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晋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4 10:40:47

文档简介

面。米芾以重“平淡”、尚“真趣”的审美标准,对唐代第一流的“尚法”大师贬了个痛快,
他说欧、虞、褚“安排费工,作用太过,无平淡天成之趣”。而对裴休、沈传师等非一流书
家却有激置之意,认为他们的书法“不陷丑怪”,挥洒自然,有“真趣”。这种独具慧眼的
评论,充分表现出他“尚意”“重趣”的执着和真诚,也令那些老无平识、人云亦云,滋词
连篇的书法理论家相形见灿。
宋人这种“尚意”“观韵”“重趣”的审美趣味,导致了他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排斥“意
在笔先”“刻意”“拘苦”的理性构思方法,而提侣“率意”“即兴”“无意”“无法”,
重感性、灵气,尽兴自由的创造意识。他们要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书法创作境界:本不求工
而自工,无意于渐而新意自生,有法而不为法撙,挥洒自如,神意完足,毫不做作地表现自
己的个性真情和意趣。
(摘编自傅合远《宋代书法美学思想的“尚意”特征》)
材料二:
古代书论中最早提出“意”概念的是东汉的蔡邕,他在《笔论》中说:“夫书,先默坐
静思,随意所适。”蔡邕所说的“意”是指书法创作之前书家的一种自发的心境知情绪。西
晋时期,“意”开始逐渐走向自觉形态,西晋文学家成公埃在《隶书体》中说:“工巧难传,
善之者少。应心隐手,必由意晚。”他所说的“意”是指书法技法要靠心灵领悟,强调学书
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自觉性。王复之则把“意”作为评书的美学标准,要求书法创作要
“有恋”,表现书家的情意。至此,“意”在中国书法艺术上开始走向独立、自觉的道路。
“意”的意义开拓在南朝,王僧虔《笔意赞》针对当时人们对“意”理解含糊不清,提
出用笔之道和书法神采、书家个人情感表达等问题。他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
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他开拓了“意”在
书学理论中的含义,即作品的笔圣趣味。古代书论中“意”指思想感情的大概是从南朝齐梁
问的陶弘景开始,他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赞扬其书曰:“既以言发意,意则应言,而手
随意运,笔与手会,故益得诺称。”其“意”指的是人的主观情意。
至唐代,唐人之“意”一方面继承前人的“意在笔前”思想,即重视创作法则和艺术构
思,另一方面又强化书法的抒情功能。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指出:“情动形言,取会风骚
之意。”“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宋人则在前人论书的基础上,对“意”的论说进一
步具体化、明朗化,由宋前的重“心意”拓展到了书法作品的精神意蕴,并形成一种社会风
气,成为宋代的审类风尚,这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大进步。
(摘编自孙倩《宋代书法“尚意”之“意”及其当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书法注重神与意,排斥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理性构思,书法的点画线条及结体造型
体现出更多的主观意味和情感价值。
B.苏轼推重颜、柳、杨三人,在于他们能跳出前人之窠白,敢于“变古法”“出新意”,
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第②处与“枯燥”形成对比,照应上文“国潮、
插画等…现代元素”和下文“生动活泼”,可填“图文并茂”等成语。图文并茂:(同一书
刊的)图画和文字都很丰富精美。第③处所在句子强调传播推广传统文化要重视“对用户深
层心理和情感的满足”,若“只注重对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的挖掘”,人们不感兴趣,就会导
致传统文化不受欢迎,即陷入“曲高和寡”的尴尬。曲高和寡:意思为曲调高深,能跟着唱
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25.这些数字藏品既抓住了人们的兴趣点,又像放大器一样,大大提高了文物和文艺作品的
知名度。
画波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大大增强了文物和文艺作品的知名度”与“抓住
了人们的兴趣点”缺乏关联,可将前两个分句交换位置;第二处,“增强”与“知名度”搭
配不当,可将“增强”改为“提高”。
26.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这三则材料都紧紧围绕生命的意义展开。材料一说的是生命短暂,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已
“所欣”的东西,但这样的事物又会转瞬即逝,那我们应该珍惜,还是应该淡然呢?材料二
指向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人活在世界上不能如行尸走肉般没有思考,没有灵魂。“找
到”二字说明,人生的意义应该由自己去追寻和定义。材料三中,对于尿毒症患者来说,长
期的病痛、透析的辛苦、等待的煎熬都是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苦难,但是面对死生一瞬的空难,
他释怀了:只要活着,终究是幸运的。每个人都要珍惜生命,珍惜拥有。
这道题归根结底是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写作内容需要回答这两个问题:生命的价
值和意义何在?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生命观?
写作时,可以把论点立为: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珍爱生命的存在,重视生命的价值。写
作的要害在于,要指出“珍爱生命”“重视生命”的内涵,以避免沦为空谈。所谓珍爱、重
视生命,实际上就是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要挚爱此世,活出自己的尊严,活出自己的精彩,
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创造社会价值。有了这一界定,后面的分析就有了立论基础。接下来,
可以采取并列式结构,谈如何看待得失荣辱,如何看待喜怒哀乐,如何看待生老病死。
参考立意:
1.珍爱生命,执着此生。
2.生死亦大矣,人生不可唐捐。
3.向死而生何所惧?奋斗此生无遗憾。
语文答案第4页共4页
2021级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6
7
10
1112
15
18
19
20
2122
23
B
B
B
B
D
D
B
D
A
C
1.C.“只重‘韵’意,不论工拙”错误,原文材料一为“山谷论书,则突出强调韵’字。
‘书画以韵为主’,‘工拙要须其韵胜耳’”,是“突出强调‘韵”…‘工拙要须其韵胜耳”,
可知选项曲解文意。
2.A(B.“同苏轼的重‘意’有本质的不同”错误,结合材料一“宋代书法‘尚意’思想
的特征之一,是在书法艺术的形与神、法与意的关系上…主张‘意造’‘观韵’‘真趣”
可知,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尚意”的。C.“因此他的见解超越了同代的苏黄等人”错误,
原文材料一为“这种独具慧眼的评论,充分表现出他“尚意”“重趣”的执着和真诚,也令
那些毫无卓识、人云亦云,溢词连篇的书法理论家相形见绌”,只说其评论超过“毫无卓识、
人云亦云,溢词连篇的书法理论家”,米带和苏黄各有自己独特的见识,文中没有比较三者
的高下。选项曲解文意。D.“中国书法‘尚意’的审美风尚由此得以确立”错误,原文材料
二为“宋人则在前人论书的基础上,对‘意’的论说进一步具体化、明朗化,由宋前的重‘心
意’拓展到了书法作品的精神意蕴,并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成为宋代的审美风尚”,可知中
国书法“尚意”的审美风尚是在宋代确立的。)
3.B(A.由“尤所偏工”可知重工拙。B.由“以其人之性情为本”可知是“尚意”的。C
为王羲之的永字八法,是用笔法则,讲究笔势,运笔之法,不是“尚意”。D.偏重字势和书
法的整体布局,“尚法”。)
4.①材料一整体运用了总一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局部运用并列的论证结构;②先总括宋
代书法“尚意”思想的某种特征;③再综合运用引用、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分别论证三
位代表性书家的书法主张都具有这种特征;④最后,归纳宋代“尚意”的审美趣味对其创作
的影响。(每点1分,共4分)
5.①苏轼从“意造”的角度,含蓄的批评他们过于重视形式和法度,他们的书法未达到以神
写形、以神造形的境界;②米芾从“重趣”的角度,批评他们过于讲求“安排”,他们的书
法“无平淡天成之趣”,缺乏主体自我的情趣。(每点2分,共4分)
6.D“小说气氛轻松愉快”错误。闻一多等人来租房时,荣昌德老汉说最近来我们镇上问
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可
以看出小说的气氛并不轻松。
7.B“心理描写刻画闻一多先生的形象”错误。由原文“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
语文答案第1页共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