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泉州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4 09:3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泉州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这是被媒体高呼的“后真相”时代,一个立场先于真相的时代。在后真相时代,更容易影响人的行为决策的不再是客观事实,而是内心的信仰和情感依靠,人们不是在理性分析和判断数据基础上做出决定,而是转向内心中的立场和情感。
在这个时代,某些传播者为了自身利益,无视客观事实,盲目迎合受众的情绪与心理,使用断言、猜测、感觉等表达方式,强化、极化某种特定观点,攻讦抹黑对手,或博取眼球效应和支持率。在后真相时代,陈述客观事实对民意的影响力要弱于诉诸情感,影响受众的主要原因来自个体的主观情绪、情感,而非客观事实。后真相与大众熟知的“谣言”“假新闻”有一定关联性,但又有本质上的不同。在后真相时代,我们面对的不只是真相和谎言,还面临着第三种情形,那就是一种模糊的陈述,它不是确切的,而是放大的真相、新真相、软真相、人工真相和淡真相。
(摘编自金泽香《新媒体时代应警惕“后真相”现象》)
材料二:
“后真相时代”并非意味着虚假新闻和主观原则的胜利,媒体无需质疑真相时代的终结,而是需要对新闻求真原则加以重新思考。“后真相时代”对于新闻求真的挑战不仅针对媒体,而且对于互联网时代愈发深入参与新闻真实构建的公众提出要求。作为专业媒体,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与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信息需要。同时,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公众参与真相建构过程,承认媒体作为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的认知局限,将媒体职能由单一的告知者向公众话题的引导者转化。作为普通公众,则需要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积极参与真相的构建过程。“后真相时代”所要寻求的是一条动态的、具有多元主体的求真之路,通过不同主体间的对话和各个要素之间的视域融合,超越个体的局限,进而探寻出与事实无限接近的“真相”。
(摘编自杨韫珏《后真相时代的真相构建与公众参与》)
材料三:
打破智能数据的垄断能消除垄断者和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信息传播者说谎的成本,降低信息被操纵的可能性。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利益机构能够识别用户的需求,进行精准推送,部分企业会因商业利益而扭曲公众的认知,但公众对此一无所知。数据垄断加剧互联网企业的不正当竞争,割裂信息的共享。垄断使公众只能检索到海量数据中的一小部分,根据检索软件的不同而接收不同的信息,限制了公众检索、比较信息的能力。要加强对市场上互联网企业投资、并购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行为的调查,打破智能数据的垄断,降低信息被操纵的可能性,保障社会公平。
人工智能时代带来了新技术与新问题,影响着社会中的诸多现象、逻辑与关系,后真相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消解与再塑在其中并存,二者同样影响着社会的结构。人工智能视域下的后真相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变化,虽然人工智能技术未能使社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但也确实颠覆了后真相的部分特征,侧面展现了技术对社会的改变。后真相“接收”和“生产”领域的变化既提高了公众在后真相时代中的地位,又强化了后真相的操纵性,基于此,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后真相现象进行矫治,具有双重促进性,对技术的良性发展和社会共识凝聚都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张爱军、李圆《人工智能时代后真相现象的消解、再塑及矫治》)
1.下列对“后真相”及“后真相时代”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后真相是立场先于真相、真相后于信仰的一种社会现象,后真相时代人们做出的决定更容易受心中的立场和情感的影响。
B. 专业媒体应认清自身作为新闻的传播主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认知局限,需要对新闻的求真原则加以重新思考。
C. 后真相是通过模糊陈述来制造不确切的真相,它虽并不构成谎言,但也不是客观事实,与“假新闻”在本质上并无不同。
D. 人工智能视域下的后真相既是对真相的消解,又是对真相的重塑,二者并存,利用技术改变社会,能颠覆后真相的部分特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以假相代替真相,无中生有、捏造事实、颠倒黑白等等,是后真相时代媒体经常使用的典型的手段。
B. 后真相时代是信息的生产者和接收者共同创造出来的,后真相现象的消解、再塑及矫治也必须从上述两方面着手。
C. 后真相时代媒体应当克服自身的认知局限,转变媒体的职能,即由原来的告知者转变为公众话题的引导者。
D. 人工智能具有有限性,掌握在谁手里,谁就可以操纵它,从而垄断信息发布权,这是后真相产生的重要原因。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后真相时代,公众不再关注客观事实,只注重自己内心的立场和情感,某些传播者正抓住受众这一心理,使用模糊的表达方式来博取关注。
B. 互联网时代,公众作为信息的“接收者”,愈发深入地参与到新闻真实的构建中,媒体对这一转变要积极接受。
C. 后真相时代应坚守真相时代的新闻原则,即坚持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和各个要素之间的视域融合,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D. 被放大和淡化了的真相被称为后真相,后真相是根据主观需要而被人工制造的新真相,它的出现意味着真相时代即将终结。
4.材料一和材料二阐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试作简要归纳。(4分)
5.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说明构建真相、消解后真相的主要途径。(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本题共4小题,18分)
凤仙花
刘庆邦
用凤和仙给花儿命名,真是好听。凤为鸟中王,花有花仙子之喻,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可惜的是,这个小地方的人都不知道凤仙花是什么,明明是凤仙花,却跟没看见花一样,被他们说成是指甲草。
没事的,不管是叫花,还是叫草,都不耽误他们对指甲草的喜爱,因为,指甲草上面开出的花朵可以染指甲呀!
每年春夏之交,住在大杂院的大奶奶都会种上一盆子指甲草,大奶奶用来种指甲草的东西是一只废弃的尿罐子,罐子口的一个鼻子被碰掉了,一提一侧歪,不能再盛尿水,尿罐子内壁结了一层厚厚的尿碱,有些难闻。这不要紧,大奶奶正好变废物为花盆。加上指甲草与其他草一样,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待遇,只要有土壤、水分、肥料和阳光,就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尿碱也许正好可以化为指甲草的肥料呢。
大奶奶怕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看不到,够不着,就把花盆放在堂屋门口东侧用泥坯垒成的鸡窝顶上,这样一来呢,指甲草刚一冒芽儿,孙女们就能看见。等开出花来,孙女们一伸手就能摸到花朵,明白了吧,大奶奶种指甲草不是为自己种的,是为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种的,大奶奶说过,她一个大老婆子,脸上的皱纹一抓一大把,不抓也是一大把,还种草养花儿干什么!她每年种指甲草,还不是给小闺女们种的?小闺女们都爱美嘛,都喜欢染红指甲嘛!
院子里年龄差不多大的闺女有三个,一个是大奶奶的孙女儿,名字叫梅灵,两个是二奶奶的孙女儿,姐姐叫大玉,妹妹叫二叶,二奶奶死得早,她们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大奶奶当成了她们的亲奶奶。
刚过了二月二,大玉和二叶就在一天午饭后来到大奶奶家,问大奶奶是不是该种指甲草了。
大奶奶正坐在堂屋当门的一只小板凳上捻蚕丝,小小的木头架子上,放有一团蚕茧煮得膨松的蚕丝、架子下面吊着一个木制的圆锥形檐锤儿,手捻捻锤儿的铁锭子,让捻锤儿旋转,就可以把蚕丝纺成丝线,每捻好一段丝线、大奶奶就缠到捻锤儿上,再捻下一段,大奶奶说:花盆里的冻土还没有完全化开,等过了清明节再种指甲草也不晚。大奶奶想着呢,放心吧,不耽误你们这些小妮儿染红指甲。
梅灵也过来了,说她奶奶老捻老捻,捻到啥时候丝线才够长呢,才能做成一件捻绸布衫子呢?
奶奶说,人不管干啥事儿都不能着急,得像蚕一样,一口一口吐丝,一丝一丝结成茧屋子,等把丝线捻得够长了,长得比到天边儿还长,就可以织成捻绸布,做成捻绸布衫子了!
那,等你织好了捻绸布,先给谁做捻绸布衫子呢?
那还用问吗?当然是先给你爹做了。谁让你爷爷被土匪打死了呢,谁让你爹是奶奶的儿子呢,谁让你奶奶就这么一个儿子呢!
我就知道你,只喜欢男孩子,不喜欢女孩子。
谁说我不喜欢女孩子,我要是不喜欢女孩子的话,能年年想着给你们种指甲草吗?能教你们用指甲草上开的花儿染指甲吗?好了,我给你们唱个小曲儿吧,鸡叫了,天明了,一朵花儿开红了。
清明节早上,天下着小雨,院子里有些雾气蒙蒙,大奶奶把花盆从鸡窝顶上搬下来,用铁铲子把花盆里的土刨松,老人并没有跟三个孙女儿打招呼,她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就劳动上了,她刚把花盆里有些发潮的土刨开,大玉就走了过来,问大奶奶要种指甲草了吗?大奶奶说是呀,今天清明节,日子好记。今天下着雨,把花籽儿埋在土里就不用浇水了,老天爷替咱们浇水。
大玉过来了,梅灵和二叶很快也过来了。原来,她们每天在院子里出来进去,时不时地都会往花盆那里看一眼、都在操着种指甲草的心,她们都有些兴奋,捋胳膊,绾袖子,跃跃欲试。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大奶奶,你种的不是树,种的是指甲草呀!
道理是一样的,前人种指甲草,后人染红指甲。
花盆儿里的土整好了,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大奶奶掀开衣服的大襟子,从下面的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小纸包,露出了里面包藏着的指甲草的花籽儿,三个孙女儿一伸头都看见了,花籽儿小小的,黑黑的,底色有些暗红,纸包儿里的花籽儿是一小撮儿,大奶奶没有把花籽儿全都撒进花盆里,她只挑了三颗,以三角的形式种进花盆的土里。
二叶问:大奶奶,你为啥只种三颗呢,是不是我们三个人每人一颗呀?
大奶奶说:这个二叶,就是聪明。不过呢,有些事情看破了不要说破,自己心里有数就中了,好了,你们三个都在土上摁摁吧,要得好,大带小,大玉先摁。
是要摁手印儿吗?大玉问。
对,五指并拢,使劲把土往下摁,摁出你的手印儿来。
大玉把右手伸出来了,手指并拢严丝合缝,看着大奶奶,不明白大奶奶为什么让她们在土上摁手印。
大奶奶说: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你们把土摁得越实在,土和指甲草的种子贴得越紧,种子胖得就越快,发芽就越快,这跟人穿衣服一样,如果衣服哐里哐当,人就不暖和。把衣服穿得贴皮贴肉呢,人的身体就暖和,越暖和长得越快。
明白了,大玉把手放在松软的土上使劲儿往下摁,摁出一个深深的手印,清明雨还在细纷纷地下着,梅灵和二叶学着大玉的样子,也先后在花盆里的土上摁下了属于自己的手印。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先写凤仙花的命名与众不同,再写它被这个小地方的人称为指甲草,表现出此地独特的民情风俗,富有乡土气息。
B. 大玉和二叶姐妹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大奶奶当成了她们的亲奶奶,可见她们俩对大奶奶的亲近和喜爱之情。
C. 二月二刚过,女孩们就问是否该种指甲草;她们每天在院子进出,也不时看向花盆,说明女孩们对种指甲草十分期盼。
D. 清明节早上下着小雨,奶奶想瞒过孙女偷偷种指甲草,因为日子好记,且不用浇水。后来孙女们想帮忙,被奶奶拒绝。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围绕大奶奶为孙女们种凤仙花的事展开,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充满了诗意与美感。
B. 小说中,奶奶和三个孙女关于种指甲草的对话朴素有趣,通俗易懂,既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又具有生活气息。
C. 小说于行文当中,不时闪现出哲思之光,如“人不管干啥事儿都不能着急”“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等。
D. 小说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如写大奶奶种花籽,“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细致入微。
8. 作者认为“情感之美是小说之美的核心”,这篇小说表达了哪些美好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9. 刘庆邦小说的语言个性主要表现为地方化、本色化、审美化三个方面的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20分)
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信而又信,重袭于身,乃通于天。以此治人,则膏雨甘露降矣,寒暑四时当矣。
齐桓公伐鲁。鲁人不敢轻战,去鲁国五十里而封之。鲁请比关内侯以听,桓公许之。曹翙谓鲁庄公曰:“君宁死而又死乎,其宁生而又生乎?”庄公曰:“何谓也?”曹翙曰:“听臣之言,国必广大,身必安乐,是生而又生也;不听臣之言,国必灭亡,身必危辱,是死而又死也。”庄公曰:“请从。”于是明日将盟,庄公与曹翙皆怀剑至于坛上。庄公左搏桓公,右抽剑以自承,曰:“鲁国去境数百里,今去境五十里,亦无生矣。钧其死也,戮于君前。”管仲、鲍叔进,曹翙按剑当两陛之间曰:“且二君将改图,毋或进者!”庄公曰:“封于汶则可,不则请死。”管仲曰:“以地卫君,非以君卫地。君其许之!”乃遂封于汶南,与之盟。归而欲勿予,管仲曰:“不可。人特劫君而不盟,君不知,不可谓智;临难而不能勿听,不可谓勇;许之而不予,不可谓信。不智不勇不信,有此三者,不可以立功名。予之,虽亡地,亦得信。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君犹得也。”庄公,仇也;曹翙,贼也。信于仇贼又况于非仇贼者乎夫九合之而合壹匡之而听从此生矣管仲可谓能因物矣。以辱为荣,以穷为通,虽失乎前,可谓后得之矣。物固不可全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离俗览第七》)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信于仇贼/又况于非仇贼者乎/夫九合之/而合壹匡之/而听从此生矣/管仲可谓能因物矣
B. 信于仇贼/又况于非仇贼者乎/夫九合之而合/壹匡之而听从/此生矣/管仲可谓能因物矣
C. 信于仇贼/又况于非仇贼者乎/夫九合之/而合/壹匡之而听/从此生矣/管仲可谓能因物矣
D. 信于仇贼/又况于非仇贼者乎/夫九合之而合/壹匡之而听/从此生矣/管仲可谓能因物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百工”,文中指各种工匠,与韩愈《师说》中“巫医乐师百工”中的“百工”同义。
B. “比”,文中是靠近的意思,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比邻”中“比”同义。
C. “坛”,指土筑的高台,古时用以祭祀、誓师、盟誓等。齐鲁两国就在坛上结盟。
D. “陛”,本义台阶,又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后以“陛下”称天子,文中用的是本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为君为臣,为人处事均不可与诚信须臾背离。君主若讲诚信,不仅可以君臣和谐,而且还可与天意相通,能风调雨顺,四季寒暑得当。
B. 鲁庄公听从曹翙的建议,怀揣着剑参与了盟会。盟会上庄公欲与齐桓公同归于尽,他采用“死而又死”的策略,获得了“生而又生”的结果。
C. 曹翙按剑而立,阻挡管仲、鲍叔上前解围。管仲见机行事,解围无果后劝齐桓公答应鲁庄公请求,和鲁国订立盟约,在汶水之南封土为界。
D. 管仲认为,桓公在齐鲁盟会上,不知鲁庄公不想和齐国订立盟约,这是不聪明的;面对危难,桓公遭人胁迫后不得不听从他人,又是不勇敢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
(2)以辱为荣,以穷为通,虽失乎前,可谓后得之矣。
14. 管仲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听 筝
张九龄
端居正无绪,那复发秦筝。
纤指传新意,繁弦起怨情。
悠扬思欲绝,掩抑态还生。
岂是声能感,人心自不平。
高楼夜弹筝
常建
高楼百馀尺,直上江水平。
明月照人苦,开帘弹玉筝。
山高猿狖急,天静鸿雁鸣。
曲度犹未终,东峰霞半生。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诗前两句写听筝前的悠闲情绪,常诗写的则是弹筝之处的高远空阔。
B.张诗中 “岂是”与“那复”相呼应,开阖自然,情感表达得曲折有致。
C.常诗中“玉筝”与“明月”都有明澈清冷之感,色调和谐,意境清幽。
D.张诗尾句直抒胸臆,常诗则以破晓时分霞光初现之景收结,含蓄蕴藉。
16.这两首诗的五、六句以不同方式描写筝乐,表达效果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温馨提醒:本题为选做题,铭选中学学生做A组,泉州九中和侨光中学学生做B组)
A组:
(1)《陈情表》用“ , ”两句写李密称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2)《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 , ”。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3)《石钟山记》中作者否定主观臆测,一定要实地考察的是:“ , ”
B组:
(1) 《离骚》中,屈原以“ , ”两句写日月决不停留,春秋轮流替代,以此来感叹时光的飞逝。
(2) 李白在《蜀道难》中以夸张的手法写出蜀道的高和险的两句是:“ , ”
(3) 柳永在《望海潮》中用“ , ”两句描写了茂密如云的树木、浪涛汹涌的海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语言不够“纯净”,据说是新诗的通病。然而将不同的因素冶于一炉,而使之产生____________的美感效果,是诗歌艺术的可贵之处。我们并不认为诗和说话居于平等的地位。诗是经验的艺术化的表现,不是日常会话的达意。文言虽在日常生活上已僵硬难用,但在艺术品中,经诗人的巧妙安排,却能“____________”,加强美感。反之,如果欠缺艺术的生命,那么,尽管一首新诗通篇不用一典,不掉一文,那种“纯净”也只是“一贫如洗”的代名词罢了。说坦白些,在文学的国度中,新诗人们是带点贵族气质的。我们宁愿自己的作品成为滞销的奢侈品,也不愿它成为畅销的牙膏,人人皆可入口,而转瞬又必吐出的牙膏。
超越了一旦起码的“纯净”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文言宜于发现庄重、优雅、含蓄而曲折的情操,而白话则明快、直率、富现实感。许多意境,白话表现起来总嫌太直接、太噜苏,改用文言则可保持____________的距离。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4分)
20.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线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生活中你会发现,我们感冒了,身边人常这样建议,“ ① ”。但很多流行病学专家指出,感冒时如果在短时间内大量喝水,反而可能造成身体脱水。
北京世纪坛医院急诊科刘瑞莹2018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感冒时,人体会通过发烧来对抗病毒,这个过程会使体内的水分大量流失,同时也会带走钠、钾等电解质成分。这时如果只是大量补充白开水, ② 。当体内钠元素浓度下降过多,人会出现眩晕、乏力等情况。此时,大脑会自动发出信号,通过尿液、汗液等方式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以满足体内电解质浓度平衡的需要。这就是医学上所谓的“自发性脱水”。
所以, ③ ,在喝水的同时,还要补充足够的电解质,才能帮助缓解感冒症状。
21.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波浪线处句中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你要觉得我说的是对的,你就按照我说的去做吧。
B. 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 他是一个刻苦努力的学生,尤其“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 请你按照通知精神选取五名同学参加硬笔书法大赛。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32年7月3日,《独立评论》第7号刊载了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先生的杂文《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其中写道:“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习近平总书记也说:“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可是现实生活中,总有人把“不必在我”与“必定有我”简单地割裂开来:有的人片面强调“不必在我”,认为既然我不一定能看到成功,那我的努力也就没有意义;有的人则歪曲理解“必定有我”,将“有我”放大为“唯我”。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认识?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