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名称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不懂就要问》 学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识字与写字】 1.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2.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感受汉字的写字特点和形体美。 3.能感知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 【阅读与鉴赏】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乐于与他人讨论交流。针对作品中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表达与交流】 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愿意与他人分享,增强表达的自信心 【梳理与探究】 1.尝试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帮助自己识字、写字。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不懂就要问》是本套教材编排的第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少年孙中山在私塾学习时,因为不明白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引导学生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1.识记“诵”“例”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背、圈”。 2.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学习难点 能找出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学情分析 【基础知识】 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识字方法,能选择恰当的方法自主识字、辨字。 学生初步学会了默读课文,能按照学习要求进行简单的自主学习。 【活动经验】 对学习活动的开展有自己的固有经验积累。 【潜在知识水平】 如何将已经积累的找有新鲜感的词句的方法迁移、运用到本课中,需要一些交流和引导。
学习目标 1.由于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略读课文,所以通过对课题、课文正文、课后内容的观察和与以往所学课文在这些方面的对比,找到略读课文的特点,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2.通过形近字对比、字理识字、多音字识记等方法,认识“诵、例”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背、圈”。 3.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4.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预习本课会认字、关注文章中有新鲜感的词句,能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习策略 1.联系生活实际,识认生字 2.标注、圈画有新鲜感的词句 3.字词部分预学成果汇报
学习 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自主学习、小组活动、课堂展示)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导入 新课 让学生知道要到哪里去 开场白: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锡林南路小学的杨宇老师,很高兴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一段愉快的学习时光,我们共学的内容是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不懂就要问》,希望同学们能学有所获。 1.单元整体导入: 本单元以学校生活为主题。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为我们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第二课,散文诗《花的学校》,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一群活泼天真,渴望自由的花孩子,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孩子和妈妈之间的感情表现的自然深厚。而今天要学的第三课《不懂就要问》,则为我们讲述了孙中山先生少年时期学习的一个小故事! 请跟随老师齐读课题——不懂就要问 学生齐读课题 通过单元导入,建立单元整体意识,明确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活动一 初识略读课文 1 请你仔细观察课题,你有没有什么发现?(生1) 过渡:是的,像这样课题中带有星号的课文,我们叫做略读课文。 2 看看下面的内容,对于略读课文,你还有哪些新认识呢?(生2) 过渡:是的,这段文字叫做学习提示,它告诉了我们这篇课文主要的学习任务,这对于略读课文的学习非常重要,一定要仔细阅读哦。继续交流你的发现。(生3、 生4) 是的,课后的泡泡提示了我们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和要求,你一定要牢记在心哦。 分别请4位同学说说自己对略读课文特点的观察和发现,初识略读课文。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略读课文的能力。
活动二 识认生字、 多音字 1 同学们,了解了略读课文的特点后,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先来汇报本课会认字你们的掌握情况吧。 本篇略读课文,虽然没有会写的字,但是会认的字可不少,课前的预习中,同学们也通过自己所积累的识记生字的方法,记住了这些字,谁来汇报你的学习成果?(生5) 过渡:你的提示很有价值,你真会学习。 2 我们再来聚焦“戒”和“厉”两个字,它们的字形和另外两个字很相近,极易混淆,谁有好方法来区分识记?(生6) 过渡:经过你的区分,“戒”和“厉”这两个字一定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大家的脑海里。 3 还有谁来汇报你的学习成果?(生7) 过渡:同学们识记生字的方法真是多样,看来你们的预学很有效。 领读词语,读准字音,通过联系生活、查阅字典的方法,记住字音。 通过字理识字、字义区分的方法记字形。 学习“背”“圈”两个多音字。 发挥学生略读课文学习的自主性,通过课前的预习,在交流汇报中,再次加强记忆。
活动三 完成学习提示中的两个任务 1学习略读课文,关注课题下的学习提示很重要。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本课的学习提示。(生8) 2.下面我们就来完成学习提示中的第一个任务——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借助课文中的插图,是个不错的方法,我们来听听这位同学是怎么说的。(生9) 过渡:看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用好插图哦。 3.下面杨老师还有一个小锦囊想送给你,你还可以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来说说这件事,哪位同学来试一试呢?(生10) 过渡:就这样,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这件事被划分成三部分,看起来更加清楚明了了。 4.回看单元导语页,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是我们这一单元贯穿始终的学习要求,《大青树下的小学》中学生比较陌生的词和描写的事物,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的语句,都让我们感到新鲜;《花的学校》中充满丰富而奇特想象的语言,也让我们感到新鲜,那这篇课文中,又会有哪些让你感到新鲜的词句呢? 请同学们默读全文,用“ ”圈出有新鲜感的词语,用“ —— ”画出有新鲜感的句子,并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吧。 我们按照顺序,先来听听第一位同学画了哪些词句,又有什么感受吧。 (生11) 过渡:咿咿呀呀地念书,不来不讲书中意思的先生,离我们久远的私塾的学习生活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这些词句果然很新鲜。汇报继续吧。 (生12) 过渡:是啊,看似正常的提问,孙中山为什么会鼓足勇气、壮着胆子呢?这可真够新鲜的,那请你联系上下文找找答案。 (生13) (生14) 过渡;先生如此严厉,也从来没有人向先生提问,那孙中山为什么还要壮着胆子问呢?是呀,因为,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正是因为一点儿也不懂,所以才更要弄清楚啊。 (生15) (生16) 过渡:同学们,这是孙中山的学习态度,更是我们应该有的学习习惯。让我们一起放声来读读这句话吧。 5.少年时期在私塾学习的孙中山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他的勤学好问的品质值得我们称赞。 青年时期在英国留学的他,虽然生活艰苦到连饭钱都没有了,几个留学生凑了钱给孙中山补贴生活,但他却把这些钱都用来买书了,因为他觉得买书远比买吃的要重要。正是这种勤学上进,成就了日后孙中山的伟大。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正式介绍一下孙中山。(生17) 6.勤学好问才能获得真学问,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清代散文家刘开曾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这句话告诉我们,不懂就问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如果遇到了不懂的问题,要在积极动脑思考的基础上,能够敢于发问,这样才会收获更多的知识。 学生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根据老师提供的方法,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自主阅读中,圈画的有新鲜感的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和对这件事的看法。 让学生根据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提出的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让学生运用在前两篇课文里学习到的方法,圈画有新鲜感的词句,使学生通过训练,更扎实地领悟如何发现文章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如何积累运用,为学生将来的习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达标 检测 1.熟练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 2.继续收集一个有关孙中山先生的小故事,自己读一读! 3.自主阅读《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读后把你的阅读感受分享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吧。
板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