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二年级《寓言二则》拓展
本故事出自《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发展由来:
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其中,策士分为“合纵”和“连横”两派,代表人物分别是苏秦和张仪。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
在先秦散文中,《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其寓言的特点主要有:
(1) 善于用比喻和寓言来比附现实以表情达意
《战国策》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战国策》中的寓言大都即事编撰,独出心裁, 比附现实,以表情达意。
(这类寓言俯拾皆是,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等。用具体的形象概括抽象的道理,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力量
(2) 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营造辩丽横肆的艺术风格
寓言的巧妙运用,成为《战国策》文章的一大特点。如《燕策二》苏代以鹬蚌相争,说赵惠王不应伐燕,以免强秦坐收其利。
说辞引类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席间的事物为例,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战国策》纵横捭阖的游说之辞,形成辩丽横肆的艺术风格。
(3) 运用寓言形象说理,增强辩辞的说服力
《战国策》还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其叙述语言,也长于铺张渲染。
《战国策》文章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瞻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阎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总而言之,《战国策》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瞻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你还知道哪些出自《战国策》的寓言故事吗
鹬蚌相争①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②。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③。
——选自《战国策·燕策》
【注释】
①鹬(yù):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②箝:通假字,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在这里指的是鹬的嘴。
③禽:同“擒”,捕捉,抓住。
寓意】
《鹬蚌相争》讲的是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做人要学会忍让,否则两败俱伤只能让第三方得利。
狐假虎威①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②,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选自《战国策·楚策》
【注释】
①假:假借,凭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它野兽。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去欺压别人。
②长:同“掌”,掌管。
【寓意】
这是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说的是狐狸凭自己的智谋逃出了虎口。后来都用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狡猾的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在森林中吓唬别人。但是,狡诈的手法绝不能使狐狸改变虚弱的本质。把戏一旦被戳穿,它非但会受到群兽的围攻,还将被受骗的老虎吞吃。引申说明仗势欺人的坏蛋,虽然能够嚣张一时,但最终绝不会有好的下场。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现人们用它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也讽刺了那些仗着别人威势,招摇撞骗的人;又嘲讽了被人利用而不自知的昏庸之人。
亡羊补牢
庄辛对曰①:“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选自《战国策·楚策
【寓意】
这个故事常用作“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如果及时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