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PDF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PDF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4 16:11:33

文档简介

西宁市海湖中学 A.世官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分封制 D.中央集权制
6.左传记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
2022-2023 学年第二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卷
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囤,牛有牧,以待百事。”
高二年级历史 对材料解读最正确的是:( )
分值:100 分 答题时间:90 分钟 A.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B.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观念
C.大宗与小宗之间的关系具有相对性 D.执政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Ⅰ卷 选择题
7.人们一般认为家谱起于宋代,其实家谱的雏形在殷商卜辞世系关系中就有所反映,隋唐以前,
(本题有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家谱修撰已相当发达,大量家谱书籍问世,只是大多未留传后世,这表明我国( )
1.在古代中国,“最大逆不道的事情莫过于违逆父母和不孝了。中国人这种敬老思想延伸到了对 A.分封制影响深远 B.宗法观念长期存在
祖先的崇敬,当他们做错事时,他们会认为自己愧对祖先,使家族蒙羞。在他们看来,这比任 C.封建家长制盛行 D.家谱文化博大精深
何惩罚都要严重。”这种现象源于( ) 8.秦国商鞅变法规定:男子成年须与父母别居,另立门户,女子到一定年龄须出嫁,又规定:五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 家为伍,十家为什,有相互纠察告发的责任,否则处以极刑。这些规定( )
2.据文献记载,商汤灭夏时,诸侯(方国)有三千之多;周武王时,(原臣服于商的)侯伯尚有 A.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B.削弱了分封贵族的势力
千余。为此,西周初年的君王( ) C.保障了兼并战争的胜利 D.有利于法家思想的传播
A.积极开疆扩土 B.宣扬“家国一体” 9.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 12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又征发曾犯逃亡罪
C.强化中央集权 D.重申“华夷之辨” 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发 50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这印证
3.西周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 了当时( )
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说明,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B.人口结构分布合理
A.形成“天下共主”格局 B.形成家天下的政治局面 C.经济文化重心逐步南移 D.官僚政治制度完善
C.对地方直接行使管理权 D.实现了王权的至高无上 10.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
4.西周时期的祭祀、宴享、丧葬等所有礼仪活动,都要按等级使用以鼎为核心的成套青铜礼器, 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
天子、诸侯、大夫、士使用鼎的规格和配套的其他礼器都有明确规定,构成了以鼎为核心的严 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
密的礼乐制度。这种独特的礼制文化( ) A.分工明确,彼此牵制 B.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
A.对君主的权力起制约作用 B.有利于国家思想观念的融合与统一 C.垂直管理、分层管理 D.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C.标志着贵族等级制度解体 D.促进了中央集权机制的建立和强化 11.图 1 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对比统计图表中中央和王国所
5.有学者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根绝但 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
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阴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该学
者评价的制度是( )
第 1 页 共 4 页
16.孝文帝冲破重重阻力,毅然进行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孝文帝改革最
重要的影响是( )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加强了皇权的集中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促进了民族间交融
17.《隋书》记载,隋文帝按功赏赐臣民,无所爱惜吝啬;乘车至天下访视时,遇陈情者亦停下亲
自问其缘由;另派人采听各地风俗吏治、人间疾苦,皆无不留意;每当将士阵亡,必定从优赏
赐;令使者就家劳问。据此可知,隋文帝( )
A.固守传统选官制度 B.具有一定民本思想
A.西汉的大部分地区未实行郡县制 B.中央政府已经为王国势力所控制 C.善于进行战争动员 D.企图实现长治久安
C.多数人口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 D.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 18.唐太宗时期,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御史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御史出都,若不动
12.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设三公九卿制。西汉时,尚书令是少府的属官;东汉光武帝时,尚 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这反映了( )
书令成为尚书台长官,尚书台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出现“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 A.唐形成完备的监察体系 B.中央行政体制不断完善
面。这说明东汉( )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D.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A.行政中枢权力的转移加强了皇权 B.君权与相权矛盾不可调和 19.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
C.皇帝的权力受到尚书台监督节制 D.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强化 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牌等,均无权参加。材料表明唐代科举( )
13.汉武帝设刺史,负责监察地方政治,后来刺史的职权范围扩大,逐渐享有行政权和兵权。东汉 A.重视门阀士族的利益 B.有利于官吏素质提高
时期刺史逐渐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刺史权力变化导致( ) C.社会基础得到了扩大 D.具有严格的参与标准
A.监察权力加强 B.中央集权削弱 C.君主专制强化 D.国家统治稳定 20.《唐会要》记载,开元三年六月,玄宗下诏,县令、州刺史有业绩者可调任京官,“京官不曾任
14.自从汉武帝建立察举制度以来,郡国向朝廷主要推举品行卓越和行政能力突出的人,而地节三 州县官者”不能够担任中央三省的负责官员。唐玄宗的做法旨在( )
年,宣帝明确要求郡国向朝廷推荐尊孝道之人。以后地方推举人才,孝行成为必须考察的指标。 A.提高地方官员地位 B.增强官员执政能力
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C.实现地方吏治清明 D.保证官僚队伍稳定
A.儒学伦理影响加强 B.选才标准取决于皇帝 21.藩镇是唐朝至关重要的军事要地,藩镇的统帅即为节度使,节度使不仅手握重兵,同时还兼管
C.察举制度弊端渐显 D.选官的范围不断扩大 管理屯田的营田使及管理军需的支度使。天宝年间之后,又获得了对道采访使(监督州县)的
15.陈寅恪先生在《陏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提到:“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士传授之风气止 掌管权力。这些现象( )
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一书中概括性地说到:“士大夫子弟,数 A.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B.标志着郡县制度的彻底废除
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以上两段史料可以推知( ) C.必然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D.表明中央集权制度面临危机
A.魏晋时期官学的发达 B.家学体系弊端日显 2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述古代某一制度时说“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
C.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原因 D.儒学渐入普通百姓家 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第 2 页 共 4 页
A.这一制度是指九品中正制 B.该制度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29.元朝在行省辖区和疆界范围上有很明确的划分,尤其是江浙行省所辖的“四至八到”,史书记
C.该制度下选官重视品行 D.该制度促进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 载最为明晰,即东至大海,西至鄱阳湖与江西行省南康路接界,北至扬子江与河南行省扬州路
23.贞观四年,突厥表示归附。唐太宗召集群臣讨论对其如何处置的问题,温彦博主张仿照汉光武 接界,南与江西行省潮州路接界,东南到漳州路海岸接界,西南与江西行省建昌路接界,东北
帝将归降的匈奴安置在河套地区的做法,将突厥部落整体安排在河南(黄河以南),既保留他 到松江府海岸,西北与河南行省安庆路接界。从材料可以得出元朝设行省主要目的( )
们原有的部落编制和民族习俗又远离本土,唐太宗最后采纳了他的建议。这一做法( ) A.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中央财政需要 B.打破地理界限加强中央军事控制
A.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B.埋下了唐末藩镇割据的祸根 C.有利于地方官员在行省内的管理 D.防止武将专权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C.有助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促进了黄河流域经济的开发 30.《至正集》卷三二《送蔡子华序》载:“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元史·百官志七》
24.宋初,统治者确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政的二府体制。后来,宋太宗将这一体制改为“凡 也说:“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互为表里。”这说明元朝行省制( )
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的财、政、军三权分立制。这一改变 A.削弱了中书省的行政权力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 C.主要设在边疆少数民族区 D.导致地方权力的高度集中
A.体现了重文轻武的特点 B.适应了国家发展的需要
C.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D.不利于君主权力的集中
25.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40 分)
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这说明( ) 31.(20分)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形成并延续两千多年超稳定政体的主要原因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A.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 材料一
C.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 D.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
26.宋代保留隋唐传统官称,仅代表资历、俸禄高低。文官有称为“职”的衔号,如殿阁学士、修 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
撰等,其实际工作、权力则有差遣决定,多称为权知(或提举、提点)某机构事、充(或判、 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行等)某职之类,表示为临时委派之职事。此举意在( ) ——《文史纵横》2009年第 3 期
A.继承隋唐政治传统 B.防止官员专擅权力 材料二
C.提高士人政治地位 D.创新官员监察机制 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
27.王安石在《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中指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 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
之费。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这说明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A.调控国家经济开辟政府财源 B.控制地方财富加强中央集权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
C.增加军费开支解决边患问题 D.扩大民间税负支撑财政运转 材料三
28.元朝时期,中书省派高级官员外出镇遏地方,“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该措施( ) 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
A.加剧了地方割据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导致了冗官现象 D.分割了地方权力 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
第 3 页 共 4 页
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材料二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宋初取消方镇。后来,宋代依据天下土地形势,分路而治,于是在州以上又出现了路一级的新
请回答: 型行政区划。各路设有负责转输地方财赋的转运使,负责监察、司法之职的提刑按察使,负责治安
(1)据材料一,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6 分) 边防的安抚使,负责储备粮食平抑物价的提举常平使等。这些官员的衙门通称诸监司,“监”是指
以诸使兼理“监察”州县之职的意思。这些监司的行政管辖地域都称为路,但各监司的路并不尽一
致,即使有两司的路一致,治所(行政中心)有时也不在一地。
——摘编自周振鹤《中央地方关系史的一个侧面(上)》
(2)结合秦汉、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8 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秦至唐地方政府层级演变的基本历程并简析其原因。(10 分)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朝“路”级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6 分)
形态”的理由。(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规律。(4 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材料一
秦朝最初为三十六郡,县总数在一千左右。到西汉,郡级政区(郡与国)比秦代大幅增加,西
汉末有郡国一百零三。东汉末年,朝廷派中央的高级官员出任州牧镇压农民起义,授与兵权、财权
和行政权,以与农民军对抗。此后,州演变成了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魏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数膨
胀,平均每州只辖二个多郡,每郡只辖二个多县。隋炀帝大举并省州县,同时又改州为郡。并省之
后全国有一百九十郡,一千二百五十五县。唐承隋制,但郡被改为州。唐太宗时,按山川形势分全
国为十道监察区,以观察使监察地方。为了扑灭安史之乱,唐玄宗时不得不在全国普遍设置方镇,
任命一大批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节度使。唐后期,经常以观察使兼任节度使。这样,观察使的监察
范围——道与节度使的军管区域——方镇也就合二为一了,州县以上新的一级政区道(方镇)就渐
渐成形了。
第 4 页 共 4 页西宁市海湖中学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第一阶段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
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A B B A B B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A B A C D B C D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D C B B B A B B B
1.【答案】C【解析】据材料古代中国敬老思想极其重要,并且延伸到“对祖先的崇敬”,反映血缘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强,故选C项;儒家思想核心为“仁”,重视社会秩序,对鬼神“敬而远之”,排除A项;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排除B项;礼乐制度是西周社会生活政治化的表现,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由材料“周武王时,(原臣服于商的)侯伯尚有千余”可知西周灭商后,还有一定数量臣服于商的诸侯国,因此西周初年实行分封制,对古代帝王的后裔和商的遗民以及立功的将士,让他们在地方作“诸侯”,分区管理,辅佐周王,通过“家国一体”的政治理念治理国家,故选B项;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开疆扩土,这是分封制的影响,不是分封制的目的,排除A项;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较大的独立性,西周并未建立中央集权统治,排除C项;华夷之辩强调华夏与蛮夷之间的区别,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3.【答案】A【解析】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各个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且还要承担各种义务,通过这种隶属关系,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了加强,故A项正确;“家天下”是君主权力集中的产物,它是从秦朝开始的,故B项错误;在分封制之下,西周贵族集团的等级序列是“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周王通过诸侯来实现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并不是直接行使管理权,故C项错误;王权的至高无上是统治者将国家的各种权力集中于一身,它是从秦朝开始的,故D项错误。
4.【答案】B【解析】由材料“都要按等级使用以鼎为核心的成套青铜礼器”、“使用鼎的规格和配套的其他礼器都有明确规定”可知礼乐制有严格的等级划分,是一套严密的制度,有利于形成对周天子的认同,促进国家观念的形成和民族间的融合,故选B项;西周礼乐制维护了等级规范,加强了周天子的权威性,排除A项;礼乐制就是贵族等级制度的具体体现,排除C项;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统治,排除D项。
5.【答案】B【解析】世官制是先秦时期主要的选官用官制度,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衰亡,与材料“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不符,故A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解决了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能够有效避免家族内耗,影响深远,故B项正确;分封制在秦朝时被郡县制所取代,材料“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不符,故C项错误;西周尚未形成统治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
6.【答案】A【解析】据材料“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可知,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度,形成了森然的等级序列,故选A项;君权神授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排除B项;周天子是永远的大宗,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封国内诸侯就是大宗,卿大夫就是小宗,以此类推,因而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这是宗法制的内容,而材料是分封制的特点,排除C项;夏商周时期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家谱体现的是血缘宗族关系,与宗法制有关,古代家谱修撰表明我国宗法观念长期存在,故选B项;分封制是指分封的诸侯国,材料所说的家谱与血缘关系有关,也就是与宗法制有关,排除A项;封建家长制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家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家谱体现的是血缘关系,不是反映封建家长制,排除C项;家谱文化博大精深是指家谱文化的内涵丰富,材料反映的只是家谱修撰的现象,排除D项。
8.【答案】B【解析】什伍连坐制度是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不是促进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错误;“男子成年须与父母别居,另立门户,女子到一定年龄须出嫁”和什伍连坐制度都是打击贵族的势力,故B项正确;保障兼并战争的胜利是奖励农战的措施,故C项错误;商鞅变法实行严刑峻法有利于法家思想的传播,故D项错误。
9.【答案】A【解析】由材料“迁徙天下豪富12万户到咸阳”、“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发50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可知秦朝政府通过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加强了对地方和人民的管理和控制,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选A项;“分布合理”不符合封建社会史实,排除B项;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秦朝的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使得官僚政治制度发展完善,与材料内容无关,逻辑推理错误,排除D项。
10.【答案】B【解析】分工明确,彼此牵制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中九卿分掌宗庙礼仪、宫殿警卫、宫门警卫、御用车马、刑法、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可以看出九卿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故B项正确;九卿都属于中央的官职,是三公之下的直属机构,不能体现垂直管理、分层管理,故C项错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与材料九卿的分工不符,故D项错误。
11.【答案】D【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王国辖郡的数量多于中央辖郡,说明西汉大部分地区实行郡县制,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王国辖郡与辖人口数多于中央,并不能说明中央政府已经被王国势力所控制,且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王国辖郡与辖人口数多于中央,没有体现人民对中央集权的态度,且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王国辖郡与人口数均高于中央辖区,但这并未破坏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说明中央辖区所辖郡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故D项正确。
12.【答案】A【解析】由材料“尚书台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出现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可知东汉通过加强尚书台的权力,削弱三公的权力,进一步加强皇权,故选A项;“不可调和”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尚书台权力的扩大就是加强君主专制的表现,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不能偷换概念为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中央集权,排除D项。
13.【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刺史本是汉武帝时期的监察官员,后来刺史职权扩大,东汉时期成为地方行政长官,这不能导致监察权力加强,故A项错误;刺史由监察官员转化成新一级地方行政长官,说明地方权力增大,中央集权削弱,故B项正确;材料中刺史权力的变化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君主专制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刺史权力的变化与国家统治是否稳定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14.【答案】A【解析】由材料“宣帝明确要求郡国向朝廷推荐尊孝道之人。以后地方推举人才,孝行成为必须考察的指标”可知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的标准从汉武帝时期的注重品行卓越和行政能力,逐步发展为以孝道为依据,结合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史实,说明儒学伦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加强,故选A项;“取决于”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这一时期察举制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材料无法体现出察举制的弊端,逻辑推理错误,排除C项;材料强调选官的标准,不能偷换概念为选官的范围,排除D项。
15.【答案】C【解析】材料中“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反映出魏晋时期官学衰落,故A项错误;材料中“学术中心移于家族”,只能体现出家学体系形成,与弊端日显无关,故B项错误;“学术中心移于家族”,但这些家族一般也是士大夫家族,世家大族凭借学术影响政治,成为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原因,故C项正确;这些家族是士大夫家族,而不是普通百姓家,故D项错误。
16.【答案】D【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内容是推行封建化和汉化政策,实现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和与汉族的民族大融合,故从历史发展进程角度来看,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影响是推动了民族间的交流,故选D项;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孝文帝前期改革推进封建化的影响,属于当时的对经济领域的影响,与问题不符,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主要是推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汉化,加强皇权不是其主要影响,排除B项;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但属于对当时北魏政权的影响,与材料问题“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不符,排除C项。
17.【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隋文帝的所作所为,即“按功赏赐臣民”、“遇陈情者亦停下亲自问其缘由”、“派人采听各地风俗吏治、人间疾苦”等内容可知,隋文帝比较重视民间疾苦,据此可知,隋文帝的行为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本思想,故选B项;在题干中未涉及隋朝的选官制度,排除A项;题干内容述及隋文帝重视民意,未涉及战争问题,排除C项;“企图实现长治久安”是隋文帝的目的,但是题干中隋文帝的行为更能够显示出其以民为本的思想,排除D项。
18.【答案】C【解析】中央派遣御史对地方巡查,这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C项正确;材料仅仅列举了御史,不能得出当时形成了完备的监察体系,排除A项;题干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并未涉及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排除B项;D项与题无关,排除D项。
19.【答案】D【解析】唐代科举制注重才能,不是重视门阀士族,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科举制对官吏素质,故B项错误;材料中主要涉及的是选拔的标准,没有涉及唐代科举制的影响,因此并未说明其扩大了社会基础,故C项错误;材料中对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进行了严格的审查、规定,说明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要求比较严格,故D项正确。
20.【答案】B【解析】由材料“县令、州刺史有业绩者可调任京官,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能够担任中央三省的负责官员”可知中央任职的官员必须要有基层工作经验,并有一定的工作业绩,这一做法旨在提高官员的执政能力,故选B项;地方官是调任京官的条件,其本身的地位并未变化,排除A项;“实现”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保证”过分夸大史实,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
21.【答案】D【解析】节度使手握重兵,兼管营田使、支度使及道采访使,即节度使掌握军权、财政权等,其权力不断增强,一定程度威胁中央集权,故选D项;地方节度使手握军权、财政权等,不利于加强对地方控制,排除A项;“彻底废除”说法错误,郡县制一直存在,排除B项;“必然”说法过于绝对,有的藩镇仍然效忠中央,排除C项。
22.【答案】D【解析】材料中“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可以判断此制度是科举制度,故A项错误;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没有分割相权,故B项错误;科举制度下选官注重才能,故C项错误;科举制度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促进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故D项正确。
23.【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唐太宗对于归附的突厥等少数民族部族采取集中安置、内部自治的羁縻政策,这一做法基本沿袭借鉴了汉代以来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经验理念,有利于缓和民族关系,便利民族交流,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C项正确:少数民族封建化主要体现在典章制度、生产关系等方面的重大变革,材料所述“保留他们原有的部落编制和民族习俗”不符合这一主题,故排除A项;唐末藩镇割据与中唐以来中央集权弱化、地方势力膨胀等密切相关,故排除B项;隋唐时期,黄河流域尤以中下游地区作为国家经济中心,经济相对发达,“开发”一词表述有误,故排除D项。
24.【答案】B【解析】据材料“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可知宋代实行财、政、军分权制衡的方式,有利于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故选B项;材料并未体现出对文臣和武将的特别重视,排除A项;“财、政、军三权分立制”的做法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财、政、军三权分立制”有利于通过分权制衡,强化皇权,排除D项。
25.【答案】B【解析】“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重点表达了宋代科技文化发达的现实,而这一现象不是科技推动的结果,故A项错误;“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可得出国家政策对科技发展影响大,故B项正确;“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可以看出其主旨在于强调国家的政策对科技文化发展的作用,故C项错误;“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强调政策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而没有说明科技与文化的关系,故D项错误。
26.【答案】B【解析】宋代实行官、职、差遣分离制度,其工作带有临时性质,不得长期专擅某项权力,故选B项;宋代只保留隋唐传统官称,而不是继承隋唐政治传统,排除A项;官、职、差遣分离制度有利于防止官员专擅权力,不涉及提高士人政治地位,排除C项;材料强调防止官员专擅权力,未体现创新官员监察机制,排除D项。
27.【答案】A【解析】据材料“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可知变法目的是生财,故选A项;据材料“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可知并不是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是为了解决财政问题,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军费问题,排除C项;据材料“民不益赋而国用饶”可知并不增加民间税负,排除D项。
28.【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该机构是行中书省,其职责是“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说明其长官左、右丞的权利非常大,这就避免了不同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的现象,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选B项;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排除A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行中书省长官的权利问题,不涉及其官员数量问题,排除C项;左、右丞的职责是“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这是整合地方权力,而不是分割地方权力,排除D项。
29.【答案】B【解析】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行省的设置打破自然地理界限,让行省无险可据,无法体现满足中央财政的需要,故A项错误;让行省无险可据,其目的在于加强对行省的控制,故B项正确;这样设置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非有利于地方官员在行省内的管理,故C项错误;元朝设置的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并非对地方的监察机构,故D项错误。
30.【答案】B【解析】由材料“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互为表里”可知行中书省即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管理地方事务,以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项;元朝中书省享有决策、审核、执行的权力,权力扩大而非削弱,排除A项;行省是元朝统治者设立于全国的地方大行政区,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31.【答案】
(1)变化: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6分)
(2)说明:秦朝:实行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或宰相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汉朝: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8分)
(3)理由: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6分)
32.【答案】(20分)
(1)基本历程:①秦——东汉末:由(郡、县)两级制变成(州,郡、县)三级制。(2分)
②魏晋南北朝——唐前期:由(州,郡、县)三级制变成(郡/州、县)两级制。(2分)
③唐后期:由(郡/州、县)两级制变成(道/方镇、州、县)三级制。(2分)
原因: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社会经济发展,地方幅员扩大。(4分)
(2)特点:“路”不设置统一的机构、长官、行政中心;分化事权,相互牵制。(2分)
影响: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影响行政效率与地方治理能力。(4分)
(3)规律: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县级政区保持相对稳定;沿袭前代制度损益变革。(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