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4 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
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①生物适应环境 干旱地区植物的针状叶。
②生物影响环境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③环境影响生物 贫瘠土地上大花生长出小花生。
3.生态因素区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生物因素指生物彼此之间的关系
4.“朵朵葵花向太阳”体现了非生物因素中的光对生物的影响;“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非生物因素中的温度对生物的影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大树底下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因素对非生物环境影响。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1.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其中太阳能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养活生物;稳定大气成分,所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能够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帮助传播花粉、种子,所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各种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有机物成无机物,供给绿色植物再利用,所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物质,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不断增加的现象。
3.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起点是绿色植物,单方向流动,且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一个环节只能把所获能量的10%-20%传给下一环节,形成金字塔,这属于能量流动的特点。物质在生物界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是物质循环的特点。
4.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是生态系统要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5.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外来物种入侵。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物特征及生命现象的判断:
例题1.下列古诗描述的现象中,不包含生命现象的是( )
A.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答案】C。
【解析】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红杏、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中的红杏、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中的蜻蜓都是生物具有有生命现象,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自然现象,不属于生命现象。
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例题2.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下列现象能够体现生物适应环境的(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大树底下好乘凉
D.儿童疾走追黃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答案】D
【解析】A、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是白蚁在大堤内挖洞影响了大堤的牢固性,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间的竞争关系;不符合题意
C、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D、“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黄蝶与菜花颜色相近都是黄色的,不易被人或其他动物发现,是一种保护色,属于防御行为,体现生物适应环境。
3.生态系统的结构:
例题3.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
A.非生物部分和生产者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
D.非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
【答案】C
【解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组成应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4.食物链和食物网:
例题4.下列食物链中表述正确的是( )
A.猫头鹰→狐狸→兔子
B.青蛙→蛇→猫头鹰
C.草→兔子→狐狸→狼
D.植物遗体→真菌动物
【答案】C
【解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猫头鹰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而且箭头标反了,A错误;
青蛙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B错误;
该食物链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草与消费者的关系,C正确;
真菌是分解者,而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D错误。
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例题5.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库尔勒大草原
B.西双版纳原始森林
C.一块农田
D.一个池塘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营养结构最简单,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弱。
库尔勒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很,缺乏高大的植物,动植物种类虽然比森林生态系统少,但依然是非常丰富的,草原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故A不符合题意;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故B符合题意;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同野生植物相比,农作物抵抗旱、涝或病虫害的能力差,需要在栽培和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故C不符合题意;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和湖泊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等,由淡水体与其中的生物组成。淡水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饮用、灌溉及工业用水的水源,在调节气候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生物圈:
例题6.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圈的各组成部分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密切联系
B.生物所生活的环境是指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
C.生物圈是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它们生活的环境组成的
D.生物圈中的生物就是指各种大型动物和绿色开花植物
【答案】C
【解析】生物圈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故A错误;生物生活的环境包括生物生存的空间、以及各种影响因素,既有非生物因素,也有生物因素,故B错误;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故C正确;生物圈中的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故D错误。
1.(2022·滨州)小明家的狗生了四只小狗,出生几小时后便能吃奶。两个月后,小狗体重达到了2.5公斤。以上描述体现了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 )
①能生长发育②能繁殖后代③能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④能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题干中,“狗生了四只小狗”说明生物能够进行②繁殖后代;“出生几小时后便能吃奶”说明生物④能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小狗体重达到了2.5公斤”说明生物①能生长发育。
2.(2022·通辽)下列现象与生物特征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岸边的柳树长出嫩芽和新叶——生物能繁殖后代
B.鲸浮出水面时产生雾状水柱——生物能进行呼吸
C.树上的麻雀看到游人,拍打着翅膀飞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盛开的桃花,有的粉似朝霞,有的白似雪——生物具有变异现象
【答案】A
【解析】A.岸边柳枝发出嫩芽,并有新叶长出,表明生物能够生长,A符合题意。B.鲸需氧时常露出水面进行换气,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这说明鲸具有新陈代谢(呼吸)的生物特征,B不符合题意。
C.树上的麻雀看到游人,拍打着翅膀飞走了,说明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不符合题意。
D.盛开的桃花,有的粉的似霞,有的白的似雪,体现了生物具有变异现象,D不符合题意。
3.(2022·青岛)下列谚语或诗文蕴含丰富的生物学知识,能体现生物对环境影响的是(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答案】A
【解析】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白蚁在大堤内挖穴活动导致大堤的牢固性降低,洪水来临时容易溃堤,表明生物白蚁对环境大堤的影响,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A符合题意。
B.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代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所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了生物具有遗传的特点,B不符合题意。
C.“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的意思是: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体现了生物能够繁殖,C不符合题意。
D.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因此“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长开花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4.(2022·梧州)下列语句能体现生物之间竞争关系的是( )
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答案】C
【解析】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A不符合题意。
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体现了生物的生长和繁殖,B不符合题意。
C.草盛豆苗稀,草与豆苗竞争阳光、水分等物质,C符合题意。
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D不符合题意。
5.(2022·朝阳)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B.杂草和玉米互利共生
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是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D.青蛙的生活与昆虫有关,与温度、水分、空气等无关
【答案】C
【解析】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白蚁在大堤内挖穴活动导致大堤的牢固性降低,洪水来临时容易溃堤,表明生物白蚁对环境大堤的影响,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A不符合题意。
B.杂草和玉米属于竞争关系,B不符合题意。
C.生活在沙漠环境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以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缺水环境的适应,C符合题意。
D.青蛙的生活与昆虫有关,与温度、水分、空气等也有关,D不符合题意。
6.(2022·大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是( )
A.生产者和消费者
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生产者和非生物部分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答案】D
【解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
7.(2022·大连)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组成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蚯蚓是生产者,蝗虫是消费者
B.“蝗虫→食虫鸟→鹰”是其中一条食物链
C.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D.若该生态系统被重金属污染,则兔的体内重金属含量最多
【答案】C
【解析】A.蚯蚓是分解者,蝗虫是消费者,A不符合题意。
B.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起始点是生产者。“蝗虫→食虫鸟→鹰”中缺少生产者,不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B不符合题意。
C.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C符合题意。
D.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图中鹰是最高营养级,所以有毒物质在鹰体内积累最多,D不符合题意。
8.(2022·临沂)2021年12月6日,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审议了《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条例(草案)》,拟通过立法加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下图1示黄河湿地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组成的食物网,图2表示图1某条食物链中四种生物的相对数量,请根据图示回答以下问题。
(1)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作用,有“ ”之称。图1中,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部分还缺少 。
(2)图2中的乙对应图1中的生物是 ,此生物与鹭之间是 关系。从图1可以看出,鹭可从多条食物链中获取能量,这些能量的最初来源是水生植物固定的 。
(3)政府规定黄河湿地周边禁止建化工厂,因为化工厂产生的废水会破坏生态环境,有毒有害物质流入食物网,导致生态难以恢复。这说明湿地生态系统的 是有一定限度的。
(4)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黄河湿地的生物种类明显增加,所以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 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答案】(1)地球之肾;分解者
(2)蟹;捕食和竞争;太阳能或光能
(3)自我调节或自动调节
(4)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解析】(1)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有“地球之肾”之称。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分、空气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的食物网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若要构成生态系统还应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所以,图1中,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部分还缺少分解者。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一般来说,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相
对数量越少。图2中相对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丁甲乙丙,因此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丁→甲→乙→丙,与食物链“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蟹→鹭”对比可知,乙是蟹。鹭捕食蟹,是捕食关系,鹭和蟹都捕食浮游动物,是竞争关系。所以,蟹与鹭之间是捕食和竞争关系通常,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或光能)。所以,从图1可以看出,鹭可从多条食物链中获取能量,这些能量的最初来源是水生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光能)。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所以,化工厂产生的废水会破坏生态环境,有毒有害物质流入食物网,导致生态难以恢复。这说明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自动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
(4)生物的栖息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了生物的栖息环境,即保护了环境中的生物。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1.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物,根瘤菌供给豆科植物氮肥,二者之间的种间关系属于( )
A.捕食 B.竞争 C.共生 D.寄生
【答案】C
【解析】有些细菌与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这就是共生。根瘤菌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它为植物固定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被植物利用;而根瘤菌生活所需要的有机物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有机物。二者互惠互利,共同生活,属于共生关系。
2.在我国北方,梧桐树到了秋天会落叶,这体现了生物的哪些特征( )
①具有生长现象
②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③具有应激性
④能适应环境
⑤能繁殖后代
⑥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A.①②③ B.①②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答案】C
【解析】在我国北方,梧桐树一到冬天就落叶,说明了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具有应激性,这是梧桐对低温环境的适应。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
A.都需要营养
B.都能运动
C.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D.都能繁殖后代
【答案】B
【解析】由分析可知,生物都需要营养、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都能繁殖后代,而都能运动不属于生物的特征,如植物不会运动。
4.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植被丰富的树林中空气清新
B.人类工业生产排放污染物,造成酸雨
C.深山阴湿的岩石上长有苔藓
D.地衣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层形成
【答案】C
【解析】植被丰富的树林中空气清新、人类工业生产排放污染物,造成酸雨、地衣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层形成都属于生物影响环境;而深山阴湿的岩石上长有苔藓属于生物适应环境,C符合题意。
5.下列生命现象中,与“明月别枝惊鹊”所体现的生物特征相同的是( )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含羞草叶子受到触碰后会合拢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鲸鱼常浮出水面喷出雾状水柱
【答案】B
【解析】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的是生物有遗传的特性,不符合题意。
B、含羞草叶子受到触碰后会合拢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与“明月别枝惊鹊”所体现的生物特征相同,符合题意。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不符合题意。
D、鲸鱼常浮出水面喷出雾状水柱体现了生物能进行呼吸,不符合题意。
6.下列语句中,不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一山难容二虎”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答案】B
【解析】A、“一山不容二虎”的大体意思是两只老虎为争夺领地、食物、配偶等争斗,属于攻击行为,属于生物对生物的影响,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A不符合题意;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环境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不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B符合题意;
C、螳螂捕蝉揭示的是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即吃与被吃的关系,在成语“螳螂捕蝉”中,形成的食物链应为:树→蝉→螳螂,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C不符合题意。
D、草和豆苗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因此属于竞争关系,所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句中体现出豆苗与杂草间的生物关系是竞争关系,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D不符合题意。
7.“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其中包含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
A.生物能进行呼吸
B.生物有变异的特性
C.生物能繁殖
D.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答案】C
【解析】苔花有茎和叶,没有真正的根,植株矮小,属于苔藓植物;牡丹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属于被子植物,能开花结果,而苔藓不能。二者包含的生物特征是生物都能繁殖。
8.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是( )
A.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状
B.变色龙的体色能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C.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肥沃
D.枯叶蝶的外形像一片枯叶
【答案】C
【解析】A、仙人掌,叶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正确;
B、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目的是为了与环境颜色一致,避免敌害发现,属于保护色,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B正确。
C、蚯蚓能疏松土壤,蚯蚓在土壤中钻洞,使土壤疏松,有利于根的生长,体现了生物对环境土壤的影响,C错误;
D、枯叶蝶的体色与体形与一片枯叶非常相似,目的是为了与环境颜色一致,避免敌害发现,属于保护色,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D正确。
9.“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中丰富的植被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
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A.生物依赖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影响环境 D.生物适应环境
【答案】C
【解析】植物可以利用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和氧气,净化空气中的污染物,使空气清新。题干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中丰富的植植被,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作用。
10.下列各项中,能正确表示一条完整食物链的是( )
A.草→蝗虫→食虫鸟→鹰 B.蝗虫→草→食草籽的鸟
C.鹰→食虫鸟→蝗虫→蛇 D.草←蝗虫←蛇←食虫鸟
【答案】A
【解析】A、该链状结构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草和消费者蝗虫、食虫鸟、鹰它们四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一条食物链。A正确;
B、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B错误;
C、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该链状结构没有生产者,箭头指向出现错误。C错误;
D、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该链状结构箭头指向出现错误。D错误。
11.下列各项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一块麦田中所有小麦 B.一条河流中所有动物
C.一个池塘里全部生物 D.一片完整的自然草原
【答案】D
【解析】A、一块麦田中所有小麦,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植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A不符合题意;
B、一条河流中所有动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动物部分,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意;
C、一个池塘里全部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没有环境部分,不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C不符合题意;
D、一片完整的自然草原,既包括了生物部分,也有环境部分,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符合题意.
12.兔吃草,狐狸吃兔。这三种生物之间形成的食物链应写成( )
A.草→狐狸→兔 B.草→兔→狐狸 C.兔→草→狐狸 D.狐狸→兔→草
【答案】B
【解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草原上,兔吃草,兔又会被狐狸捕食,因此形成的食物链是草→兔→狐狸。
1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B.一块农田中的农作物可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C.沼泽是典型的淡水生态系统
D.过度放牧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
【答案】D
【解析】A、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A错误;
B、一块农田中的农作物是植物,属于生产者,B错误;
C、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C错误;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如过度放牧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D正确。
14.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主要内部因素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气候条件 D.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答案】D
【解析】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和数量越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反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弱。
15.下列可以称为生态系统的是( )
A.一个鱼缸中所有鱼、水草、虫
B.池塘及池塘里的所有生物
C.一个池塘的全部鱼类和浮游生物
D.垫江牡丹湖中的全部微生物
【答案】B
【解析】A、一个鱼缸中所有的鱼、水草、虫,只有部分生物成分,没有非生物成分,不能构成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B、池塘及池塘里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属于生态系统,符合题意;
C、一个池塘的全部鱼类和浮游生物只具有部分生物成分,没有分解者,不能构成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D、垫江牡丹湖中的全部微生物只有部分生物成分,没有其他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不能构成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16.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A.甲、乙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B.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C.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答案】B
【解析】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图中相对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丙、甲、乙、丁,因此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丁因食物增加而增加,甲因捕食者乙增加而减少,丙因捕食者甲减少而增加,因此会引起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而不是引起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故选项B正确。
17.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白鹭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鳜鱼用鳃呼吸
B.桃花的子房发育成果实,受精卵发育成种子
C.相对于白鹭和鳜鱼,桃树的细胞结构没有线粒体
D.白鹭、桃树、鳜鱼及西塞山前的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A
【解析】A、白鹭是鸟类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鳜鱼是鱼类,用鳃呼吸,用鳍游泳,正确;
B、一朵花中完成传粉与受精后,只有子房继续发育,子房的发育情况为:
可见,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胚。错误;
C、动植物共有的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桃树也有线粒体,错误;
D、由分析可知,生态系统即包括生物成分,也包括非生物成分,白鹭、桃树、鳜鱼和西塞山前所有生物都是生物成分,没有非生物成分,不能构成生态系统,错误。
18.生态系统大可以是生物圈,小可以是一个小花园。组成生态系统必须具备下列哪些成分( )
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生产者与分解者
C.空气、水、阳光和适宜的温度
D.非生物环境与生物
【答案】D
【解析】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缺少非生物部分,A错误。
B、生产者与分解者,缺少消费者和非生物部分,B错误。
C、空气、水、阳光、适宜的温度是非生物部分,缺少生物部分,C错误。
D、生物部分与非生物部分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正确。
19.“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传统农业的辉煌成就之一,也是最早和最生动的一种生态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做法是积极种植能固氮的豆科植物,收集人畜粪便、枯枝败叶以及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等,经过一定方式处理后,转化为有机肥料施用到农田中。请结合如图回答:
(1)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与豆科植物相比,根瘤菌细胞在结构上的明显不同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枯枝败叶中的有机物转化为肥料需经________的分解作用完成,这不仅净化了环境,而且使生物圈中的________得以周而复始地循环。
(3)图中的牲畜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能量沿食物链传递是逐级递减的,因此,多食用________( 肉类/粮食)制品能够缓解全球粮食危机。
(4)传统杀虫剂中的有害物质会在消费者体内造成富集现象,就如图而言,对 ________的危害最大。近年来,人们更多地采用生物防治来控制农业害虫,该防治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答一条)。
(5)上述做法为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提供了借鉴。请列举两个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共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分解者;物质;
(3)二;粮食;
(4)人;不污染环境;
(5)利用人畜粪便和秸秆生产沼气。
【解析】(1)根瘤菌是细菌,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因此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共生关系。根瘤菌与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是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根瘤菌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植物细胞具有成形的细胞核。
(2)在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中,细菌、真菌把动植物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可见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促进和物质的循环。
(3)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有:作物→人,作物→牲畜→人。可见牲畜是第二营养级。能量沿食物链传递是逐级递减的,要想缓解粮食危机应该减少能量的消耗,可通过缩短食物链的方式。因此多食用粮食制品能够缓解全球粮食危机。
(4)根据生物富集现象,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逐渐积累,越往食物链的末端,有害物质越多,人在食物链的最末端,受到的危害最大。采用生物防治来控制农业害虫,可减少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
(5)为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应禁止焚烧秸秆,利用人畜粪便和秸秆生产沼气,垃圾发电,秸秆生产酒精等。
20.如图一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图二表示该食物网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草原生态系统中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光、温度、空气、水分、鼠、兔等因素统称为________。
(2)图一中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________。图二中的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________,此生物与鹰的关系是________。
(3)生长在该草原上的蘑菇,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________,其体内储存的能量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传递给植物。
(4)图一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鹰占第________营养级(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一个营养级)。
【答案】(1)生态因素
(2)增多;蛇;竟争和捕食
(3)分解者;不能
(4)5;三、四
【解析】(1)在生物学上,把草原生态系统中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光、温度、空气、水分、鼠、兔等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
(2)图一中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鹰的营养充足,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增多。图二表示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相对含量,则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丁→乙→甲→丙(草→鼠→蛇→鹰),图二中的甲对应的生物是蛇。鹰吃蛇属于捕食关系,鹰和蛇都吃鼠属于竞争关系,因此此生物与鹰存在的关系有捕食和竞争。
(3)蘑菇属于真菌,能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其体内贮存的能量不能传递给植物。
(4)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相互关联,就形成了食物网,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其中鹰占两个营养级,即第三、四营养级。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4 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
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①生物适应环境 干旱地区植物的针状叶。
②生物影响环境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③环境影响生物 贫瘠土地上大花生长出小花生。
3.生态因素区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生物因素指生物彼此之间的关系
4.“朵朵葵花向太阳”体现了非生物因素中的光对生物的影响;“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非生物因素中的温度对生物的影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大树底下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因素对非生物环境影响。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1.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其中太阳能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养活生物;稳定大气成分,所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能够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帮助传播花粉、种子,所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各种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有机物成无机物,供给绿色植物再利用,所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物质,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不断增加的现象。
3.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起点是绿色植物,单方向流动,且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一个环节只能把所获能量的10%-20%传给下一环节,形成金字塔,这属于能量流动的特点。物质在生物界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是物质循环的特点。
4.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是生态系统要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5.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外来物种入侵。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物特征及生命现象的判断:
例题1.下列古诗描述的现象中,不包含生命现象的是( )
A.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例题2.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下列现象能够体现生物适应环境的(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大树底下好乘凉
D.儿童疾走追黃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3.生态系统的结构:
例题3.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
A.非生物部分和生产者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
D.非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
4.食物链和食物网:
例题4.下列食物链中表述正确的是( )
A.猫头鹰→狐狸→兔子
B.青蛙→蛇→猫头鹰
C.草→兔子→狐狸→狼
D.植物遗体→真菌动物
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例题5.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库尔勒大草原
B.西双版纳原始森林
C.一块农田
D.一个池塘
6.生物圈:
例题6.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圈的各组成部分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密切联系
B.生物所生活的环境是指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
C.生物圈是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它们生活的环境组成的
D.生物圈中的生物就是指各种大型动物和绿色开花植物
1.(2022·滨州)小明家的狗生了四只小狗,出生几小时后便能吃奶。两个月后,小狗体重达到了2.5公斤。以上描述体现了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 )
①能生长发育②能繁殖后代③能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④能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022·通辽)下列现象与生物特征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岸边的柳树长出嫩芽和新叶——生物能繁殖后代
B.鲸浮出水面时产生雾状水柱——生物能进行呼吸
C.树上的麻雀看到游人,拍打着翅膀飞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盛开的桃花,有的粉似朝霞,有的白似雪——生物具有变异现象
3.(2022·青岛)下列谚语或诗文蕴含丰富的生物学知识,能体现生物对环境影响的是(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4.(2022·梧州)下列语句能体现生物之间竞争关系的是( )
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5.(2022·朝阳)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B.杂草和玉米互利共生
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是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D.青蛙的生活与昆虫有关,与温度、水分、空气等无关
6.(2022·大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是( )
A.生产者和消费者
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生产者和非生物部分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7.(2022·大连)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组成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蚯蚓是生产者,蝗虫是消费者
B.“蝗虫→食虫鸟→鹰”是其中一条食物链
C.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D.若该生态系统被重金属污染,则兔的体内重金属含量最多
8.(2022·临沂)2021年12月6日,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审议了《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条例(草案)》,拟通过立法加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下图1示黄河湿地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组成的食物网,图2表示图1某条食物链中四种生物的相对数量,请根据图示回答以下问题。
(1)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作用,有“ ”之称。图1中,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部分还缺少 。
(2)图2中的乙对应图1中的生物是 ,此生物与鹭之间是 关系。从图1可以看出,鹭可从多条食物链中获取能量,这些能量的最初来源是水生植物固定的 。
(3)政府规定黄河湿地周边禁止建化工厂,因为化工厂产生的废水会破坏生态环境,有毒有害物质流入食物网,导致生态难以恢复。这说明湿地生态系统的 是有一定限度的。
(4)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黄河湿地的生物种类明显增加,所以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 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1.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物,根瘤菌供给豆科植物氮肥,二者之间的种间关系属于( )
A.捕食 B.竞争 C.共生 D.寄生
2.在我国北方,梧桐树到了秋天会落叶,这体现了生物的哪些特征( )
①具有生长现象
②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③具有应激性
④能适应环境
⑤能繁殖后代
⑥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A.①②③ B.①②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
A.都需要营养
B.都能运动
C.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D.都能繁殖后代
4.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植被丰富的树林中空气清新
B.人类工业生产排放污染物,造成酸雨
C.深山阴湿的岩石上长有苔藓
D.地衣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层形成
5.下列生命现象中,与“明月别枝惊鹊”所体现的生物特征相同的是( )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含羞草叶子受到触碰后会合拢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鲸鱼常浮出水面喷出雾状水柱
6.下列语句中,不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一山难容二虎”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7.“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其中包含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
A.生物能进行呼吸
B.生物有变异的特性
C.生物能繁殖
D.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8.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是( )
A.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状
B.变色龙的体色能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C.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肥沃
D.枯叶蝶的外形像一片枯叶
9.“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中丰富的植被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
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A.生物依赖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影响环境 D.生物适应环境
10.下列各项中,能正确表示一条完整食物链的是( )
A.草→蝗虫→食虫鸟→鹰 B.蝗虫→草→食草籽的鸟
C.鹰→食虫鸟→蝗虫→蛇 D.草←蝗虫←蛇←食虫鸟
11.下列各项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一块麦田中所有小麦 B.一条河流中所有动物
C.一个池塘里全部生物 D.一片完整的自然草原
12.兔吃草,狐狸吃兔。这三种生物之间形成的食物链应写成( )
A.草→狐狸→兔 B.草→兔→狐狸 C.兔→草→狐狸 D.狐狸→兔→草
1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B.一块农田中的农作物可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C.沼泽是典型的淡水生态系统
D.过度放牧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
14.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主要内部因素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气候条件 D.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15.下列可以称为生态系统的是( )
A.一个鱼缸中所有鱼、水草、虫
B.池塘及池塘里的所有生物
C.一个池塘的全部鱼类和浮游生物
D.垫江牡丹湖中的全部微生物
16.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A.甲、乙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B.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C.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17.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白鹭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鳜鱼用鳃呼吸
B.桃花的子房发育成果实,受精卵发育成种子
C.相对于白鹭和鳜鱼,桃树的细胞结构没有线粒体
D.白鹭、桃树、鳜鱼及西塞山前的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18.生态系统大可以是生物圈,小可以是一个小花园。组成生态系统必须具备下列哪些成分( )
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生产者与分解者
C.空气、水、阳光和适宜的温度
D.非生物环境与生物
19.“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传统农业的辉煌成就之一,也是最早和最生动的一种生态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做法是积极种植能固氮的豆科植物,收集人畜粪便、枯枝败叶以及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等,经过一定方式处理后,转化为有机肥料施用到农田中。请结合如图回答:
(1)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与豆科植物相比,根瘤菌细胞在结构上的明显不同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枯枝败叶中的有机物转化为肥料需经________的分解作用完成,这不仅净化了环境,而且使生物圈中的________得以周而复始地循环。
(3)图中的牲畜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能量沿食物链传递是逐级递减的,因此,多食用________( 肉类/粮食)制品能够缓解全球粮食危机。
(4)传统杀虫剂中的有害物质会在消费者体内造成富集现象,就如图而言,对 ________的危害最大。近年来,人们更多地采用生物防治来控制农业害虫,该防治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答一条)。
(5)上述做法为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提供了借鉴。请列举两个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如图一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图二表示该食物网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草原生态系统中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光、温度、空气、水分、鼠、兔等因素统称为________。
(2)图一中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________。图二中的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________,此生物与鹰的关系是________。
(3)生长在该草原上的蘑菇,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________,其体内储存的能量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传递给植物。
(4)图一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鹰占第________营养级(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一个营养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