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一单元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了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魅力。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百家争鸣是这一变动的思想反映。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情况以及早期国家特征;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孔子老子学说与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认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以及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CONTENTS目 录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01西汉的强盛02东汉的兴衰03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西汉衰亡的原因。课程目标:问题导引:1.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主要政治制度。(时空观念)2.汉初“文景之治”的原因、表现。(历史解释)3.汉武帝时期的统治措施及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新朝的改革措施及后果。(历史解释)5.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及表现。(唯物史观)6.东汉中后期走向衰落的原因。(唯物史观)7.两汉文化发展在史学、文学、医学、科技方面的表现。(历史解释)两汉的文化04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①思想方面:尊奉黄老无为思想。②经济方面:“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2.“文景之治”(1)措施:(2)表现: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3.郡国并行制汉承秦制:西汉初年,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郡国并行: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刘邦:统一时 分封异姓诸侯王 对中央集权产生严重威胁 剪除又“惩亡秦孤立之败” 分封同姓诸侯王 埋下隐患【启思导学】从下列数据图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有何隐患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提示信息: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导致封国的人口和管辖的区域远超中央;封国势力强大,中央势力弱小。隐患:极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权,威胁皇权,造成了后来以“七国之乱”为代表的王国问题。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①思想方面:尊奉黄老思想。②经济方面:“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2.“文景之治”(1)措施:(2)表现: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汉景帝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叛乱不得人心,三个月内即被平定。3.郡国并行制汉承秦制:西汉初年,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郡国并行: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刘邦:统一时 分封异姓诸侯王 对中央集权产生严重威胁 剪除又“惩亡秦孤立之败” 分封同姓诸侯王 埋下隐患4.七王之乱(与3因果关系)公元前154年,景帝采纳晁错建议着手削藩,结果七个诸侯国发动叛乱。景帝命太尉周亚夫和大将军窦婴率军,以轻兵断绝叛军粮道,三个月后平定叛乱。(晁错)说上曰:“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少;不削,反迟,祸大。”——《史记》二、西汉强盛(一)对内-----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1)政治上:集权②地方: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①中央: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提升尚书令的作用。③地方: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刺史④地方: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⑤选官: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在汉朝,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士任官的唯一依据。地方士人只要有真才实学,有一定的社会威望,或有值得称颂的道德品质,就有可能步入仕途。许多出身卑微的人才像主父偃、东方朔、司马相如在汉武帝时得到重用,而这在世卿世禄制下是根本不可能的。阅读教材P21 “思考点”: 汉武帝为什么要建立刺史监察制度?提示:汉初郡县和分封制并存,诸侯势力强大,不利于中央集权。为此,汉武帝建立刺史监察制度。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二、西汉强盛(一)对内-----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2)经济上:垄断①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西汉五铢钱公元前118年“罢半两钱,行五铢钱”秦“半两”钱牢盆煮盐业:招募民众煮盐,由官府提供煮盐的铁锅—“牢盆”,煮成之盐由官府收购,进行专卖。冶铁业:产铁的郡设置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二、西汉强盛(一)对内-----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2)经济上:垄断①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②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③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3)思想上:钳制尊崇儒术---董仲舒。公元前136年,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董仲舒均输法:是指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平准法:是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这一政策,平抑物价,增加中央收入。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尊崇儒术”的区别(1)相同点目的上都是加强中央集权;实质上都是文化专制的表现。(2)不同点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对其他学派的思想文化进行粗暴、野蛮的破坏,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二、西汉强盛(二)对外---汉武帝开拓疆域(民族关系)1.北----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夺取阴山以南及河西走廊;2.设立河西四郡(酒泉、武威、张掖、敦煌);3.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4.BC60,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加强边疆管理;5.加强东南沿海及西南少数民族的控制。汉敦煌酒泉张掖武威秦西域都护府三、东汉的兴衰1.西汉的衰亡经济土地兼并赋税沉重社会流民问题社会动荡政治外戚干政政治黑暗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公元9年-23年外戚王莽建立新朝三、东汉的兴衰2.新朝灭亡:23年,绿林军击败王莽军队主力,随后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改革:王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社会危机,但由于措施不切实际,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统治末年,国家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引发了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三、东汉的兴衰3.东汉的兴衰(1)政权建立:25年,汉室宗亲刘秀—光武帝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2)前期的“光武中兴”:措施政治上①平定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②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③严格控制外戚干政④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⑤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上①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②释放奴婢思想上重视儒学结果:社会经济发展,政局稳定。【启思导学】教材第22页“东汉画像砖中描绘的集市”图,图中反映了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 提示现象:画像砖描绘的集市中,有各种经营贩卖生意,贸易活动十分活跃,反映了当时的商业繁荣景象。原因:东汉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随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工商业和城市也逐渐发展和繁荣起来,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盛况。三、东汉的兴衰3.东汉的兴衰(1)政权建立:25年,汉室宗亲刘秀—光武帝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2)前期的“光武中兴”(3)中后期社会矛盾激化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年龄呈现什么特点?东汉和帝以后政治局面有何特点?皇帝即位年龄小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朝政腐败皇帝殇帝安帝前少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即位年龄113?11281512去世年龄232?30393634邓太后临朝邓挚(其兄)执政阎太后临朝阎显(其兄)执政梁太后临朝梁冀(其兄)执政窦太后临朝窦武(其父)执政外戚专权宦官专权李闰、江京等孙程单超、具瑗、唐衡、左悺、徐璜曹节三、东汉的兴衰3.东汉的兴衰(1)政权建立:25年,汉室宗亲刘秀—光武帝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2)前期的“光武中兴”(3)中后期社会矛盾激化土地兼并“党锢之祸”: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外戚、宦官专权的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的反抗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朝政腐败豪强地主发展迅速影响: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出现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4)黄巾起义原因: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概况: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最后失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四、两汉的文化1.史学(1)《史记》:①作者:司马迁。②体裁:纪传体通史。③形式:本纪、表、书、世家、列传。④内容: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⑤地位: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2)《汉书》:①作者:班固。②地位: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记述了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王莽(23年)共230年的史事。通史断代史四、两汉的文化2.文学----汉赋和乐府诗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采集民歌修改而成,反映社会真实情况。 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汉赋五言诗乐府诗四、两汉的文化3.科技成就(1)《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2)《神农本草经》: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3)《九章算术》:《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4)蔡伦改进造纸术: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造纸术的传播示意图4世纪(朝鲜)7世纪(日本)8世纪(阿拉伯国家)12世纪(非洲)12世纪(欧洲)19世纪(大洋洲)16世纪(美洲)诚如美国学者德克·卜德说:“纸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