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学校: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1. 根据表格中的相关内容,你认为在“品名”一栏中应该填写( )
品名 原产地 传入时间 特点
越南 宋朝 成熟早,抗旱力强
A. 粟 B. 水稻 C. 黍 D. 占城稻
2. 元朝末年,元顺帝曾经派遣一个使团前往罗马,受到教皇的盛情接待。随后教皇即组织一个多人的使团东来,该使团约在大都居住三年,然后取道海路返回欧洲。这一情景的发生说明了
A. 元朝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B. 元朝时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C. 元朝时的对外交流主要体现在宗教领域 D. 元朝时中国人最远到达的地区就是欧洲
3. 《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城州桥夜市每天热闹非凡,买卖交易直到凌晨。夏天卖的饮食品种繁多,有沙糖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等。材料反映了宋代()
A. 统一国家建立 B. 江南地区开发 C. 商品经济繁荣 D. 民族政权并立
4.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如图能直接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
5. 她,是现代满族的前身,曾经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曾模仿中原王朝制度,颁行自己民族文字,先后灭辽、北宋,与南宋达成和议。材料中的“她”指的是( )
A. 契丹族 B. 党项族 C. 蒙古族 D. 女真族
6. 北宋与辽、西夏既发生对峙战争,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这种态势( )
A. 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 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 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 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
7. 某校举办宋代历史专题手抄报比赛,一位同学摘录了有关太湖流域水稻、棉花和茶叶的种植史资料,又搜集了下列三幅图片。这些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发达的农业生产 B. 繁荣的南方经济 C. 精巧的手工技艺 D. 独特的活字印刷
8.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描述:“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书中所描述的技术是( )
A. 造纸术 B. 雕版印刷术 C. 活字印刷术 D. “罗盘”导航技术
9. 我国历史上曾先后出现北宋同辽、西夏政权的并立,南宋与金对峙的局面。有关这一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 宋辽议和,史称“澶渊之盟” B. 西夏和北宋发生过多次战争
C. 金军先灭辽,接着又灭南宋 D. 岳飞是著名的抗金将领
10.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
A. 摆脱统治危机,富国强兵 B. 提高军队战斗力
C. 使人民生活富裕 D. 增加政府收入
11. 2016年9月10日,中国邮政发行了《海上丝绸之路》特种邮票,一套6枚,分别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海上交通。在古代,这条道路达到鼎盛时期是在( )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12.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吏治、兵权、财赋三项,脱离了地方军权(藩镇)之分割,而统一到中央来,中国开始渐渐有一个像样的、上轨道的中央政府。这是钱穆先生对哪一朝代政治变革的评价( )
A. 秦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13.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下面是某同学用制表法梳理少数民族杰出人物时制作的表格,表格中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人物是( )
人物 主要事迹
494年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
统一女真各部,颁行女真文字
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把国号改为元,完成全国统一
A. 孝文帝、阿骨打、铁木真、忽必烈 B. 孝文帝、铁木真、阿骨打、忽必烈
C. 阿骨打、孝文帝、忽必烈、铁木真 D. 阿骨打、孝文帝、铁木真、忽必烈
14. 北宋时期,湖南有两大著名书院,其中位于衡阳城北的是( )
A. 岳麓书院 B. 应天书院 C. 石鼓书院 D. 白鹿洞书院
15. 《金史》记载:“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材料描述的是( )
A.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B. 指南针用于航海 C. 火药武器用于战争 D. 造纸术得到改进
16. 2019年3月28日,庆祝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大会在拉萨布达拉宫广场举行。今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标志是( )
A. 西汉时设西域都护 B. 唐朝时文成公主入藏
C. 元朝时设立宣政院 D. 清政府设立驻藏大臣
17. 有学者认为:“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此时的”创新和文化繁盛”主要表现为( )
①造纸术
②交子
③活字印刷术
④指南针普遍用于航海。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8. 如图《中国古代局部人口密度变化图》能反映出( )
A. 中外文化交流 B. 经济重心南移 C. 疆域面积扩大 D. 君主专制强化
19. 文旅融合唤醒城市记忆。下列城市名片可以唤醒南宋都城记忆的是( )
A. 秦俑故乡,丝路源头 B. 繁华汴水,精彩开封
C. 六朝古都,金陵风韵 D. 千古宋城,梦回临安
20. 梁启超在1905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中华民族中的回族形成于( )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21. 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到了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南 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中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中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南宋 11240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 “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材料三:
材料四: 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北方战乱使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推动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方地区大多日照充足,降水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两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概况》
( 1)根据数据变化说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到哪个朝代最后完成?这时的经济重心已从北方的什么流域转移到南方的什么流域?
(2)材料二的谚语表明哪一地区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3)材料二中图一“铜版”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哪一项发明?图二“货币”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请问它的名称是什么?《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全景式的宋朝社会风俗画卷,请说出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的名称。
(4)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
22.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强化集权削兵权】
材料一“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
材料二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材料三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 职官志》
【重文轻武】
材料四 北宋通过改革,采取了以文立国的国策,实行文人统治。宋太祖把科举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
(1) 材料一中的“陈桥驿站披旒冕”“杯酒之间销兵权”分别指什么事件?
(2) 在军事上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3) 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
(4) 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实行了什么政策?有什么积极影响?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篇】
(1)概括指出上述三位历史人物分别为国家统一作出的贡献。
【文化篇】
宋词 宋朝文人喜欢以词抒情。如北宋李纲“叱群议,赖寇公力挽,亲行天讨。……虏情慑,誓书来,从此年年修好。”南宋陆游“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摘编自《极简宋词史》 元曲 有元曲曾经唱到:“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过于汉唐。”“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 ——摘编自《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2)宋词中的“虏”“胡”分别指的是哪一少数民族?该词反映了两宋时期怎样的政治局面?
(3)元曲中唱到元朝疆域过于汉唐,至大古今无。请列举两例史实予以说明。
【贸易篇】
宋元时期,湖州镜的产量很高,销路甚广。在浙江,杭嘉湖和宁绍平原,东海之滨的台州、温州,浙西南的金华山区,都发现湖州镜。远在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广州、福建、内蒙、吉林、黑龙江,也都发现有湖州镜。周边的中亚、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等地区也经常出土湖州镜。
(4)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湖州镜等商品远销的条件。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强,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知道占城稻是由越南传入的。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B
【解析】据“元朝末年,元顺帝曾经派遣一个使团前往罗马,受到教皇的盛情接待。随后教皇即组织一个多人的使团东来,该使团约在大都居住三年,然后取道海路返回欧洲。”可知,这一情景的发生说明了元朝时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符合题意。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时对外实行的开放政策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时对外实行的开放政策的相关史实。
3.【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
本题考查宋代社会生活,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据“东京城州桥夜市每天热闹非凡,买卖交易直到凌晨。夏天卖的饮食品种繁多,有沙塘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等”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宋代东京城夜市发达、饮食丰富等商业繁荣的景象,因而材料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繁荣。
ABD.不符合题意,排除ABD。
故选C。
4.【答案】D
【解析】据图片看出,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两宋与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没有实现统一,直到元朝才完成统一。故图片能直接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
本题考查宋代的民族关系,知道图片能直接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
本题考查宋代的民族关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D
【解析】女真族原来生活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过着以渔猎骑射为主的生活。10世纪时,女真受到辽的控制和压迫,后来完颜部统一了女真各部。完颜阿骨打继任女真首领后,继续领导抗辽斗争,势力不断壮大。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后定都会宁。1125年金灭辽,1127年灭北宋,后与南宋达成和议,南北对峙。
本题考查女真族的兴起,关键信息是“颁行自己民族文字,先后灭辽、北宋,与南宋达成和议”。
注意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识记女真族的兴起和金政权的建立。
6.【答案】C
【解析】根据“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交往,这种态势有利于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C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商业往来,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无关,A排除;商业间的往来没有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B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D排除。
本题主要考查辽、西夏和北宋并立。题干关键信息“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辽、西夏和北宋并立的相关知识。
7.【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宋代经济的繁荣,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题干中“有关太湖流域水稻、棉花和茶叶的种植史资料”反映的是宋代南方农业的发展,图片“浙江龙泉冰裂纹瓷器”反映的是宋代南方手工业的发展,图片“福建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反映的是宋代南方造船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图片“南宋纸币铜版拓片”反映的是宋代商业的繁荣。因此,这些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繁荣的南方经济,故B正确。
ACD.综上所述,这三项均不能全面体现题干主旨,故排除ACD。
故选B。
8.【答案】C
【解析】由材料“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结合所学可知,这记载的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C正确;
用胶泥刻字说明不是造纸术,A不选;
由“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可知,不是雕版印刷术,B不选;
“罗盘”导航技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选:C。
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知道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结合所学可知灭掉南宋,实现全国统一的是元,而非金。故C项错误, 答案选C。
10.【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摆脱统治危机,富国强兵,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解题的关键是“根本目的”。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王安石变法,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11.【答案】D
【解析】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针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当时,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宋元时,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的商船定期往返。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时期是在元朝,选项D符合题意。
本题主要考查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理解并识记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12.【答案】C
【解析】由材料“吏治、兵权、财赋三项,脱离了地方军权(藩镇)之分割,而统一到中央来”可知,这是钱穆先生对宋朝政治变革的评价。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的长官,设置通判,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的调动;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
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杰出首领的成就。据所学可知,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颁行女真文字;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1279年完成全国统一。故选A。
14.【答案】C
【解析】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宋代太平兴国2年(978年),衡州名士李宽在石鼓山寻真观旁结庐读书,宋太宗赵匡义赐名“石鼓书院”。
本题考查湖南省地方史。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思考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湖南地方史的识记,建议学生重点掌握与湖南相关的重要的历史古迹。
15.【答案】C
【解析】由材料:“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可知这是描绘的火药的威力,火药武器用于战争,C符合题意,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的知识。唐末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本题主要是让学生区分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学生需了解四大发明各自的作用。
16.【答案】D
【解析】元朝时,在中央还设置了宣政院,负责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的军政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元朝时设立宣政院是今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标志。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时设立宣政院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元朝时设立宣政院的相关史实。
17.【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是汉朝发明并改进的,②③④均为宋朝的成就,在之前并没有出现。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四大发明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点。
18.【答案】B
【解析】据图片看出,公元2年北方人口密度远远大于南方,742年南方人口密度迅速增长,到1102年南方人口密度超过了北方,图片反映的是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答案】D
【解析】秦俑故乡,丝路源头反映的是秦朝都城咸阳和西汉都城长安;繁华汴水,精彩开封反映的是北宋都城开封;六朝古都,金陵风韵反映的是南朝都城建康;千古宋城,梦回临安反映的是南宋都城临安。故可以唤醒南宋都城记忆的是千古宋城,梦回临安。
故选D。
本题考查南宋都城,知道南宋都城是临安。
本题考查南宋都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答案】C
【解析】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中华民族中的回族形成于元朝。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回族的形成。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分化政策与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
21.【答案】(1)南宋(或两宋、宋朝)。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2)太湖流域。
(3)活字印刷术;交子;瓦舍。
(4)南方地区相对和平的环境;中原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南方地区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统治者的重视等。(言之有理即得分)
【解析】(1)据材料一“南宋”“南方”“人口(户)、11240760”“占全国户中数比例、62.9%”“北方”“人口(户)、6624296”“占全国户中数比例、37.1%”等数据的变化可知,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这时的经济重心已从北方的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的长江流域。
(2)据材料二中的“苏湖熟,天下足”可知,材料二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3)观察材料二中图一“铜版”可知,图一中的铜版出现于宋朝,结合所学可知,其涉及到我国古代的活字印刷术,因而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由于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在北宋时的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图二“货币”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宋朝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叫瓦舍。
(4)据材料二中的“苏湖熟”“东南”都说明国家的经济重心在南方,故反映出经济重心的变化是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南方地区相对和平的环境;中原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南方地区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统治者的重视等。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22.【答案】【小题1】陈桥驿兵变。杯酒释兵权。
【小题2】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小题3】在中央,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小题4】重文轻武政策。积极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解析】1.
本题以历史图片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陈桥驿兵变、杯酒释兵权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陈桥驿兵变、杯酒释兵权知识。
2.
本题以历史图片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等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等知识。
3.
本题以历史图片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等知识。
4.
本题以历史图片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重文轻武政策及影响等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重文轻武政策及影响等知识。
23.【答案】(1)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后来元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忽必烈于1279年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契丹族;女真族。北宋与辽并立;南宋与金对峙。(或多个民族政权并立)
(3)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以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北地区的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等机构,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的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4)宋元时期驿站发达,元朝还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陆上丝绸之路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元时期的造船技术有了较大发展,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能制造适合远航的海船;宋元时期的航海技术也有了较大发展,中国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针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
【解析】(1)本题考查宋太祖、成吉思汗、忽必烈为国家统一作出的贡献,要求运用所学解读图片信息。已经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后来元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忽必烈于1279年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本题考查宋朝多个民族政权并立,要求理解历史题材的古诗词。第一小问:根据宋词中“北宋李纲“叱群议,赖寇公力挽,亲行天讨...虏情慑,誓书来,从此年年修好。’”可知反映的是北宋;与辽的澶渊之盟。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因此“虏”指的是契丹族。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根据宋词中“南宋陆游‘胡未灭, 鬓先秋,泪空流’”可知反映了陆游渴望抗击金军,收复中原。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因此“胡”指的是女真族。第二小问:从北宋李纲的词可以看出反映了北宋与辽并立的政治局面。从南宋陆游的词可以看出南宋与金对峙的政治局面。(或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
(3)本题考查元朝疆域,要求运用所学理解历史题材的古诗词。根据元曲“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过于汉唐”可知反映了元朝疆域辽阔,超过了汉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4)本题考查宋元时期湖州镜等商品远销的条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分析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湖州镜等商品远销的条件为宋元时期驿站发达,元朝还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陆上丝绸之路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元时期的造船技术有了较大发展,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能制造适合远航的海船;宋元时期的航海技术也有了较大发展,中国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针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