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辽宁省沈阳市第120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初质量监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有商一代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明。这一时期中国特别是中原地区的青铜器大多为礼器、乐器和兵器,很少有农具,很少见人物或动植物的青铜形象。这反映了( )
A.“甲兵不起而王”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D.“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2.(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彼此吸纳走向融合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C.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D.迎合新兴地主政治诉求
3.(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秦简《日书》成书于商鞅变法后,是流行于当时社会下层的一种用于推择时日、判断吉凶的生产、生活手册。根据考古研究,《日书》中记载有极多的经商吉日。这说明( )
A.商鞅变法是秦朝统一的重要条件
B.当时迷信盛行干扰经济发展
C.国家政策不能完全左右经济结构
D.文物文献结合才能确认真相
4.(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
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地方行政制度有所发展
C.大一统的政治诉求 D.华夷之辩的思想占主流
5.(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到宋代,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的现象。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士人价值观念的转变 B.选官制度的改变
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专制集权的强化
6.(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的政权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效仿了汉人的国家治理模式 B.根植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C.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D.有效巩固了国家疆域的统一
7.(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汉、唐、宋有干与朝政之奄宦,无奉行奄宦之朝政。今……天下之财赋,先内库而后太仓。天下之刑狱,先东厂而后法司。其他无不皆然。”这番言论反映了明代(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六部沦为宦官臣属
C.中央集权的巩固 D.内阁掌握朝政实权
8.(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宋人诗句与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诗句 历史现象
A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人身控制在减弱
B 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 雇佣劳动普遍化
C 尽将精好输公贼,次把斗升求市人 赋税征收货币化
D 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 土地利用率提高
A.A B.B C.C D.D
9.(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康熙年间议定“有贩米私出外洋者……严查禁止,使湖广、江西贩买之米俱入江南、浙江地方,则米价自平”。乾隆年间,湖广总督议及米价措施时,要求防止“搬运出洋”“于通洋口岸,严查禁惩”。这些措施旨在( )
A.严格限制区域间长途贩运 B.提高南方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
C.维护国内粮食市场的稳定 D.破除江南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
10.(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戊戌维新派通过使“人”民族化、“契约”法纪化、“个人”集体化、“权利”义务化的方式改造西方“人权”理论,建立了新的“民权”说。这一理论( )
A.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
B.试图通过“限制”民权来争取民族独立
C.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D.成为“限制”君权推动维新变法的基础
11.(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 1900年,梁启超写下著名的《少年中国说》,自此以后,“少年中国”一词便迅速流行开来。但总的来说,“少年中国”的符号意义,五四运动以前,以“国家”为中心,五四运动之后,开始转移到以“少年”为中心。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危机暂时得到缓解 B.青年的进步性受到社会认可
C.进化论思想进一步传播 D.时代转换推动国家改造进程
12.(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五四运动爆发后,胡适对其曾评价说:“凡在变态的社会与国家内,政治太腐败了,而无代表民意机关存在着;那么,干涉政治的责任,必定落在青年学生身上了。”晚年却认为五四运动是对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政治性干扰”。胡适这一认识的变化反映了( )
A.历史解释需要不断被重构 B.历史解释受阶级立场影响
C.救亡与启蒙间的矛盾冲突 D.五四运动反帝爱国的性质
13.(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 1934年,《红色中华》曾记录了江西兴国的一位女工的发言:“以前女人都是被男人管的,现在我们女人都不受男人管理。以前女人话事(赣南方言,说话)也不自由,现在我们女人可以在会场上演说;以前我们女人不能在外面做事,现在我们女人都热烈地参加革命工作。”这表明在当时( )
A.中国共产党积极构建革命统一战线
B.民国时期妇女受西方思想影响较大
C.苏维埃政权积极推进苏区社会变革
D.国民革命引发了妇女解放的新浪潮
14.(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为实行“社会革命”,1948年国民党当局推出《农地改革法草案》。条文中规定了土地农有、温和地补偿地主“地价”、现役军人服役期间得准其保留农地所有权、自耕农民得加入当地农业合作社等内容。据此判断,这一草案的颁布( )
A.有利于扩大国民党的阶级基础
B.说明国民党效法共产党进行土地革命
C.是国民政府对民族危机的应对
D.体现了国民党对改进统治秩序的思考
15.(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下图为1937—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提出的关于宣传大生产运动、财政经济政策、耕种作物要求、生产与战斗相结合的经济类标语口号的统计情况。据此判断,其中④为宣传( )
A.大生产运动 B.财政经济政策
C.生产与战斗相结合 D.耕种作物要求
16.(2023高三下·长春开学考)1955年,新中国外交部制定了《培养外交干部十二年规划》,1958年又制定了以“通用语言为主,提高质量,增加数量,补齐语种”为中心任务的《十年规划》等培养外交人才的措施,初步健全了外交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新中国外交部这些举措旨在:( )
A.强化“一边倒”外交方针 B.拓展与美英等国建交新途径
C.践行“不结盟”外交政策 D.扩大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局面
17.(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1992年至今,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鼓励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允许“四荒”(荒水、荒滩、荒山、荒坡)使用权的拍卖,推进乡镇企业股份制改造等。这些政策( )
A.提高了乡镇企业生产积极性
B.推动了农业的规模集约经营
C.促进了农业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D.实现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发展
18.(2018高一下·城固开学考)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导致“宪法”具有这个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人民代表大会制尚未建立
C.新民主主义的过渡尚未结束 D.社会主义工业化尚未结束
19.(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 1964年至1965年,一大批工人、干部、科技人员和解放军官兵告别繁华的都市,举家西迁。中国在西南、西北部署的新建、扩建和续建四川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成昆铁路、重庆兵器工业基地、湖北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等大中型项目300多个。上述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为了改变全国工业布局 B.国家安全发展的需要
C.加速中国现代化的完成 D.实现全国人口大迁移
20.(2022高一上·绍兴期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我们坚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下列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措施,排序正确的是( )
①《告台湾同胞书》 ②《反分裂国家法》
③“九二共识” ④汪辜会谈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④② D.④③①②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21.(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成祖朱棣命翰林院学士胡广等人编写了官学教材《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并将三大全刊赐天下。自此,三大全成为全国各类各级学校的核心教材。《大明太宗孝文皇帝实录》卷一五八记载:“(此举)使天下之人,获睹经书之全,探见圣贤之蕴……使家不异政,国不异俗。”
——摘编自刘爱华《明清时期学校教材研究》
材料二:1877年5月,传教士在上海成立“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旨在为教会学校及洋务学堂编译用于课堂教学的文本资源。由此,正式诞生了中国近代编译出版教科书的专门组织,“教科书之名自是始于我国矣。”到1890年,据统计,学校教科书委员会共出版、审定书籍图表98种189册。其中,供给学校教学采用的教科书有数学类8种,科学类45种,历史类4种,地理类9种,道学类(包括哲学和宗教)19种,读本类1种,其他12种。
——摘编自吴洪成《西方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早期学校教科书》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使用的中小学教科书主要汲取了苏联经验、延安经验和民国经验。1950年12月,我国组建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从全国调入一批高水平人才编写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科书,开始实行中小学教科书国家统编制(又称“国定制”),即“一纲一本”教科书政策。1996年10月,根据需要,国家教委颁布了新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对“教材审定制”作出了详细安排及规定。
——摘编自卢德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政府编写官方教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近代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编译教科书的活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小学教科书编写的特点。
22.(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诸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展的做法,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大都遣镇北方,前朝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仍被明朝继承。为防范“北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明朝对南部边疆也未放弃经营。在南部蛮夷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卫所军士有军籍,携带家眷子女,世代相继为军户。军士中大部分参加屯田,小部分驻防。在南部边疆各省,郡县、卫所互为表里,施政则相辅相制。卫所主要安置在农业地 区及形胜险要之处,遂形成大规模的军事性质的移民浪潮,推动了卫所地区社会的发展。在设置卫所以外蛮夷 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
——摘编自方铁《论元 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前后,为巩固和建设边疆,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多样的政策措施对边疆进行治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建国的政治纲领,对民族政策做了全面规定。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派遣民族访问团赴西南、内蒙、东北等民族地区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宣讲,积极争取边疆各少数民族对新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实现新生政权的稳固。与此同时,中央人民政府下发《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和侮辱。为实现共同纲领民族政策的需要进行培养民族干部,在北京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原新疆学院改称民族学院。截至 1952 年 6 月,全国已建立各级民族自治区共 130 多个,自治区内少数民族人口约计 450 万人。
——摘编自白江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对南北边疆治理不同措施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治理边疆的主要特点。
23.(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图为中国古代制度(部分)简图
试从图中任选两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阐释。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商代中原地区的青铜器大多为礼器、乐器和兵器,很少有农具,体现了统治者对祭祀和军事的重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与材料相符,C项正确;
“甲兵不起而王”体现的是不用军队就能称王天下,反映了社会稳定,政治清明,兵戈止战的局面,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以民为本,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
“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体现了对民众和农业生产的重视,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商朝的政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商代青铜器的政治功能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2.【答案】B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老子及其思想主张;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苛政猛于虎”“率兽而食人”“轻用民死”等信息可以看出,老子、孔子、孟子以及庄子都反对政府过度剥削百姓,认识到统治者要以民为本、爱惜民力,反映出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B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诸子百家的民本主张,不是强调思想融合,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统治者的态度,C项错误;
老子和孔子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苛政猛于虎”“率兽而食人”“轻用民死”,结合诸子百家的民本思想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秦朝沿袭该政策。依据材料“极多的经商吉口”可以看出当时商业仍然流行,这说明国家政策并不能完全改变经济结构,C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商鞅变法与秦朝统一的关系,A项错误;
“吉日”之说虽然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但没有体现出对经济发展的干扰,B项错误;
D项中“必须”的说法过于绝对化,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极多的经商吉口”,结合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以及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状况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4.【答案】C
【知识点】两汉的史学与文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歌颂国家统一的表述,这反映了汉代重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C项正确;
“四海之内”等表述并未体现边疆治理的完善,A项错误;
材料不能说明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有所发展,B项错误;
“四海之内”等说法并未强调“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两汉时期的史学,解题的关键是 “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联系两汉时期史学著作的内容和大一统的时代特征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科举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可知,反映的是宋代门第观念的淡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科举制的发展完善,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门第观念淡化,B项正确;
士人价值观念的转变是科举制发展的结果,不是原因,A项错误;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而且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
材料与专制集权强化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变化,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结合宋代科举制发展对社会变化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6.【答案】B
【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下都有多个民族,“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都是为了迎合各个民族发展的不同而采取的具有特色的管理措施,B项正确;
“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是少数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没有效仿汉人的治国模式,A项错误;
这些制度没有实现疆域内各民族平等,C项说法绝对化,错误;
“四等人制”造成了各民族之间的不平等,激化了民族矛盾,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辽夏金元的制度创新,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特点和辽夏金元的制度创新及其特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7.【答案】A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宦官、东厂专权均与君主专制强化有关,其权力来源于君主个人的信任,A项正确;
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明朝的中央机构,属于君主专制的范畴,而非中央集权,C项错误;
明朝内阁没有掌握实权,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明朝宦官、东厂专权出现的原因和实质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8.【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材料“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体现的是同一块土地上种植豆类植物和桑树,同一块水塘种植绿荷,反映了土地利用率提高,D项正确;
材料“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体现的是桑麻种植很多,自己生活在太平盛世,没有体现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与否,A项错误;
材料“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体现的是人们晒蚕子、买卖鱼苗的情形,不能看出雇佣劳动,更谈不上普遍,B项错误;
材料“尽将精好输公贼,次把斗升求市人”体现的是百姓把好的粮食当做赋税交给国家,把次一点的卖到市场,说明当时赋税征收依然是实物,而非货币,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中的诗句,分析其反映的历史现象,注意诗句与历史现象的逻辑关系,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有贩米私出外洋者……严查禁止,使湖广、江西贩买之米俱入江南、浙江地方,则米价自平”、“要求防止‘搬运出洋’、‘于通洋口岸,严查禁惩’”可知,康熙、乾隆时期,为了平抑国内粮价,严厉禁止米粮出口。由此可知,清政府实行这些措施是为了维护国内市场的稳定,C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严格禁止粮食出口,并没有限定区域间的长途贩运,A项错误;
清政府严厉禁止粮食出口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内市场的稳定,而不是为了提高两湖地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也不是为了消除江南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BD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有贩米私出外洋者……严查禁止,使湖广、江西贩买之米俱入江南、浙江地方,则米价自平”、“要求防止‘搬运出洋’、‘于通洋口岸,严查禁惩’”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0.【答案】B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通过使‘人’民族化、‘契约’法纪化、‘个人’集体化、‘权利’义务化的方式改造西方‘人权’理论,建立了新的‘民权’说”可知,维新派用民族化、法纪化、集体化、义务化的方式改造西方“人权”理论。结合所学可知,这种新的“民权”说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西方“人权”理论,解放、扩大人权的本义,相较而言,体现了对民权的限制,其目的是更好地与中国国情结合,便于推进维新变法,争取民族独立,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A项错误;
材料的主旨并没有体现从根本上否定君主专制制度,C项错误;
材料的主旨并不是限制君权,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通过使‘人’民族化、‘契约’法纪化、‘个人’集体化、‘权利’义务化的方式改造西方‘人权’理论,建立了新的‘民权’说”,结合维新思想的内容及其目的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少年中国”的符号意义五四运动前后发生变化,五四运动前以“国家”为中心,是因为需要唤起民众的国家和民族意识,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和五四运动的洗礼,民众的国家意识已很强烈;五四运动后以“少年”为中心,是因为五四运动后国家改造需要青年人才的支撑,即时代转换推动国家改造的进程,D项正确;
五四运动时期民族危机依然很严重,A项错误;
青年的进步性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已得到社会认可,B项错误;
进化论思想对“少年中国”的传播有一定影响,但并非主要原因,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把握“少年中国”的符号意义,结合五四运动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2.【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爆发后胡适对学生的爱国运动是持赞成态度的,但是晚年却认为五四运动是对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政治性干扰”。这说明胡适在不同时期对五四运动具有不同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原因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无产阶级开始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并最终取得胜利,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胡适对这一结果不满,因此出现这一变化,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胡适在不同时期对五四运动的评价不同,并非对历史的正确解释,A项错误;
救亡和启蒙的矛盾在当时就有,不是胡适后来看法改变的原因,C项错误;
五四运动反帝爱国的性质由其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决定,与胡适看法的变化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把握胡适认识的变化,结合五四运动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3.【答案】C
【知识点】中华苏维埃政权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34 年,《红色中华》曾记录了江西兴国的一位女工的发言......以前女人都是被男人管的,现在我们女人都不受男人管理。以前女人话事(赣南方言,说话)也不自由,现在我们女人可以在会场上演说;以前我们女人不能在外面做事,现在我们女人都热烈地参加革命工作”并结合所学可知,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建立,推动了江西的社会变革,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现象,C项正确;
中国共产党积极构建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大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
民国时期妇女受西方思想影响较大,材料中没有体现西方思想,B项错误;
国民革命的时间是1924—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1934年”、地点“江西”,结合中华苏维埃政权建立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4.【答案】D
【知识点】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时间“1948年”和《农地改革法草案》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在解放战争节节败退背景下,希望给予农民、军人这些阶层一定的利益,来补救时局,强化自己的统治秩序,D项正确;
农民阶级不是国民党阶级基础,A项错误;
《农地改革法草案》属于土地改革,而非革命,B项错误;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一时期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面对的是阶级矛盾激化、统治危机加剧的危机,而非民族危机,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统治危机,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材料中《农地改革法草案》的内容,结合解放战争后期国民政府的统治危机和应对举措及其目的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5.【答案】C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37-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提出的关于宣传大生产运动、财政经济政策、耕种作物要求、生产与战斗相结合的经济类标语口号的统计情况”并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10月至1938年10月中国处于战略防御阶段,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中国处于战略相持阶段,1944年1月至1945年8月中国处于局部反攻和抗战胜利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主战场,此时中共根据地出现严重经济困难,因此其口号为生产与战斗相结合,C项正确;
大生产运动是战略相持阶段中共生产的表现,A项错误;
财政经济政策在抗日根据地建设中始终保持重要地位,B项错误;
耕种作物要求在抗战时期内容较少,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敌后战场的抗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和口号,结合抗日战争的进程以及敌后战场抗战的情况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6.【答案】D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55年,新中国外交部制定了《培养外交干部十二年规划》,1958年又制定了以‘通用语言为主,提高质量,增加数量,补齐语种’为中心任务的《十年规划》等培养外交人才的措施,初步健全了外交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举措旨在扩大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局面,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以后,中国与苏联等国关系逐渐恶化,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拓展与美英等国建交新途径”与史实不符,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结盟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政策,这与材料所示时间不符,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1955年,新中国外交部制定了《培养外交干部十二年规划》,1958年又制定了以‘通用语言为主,提高质量,增加数量,补齐语种’为中心任务的《十年规划》等培养外交人才的措施,初步健全了外交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及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进行分析。
17.【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1992年至今,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如鼓励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允许“四荒”(荒水、荒滩、荒山、荒坡)使用权的拍卖,推进乡镇企业股份制改造等。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之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材料中的政策正体现了市场经济的特点,C项正确;
材料只是涉及政策,没有体现这些政策对乡镇企业积极性的影响,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集约经营,B项错误;
D项中“实现了”的说法绝对化,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农业产业结构转型,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材料中的政策,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提出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8.【答案】A
【知识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解析】【分析】“这个宪法”是指1954年宪法,1954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还没完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宪法的性质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故答案为A项。
1954年宪法颁布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起来,B项说法错误,排除;
CD项说法正确,但不是导致“宪法”具有这个特点的主要原因,均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较为简单,结合1954年宪法的相关知识即可。
19.【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1964年至1965年,大批人员举家西迁,在西南、西北进行工业化建设。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严峻的战争威胁,我国实行三线建设。因此材料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出于国家安全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
改变全国工业布局、现代化建设是三线建设的间接原因,AC两项错误;
全国人口大迁移是三线建设的结果,不是原因,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全面建设主义时期的三线建设及其背景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0.【答案】C
【知识点】“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1979年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 2005年颁布了《反分裂国家法》; 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了 “九二共识”;汪辜会谈发生于1993年;故C正确,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相关史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1.【答案】(1)原因:明朝政权的建立;程朱理学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民风民俗的养 成。
(2)积极性:有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有助于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对西学东渐及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产生了积极作用。
消极性:渗透了西方意识观念,服务于其侵略需要
(3)特点:主要学习苏联经验;由国家统编,体现国家意志;蕴含人民教育思想;高度重视基础教育,成立专门出版社。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近代中国学校教育;现代中国学校教育
【解析】【分析】(1)原因:依据材料“明成祖朱棣”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政权的建立;依据“《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并将三大全刊赐天下”并结合所学可知,程朱理学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依据“(此萃)使天下之人,获睹经书之全,探见圣贤之蕴……使家不异政,国不异俗”可知,有利于民风民俗的养成。
(2)评价:积极性:依据材料“1877年5月”、“旨在为教会学校及洋务学堂编详用于课堂教学的文本资源”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依据“正式诞生了中国近代编译出版教科书的专门组织”、“供给学校教学采用的教科书有数学类8种,科学类45种,历史类4种,地理类9种,道学类(包括哲学和宗教)19种,读本类1种,其他12种”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助于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对西学东渐及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产生了积极作用。消极性:依据材料“供给学校教学采用的教科书有数学类8种,科学类45种,历史类4种,地理类9种,道学类(包括哲学和宗教)19种,读本类1种,其他12种”并结合近代列强侵华的目的可知,渗透了西方意识观念,服务于其侵略需要。
(3)特点:依据材料“主要汲取了苏联经验”可知,主要学习苏联经验;依据“我国组建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从全国调入一批高水平人才编写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科书,开始实行中小学教科书国家统编制”可知,由国家统编,体现国家意志;蕴含人民教育思想;高度重视基础教育,成立专门出版社。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近代以及现代中国的教育。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政治、思想以及民俗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第三问,依据材料三,从外部因素、主导者、教育思想、机构等角度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2.【答案】(1)积极意义:维护了南北边疆的稳定;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交融。
(2)特点:坚持党的领导;依据宪法性文件全面治理;治理边疆措施多样;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发展理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民族团结平等。
【知识点】明朝的内陆边疆关系;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1)积极意义:根据材料一“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诸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展的做法,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对南北边疆治理的不同措施维护了南北边疆的稳定;根据“在设置卫所以外蛮夷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并结合所学可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根据“卫所主要安置在农业地区及形胜险要之处,遂形成大规模的军事性质的移民浪潮,推动了卫所地区社会的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交融。
(2)特点:根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前后,为巩固和建设边疆,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多样的政策措施对边疆进行治理”可知,治理边疆措施多样;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建国的政治纲领,对民族政策做了全面规定”可知,依据宪法性文件全面治理;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派遣民族访问团赴西南、内蒙、东北等民族地区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宣讲,积极争取边疆各少数民族对新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实现新生政权的稳固”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治理边疆坚持党的领导;根据“与此同时,中央人民政府下发《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和侮辱”可知,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发展理念;根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可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民族团结平等。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和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边疆治理。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对南北边疆稳定、对国家统一、对边疆的开发以及对民族交融等方面的影响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从党的领导、法律、方式、理念以及民族政策等角度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3.【答案】示例:
关键词:分封制、郡县制。
主题: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补充关键词:行省制。
阐释: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崩溃。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亲自任免。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的演变,这一演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各族人民交流交融和国家统一。
【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制度,结合所学对这些制度进行分类归纳并选择。如选择“分封制”“郡县制”,这两个制度是西周和秦朝的地方制度,因此得出主题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然后结合元朝的行省制度进行补充。最后结合分封制、郡县制以及行省制的演变过程、内容以及影响进行阐述。也可选择其他制度,结合相关知识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示信息的主旨,对图示中反映的是制度进行归类,然后选择两个,得出主题,结合所学补充一个,最后结合这些制度的内容、演变过程以及影响分析阐述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辽宁省沈阳市第120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初质量监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有商一代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明。这一时期中国特别是中原地区的青铜器大多为礼器、乐器和兵器,很少有农具,很少见人物或动植物的青铜形象。这反映了( )
A.“甲兵不起而王”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D.“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商代中原地区的青铜器大多为礼器、乐器和兵器,很少有农具,体现了统治者对祭祀和军事的重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与材料相符,C项正确;
“甲兵不起而王”体现的是不用军队就能称王天下,反映了社会稳定,政治清明,兵戈止战的局面,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以民为本,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
“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体现了对民众和农业生产的重视,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商朝的政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商代青铜器的政治功能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2.(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彼此吸纳走向融合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C.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D.迎合新兴地主政治诉求
【答案】B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老子及其思想主张;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苛政猛于虎”“率兽而食人”“轻用民死”等信息可以看出,老子、孔子、孟子以及庄子都反对政府过度剥削百姓,认识到统治者要以民为本、爱惜民力,反映出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B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诸子百家的民本主张,不是强调思想融合,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统治者的态度,C项错误;
老子和孔子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苛政猛于虎”“率兽而食人”“轻用民死”,结合诸子百家的民本思想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秦简《日书》成书于商鞅变法后,是流行于当时社会下层的一种用于推择时日、判断吉凶的生产、生活手册。根据考古研究,《日书》中记载有极多的经商吉日。这说明( )
A.商鞅变法是秦朝统一的重要条件
B.当时迷信盛行干扰经济发展
C.国家政策不能完全左右经济结构
D.文物文献结合才能确认真相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秦朝沿袭该政策。依据材料“极多的经商吉口”可以看出当时商业仍然流行,这说明国家政策并不能完全改变经济结构,C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商鞅变法与秦朝统一的关系,A项错误;
“吉日”之说虽然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但没有体现出对经济发展的干扰,B项错误;
D项中“必须”的说法过于绝对化,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极多的经商吉口”,结合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以及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状况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4.(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
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地方行政制度有所发展
C.大一统的政治诉求 D.华夷之辩的思想占主流
【答案】C
【知识点】两汉的史学与文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歌颂国家统一的表述,这反映了汉代重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C项正确;
“四海之内”等表述并未体现边疆治理的完善,A项错误;
材料不能说明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有所发展,B项错误;
“四海之内”等说法并未强调“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两汉时期的史学,解题的关键是 “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联系两汉时期史学著作的内容和大一统的时代特征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到宋代,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的现象。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士人价值观念的转变 B.选官制度的改变
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专制集权的强化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科举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可知,反映的是宋代门第观念的淡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科举制的发展完善,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门第观念淡化,B项正确;
士人价值观念的转变是科举制发展的结果,不是原因,A项错误;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而且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
材料与专制集权强化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变化,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结合宋代科举制发展对社会变化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6.(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的政权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效仿了汉人的国家治理模式 B.根植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C.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D.有效巩固了国家疆域的统一
【答案】B
【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下都有多个民族,“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都是为了迎合各个民族发展的不同而采取的具有特色的管理措施,B项正确;
“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是少数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没有效仿汉人的治国模式,A项错误;
这些制度没有实现疆域内各民族平等,C项说法绝对化,错误;
“四等人制”造成了各民族之间的不平等,激化了民族矛盾,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辽夏金元的制度创新,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特点和辽夏金元的制度创新及其特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7.(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汉、唐、宋有干与朝政之奄宦,无奉行奄宦之朝政。今……天下之财赋,先内库而后太仓。天下之刑狱,先东厂而后法司。其他无不皆然。”这番言论反映了明代(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六部沦为宦官臣属
C.中央集权的巩固 D.内阁掌握朝政实权
【答案】A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宦官、东厂专权均与君主专制强化有关,其权力来源于君主个人的信任,A项正确;
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明朝的中央机构,属于君主专制的范畴,而非中央集权,C项错误;
明朝内阁没有掌握实权,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明朝宦官、东厂专权出现的原因和实质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8.(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宋人诗句与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诗句 历史现象
A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人身控制在减弱
B 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 雇佣劳动普遍化
C 尽将精好输公贼,次把斗升求市人 赋税征收货币化
D 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 土地利用率提高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材料“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体现的是同一块土地上种植豆类植物和桑树,同一块水塘种植绿荷,反映了土地利用率提高,D项正确;
材料“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体现的是桑麻种植很多,自己生活在太平盛世,没有体现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与否,A项错误;
材料“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体现的是人们晒蚕子、买卖鱼苗的情形,不能看出雇佣劳动,更谈不上普遍,B项错误;
材料“尽将精好输公贼,次把斗升求市人”体现的是百姓把好的粮食当做赋税交给国家,把次一点的卖到市场,说明当时赋税征收依然是实物,而非货币,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中的诗句,分析其反映的历史现象,注意诗句与历史现象的逻辑关系,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9.(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康熙年间议定“有贩米私出外洋者……严查禁止,使湖广、江西贩买之米俱入江南、浙江地方,则米价自平”。乾隆年间,湖广总督议及米价措施时,要求防止“搬运出洋”“于通洋口岸,严查禁惩”。这些措施旨在( )
A.严格限制区域间长途贩运 B.提高南方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
C.维护国内粮食市场的稳定 D.破除江南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有贩米私出外洋者……严查禁止,使湖广、江西贩买之米俱入江南、浙江地方,则米价自平”、“要求防止‘搬运出洋’、‘于通洋口岸,严查禁惩’”可知,康熙、乾隆时期,为了平抑国内粮价,严厉禁止米粮出口。由此可知,清政府实行这些措施是为了维护国内市场的稳定,C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严格禁止粮食出口,并没有限定区域间的长途贩运,A项错误;
清政府严厉禁止粮食出口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内市场的稳定,而不是为了提高两湖地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也不是为了消除江南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BD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有贩米私出外洋者……严查禁止,使湖广、江西贩买之米俱入江南、浙江地方,则米价自平”、“要求防止‘搬运出洋’、‘于通洋口岸,严查禁惩’”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0.(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戊戌维新派通过使“人”民族化、“契约”法纪化、“个人”集体化、“权利”义务化的方式改造西方“人权”理论,建立了新的“民权”说。这一理论( )
A.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
B.试图通过“限制”民权来争取民族独立
C.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D.成为“限制”君权推动维新变法的基础
【答案】B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通过使‘人’民族化、‘契约’法纪化、‘个人’集体化、‘权利’义务化的方式改造西方‘人权’理论,建立了新的‘民权’说”可知,维新派用民族化、法纪化、集体化、义务化的方式改造西方“人权”理论。结合所学可知,这种新的“民权”说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西方“人权”理论,解放、扩大人权的本义,相较而言,体现了对民权的限制,其目的是更好地与中国国情结合,便于推进维新变法,争取民族独立,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A项错误;
材料的主旨并没有体现从根本上否定君主专制制度,C项错误;
材料的主旨并不是限制君权,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通过使‘人’民族化、‘契约’法纪化、‘个人’集体化、‘权利’义务化的方式改造西方‘人权’理论,建立了新的‘民权’说”,结合维新思想的内容及其目的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 1900年,梁启超写下著名的《少年中国说》,自此以后,“少年中国”一词便迅速流行开来。但总的来说,“少年中国”的符号意义,五四运动以前,以“国家”为中心,五四运动之后,开始转移到以“少年”为中心。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危机暂时得到缓解 B.青年的进步性受到社会认可
C.进化论思想进一步传播 D.时代转换推动国家改造进程
【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少年中国”的符号意义五四运动前后发生变化,五四运动前以“国家”为中心,是因为需要唤起民众的国家和民族意识,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和五四运动的洗礼,民众的国家意识已很强烈;五四运动后以“少年”为中心,是因为五四运动后国家改造需要青年人才的支撑,即时代转换推动国家改造的进程,D项正确;
五四运动时期民族危机依然很严重,A项错误;
青年的进步性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已得到社会认可,B项错误;
进化论思想对“少年中国”的传播有一定影响,但并非主要原因,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把握“少年中国”的符号意义,结合五四运动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2.(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五四运动爆发后,胡适对其曾评价说:“凡在变态的社会与国家内,政治太腐败了,而无代表民意机关存在着;那么,干涉政治的责任,必定落在青年学生身上了。”晚年却认为五四运动是对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政治性干扰”。胡适这一认识的变化反映了( )
A.历史解释需要不断被重构 B.历史解释受阶级立场影响
C.救亡与启蒙间的矛盾冲突 D.五四运动反帝爱国的性质
【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爆发后胡适对学生的爱国运动是持赞成态度的,但是晚年却认为五四运动是对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政治性干扰”。这说明胡适在不同时期对五四运动具有不同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原因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无产阶级开始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并最终取得胜利,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胡适对这一结果不满,因此出现这一变化,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胡适在不同时期对五四运动的评价不同,并非对历史的正确解释,A项错误;
救亡和启蒙的矛盾在当时就有,不是胡适后来看法改变的原因,C项错误;
五四运动反帝爱国的性质由其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决定,与胡适看法的变化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把握胡适认识的变化,结合五四运动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3.(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 1934年,《红色中华》曾记录了江西兴国的一位女工的发言:“以前女人都是被男人管的,现在我们女人都不受男人管理。以前女人话事(赣南方言,说话)也不自由,现在我们女人可以在会场上演说;以前我们女人不能在外面做事,现在我们女人都热烈地参加革命工作。”这表明在当时( )
A.中国共产党积极构建革命统一战线
B.民国时期妇女受西方思想影响较大
C.苏维埃政权积极推进苏区社会变革
D.国民革命引发了妇女解放的新浪潮
【答案】C
【知识点】中华苏维埃政权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34 年,《红色中华》曾记录了江西兴国的一位女工的发言......以前女人都是被男人管的,现在我们女人都不受男人管理。以前女人话事(赣南方言,说话)也不自由,现在我们女人可以在会场上演说;以前我们女人不能在外面做事,现在我们女人都热烈地参加革命工作”并结合所学可知,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建立,推动了江西的社会变革,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现象,C项正确;
中国共产党积极构建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大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
民国时期妇女受西方思想影响较大,材料中没有体现西方思想,B项错误;
国民革命的时间是1924—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1934年”、地点“江西”,结合中华苏维埃政权建立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4.(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为实行“社会革命”,1948年国民党当局推出《农地改革法草案》。条文中规定了土地农有、温和地补偿地主“地价”、现役军人服役期间得准其保留农地所有权、自耕农民得加入当地农业合作社等内容。据此判断,这一草案的颁布( )
A.有利于扩大国民党的阶级基础
B.说明国民党效法共产党进行土地革命
C.是国民政府对民族危机的应对
D.体现了国民党对改进统治秩序的思考
【答案】D
【知识点】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时间“1948年”和《农地改革法草案》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在解放战争节节败退背景下,希望给予农民、军人这些阶层一定的利益,来补救时局,强化自己的统治秩序,D项正确;
农民阶级不是国民党阶级基础,A项错误;
《农地改革法草案》属于土地改革,而非革命,B项错误;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一时期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面对的是阶级矛盾激化、统治危机加剧的危机,而非民族危机,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统治危机,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材料中《农地改革法草案》的内容,结合解放战争后期国民政府的统治危机和应对举措及其目的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5.(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下图为1937—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提出的关于宣传大生产运动、财政经济政策、耕种作物要求、生产与战斗相结合的经济类标语口号的统计情况。据此判断,其中④为宣传( )
A.大生产运动 B.财政经济政策
C.生产与战斗相结合 D.耕种作物要求
【答案】C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37-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提出的关于宣传大生产运动、财政经济政策、耕种作物要求、生产与战斗相结合的经济类标语口号的统计情况”并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10月至1938年10月中国处于战略防御阶段,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中国处于战略相持阶段,1944年1月至1945年8月中国处于局部反攻和抗战胜利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主战场,此时中共根据地出现严重经济困难,因此其口号为生产与战斗相结合,C项正确;
大生产运动是战略相持阶段中共生产的表现,A项错误;
财政经济政策在抗日根据地建设中始终保持重要地位,B项错误;
耕种作物要求在抗战时期内容较少,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敌后战场的抗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和口号,结合抗日战争的进程以及敌后战场抗战的情况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6.(2023高三下·长春开学考)1955年,新中国外交部制定了《培养外交干部十二年规划》,1958年又制定了以“通用语言为主,提高质量,增加数量,补齐语种”为中心任务的《十年规划》等培养外交人才的措施,初步健全了外交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新中国外交部这些举措旨在:( )
A.强化“一边倒”外交方针 B.拓展与美英等国建交新途径
C.践行“不结盟”外交政策 D.扩大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局面
【答案】D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55年,新中国外交部制定了《培养外交干部十二年规划》,1958年又制定了以‘通用语言为主,提高质量,增加数量,补齐语种’为中心任务的《十年规划》等培养外交人才的措施,初步健全了外交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举措旨在扩大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局面,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以后,中国与苏联等国关系逐渐恶化,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拓展与美英等国建交新途径”与史实不符,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结盟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政策,这与材料所示时间不符,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1955年,新中国外交部制定了《培养外交干部十二年规划》,1958年又制定了以‘通用语言为主,提高质量,增加数量,补齐语种’为中心任务的《十年规划》等培养外交人才的措施,初步健全了外交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及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进行分析。
17.(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1992年至今,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鼓励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允许“四荒”(荒水、荒滩、荒山、荒坡)使用权的拍卖,推进乡镇企业股份制改造等。这些政策( )
A.提高了乡镇企业生产积极性
B.推动了农业的规模集约经营
C.促进了农业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D.实现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发展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1992年至今,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如鼓励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允许“四荒”(荒水、荒滩、荒山、荒坡)使用权的拍卖,推进乡镇企业股份制改造等。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之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材料中的政策正体现了市场经济的特点,C项正确;
材料只是涉及政策,没有体现这些政策对乡镇企业积极性的影响,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集约经营,B项错误;
D项中“实现了”的说法绝对化,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农业产业结构转型,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材料中的政策,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提出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8.(2018高一下·城固开学考)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导致“宪法”具有这个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人民代表大会制尚未建立
C.新民主主义的过渡尚未结束 D.社会主义工业化尚未结束
【答案】A
【知识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解析】【分析】“这个宪法”是指1954年宪法,1954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还没完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宪法的性质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故答案为A项。
1954年宪法颁布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起来,B项说法错误,排除;
CD项说法正确,但不是导致“宪法”具有这个特点的主要原因,均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较为简单,结合1954年宪法的相关知识即可。
19.(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 1964年至1965年,一大批工人、干部、科技人员和解放军官兵告别繁华的都市,举家西迁。中国在西南、西北部署的新建、扩建和续建四川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成昆铁路、重庆兵器工业基地、湖北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等大中型项目300多个。上述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为了改变全国工业布局 B.国家安全发展的需要
C.加速中国现代化的完成 D.实现全国人口大迁移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1964年至1965年,大批人员举家西迁,在西南、西北进行工业化建设。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严峻的战争威胁,我国实行三线建设。因此材料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出于国家安全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
改变全国工业布局、现代化建设是三线建设的间接原因,AC两项错误;
全国人口大迁移是三线建设的结果,不是原因,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全面建设主义时期的三线建设及其背景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0.(2022高一上·绍兴期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我们坚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下列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措施,排序正确的是( )
①《告台湾同胞书》 ②《反分裂国家法》
③“九二共识” ④汪辜会谈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④② D.④③①②
【答案】C
【知识点】“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1979年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 2005年颁布了《反分裂国家法》; 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了 “九二共识”;汪辜会谈发生于1993年;故C正确,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相关史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21.(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成祖朱棣命翰林院学士胡广等人编写了官学教材《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并将三大全刊赐天下。自此,三大全成为全国各类各级学校的核心教材。《大明太宗孝文皇帝实录》卷一五八记载:“(此举)使天下之人,获睹经书之全,探见圣贤之蕴……使家不异政,国不异俗。”
——摘编自刘爱华《明清时期学校教材研究》
材料二:1877年5月,传教士在上海成立“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旨在为教会学校及洋务学堂编译用于课堂教学的文本资源。由此,正式诞生了中国近代编译出版教科书的专门组织,“教科书之名自是始于我国矣。”到1890年,据统计,学校教科书委员会共出版、审定书籍图表98种189册。其中,供给学校教学采用的教科书有数学类8种,科学类45种,历史类4种,地理类9种,道学类(包括哲学和宗教)19种,读本类1种,其他12种。
——摘编自吴洪成《西方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早期学校教科书》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使用的中小学教科书主要汲取了苏联经验、延安经验和民国经验。1950年12月,我国组建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从全国调入一批高水平人才编写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科书,开始实行中小学教科书国家统编制(又称“国定制”),即“一纲一本”教科书政策。1996年10月,根据需要,国家教委颁布了新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对“教材审定制”作出了详细安排及规定。
——摘编自卢德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政府编写官方教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近代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编译教科书的活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小学教科书编写的特点。
【答案】(1)原因:明朝政权的建立;程朱理学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民风民俗的养 成。
(2)积极性:有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有助于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对西学东渐及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产生了积极作用。
消极性:渗透了西方意识观念,服务于其侵略需要
(3)特点:主要学习苏联经验;由国家统编,体现国家意志;蕴含人民教育思想;高度重视基础教育,成立专门出版社。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近代中国学校教育;现代中国学校教育
【解析】【分析】(1)原因:依据材料“明成祖朱棣”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政权的建立;依据“《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并将三大全刊赐天下”并结合所学可知,程朱理学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依据“(此萃)使天下之人,获睹经书之全,探见圣贤之蕴……使家不异政,国不异俗”可知,有利于民风民俗的养成。
(2)评价:积极性:依据材料“1877年5月”、“旨在为教会学校及洋务学堂编详用于课堂教学的文本资源”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依据“正式诞生了中国近代编译出版教科书的专门组织”、“供给学校教学采用的教科书有数学类8种,科学类45种,历史类4种,地理类9种,道学类(包括哲学和宗教)19种,读本类1种,其他12种”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助于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对西学东渐及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产生了积极作用。消极性:依据材料“供给学校教学采用的教科书有数学类8种,科学类45种,历史类4种,地理类9种,道学类(包括哲学和宗教)19种,读本类1种,其他12种”并结合近代列强侵华的目的可知,渗透了西方意识观念,服务于其侵略需要。
(3)特点:依据材料“主要汲取了苏联经验”可知,主要学习苏联经验;依据“我国组建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从全国调入一批高水平人才编写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科书,开始实行中小学教科书国家统编制”可知,由国家统编,体现国家意志;蕴含人民教育思想;高度重视基础教育,成立专门出版社。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近代以及现代中国的教育。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政治、思想以及民俗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第三问,依据材料三,从外部因素、主导者、教育思想、机构等角度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2.(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诸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展的做法,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大都遣镇北方,前朝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仍被明朝继承。为防范“北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明朝对南部边疆也未放弃经营。在南部蛮夷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卫所军士有军籍,携带家眷子女,世代相继为军户。军士中大部分参加屯田,小部分驻防。在南部边疆各省,郡县、卫所互为表里,施政则相辅相制。卫所主要安置在农业地 区及形胜险要之处,遂形成大规模的军事性质的移民浪潮,推动了卫所地区社会的发展。在设置卫所以外蛮夷 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
——摘编自方铁《论元 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前后,为巩固和建设边疆,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多样的政策措施对边疆进行治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建国的政治纲领,对民族政策做了全面规定。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派遣民族访问团赴西南、内蒙、东北等民族地区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宣讲,积极争取边疆各少数民族对新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实现新生政权的稳固。与此同时,中央人民政府下发《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和侮辱。为实现共同纲领民族政策的需要进行培养民族干部,在北京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原新疆学院改称民族学院。截至 1952 年 6 月,全国已建立各级民族自治区共 130 多个,自治区内少数民族人口约计 450 万人。
——摘编自白江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对南北边疆治理不同措施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治理边疆的主要特点。
【答案】(1)积极意义:维护了南北边疆的稳定;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交融。
(2)特点:坚持党的领导;依据宪法性文件全面治理;治理边疆措施多样;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发展理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民族团结平等。
【知识点】明朝的内陆边疆关系;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1)积极意义:根据材料一“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诸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展的做法,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对南北边疆治理的不同措施维护了南北边疆的稳定;根据“在设置卫所以外蛮夷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并结合所学可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根据“卫所主要安置在农业地区及形胜险要之处,遂形成大规模的军事性质的移民浪潮,推动了卫所地区社会的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交融。
(2)特点:根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前后,为巩固和建设边疆,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多样的政策措施对边疆进行治理”可知,治理边疆措施多样;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建国的政治纲领,对民族政策做了全面规定”可知,依据宪法性文件全面治理;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派遣民族访问团赴西南、内蒙、东北等民族地区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宣讲,积极争取边疆各少数民族对新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实现新生政权的稳固”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治理边疆坚持党的领导;根据“与此同时,中央人民政府下发《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和侮辱”可知,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发展理念;根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可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民族团结平等。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和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边疆治理。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对南北边疆稳定、对国家统一、对边疆的开发以及对民族交融等方面的影响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从党的领导、法律、方式、理念以及民族政策等角度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3.(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图为中国古代制度(部分)简图
试从图中任选两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阐释。
【答案】示例:
关键词:分封制、郡县制。
主题: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补充关键词:行省制。
阐释: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崩溃。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亲自任免。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的演变,这一演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各族人民交流交融和国家统一。
【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制度,结合所学对这些制度进行分类归纳并选择。如选择“分封制”“郡县制”,这两个制度是西周和秦朝的地方制度,因此得出主题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然后结合元朝的行省制度进行补充。最后结合分封制、郡县制以及行省制的演变过程、内容以及影响进行阐述。也可选择其他制度,结合相关知识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示信息的主旨,对图示中反映的是制度进行归类,然后选择两个,得出主题,结合所学补充一个,最后结合这些制度的内容、演变过程以及影响分析阐述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