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衡阳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4 09:1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级高二下期第二次月考
历 史 试 题
注意事项:本试卷满分为100分,时量为75分钟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殷商时期,中国北方地区是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体系;西周春秋时期,伴随冬小麦在北方的广泛种植,打破了以往春种、秋收的农事时间节律,古籍中也多见“春秋冬夏”的四时排序,“四时”观念逐渐萌生。据此可知(  )
A.铁犁牛耕推动了社会变革 B.先秦四时观念具有神学色彩
C.古代历法服务于农业生产 D.农业成为商周时期主导产业
2.《诊籍》为汉代著名医学家淳于意所著,是我国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淳于意曾做过齐国太仓长,人称“太仓公”;《脉经》为西晋时期的王叔和著,王叔和曾任太医令;《诸病源候论》为隋代医学家巢元方等编著,是我国最早一部关于病源症候学专著,巢元方曾任太医博士。以上为中国古代医学的部分成就,这可用来说明,中国古代(  )
A.医者从汉代开始总结医学理论 B.医学为官方所垄断
C.部分官僚对医学理论的重视 D.建立了完备的基层医疗保障体系
3.唐人文献中有“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鸡鸣而散,人从之多得异物”的记载。白居易、李商隐有“灯火穿村市,笙歌上驿楼”、“巴西夜市红守宫,后房点臂斑斑红”等诗句。这些诗文记载,可以反映出唐代(  )
A.城市商业经济繁荣 B.工商业集镇的发展
C.封建政府阻碍城市化 D.集市夜间贸易的兴起
4.《宋史》记载,“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凡“私居,执政、亲王曰府,余官曰宅,民曰家”。这说明,宋代(  )
A.民居设计遵循等级观念 B.住宅布局讲求主次分明
C.人口剧增造成住房紧缺 D.民居建筑采用砖木结构
5.表1乾隆年间直隶地区有关农作物种植的记述
记述 出处
“玉蜀黍(玉米)土人不多种,惟园围间有之” 《献县志》
“玉蜀黍……田家园也多种之” 《宁河县志》
“有千穗谷,小穗丛生叶间,粒精而细。又曰玉米,家园间有之” 《安肃县志》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
A.玉米种植面积有限 B.商品经济较为繁荣
C.粮食作物产量较高 D.农民副业生产发达
6.晚清时期,我国一些城市人口迅速增长。1860年,上海人口约为23万,汉口约为20万,天津约为19万。1890年,上海约为100万,汉口约为80万,天津约为32万。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的解体 B.火车、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
C.近代工业的发展 D.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7.1897年创办的大清邮政官局,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此后,中国邮政事业不断发展。1909年北京邮政首先使用自行车,1912年北京至上海的火车邮路开通,1917年上海邮政开始使用汽车取代马拉邮件,1919年上海、汉口邮政开始自备邮艇运送邮件。据此可以得出(  )
A.大清邮政官局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B.交通工具进步促进邮政事业发展
C.近代邮政业务仅限于中心城市
D.邮局邮路开始脱离海关控制
8.有学者认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民国初年,中国有些地区的乡村手工业在艰难中发展起来。在江浙与河北的部分地区,很多农村织户依据棉花、土布的比价,计算实际报酬后,或出售棉花、减少织布,或采用机纱、改进生产工具。这表明(  )
A.民族资本主义艰难中曲折发展 B.“织”“耕”分离瓦解了自然经济
C.个体手工业可纳入新的经济体系 D.传统自然经济仍然居于主导地位
9.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区是粟、水稻的原产地 B.②地区最早驯化骆马和绵羊
C.③地区是咖啡、辣椒原产地 D.④地区最早栽培玉米和小麦
10.与其它古代文明不同,两河流域出土的文物大部分都是合同文件而非陶罐之类的物品。汉谟拉比法典中有大量对契约制度进行调整的内容,据统计,有关契约的规定占法典全部条文的一半左右。这反映了当时两河流域(  )
A.契约成为社会规范 B.法律制度日益成熟
C.手工生产相当落后 D.商业贸易比较繁荣
11.14世纪中叶,“黑死病”席卷欧洲,人口死亡率达到30%—50%。死亡使人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追求现实享乐和歌颂人生成了新的社会观念。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人格的觉醒,人开始成为“精神的个体”,并且从这个角度开始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由此可知这次瘟疫(  )
A.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 B.促进了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
C.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D.导致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12.大帆船贸易是西班牙16世纪中后期开通的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的横跨太平洋的贸易。由于该贸易的货物主要以中国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为主,因此墨西哥人直接把马尼拉大帆船叫做"中国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A.推动中国与美洲之间的自由贸易往来
B.致使西班牙完全垄断了对中国的贸易
C.促使世界贸易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亚洲
D.是早期全球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3.17世纪中期英国农场平均面积145英亩,农业产出增长速度超过人口增长速度。17世纪英格兰和威尔士人口增长近1倍,农业生产约占国民收入的40%,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约占全部就业人口的40%。这反映出(  )
A.农业发展源于工业革命推动 B.工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农业
C.生产方式变革推动农业发展 D.农业的发展阻碍工业化进程
14.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在其著作中写道:“韦奇伍德在制陶厂中首创计时系统……早晨5:45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30打铃吃早餐;9:00打铃上班;如此循环,直到天黑看不见干活才打铃下班。为监督工人守时,韦奇伍德还专门雇佣一名监工……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予以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一定次数,将停发工资。”材料从本质上反映出
A.工厂主制定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
B.工业革命促使工厂制度的建立
C.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
D.工厂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15.1857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破产企业多达4900家,损失资本达3亿美元之多。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到英国,大量银行和企业经不住危机的冲击而纷纷破产。接着,危机又蔓延到德国、俄国、奥地利、意大利和北欧国家。该危机具有“世界性”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市场逐步形成 B.美国经济实力最强
C.资本主义矛盾尖锐 D.欧美之间关系密切
16.1863年,英格兰足球协会建立,越来越多的男性群体特别是工人阶层开始关注足球。城市交通的改善特别是蒸汽火车的出现,使这项运动得以推广和普及。由此可见,足球运动的发展主要缘于(  )
A.社会矛盾的缓和 B.工业社会的到来
C.交通领域的变革 D.英国社会的转型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道材料阅读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辣椒大约在明代万历年间传入中国,时称“番椒”。明代的外来物种还有番豆、番茄、番薯等。高濂的《遵生八笺》(1591年,杭州)中有:“番椒丛生,白花,子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虽有番椒的形态记录,但高濂却忽略了它的食物属性。辣椒最早作为食物的记载出自贵州的地方志,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思州府志》中写道:“海椒,俗名辣火,土苗(当地主要少数民族)用以代盐.”在盐业官营的时代,贵州一个盐井都没有,甚至有谚语说“一石米换一斤盐”。
——摘编自曹雨《中国食辣史》等
材料二 当代中国在饮食口味上形成了三大层次的辛辣区。生活在辛辣区的人们将辣椒文化作为本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域内部,辣椒得到高度认同。国画大师齐白石受辣椒文化的熏陶而产生了浓厚的辣椒情结,他一改传统国画以梅、兰、竹、菊为对象的创作习惯,针对辣椒进行了一系列的绘画创作,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敬意和对辣椒的赞颂。近年来,随着祖国大江南北的饮食交流越来越深入,不少人因为生理或心理的原因,转而以辣椒作为食疗产品进行身体调节。一些长期频繁食用辣椒的人也会适量地调节饮食习惯,改换清淡口味,调节生理机能,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辣椒传入中国虽只有四百年的历史,但是辣椒文化已经完全融入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促进了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
——摘编自张艺凡、朱宏斌《珠椒传入中国的地域文化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辣椒传入中国的特点,并简析其传播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辣椒的食用对近现代中国文化的影响。(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1950年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了西南军政委员会关于请求修建成渝铁路的报告,提出了“依靠地方,群策群力,就地取材,修好铁路”的方针。在当时全国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先拨2亿斤大米作修路经费”。1950年6月15日,成渝铁路正式开工。当时施工条件非常落后,西南地区10多万军民投入建设,“筑路开始时几乎没有什么机械设备,全靠人力,挖土用锹镐,抽水主要靠龙骨车,照明用电石(乙炔)灯”。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全线通车运营。这条铁路由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完全采用国产材料修建,开创了新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新时期,为新中国铁路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70周年铁路交通发展成就综述》
材料二 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大气魄绘就了超过1.2万公里“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
2004年至2005年,中国南车青岛四方、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和唐车公司先后从加拿大庞巴迪、日本川崎重工、法国阿尔斯通和德国西门子引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高速动车组。
2007年4月18日,全国铁路实施第六次大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和谐号”动车组从此驶入了百姓的生活中。
2008年2月26日,铁道部和科技部签署计划,共同研发运营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车。
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
——摘编自《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铁路建设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高铁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下表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五次传染病情况简表:
传染病 人类活动 影响
黑死病(鼠疫等) 1347年—1351年 11世纪的垦荒运动引起环境破坏;居民木制、泥砖等结构的房屋;再加上人们不良的卫生习惯。 西欧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口死亡;大量人口死亡后,封建农奴得到解放;人口死亡,带来宗教的改变,找到新的教义来对死亡进行新的解释,人们把目光从天国转向了尘世的享乐。
美洲瘟疫(天花、麻疹、霍乱、白喉等) 15世纪左右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美洲土著90%的人口毁灭;引起了非洲大规模黑人奴隶的贩卖。
伦敦大瘟疫 1665年—1666年 英国的病源很可能是那些从阿姆斯特丹开出的运送棉花的商船。 超过10万人死亡。为躲避瘟疫,牛顿回到乡下。这期间他在光学、数学、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1687年,牛顿划时代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
五次大霍乱 1817年—1896年 工业革命、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是造成19世纪霍乱全球流行的主因 影响遍布全球,大量人口死亡。19世纪中期,英国进行公共卫生治污运动和住房改革。1900年左右,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卫生协议和机构诞生。
西班牙大流感 (蔓延全世界) 1918年—1920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海路交通和海上贸易可能促进了这种传染病的蔓延。 全球有2500万到5000万人丧生。德国由于疫情和战斗损失了80万兵力,1918年11月穷途末路的德国无力再战,只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至少提取两次有关传染病的信息,并论述传染病、人类活动和人类文明进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要求:观点明确,关系符合逻辑,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朝加重了江南的田赋征收,同时规定征收一定数量的丝绢实物。自1405年到1433年,郑和的7次远航中,丝织品是贸易的主要物产。明朝后期,嘉兴所辖濮院镇“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吴江的盛泽镇“居民稠广,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仅丝绸牙行,约有千百余家”。归安县“男耕女织,农家本务,况在本地,家家织经”。江南官营织机有3 500台,民间已超过万台。明后期废除了匠户和徭役制度,丝绸机户有机会积累原始资本,扩大生产,机户郑灏家就有“织帛工及挽丝佣各数十人”。
——摘编自李绍强徐建青《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 明清卷》
材料二 从18 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的几十年间,是近代工厂制的兴起时期。1786年,曼斯菲尔德的奥德诺与库伯联合工厂建厂时总资产4200镑,固定资本3789镑;1789年总资产5421镑,固定资本3916镑。阿克莱特的克罗姆福德纺纱厂,1771年建厂时雇用300多人,到1816年翻一倍,达到727人。在韦奇伍德埃特鲁利亚制陶厂中,整个工厂分为若干个车间,如拌土车间、制胚车间、上釉车间、烧窑车间、上彩车间等,每个车间的工人只负责所指定的一道生产工序。18世纪下半叶,韦奇伍德在其制陶厂中首创了原始的计时系统,即用打铃来召集工人。19世纪初一家工厂规定:“任何人如非确有必要而擅离岗位,或在工作时间与工友交谈,每次将处以一便士罚款。”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代江南丝织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发展的主要原因。(8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厂生产方式的出现对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6分)
衡阳市八中2021级高二下期第二次月考
历 史 试 题 参 考 答 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C C D A A C B C A D
11 12 13 14 15 16
B D C D A B
17题12分【答案】
特点:与诸多作物一起传入;从沿海向内地传播;传播速度较慢;用途从观赏转向食用。
(4分,任答两点)
背景:新航路开辟过程中发现了美洲;洲际物种交流的兴起;盐业官营导致调味品供不应求;不同地域饮食文化传统的差异。(4分,任答两点)
(2)影响:塑造了饮食文化分布格局;丰富了地域文化认同符号;提供了现代艺术创作的意象;助推了中华饮食文化向追求养生发展;促进了地域文化的交流。(4分,任答两点)
18题14分【答案】
(1)由国家力量主导实施;自主建设;时间短,成效显著;广泛的社会动员。(6分,任答三点)
(2)原因: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吸收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成果;努力自主创新,抢占市场先机;连贯实施的规划政策,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制度保障。(4分,任答两点)
影响:促进人口流通,刺激经济发展;推动各国合作交融,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4分,任答两点)
19题12分 示例一:人类的活动加剧了疫病的传播,给人类文明带来重大影响。(2分)
阐述: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及人类自身生活环境、不良生活习惯,为黑死病等疫病传播提供温床,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黑死病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宗教的虔诚,欧洲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形成,海外贸易的发展或者殖民扩张,加速了疫病的传播,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美洲大部分土著人口死于疫病传播。由于美洲劳动力的缺乏,欧洲殖民者开始从非洲掠夺奴隶进行贩卖,不道德的黑人奴隶制形成,这是人类文明的罪恶和倒退。英国疫情期间,牛顿回到乡下。这期间,他在光学、数学、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1687年,牛顿划时代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加速了科学研究进程,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工业文明的发展既造成了环境污染又加强了世界联系,加速了霍乱等疫病的传播,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工业文明的发展推动了医学和科技的进步,为霍乱等疫病的防治提供了条件;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及国际合作,有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提供了条件。
一战期间,伴随着海上交通和贸易的发展,人口流动性加大,再加上西班牙爆发流感,因封锁消息,使得疫情越来越严重,加速了疫病的传播,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但也加速了一战的结束,改变了战争走向,客观上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8分)
结论:总之,传染病绝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动力,但传染病却是文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揭露者和推动相应改革的催化剂。(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标准)
20题14分【答案】
(1)表现:出现丝织业市镇;私营规模远超官营;采用雇佣劳动;出现工序分离趋势。(4分,任答两点)
主要原因:赋役制度改革;对外贸易发展;商品经济活跃。(4分,任答两点)
(2)影响: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了英国经济的转型,同时也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奠定了基础;工厂制在兴起的过程中,存在工人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激化了社会矛盾,推动了英国工人运动的兴起。(6分,正反两方面)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