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过程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煤的燃烧 B.石油分馏 C.大米酿酒 D.食物腐烂
2.下列化合物依次属于氧化物、碱、盐的一组是
A.、、 B.、、NaCl
C.CO、、NaCl D.CuO、、
3.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碱 酸 盐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A
B
C
D
A.A B.B C.C D.D
4.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各类化学物质。下列物质属于盐类的是( )
A.酒精 B.食醋 C.纯碱 D.蔗糖
5.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或归类中,正确的是
A.混合物:水玻璃、漂白粉、冰水混合物
B.化合物:CaCl2、NaOH、HD
C.电解质:明矾、石膏、盐酸
D.同素异形体:C60、金刚石、石墨
6.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分类不合理的是
A.NaHSO4——酸式盐 B.食盐水——纯净物 C.KOH属于碱 D.H2S属于酸
7.根据事物的某些相似性质类推其他的相似性,并预测类似的可能性,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际事实 类推结果
A 酸中都含有氧元素 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酸
B 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 饱和溶液也不能继续溶解其他溶质
C 氢氧化钠溶液中有OH-,能与酸反应 氢氧化钾溶液也有OH-,也能与酸反应
D 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
A.A B.B C.C D.D
8.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H2SO4属于酸 B.石灰水属于纯净物
C.NO属于氧化物 D.NaHCO3属于盐
9.下列关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几点认识中正确的是
A.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丁达尔现象
B.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C.根据化合物中含氢数目的多少,把化合物分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等
D.置换反应和分解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10.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属于酸 B.属于碱 C.KCl属于盐 D.属于氧化物
11.下列有关物质分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A.CaCl2、NaOH、HCl、碘酒四种物质都属于化合物
B.金刚石、石墨、C60之间互称为同素异形体
C.硫酸、纯碱、醋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D.CO2、CO等非金属氧化物均属于酸性氧化物
12.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
①硫酸、纯碱、醋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②蔗糖、硫酸钡和水分别属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③根据电解质在熔融状态下能否完全电离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④根据分散系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⑤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的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⑥根据Na2O、Na2O2组成元素相同,均与H2O反应,故均属于碱性氧化物
A.②⑥ B.②⑤ C.①②⑤⑥ D.②③④⑤
二、填空题
13.阅读下面短文。
光的散射与丁达尔效应
光通过光学性质不均匀的介质时出现偏离原来传播方向,而沿侧向传播的现象,称为光的散射。在暗室里,将一束经聚集后的光线投射到胶体系统上,在与入射光垂直的方向上,可观察到一条明亮的光路,这就是丁达尔效应。
当入射光的波长略大于分散相粒子的直径时就发生光的散射。可见光的波长在400~760 nm的范围,略大于一般胶体粒子的直径(1~100 nm),因此当可见光束投射于胶体时,就发生光的散射,产生丁达尔效应。
对于溶液,分散质分子或离子更小,对可见光的散射作用很微弱;而当可见光束通过浊液时,由于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大于入射光的波长,主要发生反射或折射现象。
回答下列问题:
(1)产生丁达尔效应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
(2)制备Fe(OH)3胶体的操作方法:向______中滴入5~6滴饱和的______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即可。
(3)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__________(填序号)。
a.胶体有丁达尔效应 b.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
c.胶体的胶粒带有电荷 d.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
(4)CuSO4溶液无明显丁达尔效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14.下列是五种物质的化学式,请按要求选择合适的番号填空:
A.NaHCO3 B.Na2CO3 C. Fe2O3 D.Ca(ClO)2 E. KAl(SO4)2·12H2O
(1)俗称铁红的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漂白粉的有效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种常见净水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用于焙制糕点的小苏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制普通玻璃的原料是石英、石灰石和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15.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
甲同学:向1mol/L的FeCl3溶液中加少量NaOH溶液。
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
丙同学:向25mL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其中操作正确的同学是_______。
(2)提纯胶体的方法是 _______。可用下图所示的装置除去 Fe(OH)3胶体中的杂质离子来提纯 Fe(OH)3胶体,实验过程中需不断更换烧杯中的蒸馏水。更换蒸馏水若干次后,取少量烧杯中的液体,向其中加入 AgNO3溶液,若_______(填实验现象),则说明该 Fe(OH)3 胶体中的杂质离子已经完全除去。
(3)丁同学利用所制得的Fe(OH)3胶体进行实验:
①将其装入U形管内,用石墨作电极,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区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表明Fe(OH)3胶体粒子带_______(填“正”或“负”)电荷。
②向其中加入饱和Na2SO4溶液,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
(4)写出甲同学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_ 。
四、有机推断题
16.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其相关物质间的转化如下。
(1)CH2=CH2→B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
(2)C→D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3)D中含有的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
(4)C和E生成C4H8O2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5)CH2=CH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聚合反应生成A,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A.煤的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利用各成分沸点不同进行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石油分馏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正确;
C.大米酿酒有新物质乙醇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食物腐烂被氧化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正确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关键是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方法是比较变化前后物质的差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2.C
【详解】A.属于盐,KOH属于碱,CaO属于氧化物,A不合题意;
B.属于氧化物,属于酸,NaCl属于盐,B不合题意;
C.CO属于氧化物,NH3·H2O属于碱,KCI属于盐,C符合题意;
D.CuO属于氧化物,属于碱式盐,属于盐,D不合题意;
故选C。
3.D
【详解】A.Na2CO3是盐,不是碱,故A错误;
B.H2O不是酸性氧化物,故B错误;
C.NaHSO3属于盐,故C错误;
D.KOH是碱,HNO3是酸,Na2CO3是盐,CaO是碱性氧化物,SO3是酸性氧化物,故D正确;
故答案选D。
4.C
【分析】盐的定义为,由酸根离子或非金属离子和金属阳离子或者铵根离子组成的一类化合物。
【详解】A、酒精为,-OH连在链烃基上,为有机物中的醇,不是盐,故A错误;
B、食醋是,官能团为-COOH,故属于羧酸类,不是盐,故B错误;
C、纯碱是,阳离子是金属离子、阴离子是酸根离子,故为盐,故C正确;
D、蔗糖是糖类,不是盐,故D错误。
故选:C。
5.D
【详解】A.冰水混合物中仅有H2O一种微粒,属于纯净物,A错误;
B.HD是由两种不同的H原子构成的单质,不是化合物,B错误;
C.盐酸是HCl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不是化合物,因此不属于电解质,C错误;
D.C60、金刚石、石墨是C元素的不同性质的单质,它们互为同素异形体,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6.B
【详解】A.NaHSO4是二元强酸与一元强碱NaOH发生不完全中和反应生成的盐,因此属于酸式盐,A正确;
B.食盐水是食盐NaCl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其中含有多种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因此属于混合物,B错误;
C.KOH是由金属阳离子K+与OH-形成的盐,因此属于碱,C正确;
D.H2S溶于水能够电离产生2个H+和酸根阴离子S2-,因此H2S是二元酸,属于酸,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B。
7.C
【详解】A.酸中都含有氧元素,但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酸,如H2O,类推结果与实际不相符,故A错误;
B.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该溶质的饱和溶液不能再继续溶解该溶质,但还可能再溶解其它的溶质,类推结果与实际不相符,故B错误;
C.碱溶液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能与酸中的氢离子结合成水分子,氢氧化钠溶液中有OH-,能与酸反应,氢氧化钾溶液中有OH-,和所有的碱溶液一样,也能与酸反应,类推结果与实际相符,故C正确;
D.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都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类推结果与实际不相符,故D错误;
答案为C。
8.B
【详解】A.H2SO4电离出的阳离子全是H+,属于酸类,故A项正确;
B.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故B项错误;
C.一氧化氮是氮元素和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C项正确;
D.NaHCO3由Na+和HCO组成,属于盐类,故D项正确;
综上所述,叙述不正确的是B项,故答案为B。
9.B
【详解】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粒子直径在1nm 100nm之间,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但这不是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A项错误;
B.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属于碱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钠是碱性氧化物也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氧化铝属于两性氧化物也是金属氧化物,B项正确;
C.在水溶液中电离出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才是酸,根据每个酸分子中电离出的氢离子数目不同而称为几元酸,C项错误;
D.置换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氯酸钾分解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不是所有的分解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如碳酸钙分解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项错误;
答案选B。
10.B
【详解】A.电离出的阳离子全是氢离子,属于酸,故A正确;
B.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属于盐,故B错误;
C.KCl由钾离子和氯离子构成,属于盐,故C正确;
D.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D正确;
选B。
11.B
【详解】A.碘酒是混合物,不是化合物,A错误;
B.金刚石、石墨、C60是C元素的不同性质的单质,它们互称为同素异形体,B正确;
C.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该物质属于盐,C错误;
D.CO是不成盐氧化物,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
12.B
【详解】①纯碱为碳酸钠,属于盐类,故①错误;
②蔗糖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均不导电,属于非电解质,硫酸钡熔融状态能完全电离,属于强电解质,水不完全电离,属于弱电解质,故②正确;
③根据电解质在熔融状态下或水溶液中能否完全电离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故③错误;
④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故④错误;
⑤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没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故⑤正确;
⑥碱性氧化物为能跟酸发生反应只生成盐和水,而Na2O2与酸发生反应还生成氧气,则过氧化钠不是碱性氧化物,故⑥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的为②⑤,答案为B。
13. 光的散射 沸水 FeCl3 d 分散质的粒子很小,对可见光的散射作用很微弱
【分析】制备Fe(OH)3胶体,在小烧杯中加入20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5~6滴饱和的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即可。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nm之间,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详解】(1)由题干中信息可得产生丁达尔效应的实质是光的散射;
(2)制备Fe(OH)3胶体,在小烧杯中加入20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5~6滴饱和的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即可;
(3)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nm之间,故答案为:d;
(4)CuSO4溶液无明显丁达尔效应的原因是CuSO4溶液不是胶体,其分散质的粒子很小,对可见光的散射作用很微弱。
14. C D E A B
【详解】⑴俗称铁红的物质氧化铁,即为C;
⑵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次氯酸钙,即为D;
⑶一种常见净水剂为明矾,即为E;
⑷常用于焙制糕点的小苏打为碳酸氢钠,即为A;
⑸制普通玻璃的原料是石英、石灰石和碳酸钠,即为B。
15.(1)丙
(2) 渗析 无白色沉淀生成
(3) 正 产生红褐色氢氧化铁沉淀
(4)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解析】(1)
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是在沸腾的蒸馏水中加入饱和氯化铁溶液,当溶液变为红褐色时立即停止加热,其它做法都不能生成胶体,往往得到沉淀,故答案为:丙;
(2)
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可以,所以提纯胶体的方法是渗析。由于氯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所以更换蒸馏水若干次后,取少量烧杯中的液体,向其中加入AgNO3溶液,若无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该Fe(OH)3胶体中的杂质离子已经完全除去。
(3)
①由于阳离子向阴极移动,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区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表明Fe(OH)3胶体粒子带正电,故答案为:正;
②胶体具有聚沉的性质,向胶体中加入可溶性的盐、加热、搅拌等条件会使胶体聚沉,向其中加入饱和Na2SO4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故答案为:产生红褐色氢氧化铁沉淀。
(4)
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16.(1)加成反应
(2)
(3)醛基
(4)
(5)n CH2=CH2
【分析】CH2=CH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聚合反应生成A为聚乙烯,乙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为B乙烷,乙烯与水发生催化加成生成C为乙醇,乙醇催化氧化生成D为乙醛,乙醛氧化生成E为乙酸,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也属于取代反应)生成乙酸乙酯。
(1)CH2=CH2→B是乙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烷,反应类型是加成反应;
(2)C→D是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D为乙醛,含有的官能团的名称是醛基;
(4)C和E生成C4H8O2的化学方程式是;
(5)CH2=CH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聚合反应生成A,化学方程式是n CH2=CH2 。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