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4 18:5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二单元政权更迭: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南方开发: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民族交融: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隋唐:随后出现的隋唐统一王朝,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首一指。自唐朝中期爆发安史之乱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削弱,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和隋唐王朝的鼎盛局面,认识这一时期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的成就。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CONTENTS目 录选官制度01三省六部制02赋税制度031.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的特点;科举制度的特点和影响。2.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的形成、演化及其影响。3.赋税制度:以人口税为主的租调制、租庸调制;以土地税为主的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课程目标:问题导引:1.九品中正制创立时间、特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科举制创立的背景、过程、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度的确立;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职权特点、影响。(历史解释)4.魏晋时期赋税制度的特点。(历史解释)5.唐朝租庸调制的内容、影响。(历史解释,唯物史观)6.两税法实行的背景、目的、特点、评价。(唯物史观,历史解释)〇、选官制度历史选官制度隋唐战国魏晋汉朝西周世卿世禄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军功授爵制察举制思考:选官标准有何变化?〇、选官制度历史知识回顾:1:“世卿世禄”是什么时期的选官用人制度?→P4,新石器时代父系氏族晚期阶级分化,具备国家初始形态→P5夏官→P6商官→周:分封制,世卿世禄2:战国---汉初:军功爵制度→P11,商鞅变法,奖励军功→P15,2段倒数7行,郡县制,选官依然是军功爵制度→P20,因战争汉初,汉承秦制,依然是军功爵制度〇、选官制度历史3:西汉:察举制度→P2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〇、选官制度历史 [特别提醒]察举制在两汉时期盛行,举孝廉即推举孝子廉吏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察举制促成了西汉时期人才辈出。一、选官制度4.九品中正制背景---察举制异化察举制:察举在汉武帝时形成固定制度,由郡国定期向中央推举人才(西汉时每年举1人),以及应中央政府的特殊需要,不定期推举若干专门人才。察举虽由地方官掌握,但前提往往是被选拔人当地的士人舆论,当地舆论对所有人都有一个基本的评价,评价高者,很自然能够被推举。选拔权力:中央掌握;选拔依据:乡里清议、德才兼备察举制异化:(P38“历史纵横”)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P28东晋出现士族阶层)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被察举者也大都名不符实,桓帝时有童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选拔权力:世家大族控制;选拔依据:门第门生三国时魏国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礼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一、选官制度(1)创立时间:(2)选官权力:(3)选官依据:(4)影响:(5)变化:曹魏时期。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①将评议人物的权力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②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4.九品中正制评价:九品中正制其实质是汉代察举制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积极:这种制度适应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拔人才的需要,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了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为隋唐科举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消极:选官的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和才能并重,发展为主要看家世,成为世家大族维护统治的工具。从而使得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最终走向衰落。宋代科举考试图唐代长安大雁塔成为当时考中进士者题名以显荣耀之处一、选官制度(1)背景:(2)创立与完善过程:(3)影响:5.科举制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①②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①积极:科举制使一批出身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使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选拔权力:中央掌握选拔依据:考试②消极:考试内容以儒学经义为主,禁锢思想,扼杀创造性,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明清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加强,束缚人们才能与个性的发展。帖经和墨义10%~ 20%录取率以文辞华美为胜1%~2%录取率明经科,就是考儒家经典的科目。每年大约有10%~ 20%的录取率表明了王朝正统意识形态对儒家伦理的依赖。进士科,是从隋朝以来最受重视的科目。此科主要考策论,以文辞华美为胜。每科不过1%~2%的录取率,有“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之说。科举制越是发展,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通过进士出身的就越多。科举制实质:是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思考1:如何理解科举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为什么说科举制“开启了门阀贵族势力消失的大门” 提示:科举制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使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打击了门阀贵族的特权。[学习聚焦]从察举制到科举制,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提示: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改善了用人制度,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科举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了人们的个性;用儒学作为考试内容,忽视了科技;片面应试严重禁铟了人们的思想,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解析] 思考角度 要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要看到科举制对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看到这一制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作用、不利于科技的发展等。学思之窗(教材P39)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汉代形成中华帝国的常态: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儒家正统和士大夫政治对两千年的政治进程,综合考虑其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和周期性三者,就可以得到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演化轨迹。时代选官标准对象选官制度性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发展趋势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二、三省六部制秦汉到隋唐中枢政务机构的演进P15秦:三公九卿制二、三省六部制秦汉到隋唐中枢政务机构的演进P20西汉初:汉承秦制西汉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丞相多由功臣列侯充任,权力极大,他们既能参与制定国家重要政令、辅佐皇帝总管全国政务;又能督察中央百官和地方二千石郡守、王国相,大大影响皇帝的集权。——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P21西汉汉武帝:中外朝制皇 帝尚 书 令侍 中常 侍丞 相御史大夫太 尉九 卿中朝外朝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实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外朝官是在宫廷外办公的官员。中朝官是指在宫内办公的官员和皇帝身边的属员。尚书本来是皇宫内收发和记录奏章的技术性工作,起在行政机关和皇帝见传达信息的作用。后来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有意扩大尚书的机构,尚书获得了拆阅和事先批阅奏折的权力,又获得了批阅奏章下发的权力,逐渐侵蚀外朝官的权力。二、三省六部制秦汉到隋唐中枢政务机构的演进P22东汉光武帝:三公(只有名誉)和尚书台(长官叫尚书令)二、三省六部制秦汉到隋唐中枢政务机构的演进自尚书台侵夺了丞相的权力,变成了实际上的中枢机构之后,兼尚书事的重臣往往变成了事实上的丞相……朝代更迭后,新朝(曹魏时曹丕)为了强化君权,特立机构中书省,将尚书台的权力分割出去一部分,专门负责起草诏书和掌机要,自然也就成了参与最高决策的核心机构。由于中书省设在宫苑,由皇帝的近侍顾问转成,所有王朝政令皆自所出,所以权威日重 。P39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进入晋、南北朝以后,设立门下省,长官为侍中,有议论尚书奏事之职,在对尚书奏事说三道四的同时,由于其皇帝跟班的地位,所以还可以时常对皇帝的阙失提点意见,随着时间的推移,门下省的权力越来越大,渐渐地开始对中书省起草的诏书也发表批评意见,最后发展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将不合适的诏书驳回重议,这就获得了“封驳权”,这就形成了对中书省的制约。——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二、三省六部制秦汉到隋唐中枢政务机构的演进P39隋文帝 :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P39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②特点:① 职责: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事务。③唐太宗:政事堂:④意义:九卿演变为九寺、五监,负责执掌一些次要的事务性工作,受制于六部。二、三省六部制秦汉到隋唐中枢政务机构的演进皇 帝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起草政令)(执行 政务)(封驳审议)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主管官吏的任免和考核主管户籍、土地、赋税等主管礼仪、科举等主管军政主管刑狱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等二、三省六部制秦汉到隋唐中枢政务机构的演进P39隋文帝 :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P39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②特点: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加强皇权。① 职责: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事务。③唐太宗: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称为中书门下,也叫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政事堂:④意义:三省六部取代三公九卿并完备,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三公九卿”中的“九卿” 演变为九寺、五监,负责执掌一些次要的事务性工作,受制于六部。二、三省六部制秦汉到隋唐中枢政务机构的演进课外延伸:钱穆《国史新论》:“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是否反映了唐朝中央行政体制民主的特点?为什么?三省六部制的设立并不是民主的体现,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相反,它是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是“皇权专制下的民主”。在一定程度上三省进行集体决策,相互制约。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政令,门下省仅有封驳权,没有裁决权,三省长官都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秦汉到隋唐中枢政务机构的演进时期中枢机构设置权力配置西汉武帝前三公九卿制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武帝后中朝和外朝中朝决策,外朝执行东汉三公和尚书台三公荣誉,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魏晋南北朝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隋唐三省六部制尚书省掌行政、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二、三省六部制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了农民负担的上限,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2.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1.魏晋时期的租调制度:三、赋税制度①魏晋时期: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①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②租庸调制规定3.唐朝后期的两税法①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②两税法:③规定:④意义:a.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a.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b.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b.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租庸调制度与两税法比较:三、赋税制度租庸调制两税法背景目的标准影响均田制实施均田制无法推行巩固统治,保证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解决财政困难①对农民人身控制强②纳庸代役保证农时③政府赋税得到保障①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②简化税收名目③扩大收税对象④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人丁财产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沿革规律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征收标准从以人丁为主,演变为以田亩为主,征收的物品由以实物地租为主演变为以货币地租为主,征收的时间从不定时演变为基本定时,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演变为纳绢代役,税种也由繁杂演变为简单。——张菱《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的演变》三、赋税制度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选官制度中枢机构赋税制度演变:汉朝察举制——曹魏九品中正制创新:科举制形成。自由报名,通过考试差额选举;其中进士科最重要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演变:秦汉三公九卿—汉武帝设中外朝——东汉尚书台——魏晋形成三省创新:确立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善,是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历代基本沿袭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下设六部,分理政务演变:汉代人口税和更赋重——魏晋租调制创新:唐前期采用租庸调制,中后期采用两税法影响:租庸调制以庸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保障政府赋税收入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保证国家收入,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