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唐诗三首 石壕吏(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唐诗三首 石壕吏(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4 18:25:5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8张PPT)
中物理
语文(初中 八年级下册)
部编版(五四学制)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课件
培优课堂
部编版(五四学制)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同步教学
第24课 唐诗三首 石壕吏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杜甫,一同来学习组诗《石壕吏》。
新课导入
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状。(重点)
2.赏析诗中名句,感悟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胸怀。(难点)
3.培养忧国忧民、立志振兴中华的优秀品质。
(素养)
学习目标
杜甫, 朝诗人,字 ,自号“ ”,我国古代 主义诗歌的代表,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 ”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 ”,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 ”。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世称“ ” ,又因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为“ ”,有《 》传世。
1、作者简介

子美
少陵野老
现实
安史之乱
诗史
诗圣
杜少陵
杜工部
杜工部集
作者简介
唐肃宗乾元三年春,唐军在“安史之乱”中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写作背景
3、“三吏三别” :
背景链接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shù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暮:傍晚。投:投宿。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越过;翻过。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一何:何其、多么。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啼:哭啼。苦:凄苦。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戍: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新:刚刚。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室中:家中。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惟:只,仅。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未:还没有。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完裙:完整的衣服。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妪:老妇人。衰:弱。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应,响应。
犹得:还能够。得,能够。备:准备。晨炊:早饭。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夜久:夜深了。绝:断绝;停止。
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明:天亮之后。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道路。
独:唯独,只有。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由此生发。
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正面刻画——“夜”字,含义丰富。
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
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品读感悟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差吏夜间抓人,已经屡见不鲜。而且“逾”字表现出速度快,动作熟,可见这是经常性的举动。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从中也看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
品读感悟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明确: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突出了悍吏的暴戾凶悍和老妇的悲伤凄苦。
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品读感悟
(4)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
“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
品读感悟
(5)“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天明”呼应开篇的“暮投”,一个“独”字,交代了“吏捉人”的结果,再次表现了悍吏的暴戾和人民的痛苦。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
品读感悟
2、第3段只是叙述了老妇的苦啼申诉。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差吏决不是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这里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妇苦啼申诉几层意思之间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
品读感悟
3、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 每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从中体现着什么样的进程
明确: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从中体现着老妇不断苦啼申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
品读感悟
①第一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合作探究
②第二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
合作探究
③第三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
(全班齐读课文)
合作探究
3、结合课文,思考问题:这种“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什么?请你完成下面的填空。
明确:我们通过对诗文的理解,能够感受到:
差役是( )的
老妇是( )的
战争是( )的
作者对老妇一家是( )的
作者对战争是( )的
蛮横、凶悍
悲伤、凄苦
残酷、无情
同情
厌恶
合作探究
小结:国之将颓,朝野皆哀!作为弱者的杜甫,并没有逃避现实的痛苦,他用满腔的热血倾注了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关注,用嘶哑的声音撕开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忧国忧民,呕心沥血,用诗歌唱出时代的最强音,这就是杜甫之所以伟大之所在!
课堂小结
(1)诗中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是:________,
__________。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老妇为了家庭,自请应役的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吏呼一何怒
室中更无人
请从吏夜归
课堂练习
妇啼一何苦
惟有乳下孙
老妪力虽衰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凶恶残暴
深重苦难
深切同情



耳闻目睹 凶残夜捉——揭开故事序幕(开端)
苦啼申诉 家境凄惨——被逼自愿服役(发展、高潮)
老妇被捉 惨别老翁——凄凉绵绵无尽(结局)
板书设计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阅读《三吏》《三别》《兵车行》等诗。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