了“治国”这一方面,不能用来说明“家”“国”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
4. (4分)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
5.(4分) 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6.A “也让人在饥荒的日子里看到了丰收的希望”错。
7.C “提出补发薪水却被罚俸情节的发展出人意料”错,因前面叙述了他教职来之不易及薪资状况,此处提出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8.①人物形象。能突出吴先生的穷困卑微、软弱拘谨和学务委员的傲慢鄙夷、虚伪贪婪;②情节发展。交待了吴先生教职来之不易及薪资状况,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③叙述节奏。在矛盾冲突紧张激烈之时,插入吴先生求职的情节,使小说叙述节奏舒缓,行文摇曳多姿。
(6分。一点2分)
9. ①选择乡村教师、村中儿童等平凡小人物揭示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生存困境,以小见大,委婉含蓄。②小说没有设置激烈的情节冲突,叙述了学务委员与吴先生日常的对话,描写了吴先生的心理,其中蕴藏了矛盾冲突并揭示了复杂的人性。③小说叙述语言客观、克制,语调冷静、平和,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但字里行间隐含着对吴先生和学务委员的同情怜悯、批判讽刺等丰富情感。(6分。一点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 A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最高理想时,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那时就会从容自得,忘却了天地广大和死生变化,更何况其他事情呢!“道”作“求”的宾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落其华”“收其实”句式一致,句意相关,二者以“而”连接,后面断开,排除D。
故选A。
11. 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败:冲毁;失败。句意:冲坏了州府的大门。/于是军队离散,盟约失败。
B.效:完成任务;效果。句意:与市场上的商人争夺微薄的利益来完成自己的任务。/我家的读书人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功名。
C.“含义相同”错误,区区:诚心诚意;自己的私情。句意:我正诚心地想洗刷身上的污浊俗念。/因此我的内心满怀私情,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D.幸:都是“希望”之意。句意:只希望时间久了。/希望你多方面打听打听。
故选C。
12. 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认为这样的生活连看门人或打更人也不如”错误,原文为“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是认为虽然不想做官,但是做点看门打更的小差事,还是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不妨碍治学,哪里至于贫穷困苦、自讨苦吃到这种地步。没有说不如生活连看门人或打更人也不如,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13. ①(我)到了以后,房屋损毁不能居住,就向郡府报告,借户部巡察使的府第来居住。
②让我能够归隐田园,修缮祖先破旧的房屋,再布置一间只有四面墙的简陋的房间居住在那里。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既”,……以后;“敝”,损毁;“假”,借。
②“归伏”,归隐;“治”,修缮;“敝”,破旧。
14. ①被繁忙的公务束缚;②不能脱身离开;③自身德行不够。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由原文“及来筠州,勤劳米盐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可知,等到我来到筠州,在盐米这些琐事上操劳,没有一天休息。虽然很想离开人声喧嚣、尘土飞扬的市场,摆脱束缚,把自己放到能修身养性、培养品德的场所,但每每被繁杂的事务拖累而身不由己。由此可知,苏辙受现实处境所累而又无法摆脱。
由原文“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福,宜其不可得哉”可知,我正诚心地想洗刷身上的污浊俗念,仰慕圣贤希望能达到至圣先贤们的万分之一,自视不足,而希望达到颜回那样忧道不忧贫的境界,当然做不到了!由此可知,苏辙自视不足,未能达到安贫乐道(或甘心贫贱)的境界。
参考译文:
我因为获罪已经被贬担任管理筠州盐酒税收政策的税务官,我还没有到任,天下大雨。筠水泛滥成灾,淹没了南岸的市场,漫上了北坡,冲坏了州府的大门。盐酒税所俯临江边,水灾尤其严重。我到任之后,官舍破弊不能居住。于是向郡府的长官报告,请求借用户部巡察使衙门暂居。这年十二月,才能勉强支立起那倾斜的房子,修补好那倒塌的墙壁,开辟出听事堂的东边做书房,屋前种了二株杉树,种了上百棵竹子,把它当作我工余休闲的地方。
但是盐酒税务的差事过去有三个官员共同管理,我来到这里时,那二人正好都被罢免离开,所有的事务都托付在我一个人身上。白天我就坐守在市场上,卖盐、卖酒、征收猪鱼交易的利税,与市场上的商人争夺微薄的利益来完成自己的任务。晚上回来已经精疲力尽,总是昏然入睡,不知道夜尽已经天亮。第二天早上就又出去从事本职工作,始终不能在所谓的东轩安闲地休息。每天早晚从它旁边出入,回头看看,未尝不嘲笑自己一番。
我从前少年读书时,私下曾经奇怪颜回用一个竹器盛饭吃一个瓢盛水喝,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怡然自乐。我私下认为虽然不想做官,但是做点看门打更的小差事,还是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不妨碍治学,哪里至于贫穷困苦、自讨苦吃到这种地步呢!等到我来到筠州,在盐米这些琐事上操劳,没有一天休息。虽然很想离开人声喧嚣、尘土飞扬的市场,摆脱束缚,把自己放到能修身养性、培养品德的场所,但每每被繁杂的事务拖累而身不由己。这以后才知道颜回甘心贫贱,不肯谋求一斗升的薪禄来养活自己的原因,实在是因为那样的处境对治学是有害的。
唉!读书人在他还没有最高理想境界的时候,深深的沉浸在权势利益之中,用金银财宝和子女厚自奉养,自认为快乐。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最高理想时,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那时就会从容自得,忘却了天地广大和死生变化,更何况其他事情呢!所以那种乐趣,足够对穷困饥饿的处境漠视不顾,毫无怨言,即使让他南面称王他也不会接受,大概品德不高尚的人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我正诚心地想洗刷身上的污浊俗念,仰慕圣贤希望能达到至圣先贤们的万分之一,自视不足,而希望达到颜回那样忧道不忧贫的境界,当然做不到了!
我既然因罪被贬谪到这里,尽管知道束缚于琐事杂务的危害却势必无法摆脱,只希望时间久了,世人或许能哀怜我,让我能够归隐乡里,修建先人留下的破败房舍,盖起简陋的房屋栖身。然后追求颜回的那种快乐,怀想东轩之乐,悠闲自得而忘记了老之将至,然而这恐怕不是我所敢于奢望的。
15.(3分)D (“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
16.(6分)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2 分)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自己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2 分)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做铺垫。(2 分)
17.(6分)①惟草木之零落兮②恐美人之迟暮 ③飞湍瀑流争喧豗④砯崖转石万壑雷⑤过春风十里⑥尽荠麦青青(每句1分,有错则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3分)①熙来攘往 ②垂涎三尺 ③魂牵梦萦(每空1分,若有其他答案符合语境亦可)
19.(4分)六月在割过的麦地里捡麦穗,七月在村子中间的池塘里捞蝌蚪
20.(3分)①比喻。(1分)②将乡村的质朴和清闲生活比喻成一壶清茶, (1分)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人们对回归乡村的向往(2分) 。
21. (4分)①原句列举“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等具体的颜色和物体,使表达更加具体可感。
②原句使用多个短句,句式活泼灵动,节奏明快有力,改句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2. (6分)①在漆黑的夜里就统统消失了
②为什么在同样光源的照耀下
③而且还送来了大量的辐射热
四、写作(60分)
23.参照2022年山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以45分为基准分。
审题:
作文话题:“有意思”与“有意义”关系的讨论。
核心概念:“有意义”“有意思”
概念内涵:有意思——有趣味、有情趣,不单调、不枯燥。(关注过程,讲究外在的形式)。
有意义——有思想、有道理、有价值。(关注结果,注重实际的内涵。)
关系(价值)判断:可以是并列关系,如既要讲求“有意思”,又要追求“有意义”;也可以是主次关系,如要讲求有意思,更要追求有意义(或者相反);也可以是辩证统一关系,二者相互依存,可以转化……
观点(之一)表述:
“有意思”是过程的有趣味,是形式的不单调;“有意义”是结果的有价值,是内涵的有思想。人生路上将“有意思”与“有意义”结合,则会在前行途中拥有绵绵的动力,在旅途终点收获累累硕果。
【优秀范文】
1寻“意思”与“意义”,奏响人生华章
有趣味,不单调的“意思”与有思想,有价值的“意义”无疑在丰富着我们的生活。在人生漫漫长河中,我们应寻“意思”,求“意义”,方能拥有黑白双键,奏响人生华章。
“有意思”是有趣味的过程,形式的不枯燥;“有意义”是有价值的结果,有思想的内涵。尽管人生终在向目标与理想前进,但中途路旁的鸟语花香也未尝不失“意思”。故而,只有将“有意思”与“有意义”相结合,方能拥有大鹏之双翼,翱翔于蔚蓝天空。
于“意义”中寻找“意思”,方能战胜枯燥,找到人生乐趣。绣娘陈英华赋予刺绣作品丰富形象,将熠熠星空绣于布帛之上;在B站以幽默著称的罗翔教授,将专业知识深入浅出,收获无数粉丝;雷海为于外卖中寻找诗歌的“意思”,“坐看云舒云落”,终获诗词大会冠军。虽要坐得住冷板凳,虽面对枯燥的法学理论,虽整日奔波追寻“面包”,但他们都为生活添了些“意思”,增添无穷趣味,给“意义”画上颜色。
在“意思”中探求“意义”,方能摆脱迷茫,得到前行的方向。《中国奇谭》用动画片的形式折射出当代社会现状,积极弘扬传统文化,让人们在趣味无穷的动画片中找到初心;易丽君醉心于波兰翻译,其作品带领我们游历波兰文化,为中波友好关系架下桥梁;热爱龙泉宝剑的张叶胜,倾注一生心血铸造所热爱的宝剑,终将非遗发扬光大。与“意思”中挖掘“意义”,终助其奋力奔跑,不断前行,给“意思”填上内馅,增添深度。
“意思”与“意义”结合,则需关注过程与结果,注重形式与内涵。新东方用英文直播带货,在带来欢乐的同时无疑传播了英语文化;“阿木爷爷”王德文所做的木制品,人们惊叹于其栩栩如生的同时也懂得了“艺痴者技必良”的匠心。无数的过程与结果结合,无数的形式与内涵结合,成就了“意思”与“意义”的相得益彰,用黑白双键奏响一首首美妙的音乐。
寻“意思”与“意义”,赶走枯乏,带来深度。与漫漫人生长河中将两者拥于行囊之中,咀嚼人间滋味。2022一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
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
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
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
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
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雏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
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
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
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
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
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护
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
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
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
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
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一“天下为公”。
“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
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
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
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