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结晶现象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如下几种物质,能用过滤法分离的是
A.氧气和氢气 B.酒精和水 C.食盐和泥沙 D.食盐和白糖
2.2022年10月12日下午,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的多项科学实验。如果在天宫空间站中进行以下实验,你认为其中最难完成的是
A.将氯化钠加入水中溶解 B.将金粉、铜粉混合加热制取合金
C.用漏斗、滤纸过滤除去水中的泥沙 D.用浓氨水和酚酞验证分子运动
3.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 B.点燃酒精灯
C.过滤 D.给固体加热
4.水是生活中最常见与最重要的物质,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通电分解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
B.活性炭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是化学变化
C.大力推广工业用水循环
D.用过滤的方法可以使硬水软化
5.括号内是区分下列各组常见物质的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A.硬水与软水(加肥皂水,振荡) B.高锰酸钾与二氧化锰(看颜色)
C.蒸馏水与矿泉水(过滤) D.空气与氧气(插入带火星的木条)
6.下列有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B.饱和溶液降温后,一定有溶质析出
C.把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D.将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降温,一定能形成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7.规范操作是安全进行化学实验的保障。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固体药品的取用 B.过滤
C.量取液体 D.检查装置气密性
8.下列除杂方法中错误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O2(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B CaO(CaCO3) 高温煅烧
C Cu(Fe) 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并过滤,洗涤,干燥
D NaCl固体(KNO3固体) 溶解,降温结晶
A.A B.B C.C D.D
9.固体甲、乙、丙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甲、乙、丙从溶液中析出的晶体不含结晶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甲 0.18 0.16 0.14 0.12 0.09
乙 35.7 36.0 36.6 37.3 38.4
丙 13.3 31.6 63.9 110 169
A.固体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20℃时,丙溶液中溶质和溶剂质量比为31.6:100
C.分别将等质量的乙、丙饱和溶液由60℃降温到20℃,溶质质量大小:丙>乙
D.分别将等质量的甲、丙饱和溶液由60℃降温到20℃,溶剂质量大小:甲>丙
10.下图中图1是t ℃时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物质同时放入100 g水中的溶解情况,图2是它们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2℃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t2 >t> t1
C.若使图1中的甲全部溶解,可采用升高温度的办法
D.将t2℃时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到t1℃时均有晶体析出
11.根据下图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t1℃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t2℃ 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甲、乙两物质的质量相等
C.将 t3℃ 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2℃ 时,都会析出晶体
D.当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12.以下是某同学记录的实验操作或现象,其中操作正确或者现象符合事实的是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火焰,生成黑色固体
B.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再加入药品
C.为加快过滤速度,用玻璃棒搅拌滤纸上的悬浊液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13.下列实验设计正确的是
A.用过滤的方法分离蔗糖和食盐 B.用煮沸的方法降低饮用水硬度
C.固体KNO3中混有少量NaCl,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KNO3 D.用5mL酒精与5mL水配10mL酒精溶液
14.氯化钠、碳酸钠、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所示,某同学根据表中数据作出了其中一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表和图中信息指出下列说法错误的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5.8 36 36.5 37
溶解度/g 碳酸钠 6 16 18 36.5 50
溶解度/g 硝酸钾 13.3 20.9 31.6 45.8 63.9
A.曲线M是表中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
B.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最小的物质是氯化钠
C.从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溶液中提纯氯化钠固体,可采用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D.如果将表中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全部画出,在0℃~40℃范围内会有3个两线交点
15.将25g氯酸钠加入25g水中,升高温度并充分搅拌,不同温度时所得溶液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20 30 60 70 80
溶液质量/g 32.9 36.4 50 50 50
A.20℃时,氯酸钠的溶解度为31.6g
B.30℃时,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C.由60℃升温到70℃过程中,氯酸钠溶解度保持不变
D.80℃时,向该溶液中加入25g水,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
二、填空题
16.如图是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1)t℃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2)若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提纯方法为_______。
(3)60℃时,将100g质量分数为50%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需要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为_____g。
17.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tl℃时,甲的溶解度______乙的溶解度(填“>”、“<”或“二”);
(2)t2℃时,20g丙溶解于50g水中形成________g溶液;
(3)若要将甲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 是 ________;
(4)t3℃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由大到小的是____________。
18.如图为A、B、C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l)在_____℃时,B和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3℃时,把6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g。
(3)B中混有少量A,可用______的方法提纯B。
(4)t4℃时,将等质量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用字母代号和“>“、”<“或“=”填写)。
19.下图是氯化钾和硝酸钾两种固体溶解度曲线图。
(1)15℃时,KNO3的溶解度是 ________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KCl的溶解度。
(2)40℃时,KCl的溶解度是 ________ g,向100g水中加入40gKCl,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 ________ 。
(3)比较这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从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________ (任写一条)。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___ 。
A.KNO3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B.饱和KCl溶液析出晶体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不变
C.30℃时,分别将10g KCl和10g KNO3配制成饱和溶液,前者需要水的质量较多
D.分别将40℃时的KCl和KNO3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时,后者析出的晶体较多
20.小刚收集到一瓶浑浊的河水,他要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其实验过程如下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A物质的名称是_____。
(2)若经过操作①后,所得液体C中仍有浑浊,其原因可能是_____(填序号);
A 漏斗内的滤纸有破损
B 漏斗下端管口未靠在烧杯内壁
C 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
(3)操作②可以去除异味、色素等杂质,则需加入_____。
(4)小刚取少量液体D于试管中,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荡后发现有较多浮渣产生,几乎无泡沫,说明液体D属于_____水。经过操作③以后,小刚重复上述实验,他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5)保护水环境、珍爱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_____(填序号)。
A 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B 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C 使用含磷洗衣粉
D 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6)请你说出生活中的一条节水措施_____。
三、实验题
21.小组同学用氯酸钾、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并回收二氧化锰。图1为氧气制备装置,图2为回收二氧化锰操作流程图。
(1)图1中还缺少的一种重要仪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3)向反应后冷却至室温的试管中加入足量水,充分溶解后进行图2操作即可回收二氧化锰,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2.C3.C4.C5.C6.C7.C8.D9.D10.B11.B12.B13.B14.D15.A
16.(1)相等
(2)降温结晶
(3)5
17. < 65 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等) 乙>甲>丙
18. t1 150 蒸发结晶 C>B>A
19.(1)小于
(2) 40 2︰7
(3)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大,氯化钾物质受温度影响较小
(4)C
20. 明矾 AC 活性炭 硬 出现大量泡沫 B 淘米水浇花
21.(1)酒精灯
(2)
(3)过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