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高考语文近几年热门考点专题复习:小说叙事艺术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其在叙述方面的特征、特色是高考中有关小说的常规考点之一。从目前各地最新试题来看,有关小说叙事艺术的考点,是高频题。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方式、技巧以及节奏等腾挪跌宕之处甚多,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系统地梳理并掌握小说的叙述方法及特色,定能让我们的复习备考事半功倍。
【提问方式】
1、【2021新高考Ⅰ卷】(《石门阵》)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2、【2019 课标全国 I】(《理水》)《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3、【2018·全国Ⅲ】(微纪元(节选))结合《微纪元(节选)》一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4、【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赵一曼女士》) 《赵一曼女士》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5、【2022年全国乙卷】(《“九一八”致弟弟书》)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
6、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双线并行,请结合文本分析。
1、熟悉小说叙事方式有关专业知识。知道有哪些叙事方式?对这些叙事方式要从理论上有认识。任何一个考点,背后都有专业理论知识支撑这,这是答题之源。学生要熟悉了解,把知识点简化为导图形式,化长为短,梳理出几个关键知识。
2、理论知识与文本结合。叙事方式多样,并不是每篇小说、每位作者都使用其中的所有方式,阅读理解时,要结合文本实际来答题,做到活学活用。也就是说,遇到叙事方式的考题时,学生要学会第一时间审题,然后把所学到的叙事方式理论知识具体到某一篇小说中,看看能找到几个叙事方式,然后迅速找到得分点,以此提高答题的规范性和得分率。
3、熟悉考题的多样性。一是题目的问法是多样的,但离不开叙事、叙述、讲述这样的字眼;二是题目的难度地不断提高,有反套路的倾向,考到最后是考阅读理解能力;三是题目有精细化发展趋势,也就是说不是笼统地考叙事方式,而是就某一叙事方式进行具体考察。因此,备考过程中学生要熟悉不同题型,并在训练中得到提高。
备考策略
02
叙事顺序
01
叙事人称、视角
03
叙事安排(形式)
04
叙事技巧/方式
小说怎样叙事?
(一)叙述人称
根据作者与所叙述对象的关系,小说中叙述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
第一人称:优点是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缺点是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注意小说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一个角色,这个角色有时指作品中的主人公,有时指所叙述事件的见证人旁观者。)
参与者:参与事件中,可以与主人公直接对话,真实可信。
可以衬托主人公,使主人公性格更加鲜明。
可以推动情节发展等。
主人公:直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带有浓郁的抒彩,拉近
读者与“我”的距离,真实亲切。
旁观者:旁观者置身在事件之外,真实客观地呈现故事。可以观察、点评故事里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可以坦白自己的不明白之处,让读者去想象思考。
一、叙述人称与视角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使人物心理刻画更为细腻,给人以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便于作者抒发、表达情感。
第三人称:视野开阔、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较灵活自由。(便于全面细致的描绘人物形象,便于揭示人物的内心,展开故事情节。)
(二) 叙述视角
(1)全知视角(第三人称“他”)
叙述者站在“他”/“他们”的立足点上进行叙述。这种叙述人称比较自由,作者几乎成了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人物的内心秘密、遥远的过去、未来的发展,叙述者都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灵活地进行叙述。优点是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不足是缺少真切感。传统小说《三国演义》就是全知视角,莫泊桑的《项链》也是。
①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更能全面细致地描述老太太的形象,展开故事情节。
②以“儿子杀人”事件为线索,展现了老太太思想、心理变化的过程,在前后对比中突出了人物性格。
③多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故事更加集中。
例如:本文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2)有限视角(第一人称“我”)
叙述者站在“我”/“我们”的立足点上进行叙述。“我”既是生活事件的观察者,又是故事的叙述者。文章的全部内容都是从“我”的角度看出、听出,都是从“我”的角度叙述出来的。
用第一人称来叙述,由于叙述者所叙的是亲身的所见、所闻、所历,读者读起来就会倍感真实、亲切。优点是给人以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不足是限制了人的视 野,叙述的空间狭小。
(3)有限视角(第二人称“你”)
叙述者站在“你”/“你们”的立足点上进行叙述。“你”可以指代读者,读者作为听众听作者叙述;可以指代文中的人物,作品中的人物作为对象被作者叙述
类别 释 义 特 点
顺叙 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按顺序叙述下去。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叙述原来的事件。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 (1)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2)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
二、叙述顺序
平叙 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 (1)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2)拓展作品容量。
补叙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件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1)对上文的内容作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
(2)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明确插叙与补叙的区别
从内容上看 插叙是作者为事件发展提供的背景材料,如果将这个材料删去,原有的故事情节仍旧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线索仍旧清楚明朗,读者不会产生疑问;而补叙是与全文中心事件密切相关的,是情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这个片段删去,读者会产生疑问或歧义。
从形式上看 插叙内容的前后有简明扼要的过渡性文字,使之与中心事件衔接自然,一般被安排在篇中,而不在篇末;补叙无须过渡性文字,一般被置于事件出现结果之后,交代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因此它可以被安排在篇末。
从篇幅上看 插叙的文字一般较多,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补叙的文字一般较少,多则一段,少则一句话,只要完成对人物或事件的某些补充说明的任务就可以了。
例如:(湖北省孝感市普通高中协作体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文末的补记是否多余?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 分)(小说《治河》)
【答案】不多余。①补记部分补充交代时代背景,增强文章的真实感,更能打动读者。②通过补记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更能凸显以治河为代表的人物的优秀品质。③补记的内容更能凸显文章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主旨。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4分,意思对即可。只答不多余,不分析原因的不给分。
三、叙事安排
(一)时间——叙述频率(反复)
故事中事件与叙述的重复关系,往往具有渲染、强调的作用。
《祝福》中祥林嫂反复讲述阿毛的故事,既突出了阿毛之死对她的打击之大,又强化了鲁镇人的麻木、看客特点。
《许三观卖血记》许三观一次又一次通过卖血度过生活的难关。
电视剧《开端》一次又一次重复公交车上的案情。
例:【2021新高考Ⅰ卷《石门阵》】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4分)
【答案】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小结1 反复对故事情节的渲染作用】以上反复手法可以归类到一起加以分析。站在讲故事的王木匠角度来讲,他运用反复手法,用意明显,就是通过反复强调,使故事内容表述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充分具体,让听众如临其境,达到逼真效果;同时渲染出一种紧张气氛,以达到吸引人心的讲故事效果。【小结2 反复对故事情节的延迟作用】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王木匠讲石门阵故事时,多处故意使用反复手法,意图就是在有意延迟,既有意渲染紧张气氛,激发听众的好奇,吊起听众的胃口,又有意迟迟不讲大家关心的故事结局,以引发听众的追问。作为一个会讲故事的人——王木匠——这是高手!当然,王木匠是作者刻画出来的,作者才是高手!
(二)、时间——叙述节奏(快与慢,详略得当,紧张与舒缓,反复,延迟)
叙述节奏有加速和减速之分。加速一般用于次要情节,一笔带过。
加速是“张”,是跳跃,是略写,多用叙述手法,读者一般可以快速阅读,粗略品味。
减速一般用于关键情节、精彩之处。减速是“弛”,是慢行,是工笔般细致地描绘,多用描写手法,读者要慢速阅读,细细品味。
小说的阅读魅力就体现在加速与减速的交织中,一张一弛,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叙述与描写是控制小说速度的法宝。
【七校联合体202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卷(11月)】在小说叙事中,故意延迟故事发展的进展,拖延读者到达结尾的时间,这种手法被称为“延宕法”。本文在结尾处才明确了“女人”是吴亮亮妻子的身份,就运用了延宕法。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其效果。(4分)
【答案】①延宕手法减缓了小说的叙事节奏,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小说中多次出现马上揭晓“女人”就是周局长兼吴亮亮妻子的身份,但随即又拉开了读者和结局的距离。②延宕手法使周局长和吴亮亮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在延宕中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吴亮亮的无私奉献、一心为公,周局长的不忘初心、深明大义。③延宕手法能够产生一种持久而强大的吸引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小说波澜丛生。(答出两点即可)
四、叙事技巧
①全文有线索贯穿(尤其注意双线、明暗)
②全文情节一波三折(摇摆、延迟)。
③开头方式:悬念式/倒叙式/写景式/故事式
④结尾方式:悲剧式、喜剧式、戛然而止式、首尾呼应式等
⑤中间:悬念、伏笔、铺垫、照应、暗示、误会、突转、对比、抑扬等
小说的基本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例如:【新高考广东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8月开学摸底联考、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月考】(《夜》 叶圣陶)请指出小说的两条线索各是什么,它们是怎样交织起来的。(4分)
【答案】①明线:老妇人看护孩子,在静夜守候阿弟回来说明情况﹐老妇人决定承担抚育孩子的责任。②暗线:老妇人的女儿女婿进行革命斗争,被捕后惨遭杀害,死前遗书寄情。③两条线索借助于阿弟对老妇人的叙说而交织在了一起。(明线1分,暗线1分,怎样交织2分。)
例:【2019年高考语文浙江卷】《呼兰河传》分析《呼兰河传》(节选)叙述上的特征。(6分)
【答案】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可信。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③以时间为线索展开情节,叙事脉络清晰、结构紧凑。④叙事与景物描写相结合,细腻、生动、传神,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
(1)从记叙形式上,有对话式、讲述式等;还有意识流式、内心独白式、荒诞魔幻式、横截面式、穿越式等。
例:(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古渡头》)《古渡头》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五、叙事方式
(2)从结构形式上有:
①全文情节一波三折(摇摆、延迟);
②全文有线索贯穿(尤其注意双线索);
③开头方式∶悬念式/倒叙式/写景式/故事式/以……话题引入等;
④结尾方式∶欧亨利式、悲剧式、喜剧式、戛然而止式、写景式、首尾呼应式等;
⑤中间有∶悬念、伏笔、铺垫、照应、暗示、误会、突转、对比、抑扬等。
(3)特殊的方式,如:诗化语言、散文笔调等。
(4)“交织”的特殊叙事形式。如历史与现实交织(打破时空的限定)《赵一曼女士》,回忆与现实交织《半张纸》,叙事与写景交织(描写和记叙的结合)《安东洛夫卡苹果》《边城》等,虚幻性、真实性与现实性等。
【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赵一曼女士》 例:《赵一曼女士》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 “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我”与历史遗迹的接触,“我”从后人的角度观察赵一曼当年的事迹故事,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历史),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读者感受)
在做题时,要灵活处理,文本理解和感受是第一位的。以下流派常用技巧可以熟悉一下:
意识流小说:内心独白、幻觉梦境、时空颠倒等;
魔幻现实主义:隐喻、象征、预言、神秘、魔幻;
荒诞派戏剧:夸张、变形、荒诞等。
1、《林黛玉进贾府》在叙述林黛玉进贾府拜见舅舅、舅母、迎春三姐妹时,叙事节奏 ,而在拜见贾母、王熙凤、贾宝玉时叙事节奏 。
较快(加速)
较慢(减速)
教考衔接:知识回顾
2、《林黛玉进贾府》从叙事腔调上看,属于_____,传统小说多用这种叙述手法;在叙述视角上多用______视角。
3、《装在套子里的人》从叙述人称看,属于_____人称叙述。其好处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小说的______性;有利于作出____________,从而使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更具复杂性。从叙事腔调看,这篇小说自始至终采取了____________
_____的腔调来展示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
讲述
全知
第一
判断和评价
真实
冷峻、幽默
讽刺
4、鲁迅小说《祝福》的叙述腔调(风格)___________,善用白描的手法,把悲剧硬生生呈现在读者面前,没有感情,也没有温度。在回忆祥林嫂生平的之前、之后,运用的是第____人称的限制性视角叙述;在回忆祥林嫂的生平时,运用的仍然是限制性视角,从“鲁镇人”的视角出发,祥林嫂在鲁镇的活动可以直接叙述,但是祥林嫂离开鲁镇的活动就必须由卫婆子转述,因此,这段转述就变成了卫婆子的叙述视角,成为第____人称叙述。
冷峻简洁
一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