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时期的欧洲》同步练习
单选题
1. 中古时期,西欧的封建制度明显不同于拜占庭和俄罗斯的中央集权,阿拉伯帝国的政治文明明显有别于印度的笈多帝国以及德里苏丹国。这反映了亚欧大陆( )
A. 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B. 区域文明的多元性 C. 民族冲突的常态化 D. 经济基础的统一性
2. 11—13世纪,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拥有巨额资本的商人崛起为社会新权贵,他们不是凭借武力,也不是他人的人身依附关系,而是工匠在经济上对他们的依赖,在原料供应、成品出口等环节中获利,例如巴黎权贵成立了控制水路贸易的商业行会,并选出1名市长和4名市政官,负责处理政务,管控经济,主持司法。材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城市权贵与庄园主相比,根本区别在于
A. 要求解除基督教会的精神控制
B. 城市通过选举等办法确立了资本主义议会制度
C. 城市权贵阻碍了城市经济发展
D. 依靠经营工商业而不是通过控制土地获取财富与权势
3. 中世纪西欧王权软弱,基督教会地位举足轻重,一些城市获得自治;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多民族统一国家不断发展;阿拉伯帝国成为政教合一的国家;日本从中央集权走向幕府统治。这反映了欧亚大陆( )
A. 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B. 区域文明的多元性 C. 东西文化的同源性 D. 经济基础的一致性
4. 9世纪时,英法等国国王为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自治特许证书,把持市政的城市贵族因此选择支持国王;12世纪末,城市培养的法学家逐渐成为国王统治机构的重要成员,教士已不再是国家文官的唯一来源了。西欧城市的这一变化()
A. 导致了封建国家的分裂 B. 得益于宗教改革的兴起 C. 有利于封建王权的加强 D. 制约了代议制民主发展
5. 在中世纪的西欧社会中,虽然有一些持帝制立场的思想家认为“王在法上”,但是却很少有国王公开发表“王在法上”的言论。即使出现一些集中了强大王权的国王,也没有产生“王在法上”的结果。其最主要原因是当时各国( )
A. 存在强大的贵族势力和教会势力 B. 形成了系统的分权制衡理论
C. 集中而强大的王权尚未出现 D. 没有法律意识和成文法律指导
6. 13世纪时,法国巴黎羊毛织工在行会章程中写明:“如果没有从国王处购买手工业执照,任何人不得在巴黎做羊毛织工。”法国国王腓力二世依靠城市提供的军队夺回了诺曼底等封建领地,使法国王室的领地扩大了三倍之多。这说明( )
A. 王权阻碍了城市经济发展 B. 王权与市民根本利益相一致
C. 中世纪后期城市开始兴起 D. 城市推动了封建王权的加强
7. 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秩序具有两大根本特征:一是名义上存在“大一统”基督教会中的教会体系(亦称教会帝国);另一个是事实上支离破碎的封建体系,即领主与附庸关系的契约观念: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
A. 契约理念的萌发 B. 世俗权力的加强 C. “民族情感”的缺乏 D. 新生产方式的孕育
8. 下图为16世纪中后期伊凡四世在位期间的部分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未经特许,王公不得将自己的领土出售或馈赠给教会。凡未经报批而转让给教会的土地,一律没收。 将莫斯科及邻近各县的优质土地分给在莫斯科附近没有领地的1000余名小贵族。 颁布《兵役条例》,推行义务兵役制,规定凡占有150俄亩土地者,必须提供一名全副武装的骑兵,自备马匹、大刀、弓箭等。
A. 实现富国强兵 B. 进行土地改革 C. 加紧对外扩张 D. 加强沙皇权力
9. 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诸多国家,其中法兰克王国逐渐发展壮大。 800年,查理被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其时他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的版图大致与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相合。据此可知,查理时期的法兰克王国
A. 抛弃了日耳曼人的部落传统 B. 全面继承了古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
C. 彻底消除了封建割据势力 D. 利用了罗马帝国时兴起的宗教力量
10. 1251年,在英国埃塞克斯郡王室自营地哈维尔庄园中,庄园公共事务由村民组成的陪审团处理,1380年起庄园的警察、检验员由村庄民众选出,1465年庄园的佃户还获得庄园内个人案件诉讼由庄园法庭处理、禁止外面的官员干涉哈维尔事务的王室特许状。这说明( )
A. 庄园成为中古英国的基层单位 B. 英国王权复兴的趋势有所逆转
C. 庄园具有一定的基层自治 D. 普通民众政治参与度逐渐提升
11. 在地中海世界漫长的中古时期,拜占庭文化以特殊的方式对古典希腊与罗马文化进行保护,为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披上了基督教的外衣,并将其中诸多内容融合到拜占庭生活方式中。这说明拜占庭文化()
A. 具有继承性、开放性和传承性 B. 源于传统的古希腊罗马文化
C. 为地中海区域的发展作出贡献 D. 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2. 中古时期,西欧封建国王只不过是贵族中的一员,与其他贵族相比,没有多少特权,其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王室领地。10世纪时的法国国王如果离开自己的领地,就有可能遭到其他贵族抢劫和袭击。这反映出当时()
A. 封君封臣制度趋于瓦解 B. 西欧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C. 天主教会控制世俗世界 D. 国王仅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1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1500年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是前几个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与19世纪的欧洲世界霸权之间的一个中间阶段。这一时期,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发生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关于“中间阶段”理解正确的是
A. 宗教改革冲击基督徒对上帝的信仰 B. 封建王权强化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
C. 自由主义思潮助推世界市场的拓展 D. 启蒙思想成为欧洲各国的价值认同
14. 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诸多国家,其中法兰克王国逐渐发展壮大。800年,查理被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其时他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的版图大致与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相合。据此可知,查理时期的法兰克王国()
A. 抛弃了日耳曼人的部落传统 B. 全面继承了古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
C. 彻底消除了封建割据势力 D. 利用了罗马帝国时兴起的宗教力量
15. 中古时期欧洲的庄园生产实行“公社合作”,农奴主提供各种农具与牲口,农奴负责耕作,并共同对包括粮食、衣物、工具等本庄园各项生活所需品进行生产。由此可知,当时的庄园生产()
A. 具有高度发达的农耕技术 B. 有利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C. 提高了庄园主的经济地位 D. 具有自给自足的经济特征
二、材料解析题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古初期,西欧的政治舞台上出现了封建君主、封建诸侯和教会贵族三种政治势力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政治局面……君主贵为一国之君,但实际上权力非常有限,只能在自己的直属领地里享有行政、征税、组建军队、发行货币等权力,不能干涉各封建诸侯、教会主教等的领地内事务。各封建诸侯虽然名义上要服从君主,向君主效忠,为君主服骑兵役,但在自己的领地里则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拥有行政、司法、财政等各方面的权力……各地教会、修道院虽是宗教机构,但也拥有大量的土地,教会主教、修道院院长则拥有领地上的各种权力,且他们无须向君主效忠,要效忠的是罗马教皇。
材料二:进入中古后期,在等级君主制政体内,作为劳动者阶层的第三等级——市民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政治的殿堂,成为与封建诸侯、教会贵族有同等发言权的政治势力之一。而国王明显地凌驾于这三种政治势力之上,是政府的最后决策者。等级君主制实际上是国王与教会贵族、封建诸侯和市民三个等级势力的联合专政,国王通过议会与三个等级势力的代表沟通,求得多数人的支持,而三个等级势力的代表也利用议会来维护各自集团的利益。有一个多等级的代表参加的议会(或国会)是等级君主制政治的重要标志,所以也称议会君主制政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文滨《中世纪
西欧多元政治的形成及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初期西欧政治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古后期西欧政治制度的变化并分析成因。
17. 在欧洲,继古希腊、罗马之后,拜占庭帝国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世界近一千年,但后来却衰落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由于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拜占庭帝国以西方古典文明的保存者姿态,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当时的西欧人为拜占庭有如此壮丽的城市而倍感惊讶,他们以为这就是天堂。
——环球网《罗马帝国强大与兴衰》
材料二 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果,在以后的时代里,它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庭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淘汰。
——摘编自朱寰《世界中古史》
材料三 10世纪中期,基辅罗斯与波罗的海地区和拜占庭进行贸易,在政治和经济上,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的影响,一些新词汇也进入到俄语中并被广泛使用,例如十字架、修道士、哲学、逻辑性等。13世纪,一些来自蒙古突厥语系的词语被俄语所吸纳,成了俄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的与游牧生活有关,如长袍、托运队,有的与国家架构、贸易相关,如国库、商队、可汗。
17世纪末18世纪初,彼得一世决心打开通向欧洲的窗口,亲自前往西欧学习,随之而来的词汇包括司令部、港口、船舱、船舵等。
18、19世纪,俄罗斯宫廷崇尚法国文化,法语成为俄国上流社会的通用语言,大量法语词汇融进了俄语中。其中有的属于生活领域,如长沙发、衣帽间;有的属于艺术领域,如演员、芭蕾;还有政治、法律及军事名词,如行政区、议会、仲裁、侵犯版权、军队。
——摘编自王晓华《俄语外来词的多维度研究》等
(1)结合材料一分析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帝国能够“以西方古典文明的保存者姿态,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的原因。
(2)请举例说明材料二中拜占庭帝国曾取得的“辉煌成果”。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俄语在吸收外来词上表现出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废除了无条件分赠土地的制度,推行采邑制改革。过去,由于(法兰克)墨洛温王朝诸王实行将土地无条件赏赐的做法,耗尽了王室的全部地产,从经济上削弱了中央……另一方面,由于封建化过程的发展,战争的连绵不断,自由马尔克成员(即平等的自由人)纷纷破产,国家的兵源成为严重问题。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土地占有制度,采邑制就是针对上述问题而在土地占有关系方面实行的一种变革……采邑制的广泛实行,对法兰克王国正在发展的封建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百度百科”(《采邑制》词条)
材料二 大化改新以前,苏我氏等大豪族控制了大和国的政权,而天皇家族基本上没有什么实权。贵族疯狂地兼并土地,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公元645年6月,皇室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除去掌握朝政的权臣苏我氏父子……中大兄皇子等拥立孝德天皇,定年号为大化。646年元旦,新政权以唐代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发布《改新之诏》……改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
——摘编自“百度百科”(《大化改新》词条)
(1)根据材料一,概括法兰克王国采邑制改革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归纳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并指出其对日本社会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19.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1世纪开始,英国农业技术持续进步,但耕地数量有限,而人口却持续增长。……为了缴纳高昂的税收,大部分的农民开始出售更多的农产品以换得现金。这就打开了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贸易模式新局面,一些当时视之为奢侈品的货物,如香料、丝绸、水果、皮革和美酒等,也开始了长途贸易。同时,大量农奴逃往城市。一年零一天,是逃亡农奴进城后获取人身自由的时间标识,而“自由人”(freeman)则是自治城市早期市民的正式称呼。经济的发展需要工商业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城市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发源地。工商业活动也加深了对世俗生活和今生幸福的理解。
材料二
英国近代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进行的。从1750年到1850年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0%提高到了50%。1861年,全英国就已经有16个城市人口超过了10万。到了1911年,人口过10万的城市增加到了42个。英国的近代城市化运动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政府多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对经济并不干预,对城市建设也没有规划。这样的城市化发展就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英国的城市化开始之前,英国经济的重心集中在伦敦和伦敦的周围区域内,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原有的经济发展很好的城市却逐渐衰落,新的城市都建立在西北部地区,而英国的人口和经济投资也向北移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英国城市复兴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西欧的封建制度明显不同于拜占庭和俄罗斯的中央集权”、“阿拉伯帝国的政治文明明显有别于印度的笈多帝国以及德里苏丹国”,可知欧亚大陆上的文明各具特色,即区域文明具有多元性,故选B项。题干中的“封建制度”、“中央集权”、“政治文明”等词汇述及的是政治制度方面,而不是宗教信仰,排除A项;在题干内容中没有述及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冲突问题,排除C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各具特色,没有涉及“经济基础的统一性”,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拥有巨额资本……工匠在经济上对他们的依赖,在原料供应、成品出口等环节中获利”可以看出,中世纪西欧城市权贵跟庄园主通过控制土地获取财富与权势不同,他们是依靠经营工商业来获取财富与权势,故D正确。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是在近代而不是中世纪,C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西欧城市的兴起。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拥有巨额资本……工匠在经济上对他们的依赖,在原料供应、成品出口等环节中获利”。
本题主要通过西欧城市的兴起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中古时期,西欧、中国、日本、阿拉伯帝国各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体现了区域文明的多元特征,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经济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东西文化的同源性,排除C项;“一致性”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选B项。
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变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据题干信息可知,9世纪时,英法等国的国王的做法获得了把持市政的城市贵族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强化王权。而12世纪时,城市培养的法学家取代教士成为国王统治机构的重要成员,这说明封建王权得到强化,教会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这些变化都有利于王权的加强,故C正确。
A.这些变化有利于加强王权,从而巩固国家统治,故排除A。
B.宗教改革始于16世纪,与题目时间不符,故排除B。
D.此时的西欧国家基本都是封建制度,不是代议制,故排除D。
故选C。
5.【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世纪的西欧,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中世纪的西欧社会,世俗贵族、教会或教皇对王权都形成了有力的制约,故A项正确。
B.“系统的分权制衡理论”是在近代形成的,故排除B项。
C.“集中而强大的王权尚未出现”与“即使出现一些集中了强大王权的国王,也没有产生‘王在法上 的结果”不符,故排除C项。
D.法律意识和成文法律在古代罗马就已经产生,本项与史实和题意均不符合,故排除D。
故选A。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如果没有从国王处购买手工业执照,任何人不得在巴黎做羊毛织工”、“法国国王腓力二世依靠城市提供的军队夺回了诺曼底等封建领地,使法国王室的领地扩大了三倍之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世纪时期,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经济发展推动了封建王权的加强,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城市推动了封建王权的加强,不是“王权阻碍了城市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
王权与市民根本利益并不一致,故B项错误;
城市的兴起不是在中世纪后期开始的,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的主旨,结合中世纪城市经济发展对王权加强的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中世纪欧洲城市发展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7.【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紧扣时空中世纪欧洲及“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可知中世纪欧洲封臣只对领主负责,还未对国家形成归属感,民族意识淡薄,故选C项。
A.“萌发”不合时空,早在古代罗马契约理念就较发达,排除A项。
B.“加强”不合逻辑,与题干中“事实上‘支离破碎’的封建体系”相悖,排除B项。
D.“新生产方式”不合时空、逻辑,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直至十四五世纪才产生,且题干未见雇佣关系的信息,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解析】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伊凡四世通过限制王公对自己领地的支配权、拉拢小贵族、颁布《兵役条例》等手段与大贵族进行斗争,经过他的改革,大贵族的势力遭到沉重打击,巩固和强化了沙皇权力,D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伊凡四世富国强兵的改革政策,排除A项;土地改革只是材料中的部分措施,并不是伊凡四世改革的主旨,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伊凡四世的对外扩张,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法兰克王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结合所学可知,法兰克建立者克洛维为巩固统治,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教会和自己的亲兵和官吏,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并取得了罗马教会、信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使得法兰克王国的版图不断扩张,实力强大。根据材料信息“800年,查理被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其时他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的版图大致与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相合。”可见,查理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利用了罗马帝国时兴起的宗教力量,D项正确。
A.材料未体现查理时期的法兰克王国抛弃了日耳曼人的部落传统,排除A项。
B.材料未涉及法兰克王国政治制度的内容,排除B项。
C.“彻底消除”此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10.【答案】C
【解析】“庄园公共事务由村民组成的陪审团处理,1380年起庄园的警察、检验员由村庄民众选出,1465年庄园的佃户还获得庄园内个人案件诉讼由庄园法庭处理、禁止外面的官员干涉哈维尔事务的王室特许状”表明庄园具有一定的基层自治,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世纪的西欧庄园,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庄园公共事务由村民组成的陪审团处理。
1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拜占庭文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拜占庭文化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又吸纳了基督教文化,还融入生活方式中,这说明拜占庭文化具有继承性、开放性和传承性,故A正确。
B.从题干表述来看拜占庭文化不仅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还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其他文化,B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故不选B。
C.项无法由材料得出,故不选C。
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不选D。
故选A。
1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根据题干描述可知,中古时期西欧封建国王权力范围非常有限,意味着在当时,封君封臣制度背景下,国王仅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故D项正确。
A.通过题干无法看出封君封臣制度发展的阶段特征,故排除A项。
B.西欧民族国家形成是在13、14世纪,故排除B项。
C.该项内容与题干主旨无关,故排除C项。
故选D。
1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欧洲的封建社会,要求根据所学分析材料。
【解答】
B.根据“从1500年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可得出这一时期,封建王权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在封建王权支持对外扩张,试图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故B项正确;
A.宗教改革冲击的是天主教的神权统治,而不是基督徒对上帝的信仰,排除A项;
C.这一阶段推行的是重商主义,排除C项;
D.启蒙运动是17——18 世纪,排除D项。
14.【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法兰克王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结合所学可知,法兰克建立者克洛维为巩固统治,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教会和自己的亲兵和官吏,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并取得了罗马教会、信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使得法兰克王国的版图不断扩张,实力强大。根据材料信息“800年,查理被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其时他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的版图大致与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相合。”可见,查理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利用了罗马帝国时兴起的宗教力量,D项正确。
A.材料未体现查理时期的法兰克王国抛弃了日耳曼人的部落传统,排除A项。
B.材料未涉及法兰克王国政治制度的内容,排除B项。
C.“彻底消除”此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15.【答案】D
【解析】略
16.【答案】(1)特点:实行封君封臣制;王权和教权长期并立;各种封建势力分裂割据;王权十分有限。
(2)变化:市民阶级获得参政权;多个等级势力联合专政;王权得到强化;议会传统逐渐形成。
成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自治运动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
【解析】(1)本题考查中古初期西欧政治制度的特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各封建诸侯虽然名义上要服从君主,向君主效忠,为君主服骑兵役,但在自己的领地里则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拥有行政、司法、财政等各方面的权力……”得出实行封君封臣制;根据“西欧的政治舞台上出现了封建君主、封建诸侯和教会贵族三种政治势力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政治局面……”得出王权和教权长期并立;根据“西欧的政治舞台上出现了封建君主、封建诸侯和教会贵族三种政治势力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政治局面……”得出各种封建势力分裂割据;根据“君主贵为一国之君,但实际上权力非常有限”得出王权十分有限。
(2)本题考查中古后期西欧政治制度的变化和成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变化:根据“市民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政治的殿堂,成为与封建诸侯、教会贵族有同等发言权的政治势カ之一”得出市民阶级获得参政权;根据“等级君主制实际上是国王与救会贵族、封建诸侯和市民三个等级势力的联合专政”得出多个等级势力联合专政;根据“而国王明显地凌驾于这三种政治势力之上”得出王权得到强化;根据“有一个多等级的代表参加的议会(或国会)是等级君主制政治的重要标志,所以也称议会君主制政治。”得出议会传统逐渐形成。成因:根据所学可得出主要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自治运动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
17.【答案】(1)原因:拜占庭帝国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
(2)成果:圣索菲亚大教堂、《罗马民法大全》等。
(3)特点:俄语的外来词来源丰富,来自欧亚大陆很多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外来词汇的来源及涉及领域呈现阶段性差异;既有主动地吸收外来词汇,也有被动地吸收外来词汇。原因: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有利于与其与欧亚大陆上其他地区交流交往;中世纪,基辅罗斯与拜占庭交往加深,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其语言中宗教、哲学等词汇得以丰富;13世纪,蒙古西征,基辅罗斯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臣属,一些游牧和国家架构相关词汇进入俄语;彼得一世借鉴西欧其他国家的成就,以及18、19世纪俄罗斯上层社会对法国文化的崇尚,使西欧近代技术、政治、军事、文化生活等相关词汇进入俄语。
【解析】(1)本题考查拜占庭帝国,要求结合所学分析解读材料和回答问题。原因:依据材料“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由于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可以得出拜占庭帝国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依据“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可以得出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
(2)本题考查拜占庭帝国,要求结合所学分析解读材料和回答问题。结合所学拜占庭帝国取得的文明成就解答,如圣索菲亚大教堂、《罗马民法大全》等。
(3)本题考查俄语的有关历史,要求结合所学分析解读材料和回答问题。特点:根据“基铺罗斯深受拜占庭的影响,一些新词汇也进入到饿语中并被广泛使用”“一些来自蒙古突语系的词语被俄语所吸
纳,成为了俄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得出与不同国家的交往促进了外来词的传入;根据“彼得一世决心打开通向欧洲的窗口,亲自前往西欧学习”“俄罗斯宫廷崇尚法国文化. . . . . . 大量法语词汇独进了俄语中”,概括得出俄国向西方国家学习促进了外来词汇融入俄语中。原因:根据“基铺罗斯深受拜占庭的影响,一些新词汇也进入到饿语中并被广泛使用”“一些来自蒙古突语系的词语被俄语所吸纳,成为了俄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得出俄语外来词主要源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军事间的冲突;根据“彼得一世决心打开通向欧洲的窗口,亲自前往西欧学习”“俄罗斯宫廷崇尚法国文化. . . . . .大量法语词汇独进了俄语中”,概括得出俄国向西方国家学习;还可从语言的发展和革新是外来词发展的根本动力分析回答。
18.【答案】(1)采邑制改革的必要性:①无条件赏赐削弱了中央;②战争不断而兵源成为严重问题。
(2)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大豪族专权,社会矛盾尖锐。大化改新的影响: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
(3)对改革的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改革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解析】(1)本题考查法兰克王国采邑制改革的必要性,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过去,由于(法兰克)墨洛温王朝诸王实行将土地无条件赏赐的做法,耗尽了王室的全部地产,从经济上削弱了中央”“另一方面,由于封建化过程的发展,战争的连绵不断,自由马尔克成员(即平等的自由人)纷纷破产,国家的兵源成为严重问题”可以得出无条件赏赐削弱了中央;战争不断而兵源成为严重问题。
(2)本题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和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二“大化改新以前,苏我氏等大豪族控制了大和国的政权,而天皇家族基本上没有什么实权。贵族疯狂地兼并土地,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可以得出大豪族专权,社会矛盾尖锐。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改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可以得出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
(3)本题考查对于改革的认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从法兰克王国采邑制改革和日本大化改新中可以看出,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改革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19.【答案】(1)原因: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的发展进步);人地矛盾突出;商品经济发展;农奴逃往城市。
影响: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市民阶层兴起;形成自由平等观念;推动文化教育发展;推动人文精神发展,为文艺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
(2)特点: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速度快、规模大;有着自发性,政府较少干预;城市化分布区域不均;移民是城市化的重要参与者。
【解析】(1)本题考查中世纪英国城市复兴的原因及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原因:根据材料“从11世纪开始,英国农业技术持续进步,但耕地数量有限,而人口却持续增长。”可以概括为英国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的发展进步);人地矛盾突出;根据材料“……为了缴纳高昂的税收,大部分的农民开始出售更多的农产品以换得现金。这就打开了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贸易模式新局面,”可以概括其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大量农奴逃往城市。一年零一天,是逃亡农奴进城后获取人身自由的时间标识”可以概括其原因是农奴逃往城市。影响:根据材料“经济的发展需要工商业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城市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发源地。工商业活动也加深了对世俗生活和今生幸福的理解。”再结合所学可知,城市发展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市民阶层兴起;形成自由平等观念;推动文化教育发展;推动人文精神发展,为文艺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
(2)本题考查英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特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特点:根据材料“英国近代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进行的。”可以概括其特点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根据材料“从1750年到1850年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0%提高到了50%。1861年,全英国就已经有16个城市人口超过了10万。到了1911年,人口过10万的城市增加到了42个。”可以概括其特点是速度快、规模大;根据材料“英国的近代城市化运动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政府多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对经济并不干预,对城市建设也没有规划。”可以概括其特点是有着自发性,政府较少干预;根据材料“这样的城市化发展就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可以概括其特点是城市化分布区域不均;根据材料“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原有的经济发展很好的城市却逐渐衰落,新的城市都建立在西北部地区,而英国的人口和经济投资也向北移动。”可以概括其特点是移民是城市化的重要参与者。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