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八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晋时期,绘画的主题是人物,探究重点在于形与神之矛盾,从顾恺之的“传神写照”观点出发,“传神”的对象是客观物象的生命本质,此“神”得之于静态的有限之形,所传达的也只是有限的生命和“神”。庄子笔下那些“形若槁木”、“其神凝”、“自然其神”、“无所顾盼”等“德充”之人,若以其形出发去传达其神韵,则无从下手,因难重重。可见,形神说所及的只是有限的生命,其形体的有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其内在神韵的传达,所以顾恺之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人、山水和狗马同样都有其形有其神,但顾恺之认为画人最难,正在于人比山水、狗马更为集中地体现了精妙流转的内在“神韵”,而这种神韵的传达不赖于形,而在于艺术家的“迁想妙得”。绘画实际上是以神写神,顾恺之已有意识,但其“传神写照”不能脱离“以形写神”的藩篱,没有表现出此种意义上的充分的艺术审美深度。
谢赫的“气韵生动”观从万物本源的意义上去探究“神”之所在,借助“形”却又不局限于有限的“形”来表达“神”,用“气”“象”取代“神”“形”的概念,弥补了传统形神观的理论局限,实现了从有限之形向人之内在精神的对象化的无限之“象”的转变,从外在生命的审美过渡到了人的精神生命的审美。张彦远《论画六法》:“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谓非妙也。”意思是鬼神人物之生动,不仅仅在于形之生动,形之生动未能全生命之本质,须以生命本质为指向的“神韵”充盈其有限的画面和物象,才能达到“全”。从另一个角度说,对生命本质的“神”的追求,也内在要求艺术家超越画面和物象的局限,从宇宙万物的生命本质以及蕴含了自我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神思的无限之形出发,既包孕其中,又超脱于外,达到与物一体更超然于物的“气”的审美境界。
在庄子那里,就已经有“神以守形”和养神以全生保身的理论;汉末魏初的《人物志》已产生用观察神形以品议人物的社会风尚和政治标准;魏晋时期,嵇康主张养生必须养神、超形质而重精神,使人物品藻也出现重神的倾向,即重视人的风神、风貌等内在精神。顾恺之的“传神写照”即是承袭了这种审美意识,要求人物画表现物象内在的精神之美。《世说新语·巧艺》中顾恺之“益三毛”的故事即是在对所绘人物有着充分的了解和“悟对”之后,通过有限之形去传达人物无限的“神明”,即人之神韵、神动,呈现出画如其人的精神气质和神动之感。这种“神动”的传达,在顾恺之那里是通过“人之所顾盼”而实现,但顾盼之神韵落于笔头纸上却只能是静态的短暂定格,无法解决“神动”之无限的问题,所以顾恺之也感慨道:“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身动易得,神动难求,“气韵生动”提出了比“神韵之动”更高的审美创作要求——“生命之动”。“气韵生动”与“传神”虽有联系,但“气韵生动”需从“气”和“韵”两个方面去考察,“韵”的涵义大致和“传神写照”相当,“气”的涵义却超出了“传神写照”。因而,“韵”就内在地包含了“传神”所指向的“神韵之动”,而“气”则通向了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凝结着艺术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呈现出浑然一体、生生不息的“生命之动”。正是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气韵生动”的审美目标不仅在于传神,表现“韵”之“神动”,更是通过“气”去实现对贯通整个宇宙和艺术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总体的概括。因而,谢赫之“气韵生动”对“传神”之说既有借鉴和吸收,也将审美深度从“神韵之动”推进到“生命之动”的层面。
(摘编自傅芳周《中国古代美学理论中“气韵生动”与“传神写照”关系之辨析》)
材料二:
顾恺之针对人物画提出的核心思想——“传神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汉代《淮南子》中“君形”论的影响。《淮南子》认为,“神贵于形也,故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所谓“君形”,就是指主宰形体的精神或灵魂。受此启发,顾恺之也通过一系列具体事例说明人物画创作中“传神”的重要性。
顾恺之还主张“传神”必须通过一定的艺术方法得以实现,即经过画家的“迁想妙得”及对客体对象“悟对通神”式的整体观照,将所画之人(物)转换为画中之人(物),经由这种对艺术形象的提炼和概括,最终实现绘画作品“传神”的境界。这里的“神”应理解为画中人物的精神气度、风采神韵,也正是后来谢赫“六法论”中“气韵生动”的直接理论源头,后世有些理论家甚至直接将“气韵生动”等同于“传神”,可见二者之间的互融与共通。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品评绘画的“六法论”与“传神论”都是针对人物画的创作与品评而言的。谢赫“六法论”中的首要之法——气韵生动,结合人的生命性特征并使之与“气”、“韵”二字的本意对照,对顾恺之的“传神论”加以更为艺术化的解读。
大致而言,“气”指向人的外向、力量、阳刚之美,“韵”则指向人的内在、情感、阴柔之美。因此,谢赫的“气韵生动”可以理解为凡有气韵的人必有生命活力,凡有气韵的人也必有韵致风度。无论是顾恺之重视客体对象的眼睛而刻画的“阿堵”传神,还是谢赫追求人物由外而内之整体“气韵”的艺术再现,都在强调中国绘画主客相融、物我合一的核心理念。
(摘编自孟繁玮《“墨气”、“墨韵”——山水画“墨”之独立审美的阐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顾恺之认为,画人比画山水、狗马要难,原因之一是人集中体现了精妙流转的内在“神韵”,而山水、狗马则不体现。
B.张彦远认为,画家要画出鬼神人物等的生动传神之处,不仅要画出其外形上的“传神”,更要画出画家的生命本质。
C.后世理论家都直接将谢赫“气韵生动”说和顾恺之的“传神论”等同起来,与后者是前者的直接理论源头有关系。
D.顾恺之的“传神论”和谢赫的“气韵生动”说都主张人物画创作要遵循主客相融、物我合一的核心理念。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列举《世说新语·巧艺》中顾恺之“益三毛”的故事,说明顾恺之表现人物内在的精神美的途径。
B.两则材料都论述了顾恺之“传神论”和谢赫“气韵生动”说的含义和意义,二者论述的重点也大致相同。
C.材料二引用《淮南子》中关于“君形”论的话,证明顾恺之“传神论”是受到“君形”论影响而产生的。
D.材料二运用正反对比论证,阐述了谢赫的“气韵生动”说对顾恺之的“传神论”的传承,论证充分有力。
3.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画家对客体“悟对神通”式的整体观照的一项是( )
A.北宋文人画兴起之后,画匠的地位一落千丈,正是因为其缺乏综合艺术素养而无法对客体进行精神和情感层面的观照。
B.宋代画家赵昌时常将花卉草虫置于泥坑中,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并在各种不同气候和不同的光线条件下捕捉并提炼其神韵。
C.画家对客体的观照不是照相机式的,而是有选择的,最终决定取什么、舍什么、强调什么,这些都是画家的一种感性选择。
D.宗白华说,艺术的创造是“模仿自然创造的过程”(即物质的形式化)。艺术家是个小造物主,艺术品是个小宇宙。
4.顾恺之感慨“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材料二说,谢赫“六法论”中的首要之法——气韵生动,对顾恺之的“传神论”加以更为艺术化的解读,请结合材料一作简要说明。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与旧
沈从文
(民国十八年)
时代有了变化,宣统皇帝的江山,被革命党推翻了,前清时当地著名的刽子手,一口气用拐子刀团团转砍六个人头不连皮带肉所造成的奇迹不会再有了。被排的全用枪毙代替斩首,于是杨金标变成了一个把守北门城上闩下锁的老战兵。
老战兵若不往长潭钓鱼,就坐在城头那尊废铜炮上看人来往。或把脸掉向城里,可望见一个小学校的操坪同课堂。那学校为一对青年夫妇主持,或上堂,或在操坪里玩,城头上全望得清清楚楚。小学生好像很欢喜他们的先生,先生也很欢喜学生。那个女先生间或把他们带上城头来玩,见到老战兵盾牌,女的就请老战兵舞盾牌给学生看。
霜降节前一天,老战兵大清早起来,看看天气很好,许多人家都依照当地习惯大扫除,老战兵也来一个全家大扫除。工作得正好时,守城排长忽然走来,要他拿了那把短刀赶快上衙门里去,衙门里人找他有要紧事。
他到了衙署,一个挂红带子的值日副官,问了他几句话后,要他拉出刀来看了一下,就吩咐他赶快到西门外去。
一切那么匆促,那么乱,老战兵简直以为是在梦里。正觉得人在梦里,他一切也就含含糊糊,不能加以追问,便当真跑到西门外去。到了那儿一看,没有公案,没有席棚,看热闹的人一个也没有。除了几只狗在敞坪里相咬以外,只有个染坊中人,挑了一担白布,在干牛屎堆旁歇憩。一切全不象就要杀人的情形。
老战兵想,“这年代还杀人,真是做梦吗?”
敞坪过去一点有条小小溪流,几个小学生正在水中拾石头捉虾子玩,老战兵走过去同他们说话:“还不赶快走,这里要杀人了!”
几个小孩子一齐抬起头来笑着:
“什么,要杀谁?谁告诉你的?”
老战兵心想,“真是做梦吗?”看看那染坊晒布的正想把白布在坪中摊开,老战兵又去同他说话:“染匠师傅,你把布拿开,不要在这里晒布,这里就要杀人!”
染匠师傅同小学生一样,毫不在意,且同样笑笑的问道:“杀什么?你怎么知道?”
老战兵心想,“当真是梦么?今天杀谁,我怎么知道?”
正预备回城里去看看,还不到城门边,只听得有喇叭吹冲锋号,当真要杀人了。队伍已出城,一转弯就快到了。老战兵迷迷胡胡赶忙向坪子中央跑去。果然有两个年纪轻轻的人被绑着跪在坪子里。并且一个是男人,一个是女人,脸色白僵僵的。一瞥之下,这两个人脸孔都似乎很熟悉,匆遽间想不起这两人如此面善的理由。一个骑马的官员,手持令箭在圈子外土阜下监斩。老战兵还以为是梦,迷迷胡胡走过去向监斩官请示。另外一个兵士,却拖他的手,“老家伙,一刀一个,赶快赶快!”
他便走到人犯身边去,擦擦两下。见了喷出的血,他觉得这梦快要完结了,一种习惯的力量使他记起三十年前的老规矩,头也不回,拔脚就跑。跑到城隍庙。庙里人见着那么一个人,手执一把血淋淋的大刀,吓得要命,忙跑到大街上去喊叫街坊。
一会儿,从法场上追来的人也赶到了,同大街上的闲人七嘴八舌一说,都知道他是守北门城的老头子,都知道他杀了人,且同时断定他已发了疯。
老战兵躲在神桌下,只听得外面人声杂乱,究竟是什么原因完全弄不明白。等了许久,不见县知事到来,心里极乱,又不知走出去好还是不走出去好。
再过一会儿,听到庙门外有人拉枪机柄,子弹上了红槽。
又听到一个很熟悉的妇人声音说,“进去不得,进去不得,他有一把刀!”
接着就是那个副官声音,“不要怕,不要怕,我们有枪!一见这疯子,尽管开枪打死他!”
老战兵心中又急又乱,不知如何是好,只是迷迷胡胡的想,“这真是个怕人的梦!”
接着就有人开了庙门,在门前大声喝着,却不进来。且依旧扳动枪机,俨然即刻就要开枪的神气。
又听那副官说,“进去!打死这疯子!”
人丛中不知谁个厉声喊道:“疯子,把刀丢出来,不然我们就开枪了!”
老战兵想,“这不成,这梦做下去实在怕人!”他不愿意在梦里被乱枪打死。他实在受不住了,接着那把刀果然啼的一声响抛到阶沿上去了,一个兵士冒着大险抢步而前,把刀捡起。其余人众见凶器已得,不足畏惧,齐向庙中一拥而进。
老战兵于是被人捉住,胡胡涂涂痛打了一顿,且被五花大绑起来吊在廊柱上。他看看远近围绕在身边象有好几百人,自己还是不明白做了些什么错事,为什么人家把他当疯子,且不知等会儿有什么结果。眼前一切已证明不是梦,那么刚才杀人的事也应当是真事了。有个人闪不知从老战兵背后倾了一桶脏水,从头到脚都被脏水淋透。
副官以为这疯子被水浇醒,已不再痰迷心窍了,方走近他身边,问他为什么杀了人。
“为什么?你不明白规矩?你们叫我办案,办了案我照规矩来自首,你们一群人追来,要枪毙我,差点儿我不被乱枪打死!你们做得好,做得好,把我当疯子!你们就是一群鬼。”
当地军部玩新花样,处决两个共产党,不用枪决,来一个非常手段,要守城门的老刽子手把两个人斩首示众。可是老战兵却不明白衙门为什么要他去杀那两个年青人。那一对被杀头的,原来就是北门里小学校两个小学教员。
小学校接事的还不来,北门城管锁钥的职务就出了缺——老战兵死了。全县城军民各界,于是流行着那个“最后一个刽子手”的笑话,无人不知。并且还依然传说,那家伙是痰迷心窍白日见鬼吓死的。
1935年夏(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枪毙代替了斩首,意在表现时代的进步,并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老战军在西门杀人,既有政府工作人员的指派,也有来自他自己的思维惯性。
C.老战军糊里糊涂处决了两个年青人,在人们的取笑中死去,作者对其充满讽刺。
D.城里的人们都不关心革命夫妻的被杀和老战军的死,由此可见他们愚昧麻木至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对青年夫妻的描写着墨不多,主要借助老战军的视角,展现了两人自由乐观、面对死亡淡定从容的革命者形象。
B.小说里的民众,没有具体姓名,而用“法场上追来的人”“大街上的闲人”“全县城军民各界”等代替,意在模糊个性,突出人物群体特征。
C.心理描写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其中“迷迷胡胡”“胡胡涂涂”等词,体现了历史进程中,老战军与时代的格格不入。
D.小说采取了悬疑式的结尾方式,没有交待老战军是怎么死的,留给读者思考、想象的空间,达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
8.请结合文本分析“梦”在小说中作用。
9.本文题目为“新与旧”,在文中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辏,无有名山大川之阻。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参列。粟粮漕庾,不下十万。魏之地势,故战场也。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且夫诸侯之为从者,以安社稷、尊主、强兵、显名也。合从者,一天下,约为兄弟,刑白马以盟于洹水之上,以相坚也。夫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复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秦挟韩而攻魏,韩劫于秦,不敢不听。秦、韩为一国,魏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且夫秦之所欲弱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若魏。楚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卒虽众多言而轻走易北不敢坚战魏之兵南面而伐胜楚必矣夫亏楚而益魏,攻楚而适秦,内嫁祸安国,此善事也。大王不听臣,秦甲出而东,虽欲事秦而不可得也。且夫从人多奋辞而寡可信,说一诸侯之王,出而乘其车;约一国而反。成而封侯之基,是故天下之游士,莫不日夜搤腕瞋目切齿以言从之便,以说人主。人主览其辞,牵其说,恶得无眩哉?臣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计失之。请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效河外。”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楚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卒虽众/多言而轻走/易北/不敢坚战/魏之兵南面而伐/胜楚必矣/
B.楚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卒虽众/多言而轻走/易北/不敢坚战/魏之兵南面而伐/胜楚必矣/
C.楚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卒虽众多言/而轻走/易北不敢坚战/魏之兵南面而伐/胜楚必矣,
D.楚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卒虽众多言/而轻走易北/不敢坚战/魏之兵南面而伐/胜楚必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漕庾,漕指的是水运,这里指运粮的河道,庾则是指用来储存粮食的仓库。
B.昆弟,昆古义为哥哥、胞兄,昆弟即兄和弟。也比喻关系亲密如兄弟般友好。
C.“莫如事秦”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两个“事”意思相同。
D.从人,主张合纵的人,即主张并游说秦齐联合进而攻取各诸侯国的苏秦之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仪指出当时宣扬合纵的诸侯国,说是要联合起来结为兄弟,歃血为盟坚守誓约,但兄弟尚且争财,合纵联盟最终也只会沦为利益的争夺。
B.张仪强调魏国无论亲楚、亲齐、亲赵,亲韩都会带来边境危机,秦国若联合韩国攻魏,魏国很快就会灭亡,最好的出路就是侍奉秦国以求存。
C.张仪说合纵的人大都爱夸大其辞,完全不值得信赖,他们游说君主,联合一个诸侯成功返回故国,就有了封侯的资本,劝魏王不可被其迷惑。
D.魏王被张仪的狡诈之言所打动,自称愿意成为秦国东方的藩臣,在魏国给秦王修建行宫,授给秦国人职位,贡献祭品,并愿意献上河外土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韩为一国,魏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
(2)是故天下之游士,莫不日夜搤腕瞋目切齿以言从之便,以说人主。
14.张仪首先指出魏国当时诸多的不利条件,这些不利条件主要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韩愈
日薄风景旷,出归偃前檐。
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
田野兴偶动,衣冠情久厌。
吾生可携手,叹息岁将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诗题可以明确,这首诗诗韩愈在傍晚时分写给自己的两个好朋友的。
B.首联紧扣标题中的“晚”字,第一句交代时间,第二句交代人物行为。
C.擘絮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传神,苏轼写的“岭上晴云披絮帽”与之相似。
D.颈联中“田野”指田园,“衣冠”代指官场,“兴偶动”、“情久厌”直抒胸臆。
16.这首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通过描写行人手摸星辰、仰天叹息来衬托蜀道之高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李密表明自己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都要报答晋武帝恩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古以来,秋天一直是文人墨客常常吟味不已的季节。借助秋景表达内心悲伤的诗句不胜枚举,如“__________,__________”就写出了秋天的凄清。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蓝碳既是一种过程和活动,又是一种机制。它可以利用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把二氧化碳固定在海洋中。它有比“绿碳”更突出的碳汇效果。
“蓝碳”的作用很大。首先,___①___。海洋储存了地球上超过90%的二氧化碳,其中有超过一半都是通过“三大海洋蓝碳生态系统”实现的。其次,蓝碳固碳时间很长。陆地生态系统存在碳饱和的问题,相对而言,滨海生态系统___②___,便于长时间大量地储存碳。最后,蓝碳生态系统对减缓海岸侵蚀、调节水质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蓝碳”已经成为一项前沿的系统工程,涉及科研基础研究、方法学开发和价值转化等内容,受到广泛关注。开发利用蓝碳,___③___,包括保护红树林、海草床等,也需要适当退塘还林、还湿。其次科学界也正在积极开展对蓝碳的基础调查,摸清滨海蓝碳现状和增汇潜力。第三,积极开展蓝碳基础理论研究。通过开发渔业增汇机理及扩增潜力研究、海洋负排放和增汇技术研究等研究,增强海洋碳汇。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网上,入侵网课捣乱的行为被称为“网课爆破”或“网课入侵”。网课参与者泄露网课会议号和密码,随后捣乱者有组织地“入侵”在线课堂,通过强行霸屏、骚扰信息刷屏,乃至辱骂师生、播放不雅视频等极端方式,恶意扰乱教学秩序。入侵者被称为“爆破手”。进入网络课堂、会议室需要账号、密码,___①___?记者调查了解到,账号、密码有的是“黑客”破解,他们组成社交群组,交流侵入网课的信息和技术;更多的则是学生将相关信息外泄,“引狼入室”。针对“网课入侵”的恶行,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采取防范措施,但很多时候效果并不明显。___②___:有些是学生反感上网课,自己邀请“爆破手”来捣乱,实现把网课搞黄的目的;也有些是学生之间有矛盾,通过这种方式公开报复;还有些就是纯粹的恶作剧。那么,___③___?中国政法大学网络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怀胜说,网络暴力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会对某一个人的合法权利造成非常现实和直接的危害。由此可见,“网课爆破”就是一种网络暴力。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网课爆破”不仅扰乱了网络平台的公共秩序,也给很多人带来了实际伤害,已经不单单是搞黄一堂课这么简单了,有的“网课爆破”可能涉嫌刑事犯罪,比如“黑客”破解网络课堂账号密码,组织捣乱者进入,或捣乱者辱骂他人造成严重后果。当下,“网课爆破”乱象亟待整治、精准打击。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假设关系的复句。可适当增删个别词语。
七、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宝妈陪孩子写作业时,看到老师留了一个作业:“请夸赞自己身边的朋友,说说最喜欢他们身上的哪些品质。”宝妈想自家孩子朋友那么多,这个作业太容易了。但过了许久发现孩子的纸上还是一片空白。于是宝妈启发孩子:“你的同桌是什么样的人啊?”没想到孩子没说出同桌的优点,反而说了一大堆缺点,这时家长才意识到孩子从来没有赞美过身边的人。
宝妈带着疑惑咨询专家,在了解到孩子成长的经历后,专家问宝妈:一个自己没有得到过赞美的人,怎么会赞美别人呢?
宝妈认识到孩子和自身的问题所在,注意在生活中夸赞孩子并引导孩子挖掘自身的优点,孩子发现自身有这么多优点之后,明显地快乐、自信了许多,再谈起朋友时,也能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待了。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以“美己·美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A 3.B 4.①顾恺之认为,“传神”,必须经过画家的“迁想妙得”及对客体对象“悟对神通”式的整体观照,才能通过有限之形传达无限“神动”;而绘画的“神动”落于纸上的却只能是静态的短暂定格,无法解决“神动”的无限问题。②“手挥”可以是一刹那时的物悉,所以容易画出;面“目送”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作,包含了更长时间的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要想画出“目送”的神韵更难。 5.①谢赫的“气韵生动”观突破了顾恺之的“传神论”没有脱离的“以形写神”的藩篱,实现了从外在生命的审美过渡到人的精神生命的审美。②谢赫的“气韵生动”观不仅表现了顾恺之的“神韵之动”,更是通过“气”去实现了对整个宇宙和艺术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概括。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人集中体现了精妙流转的内在‘神韵’,而山水、狗马则不体现”错,材料一“人比山水、狗马更为集中地体现了精妙流转的内在‘神韵’”是比较而言,说明山水、狗马也能体现。
B.“更要画出画家的生命本质”错,材料一“鬼神人物之生动,不仅仅在于形之生动,形之生动未能全生命之本质,须以生命本质为指向的‘神韵’充盈其有限的画面和物象,才能达到‘全’”是说要画出宇宙万物的生命本质。
C.“后世理论家都……”错,材料二“后世有些理论家甚至直接将‘气韵生动’等同于‘传神’”,选项扩大范围。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二者论述的重点也大致相同”错,二者论述的重点不相同,材料一侧重二者的区别,材料二侧重论证二者的联系。
C.“证明顾恺之‘传神论’是受到‘君形’论影响而产生的”错,材料二“受此启发,顾恺之也通过一系列具体事例说明人物画创作中‘传神’的重要性”是说顾恺之说明人物画创作中“传神”的重要性是受到“君形”论的启发。
D.“正反对比论证”错,材料二运用引用论证,没有运用正反对比论证。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画家对客体“悟对神通”式的整体观照,指的是一种将所画之人(物)转换为画中之人(物),最终实现绘画作品“传神”的境界的艺术方法。
A.分析的是画家地位一落千丈的原因;
C.强调画家对客体的观照的选择性;
D.强调艺术的创造性特点。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材料二“顾恺之还主张‘传神’必须通过一定的艺术方法得以实现,即经过画家的“迁想妙得”及对客体对象“悟对通神”式的整体观照,将所画之人(物)转换为画中之人(物),经由这种对艺术形象的提炼和概括,最终实现绘画作品‘传神’的境界”夸张,顾恺之认为,“传神”,必须经过画家的“迁想妙得”及对客体对象“悟对神通”式的整体观照,才能通过有限之形传达无限“神动”;而材料一“但顾盼之神韵落于笔头纸上却只能是静态的短暂定格,无法解决‘神动’之无限的问题”,绘画的“神动”落于纸上的却只能是静态的短暂定格,无法解决“神动”的无限问题。
分析“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可知,这是描写送别的场景,“手挥”是挥手,“目送”是以目光相送。这是两个不同的动作,“手挥”可以是一刹那时的短暂定格,所以容易表现;面“目送”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作,包含了更长时间的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要想画出“目送”的神韵就更难。
5.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结合“顾恺之已有意识,但其‘传神写照’不能脱离‘以形写神’的藩篱,没有表现出此种意义上的充分的艺术审美深度”“谢赫的‘气韵生动’观……弥补了传统形神观的理论局限,实现了从有限之形向人之内在精神的对象化的无限之‘象’的转变,从外在生命的审美过渡到了人的精神生命的审美”可知,谢赫的“气韵生动”观突破了顾恺之的“传神论”没有脱离的“以形写神”的藩篱,实现了从外在生命的审美过渡到人的精神生命的审美。
结合“‘气韵生动’与‘传神’虽有联系,但‘气韵生动’需从‘气’和‘韵’两个方面去考察,‘韵’的涵义大致和‘传神写照’相当,‘气’的涵义却超出了‘传神写照’”“是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气韵生动’的审美目标不仅在于传神,表现‘韵’之‘神动’,更是通过‘气’去实现对贯通整个宇宙和艺术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总体的概括”可知,谢赫的“气韵生动”观不仅表现了顾恺之的“神韵之动”,更是通过“气”去实现了对整个宇宙和艺术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概括。
6.B 7.A 8.①展示了老战军在时代变革中对旧日梦幻的留恋和麻木的精神状态。②“梦”贯穿故事主要情节,使情节更紧凑。③“梦”是老战军对现实产生的错觉,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④侧面反映了时代的迅速变化与人滞后的思想之间的矛盾,深化主题。 9.①以枪毙和斩首为代表的新旧两种行刑方式。②新旧两种社会制度。③以青年夫妻为代表的新生革命力量和根深蒂固的旧思想。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意在说明时代的进步”错,由原文“时代有了变化,宣统皇帝的江山,被革命党推翻了,前清时当地著名的刽子手,一口气用拐子刀团团转砍六个人头不连皮带肉所造成的奇迹不会再有了。被排的全用枪毙代替斩首”可知作者对其是讽刺态度;
C.“作者对其充满讽刺”错,由“为什么?你不明白规矩?你们叫我办案,办了案我照规矩来自首,你们一群人追来,要枪毙我,差点儿我不被乱枪打死!你们做得好,做得好,把我当疯子!你们就是一群鬼”可知老战军被人利用,主要体现作者对其同情;
D.“城里的人们都不关心革命夫妻的被杀和老战军的死”错,从最后一段“无人不知”可知,他们对老战军的死并非“不关心”。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面对死亡淡定从容”错,原文只写了“且一个是男人,一个是女人,脸色白僵僵的”,原文看不出来“面对死亡淡定从容”。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时代有了变化,宣统皇帝的江山,被革命党推翻了,前清时当地著名的刽子手,一口气用拐子刀团团转砍六个人头不连皮带肉所造成的奇迹不会再有了”“一切那么匆促,那么乱,老战兵简直以为是在梦里。正觉得人在梦里,他一切也就含含糊糊,不能加以追问,便当真跑到西门外去”“见了喷出的血,他觉得这梦快要完结了,一种习惯的力量使他记起三十年前的老规矩,头也不回,拔脚就跑。跑到城隍庙。庙里人见着那么一个人,手执一把血淋淋的大刀,吓得要命,忙跑到大街上去喊叫街坊”,老战军觉得在梦里,不再追问,稀里糊涂斩了人,又按照以前的老规矩行事,展示了老战军在时代变革中对旧日梦幻的留恋和麻木的精神状态。
“他到了衙署,一个挂红带子的值日副官,问了他几句话后,要他拉出刀来看了一下,就吩咐他赶快到西门外去。一切那么匆促,那么乱,老战兵简直以为是在梦里”,一开始被找去杀人,老战兵简直以为是在梦里,后来他不断告诉人们西门外要杀人,可是人们不信,最后老战军像在梦里一样杀了人,“这真是个怕人的梦”,最后老战军知道一切不是梦,可以说“梦”贯穿故事主要情节,使情节更紧凑。
“这年代还杀人,真是做梦吗?”“什么,要杀谁?谁告诉你的?”“真是做梦吗?” “老战兵心想,‘当真是梦么?今天杀谁,我怎么知道?’”“不要怕,不要怕,我们有枪!一见这疯子,尽管开枪打死他!”“老战兵心中又急又乱,不知如何是好,只是迷迷胡胡的想,‘这真是个怕人的梦’”,“梦”是老战军对现实产生的错觉,一切都很不真实,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时代有了变化,宣统皇帝的江山,被革命党推翻了”“这年代还杀人,真是做梦吗?”“当地军部玩新花样,处决两个共产党,不用枪决,来一个非常手段,要守城门的老刽子手把两个人斩首示众。可是老战兵却不明白衙门为什么要他去杀那两个年青人。那一对被杀头的,原来就是北门里小学校两个小学教员”,老战兵不明白衙门为什么要他去杀那两个年青人,可是他还是照办了,仿佛做梦一样,侧面反映了时代的迅速变化与人滞后的思想之间的矛盾,深化主题。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标题含义的能力。
由“前清时当地著名的刽子手,一口气用拐子刀团团转砍六个人头不连皮带肉所造成的奇迹不会再有了。被排的全用枪毙代替斩首”可知“新与旧”指以枪毙和斩首为代表的新旧两种行刑方式。
由“时代有了变化,宣统皇帝的江山,被革命党推翻了”可知“新与旧”指新旧两种社会制度。
由“那学校为一对青年夫妇主持,或上堂,或在操坪里玩,城头上全望得清清楚楚。小学生好像很欢喜他们的先生,先生也很欢喜学生。那个女先生间或把他们带上城头来玩,见到老战兵盾牌,女的就请老战兵舞盾牌给学生看”“当地军部玩新花样,处决两个共产党,不用枪决,来一个非常手段,要守城门的老剑子手把两个人斩首示众”“并且还依然传说,那家伙是痰迷心窍白日见鬼吓死的”,城里的人们都不关心革命夫妻的被杀,愚昧麻木至极,可知“新与旧”指以青年夫妻为代表的新生革命力量和根深蒂固的旧思想。
10.B 11.D 12.D 13.(1)秦韩结成一体,那魏国灭亡之期就可以立等了,这就是我为大王担心的原因。
(2)因此天下的游说之士,没有哪一个不日日夜夜都捏着手腕,瞪着眼睛,咬牙切齿地谈论合纵的好处,以博得君王的欢心。 14.①国家小军队弱,领土不足方圆千里,军队不超过三十万。
②地势不利,四周地势平坦,和各国四通八达,无险可守。
③国境难守,边境线长,士兵要守卫四方边界,河道粮仓多,也很难守。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楚国虽然有富足强大的名声,但实际上很空虚;它的军队人数虽然多,但意见不统一,容易逃跑败退,不敢打硬仗。如果出动魏国军队向南讨伐,必定能战胜楚国。
“富大之名”中“富大”是“名”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多言而轻走”,“而”是连词,其前后连接的“多言”与“轻走”为并列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正确。均解释为“侍奉”,句意:不如侍奉秦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
D.“游说秦齐联合进而攻取各诸侯国”说法错误,他们主张的是山东六国结盟来共同抗击秦国。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授给秦国人职位”说法错误,“受冠带”指的是魏国接受秦国封赏的职位,而不是授给秦国人职位。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一国”,一体;“所以”,……的原因;“患”,担心;“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判断句。
(2)“是故”,因此;“搤腕”,捏着手腕;“便”,便利,好处;“说”,通假字,通“悦”,使……高兴。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依据原文“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可知,魏国国家小军队弱,领土不足方圆千里,军队不超过三十万。
依据原文“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辏,无有名山大川之阻”可知,魏国地势不利,四周地势平坦,和各国四通八达,无险可守。
依据原文“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参列。粟粮漕庾,不下十万。魏之地势,故战场也”可知,魏国国境难守,边境线长,士兵要守卫四方边界,河道粮仓多,也很难守。
参考译文:
张仪为秦国谋划连横之事,游说魏王说:“魏国的领土方圆不到一千里,士兵不超过三十万人。四周地势平坦,与四方诸侯国相通,好像车轮辐条都集聚在车轴上一般,更没有高山大河的阻隔。南边与楚国接壤,西边与韩国接连,北边与赵国靠近,东边与齐国相邻,魏国士兵要守卫四方边界。守卫堡垒的兵士戍守在步列边塞,储存粮食的仓库,不少于十万。魏国的地势,原本就是适合作战的地方。如果南边与楚国交好而东边却不与齐国交好,那齐国就会从东面进攻;和东方齐国友好而不和赵国亲善,那赵国就会由北面来进攻魏国;不和韩国联合,那么韩国就会攻打魏国西面;不和楚国亲善,那么楚国就会攻击魏国的南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啊。再说诸侯实行合纵,是来求得国家安全、巩固君主地位、增强军队力量、展示本国威名。合纵的国家把天下统一为一家,他们结为兄弟,在洹水之滨宰杀白马立誓盟约,来表示彼此守信不渝。然而同是父母所生的亲兄弟,尚且还有争夺钱财的,那么合纵各国要想凭借欺诈虚伪、反复无常的苏秦的计谋,这明显不可能成功。秦国挟制韩国来攻打魏国,韩国被秦国胁迫,一定不敢不听从。秦韩结为一体,那魏国灭亡之期就不远了,这就是我为大王担心的原因。我替大王考虑,不如侍奉秦国,侍奉秦国,楚国、韩国就一定不敢轻举妄动;没了楚国、韩国侵扰的祸患,大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国家也一定不会有忧患了。再说,秦国想要削弱的国家是楚国,而最能削弱楚国的是魏国。楚国虽然有富足强大的名声,但实际上很空虚;它的军队人数虽然多,但意见不统一,容易逃跑败退,不敢打硬仗。如果出动魏国军队向南讨伐,必定能战胜楚国。让楚国亏损而魏国得到好处,攻打楚国满足秦国,转嫁了灾祸,安定了国家,这是好事啊。大王如果不听我的意见,秦兵出兵东向攻魏,即使侍奉秦国也不可能了。再说主张合纵的人大都夸大其辞,不可信赖,他们游说一个君主,出来就乘坐那个君主赏赐给他的车子;联合一个国家反对秦国,他就有了封侯的资本。所以天下游说之士,没有不每天都捏着手腕,瞪着眼睛,咬牙切齿地高谈阔论合纵的好处,来说服一国的君主。君王们听了他们的巧辩,被他们的空话牵动,怎能不头昏目眩呢?我听说羽毛多了能压沉船只,轻的东西装多了能压断车轴,众口一词足以熔化金属,所以希望大王仔细考虑这个问题。”魏王说:“我太愚蠢,以前的策略错了。请允许魏国做秦国东方的藩国,给秦王修建行宫,接受秦国的封赏,春秋两季贡献祭品,并献上河外的土地。”
15.C 16.①前两联借景抒情,写天气晴朗,视野开阔,诗人日暮归来,躺在屋檐下,生活惬意,心情十分愉悦。
②颈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仕宦生活的厌倦。
③尾联写诗人希望与友人相聚,无奈一年又将结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时光飞逝的慨叹。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拟人手法”错误。“晴云如擘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其中“晴云”是本体,“擘絮”是喻体。“岭上晴云披絮帽”中“絮帽”也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
诗歌的前两联写到夕阳西下,视野开阔,诗人归来之后躺在屋檐之下,看那晴空中的浮云如同剖分的片片白絮,高悬的一弯新月,宛如刚刚磨过的镰刀。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生活十分惬意,心情十分愉悦。
诗歌的颈联写到偶然动起回归田园生活的兴致,早已经厌烦了官场中的生活。这一联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诗歌的尾联“吾生可携手”写到希望自己可以和友人携手相伴,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叹息岁将淹”一句,诗人感叹一年又将要结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慨叹。
17.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扪、胁、膺、陨、萧、荻、渔。
18.①蓝碳固碳量很大 ②较难达到饱和状态 ③首先要保护海洋生态 19.通过开展渔业增汇机理及扩增潜力研究、海洋负排放和增汇技术研究等,增强海洋碳汇能力。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处和“蓝碳固碳时间很长”为对照句,结合后文“海洋储存了地球上超过90%的二氧化碳”可知是说其固碳数量大,应填“蓝碳固碳量很大”。
②此处就陆地生态系统的炭饱和问题说海洋“便于长时间大量地储存碳”,说明滨海生态系统“较难达到饱和状态”。
③此处对应后文的“其次”应是“首先……”。结合后文的阐释“包括保护红树林……”可知,是谈保护海洋生态,应填“首先要保护海洋生态”。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处错误:
一是“技术研究等研究”成分赘余,删去“等”后面的“研究”。
二是“开发”和“研究”搭配不当,将“开发”修改为“开展”。
三是“增强海洋碳汇”成分残缺,在“海洋碳汇”后面加上“能力”。
20.①这些捣乱者又是如何知道的呢
②“网课爆破”的成因较为复杂
③“网课爆破”是否属于网络暴力呢 21.如果“黑客”破解网络课堂账号密码,组织捣乱者进入,或捣乱者辱骂他人造成严重后果,那么这种“网课爆破”可能涉嫌刑事犯罪。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账号、密码有的‘黑客’破解……更多的则是学生将相关信息外泄”可知,此处是对捣乱者如何获知账号、密码的疑问,可填“这些捣乱者又是如何知道的呢”。
②根据“有些是学生反感上网课……也有些是学生之间有矛盾,通过这种方式公开报复;还有些就是纯粹的恶作剧”可知,此处是说“网课爆破”的原因较多,可填:“网课爆破”的成因较为复杂。
③根据“由此可见,‘网课爆破’就是一种网络暴力”这一结论可知,此处是问:“网课爆破”是否属于网络暴力呢。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有:如果……就、要是……就、即使……也、哪怕……也、如果(假使、假如、要是、倘若、要是)……那么(就)等等。
假设关系是说前分句所假定某种情况出现(或不出现)了,就会(或者也不会、也不能)引发后分句所表达的另一种情况的出现。据此可知,“‘黑客’破解网络课堂账号密码,组织捣乱者进入,或捣乱者辱骂他人造成严重后果”可看成假定出现的情况,“有的‘网课爆破’可能涉嫌刑事犯罪”可看成引发的另一种情况的出现。
故改为:如果“黑客”破解网络课堂账号密码,组织捣乱者进入,或捣乱者辱骂他人造成严重后果,那么这种“网课爆破”可能涉嫌刑事犯罪。
2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
材料从一个孩子不会赞美他人,无法发现他人优点切入,引出了“一个自己没有得到过赞美的人,怎么会赞美别人呢?”的智慧语句。材料中的孩子,没有得到过家人的表扬赞美,他也只能看到别人的缺点不足;而在获得夸赞、发现自身优点之后,他也变得自信快乐,能够欣赏他人。材料以“收获赞美”“赞美他人”为中心,启示我们要有一双欣赏的眼睛,既要欣赏自我,又要赞美他人。只有先肯定自我,善于发现自身的优点,才能真正地欣赏他人,赞美他人。
题干要求以“美己·美人”为话题作文,明确了写作的方向,写作时,可以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美己·美人”的内涵,二者的内在联系,如何才能实现“美己·美人”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
行文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引用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名言,论证人要懂得欣赏自己的美,也要包容欣赏他人的美,从而实现理想中的大同之美。也可结合当今社会现象,指出缺少发现美的能力的危害,从反面论证发现美的重要性。
在论据的选择上,可以立足于现实,如列举“五育并举”“美育”等当今时代发展潮流,指出新时代青年当成为美、发现美、欣赏美,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立意:
1.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2.发现自身优势,欣赏他人风采。
3.欣赏美,成为美。
4.若欲美人,必先美己。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