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三单元单元知识概述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可分三个阶段: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南宋与金、西夏的并立,元朝的统一。宋朝①强化中央集权,内部统治比较稳定;②社会经济高度发展;③学术文化也取得突出成就,④但军事力量不振,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处于劣势。⑤与这一时期的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认识两宋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CONTENTS目 录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01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02王安石变法031.结合五代十国的社会动荡,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2.结合北宋初期的社会危机,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必然性。3.了解宋代同辽、西夏和金的关系,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宋代民族关系的特点。 课程目标:问题导引:1.宋初专制集权加强的背景、措施、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2.宋辽、宋夏关系的特点;北宋出现财政危机的原因。(历史解释)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目的、措施、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4.南宋偏安局面形成及维持的原因。(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南宋的偏安04〇、北宋的建立与统一安史之乱平定后,星罗棋布的藩镇前代之弊755-763年安史之乱907年朱温代唐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后梁朱温梁王、宣武节度使后唐李存勖晋王、河东节度使后晋石敬瑭河东节度使后汉刘知远北平王、河东节度使后周郭威邺都留守将军顺口溜:南唐吴越吴,南平前后蜀还有南北汉,再加闽和楚755-763年安史之乱907年朱温代唐960年陈桥兵变建立北宋藩镇割据五代十国〇、北宋的建立与统一959年,周世宗柴荣死,即位的恭帝柴宗训年仅七岁。赵匡胤此时任殿前都点检(禁卫军的最高长官)、更兼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公元960年春,镇州(今河北正定)和定州(今河北定县)报北汉和辽国的军队联合南下,攻打后周,请求派兵援助。后周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王溥等执政大臣不辨真假,慌忙派赵匡胤率兵北上御敌。赵匡胤在其弟赵光义,以及赵普、石守信等策划下秘密行事。2月3日,军队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时,发动兵变,授意士兵为他黄袍加身,反叛后周,改拥赵匡胤为皇帝。而后,赵率兵回师开封,没有烧杀抢掠,「太祖陈桥之变,与众誓约不得惊动都人;入城之日,市不改肆」。初三赵匡胤陈桥兵变还京。此次兵变最后导致了后周帝国的灭亡和宋帝国的建立。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实质:五代以来军阀夺权斗争的继续。用和平手段,达到政权和平过渡。(2)统一:注意: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全国的统一,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的五代十国的范围,那时,东北还有辽、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番和大理等,呈现的是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〇、北宋的建立与统一→北宋建立后能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原因:1、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五代十国后期,统一的趋势已经不断加强2、长期战乱、北方少数民族的掠夺,人民渴望统一3、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4、宋太祖采取正确的战略方针5、宋初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1)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1)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防弊之政如何防止北宋王朝成为继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呢?宋太祖赵匡胤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雪夜访普图》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背景:①行政(削实权):②财政(制钱谷):③军政(收精兵):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1)加强地方控制(加强中央集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2)分散中央、地方机构权力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行政),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中央)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禁军是地方)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了解宋朝中央权力机构,先想一想唐朝的三省六部制。①对中央(加强君主专制):宋代中央政治制度:“二府三司制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二府三司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度 支盐 铁户 部同平章事(宰相)枢密院(三衙)侍卫马军司殿前司侍卫步军司皇 帝(财政 机构)(行政 机构)(军事 机构)三司中书门下参 知 政 事宋代中央政治制度:【思考】推行“二府三司”、设置“台谏”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目的:分散中央机构权力。即削弱宰相权力,强化君主专治权力。注意:宋朝“中书门下”与隋唐中书省、门下省的区别(1)宋朝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其职能并不等于隋唐时中书省和门下省之和。(2)“中书门下”掌握行政权,但不掌握军权和财政权;隋唐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二府三司制 ”取士名额增多,文官队伍庞大:据《宋史·宰辅表》统计,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两宋三百年间,共取士达11万,是历史上科举取士最多的朝代。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②对地方(加强中央集权):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四监司目的:分散地方机构权力。即削弱地方权力,强化中央集权。①②(3)抑制武将权力——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加强君主专制)武则天开创武举,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罢免宿将兵权(杯酒释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类别开科(榜)录取总人数平均每年录取人数文举8160035360武举288685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北宋童谣五代积弊节镇太重君弱臣强武将专权原因及解决方案原因:地方与中央的矛盾;解决:收地方之权到中央解决:分散军权、崇文抑武措施①行政:文官任知州,牵制节度使;设四监司节制各州设;通判与知州互相牵制②财政:转运司统管财政,上缴朝廷;③军事: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原因:中央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解决:分散中央机构权力;①行政: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散宰相行政权②财政:三司负责财政(户部、盐铁、度支)③军事:枢密院专掌军政;台谏负责监察①剥夺军权-杯酒释兵权②分散军权调兵权:枢密院(文官)统兵权:三衙(武将)③扩大科举规模,文臣治国,提高文官士人地位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收权”“分权”“抑权”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增设官僚机构臃肿因循守旧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募兵;重文轻武分散兵权冗官冗兵集政权收军权夺财权养兵养官军费开支冗费弊:利:强化了专制集权,有效预防内乱,巩固国家统一和安定。军队战斗力弱国家财政负担重行政效率低政府开支大弊:行政效率低下,因循保守;“三冗”,积贫(内),积弱(外)3.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课堂探究】根据所学知识,阅读教材第50页中的史料,探究宋初中央集权的加权具有怎样的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影响:(1)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2)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3)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特点:1.分化事权:宋朝普遍分化军权、相权、地方权力,使其互相牵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分权过细,造成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官员过多过滥,造成财政危机。2.崇文抑武:宋朝的基本国策,一方面,文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使宋朝的文化空前繁荣;另一方面,军事人才受到打压,不利于巩固统治。3.守内虚外:宋朝接受唐朝外重内轻造成藩镇割据的教训,制定了守内虚外的国家战略,重点防范内部可能出现的隐患,而放松外部存在的威胁。4.强干弱枝:鉴于唐朝出现藩镇割据,宋朝从军事、经济等方面大规模削弱地方实力,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虽然防止了割据势力的出现,但是,也造成了地方实力弱小,不利于边疆地区的防卫。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新弊渐生(1)战争第一阶段:夺取燕云十六州激战后失败,太宗受伤由攻转守, “守内虚外”第二阶段:目的:时间:1004年兵临黄河北岸。未达目的,双方议和,形成对峙局面(2)和议:“澶渊之盟”北宋每年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辽撤兵。消极:辽宋关系早在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背景:目的:结果:宋2次伐辽(宋太宗北伐)影响:辽攻宋南下掠夺财富(辽圣宗南征)结果:内容:各守边界,兄弟国;影响:维持边境和平,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保证北宋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加重负担,加剧财政困难。积极:(一)边防压力一:澶渊之盟:宋辽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回銮碑,又名“契丹出境碑”,座落于河南濮阳县城御井街,是记载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的唯一实物。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新弊渐生(1)战争(2)和议:夏宋关系北宋又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背景:内容:(一)边防压力二:军事时间:1044年(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夏保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重开边境贸易。P51【思考点】你觉得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有利有弊。①这两次和议的根本原因是北宋政权的政治腐败,皇帝苟且偷安,即使在军事上处于有利地位,也屈辱求和,使得中央政府内部投降派得势、主战派受压。②加重负担、财政困难,不利于边防的加强和军队战斗力的提升,加剧两宋的统治危机③客观上有一个相对和平局面,利于经济发展交流和民族融合。④从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和利益上看,和议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应予肯定。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冗兵”:北宋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这支军队是通过招募(募兵制P51“历史纵横”)组建的,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2)“冗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膨胀。(3)“冗费”: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二)财政危机:“冗兵”“冗官”“冗费”原因根源①为削弱官员权力,实行一职多官制;②扩大科举取士人数和恩荫赏赐①政府将受灾流民编入军队②扩大禁军数量,实行更戍法③为对付辽、西夏在边境屯兵①军队官员激增②大兴土木③每年交“岁币/赐”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后果①军队战斗力低下(积弱);②军费负担沉重官吏因循苟且、相互推诿,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吏治腐败。财政危机(积贫)冗官冗兵冗费积贫:三冗即积贫,冗官冗兵为因,冗费为果“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蔡襄《论兵十事》州县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宋]宋祁仁宗四十二年,号为本朝至平极盛之世也,而财用始大乏,天下之论扰扰,皆以财为虑矣。——叶适《应诏条奏财总论》积贫:指国力、财政上面的贫乏困窘。积弱:指在对外竞争,特别是军事竞争中力量薄弱。三、王安石变法变法创新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的激化冗官冗兵冗费辽、西夏的威胁政治危机财政危机边疆危机积贫积弱根源:北宋初年对中央集权的加强的弊端(一)原因——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二)序幕——庆历新政(1)背景:(3)结果:(2)概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宋仁宗在位时,范仲淹曾发起以整顿官僚队伍为宗旨的改革。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1.2.3.4.三、王安石变法变法创新1.背景(1)“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三)高潮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 ,世称荆公 。著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加强国家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2.改革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②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4)内容①富国,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2)“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朝廷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3)王安石少有大志,意志坚定,具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②消极: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5)结果①积极: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财政收入。(1)时间:(2)领域:(3)原则和目的:领域措施内容作用富国青苗法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募役法纳钱代役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保证灌溉,防洪赈灾均输法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市易法在东京设市易务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强兵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取士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三、王安石变法变法创新辽、西夏的威胁及财政危机局面的出现与王安石变法有何关系 提示:关系:北宋时期,与辽、西夏多次发生战争,屡战屡败,北宋被迫向辽、西夏缴纳钱物,且为应付与辽、西夏的威胁,北宋供养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军费开支巨大,出现财政危机。为解决上述问题,王安石开展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变法。【课堂探究】王安石变法缘何失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三、王安石变法变法创新遭到大官僚贵族和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启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对各阶层利益统筹兼顾。变法中执行不善,加重了人民负担。启示:改革者要注意改革的策略性,关注人民利益。两位太后也跑来起哄。神宗后迫于压力罢免了王安石。启示:改革者要有坚定的改革决心、大无畏的改革精神。宋神宗的动摇。材料: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五年 三月行市易法。五月行保马法。八月行方田均税法。六年六月置军器监。八月行免行法。七年九月行将兵法。启示:要注意改革的渐进性,切勿急于求成。推行变法操之过急。【课堂探究】王安石变法缘何失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②改革必然会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注意改革渐进性,要体现百姓利益,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要注意用人。三、王安石变法变法创新(1)原因:①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②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最大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农民的支持,更不能很好的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③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立场动摇,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2)启示: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革除社会弊端,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兴盛的重要手段。根本原因:变法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它无法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生产关系,只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的局部调整。④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利益。【课堂探究】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三、王安石变法变法创新(1)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2)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变法的不局限性:(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王安石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2、变法的进步性:1、变法性质封建地主阶级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一次改革。四、南宋的偏安苟且偏安①北宋灭亡: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两位皇帝徽宗、钦宗被俘,史称“靖康之变”。1.偏安局面的形成2.偏安局面的维持①南宋初年,宋军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 战绩卓著。②赵构即帝位后又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偏安江南局面出现。宋高宗和宰相秦桧视岳飞等拥有兵权的武将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后岳飞被害。◎徽钦二帝五国城关押地(复原)四、南宋的偏安苟且偏安岳飞抗金金军几次大举南下攻打南宋,岳飞率领“岳家军”北伐,收复大片失地,郾城大捷。结果:宋高宗和权臣秦桧 [huì]为自身统治,向金求和,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宋史·岳飞传》岳飞如何看待岳飞之死?杭州西湖的岳飞墓高宗当然不可能将岳飞释放,因为第一,他怕和议没法坚持下去。第二,释放岳飞意味着当初的兴狱即为有意制造的冤狱……第三,他怕岳飞怀恨在心,留下后患。——龚延明《岳飞》……从深层的政治文化角度来看,岳飞是死于宋代文官集团的集体迫害。——付月《宋朝的崇文抑武政策和岳飞之死》岳飞之死,象征着宋朝立国以来确立的“崇文抑武”政策的回归。岳飞庙前的秦桧夫妇跪像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满江红》四、南宋的偏安苟且偏安①北宋灭亡: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两位皇帝徽宗、钦宗被俘,史称“靖康之变”。1.偏安局面的形成③偏安局面的持续: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宋帝世代尊金帝为叔父或伯父,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2.偏安局面的维持①南宋初年,宋军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 战绩卓著。②签署宋金和议: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②赵构即帝位后又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偏安江南局面出现。宋高宗和宰相秦桧视岳飞等拥有兵权的武将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后岳飞被害。[拓展]:如何看待宋代民族之间的“战”与“和”?(1)宋代时期民族政权并存,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这是两宋民族关系的显著特点。(2)民族之间的“战”:战争是暂时的,但对于交战双方都是一种灾难,伤害了民族感情,加剧了民族仇恨,中断了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民族之间的“和”:和平是长期的,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宋夏议和、宋辽议和、宋金议和,实现了双方长期的和平,实际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的加强,最重要的是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课堂总结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北宋的建立与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加强地方控制: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分散机构权力抑制武将权力——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中央:二府三司、三衙、台谏地方:四监司、通判特点及影响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边防压力财政危机——三冗二积北宋与辽——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背景主要内容(富国强兵)评价南宋的建立宋金之战岳飞抗金偏安局面的形成(三大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