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7-12-12 11:43:00

文档简介

第六章 一元一次方程(复习纲要)
1、 方程
1. 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2.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等式不变.
2)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等式不变.
注意:运用性质时,一定要注意等号两边都要同时变;运用性质2时,一定要注意0这个数.
2、 一元一次方程
1. 定义: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
注意:1)未知数所在的式子是整式;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次数为1.
2. 一元一次方程一般步骤
变形名称 具体做法 注意事项
去分母 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不要漏乘不含分母的项;分子是一个整体,去分母后应加上括号
去括号 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 不要漏乘括号的项;不要弄错符号
移项 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要变符号) 移项要变号;不要丢项
合并同类项 把方程化成ax=b(a≠0)的形式 字母及其指数不变
系数化成1 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 不要分子、分母搞颠倒
3、 应用题
1. 几种常见题型及特点
内容类型 题中涉及的数量及公式 等量关系 注意事项
和倍、差倍问题 由题可知 弄清“倍数”关系及“多、少”关系等
等积问题 周长公式、体积公式 周长、体积不变 要分清半径、直径
行程问题 相遇问题 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 快行距+慢行距=原距 相向而行注意出发时间、地点
追及问题 快行距-慢行距=原距 同向而行注意出发时间、地点
调配问题 从调配后的数量关系中找等量关系 调配对象流动的方向和数量
内容类型 题中涉及的数量及公式 等量关系 注意事项
比例分配问题 全部数量=各种成份的数量之和 把一份数设为x
工程问题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两个或几个工作效率不同的对象所完成的工作量的和等于总工作量 一般情况下,把总工作量设为1
利润率问题 商品的利润率=商品利润=商品售价-商品进价 找出利润或利润率之间关系 打几折就是按原售价的百分之几出售
数字问题 设a、b分别为一个两位数的个位上、十位上的数,则这个两位数可表示为10b+a 由题知 设间接未知数
3. 用方程解应用题一般步骤:
1) 适当设未知数
2) 找等量关系
3) 求解方程
4) 根据实际情况作答
注意:1)设未知数和写答案时,单位要写清楚
2)列方程时,方程两边所表示的量应该相同,并且各项的单位应该一致
3)在找相等关系时,对题中所给出的条件应该充分利用,不要漏掉,但也不能把同一条件重复利用,否则会得到一个恒等式,无法求得应用题的解
4)对于求得的方程的解,还要看它的实际意义,然后才能确定应用题的解.
练习:
1. 解下列方程:
1) 2)
2. 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同时从相距45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2小时后相遇,已知甲比乙每小时多走2.5千米,求两人每小时各走多少千米?§6.2解一元一次方程
1.方程的简单变形
教学目的
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方程的两种变形,并能利用它们将简单的方程变形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方程的两种变形。
2.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列出的方程有的我们不会解,我们知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成x=a形式,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方程变形。
二、新授
让我们先做个实验,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天平和若干砝码。
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将它放在天干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显然两边的质量相等。
 如果我们在两盘内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砝码,这时天平仍然平衡,天平两边盘内同时拿去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平衡。
如果把天平看成一个方程,课本第4页上的图,你能从天平上砝码的变化联想到方程的变形吗
 让同学们观察图(1)的左边的天平;天平的左盘内有一个大砝码和2个小砝码,右盘上有5个小砝码,天平平衡,表示左右两盘的质量相等。如果我们用x表示大砝码的质量,1表示小砝码的质量,那么可用方程x+2=5表示天平两盘内物体的质量关系。
问:图(1)右边的天平内的砝码是怎样由左边天平变化而来的 它所表示的方程如何由方程x+2=5变形得到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方程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方程的解不变。
问:若把方程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方程的解有没有变 如果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呢
让同学们看图(2)。左天平两盘内的砝码的质量关系可用方程表示为3x=2x+2,右边的天平内的砝码是怎样由左边天平变化而来的
把天平两边都拿去2个大砝码,相当于把方程3x=2x+2两边都减去2x,得到的方程的解变化了吗 如果把方程两边都加上2x呢
由图(1)、(2)可归结为;
方程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让学生观察(3),由学生自己得出方程的第二个变形。
即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解不变:
通过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可以求得方程的解。
例1.解下列方程
(1)x-5=7 (2)4x=3x-4
(1)解两边都加上5,x,x=7+5 即 x=12
(2)两边都减去3x,x=3x-4-3x 即 x=-4
请同学们分别将x=7+5与原方程x-5=7;x=3x-4-3,与原方程4x=3x-4比较,你发现了这些方程的变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就是说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就相当于把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
 注意:“移项’’是指将方程的某一项从等号的左边移到右边或从右边移到左边,移项时要先变号后移项。
 例2.解下列方程
(1)-5x=2 (2) x=
这里的变形通常称为“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以上两个例题都是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得到x=a的形式。
练习:
课本第6页练习1、2、3。
练习中的第3题,即第2页中的方程①先让学生讨论、交流。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要他们说出每一步变形的根据,由他们自己得出采用哪种方法简便,体会方程的不同解法中所经历的转化思想,让学生自己体验成功的感觉。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7页,练习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天平实验,得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1.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2.把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不等零)的同一个数,方程的解不变。第①种变形又叫移项,移项别忘了要先变号,注意移项与在方程的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有本质的区别。
五、作业
教科书第7—8页习题6.2.1第1、2、3。
六、教学反思一元一次方程单元测试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判断题:(10分)
1、x=-是方程3x=x-3的解( )
2、方程-2y=6–与方程y=-的解相同( )
3、若将a看作未知数,则5=4是方程.( )
4、x+=4是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
5、若ax=a(y+1),则x=y+1( )
6、y=2是方程3(y+1)=2y-4的解( ).
7、由-x=0,得x=-4( )
8、方程,去分母得( )
9、由公式得( )
10.关于y的方程的解是y=-6a( )
二、填空题:(10分)
1、已知,则代数式的值是
2、若是方程mx-1=2+m的解,则m=______.
3、已知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51,这三个数分别是
4、某服装按标价打八折后的售价是160元,则标价是元。
5、关于x的方程是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则m=_______.
6、当m=_______时,单项式与是同类项.
7、校办厂2002年的产值为a万元,2003年的产值预计比2002年增长10%,则2003年的产值为万元.
8、在公式中,,则a=_______.
9、若x=3,y=-1是方程3x-ay=8的一个解,则a=______.
10、在y=35x+t中,当t=15,y=85时,x=_______.
三、选择题:(20分)
1、下列变形不正确的是( )
A、若,则; B、若3x-1=x+3,则2x-1=3
C、若2=x,则x=2; D、若5x-4x=8,则5x+8=4x
2、解方程,下面去分母正确的是( )
(A)1-(x-3)=1;(B)3-2(x-3)=6;(C)2-3(x-3)=6;(D)3-2(x-3)=1
3、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天完成,乙单独做需天完成,两人合做这项工程所需天数为( ) (A) (B) (C) (D)
4、某商品进价为150元,销售价为165元,则销售该商品的利润率为( )
(A)10% (B)9% (C)15元 (D)15%
5、是一位数,b是两位数,把放在b的左边,那么所得三位数可表示为( )
(A) (B) (C) (D)
6、某商场的服装按原价九折出售,要使销售总收人不变,那么销售量应增加( )
(A) (B) (C) (D)
7、几名同学在日历的纵列上圈出三个数,算出它们的和,其中正确的一个是( )
(A)38 (B)18 (C)66 (D)57
8、已知有最大值,则方程的解是( )
(A) (B) (C) (D)
9、已知方程与方程的解相同,则k的值为( )
(A)0 (B)2 (C)1 (D)–1
10、一个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的数字之和为12,如果交换个位与十位数字,则所得新数比原数大36,则原两位数为( )
(A)39 (B)93 (C)48 (D)84
四、解方程:(30分)
1、 2、8x-3=2 3、4.2x-1.3=7.1
4、 5、 6、0.3x+0.4=0.7x-0.1
1、 解关于的方程.
2、 如果是方程的解,求的值为多少?
六、列方程解应用题:(24分)
1、要锻造一件长100mm,宽60mm,高25mm的毛坯钢,需要截面积为50×50mm2的
方钢多长?
3、 某人把720cm长的铁丝分成2段,分别做两个正方形的教学模型,已知两个正方形的边长比是4:5,求两个正方形的边长.
3、根据《新闻回报》消息,巴西医生马延恩经过10年研究后得出结论:卷人腐败行为的人容易得癌症,心血管病.如果将犯有贪污,受贿罪的580名官员600名廉洁官员进 行比较后发现,后者的健康人数比前者的健康人数多272人,两者患病(含致死)者 共444人,试问:犯有贪污、受贿罪的官员的健康人数占580名官员的百分之几?廉洁
官员的健康人数占600名官员的百分之几?
答案:
1、 v×v×××××vv.
2、 1.50; 2.-6; 3.15,17,19; 4.200; 5.-1; 6.1; 7.1.1a; 8.2; 9.-1; 10.2.
3、 DBDAA,CDACC.
4、 1.x=18; 2.x=; 3.x=2; 4.x=3; 5.x=-2; 6.x=.
5、 1.x=; 2.2004;
6、 1.60mm; 2.80cm,100cm; 3.40%,84%.§6.2.2解一元一次方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重点、难点
1.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解下列方程:
(1)5x-2=8 (2)5+2x=4x
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 “移项”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前面我们遇到的一些方程,例如44x+64=328 3+x=(45+x) y-5=2y+l 问:大家观察这些方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提示:观察未知数的个数和未知数的次数。)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l,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x= 3x-2    x-=-l
5x2-3x+1=0    2x+y=l-3y =5
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解几个一元一次方程。
例2.解方程(1)-2(x-1)=4
(2)3(x-2)+1=x-(2x-1)
方程(1)该怎样解 由学生独立探索解法,并互相交流
此方程既可以先去括号求解,也可以看作关于(x-1)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求解。
第(2)题可由学生自己完成后讲评,讲评时,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若括号前面是“-”号,注意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
补充例题:解方程3x-[3(x+1)-(1+4)]=l
方程中有多重括号,你会解这个方程吗
说明: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9页,练习,l、2、3。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学习了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
五、作业
1.教科书第12页习题6.2,2第l题。
六、教学反思§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如: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有哪些方法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
列方程解应用题:
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44x人,加上乘坐校车的64人,就是全体师生328人,可得。
44x+64=328 (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 试试看
(学生可能利用逆运算求解,教师加以肯定,同时指出本章里我们将要学习解方程的另一种方法。)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
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三年”。他是这样算的:
1年后,老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2年后,老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3年后,老师48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呢?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45+x)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 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这个方程不像例l中的方程(1)那样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也就是只要将x=1,2,3,4,……代人方程(2)的两边,看哪个数能使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数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
同学们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 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
这正是我们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2.补充练习:检验下列各括号内的数是不是它前面方程的解。
(1)x-3(x+2)=6+x (x=3,x=-4)
(2)2y(y-1)=3 (y=-1,y= )
(3)5(x-1)(x-2)=0 (x=0,x=1,x=2)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
六、教学反思§6.2.2解一元一次方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并从中体会到转化的思想。对于求解较复杂的方程,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的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1、 重点: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
2、 2、难点: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分母时,有时要添括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2.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二、新授
例1:解方程- =1
分析:如何解这个方程呢 此方程可改写成
 (x-3)- (2x+1)=1
所以可以去括号解这个方程,先让学生自己解。
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 能否把方程变形成没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已学过的方法解它了。
解法二;把方程两边都乘以6,去分母。
比较两种解法,可知解法二简便。
想一想,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先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要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等步骤,把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解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步骤。
补充例2:解方程 (x+15)=- (x-7)
问:如果先去分母,方程两边应同乘以一个什么数
应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5、2、3的最小公倍数。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0页,练习1、2。
(练习第1题是辨析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帮助学生在实践
中自我认识和纠正解题中的错误)
四、小结
1.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2.同学们要灵活运用这些解法步骤,掌握移项要变号,去分母时,方程两边每一项都要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切勿漏乘不含有分母的项,另外分数线有两层意义,一方面它是除号,另一方面它又代表着括号,所以在去分母时,应该将分子用括号括上。
五、作业
教科书第13页习题6.2,2第2题。
六、教学反思§6.3实践与探索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在发生变化,但在围的过程中,长方形的周长不变,由此便可建立“等量关系”同时根据计算,发现随着长方形长与宽的变化,长方形的面积也发生变化,且长方形的长与宽越接近时,面积越大。通过问题3的教学,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2.难点: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
二、新授
问题3.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专,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比较(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
让学生独立探索解法,并互相交流。第(1)小题一般能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教师也可提示:与几何图形有关的实际问题,可画出图形,在图上标注相关量的代数式,借助直观形象有助于分析和发现数量关系。
分析:由题意知,长方形的周长始终不变,长与宽的和为60÷2=30(厘米),解决这个问题时,要抓住这个等量关系。
第(2)小题的设元,可让学生尝试、讨论,对学生所得到的结论都应给予鼓励,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知道,不是每道应用题都是直接设元,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再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如何设未知数。
(3)当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18×12=216(平方厘米)
当长方形的长为17厘米,宽为13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221(平方厘米)
∴(1)中的长方形面积比(2)中的长方形面积小。
问:(1)、(2)中的长方形的长、宽是怎样变化的 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把(2)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5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 猜想宽比长少多少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呢 并加以验证。
通过计算,发现随着长方形长与宽的变化,长方形的面积也发生变
化,并且长和宽的差越小,长方形的面积越大,当长和宽相等,即成正方形时面积最大。
实际上,如果两个正数的和不变,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最大,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4页练习1、2。
第l题,组织学生讨论,寻找本题的“等量关系”。
用一块橡皮泥捏出的各种形状的物体,它的体积是不变的。因此等量关系是: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
第2题,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开展讨论,解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 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要解决“能否完全装下”这个问题,实质是比较这两个容器的容积大小,因此只要分别计算这两个容器的容积,结果发现装不下,接着研究第2个问题,“那么瓶内水面还有多高”呢 如果设瓶内水面还有x厘米高,那么这里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等量关系是:玻璃杯中的水的体积十瓶内剩下的水的体积=原来整瓶水的体积。从而列出方程
四、小结
本节课同学们认真思考,积极探索,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到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有些等量关系是隐藏的,不明显,同学们要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找出等量关系。
五、作业
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1、2、3。
六、教学反思§6.3实践与探索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有关行程问题。
2.难点:间接设未知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什么
2.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是什么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 时间=
二、新授
例1.小张和父亲预定搭乘家门口的公共汽车赶往火车站,去家乡看望爷爷,在行驶了三分之一路程后,估计继续乘公共汽车将会在火车开车后半小时到达火车站,随即下车改乘出租车,车速提高了一倍,结果赶在火车开车前15分钟到达火车站,已知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是40千米/时,问小张家到火车站有多远
先让学生互相交流,寻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吴小红同学的解法:
画“线段图”分析
若直接设元,设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为x千米。
1.坐公共汽车行了多少路程 乘的士行了多少路程
2.乘公共汽车用了多少时间,乘出租车用了多少时间
3.如果都乘公共汽车到火车站要多少时间
4,等量关系是什么
“都乘公共汽车将会在火车开车后半小时到达”
这就是说,小张出发前离火车开车时间有(-)小时。
“下车改乘出租车赶在火车开车前15分钟到达火车站”
这表示小张从家到火车站共用了(--)小时,即(-)小时因此,找出等量关系。
下面分析张勇同学的解答,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进行比较。 “都乘公共汽车要晚半小时,下车改乘出租车,结果提前15分钟”,这表示小张从家到火车站实际比都乘公共汽车提前言小时,注意到提前的小时是由于乘出租车而少用的。
也就是说,上图中C到B行程公共汽车比租车多用小时
如果设乘公共汽车行了x千米,则出租车行驶了2x千米。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为3x千米,那么也可列出方程。
让学生比较以上两种解法,它们各是如何设未知数的 哪一种比较方便 是不是还有其他设未知数的方法
可设公共汽车从小张家到火车站要x小时,可列方程:
-=
结果与以上两种解法相同。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对正确作法都加以肯定,再让他们比较各种方法。使学生体会设未知数的方法不同,所列方程的复杂程度一般也不同,因此在设未知数时要有所选择。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7页练习1、2。
第1题与问题5类似,可用吴小红同学的解法,也可用张勇同学的解法。对不同的解法进行比较、讨论,让学生体会数学建模思想。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有关行程问题的应用题,这个问题涉及常见的一个数量关系:
路程=速度×时间,以及由此导出的其他关系,同学们经过认真观
察、分析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并尝试设未知数的方法不同,所列出的方程的复杂程度也不同,如何选
择设未知数使方程较为简单呢 关键是找出较简捷地反映题目全部含
义的等量关系,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怎样设未知数。
五、作业
教科书习题6.3.2,第1至5题。
六、教学反思§6.4小结与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根据方程的特征,灵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进一步培养学生快速准确的计算能力,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灵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1的整式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 解法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为l,把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
二、练习
1.下列各式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 +1=3x—4 (2) = (3)—x=o
(4) 一2x=0 (5)3x一y=l十2y
((1)、(2)、(3)都是一元一次方程,(4)、(5)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2.解下列方程。
(1)(x一3)=2一(x一3)
(2) [(x一3)-]=1-x
学生认真审题,注意方程的结构特点。选用简便方法。
第(1)小题,可以先去括号,也可以先去分母,还可以把x一3看成一个整体,解关于x一3的方程。方法—:去括号,得x—=2—x+
移项,得x+x=2++
合并同类项,得 x=5
方法二:去分母,得 x一3=4一x+3
(强调等号右边的“2”也要乘以2,而且不要弄错符号)
移项,得 x+x=4+3十3
合并同类项,得 2x=10
系数化为1,得 x=5
方法三:移项 (x一3)+(x一3)=2
即 x一3= 2
∴ x=5
第(2)小题有双重括号,一般情况是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但本题结构特殊,应先去中括号简便,注意去中括号时,要把小括号看作一个整体,中括号里先看成2项。
解:去中括号,得(x一3)一×=1一x
即 x一3一=1一x
移项,得 x+x=1+3+
合并同类项,得x=
系数化为1,得 x=
也可以让学生先去小括号,让他们对两种解法进行比较。
3.解力程。
(l) —=l+
(2)—x=+l
解:(1)去分母,得 3x一(5x十11)=6+2(2x一4)
去括号,得 31—5x—11=6+4x一8
移项,得 3x一5x—4x=6—8十1l
合并同类项,得 一6x=9
系数化为l,得 x=一
点拨:去分母时注意事项,右边的“1”别忘了乘以6,分数线有两层含义,去掉分数线时,要添上括号。
(2)先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母化为整数。
原方程化为 一x=x十l
去分母,得 2(10—5x)一4x=90x+6
去括号,得 20一l0x一4x=90x+6
移项,得 一l0x一4x一90x=6—20
合并同类项,得 一104x=一14
系数化为1,得 x=
点拨:“将分母化为整数”与“去分母”的区别。本题去分母之前,也可以先将方程右边的约分后再去分母。
4.解方程。
(1)|5x一2|=3
(2)||=1
分析:(1)把5x一2看作一个数a,那么方程可看作|a|=3,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得a=3或a=一3
(2)把看作一个数,或把||化成||
解:(1)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原方程化为:
5x一2=3 或5x一2=一3
解方程 5x一2=3 得 x=l
解方程 5x一2=一3 得 x=-
所以原方程解为:x=1或x=-
(2)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原方程可化为
=1或 =-1
解方程=1 得x=一1
解方程=-1 得x=2
所以原方程的解为x=一1或x=2
5.已知,|a一3|+(b十1)2 =o,代数式的值比b一a十m多1,求m的值。
解:因为|a一3|≥0 (b+1)2≥0
又|a一3|+(b十1)2 =0
∴|a一3|=0 且(b+1)2 =0
∴ a-3=0 b十l=0
即a=3 b=一1
把a=3,b=一1分别代人代数式 , b-a+m
得=
×(一1)一3+m=一3+m
根据题意,得 一(-3十m)=l
去括号 得 +3一m=1
即 一+-m=l
∴ -十l=1
∴ -=0
∴ m=0
6.m为何值时,关于x的方程4x一2m=3x+1的解是x=2x一 3m的2倍。
解:关于;的方程4x一2m=3x+1,得x=2m+1
解关于x的方程 x=2x一3m 得x=3m
∵根据题意,得 2m+l=2×3m
解之,得 m=
三、小结
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要注意选择合理的解方程步骤,解方程的方法、步骤可以灵活多样,但基本思路都是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把“新”转化为“旧”,求出解后,要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四、作业
1.教科书第21复习题A组第1、2 B组9、10选做C组13、14。
五、教学反思§6.2.2解一元一次方程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
重点、难点
1、 重点:弄清应用题题意列出方程。
2、 难点:弄清应用题题意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二、新授。
例1、如图(课本第10页)天平的两个盘内分别盛有51克,45克食盐,问应该从盘A内拿出多少盐放到月盘内,才能两盘所盛的盐的质量相等
先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结合填表,体会解决实际问题,重在学会探索: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主要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转化为数学问题。
分析:设应从A盘内拿出盐x,可列表帮助分析。
 等量关系;A盘现有盐=B盘现有盐
完成后,可让学生反思,检验所求出的解是否合理。
(盘A现有盐为5l-3=48,盘B现有盐为45+3=48。)
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例2.学校团委组织65名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总共搬了400块,问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了搬砖
引导学生弄清题意,疏理已知量和未知量:
1.题目中有哪些已知量
(1)参加搬砖的初一同学和其他年级同学共65名。
(2)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
(3)初一和其他年级同学一共搬了400块。
2.求什么
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搬砖
3.等量关系是什么
初一同学搬砖的块数十其他年级同学的搬砖数=400
如果设初一同学有工人参加搬砖,那么由已知量(1)可得,其他年级同学有(65-x)人参加搬砖;再由已知量(2)和等量关系可列出方程
6x+8(65-x)=400
也可以按照教科书上的列表法分析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1、2、3
第l题:可引导学生画线图分析
等量关系是:AC十CB=400
若设小刚在冲刺阶段花了x秒,即t1=x秒,则t2(65-x)秒,再
由等量关系就可列出方程:
6(65-x)+8x=400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实际问题,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能表示问题含意的一个主要等量关系,对于这个等量关系中涉及的量,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用字母表示适当的未知数(设元),再将其余未知量用这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最后根据等量关系,得到方程,解这个方程求得未知数的值,并检验是否合理。最后写出答案。
五、作业
六、教学反思§6.2.2解一元一次方程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使学生灵活应用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重点、难点
1、 重点:灵活应用解题步骤。
2、 难点:在“灵活”二字上下功夫。
教学过程:
1、 复习
1、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步骤。
2、 分数的基本性质。
3、 解方程。- = -1
二、新授
例1.解方程示-=1
分析:此方程的分母是小数,如果能把各分母化为整数,那么就可以用前面学过的方法求解了。那么怎样化简呢 引导学生分析,并求出方程的解。交流体会。
 例2.解方程x-[x-(x-1)]=
 先让学生思考,议论如何解这个方程
然后教师小结先去分母一次去不掉,先去括号后,再去分母方法较好。尝试解答。
例3:已知公式V=中,V=120、D=100、∏=3.14,求n的值。(保留整数)
分析:在公式中,V、D、∏都已知,只要把它们的值代入公式,就可以得到关于n的一元一次方程。
三、巩固练习。
1、 根据公式V=V0+at,填写下列表中的空格。
V V0 a t
0 2 8
48 3 14
15 5 4
76 13 7
2、 解方程。
+(-4)=2     -4.5=-9.5
练习时,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探索解法,并互相交流,从而得到较简单的方法。
四、小结。
当方程较复习时,应灵活运用解题步骤,若方程的分母是小数,应先利用分数的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扩大若干倍,此时分子要作为一个整体,需要补上括号,注意不是去分母,不能把方程其余的项也扩大若干倍。分母由小数化为整数的方法有多种,应根据题目特点寻找最佳方法。
五、作业。
  教科书第13页第3题§6.3实践与探索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储蓄中的数量关系,以及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重点、难点
1.重点:探索这些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由此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难点: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储蓄中的利息、本金、利率、本利和等含义,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利息=本金×年利率×年数
本利和=本金×利息×年数+本金
2.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
利润=售价-成本  =商品利润率
二、新授
在本章6.l练习中讨论过的教育储蓄,是我国目前暂不征收利息税的储种,国家对其他储蓄所产生的利息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即利息税。今天我们来探索一般的储蓄问题。
问题4.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年利率为2.43%的二年期定期储蓄,今年到期后,扣除利息税,所得利息正好为小明买了一只价值48.6元的计算器,问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多少元
先让学生思考,试着列出方程,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引导他们进行分析,找出等量关系。
利息-利息税=48.6
可设小明爸爸前年存了x元,那么二年后共得利息为
2.43%×X×2,利息税为2.43%X×2×20%
根据等量关系,得 2.43%x·2-2.43%x×2×20%=48.6
问,扣除利息的20%,那么实际得到的利息是多少 你能否列出
较简单的方程
扣除利息的20%,实际得到利息的80%,因此可得
2.43%x·2·80%=48.6
解方程,得 x=1250
例1.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 (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那么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大家想一想这15元的利润是怎么来的
标价的80%(即售价)-成本=15
若设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x元,那么
每件服装的标价为:(1+40%)x
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1+40%)x·80%
每件服装的利润为:(1+40%)x·80%-x
由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1+40%)x·80%-x=15
解方程,得 x=125
答:每件服装的成本是125元。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5页,练习1、2。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有关储蓄、商品利润等实际问题,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弄清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然后分析数学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由此列出方程;求出所列方程的解;检验解的合理性。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首先寻找“等量关系”。
 五、作业
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4、5题。
六、教学反思§6.4小结与复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能以一元一次方程为工具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借助图表整体把握和分析题意,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找等量关系,恰当地转化和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寻找等量关系,间接设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二、新授
例1.为了准备小勇6年后上大学的学费5000元,他的父母现在就参加了教育储蓄,下面有两种储蓄方式。
(1)直接存一个6年期,年利率是2.88%;
(2)先存一个3年期的,3年后将本利和自动转存一个3年期。3年期的年利率是2.7%。
你认为哪种储蓄方式开始存人的本金比较少
分析:要解决“哪种储蓄方式开始存入的本金较少”,只要分别求出这两种储蓄方式开始存人多少元,然后再比较。
设开始存入x元。.
如果按照第一种储蓄方式,那么列方程:
x×(1十2.88%×6)=5000
解得 x≈4263(元)
如果按照第二种蓄储方式,
可鼓励学生自己填上表,适当时对学生加以引导,对有困难的学生复习:本利和=本金十利息
利息:本金X利率X期数
等量关系是:第二个3午后本利和=5000
所以列方程 1.081x·(1十2.7%×3)=5000
解得 x≈4279
这就是说,大约4280元,3年期满后将本利和再存一个3年期,6年后本利和达到5000元。
因此第一种储蓄方式<即直接存一个6年期)开始存人的本金少。
例2.解答下列各问题:
(1)据《北京日报》2000年5月16日报道: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300立方米,仅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世界人均占有量的,问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多少立方米 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多少立方米
(2)北京市一年漏掉的水相当于新建一个自来水厂,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至少有6×l05个水龙头,2×l05个抽水马桶漏水,如果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能漏掉a立方米水,一个漏水马桶,一个月漏掉 b立方米水,那么一个月造成的水流失量至少有多少立方米 (用含a、 b的代数式表示)
(3)水源透支令人担忧,节约用水迫在眉睫,针对居民用水浪费现象,北京市将制定居民用水标准,规定三口之家楼房每月标准用水量,超标部分加价收费,假设不超标部分每立方米水费1.3元,超标部分每立方米水费2.9元,某住楼房的三口之家某月用水12立方米,交水费 22元,请你通过列方程求出北京市规定三口之家楼房每月标准用水量是多少立方米
三、巩固练习
1.爸爸为小明存了一个3年期的教育储蓄(3年期的年利率为2.7%),3年后能取5405元,他开始存入了多少元
2.一收割机收割一块麦田,上午收了麦田的25%,下午收割了剩下麦田的20%,结果还剩6公顷麦田未收割,这块麦田一共有多少公顷
3.儿子今年13岁,父亲今年40岁,父亲的年龄可能是儿子年龄的 4倍吗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到“等量关系”,在寻找等量关系时可以借助图表等,在得到方程的解后,要检验它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五、作业
1.教科书第21页复习题A组第3、4、5、6、7、8。B组11、12选做 C组15、16。
六、教学反思§6.3实践与探索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工程问题的本质规律;通过对“工 程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 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工程中的工作量、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
难点: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2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I小时完成全
部工作量的多少
2.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1小时,完成
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3.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二、新授
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8页中的问题6。
分析:1.这是一个关于工程问题的实际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 小刘提出什么问题
已知:制作一块广告牌,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做要6天。
小刘提出的问题是:两人合作需要几天完成
2.怎样用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本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等量关系是:师傅做的工作量+徒弟做的工作量=1)
若设两人合作需要x天完成,那么甲、乙分别做了几天 甲、乙的工作效率是多少
本题中工作总量没有告诉,我们把它看成“1”,那么师傅每天完,徒弟每天完成,根据等量关系可得。
+=1
解得 x=2.4(天)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试试看,并解答这些问题。
让学生充分思考,大胆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对于合理的问题,让大家共同解答,对于不合理的问题,让大家探讨为什么不合理 应改为怎样提
4.李老师把两位同学的问题,合起来后,已知条件增加了什么 求什么
[“徒弟先做1天”,也就是说徒弟比师傅多做1天]
5.要解决本题提出的问题,应先求什么7
[先要求出师傅与徒弟各完成的工作量是多少 ]
两人的工效已知,因此要先求他们各自所做的天数,因此,设师傅做了x天,则徒弟做(x+1)天,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1
解方程得 x=2
师傅完成的工作量为= ,徒弟完成的工作量为=
所以他们两人完成的工作量相同,因此每人各得225元。
三、巩固练习
一件工作,甲独做需30小时完成,由甲、乙合做需24小时完成,现
由甲独做10小时;
请你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
例如 (1)剩下的乙独做要几小时完成
(2)剩下的由甲、乙合作,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3)乙又独做5小时,然后甲、乙合做,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四、小结
 1.本节课主要分析了工作问题中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
间的关系,即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2.解题时要全面审题,寻找全部工作,单独完成工作量和合作完成工作量的一个等量关系列方程。
五、作业
教科书习题6.3.3第1、2题。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