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献县求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沧州市献县求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4 16:01:06

文档简介

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5 B D D B C 6-10 D B B D B 11-15 A D C C C 16、C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 共 4 道,共计 55 分。17 题 16 分,18 题 12分,19 题 12 分 ,20
题12 分 )
17、(16分)【答案】(1)特点:主动性;开放性;融汇东西方文化(或写融合欧亚文化也可);尤
其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任答2点,4分)
原因:地处欧亚大陆,特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多种文化间的交流;曾受蒙古的统治;统治阶层的努
力,重视对拜占庭精髓文化的继承。(任答2点,4分)
(2)形式上: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中日互派使节来往。
内容上:隋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期日本以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4
分)
课本原题第32 页
(3)认识:美洲大陆由于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导致了美洲文明的发展较为滞缓,后因西方殖民者的入
侵,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因此隔绝、封闭的文化必然导致衰败或毁灭,文化在交流中
进步,文明的交流也促进文明的多样性发展。(4分)
18、(12分)(1)新航路开辟前:对外贸易主要是奢侈品的长途贩运,主要满足上层贵族富人的需
要,贸易总量小,销售数额很有限。 新航路开辟后:以生产和生活用品为主,贸易额巨大。(每点2
分,共4分)
(2)状况:以出口农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进口机制品;受制于外国资本;以通商口岸为核心,发
展不平衡。(每点2分,共4分)
主要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
略。(每点2分,共4分)
19、(12分)
(1)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启蒙运动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开展(或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近代国家体制的形成;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有识之士的推动。(6分,任答3点即可)
(2) 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与中国近代化保持同步;兴起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具有相当政治色彩)
;从个人创办到政府主导;科学研究和民众启蒙并举;注重为民服务。(6分,任答3点即可)
1
20、(12分)【答案】示例:
1630—1640年∶新航路开辟后,北美沦为欧洲的殖民地,大量殖民者来到北美。在宗教改革中形成
的清教徒群体,远渡重洋来到北美,为美洲的开发作出重要贡献。
18—20 世纪初∶美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美国西部资源丰富,吸引了世
界各地的人群移民美国。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伴随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劳动力需求下降,
西部移民终止。
1916—1929 年;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对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渴
求;美国南部农业生产模式落后,大量的黑人涌向北部大城市,形成黑人第一次大迁徙。1929 年经
济大危机爆发,大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第一次黑人大迁徙终止。
1945—1970 年;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经济发展,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再
度促进黑人迁徙。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经济衰退,经济"滞胀",失业率居高不下,第二次
黑人大迁徙终止。
【详解】根据题干要求,任意选择两个时段进行分析。以选择1630—1640年、18—20 世纪初为例。
根据材料数据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1630—1640年正是新航路开辟时期,随着新航路开辟后,北美
沦为欧洲的殖民地,大量殖民者来到北美。在宗教改革中形成的清教徒群体,远渡重洋来到北美,
为美洲的开发作出重要贡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20 世纪初是美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随
着美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美国西部资源丰富,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群移
民美国。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伴随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劳动力需求下降,西部移民终止。
24
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
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三全册
1、“天人合一”的观念最早是庄子阐述,关注的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注重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
和谐。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就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它把自然之天拟人化,认为天有意
志,能监视人间,并根据君主德行的好坏赐福或降灾。这说明( )
A.黄老之学被汉代统治者采纳 B.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
C.儒、道的发展趋势逐渐合流 D.儒家始终关注天与人的关系
2、明末清初一些开明的士大夫受西方传教士影响,开始研究和介绍西方学术、科技。他们的活动
( )
A. 导致外交政策不断收紧 B. 推动了传统科技的转型
C 促进了民众生活的改善 D 开括了国人的学术视野
3、《汉谟拉比法典》第23条规定:“如果没有抓住拦路的强盗,遭抢劫者须以发誓的方式说明自
己的损失,然后由发生抢劫的地方或地方长官赔偿损失”。这一规定( )
A 形式主义色彩浓厚 B 维护工商业奴隶主的利益
C 增加地方财政负担 D 强调政府责任
4、如图为古罗马万神庙的结构示意图。该庙是古罗马继承并发展古希腊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它
的长方形柱廊大体沿用了古希腊神庙的风格,而万神庙对古希腊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
A.将单一神崇拜发展为多神崇拜 B.树立了罗马式穹顶建筑的典范
C.取代市政广场成为城市的中心 D.容纳众人一齐观赏角斗士表演
5、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的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来
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据此可知,中世纪的拜占庭( )
A.发展古希腊民主传统 B.保存并完善了古典文化
C.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 D.成为东西文明的汇融体
第 1 页 共 8 页
6、9世纪开始,日本形成的大和绘是专供贵族鉴赏和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一种带有浓厚装饰性的艺
术;而17世纪开始兴起的浮世绘则是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一变化实质上反
映了( )
A.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B.文明开化的社会变迁
C.唐朝文化的深远影响 D.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7、下表为某学者在研究古代历史过程中搜集整理的史料,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 )
史料 印欧人在进入西亚、西欧、北欧和印度的广大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居
1 民
史料
2 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迁徙中,与所到地区农耕民族交融,导致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
史料 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
3 之
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C.战乱频繁导致人口流动 D.世界人口结构发生改变
8、下表是某同学整理的“16~19世纪人口迁徙情况表(部分)”。表格中①②③处填写最恰当
( )
迁入地 迁出地 时间 主要背景
欧洲 16世纪
美洲 非洲 16世纪 ①
亚洲 19世纪中叶 ②
欧洲 18世纪中后期 ③
大洋洲
亚洲 19世纪中叶
A.殖民扩张 苦力贸易 开采金矿 B.黑奴贸易 苦力贸易 流放罪犯
C.殖民扩张 苦力贸易 流放罪犯 D.黑奴贸易 殖民扩张 开采金矿
第 2 页 共 8 页
9、二战后,拉丁裔移民在美国人口中占比较高,如迈阿密州的居民中四分之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
使用西班牙语;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曾说:“我非常希望我是美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不会说西班
牙语的总统。”由此可知,大量移民涌入美国( )
A.导致美国调整官方语言 B.激化了美国的种族矛盾
C.迫使政府改革选举制度 D.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10、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用川、滇茶叶交易西藏马匹、药材的一条商贸之路。宋代在成都、秦州(
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元代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
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据此可知,茶马交易( )
A.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垂直管理 B.政府发挥主导与管理作用
C.对重农抑商政策产生重大冲击 D.促进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
11、茶叶由中国传入西方后,西方饮茶之风逐渐盛行。如英国用中国茶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高雅
的品茶方式——“下午茶”,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风俗习惯享誉世界;在美国高压的生活环境中
,品茶成为美国人寻求心理平静的一个重要方式。这主要体现出( )
A.中国茶文化对西方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影响
B.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C.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D.人口迁移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12、托勒密占据埃及后,亚历山大城成为埃及都城,城内的缪斯宫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许多
学者前往研究。城中市场上可以看到阿拉伯的香料,塞浦路斯的铜,印度的金、胡椒,不列颠的锡,
努比亚的大象,西班牙的银,小亚的地毯,甚至中国的丝。该现象可用于说明( )
A.战争必然促进被征服地区的发展 B.亚历山大城是埃及经济文化中心
C.亚历山大城成为丝绸之路的终点 D.战争客观上助推了经济文化交流
13、拿破仑在武力征服意大利和德意志地区后,在行政上采取集权统治,宣扬公民权利平等,努力
实现市场的统一。这些做法( )
A.推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B.埋下了民族仇杀的根源
C.推动了近代文明的传播 D.助长了拿破仑军事独裁
14、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政府鼓励非洲属民参战,并去杀死德国“白人”殖民者。在帮助宗主
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
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 )
A.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B.加速了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C.推动了民族民主意识的传播 D.构筑了欧洲集体安全体制
第 3 页 共 8 页
15、清末到民国初年,先后推行了两次学制改革。其中中学课程设置见下表,这两次学制改革
( )
学制 中学课程设置
癸卯学制 (1904 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 算学、博物、物理
年月) 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
修身、国丈、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
壬子学制 (1912
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年月)
女子中学加课家事、因艺,缝纫.
A.贯彻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B.体现了全盘西化的育人倾向
C.顺应了时代进步的潮流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16、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以下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世界遗产公约》是目前拥有缔约国最多的公约之一
B.意大利佛罗伦萨是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
C.18世纪始一些国家通过立法进行现代意义的文物保护
D.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第 4 页 共 8 页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一直处于东西方文化的中间地带。处
于两个大陆和两种文明类型之间,俄罗斯始终努力追赶西方,主动吸收西方文化,但其特殊的地理
位置又使得它无法阻挡来自亚洲的东方文化。欧洲文化与亚洲文化在俄罗斯占据的欧亚地缘空间发
生碰撞,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欧亚文化。
——摘编自李英玉《俄罗斯文化的欧亚属性分析》
材料二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
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大批遗唐使、留学生、
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
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三 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
否有机会吸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
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
隔绝的部落,因而,他们不能从临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俄罗斯文化的特点(4分)并分析成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上的变化(4分)
(3)联系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点,谈谈你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4分)。
第 5 页 共 8 页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之前,欧洲的对外贸易主要是由冒险商人采用人背马驮的形式,长途贩运东方的
奢侈品,以满足少数贵族富人的消费。这种“中世纪型” 的对外贸易,贩运的是体轻价昂的贵重
物品,如香料、丝绸等,以获取暴利,而销售数额却很有限。新航路开辟后,由大型商船队从事的
大规模海上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商品的运输量急剧增加,经营大宗日用品和原料、粮食
,以赚取巨大的利润总量。
——摘编自穆良平《主要工业国家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逐渐在中国建立起一个由大口岸城市到乡村集市的进出口商业贸
易网。这种贸易网络主要为中国初级产品的出口和外国工业品输入服务。中国近代对外贸易是一
种不等价交换,因为从贸易类别上看进口机制品和出口农产品在价格上自然存在剪刀差。在这种
不等价下掩藏着另一种不等价交换,那就是西方国家操纵中国外贸市场,人为压低中国农副产品
收购价格,造成了一种人为的不等价交换。例如中国出口大宗商品丝和茶,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
价格尚可由生产成本来预算,中国可自行控制,但19世纪70 年代后,丝和茶的出口价格开始逐渐
脱离成本价格,受到外商的摆布。
——摘编自徐峰《商业与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启动(1840—1895)》
(1)根据材料一说明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贸易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商业发展的状况,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8分)
第 6 页 共 8 页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这一时代,地球仪、望远镜等科学仪器以及各种标本成了人类理性和希望的象征,为了
实现知识的体系化并作出分类,欧州各大学都建立了附属植物园和博物馆。与自然(物)的发展和
解放相对应的,是人的解放,而且以个人为基础的自然法的人权思想,还把教育看作是人权的一部
分。1792年,由孔多塞起草以公共教育委员会名义向国民议会提出的《关于普遍兴办公共教育的报
告及其法律草案》指出,“更加完善的图书馆,资料更多的博物馆标本室,规模更大的植物园、农
艺园等,也都是教育手段”。在经过产业革命到了19世纪后半期以后,近代国家体制形成,国家掌
握了教育的主权,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整顿和建立近代公共教育制度的时代,与此同时博物馆被有系
统地加以整顿,从而体现出国策启蒙的性质。
——摘编自日本学者伊藤寿朗《博物馆概论》
材料二 在中国,把“博物”一词视为一门学科滥觞于19世纪的后半叶,1848年,晚清名臣和学者
徐继畲在他所著的《赢环志略》中介绍了西方国家的军事博物馆和历史文物馆。其后,康有为和梁
启超都先后发表建立博物馆的观点,以开启民智、富强中国,得到了光绪帝的赞同与支持。1905年
,实业家和教育家张謇建立起我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为了方便观众参观,张謇认
为博物馆应当将收藏与陈列分开。1912年,在蔡元培的主持下,中华民国的第一个国立博物馆,即
国立历史博物馆在北京国子监旧址成立。1933年4月,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在南京成立,其宗旨为“
汇集数千年先民遗留之文物及灌输现代科学知识之资料,为系统之陈列,永久之保存,借以为提倡
科学研究,辅助民众教育”。中共在苏区和解放区都兴办了博物馆,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展览会宣
传党的政策,鼓舞民众的斗志。
——摘编自马立伟《博物馆志愿者教育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西方博物馆兴起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博物馆的特点。(6分)
第 7 页 共 8 页
20、下表为美国历史上移民状况简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时间 迁徙事件名称 出发地 目的地 涉及人口 涉及人群
欧洲(以英国为
1630年~1640年 清教徒移民 北美殖民地 约8万 白色人种
主)
世界各地移
18-20世纪初 西进运动 世界各地 美国西部 约1700万

第一次黑人大 约150万
1916年~1929年 美国南部农村 美国北部大城市 黑色人种
迁徙 人
第二次黑人大 约450万
1945年1970年 美国南部农村 美国北部和西部 黑色人种
迁徙 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时期的美国移民情况予以说明。
第 8 页 共 8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