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马说》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马说》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4 09:2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23 马 说

韩愈
韩愈(768--824),字 ,世称“ ”,谥号“ ”,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代文学家、思想家、
教育家。其散文尤其著名,有“ ”的美誉,
与柳宗元同为“ ”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
八大家”之首。
【名家名作】
退之
韩昌黎


文起八代之衰
古文运动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正确把握本文主旨。
3.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第一课时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准字音
祗( ) 骈( ) 槽lì( ) 邪( )
不外见( ) 伯乐( ) 食( )马者
一食( )或尽粟( )一石( )
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
zhǐ
pián

xiàn


shí



dàn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其真无马邪?
【通假字】
(二)默读课文,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食”同“饲”,喂。
“见”同“现”,表现。
2.才美不外见
“祗”同“只”,只、仅。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4.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同“才”,才能、才干。
“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虽有千里之能
一食或尽粟一石
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这种
表示判断
等同,一样
多用来表示列举未尽
即使
与“但是”连用,表转折
有时
或许;连词,表示选择
或并列关系
怎么
安全,安放
【文体介绍】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
题的观点。这种文体写法灵活,可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
说明某一个道理。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
中郁闷的一种体裁,往往托物寓意,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如:
周敦颐的《爱莲说》、
韩愈的《马说》。
(三)齐读《马说》,思考:
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1.作者观点:
3.寄寓的情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封建统治者埋没、
摧毁人才的批判。
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二者的关系是:
这句话表明 才能发挥才能,
否则,即使才华出众,也不免 和 。作者极言
的重要性,对 的现象深表惋惜。
贤能的人只有遇上圣明的君主
受辱
被埋没
伯乐
人才被埋没
【背景资料】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
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zhuó)
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
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
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
乐不常有”之叹。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归纳“一词多义”。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一词多义】(翻译句子)
(马鞭,这里指用马鞭驱赶)
(马鞭)
(同“饲”,喂)
( 吃 )
(助词,的)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代词,它)
(助词,补足音节)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连词,表转折)
执策而临之
安求其能千里也
(动词,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
(名词,才能)
一食或尽粟一石
(动词,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动词,竭尽)
不以千里称也
(介词,用)
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按照)
(连词,表顺承)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安求其能千里也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其表示强调语气,其实)
(代词,它的)
(代词,指千里马)
尚且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都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
它日行千里呢?
3.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子的语气特点。(课后第三题)
(陈述语气)
(转折语气)
(反问语气) 
(诘问,感叹语气)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的粮食。
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
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
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以
千里马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的粮食。喂马的
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
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
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尚且想要跟普通的马一
样都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
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
着鞭子面对它(指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参考译文】
根据注释复述原文
三、课后达标
1.熟读并尝试背诵《马说》原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
思考:
日行千里、吃得很多(一食或尽粟一石)
1.文中的千里马有什么特征?
2.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有哪些遭遇,用原文回答?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二、研读课文,合作交流
不以千里称也 ——
无限痛惜
安求其能千里也 ——
愤怒谴责
其真不知马也 ——
深刻嘲讽
3.体会每段结尾句,“也”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一)思考:
1.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其真不知马也!
提出
论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提出问题)
伯乐不常有——
(反面展开议论)
怀才不遇
( )





怀



分析
问题
千里马遭埋没——
满腔悲愤
( )
归纳
中心
痛斥无知
其真无马邪?
(主旨)
卒章显志
( )
【课文结构】
不以千里称也
食马者不知
(愚妄无知)
内容
情感态度
痛惜
谴责
嘲讽
三、巩固延伸
思考交流:
1.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作者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重用人才,给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和条件。
社会现实:
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使有才之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遭遇不幸的处境。
作者主张:
2. 文中以“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伯 乐 ——
千里马 ——
食马者 ——
善于发现人才的贤士或明君。
寓指有才能的人。
埋没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四、文言知识积累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之不能尽其材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策之不以其道
【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竭尽)
(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文言句式】
1.马之千里者
倒装句,定语后置。
3.策之不以其道
“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省略句,补充完整:
(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
五、延伸练习
我们上课时不能心猿意马,做任何事都不能走马观花,
草草了事。更不能故意颠倒黑白, ,最后成为
。我们说话要一言既出, ;做错事情要 ,及时改正。只要我们发扬 ,相信
大家都能成为千里马,前途无量,事事 。
驷马难追
害群之马
龙马精神
马到成功
悬崖勒马
(一)根据语境填写含“马”的词语。
指鹿为马
(二)说一说
1.如何让自己成为千里马?你没遇到伯乐,你会怎样做?
认真学习,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提升自身修养,
培养创造性思维,有一技之长,让自己成为千里马。
不断提升自己,当机会来临时,有能力抓住,让伯乐
发现自己的才能;保持目光的敏锐性,培养创造性思维,
善于发现机会,创造机会,主动靠近伯乐,在更大的平台
发挥自己的才能。
本文采用 的写法,通过叙述 的
决定性作用,阐述了封建社会中 的原因,希望
统治者能 , ,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表达了作者 、 之情,并对统治者 、
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课文主旨】
托物寓意
伯乐对千里马
人才被埋没
识别人才
重用人才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埋没
摧残
托物寓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
如文中用“ ”来描绘千里
马的悲惨遭遇,用“ ”来揭示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用“ ”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这些都能抒发作者内心的不平
之感,也表达了当时千千万万有才之士的愤慨。
【写作特色】
托物寓意,内蕴丰厚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六、课后达标
(一)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
对人才问题的看法。不少于300字。(课本P123)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
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
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
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