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手法类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漫兴①
[宋]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②,舍我其谁也。
【注】①这首词作于庆元六年(1200),此时词人61岁,被罢官后隐居铅山。②力田:乡官名,掌管农事。
1.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韦侍御黄裳(其一)
李白
太华①生长松,亭亭凌霜雪。
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②折?
桃李卖阳艳③,路人行且迷。
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注】①太华:即西岳华山。②微飙(biāo):微风。③阳艳:亮丽美艳。
2.诗人在这首诗中以衬托的手法多角度描绘桃李和青松,请简要分析其效果。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次安陆寄友人[注]
刘长卿
新年草色远萎萎,久客将归失路蹊。
暮雨不知涢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
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
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诗中的“涢口”“穆陵”都在安陆。②三户:语出《史记 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安陆本楚地,故以“三户”言百姓稀少。
3.全诗运用了多种手法来表达“伤时”之情,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加以赏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4.请简要分析“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是使用哪些艺术手法写景的。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刘秀才新竹
杜牧
数茎幽玉色,晓夕翠烟分。
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
渐笼当槛日,欲碍入帘云。
不是山阴客①,何人爱此君?
[注]①山阴客:指晋王徽之。王徽之酷爱竹子。晋裴启《语林》:“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5.尾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①,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①《汉书.终军传》载:“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6.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卫进士推武昌
【明】何景明
少年佐郡楚城居,十郡风流尽不如。
此去且随彭蠡雁,何须不食武昌鱼①。
仙人楼阁春云里,估客帆樯晚照余。
大别山前汉江水,画帘终日对清虚②。
【注】①不食武昌鱼:东吴有民谣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建业即南京,明代前期之首都。②清虚:天空。
7.本诗颈联意境美好,手法高妙,堪为本诗亮点。请简要分析其表现手法及其妙处。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刈麦行
范成大
梅花开时我种麦,桃李花飞麦丛碧。多病经旬不出门,东陂已作黄云色。
腰镰刈熟趁晴归,明朝雨来麦沾泥。犁田待雨插晚稻,朝出移秧夜食麦。
8.请简要分析颈联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参考答案:
1.①用典,上片化用李广典故,表达词人胸中郁结的愁闷或气愤。②对比,用李广英勇善战却难封侯与李蔡才能平庸却封侯进行对比,突出李广的悲剧命运。词人以李广自比,表达了心中的愤愤不平。③反语,词人说若有朝一日恢复汉代官制,选举“力田”,看来是非我莫属了。表面微笑,实则心酸自嘲。
2.以松树的挺直,反衬桃李的低矮、卑琐;以松树的凌霜傲雪,反衬桃李的畏风畏雨;以桃李的卖弄阳艳,反衬松树的刚正不阿;以桃李“花、叶成泥”反衬青松坚贞的品质。表达诗人对那些趋炎附势、取悦权贵、煊赫一时而下场可悲小人的蔑视,和对傲岸挺拔、刚正不阿、意志坚强君子的赞美。通过映照、反衬,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给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能够让人作出正确的判断。
3.①双关(象征、比喻)。颈联中“暮雨”“春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气候,又指朝廷的恩泽,表达对偏远之地的百姓仍受兵扰之苦的忧虑与同情。②寓情于景。颈联“空花落”“自鸟啼”,描写萧瑟凄清之景,表现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诗人的沉痛心情。③用典。颔联借“三户”的典故,反映了战乱之地百姓离乱、成为孤城的社会现状,表达诗人的痛惜之情。
4.①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千里奔波的长江澄湖比喻成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像一束束聚集一起的箭头,使开阔高远的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②动静结合,在残阳夕照中,江中船来来往往,江岸的酒旗背负着西风斜插着。在水、陆、空静态的大背景下,描写动态的景物,使金陵秋景更开阔旷远。
5.用典、反问,①以名士王徽之来指称刘秀才,用反问语气强调刘秀才具有名士风范,表达诗人对刘秀才的赞美之情;②借助典故“何可一日无此君”,表达了诗人对闲适、洒脱超然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6.①运用对比手法。将眼前所见荒草烟波战火纷飞、百姓流离的悲惨景象与昔日花团锦簇、绿柳成荫、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进行对比。②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眼前所见悲惨景象是实写,回忆往昔繁华景象和设想胜利归来的美好景象是虚写。③化用典故。化用了《汉书 终军传》中终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的典故。④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下片开头“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两问两答,描写了山河飘摇、将土战死、百姓流离、哀鸿遍野的悲惨景象。
7.①运用想象(虚写)的手法,遥想武昌美景:黄鹤楼阁,高耸入云,欲与天上的仙境相连;夕阳余晖,洒照大地,帆樯片片,商贾如云。表达了诗人对武昌美丽、繁盛的景象的赞美。②寓情于景。描绘武昌美景,其用意在劝慰卫进士不必因外放而苦恼,清明秀丽的武昌之景足以洗涤苦恼,开阔胸怀,陶冶情操,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劝慰与关心。③用典。“仙人楼”化用黄鹤楼仙人驾鹤的典故,衬托出武昌城的出尘飘逸之感,扩大了诗歌的意境。
8.“腰镰刈熟趁晴归”为实写,“明朝雨来麦沾泥”为虚写;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趁晴天收麦的急切心情和若明天下雨无法收麦的担忧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