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学情评估
八年级地理上册 (J版)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54分)
1. 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映的是( )
A. 地形与城市 B. 地形与气候
C. 地形与农业 D. 地形与交通
图甲是某校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课上,正在用泡沫板制作我国地形的简易立体模型。他们参照中国地势剖面图(图乙),巧妙利用不同层数的泡沫板来表示我国阶梯状的地势特征。读图2-1,回答2~3题。
图2-1
2. 一层泡沫板代表海拔500米,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的泡沫板层数比大致是( )
A. 8∶4∶1 B. 1∶4∶8
C. 4∶2∶1 D. 8∶1∶4
3. 下列有关我国地形地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西高东低的地势,使我国的大多数江河向东流入海洋
B. 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等多种经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C. 西高东低的地势,有利于海上暖湿气流深入内地,给东部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
D. 三级阶梯状的地势,使我国许多河流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几乎处处可建水电站
我国某地区的少数民族把格桑花视为爱与吉祥的圣洁之花,“格桑”在当地语中是“幸福”的意思,所以也叫幸福花,格桑花主要生长在海拔5 000米以上的地区。据此回答4~5 题。
4. 这个少数民族是( )
A. 壮族 B. 藏族
C. 蒙古族 D. 高山族
5. 此区域是( )
A. 内蒙古高原 B. 四川盆地
C. 东南丘陵 D. 青藏高原
6. 下列自然灾害中,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
A. 台风 B. 寒潮
C. 地震 D. 干旱
7. 图2-2中字母所在的地形区夏季气温最低的是( )
INCLUDEPICTURE"图2-3.tif" INCLUDEPICTURE "F:\\英语\\23秋\\地理\\8\\JJ\\文件\\word\\图2-3.tif" \* MERGEFORMATINET
图2-2
A. A B. B C. C D. D
8. 如图2-3所示,形成我国两个地区屋顶建筑形式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图2-3
A. 风力 B. 气温 C. 降水 D. 日照
9. 下列地理界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的是( )
A.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B. 暖温带和中温带的分界线
C. 1月份0℃等温线
D. 湿润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
10. 不同类型的区域划分,有不同的地理界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昆仑山脉是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B. 黑河—腾冲一线以西人口稠密,以东人口稀疏
C. 秦岭—淮河一线是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D.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是我国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11. 西宁供暖时间比太原约早15天,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 纬度位置 B. 经济水平
C. 海陆位置 D. 地形
图2-4为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四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2~13题。
INCLUDEPICTURE"23J-3.tif" INCLUDEPICTURE "F:\\英语\\23秋\\地理\\8\\JJ\\文件\\word\\23J-3.tif" \* MERGEFORMATINET
图2-4
12. 造成四地气温年变化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海陆 B. 经度 C. 纬度 D. 地形
13. 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乙地的熟制是一年两熟到三熟
B. 乙地比丙地纬度低,丙地比乙地气温年较差大
C. 甲地位于暖温带
D. 我国南北温差冬季比夏季大
秦岭是中国南、北方地区的重要分界线,图2-5为秦岭附近地区南北方向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4~15题。
INCLUDEPICTURE"23J-4.tif" INCLUDEPICTURE "F:\\英语\\23秋\\地理\\8\\JJ\\文件\\word\\23J-4.tif" \* MERGEFORMATINET
图2-5
14. 1月份②地气温高于①地的原因,除纬度因素外,主要是因为②地( )
A. 谷地地形
B. 距海遥远
C. 森林茂密
D. 受冬季风影响较小
15. ②地所属的气候类型是( )
A. 热带季风气候
B. 亚热带季风气候
C. 温带季风气候
D. 温带大陆性气候
16. 黄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治理黄河的关键是( )
A. 治沙
B. 加固大堤
C. 裁弯取直
D. 防止水污染
读黄河流域示意图(图2-6),回答17~18 题。
图2-6
17. 黄河中游流经的地形区主要是( )
A. 青藏高原
B. 内蒙古高原
C. 黄土高原
D. 华北平原
18. 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但历史上水患严重。下列措施中,不能有效治理黄河的是( )
A. 加固下游河堤
B. 上游地区开荒种地
C. 修建水利工程
D. 植树种草,加强水土保持
二、综合题(共46分)
19. 读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图2-7甲)和中国沿32°N附近的地形剖面图(图2-7乙),回答下列问题。(19分)
图2-7
(1)读图甲,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________盆地,B________高原,C________平原。
(2)读图乙,我国的地势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H代表地势第______级阶梯。
(3)D处夏季降水较多,主要是受__________季风的影响。
(4)在长江中下游平原E、F两处,适宜建大型水电站的是________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图乙中①代表的地形区填在图甲中相应的位置。
20. 图2-8为我国两条重要的地理界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2-8
(1)A线是我国1月________℃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大致也是__________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2)山脉①是____________,②是______________,③是____________。
(3)城市B为__________气候,D为____________气候,其中适宜种植水稻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4)C线东南一侧为____________(填“内流区”或“外流区”),该区河流众多,水量丰富,以流入__________洋的河流最多,主要原因是受地势____________的影响。
21. 读图2-9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明确禁止在长江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布局对生态系统有严重影响的产业。生态功能区的首要任务是生态环境保护,构建生态屏障,不应掺杂影响生态环境的经济开发活动。
INCLUDEPICTURE"图2-9.tif" INCLUDEPICTURE "F:\\英语\\23秋\\地理\\8\\JJ\\文件\\word\\图2-9.tif" \* MERGEFORMATINET
图2-9
(1)长江发源于__________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__________海。
(2)长江流量丰富,支流众多,__________(填“有”或“无”)结冰期,航运条件优越,被称为“__________”。
(3)洞庭湖位于长江的__________游河段,围湖造田使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这可能造成中下游地区__________灾害更加频繁。
(4)对于构建生态屏障,保护长江,你有何建议?
答案
一、1. D
2. A 点拨:我国地势最高的是第一级阶梯, 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地势第二级阶梯海拔多在1 000~2 000米,地势第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海拔多在500米以下。由此可知,如果一层泡沫板代表海拔500米,那么第 一、第二、第三级阶梯的泡沫板层数比大致是8∶4∶1。
3. D 点拨:我国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 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河流下游流速较慢,不适宜建设水电站。
4. B 5. D
6. C 点拨:自然灾害中属于地质灾害的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震等,而台风、寒潮、洪涝、干旱等属于气象灾害。
7. B 点拨:读图可知,A是位于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B是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以北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符合题意;C是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东北平原;D是位于阴山以北的内蒙古高原。
8. C
9. C 点拨:秦岭—淮河一线大致是1月份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等。
10. C 点拨:昆仑山脉是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分界线,此线以东以南人口稠密,以西以北人口稀疏;我国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11. D
12. C 点拨:读图结合题干可知,我国东部平原自南向北依次是珠江三角洲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冬季气温逐渐降低,造成四地气温年变化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
13. C 点拨:根据上题判断,甲地是珠江三角洲平原,位于亚热带。
14. D 点拨:读图可知,②地位于秦岭以南,远离冬季风源地,且有秦岭阻挡,受冬季风影响较小。
15. B 点拨:从图中可以看出,②地的纬度是31°N,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16. A 17. C 18. B
二、19. (1)塔里木;黄土;东北
(2)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二
(3)西南
(4)E;地处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丰富
(5)填图略。
20. (1)0;800
(2)大兴安岭;太行山;冈底斯山
(3)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D
(4)外流区;太平;西高东低
21. (1)青藏;东
(2)无;黄金水道
(3)中;洪涝
(4)植树造林,保持水土;退耕还湖;防治水污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